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lO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l期
论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
王艳花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兰州730070)
提要: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在形式篇制与思想内容方面具有开拓性。而艺术表现则多因袭其歌行体的特.点,这类诗对以岑参为代表的后世诗人的送另q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李白;歌行体送别诗;岑参
中图分类号:12cr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09)01一0110一04
李白的诗歌中有一些很特别的作品,这些诗既是歌行又是送别诗,题目多以“××歌(行、吟)送×××”为主要结构的形式出现,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或归录到“歌吟”一类,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鸣皋歌送岑徵君》《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金陵歌送别范宣》《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人中京》《赤壁歌送别》;或归录于“留别”一类,如<梦迸天姥吟留别》;或归录于“送”一类,如《白云歌送友人>、《灞陵行送别》。从诗的功能来看,将这类诗的本质认定为送别诗更为妥帖一些,但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来看这类诗又与一般的送别诗大相径庭,应该说这类诗是歌行与送别诗交叉叠加的产物,为论述方便我们可将这类诗暂且命名为“歌行体送别诗”。无疑,李白是中国诗歌历史上的最伟大的诗人,几乎在他所能接触到的诗歌创作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多个方面都有创新之功,而这类歌行体送别诗则是李白将其善于创新制奇的天才运用到送别诗写作的结果,是李白对歌行创作进行革新的一个重要尝试。虽然比起李白浩瀚的诗歌作品来说,留传至今的这十首诗微不足道,但这为数不多的几首诗却仍然证明了一个事实:李白对当时盛行的歌行进行了社会实用功能方面的开拓,也对传统的送别诗进行了体制构思方面的创革。在李白之前,七言歌行虽已出现,初唐时,卢照邻和骆宾王对七言歌行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们自制新题,创作了许多有律化倾向的传统歌行体,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骆宾王的《帝京篇》《畴昔篇》等,但这种“××歌(行、吟)送××人”的歌行体送别诗却没有出现,早于李白的其他诗人也无此类作品,然而晚于李白的诗人却创作了大量这类歌行体送别诗。虽无资料证明李白首创了这种歌行体送别诗,但李白在这类诗体的广泛流行过程中肯定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李白将其所擅长的歌行创作与诗的功能之一——赠别相结合而开创了这种新的送别诗模式。历来研究太白歌行的人很多,研究太白送别之作的人也不少,然而这类处于中间地带的歌行体送别诗大约因其数量之微而很少引起学者注意,仅见傅如一在其《李白乐府论》一文中论述李白乐府诗的演变时简略提及…。因此,本文旨在对李白的这一类歌行体送别诗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拟从结构体制、思想内容、艺术表现和对后世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形式篇制之新构
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在外在形式与结构体制方面开创了一种超越了传统送别诗的新的模式与构制,为后来诗人进行该类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模仿、循依学拟的范式样本。
1.题目。这类诗的题目一般以“××歌(行、吟)送×××”为主体结构,也有增加为“××歌(行、吟)送×××归(入、赴、往、游、使等)×××”(即进一步交代去向、行程或行动)的形式;也有省略为“××歌(行、吟)送别(留别)”的形式。“××歌”部分类似一般歌行的命名,通常由送别地点或被送之人所到达地点的名称加“歌”、“行”或“吟”字组成,如李白诗题中的“鸣皋歌”、“赤壁歌”、“灞陵行”等,后来岑参的同类诗歌作品题目中有“敷水歌”、“热海行”等;亦有以某个特定意象加“歌”、“行”或“吟”字命名的,如“白云歌”、“峨眉山月歌”,岑参诗题中的“秦筝歌”、“胡笳歌”等。而“送×××”部分是当时通用的送别诗的诗题形式,或仅仅点出送别对象,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鸣皋歌送岑徵君》,后来如皎然的《饮茶歌送郑容》《翔隼歌送王端公》《买药歌送杨山人》等诗题;或更进一步点明送别对象所到达的目的地并交代友人的行动,如《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人中京》《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等,后来如岑参《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刘商的《随阳雁歌送兄南游》、独孤及《官渡柳歌送李员外承恩往扬州觐省》等诗题均是这种格式。
