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传统科技及其传承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传统科技及其传承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传统科技及其传承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传统科技

及其传承

廖伯琴

【内容摘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基于实地考察与文献分析,讨论了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以科学技术发展理论,结合传统科技的开发实例,分析了传统科技教育与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联。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可持续发展;传统科技

【作者简介】廖伯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教育研究。

一、为了共同的未来,注重可持续发展

发展的无序必导致发展的窒息。早在1972年罗马俱乐部就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稍后1980年美国巴尼等又提出了《公元2000环境》。他们均对地球未来作了悲观的预测。针对这种由人类自身造成的困境,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后,人们便提出了持续发展的概念[1]。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CED)将“持续发展”归纳为“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它强调与后代公平享受共有的资源,留给后代同样或更好的资源基础。1990年,IUCN、UNEP和WWF进一步强调“持续发展”是在不超出支持它的生态系统的承接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3]。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学者对可持续发展作了定义,如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在《世界保护策略》一书中,从生态学的角度给出了类似的诊断,它“强调人类利用生物圈的管理,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持续利益,又能保持其满足后代人需求与欲望的潜力”。按Barbier (1987)的说法便是多学科、多方面、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他强调指出:分析持续发展能力时,不能把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因子分裂开来,因为与物理资料的增长相关联的定量因素,和确保长期经济活动与结构变化的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定性因素是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的。那么就发展的持续性与变化而言,人类生态系统中哪些因子与发展有关呢?Axinn (1991)认为技术资金并非是最重要的因子。最重要的是人们改善环境的意识,当权者应承当起的责任和义务,人们改变其文化、教育、行政管理模式的意愿与能力。这些才是发展的全部内容。他认为发展的驱动力若不是来自系统的内部,而是依靠外部输入,这种发展则不是持续发展;任何忽视公正性的发展,只能使穷富差距更大,不可能具有动态持续性;如果发展的结果是大量的劳力被机器和化学品所替代,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则这种发展也不是持续发展。Daly和Cobb (1989)认为靠资源浩劫而获得的收入,实际上不是经济增长的标志,以资源浩劫为基础的发展只能是暂时的,不可能持续下去。Pearce和Turner给持续力(Sustainability)下定义时认为“在维护动态服务和自然资源质量的约束条件下,它是经济发展净收益的最大化”。

Brookfield(1991)则认为持续发展的本质是运用资源保护原理,增强资源的再生能力,引导技术变革使其再生资源替代非再生资源成为可能,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限制非再生资源的利用,使其利用趋于合理化。为使资源的利用趋于合理化,必须遵循物质循环利用原则,多层次、多途径地利用之。[4] 并且人们已分别从生态、水资源、森林资源、农业、全球气候变化、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对持续发展进行了广泛的探索[5][6][7][8]

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又是实现理想的途径。它包括了系统内部的持续能力和环境的持续能力两大方面。一个系统能否持续发展,主要是由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决定的,外部因素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催化作用。系统内部的持续能力是指系统在失去外部资助与支持后,仍然能保持持续发展的能力。环境的持续能力,是指环境资源可被持续利用的能力,要求系统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时,不仅要从当代人和未来人的需求出发,更要从环境资源的供给能力出发,在环境资源动态承载能力容许的范围内合理利用。鉴于此,人类必须谨慎使用环境资本,对于那些利用现有技术无法复原或人工替代的环境资本,尽可能地利用具有类似性质的可再生环境资本替代。这一认识来之不易,它是人类在饱尝无序发展的苦果后的反思之果。所幸的是,这一认识已成为共识,已成为全球21世纪发展的大趋势。

中国1992年7月便在国务院环委会部署下,由国家计委和科委牵头,根据同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文件精神,组织国家各个部门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5年规划了11个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对策;区域开发治理、消除贫困;卫生与健康;农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生产和消费;自然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荒漠化防治;减灾、防灾;全球变化与保护大气层;环境污染治理等等[9]。

显然,国家已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然而,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呢?其情形则并不令人宽心。

二、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世纪之交,我国正经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这迅猛异常的现代化浪潮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与可持续发展的宗旨相违背的,它们导致了系统内部的持续能力和环境的持续能力的大大减弱。

生态环境的破坏。长期以来的巨大索取与微小给予间出现了惊人的差距。如,严重的过度砍伐,破坏了森林的生态平衡。全国136个林业局已有61个局处于过量开发状态,25个局已无树可采。我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世界水平的

1/10[10]。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50年代的年采伐量未超过12万立方米,而从50年代到60年代末,森林年采伐量猛增到150万立方米左右。阿坝州森林实际保存面积由解放初期的220万公顷下降到11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14.1%。森林的锐减,不仅造成森林本身发展的困难,而且还直接影响农田生态和草原生态的平衡等,影响民族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如,松潘的森林植被锐减,洪灾频繁,1986—1990年间,发生洪灾40起,冲毁公路100余公里,良田3000亩,桥梁50余座,小水电站9座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00万元,水土流失面积达40万亩,而且还不断发生风灾、霜灾、雹灾等。实地考察中,我们还发现因其水美而举世闻名的九寨沟,也因盲目滥建矿泉水等破坏生态平衡的取水项目而亮出了缺水的黄牌。再如,民族地区的草原退化、沙化现象严重,草原生态系统内部结构遭到破坏,失去平衡。据统计我国10个牧业省区的这种超载放牧现象都十分严重。例如,在内蒙古伊克昭盟,养1只羊需14亩草场,而实际只有6.6亩,这种超载放牧,使草原退化,其再生能力受到破坏,并导致草原的沙化。内蒙古伊克昭盟从60年代中期后的20年间弃牧开荒600多万亩,而造成沙化面积达1800万亩,是开垦荒地的3倍[11]。民族地区的矿产资源丰富,一方面是大量宝藏沉睡大地,另一方面则是无组织无计划的随意开采。笔者在西昌木里水洛乡考察时发现,沿水洛河峡谷的随意组合的淘金者一路可见。这种盲目、无序、

