《城堡》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在迷宫里迷了路,这座迷宫的主人是弗兰茨·卡夫卡。
K来到城堡脚下的村子,来到了一个荒诞的世界,来到了一个只有谎言的世界。
一切的人,一切的口信,一切的行为,一切的命令,一切的一切只要暴露在城堡下时,都披上了虚假的外衣。
俗话说“真真假假”,但在这里只有“假假假假”。
黑魆越的城堡威严地注视着脚下子民的一举一动。
村民们带着枷锁,忍受着城堡及其走狗的监视,无法逃脱,更无法反抗,永无天日。
他们只能用巴结的方式求生存,任何与城堡的联系,哪怕只是不起眼的一丝一缕,哪怕是阵年旧事,也都会成为村民们重视的珍宝与炫耀的资本。
《城堡》这本书里面有真情吗?我觉得是有的。
唯一的真情就在弗丽达对K的感情里面。
虽然弗丽达接近K更多的是为了让这唯一的外人把自己带离这压抑的村庄,逃脱那无处不在的城堡的眼睛。
虽然弗丽达一直在帮助K走向城堡,但是她曾经真情流露向K哭求离开这个地方。
就在这个过程中,弗丽达对K的坚忍不拔其实是倾慕的,在个人目的之外,她确实是喜欢K的。
旅馆老板娘也对K说过,弗丽达就像她的亲生女儿,希望K照顾好她。
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初步的解读是卡夫卡在影射当时的奥地利。
像城堡一般严密,高高在上的哈布斯堡家族坚守着自己绝对高贵的血统,与世隔绝,同时又用暴政统治着奥匈帝国。
这样的解读,我认为比较符合小说的背景,但是无法解释K为了进入城堡而进行的努力。
然而卡夫卡的好友布洛德却从宗教角度出发,将城堡看作坚固的天国,K为了取得神的眷顾使尽浑身解数。
奥林匹亚山近在眼前却寻不到登山的道路,要谋求见到山上的神却不得要领,山下的人对这样的生活早已习以为常,K为了自己的目标,只得从山下的村庄开始,一步一步向神山顶峰进发。
对于这样的解读,我没有感同身受的体会,自小接受无神论教育,对于“神”,我只知“子不语怪力乱神”,带点敬畏,独缺虔诚。
在即将结束这本书的阅读的时候,我大胆做了一个假设,其实就是我狗尾续貂,自己想出来的一种结局。
K如愿以偿成为土地测量员,成为克拉姆那样身处重重迷雾背后的老爷,这时,又一个曾经的“K”他进村子,K也加入到阻挠新人的行列。
K彻底同流合污了。
当我真正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却失去了狗尾续貂的勇气,因为这座迷宫太复杂,走进去之后,不仅前方没有出路,等你回头时连进来的路都消失了。
我最终走出了迷宫,不是从出口,而是这迷宫尚未完成,我只是从死胡同进入到一片空白,心中也只剩下庆幸与些许戚戚。
迷宫式的结构,前无光明后无退路的抉择,峰回路转又急转直下的情节,醒目而不突兀的支线,百川入海的网状发展趋势……一般的小说只要做好其中一点就可以成为杰出的作品。
当这些精彩的宝石串成一条项链,虽然没有最终完成,但也无碍它成为最杰出的小说之一。
如果说你要是提到卡夫卡,我就会联想到一个词语——荒诞。
的确,在卡夫卡写过的文章中,你几乎是不能用思维逻辑来解读的。
他所写的内容情节有时候是跳跃的,有时候是虚构的,整体就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其实在高中的我就已经学过卡夫卡的作品《骑桶者》,那篇文章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文章讲述的就是一个穷人骑着桶去煤店讨点煤来暖和自己,但是在煤店却遭到了老板娘的无视,老板娘一直声称自己没有看到任何人在外面。
最后被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永远消失…… 我还记得老师让你给我们朗读完这篇文章后,老师就给我们总结说这是一篇很荒诞的文章,它似乎让我们什么都读不懂。