2.诗篇。如王闽运在《论七言歌行流品答完夫问》中所说:“初唐犹沿六朝,多宫观闺情之作。未久而用以赠答送别分题,或拈一物一事为兴,篇末乃致其意。州21歌行体送别诗的结构多为两部分,前面多半部分用来写景咏物,且多以送别地点的景物烘托起兴,有的作品叙写想象中到达地点的景物或送别对象未来的生活情形以渲染铺垫,到诗的后半部分才点明赠别之意。另外,这一类诗是以歌行体的形式来抒写送别之意,故其篇幅不限,长短各异,句式灵活自由,以七言为主,但多杂入四言、五言及六言之句。例如李白在同时所做的《鸣皋歌送岑徼君》与《送岑徵君归鸣皋山》两首诗均为送别,且送别对象均为岑徵君,前一首为歌行体送别诗,长达5l句,字数多达324字,其中有七言、四言、五言等句式,甚至有八言、十言句,句式参差不齐,韵脚选择与疏密没有规律,大体按内容节奏来定,情感亦随之波澜起伏;而后者为一般的送别诗,形式整饬,押韵规律,全为五言句式,有24句,120字,大部分文字用于赞扬对方之雅望。于此可以看出,这一类歌行体送别诗的篇幅与句式相当灵活自由,这种自由是歌行体提供的,这为送别诗能在送人伤别之外抒情发愤、表怀明志开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思想内容之开拓
文学111
传统的送别诗多为应酬之作,具有模式化的套路,杨载在《诗法家数》中总结了其常见的行文思路和基本内容:“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的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第一联叙题意起。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咐,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前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要次第。末句要有规警,意味渊永为佳。¨…一般来说传统的送别诗内容最多也不超过以下几个方面:送别的时间地点、惜别情怀、别后相思、路上景物时令、设想到目的地的情形、对对方的赞扬。李白的送别诗突出景物的描写,而歌行体送别诗内容则更为丰富,涉及到怀古、咏史、咏物、写景、抒怀等多种题材,而且在一首诗之内也是涵盖内容颇多,使整个诗显得饱满充实,尺幅之内包蕴大量信息。
一方面,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涵括内容相当丰富,对思想内容的开拓主要体现为扩大诗篇的信息包容量和扩充题材内容的蕴藉性。“太白七言乐府接西汉体制,掩六代之才华,自傅玄以下,未睹其偶。至赠答歌行,如风卷云舒,惟意所向,气韵风华,种种振绝。竹【41其中所谓“赠答歌行”即或含指李白的这类歌行体送别诗,。风卷云舒,惟意所向”形象地概括了这类诗内容抒写的自由性,其“××歌”部分,或咏山水、或咏景物、或记某个地方的重要人物、或描写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借用歌行体的自由形式来充分驰骋想象、烘托气氛、描摹形象、开拓意境、抒发个人情怀。例如《金陵歌送别范宣》一诗就是熔送人、怀古、咏史为一体,其诗开篇以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的地形之固胜引入至对历史的追思和感慨:“四十余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接着思维的触角又伸向侯景破丹阳之童谣传说,从而引出对往昔的追念——。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接续而后又转写豪华落尽的悲凉,进一步抒发面对历史的沧桑之感,“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这一句之内的时空跨越与今昔对比令人心惊而顿感悲凉,诗歌的情感基调由先前的气势雄大转为怀古悼今、感时伤物的伤感凄凉,“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历史的风云变幻、战争的离乱凄惨、朝代的更迭替代都委婉深沉地寓于其中。这首歌行体送别诗开篇描写石头钟山的形胜,将大半部分用于追述与金陵一地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直到篇末才道出送别之意——“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商山皓。”在一篇之内将写物、怀古、咏史、送人、抒情都囊括其中。这种内容的拓宽与丰富无疑是由歌行体送别诗这种特殊的形式所决定的。以同为与“金陵”有关的送别诗《金陵送张十一再递东吴》为例与《金陵歌送别范宣》相比较,可显见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着实是对传统送别诗的超越。《金陵送张十一再递东吴》其诗曰:“张翰黄花句,风流五百年。谁人今继作?夫子世称贤。再动游吴棹,还浮人海船。春光白门柳,霞色赤城天。去国难为别,思归各未旋。空余贾生泪,相顾共愤然。”诗开篇是赞扬之辞,继而点明送别对象所去的目的地,最后抒发离别之情,形式整齐、内容平淡,虽其中“春光白门柳,霞色赤城天”二句为写景,但比之《金陵歌送别范宣》则相去甚远。