低效、非科学的开采,既污染了水洛河谷,又浪费了大量的黄金资源。1998年8月19日的中央电视台的午间新闻报道了云南弥渡县苴力乡阿孔本村的分散小煤窑对环境的污染。当地老乡有的叫苦连天,言及庄稼都种不出来了,且人畜用水皆困难,而有的老乡则认为关系不大,毫无环保意识。最后当地领导谈了远期规划,即将小煤窑集中为大煤窑。这便是他们对环境的所谓补救措施。从中不难看出,不仅一般百姓而且领导决策者们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都还相当薄弱。

由于东西差距的增大,人们普遍存在一种急切的追逐性发展、攀比性发展的愿望,由此导致了“经济指标至上”的粗放型、速度型发展。盲目相信“资源优势”,因而产生“有水快流,迅速开发资源”的思想[12]。民族地区这种肆意的砍伐、开采及放牧等,显然是在削弱环境的持续能力,使自然环境的再生能力逐渐减小。若照此情形发展下去,环境资源的供给能力不仅无法满足未来人的需求,甚至无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这显然已严重超出了环境资源动态承载能力的容许范围。

再有投资方式的不合理。西部民族地区大规模移入了现代工业,而这种在“外控型—嵌入式”的投资方式下所移入的大工业在相当程度上与西部民族地区自身的社会需求与客观条件相脱离,无法与当地的人文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投资方式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首先是以“外控型—嵌入式”投资所建立的大工业与地方工业关系的不协调。其次是“外控型—嵌入式”投资所建立的大工业与农牧业的不协调。再次是现代城市与落后农村的不协调[13][14]。

显然,这是典型的“输血”式发展。这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发展工业生产、实现工业现代化是与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相违背的,是与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不相适应的。这样的大工业系统在失去外部资助和支持后,其系统内部的持续发展能力便会逐渐消失。例如,广西南丹县的扶贫事实证明,任何外来扶助少数民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项目,对其民族文化都产生影响。如果扶助者对民族文化比较熟悉,而且花时间去了解被扶助的群体及其需要,那么,所实施的项目便会成功。否则便会对民族文化产生消极作用,甚至会起破坏作用[15]。因此,西南民族地区不仅其系统内部的持续能力,而且其环境的持续能力都在减弱。鉴于此,是否民族地区的发展就该停止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又该如何发展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这显然必须从符合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去发掘其现代经济建设的源泉。笔者认为民族传统科技便是能开发的源泉之一。

三、少数民族传统科技开发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何为民族传统科技?从科学技术的循环加速机制来看,科学技术是一复杂的体系,它不仅有其内部结构,如,科学技术的内部思想、概念、定律、理论、方法、观察手段、实验仪器、数学工具等,而且还有其相互作用的外部环境,如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包括哲学、宗教、价值观、文艺甚至语言文学等)、教育等。若只注意科技的内部结构为“内部主义”,而只注意科技的外部环境则为“外部主义”,两者均不可取。

在世界科技史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大循环,它们并非是截然分开的。在科技、经济和人口的第一次大循环中(人类社会起点——18世纪产业大革命),科技发展的循环链条为:古代直观科技、手工工具——自然经济——人口微观分散,少量古代城市。从文艺复兴时期至20世纪30年代前,世界的科技、经济和人口处于第二次大循环中,其循环链条为:近代实验科技、机械系统——近代商品经

济——人口微观点集中,城市形成。后来,从18世纪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到现在,科技、经济和人口处于第三次大循环。在后两个大循环中,科技发展存在着两种循环加速机制,即:第一循环加速机制为:理论——实验——理论;第二循环加速机制为:技术——科学——技术[16]。按这种循环机制说来看民族传统科技的内部结构,它的发展仍然处于技术——科学——技术循环加速机制,几乎没有理论——实验——理论循环加速过程。从传统科技的外部环境来看,其明显的特点是经济效益低,影响范围小,以家庭或师徒的形式传承。

西南民族地区由于其历史及地理上的种种原因,大多数的科技仍然处于传统科技阶段(也称为原始科技阶段)。它们长期以来局限于小范围的发展,以家庭作坊与小区作坊的形式存在。然而正是这些依赖于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传统科技,才有着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它们既能维护民族地区生产生活系统的内部持续能力,又能维护其环境持续能力。它们产生于传统文化,经过祖祖辈辈的改造传承,已与当地民族的生产与生活融为一体。例如当地民族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织染技术、酿造技术及建筑技术等无不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息息相关[17]。这些技术为当地民族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又未造成环境的污染或过度使用。即使是引起经济学家、生态学家、植物学家、农学家和政府官员担心和焦虑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也有其生存的缘由。如有学者认为,刀耕火种也是人类的生态系统之一,无论是其耕地栽培作物子系统还是休闲地林产品子系统,产出的种类都是十分丰富的,基本上可满足山地民族的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需要。由于系统具有比较突出的自给自足的功能,所以特别适宜交通不便、商品经济不发达而又具有较多森林土地资源的山区[14](P196)。事实上,在滇西北与缅甸接壤的独龙江地区;在傈僳族、怒族等散居的怒江峡谷两岸高黎贡山较高海拔的封闭地带;在德宏景颇族等居住的交通不便的山区和中缅边境地带,刀耕火种还十分盛行。临沧地区西部的永德、镇康、耿马、双江等县山地有较多的草

地刀耕火种轮歇地;历史上以刀耕火种闻名的沧源和西盟阿佤山区,刀耕火种仍在继续。勐海县布朗族聚居的西定、巴达和布朗山,刀耕火种仍是其主要的农业形态。当笔者在四川凉山州木里县俄亚乡考察时发现,当地对水的利用已有了明显的环保意识。流经俄亚大村的龙达河清澈见底,饮用水在上游(或引山泉入水井),人畜不得随意涉入;中游的河水湍急,其间安置了众多的小水磨房,村民以此磨面或发电等,并且小磨房的设计极其巧妙,恰倒好处地利用水的冲力或石磨的震动磨面或进食,既省力又省工,对水源又没有污染;而下游段则为人畜涮洗之处。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无污染水源现象。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农民转向持续农业生产模式的关键在于应用系统工程方式,持续农业是一种综合农业生产模式,它囊括了许多传统农业耕种技术和现代科技进步成果,而不是简单的农业机械化。目前发达国家持续农业的主要措施有:1)作物自然耕作法;2)保护性耕作法;3)病虫害综合防治法。这实际上强调了农业传统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19]。

