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一览表

合集下载

中国计量大学是一本吗

中国计量大学是一本吗

中国计量大学是一本吗
中国计量大学是一本,中国计量大学是一所以计量、标准、质量、市场监管和检验检疫为办学特色的本科院校。

学校简介
学校现有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质检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工程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7个,中国计量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重点学科
人文社科重点基地:管理科学与工程
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数学、机械工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篇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建设的质量效益、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

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第四条加强总体规划,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

第五条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支持建设一百个左右学科,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

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积极建设具有特色、风格、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着力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重点实验室建设及重点研究基地规划

重点实验室建设及重点研究基地规划

重点实验室建设及重点研究基地规划重点实验室是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和平台。

它们的建设是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的关键。

重点实验室应该独立运作,与院系平行,并以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

通过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各种科研资源,打破自我封闭,形成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优势,形成全国性和开放性的平台。

科研重点应该面向改革和实际,以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建立全新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模式。

这样可以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为实践服务,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梯队,以重大项目为龙头的培养新人才和提高研究能力的途径。

高校实验室建设是保证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加快学科发展、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规划是充分发挥高校实验室效益的重要举措。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实验室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使实验室建设更加适应高校发展的新要求,需要对实验室建设进行重新审定与规划,并以此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和实验室投资效益。

为了有助于各单位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开展重点实验室及研究基地建设,整合优势资源、积聚优秀人才、壮大科研实力、提升研究水平,把学校建成“特色更加鲜明,若干学科区内一流、国内有影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大学”,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实验室建设规划必须服从学校和各单位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教学实验室建设必须以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要注重新建本科专业的实验室建设。

科研实验室建设要优先考虑与学科学位点建设的密切关系、具有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具有符合国家和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长期科技发展目标的高级别科研项目并具有一定建设基础的实验室。

经过重点建设,每个重点研究基地都具有明显的科研优势和特色,整体科研水平在全国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并成为以下五个中心:一)成为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中心,通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组织重大课题攻关,形成结构合理、优势和特色突出的体系,产出重大科研成果,使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在国内外同学科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

2021年西安科技大学开学时间安排及注意事项

2021年西安科技大学开学时间安排及注意事项

2021年西安科技大学开学时间安排及注意事项2021年西安科技大学开学时间安排及注意事项,西安科技大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学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工学院采矿冶金科,下面是我整理的2021年西安科技大学开学时间安排及注意事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1年西安科技大学开学时间安排新生开学时间:非新生开学时间: 9月4日西安科技大学简介学校是应急管理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实施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04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

2021年,学校在全国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A类,成为陕西省属高校中唯一的A类工程学科;2021年8月,学校入选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学科。

2021年7月,学校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先后荣获陕西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平安校园、西安市园林化单位称号。

学校占地面积121万㎡,有雁塔和临潼两个校区,设有研究生院和20个学院(部)。

拥有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8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涵盖46个二级学科。

拥有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21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现有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6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8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一览表【模板】

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一览表【模板】
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
应用气象学院
6
江苏省气象探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7
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
重点实验室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8
江苏省大气污染控制联合实验室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9
江苏省大数据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
信息与控制学院
10
省级工程中心
江苏省网络监控工程中心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11
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12
江苏省环境净化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3
江苏省海洋环境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海洋科学学院
14
江苏省气象能源利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信息与控制学院
15
局校共建实验室、研究
中心
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大气物理学院
16
局校共建民用航空气象研究中心
***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一览表
序号
平台类别
平台名称
主要依托学院
1
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
气象学部
2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大气科学学院
3
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大气科学学院
4
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5
省级重点实验室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
经济管理学院
22
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公共管理学院
23
省级智库
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