但是其中的人物、事物都有它特定的意义。
于是我们就带着疑惑去了解了一下卡夫卡的生平。
这里我也想简单介绍一下卡夫卡的生平,以便于下面对《城堡》这部小说的理解。
卡夫卡,全名:弗兰兹.卡夫卡。
出生于奥地利一个犹太家庭。
18岁时考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
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短篇小说《变形记》、《在流放地》、《饥饿艺术家》等。
他所处的时代是奥匈帝国将要崩溃的时代,并且他的写作受到了尼采、柏格森哲学的影响,对政治一直表现的是旁观
的态度。
所以他的作品里大多都是很荒诞的形象,没有什么逻辑的情节,从而来表现自己的感受。
这次我阅读的是《城堡》这部小说。
初读《城堡》的时候,感觉卡夫卡就像是在叙述一个自己做的梦一样,在整个故事中每个情节之间的连接性、逻辑性都很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头绪的。
故事情节荒诞不经。
小说主要讲的内容就是一个叫K的土地测量员穿越雪地来到一个有城堡的村子,想进城堡的事情。
他一直在想着办法进入城堡,但是正如书里所说的,他只是在接近城堡,却走的不是正确的那条路,进入不了城堡。
在文章的前面部分似乎已经暗示了这位悲剧的K先生是永远进不了城的。
在故事第一章中讲到初到这个村子的K先生被告知在这个村子需要有许可证才能住下来,而这个许可证需要到伯爵那里去拿。
所以K一直在为自己没有许可证会被赶出村子而担忧。
他在来到村子的第二天就开始找通向城堡的路。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因此,他又走起来了,可是路实在很长。
因为他走的这条村子的大街根本通不到城堡的山冈,它只是向着城堡的山冈,接着仿佛是经过匠心设计似的,便巧妙地转到另一个方向去了,虽然并没有离开城堡,可是也一步没有靠近它。
每转一个弯,K就指望大路又会靠近城堡,也就因为这个缘故,他才继续向前走着。
尽管他已经筋疲力尽,他却决不愿意离开这条街道。
再说这个村子居然这么长,也使他感到纳罕,它仿佛没有个尽头似的。
”。
这一小段内容就讲了K先生试图想走到城堡去。
但是那条路的前面能看到城堡,却不通向它。
只是无限的接近而已,而K先生却不停地走着,直到累得受不了了,还是想走到城堡去。
如果你单单是理解这里的城堡为现实中的城堡就大错特错了,试问那一座城堡是无法到达的呢。
在这里的城堡不单单是建筑物而已。
我们根据卡夫卡的生平就能找到一些线索,来解密这个城堡的意义。
在网上有许多关于这座城堡象征意义的猜测。
有人认为它象征了资本主义社会强大的国家机器,对于这种解释我不甚理解。
还有人认为城堡代表了犹太教终身的现身方式:宽恕。
对于这种解释我认为可能是说K在小说中无法接触城堡,就像是无法接触到神一样。
可是我自己在通读这本小说后感觉这个城堡可能代表的是当时的主流社会。
在卡夫卡的生平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是一个犹太人,他说的是德语,这注定了他无法融入日耳曼文化。
在卡夫卡的一生中,决定权都在他的父亲身上。
她的婚事、事业几乎就不在他的掌握之中,他能做的只有服从。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认为那座可望不可即的城堡是卡夫卡所追求的自由、幸福等等。
在这部小说中,我发现许多地方都在写那个村子里的人对K的蔑视。
就比如说“巴纳巴斯的身材跟K几乎差不多,可是他的眼睛似乎居高临下地望着K,但眼色之中却又几乎含着一种谦卑的神情,设想这个人会羞辱任何人,那是不可能的。