随着改革浪潮的深入,民族地区人们已意识到以开发传统技术脱贫致富的重要性,并随之已有了一些卓有成效的传统科技现代转换模式。在笔者的拙文中将其分为下列几类:1)情景演示型:注重原形展示。如布依族的石头寨,是一个非人造景观的旅游点。它以其独特的传统建筑,印染技术等吸引游客;2)资源利导型:注重资源合理开发,将本地特有的动植物及矿物资源开发作为拳头产品;3)集会边贸型:注重交流贸易、边境口岸的利用等;4)宗教依托型:利用宗教文化的凝聚力和传统制作及医药技术开发寺庙经济;5)简单扩大型:传统科技的要素不变,规模扩大。如安顺地区作坊式的蜡染厂,其生产过程、技术方法、工艺流程等均未改变,但是改善了生产条件(如增加机电设备、部分采用化工染料等;

6)改善扩大型:改进某些传统科技要素,内核不变。如,云南白药、贵州黑糯米

酒、四川咂酒及刺梨酒等均属于传统技术成功转换的典型实例;7)异地移植型:部分改进,迁移异地。如各地的民俗村、民族医院等皆是民族传统文化辐射的结果[20]。再如,可持续农业的生态性农业技术的发展与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常规农业技术是分不开的,传统农业特别是中国传统农业创造了丰富的具有生态合理性的技术措施,大量传统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发出灿烂的光芒。当然传统农业技术是在低生产力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的,继承传统农业技术,必须对其进行科学改造。继承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21]。

传统科技开发与其科技教育是分不开的。很早以前,民族地区便重视传统教育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在笔者的实地考察中发现,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普格县,是典型的贫困县,1990年人均财政收入仅363.84元。全县需国家补贴年达827万,12岁以上文盲半文盲高达41.32%。后来办起了地区农技校,该校在当地政府领导下,推行“边学、边干、边致富”及“理论联系自家实际”的“三边一联”的教学模式,在种植、养殖、酿酒、烧窑、饲料加工及代销等方面均涌现出不少专业户。其中被采访的一个专业户告诉我们,不仅他自己而且他还带动其他乡亲采用了生态农业式的种植及养殖技术,其经济效益相当可观[22]。

国务院“科教兴国”领导小组的成立,足以证明中央领导已充分认识到科技与教育对国民经济建设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农业建设中有:农业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可见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1]。民族地区要摆脱贫困,科技扶贫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22],而依靠民族传统科技脱贫致富则是实现民族现代化的关键。丧失现代化意味着民族的贫困,但是丧失传统文化则意味着民族的消亡。所谓“西化”或“工业化”的观点其根本错误在于夸大文化传承中的时代选择,强调了横向联系,忽视了纵向传承的重要性,这是从根本上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23]。传统科

技实际上是当地民族在与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适应这一天地人文系统的智慧结晶。它与当地民族的文化变迁互为补充;适应于当地自然环境;能与民族信仰、习俗等融为一体;能最大限度地提供思想自由与物质选择;可与当地教育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民族素质;有利于地区资源利用且不乏资源的后继力;有利于地区的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经济结构的整体改善,因此开发传统科技是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

四、传统科技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

世纪之交,党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决策。如何开发西部,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可谓西部开发的关键。朱镕基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结合西部特点进行可持续的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之一。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贵州考察工作时强调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动摇,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4]。

那么,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中,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使西部民族地区真正脱贫?如何从民族地区找到可持续发展与其经济腾飞的契合点?朱鎔基在《西部地区开发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西部大开发中要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温家宝在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

无疑,提升劳动者科学素质、培养民族地区的科技人才、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民族地区的科技教育密切相关。

从科技教育的发展趋势看,世界各国都在调整科技教育的培养目标,加强科技教育与公民科学素养提升、国家竞争实力增强的联系,着眼于培养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变革对人才的培养模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便使现在的学生在未来社会具有竞争力;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发挥评价的多元功能,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及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等。

我国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后,基础教育的任务便明确转向了“提高民族的素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5] 在国内外关于基础教育,尤其是科技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如何结合民族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特点,发展西南民族地区的科技教育,这将是西南民族地区科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度重大项目“西南民族科技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莫斯塔法?卡?托尔巴.环境与发展——在日本研究全球环境规划咨询委员会上的讲话(1982年1月)[A].论持续发展——约束和机会[C].朱跃强等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2]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Our Common Fu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 1987.

[3] 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编.保护地球[M].国家环境保护局外事办公室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4] 吕永龙.持续发展的理论思考[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6, (1).

[5] I Drummond & T K Marsden?Regula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995, 5, (1): 51—63.

[6] Emmanuel D' Silva & S Appanah etc. Sustainable forestry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Natural Resources Forum, 1994, 18, (4): 251—262.

[7] Ayesha K Dias & Mary Begg. Environmental polic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J]. Natural Resources Forum, 1994, 18, (4): 275—286.

[8] Micael A. Cairns & Richard A. Meganck. Carbon Sequestration,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egrated Forest Management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4, 18, (1): 13—22.

[9] 陆亚洲.中国21世纪议程在中国科学院[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6, (1).

[10] 刘振邦,王凤林.借鉴国外经验谈合理利用我国农地资源[J].改革,1997, (5).

[11] 贾秀兰.浅析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生态平衡[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 (2).

[12] 高云.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协调性[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1).

[13] 蒋清海.对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分析与思考[J].开发研究,1994, (6).

[14] 付伟.西部民族地区投资存在的问题[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1995, (4).

[15] [美]毕加霖,毕洁莲.瑶族社区扶贫与现代化建设[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 (2).