福建医科大学省部级科研机构一览表

福建医科大学省部级科研机构一览表

基础学院 基础学院 附属一院 协和医院 附属一院 附属一院 协和医院 附属一院 协和医院 协和医院 协和医院 协和医院 附属一院 协和医院 协和医院 协和医院 基础医学院
王玮 林旭 徐国兴 刘礼斌 石铮 王柠 陈燕凌 张榕 陈道中 陈晓春 郑祥雄 吴伯瑜 林建华 薛恩生 陈良龙 杨卫忠 林旭
1992 1993 1993 1994.04 1995 1995 1996.03 1996 1997 1998 1998 1998 2000 2000 2000 2000 2011.3.30 2012
药学院 基础医学院 口腔医院 附一医院 公卫学院 基础医学院 药学院
许建华 陈晓春 陈江
2006.4 2010.09 2010.09
厅级 厅级 厅级 厅级 厅级 厅级 厅级 厅级 厅级
林建华, 2014.11 张鲁榕 张文昌 郭政 林新华 2014.11 2015.4.29 2015.4.29 2013.11 2016.10
福建医科大学省部级科研机构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机 构 名 称 省部共建消化道恶性肿瘤教育部重点实验 室 福建省血液病学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天然药物药理学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分子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肿瘤个体化主动免疫治疗重点实验 室 福建省肿瘤微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转化研究重 点实验室 福建省环境因素与肿瘤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创新抗体药物技术重大研发平台 福建省CAR-T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创新平台 福建省生物医药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老年眼病与视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福建省口腔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福建省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心 福建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 福建省消化系疾病研究室 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 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 所属单位 基础医学院 协和医院 药学院 协和医院 附一医院 基础医学院 负责人 林旭 陈元仲 许建华 陈晓春 批准时间 2010.6 2009.11 2013.3 2013.3 级别 部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医科大学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 管理办法

医科大学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    管理办法

医科大学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建设,规范科研平台运行管理,根据国家相关部委、广东省、广州市有关部门制定的管理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重点科研平台是指政府部门批准建设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政府部门批准建设的其他级别的科研平台参照本管理办法执行。

第三条重点科研平台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实验条件,形成学校科技优势和特色,成为代表学校学术、技术水平、实验水平和科技管理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学校鼓励校级科研平台申报建设各级重点科研平台。

第二章任务与目标第四条重点科研平台是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和地方科技发展规划,立足学科前沿,围绕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努力获取原创性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为国家和地方的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第五条重点科研平台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积极组织和争取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努力建设成为学校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员和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第三章管理机构与职责第六条重点科研平台实行学校、学院(医院、教辅机构等二级单位,以下简称二级单位)和平台负责人三级管理体制。

第七条依托学校建立的重点科研平台为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挂靠在二级单位运行、管理,建设单位为所在二级单位。

第八条学校作为重点科研平台依托单位,负责平台建设的统筹管理和组织协调。

学校科技、规划、财务、人事、资产、设备、研究生学院等职能部门明确各自在重点科研平台运行管理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密切配合,进一步建立健全重点科研平台协同管理机制,制定管理细则。

各单位具体职责和权限如下:(一)科技处作为重点科研平台的科研业务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指导重点科研平台按照主管部门和学校的相关政策及规章实施运行和管理;组织实施新建重点科研平台培育建设工作;组织进行重点科研平台校内年度考核,协助重点科研平台参加主管部门验收和评估;会同财务处对重点科研平台建设和运行经费进行管理。

