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
可持续发展是要寻求一条兼顾当代和子孙后代利益的发展道路,就是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良性循环。要重视生态赤字和环境透支的严重状况。同时,也应看到只要实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会在资源的合理利用、产业的优化组合、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巨大效益,从而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提高综合国力奠定基础。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社会各界对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了共识。虽然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已取得了可喜进展,但资源的过快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可持续发展已作为制定“十五”计划的原则之一。
综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持续发展,现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高新技术产业不仅改变了世界原有的产业结构,也重新调整了世界经济的格局。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水平将决定其经济发展前途。因此,我国的经济要实现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信纸型增长方式转变,都必须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动向,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使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全面实施。我们要加快科技进步,加强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事业。
当前,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然而,天下并不太平。今年以来,国际上发生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事件。充分表明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新的深变化。不确定因素在增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与此同时,现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这些深刻变化使我们认识到,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主导因素,只有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巩因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因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综合国力的竞争,业已成为举世瞩目,世人关注的重要问题。综合国力竞争,有其时代的特性,盖而言之,有四个特
征:在世纪之交的今天,综合国力的竞争明显前移到创新领域;综合国力竞争的层次提高到国家层次;综合国力竞争重视系统的集成和整合,而不是单一系统的较量;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公认是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所以,我国经济要发展,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必须尽快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此,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全民族素质、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持续、快速发展的重大措施。相继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国技术创新大会,通过了相应的决定,出台了相关的实施细则。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问题,明确指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这次会议,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一、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回顾过去的百年历史,对于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世纪。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历史是在大动荡中发展的历史,从八国联军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诞生,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经历了从封建帝制、半殖民地半封建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漫长历程。百年来,中国历史经历了意义深刻的三个“二十二年”从1927年的井岗山起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解决了政权问题;从1956年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过艰难曲折的发展,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轨道上,解决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的发展问题;从1978年到2000年,是改革开放的二十二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二十二年,是中华民族从此走向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二十二年。
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从1979年到1998年,经济保持快速增长,GDP实际增长5.4倍,平均增长9.7%。这一速度比发达国家高出7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高出6.5个百分点,1998年每12天的GDP相当于1950年全年的GDP,是世界同期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人均国内总产值在1978--1987年间翻了一番,在1987--1996年的9年间又翻了一番,经济总量已达八万亿元人民币。英国经济实现这样的增长用了60年,日本用35年。
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使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被国外称为“全球最后的大市场”。巨大的市场潜力得益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1978年至今,我国人均收入增加4倍多,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并且,市场机制已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主要靠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机制不同。由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社会商品已从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我国的实践证明,“短缺经济”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现象,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贡献。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瓶颈”(如电力、交通、通讯、能源等),已得到缓解,这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与过去封闭、半封闭的经济不同,我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已显著提高。世界500家跨国公司已有230家来华投资。中国已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1、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
世纪之交、展望未来,调整经济结构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课题。今年中央召开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世界经济发展的三个动向时指出,首先是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其次,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再次是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在安排明年五项主要任务和措施时强调,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回顾廿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说明加快技术创新,调整经济结构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决策。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美国经济一度被日本压得喘不过气来,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了90年代才重现生机活力,持续了“二战”以来时间最长的增长;而一度牛气冲天、咄咄逼人的日本却陷入了“二战”以来时间最长的萧条;而曾被誉为“经济奇迹”的东南亚国家也在金融风暴中受到影响,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渡过了80年代艰难的结构调整以后,已基本实现了以高科技为主导的产业转型;而日本虽然将传统制造业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大公司主导的封闭市场、法人相互持股的财阀体制却没有给最具活力的中小高科技企业留下应有的发展空间,在产业升级上又被美国拉开了距离。作为日本廉价加工基地的东南亚,一直没有逾越摆在面前的技术门槛,在产业链条上升一个层次。而其主要产业(纺织、家电)又是全球生产最过剩的行业,如果世界经济要进行结构调整,它们就首当其冲。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