[16] 中国科学院《自然辨证法通讯》杂志社编.科学传统与文化——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17] 廖伯琴.朦胧的理性之光——西南少数民族科学技术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18] 绍亭.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生态系统——云南刀耕火种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19] 宪隆.试论回族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理论与实践[J].回族研究,1997, (3).

[20] 张诗亚,廖伯琴.从恶性循环到良性循环的转折——凉山普格县农技校的启示[A]. 1996年社会与少数民族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

[21] 蔡桂芳,庄小琴.农业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经济问题,1997, (3).

[22] 李忠斌.民族地区科技扶贫任重而道远[J].中国科技论坛,1997, (2).

[23] 赵世林.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J].思想战线,1995, (6).

[24] 胡锦涛.2005年2月7—11日在贵州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N].贵州日报,2005-02-12.

[2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07-27, (2).

来源:《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论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论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论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文化等的不断发展,对于环境的发展要求也是逐渐的提高,这也是绿色建筑近年来不断兴起的原因所在,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逐渐的深入到现代人的心中。本文就绿色建筑的特点,优势以及必要性做以简要的介绍,并对如何发展绿色建筑的方法加以探讨,分析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实施策略 引言 所谓绿色建筑,是在指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中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1.绿色建筑实施的必要性 a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我们为什么需要发展并推广绿色建筑呢? 最简单的回答是由于传统建筑并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选择。举例来说: A 清理原本自然状况下的土地会造成野生生物的消亡。 B建筑的生产,制造,运输等都会造成水,和空气的污染,而它们释放的有害气体会加剧大气的破坏或加剧温室效应。 目前的传统建筑消耗了太多的能源,制造了太多的垃圾和污染。如果放任自流,我们的环境和经济都将遭受极大的破坏。 经调查研究,在美国,传统建筑的生产,建造,运输占据和消耗的能源比例如下:

消耗了14%的可饮用水。 释放了30%的垃圾及污染。 二氧化碳释放量占38% 使用了40%的原材料 消耗了39%的能源。 消耗了72%的电能 在中国,由于建设量更高,这个比例还要更加巨大。 这样大量的消耗和污染,其实是以透支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为代价的。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绿色建筑主张调整或改变现行的设计观念和方式,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转化,依靠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使建筑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实现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给自足。 数据表明,绿色建筑总体来说可以减少13%的维护费用,节省26%的能源消耗,还可以获得更高的使用满意度,从而带来更高的利润。所以,尽管可能由于设备,研究等会增加前期的投资,绿色建筑在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中还是具有重大优势的。 b.绿色建筑可以为人提供更加舒适的工作,居住,生活环境。 建筑师人类生活,工作,娱乐的主要场所。据调查显示,现代社会人有90%的时间实在室内度过的。室内环境的好坏于是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品质及健康至关重要的因素。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可以用机械空调来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自然是人类的幸运,但这种违背气候环境的高能耗建筑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能源代价,同时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居者与自然环境人为地分离。为了克服现行建筑模式对人的负面影响,绿色建筑注重地区气候与建筑的关系,并将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作为绿色建筑的一项基本方法,这是一种按人体的舒适要求和气候条件来进行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即根据当地气候特征,运用建筑物理的原理,合理组织各种建筑因素。事实上,人类对于环境的舒适、健康需求,常常无需现行空调设备也能得到满足,如:我国陕北的窑洞在- 20 ℃左右的气候下,其室内被大地包围着,仍保持着15 ℃上下的舒适室温;还有西双版纳干阑

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或清洁化学。绿色化学吸收了传统化学化工.环境.物理.生物.材料和信息等学科的最新理论和技术,代表了化学化工科学理念的重大变革,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本文介绍了绿色化学的一般概念及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主要研究内容及发展现状和趋势等方面阐明了绿色化学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绿色化学,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当今时代,人类的生活与化学息息相关。无论是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同时,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了当今社会面临的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可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绿色化学生产被人们提上了议事议程。 绿色化学简介: 名词解释: 按照美国《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杂志的定义,绿色化学是指:在制造和应用化学产品时应有效利用(最好可再生)原料,消除废物和避免使用有毒的和危险的试剂和溶剂。而今天的绿色化学是指能够保护环境的化学技术.它可通过使用自然能源,避免给环境造成负担、避免排放有害物质.利用太阳能为目的的光触媒和氢能源的制造和储藏技术的开发,并考虑节能、节省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量。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是近十年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新化学婴儿”。它涉及有机合成、催化、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内容广泛。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世界上很多国家已把“化学的绿色化”作为新世纪化学进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重要性: 传统的化学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已十分严重,目前全世界每年产生的有害废物达3亿吨~4亿吨,给环境造成危害,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化学工业能否生产出对环境无害的化学品?甚至开发出不产生废物的工艺?有识之士提出了绿色化学的号召,并立即得到了全世界的积极响应。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绿色化学给化学家提出了一项新的挑战,国际上对此很重视。1996年,美国设立了“绿色化学挑战奖”,以表彰那些在绿色化学领域中做出杰出成就的企业和科学家。绿色化学将使化学工业改变面貌,为子孙后代造福。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 毕业设计(论文)是教学计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提高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关键性步骤;是学生毕业资格认定的一个重要依据;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随着我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参加毕业设计的人数增加,有待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组织管理,进一步提高我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对“西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请遵照执行。 1 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目标与要求 1.1 巩固和扩展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融技术、经济、环境、市场、管理于一体的大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2 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和研究思想、理论联系实际、严肃认