李白的这一类歌行体送别诗大多如此,如名篇《梦避天姥吟留别》,以梦境想象将诗的内容开拓到极致,“托言梦游,穷形尽相州纠“出以千丝铁网之思,运以百色流苏之局,忽而飞步凌顶,忽而烟云自舒。想其拈笔时,神魂毛发尽脱之毫楮,而不自知,其神耶!州刮《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一诗也是无一句写送别,只将送别之深情化为缤纷之奇思,起笔感叹华山壮奇之境,接而叙写黄河奔腾涡转、巨灵咆哮擘山、白帝运气功化莲花等大量奇幻多姿的景物,最后描写丹丘生奇异恍惚的隐逸游仙之遇,全诗内容可谓庞杂富赡,“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州“。再如《赤壁歌送别》则简略铺叙历史事件,动态展现具有特殊历史含义的景象,画面感极强,紧扣诗题中“赤壁歌”,在历史的生动演示中表明送别之意,与一般的送别诗内容平淡刻板很不相同。
另一方面,李白的这类歌行体送别诗中的一些作品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开拓走向了与丰富深杂完全不同的另一极端,这些诗意象单纯至极,格调自然明快,如《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白云歌送友人》《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人中京》,此类诗仅仅截取一个主要意象如“白云”或“月”作为贯穿全诗的线索,宕开全文,写得灵思飞动、意境摇曳。如《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人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此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送别刘十六归湖南时所作,我们从诗句中只隐约看出送行的地点是“秦山”,友人刘十六归去的地方是“楚山”、“湘水”。关于“送别”,全诗只写了刘十六自秦归楚的行程,相当简明,但李白却借用“白云”这一形象作为兴发对象,“随手写去,自然流逸”哺j,将简单的内容写得含蓄蕴藉,灵动飘逸,全诗共六句,句句写白云,紧扣“白云”这一意象展开情怀的抒发。。白云”除了其洁白无瑕、自由流动、变化无形的自然特征之外,还有其丰富的文化蕴涵,相传南朝陶弘景隐于句曲山,“齐高祖问之日:‘山中何所有?’景赋诗以答之,词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高祖赏之州…。从此白云便与隐者相联系,成为隐逸的象征。这首诗直接从“白云”人手,既用典故暗示了友人此行的目的是隐居,也表达了“白云处处长随君”的绵长情意、“自云堪卧”亦表露了作者对友人隐逸这一举动的赞成态度,全诗内蕴颇深,但仅以单纯意象为主线行文运思,“吐语如转丸珠,又如白云卷舒,清风与归,画家逸品”¨…。只一白云的飘浮移动就将友人品质的高洁及其行动的高尚曲尽笔端,不多费词便造出清逸高洁的境界。再如《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人中京》则以“峨眉山月”为主要意象,通过“峨眉山月”来表明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峨眉山月”点明送行的地点与友人的去向,仍以“峨眉山月”点明作者对友人长安之行的态度,尾句“归时还弄峨眉月”暗示“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的劝告意味,李白将自己在长安的生活体验融入“月”这一意象之中,“在中国人的眼里,永恒的月亮是人短暂的生命之流中最亲切、最神圣的意象之一,生与死、聚与散、圆与缺、永恒与短暂所有这些对人生的思考全都为这诗中月所流泻出来了。"【“1李白在此诗中则以峨眉山月作为友情的系带,以月来赋成这赠别名篇。有着丰富的文化内蕴和深挚的情感寄托。
由以上两方面的论析,我们可以看出,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对思想内容的开拓呈现为丰富扩大与缩聚凝炼两种倾向。这两种倾向都使得这种送别诗与一般的送别诗不同,使诗歌内容具有包蕴性,可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进行敷衍铺叙,超越了传统送别诗内容的呆板客套和思路的僵化固定,将真实与想象融合,把现实与历史接通,思维在时空中自由穿行,意境开阔,意象鲜明,情感深蕴。
三、艺术表现之特色
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的艺术表现成功地承袭了李白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