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类科研平台(省部级)一览表

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类科研平台(省部级)一览表

第2页
总 序
类型
序 号
平台名称
27
10 山东省应用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基地
28
省人大常委会立法研究 基地
1 地方立法研究服务基地
29
1 政党研究基地
30
山东省理论建设工程重 点研究基地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现实应用研究中心
31
3 生态文明与生态美学研究中心
32 山东省重点新型 智库
33
4 山东区域金融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 5 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
挂靠依托学院
负责人
经济学院
胡金焱
法学院
周长军
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韶兴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何中华
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区域金融改革与发展研 究 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 心
曾繁仁 胡金焱
孙强
批准部门 山东省社科规划办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
山东省委宣传部 山东省委宣传部 山东省委宣传部 山东省委宣传部 山东省委宣传部
第3页
政管学院
杨鲁慧
16
6 欧洲研究中心
政管学院
王学玉
2.山东省科研平台
18
1 山东省法学研究基地
法学院
周长军
19
2 山东省经济管理研究基地
管理学院
杨蕙馨
20
3 山东省东方文化研究基地
历史文化学院
代国玺
21
4 山东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
历史文化学院
方辉
22 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研 究基地
23
5 山东省产权理论与产权制度变革研究基地 6 山东省政党理论研究基地
4
4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教育部、国务院新闻办 5 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 1 山东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河南科技大学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两所学校分析对比

河南科技大学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两所学校分析对比

河南科技大学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两所学校分析对比河南科技大学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分析对比一、学校的办学层级对比:(一)河南科技大学的办学层级:河南科技大学是国家国防科工局与河南省共建高校。

(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办学层级: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是国家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高校。

分析比较:两所学校的办学层级一样。

河南科技大学二、学校的地理位置对比:(一)河南科技大学的地理位置:河南科技大学坐落在河南省洛阳市。

(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地理位置: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坐落在河南省郑州市。

分析比较:洛阳是河南省地级市、三线城市,郑州是河南省省会城市、新一线城市。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地理位置更好。

三、学校的占地面积对比:(一)河南科技大学的占地面积:4100亩(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占地面积:3835亩分析比较:河南科技大学的占地面积比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多265亩。

河南科技大学的占地面积更大。

四、学校的校区数量对比:(一)河南科技大学有2个校区:开元校区、西苑校区(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有3个校区:花园校区、龙子湖校区、江淮校区分析比较: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校区数量比河南科技大学多1个。

五、学校的创办时间对比:(一)河南科技大学的创办时间:1952年,至今已有71年的办学历史。

(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创办时间:1951年,前身为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水利学校,至今已有72年的办学历史。

分析比较: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创办时间比河南科技大学早1年。

六、学校的发展历程对比:(一)河南科技大学获批为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时间:1983年,学校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3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获批为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时间:1981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3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分析比较: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时间比河南科技大学早2年。

河南科技大学校园风光七、学校的师资力量对比:(一)河南科技大学的师资力量: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06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200余人,省级以上人才100余人。

吉林大学申报省部级科研平台依托单位推荐表

吉林大学申报省部级科研平台依托单位推荐表
依托单位郑重承诺:我单位将对申报的科研平台提供所需配套的人、财、物以及科研场地(面积)、仪器设备等相应支撑条件,同时确保申报科研平台材料的真实有效。
单位负责人签字:
(公章)年月日
所属学部意见
(签署的意见要体现:是否同意申报;与学部现有平台的关系;本学部是否能够提供的必要支撑条件等)
所属学部意见如下:
学部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所属学部或者依托单位
学术委员会意见
(签署的意见要体现:该平台与所依托学科的关系,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科的发展建设;该平台建设是否与学科的发展规划相符;该平台的目标定位、研究方向是否合理。)
学术委员会主任签字:
年月日
吉林大学申报省部级科研平台依托单位推荐表
申报科研平台报送主管部门
例如:教育部、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发改委等
申报科研平台名称、负责人
例如: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依托单位的负责人依托单位来自见(签署的意见要体现:是否同意申报;与学院现有平台的关系;本单位是否能够提供的必要支撑条件等)
依托单位意见如下:

江南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江南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江南大学研究生院简介江南大学研究生院简介江南大学坐落于太湖之滨的江南名城——江苏省无锡市,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享有“轻工高等教育明珠”的美誉。

学校占地面积3200亩、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生态校园,曲水流觞”,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江南大学研究生院简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研究生教育简介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及半个多世纪的独立办学,江南大学已成为一所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

目前学科涵盖10大门类,拥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个专业学位类别,51个本科招生专业。