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1.3 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方案设计、资料查阅、实验研究、理论计算、数据处理、经济分析、外文资料的阅读与翻译、计算机使用、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和技巧。 2 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管理 全校的毕业设计工作应在主管教学的校长领导下,由教务处负责全面的组织和管理。各院部成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主管教学的院长(主任)任组长,对本院部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质量等全面负责。校、学院的工作职责分别为: 2.1 学校工作职责: a.教务处负责研究制定有关管理文件。 b.汇总各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和指导教师安排,协调有关问题。 c.制作毕业设计(论文)样表,安排布置全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对毕业设计过程进行监控管理,并及时通报情况。 —9—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论文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作者:杨杰黄星君时间:2007-11-21 21:38: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摘要以可持续发展为背景,运用生态学的整体论原则和系统科学基本原理,重点对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针对传统科技创新观的生态学缺陷,阐述了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核心的观点。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生态化系统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发展观 和新发展模式,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主张,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一种理性选择。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今天,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国家、企业、科技创新本身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1 科技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保障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贡献是以技术创新为桥梁而实现的,技术创新既能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商品化,又能通过技术创新扩散使其产业化,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对科技创新作用的研究可以溯源到20世纪初的美国,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活动更是势头不减、方兴未艾,许多国家都纷纷建立了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核心的科技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翅膀。技术创新能使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成为行业巨头,甚至能使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如果忽视科技创新,即使是原本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也会坐失良机。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王安电脑公司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将计算机的使用定位于办公室,而首创个人化电脑的微软公司后来居上,成为计算机行业巨头;研制出世界第一只石英电子表的“钟表王国”瑞士,因其工业决策部门偏爱机械手表而痛失良机,以至于钟表市场终于被积极创新的日本企业所抢占。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同样如此。众所周知,二战后在经济上曾是一片废墟的日本之所以获得了奇迹般的经济高速发展,就是因为该国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重视了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力。因为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主导产业的更新换代,从而使经济结构的关键要素产业结构得到发展。纵观工业经济时代,历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历次先导产业的出现及其更换,都是科技创新的成果。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循环螺旋发展,构成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发展的历史逻辑。也就是说,产业革命是科技革命(科技创新高潮)来推动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主体仍属于工业经济,更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2 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2.1 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对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和机理,国内有几位学者曾有过探索。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科学的一般原理,本文对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

绿色施工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论文题目:绿色施工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年级:14级工程造价3班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生姓名:张超 指导老师:张海燕 2017年6月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绿色施工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认识 (1) 1.2研究的目的 (3) 第二章绿色施工的国内外现状及其研究意义 (3) 2.1绿色施工国内现状 (3) 2.2国外绿色施工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其经验 (4) 2.3绿色施工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意义 (4) 第三章推广绿色施工及其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 (5) 3.1绿色施工的实施现状 (5) 3.2绿色施工的推广 (6) 第四章国内外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研究 (7) 4.1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建立的意义 (7) 4.2国内绿色施工评价体系 (7) 4.3国外绿色施工评价体系 (10)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11) 5.1结论 (11) 5.2展望 (11)

内容摘要 近年来,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不容忽视。纵观全球性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成为世人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它同样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为了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能源问题成为当前需要予以重视的头等大事。对相关数据的研究发现,全球总能耗中约有25%—40%为建筑能耗。因此,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能耗成为了解决当前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实现建筑节能、环保建设的目标,绿色建筑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伴随着绿色建筑的施工管理的相关优化策略也备受关注。 我国“十三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发展绿色建筑是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尚处于自愿发展的开始阶段,绿色建筑相关的法规制度、标准、激励政策、技术支撑等还不健全,在推广绿色施工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们要在群众中宣传实施绿色施工的重大意义,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积极采用新技术,采用绿色施工技术。还要对项目进行科学的管理,比如通过对项目的集成化管理,可以提高工程质量,加快进度,节约成本,也有利于绿色施工的实施。我国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绿色施工评价体系,要推广绿色施工,必须建立一个确定的标准来衡量施工企业的绿色施工水平。 本文提出建筑工程施工对环境和资源消耗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措施参照各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指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并给出评价实例,证明了其实用性。本文的研究对推动绿色施工的实施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最后,对于论文进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问题进行了讨论,希望能对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绿色施工可持续性发展绿色建筑绿色施工评价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年来,在可持续发展这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在建筑行业里,我们相应地提出并推行发展绿色建筑,为保护环境人类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发展而努力。本文对绿色建筑的含义,发展史,现状及具体实例进行了阐述,体现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希望大家能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增强意识,以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绿色建筑,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1绿色建筑的含义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能源、土地、水源、材料等),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就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不破坏环境,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绿色建筑沉成为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绿色建筑发展史(重点中国) 绿色思想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的巢(利用自然条件,就地取材)就是最早的绿色建筑。近代以来,虽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但是资源环境遭到破坏,层出不穷的自然灾害等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成为成为人们的共识,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关注。绿色建筑也渐渐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念。国际上开始了对绿色建筑的探索和研究。而中国自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相继颁布了若干相关纲要、导则和法规,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2004年9月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2005年3月召开的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暨技术与产品展览会,公布“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获奖项目及单位,同年发布了《建设部关于推进节能省地型建筑发展的指导意见。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年3月,国家科技部和建设部签署了“绿色建筑科技行动”合作协议,为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奠定基础。2007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逐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推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措施。2008年3月,成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节能与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对外以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名义开展工作。2009年8月27日,我国政府发布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提出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2009年11月底,在积极迎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召开之前,我国政府做出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到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2009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境测控优化研究中心成立,协助地方政府和业主方申请绿色建筑标识。2009年、2010年分别启动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

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

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 摘要 科技是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经济繁荣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绿色科技正是伴随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大过程中凸现出来的,其实质是一种可保持人类持续发展的科技体系,是当今时代对科技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服务的方向性引导和生态化规范,它要求一切有害生态环境的生产技术将受到严格限制直至淘汰出局,而无害生态环境的生产技术将得到高度重视直至推广普及,从而加速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进程。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愈发受到我国的重视,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让科技向可持续的方向改变,绿色科技创新已成为科技创新的新航向。 一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进步取得极大成功,在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其自身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不容忽视。现代技术产生的后果与其确立的目标相差甚远。甚至许多负效应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虽然现代技术问题主要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但我们“应通过了解西方社会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因此,研究科技发展的走向问题已成为当前紧要的学术使命。20世纪70年代掀起的“绿色运动”,使绿色科技应运而生。我国著名科学家周光召先生1995年撰文,提出要顺应绿色大趋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将“绿色科技纳入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二绿色科技内涵 绿色科技的产生与兴起,是建立在传统工业文明观批判和反思基础之上的,是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绿色科技是指以保护人体健康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容的一切科技活动,主要包括绿色产品和绿色生产工艺的设计、开发、消费方式的改进以及环境理论、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研究、提高等环节。 1994年美国环保局科技计划中把绿色技术分为“深绿色技术”和“浅绿色技术”。深绿色技术是指污染治理技术,以保护“绿色”为主,如利用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污水处理技术、预防病虫害技术及防风治沙技术等;浅绿色技术则是指清洁生产及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以推进“绿色”化发展为主,如电动汽车开发技术、聚乙烯生产新工艺、高效节能技术以及一些生物技术等。