当然,他不过是一个信使,而且不知道他所传递的信件的内容,但是他的眼色、笑容以及举止似乎都透露着一种消息,尽管他可能对此一无所知。
于是K伸出手来跟他握手道别,显然,这一下似乎使他感到有点惊奇,因为他本来是想鞠躬告退的”。
这是K与信使在一起的一段描写,在信使与他道别时,他认为他看他是居高临下的,是轻视的。
他似乎在向K传递一个信息:你是低贱的。
但是在前面的描写中我们也没有发现信使对K的此类情感,这一切就只是K的幻想而已。
再比如说:“他猛地一个转身,机灵地站到了那个躺着的女人面前。
她睁着慵倦的蓝眼睛望着他,一条透明的丝头巾直披到前额,婴儿已经在她怀里睡熟了。
"你是谁呀?"K问道,女人轻蔑地--不知道是瞧不起K呢,还是她自己的回答不清楚--回答说:是从城堡里来的一个姑娘。
”其实,在故事中更多的是K对自己的不自信。
由此我们也能推断出其实作为作者自己在面对现实生活时会不会也是那么自卑,那么妄自菲薄。
在小说中,K在酒吧里认识有一个叫费丽达的女孩,她是克拉姆的情妇。
当K提出要和她结婚时,她却不能答应,因为她是克拉姆的情妇,在未经克拉姆统一的情况下根本没有权力嫁给别人。
从这个情节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村子里的女人根本没有基本的人权。
她们随时会被城堡的官员看上,去做他们的情妇。
对于这种情况,女人们只有服从,不然他们就会像
阿玛利亚一样受到惩罚。
似乎所有的权利都集中在城堡,联系到卡夫卡所生活的时代,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统治阶级也是如此支配着百姓的命运,而这种生活让作者感到不能接受,充满了嘲讽之意。
在后来,K被叫去和一些城堡官员谈话,在K进入他们的房间时,都可以看到有一张大床,似乎官员都是在这样的房间里办公的。
如“是间小客房,一张大床倒占了大半间,床头柜上点着盏电灯,旁边放着个旅行手提包。
床上有个人蒙头盖脸地裹在被窝里,不安地挪挪身,透过被窝和床单间一条缝低声问…谁?‟这下子K再要脱身可没那么容易了,他对着那张挑逗人心、偏巧又有人睡着的床铺不满地打量一通,方才记起人家问什么话,就通报了姓名。
”。
如此的办公方式让人咋舌。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个城堡的统治阶级是腐败的,映射到现实生活,我们可以看出在那个奥匈帝国的崩溃年代里,官场的腐败,统治者的无能。
在读完小说后,我对其中的有些情节还是不甚理解,就比如说为什么在文中有一段他和别人走路要把自己几乎挂在旁边的那个人身上。
不过这部小说的给我的整体感觉还是十分明显的。
在看这部小说是我感觉就像一直都在一个只有阴天的国度里,一直没有什么值得兴奋的,也几乎没有出现过晴朗的天气。
偶尔会升起雾气,让K的未来充满迷茫。
作者一直都用这样的基调:阴郁而又神秘,向我们讲述着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
K在其中就有着很不可思议的遭遇——想到达城堡却怎么也到达不了。
在寻找进城堡的路的过程中,K了解了这个村子的男人们、女人们。
在对这些人的描写中,作者也像我们透露出自己对于自己所处的现实社会的感受。
那种感受是无奈的,嘲讽的,痛苦的。
在这样的环境中他还是追求着真理,追求着自由,不过在这个没有结局的小说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追求终究是无助的,会是一个以悲剧收场的故事。
虽然卡夫卡的小说对于初读者有一定的难度,多数然会认为他的文章简直就像神曲一般。
我认为不然,在卡夫卡的文章中每一个人物、道具都可能会有一定的寓意。
如果你能结合卡夫卡的生平,以及他在创作作品是环境,你就会发现原来他要写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