拥有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排名第一,轻工技术与工程排名第二,设计学并列第四,纺织科学与工程排名第五。

在ESI最新统计中,江南大学工程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等4个学科进入全球影响评价排行榜前1%。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777人,教师高级职称比例达57%,博士学位比例达53%,具有海外研修背景比例达31%。

博士生、硕士生导师近850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约2万人、研究生约7500人,各类留学生超过800人,已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15万余名毕业生,其中多数已成为各行各业的科技精英和领导骨干。

学校建有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功能食品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部省级平台31个;“十一五”以来承担并完成了“973”、“863”、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部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358项;获部省协会以上级奖励470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18项;专利申请数、授权数稳居江苏省前三位、全国高校前列。

作为我国轻工、食品、工业设计、纺织等高科技的摇篮,江南大学与全国30多个城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成立了江南大学开放创新设计研究院等校地联合研究机构;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137所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拥有全球首家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孔子学院、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十强院校“江南大学北美学院”;成立了400多家企事业单位加盟的董事会。

国家、省部、高校、校级创新(科技)平台一览表

国家、省部、高校、校级创新(科技)平台一览表

2015.07
93. 广西大学转基因植物产品检测中心
2015.09
94. 广西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
2016.02
95. 金属资源高效利用及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
2016.06
96. 广西大学地下工程研究所 97. 广西大学桥梁工程研究所 98. 广西大学工程安全与防护研究所
2016.10 2016.12 2016.12
66. 广西大学电力系统最优化研究所
67. 广西大学环保科学研究所
68. 广西大学造纸科学研究所
69. 广西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研究中心
70. 广西大学淀粉化工研究所
71. 广西大学知识产权与技术管理研究中心
2012
72. 广西大学生态经济与游憩管理研究中心
2010
73. 广西壮族自治区木材及木制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3
2014
46. 广西高校林业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2014
47. 广西高校植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2014
48. 广西高校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重点实验室
2014
49. 广西高校新材料重点实验室
2014
50. 广西高校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2014
广西高校水生生物健康养殖与营养调控重点实 51.
验室
2014
类别 国家重点实验 室 国家重点实验 室培育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 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 究中心 国家林业局重 点实验室
广西重点实验 室
批准单位 科技部
教育部 国家林业