从可持续发展到绿色发展

从可持续发展到绿色发展 工业革命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时代,大大加快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但传统工业化以大量消耗资源、排放大量废弃物为特征,以人为万物的主宰,以征服和掠夺自然为生存发展理念,导致了全球能源危机、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所面临的发展同物理极限、社会极限的冲突,《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模式,一度给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人类的发展并没有像期望的那样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大道。因此,创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和生态文明理论的建立,实现了人类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模式,绿色发展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以生态文明理念为理论基础,开创了人类未来发展的崭新模式。 一、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作用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深刻反思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力图转换思维、寻找新的发展模式的一个新的尝试,它对保护和发展环境资源、满足当代和后代的需要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有利于在工业文明的框架内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相协调。 第一,可持续发展模式保证了资源在特定状况下对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自然资源作为支撑,资源在很

大程度上制约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虽然在全球化时代,资源贫乏的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市场从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获得自然资源 推动本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在资源环境问题全球化的今天,对资源的消耗意味着地球上不可再生资源的减少,可持续发展合理分配资源,维持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对人类的延续有积极的作用。 第二,可持续发展模式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环境和生态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资源的承载体,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天然、地绿、水净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为了经济增长而破坏生态环境,摧毁了人类生存的基础,发展就成为毫无意义的数字游戏。可持续发展要求防止人类活动破坏自然环境,加强环境治理力度,加快生态恢复步伐,依法治理环境,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三,可持续发展模式促进了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经济资本与生态资本并重,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经济的发展不再走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老路,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先破坏后恢复”,使原来主要依靠资源、物质的投入转向依靠知识、技术、信息、教育的投入,第一、二、三产业形成合理高效的比例关系,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兼顾了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 第四,可持续发展模式谋求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为公众提供一个可持续生存的社会条件。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在承认发展差

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节水、节能、节材、节地与环保、降耗、增效结合起来,发展农业和国企改革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高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又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引入绿色GDP概念。 哲学方面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运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说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相对缺乏。因此,必须始终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我国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的原理。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它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

错误的思想意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将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实现良性循环、协调发展,这体现了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规律办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3)联系的观点。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工程建设与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调水与节水的关系,正确处理主体工程与配套工程的关系,正确处理质量与进度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它要求我们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在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上,要顾全大局,局部利益必须服从全局利益。不能为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而损害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保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4)发展的观点。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施工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施工 1、可持续的建筑业与工程施工 建筑活动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生态环境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也是消耗自然资源最大的生产活动之一。建筑物所占用的土地和空间,建筑材料的生产、加工、运输与建成后维持功能必须的资源,以及建筑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的处理和排放等都对生态环境产生极大影响。另一方面,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所完成的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创造的价值也是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带动建材、冶金、轻工、化工、机械、运输等许多相关部门的发展;它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国未来建筑业,既要大力发展,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建筑业中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我们通常重视建设项目投资决策、规划设计阶段的可持续技术的应用,如,如何选择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场址;如何进行场地规划设计、建筑节能设计;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等。这些因素都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且可带来显著的实施效果。 在建筑业中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施工阶段也是我们应重视的一个阶段。项目施工过程会对环境、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在许多情况下,建造清除和扰乱了场地上现存的自然资源(野生植物和动物、天然排水系统以及其他自然特征),代之以非自然的人造系统。建造和拆除所产生的废弃物占填埋废物总量的较大比重。在建造过程中散发出的灰尘、微粒和空气污染物等会造成健康问题。另外,尽管一些再生的、重复利用的、重新整修的材料足以满足使用要求,但现在的施工项目大多数仍需要使用新的原始材料。[1] 而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施工方法则能够显著减少对场地环境的干扰、填埋废弃物的数量以及在建造过程中使用的自然资源,同时,还可将建筑物建成后对室内空气品质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而且这种施工方法对于在投资决策、规划设计阶段一些可持续技术应用效果的实现也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建筑物维护结构的施工方法直接影响其施工质量,从而会影响到维护结构的节能效果。又如:据北京市卫生监督所统计显示,北京的职业病发生出现急性中毒增加、慢性中毒减缓的趋势,而且从1994年到2000年10月份的统计中,北京66%至70%的急性职业中毒发生在建筑行业。 而引起急性中毒的原因并不主要是由于施工中使用的建筑材料,而主要是由于施工中操作使用不当造成的,如为了降低成本,加快施工进度,而违反操作规程,简化操作工艺,向防水涂

