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师生关系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其表现出的主要问题是师生关系功利化,师生关系淡漠和日益疏离,师生间缺乏应有的尊重。要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以下策略:要形成良好的育人文化环境;教师要充分信任和真情关心学生;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问题;策略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

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凋和多样性的统一。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据此可以认为,和谐的师生集体就是一个和谐共生、相互依存、充满生机的生态群体,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的相容相通,心灵的互悦互纳,进而形成师生的互信和互爱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人格的自主发展。简言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应当是民主平等、真诚互信、尊重理解、沟通交流、愉悦合作。其具体体现是师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合作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是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二、高校师生关系出现的新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高校连年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阶段,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其中,高校师生关系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指导地位。在这一基础上,师生之间产生了新的变化:首先,高校学生一般都已成年,师生之间主要是各自所拥有的知识、能力、阅历和地位上的差异。其次,高校师生从不同角度对某些问题的评价标准不同。当一些教师发现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与自己大相径庭时,往往会用教师的权威和习惯去影响和规范学生,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就会产生冲突。目前高校师生关系出现了以下新的问题:

1.师生关系功利化

近年来,许多高校纷纷采取改革措施,维护大学生合法权利,推进校园民主化管理。比如取消对学生转专业的限制,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和任课教师,学生给教师评分,等等。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不仅确认了学生也是教育的主体之一,尊重并赋予学生应有的权利,而且进一步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改变着校园权利生态,这是一种进步。然而,仅仅单独提升某一项权利,或是过分倚重一种权利,则有可能使校园权利生态走向新的不平衡,产生新的教育问题。如果

只根据学生的评分结果、选课情况来决定教师是否具备上岗或者晋升资格,学生的评价可以决定教师的命运,那么,师生关系就会走向新的不正常,产生教师要讨好学生、悦媚于学生的现象。

2.师生关系日益淡漠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随之而来的是教学资源紧缺等问题,高校生师比居高不下的事实则是它的集中体现。学生与教师比过高的直接后果是师生互动的机会减少,从而造成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日益淡漠。

3.师生关系日益疏离

一方面,高校教师更多地将自己定位于利益较大的科研及科研成果向社会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上。这主要基于评职、晋级中科研成果重于教学成果的规定、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在经济利益方面悬殊较大和社会不断提供各种兼职机会等客观事实的存在。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期望过高。在高校教师看来,大学生作为一个成年个体,应该明白求学的机会来之不易。他们往往以“过来人”的切身体会想当然地以为学生也会如此认识。同时,高校教师在对学生“教”的过程中往往是说教有余,引导不足,一种心理上的抵触逐渐造成师生之间的感情疏离。加之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教师工作负荷超重,许多时候教师对学生工作疲于应付,甚至和学生的交流显得力不从心。由于疏于对学生的引导,使得学生产生一种叛逆与抵触情绪,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进而引起学生在课堂及教学活动中与教师的不配合甚至唱反调。

4.师生之间缺少应有的尊重

师生的各自为政及感情淡漠是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即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普遍缺乏一种认同感。这种认同感的缺失成为师生之间难以逾越的障碍,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如今的大学生作为家里的宠儿,在家里往往说一不二;在学校对教师的苦言相劝则漠然置之,而教师索性放任自流,听之任之。而作为学生,则认为只要考试及格,便万事大吉,很少愿意主动去体会教师的良苦用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尽可能地来追求一种近乎“默契”的妥协,“我教我的,你爱学不学”。认同感的缺失使得教育这一过程被肢解为“教”和“育”两个似乎相分离的部分,高校师生关系中“育”的成分日益缺失,“教育”被稀释得只剩下“教”本身了。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和情感联系基础之上的。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个性魅力的生动展现,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充分发挥创造性的催化剂,是促进提升人的性情和灵魂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创造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应从如下方面做起:

1.要形成优良的育人文化环境

高校文化是高校内涵建设的灵魂与核心。高校文化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三个层面。三者共同作用,对外形成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吸引力,对内则影响学校成员形成共同的信念与和谐的氛围,产生凝聚力。高校文化不是简单的唱歌跳舞,而是学校精神、传统和作风的综合体现。高校文化具有导向、激励、规范、熏陶和识别的功能。通过大学文化建设,使学校形态、文化形态、师生心态内外和谐,办学实力、校园活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育人的全过程,形成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优良的育人文化环境,让大学生在充满科学、理性、温馨的大学文化环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

2.教师要深入了解和充分信任学生

首先,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方式、思维方法、兴趣爱好及家庭状况等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因材施教,避免教育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其次,教师要充分信任和理解学生。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都希望得到教师的信任。教师信任他们,就能发现他们更多美好的东西,并给予积极引导。如果教师不信任学生,甚至歧视、讽刺、挖苦学生,学生就会感到自尊心受挫,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3.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尽管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存在差异,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尊重。作为人的存在,教师需要爱,学生也需要爱;教师需要被尊重,学生也需要被尊重。因此,师生在交往中都应该尊重对方的人格。就教师而言,要把学生当做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人来看待,特别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任何时候都不要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其次,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应该教学相长。一般来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要强于学生,但在有些方面,教师就不一定比学生强,教师要敢于正视这一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平等讨论问题,共同研究课题,从而做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第三,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师生关系不和谐,往往是由偏心所造成的。教师如果对某些学生偏袒而对另一些学生漠视,甚至过于严厉,学生就会失去对社会公正的期待,以致心灵受到伤害而产生怨恨。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该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不能硬性地按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评价和要求每个学生。作为教师,要用有教无类的思想,尊重关心每个学生,对每个学生付出同样的热情和关爱,与每个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第四,教师要真诚地与学生分享自己。要放下架子,主动打开自己的心灵之窗,将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经历经验、情绪感受、观点态度等自然真实地与学生分享,让学生看到角色面具之外的、具有人格魅力的鲜活的教师,从而真正达到双方的心灵互动和平等的沟通。第五,要充分理解学生。有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