批准时间 2011
2010 2004 2005 2006
1995 2005 2005
2007 2007 2007 2010 2010 2014

学院近三年科研项目、论文论著获奖(省部级)情况一览表

学院近三年科研项目、论文论著获奖(省部级)情况一览表

2.2.1.8学院近三年科研项目、论文论著获奖(省部级)情况一览表序号获奖课题名称完成者获奖种类获奖等级1 中水回用工艺的研究赵建国科技进步奖市三等奖2 行星轧机挤压模具研究解海滨科技进步奖市三等奖3 基槽地基状态评价机的研究叶安英科技进步奖市三等奖4 运动会比赛成绩管理软件开发董勇科技进步奖市三等奖5 邢台市实名制建筑劳务一卡通刘彩琴科技进步奖市二等奖6 基于CSPI政企银联动的建筑市场网络化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应用刘彩琴科技进步奖河北省三等奖7 基于802.1x技术的校园网认证系统褚建立科技进步奖市三等奖8 微粉碎齿轮磨的研发高英敏科技进步奖市三等奖9 基于CAN总线的汽车电气设备实验检测系统的研究李贤斌科技进步奖市三等奖10 时间序列和回归分析模型在鞋类市场预测中的应用研究马英华科技进步奖市三等奖11 蔬菜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陈步英科技进步奖市三等奖12 基于分布式协同作业的网络考试平台的研发与应用刘京中科技进步奖市三等奖13 鞋材卫生性能数学模型的建立及综合评价应用研究艾立新科技进步奖市二等奖14 旋片式真空泵的改进设计李莉科技进步奖市三等奖15 二氧化钛室内空气污染净化技术侯素霞科技进步奖市三等奖16 建筑商业地产风险控制研究郭长辉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7 河北省太行山区古村落民居的特点与价值袁雪峰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8 河北省中小企业品牌创建过程中融资问题研究韩义民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9 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丁淑杰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 旅游业欠发达地区旅行社现状与发展策略王俊红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1 浅析唐代“女着男装”流行的成因周福芹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2 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鲍东杰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3 谈新时期规范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途径柳国强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4 清末最后一任贵州巡抚--沈瑜庆孙红旗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5 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网瘾调查与分析燕艳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6 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研武燕燕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7 浅议货币基金韩永来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8 对高职高专类院校英语教师认知问题的几点思考曹二玲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9 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李红强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0 澳大利亚职教发展及启示张风琪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1 我省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服务体系研究张增良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2 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调查研究——以清河县为例席增雷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3 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石爱民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4 园林生态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唐艳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5 从消费心理角度浅析服装业品牌构建郑鹏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6 高职院校欠费问题人性化解决策略探析刘兴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7 浅析高校财务运行机制与风险控制策略褚建坤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8 试论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开播李爱平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9 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教育“中国模式”郭俊朝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40 高职教学中综合职业能力有效培养的几个方面刘庆华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41 中国共产党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正希望贺岩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42 国内外教师档案研究进展段凤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43 《关于河北省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黄卫静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44 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张丹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45 以生产实训为依托搭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新平台徐平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46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与创业机制建设探究徐建平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47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税收管理政策研究薛颖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48 网站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张小志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49 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研究吴丽华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50 浅议和谐社会的社会和谐机制冯丽丽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5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开发与建设边颖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52 探索实施EIP-CDIO工程教育模式,全面提升鞋业人才素质辛东升马英华王美芳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53 从“心”做起,提升素质教育唐艳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54 广告行业新趋势下广告学业教学改革研究李红强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55 提高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办法王海宾刘霞霍艳玲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56 城市形象片创作误区与反思李元海刘兴董伟巍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57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件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刘兴杨文苗晋峰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58 “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研究张丹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59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英语课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曹二玲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60 对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及自我提高途径的探析曹二玲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61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武燕燕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62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的《机械设计》课程黄继明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63 探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改革张玉菊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64 构建职业能力测评体系全面提高高职生综合素质石爱民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65 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李慧琼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66 “工学结合”条件下高职院校德育教学改革初探刘京中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67 以生产性实训为依托搭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新平台徐平丁淑杰李建武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68 加强高职院校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王学东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69 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在高职师资队伍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李静庞翠平张文霞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70 高职高专院校工学结合课程实践问题探讨徐涛张玉菊王志红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71 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障碍表现及对策研究王俊红祁麟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72 关于高职院校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探索性研究薛颖赵立芳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73 名师风采的培养途径王月青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74 基于道德认知水平分析的高职生德育的思考郑印乐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75 论把握内涵,有效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霍艳玲崔超妍王傲冰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76 借鉴趣味教育效应的启示,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魏勇徐建平鲍东杰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77 