绿色科技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d17487049.html, 绿色科技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甘巍李英 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27期 摘要本文从哲学层面分析绿色科技的理念,阐述了绿色科技的形成和发展,探讨了绿色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论述了绿色科技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 地位。 关键词绿色科技可持续发展地位作用 科技的进步,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随其产生的问题也不断的显现。特别是一些技术的发展偏离了当初预定的目标,其带来的问题也是超乎意料的。因此,对科技发展走向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1 绿色科技的渊源 “在人类历史上,似乎还没有一种力量比技术更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进程了,事实上,不管技术从何而来, 又流向何方,今天人类所有的问题似乎都在这里聚集起来”“技术尽管不能被断定是问题之源,但却折射着所有问题” 。从卢梭对技术与伦理问题的质疑,到海德格尔对技 术的思辨性追问,再到当今学术界从人文层面对技术发展进行的各种批判,都表明各种社会问题都有技术的渊源性。也可以看出对现代技术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从前和现在都引起了人们的 深刻反思。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对技术问题的反思与环境问题相结合而产生了生态学批判理论。科技的发展有技术层面转移到生态层面,使绿色科技的产生成为必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各国学者相继提出了绿色技术的概念,其与传统工业技术形成鲜明对比。因为传统工业技术是建立在近代力学、电磁学等经典物理学基础之上,常常会给自然生态 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绿色技术则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学基础之上, 其目的主要是在维持和谐的生态环境前提下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学的技术批判理论揭示了传统工业技术的诸多问题,再加上绿色运动的普及使大众的绿色意识不断提高,为绿色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绿色技术从八十年代被提出到九十年代的污染预防技术,体现了绿色技术 的逐步发展。学术界对技术问题的研究也逐步从理论层面走上由绿色思想指引的实践化道路, 而当代兴起的科技革命,尤其是生态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绿色技术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坚实 的科学技术支撑。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 毕业设计(论文)是教学计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提高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关键性步骤;是学生毕业资格认定的一个重要依据;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随着我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参加毕业设计的人数增加,有待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组织管理,进一步提高我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对“西南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请遵照执行。 1 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目标与要求 1.1 巩固和扩展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融技术、经济、环境、市场、管理于一体的大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2 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和研究思想、理论联系实际、严肃认

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1.3 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方案设计、资料查阅、实验研究、理论计算、数据处理、经济分析、外文资料的阅读与翻译、计算机使用、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和技巧。 2 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管理 全校的毕业设计工作应在主管教学的校长领导下,由教务处负责全面的组织和管理。各院部成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主管教学的院长(主任)任组长,对本院部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质量等全面负责。校、学院的工作职责分别为: 2.1 学校工作职责: a.教务处负责研究制定有关管理文件。 b.汇总各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和指导教师安排,协调有关问题。 c.制作毕业设计(论文)样表,安排布置全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对毕业设计过程进行监控管理,并及时通报情况。 —2—

关于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关于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是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创新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灵魂,是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和不竭源泉,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将成为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就必须大力实施创新工程用创新工程的成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技术产业,研发符合市场需求、技术集成的产品。这既是解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深层次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进一步提高整体素质、综合实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还是顺应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正确抉择。 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是近几年咱们国家提的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所以今天就浅谈一下关于企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在今天这个高度竞争的世界,全球化的趋势导致竞争局面不断扩张的情况下,我们的企业处于一个需要不断满足顾客需求的时代。因为顾客的需求越来越细越来越多,我们不得不永不停息的搜寻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顾客多元化的需求。只有抓住了客户我们的企业才能更好的生存,顾客是企业的生命之源。可是我们怎样才能不断地满足客户呢?也许答案有成千上万种,但创新是一切最优答案的根本。现在“创新或死亡”成了很多产业部门的格言,尽管世界对创新的兴趣如此的高涨,尽管这几年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层出不穷的在市场涌现,但人们是否真的理解创新呢?很多人对创新的认识存在着一个缺失,他们很可能在潜意识里把创新与发明混为一谈。某著名创业家说:真正的创新是让人们做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进一步说人们买的不是发明和技术,而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创新和办法。因此即使你的产品再好你的服务策划方案再多么完美,如果顾客认为那不是解决他们问题的好方法,那么这个创新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畅销书《基业长青》里两位作者对世界上以创新著称,长盛不衰的企业像3M公司、惠普公司、强生公司作了详细调查,发现这些企业“并不是通过详尽的战略计划,而是通过尝试、错误和机会,准确地说就是意外来作出最佳方案。”创新很多时候需要资金,创新也意味着冒风险,而企业家要抓住的是风险中透漏出的成功机会。创新与供应无关,而是与需求有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创新就不再那么盲目,成功的概率也就增大了。 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这是国内许多专业人士的看法。现实中有许多活生生的例子。为什么Google能在短短几年内就得到飞速的