推进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发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温斌张萌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78 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提高策略计小辈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79 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向导的“双师型”高职专业教师培训模式创新与探索崔向群李建斌许丽华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80 邢台市大学生德育现状调查报告尤春阳冯丽丽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81 高职图书馆开展读者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高福宁陈宇红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82 构建学生工作的知识创造场武立博贾占兵马晓利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83 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探析贾占兵奚立敏武立博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84 高职院校教师提高实践能力途径探析汤梦玲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85 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探索胡集峰姚建辉王亚炜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8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浅析夏兰芹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87 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孙红旗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88 浅议会计素质教育在高职教学中的完善李丽红户艳领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89 突出实用性的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研究与实现陈荣强高英敏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90 职业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教法改革建议张庆武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91 浅谈经典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魏继华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92 借鉴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提升高职生职业素质孙艺铭陈伟民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93 主渠道思政教育实效性研究刘志忠李朝军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94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理论探析徐建平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95 浅谈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贾占兵陈步英冯丽丽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96 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王馨民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97 以就业为导向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石磊张磊王亚炜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98 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新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陈晔桦高欢郗君甫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99 探索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对伍职业化建设郗君甫陈晔桦佟欢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100 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提高策略霍志毅王尚敏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101 高职学生实际能力方法化的探索高利军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102 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可持续发展伊宏伟刘昭然王旭冯丽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一等奖103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人才职业素质教育与能力开发马英华辛东升王美芳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04 浅析网路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影响王党利路俊维李军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05 高职院校IT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与市场人才需求街接机制的研究陈步英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06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游凯何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07 基于职业需求导向的高职素质教育学生评分体系的构建褚建坤刘兴杨文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08 网络建设对低年级大学生思想意识良性作用探讨贾占兵奚立敏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09 关于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薛颖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10 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研究鲍东杰李静张晋明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11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及其实现策略研究李静鲍东杰杨江波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12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杨平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13 浅谈体验式教学在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中的应用马雪松路俊维董会国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14 基于“项目驱动,行质双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邹宏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15 榜样教育的效力及其现代转型段凤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16 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张萌温斌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17 “校企融合,双岗双能”框架下构建高职院校评教制度探讨李建武崔向群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18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探析何宇陈静鲍东杰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19 地方高职院校旅游业酒店人才需求情况调研报告高联辉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20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中QKC-S模型的构建陈丽蒲筠果袁雪峰李贤彬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21 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程永高吴艳青谷群广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22 "知行合一,双核协同"培养模式在高职高专口才教学中的探索田红虹黄卫静曹二玲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23 新形势下高职语文教学模式探析肖兰萍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24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柔性化管理曹新峰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25 如何改善英语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何欣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26 烟气特征对石灰一抛弃湿法烟气脱硫效率影响的研究张海臣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27 从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的发展看轧钢专业英语教学黄丽颖加鹏飞赵亚玲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28 基于社会需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祁凤华常永青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29 关于我国大学德育教育分析马志强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30 试论高等应用型导游人才的培养胡慧莲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31 CDIO教育模式启示下的高职服装教学改革探究刘辉周福芹范树林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32 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及其保障王召宽张少卿魏勇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33 我国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徐翔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34 高职广告学专业校企合作机制与制度建设探析王福娟邹宏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35 论模具专业教学中加强识图能力的培养王丽敏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36 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如何突围来臣军郑现伟王磊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37 学工一体服务军地一创建服务专业双主体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王振贵刘辉刘清涛岳海莹范树林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38 对大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思考王学志张丹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39 大学生的纳税筹划意识培养--大学素质教育的基础王冰霍艳玲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40 工学结合下的高职英语课程开发初探曲静卜爱会黑玉清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41 高校年终决算“绩效评价”方法探悉褚建坤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42 