浅谈土木工程中的绿色施工和可持续发展 梁新富

浅谈土木工程中的绿色施工和可持续发展梁新富 发表时间:2019-02-28T14:42:05.87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作者:梁新富 [导读] 摘要: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的重视程度也在与日俱增,在土木工程中应用绿色施工技术可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根本上深化绿色环保理念的形成,加大对绿色施工的宣传力度,尽快制定行业中的规章制度,并严格落实,为我国建筑施工行业做出积极贡献。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工程院宁夏 756001 摘要: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的重视程度也在与日俱增,在土木工程中应用绿色施工技术可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根本上深化绿色环保理念的形成,加大对绿色施工的宣传力度,尽快制定行业中的规章制度,并严格落实,为我国建筑施工行业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土木工程;绿色施工;可持续发展 1土木工程中绿色施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土木工程作为建筑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施工过程当中会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负担。2018年中国土木工程网数据表明,如今建筑施工所消耗能源已经达到社会总能源的32%,在实际施工过程时,自然资源消耗量可占据总资源消耗量的41%,产生的建筑垃圾可达到社会垃圾总量的40%,从上述数据可发现,建筑行业耗能惊人,已经对社会环境造成威胁。因此在土木工程中贯彻绿色施工可持续发展理念刻不容缓。 随着人们加强对自然环境的重视程度,绿色施工理念营运而出,目前已经成为新时期下推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根本理念为实际操作过程中,在保证施工质量、人员安全的基础上,使用先进、科学的技术或管理手段来减少施工操作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部分土木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资源分配不合理、人员绿色节能意识较差的现象,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采取解决措施。 2土木工程施工中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措施 2.1重视土木工程的整体设计能耗 土木工程施工中节能环保技术的首要应用举措便是重视土木工程的整体设计能耗,包括隔声隔温、防水抗渗、防辐射等新要求,相关建筑工程设计师应积极调查施工工程的地理位置和周边植被情况,明确国家节能绿色环保的相关要求,设计出合情合理的建筑施工图纸,以此同时,重视土木工程的整体设计能耗还应体现在科学合理的运用新兴环保节能技术上,例如运用外墙外保温工艺来降低设计的能耗标准,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2.2做好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 土木工程施工中节能环保技术的第二个重要应用举措便是做好施工现场的保护,对建筑物外墙外保温系统进行复合整体的研究,将其分离为结构层、保温层、抗裂层以及饰面层,尤其是针对那些土木工程中的施工挖掘环节,防止出现水土流失、土地塌陷、植被破坏等问题,相关建筑工程的设计师应严密勘探和测量地质环境,特别是在那些城市居民较多的地段施工时,还应格外注意空气污染问题,充分考虑工程中的扬灰扬尘的现象,适当进行一些土方覆盖的工程,尽自己最大努力减轻土木工程施工环节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等问题,并且在后续施工完毕后,应派专人进行植被栽培等环境修复工作。 2.3积极采用可再生能源 土木工程施工中节能环保技术的第三重要应用举措便是积极采用可再生能源,运用新兴资源代替原有的电力资源、化石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提高资源的重复使用率,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但是有些新技术只适用于沿海地区,例如“盈速粒技术”,相关建筑施工管理部门应充分将可再生能源应用到施工进程中,尤其是在机械设备趋近于完备的今天,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必会达到一个顶峰。可再生能源不仅仅能大大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而且对于环境的污染也非常轻微,可谓真正达到了的低污染与高节能。 2.4太阳能技术的充分利用 土木工程施工中节能环保技术的最后一个重要应用举措便是充分利用太阳能技术,太阳能技术作为最大的清洁能源之一,在当今的土木工程建设中开始被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不俗的成效。不仅仅节约了我国大量的化石性燃料,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在最大程度上减轻了环境污染。因此,相关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应积极运用太阳能新技术,在开阔的地方建址,充分发挥太阳能技术的简洁、节能、清洁等优势,这种资源的应用也应扩散到其他的领域范围,真正实现建筑施工的零排放。 3实现土木工程中可持续发展绿色施工措施 3.1深化绿色施工可持续发展理念 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日渐恶劣,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已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各行各业也将其设定为主题活动开展的根本目标。在土木工程建筑领域中,为了满足国家政府部门倡导的保护环境、绿色施工、减少噪音方面需求,大部分施工单位已经引进了多种科学技术,想要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但是这仅仅是为了完成政府要求,很多施工单位并不能深入了解到绿色施工重要性,在落实相关工作时态度较为敷衍,用应付的心态看待问题,只有极少数的施工单位能够做到主动创新绿色施工技术。 因此,需要深化绿色施工可持续发展理念,例如:在前期土木工程设计时,将地区自然环境、人文背景都融入到施工理念当中,并在后续实际操作时深入贯彻理念。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应用到各个环节,做到节能、省地、低耗,为人们健康舒适的生活提供保障。除此之外,由于施工团队流动性较大,其中人员文化水平与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所以做好前期培训工作至关重要。例如:定期在工地中进行绿色技术培训与演示,考核技术人员掌握程度,确保工程完成质量的基础上实现绿色环保[1]。 3.2科学分配施工资源实现循环利用 土木工程施工规模正在逐步扩增,其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也大量增加,2017年我国混凝土废弃物已经达到1400万吨,这也导致垃圾处理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不仅浪费人力资源同时也加大了环境污染。在当前背景下开发并使用新能源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我国目前已经是世界范围内的水泥生产第一大国,而水泥材料的生产本身就会造成大量污染,消耗自然能源。而混凝土与钢材则是其最佳代替材料,可大力发展。另外还可以推进多种节能手段,例如:利用建筑材料降低建筑物温度,降低人们对空调的依赖。 3.3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施工管理条例 想要实现土木工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施工,就需要从多角度分析现存问题并着手改善。如今建筑行业缺少完善的管理体制也是制约

绿色建筑发展(1)

绿色建筑发展 一、绿色建筑的发展 2l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建筑来说亦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绿色建筑正是实施这个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施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绿色建筑具有选址规划绿色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措施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不但可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 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asoleri)把生态学(eco1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了著名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新理念。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是难以为继的。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太阳能、地热、风能、节能围护结构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先导。 20世纪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英、法、德、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同时,因为建筑物密闭性提升后,室内环境问题逐渐凸现,很多办公楼存有严重的建筑病综合症(sbs),影响楼内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范文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题目名称 当代汽车服务营销策略的探究----以北京现代汽车4S店为例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题目来源□教师科研□社会实践 □实验室建设■其它 题目 类型 □理论研究■应用研究 □设计开发□其它 选题背景及目的 到2010 年,我国汽车服务市场总额可以达到3000 亿元,汽车服务产业已经进入中国国民经济主流,成为一个战略性支柱行业。能否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业服务体系,关系到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和未来。特别是当国际销售潮流已经出现的历史性变化都与越来越细化的服务有关时,一个全新的服务的世纪就到来了。有观点认为,21 世纪的世界经济是出售服务的经济,在这个“出售服务”的年代,谁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就看谁的服务更到位、更有特色、更受消费者欢迎。服务营销工作本身可以给公司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有正确战略指导的、全方位的服务营销工作,可以确保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因此,服务的竞争必将成为未来汽车行业竞争的主战场。以服务为导向,服务营销为途径,创建4S店自身的品牌是汽车4S店发展之战略措施。 多年以来,对汽车的热门话题几乎都倾注在制造业和产品上,对汽车销售及其服务业的关注度相对较小。然而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单凭产品的独立优势赢得竞争己非常困难,汽车售后服务建设已成为当今所关注的重心。本文运用市场营销、服务营销等理论,通过对现代汽车4S店服务营销策略的研究分析,构建汽车4S店服务营销策略的理论框架,为4S店服务营销实践提供理论资源和指导。 工作任务及要求 (一)总体要求 1.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难易度适当,具有理论意义或实际价值。 2.论文必须文题相符,概念清楚,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论据充分、可靠,引用正确,论证有力。 3.论文符合写作规范。 4.论文的字数要求在0.9万字以上。 5.论文必须清楚反映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水平,严禁抄袭。 (二)进度要求 2011年10月中旬——2011年11月中旬:选题,写论文提纲和开题报告; 2011年11月下旬——2012年4月初:写作论文初稿,论文修改及定稿; 2012年4月中旬——4月下旬:毕业论文答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