教学质量灰色评价研究李建武崔向群黄鹍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43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王党利钟静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44 网络互连技术教学研究与设计邵慧莹褚建立李军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45 浅析手绘设计草图对产品设计师的必要性李竞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46 基于问题式学习在《建筑构件受力分析》课程教学中的探索钟静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47 工学结合优质教材开发研究邵慧莹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48 科学发展视角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苗艳霞杨琨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49 如何加强对“90后"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李爱平李国娟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50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李国娟刘霞李红燕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51 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设备试图与安装调试》学习领域标准制订的研究林青李静王向宁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52 从经济的视角谈后金融危机时代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张磊赵红妍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53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实施途径孙继峰游凯何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54 深化工学结合推进内涵建设杨平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55 工程图教学改革探讨马璇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56 由大学生”回炉”技校现象引发的思考时金碧葛科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57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师有效指导的启示徐茂松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58 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英语写作课程创新模式研究张辉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59 高职单招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调查与教学改革分析卜爱会曲静李晓燕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60 建设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提升数控人才职业素质吴胜强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61 对我国高等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层次结构的几点思考高利军曹二玲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62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职业素质教育和提升高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董会国陈伟民路俊维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63 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刘春梅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64 高职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杨文军刘平平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65 以创新求突破,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应然选择燕艳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66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探索与实践侯建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67 浅谈高校教育中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建设魏继华温斌钱伟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68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在企业员工职业培训中的地位与作用蒲筠果赵晓东边颖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69 现代高职教育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与探讨侯江丽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70 在专业课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苑敏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71 对高职院校“圆桌教学”的思考苑敏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72 应用英语写作IDE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张辉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73 抓好开学“第一次课”工作激发高职学生持续学习动机郭有才路建彩于万海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74 对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理性思考王向宁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75 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定位加鹏飞董艳海黄丽颖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76 基于情境的高职生沟通表达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路建彩李迎雪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77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够建研究与实践王学东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78 论新形势下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途径对策李慧琼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79 高职计算机类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柴旭光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80 论音乐素养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曾姝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81 基于渤海经济圈的数控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方法分析蒲筠果刘佳徐翔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82 浅析体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程鹏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83 如何以就业为导向进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常永青祁凤华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二等奖184 试论高校低年级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吴胜强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三等奖185 工学结合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探黄小林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三等奖186 高职服装表演专业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研究李雪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三等奖187 浅谈高职计算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双向同步教学陈步英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三等奖188 教学方法集成创新的初步研究白思然席增雷陈向青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三等奖189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实践教学调研报告于锁清张莉萍王傲冰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三等奖190 成衣设计课程工作室制教学实施吴丽华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三等奖191 大学办学转型对高职办学转型的启示段凤韩义民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三等奖192 广告学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探析冯丽丽王福娟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三等奖193 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高职建筑类专业实训条件建设和教学实施的研究葛科赵玲李静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三等奖194 高职教学质量许光王丽鲍东杰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三等奖195 高职建筑工程造价专业课实训设置的研究王丽王争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三等奖196 构建高职教育TQM体系实现工与学有效结合张广峻刘庆华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三等奖197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领域改革与创新探索王倩解海滨崔向群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三等奖198 高职教育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改革研究与实践胡利平陈步英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三等奖199 “三突出”的高职职业指导课程考核体系构建,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崔玲玲邵林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三等奖200 “工学结合”形势下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张丽萍赵利颇于锁清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三等奖201 高职建筑钢结构专业实训基地内涵文化建设苏英志苑敏李燕燕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三等奖202 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陈伟民郑印乐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三等奖203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应把握三个关键环节路建彩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三等奖204 《数控加工技术实训》中的项目教学法应用计小辈王丽敏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三等奖205 浅谈撇胸在胸部造型中的应用王瑞芹河北省社科联第九届优秀征文三等奖。

精品范文-浙江工商大学教务处_浙江工商大学

精品范文-浙江工商大学教务处_浙江工商大学

精品范文-浙江工商大学教务处_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商大学(英文名: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座落于风景秀丽的浙江省会城市杭州,前身是创建于19xx年的杭州中等商业学堂,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是近代中国最早培养商业专门人才的学校之一。

有章乃器、骆耕漠等著名校友。

xx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杭州商学院。

学校先后隶属于原国家商业部和国内贸易部(现国家商务部)等中央部委,xx年开始实行省部共建、以省管为主的管理体制。

2xxx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浙江工商大学。

学校现已发展成为经、管、文、法、理、工、历史、哲学和艺术学九大学科,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重要特色和突出优势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在校学生33400余人,其中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5900余人。

2xxx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是浙江省 3 个高校出版社之一。

学校出版的《商业经济与管理》和《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商业经济与管理》杂志是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

浙江工商大学秉承诚、毅、勤、朴的校训,正在大力实施创新强校,特色名校,加快转型,跻身百强的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科研成果浙江工商大学建筑2xxx年至2xxx年,学校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27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5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182项,年均研经费在(1)、8亿以上。

2xxx年至2xxx年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23项。

发表被SCI、SSCI、A&;HCI收录论文850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

2xxx、2xxx、2xxx年浙江工商大学连续三年获得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数列全国高校前5位左右;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一直稳居全国财经类大学第1位,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经济管理学科)项目数一直在全国高校中前30位左右,2xxx年位列全国高校前20位;国家自然科学管理科学部基金数目一直位居全国财经类大学前5位。

浙江海洋大学省部级及以上教学平台、专业建设项目一览表【模板】

浙江海洋大学省部级及以上教学平台、专业建设项目一览表【模板】


1
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2
浙江海洋药物研究中心
3
江海通达新船型研发中心
4
浙江海洋功能保健产品研发中心
5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
6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基地
8
非洲沿海国家研究中心
9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
**大学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学科一览表
序号
学科名称
学科类别
1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
第二批省重中之重学科
2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第五批增列省重点学科B
3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第五批增列省重点学科
行政管理学
第五批省重点学科B
6
海洋科学
“十三五”省一流学科A类
7
水产
“十三五”省一流学科A类
8
船舶与海洋工程
“十三五”省一流学科B类
9
食品科学与工程
附件4
**大学省部级及以上教学平台、专业建设项目一览表
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国家级
教学平台
1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船海与
港航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2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浙江海洋学院—扬帆集团股份有限
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3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大学—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科学野外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共建)
类别
序号
名称



1
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发掘利用国家地方联合

XXX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XXX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XXX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附件1XXX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一、学校整体学科现状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硕士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国家批准独立设置硕士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个,其中工程硕士13个领域。

学校现有4个省级优势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省级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国防基础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个),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防特色学科方向4个。

学校已形成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学位完善的学位授权体系。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581人,其中专任教师1875人,正高职称275人,副高职称611人,博士研究生学历597人。

“十二五”期间,学校新增“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人、国务院特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新增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9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17人、四川省3人。

现在,学校有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共15个,个中,国家级平台2个——四川省非金属复合与功能材料重点尝试室—省部共开国家重点尝试室培育基地、XXX;部委级科研平台4个,分别是核废物与环境安天下防重点学科尝试室、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育部重点尝试室、制造过程测试技术省部XXX重点尝试室、生物质材料XXX。

“十二五”期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0项,个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鉴定成果56项;受权专利471项,个中受权发明专利322项;出版著作134部;发表学术论文篇,个中SCI收录827篇。

与XXX相比,学校学科建设程度亟待提高,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师资部队还不强,学科领军人物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不足,国家级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少。

二是整体学科程度不够高,学科特征不够鲜明,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学科和学科方向少。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科研特征不鲜明,国家重大项目及高程度成果少,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
经济管理学院
22
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公共管理学院
23
省级智库
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
大气院、环科院
公管院
应用气象学院
6
江苏省气象探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7
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
重点实验室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8
江苏省大气污染控制联合实验室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9
江苏省大数据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
信息与控制学院
10
省级工程中心
江苏省网络监控工程中心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11
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12
江苏省环境净化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3
江苏省海洋环境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海洋科学学院
14
江苏省气象能源利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信息与控制学院
15
局校共建实验室、研究
中心
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大气物理学院
16
局校共建民用航空气象研究中心
大气科学学院
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一览表
序号
平台类别
平台名称
主要依托学院
1
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
气象学部
2
国家重点实验Leabharlann 培育建设点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大气科学学院
3
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大气科学学院
4
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5
省级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
17
局校共建毫米波气象雷达系统重点实验室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18
海洋动力遥感与声学实验室
海洋科学学院
19
教育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
“气象云平台及应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20
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
基地
江苏人才强省建设研究基地
经济管理学院
21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