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送礼习俗
浅议中日礼仪文化——送礼文化的异同
浅议中日礼仪文化——送礼文化的异同【摘要】从古至今,文化就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礼仪文化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国家之间的语言不同,文化就难免有所差异,送礼文化也不例外。
本文就从几个方面大体介绍一下中日送礼文化的异同。
【关键词】送礼文化风俗习惯禁忌一、序言自古以来,送礼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
一件理想的礼品对于赠送者和受赠者来说,都能表达出某种特殊的愿望,传递出某种特殊的信息。
人人都有赠送和接受礼品的经历,不管送礼自愿与否,每件礼品都必须精挑细选后方能送出,原因是礼品寄托着美好的意愿,对方能从中品味出你的兴趣、爱好,甚至包括你的智慧和才干,对方如何接受也同样如此。
通过礼品我们可以激励和教育他人、展示自身知识和修养、表达友善和爱心、加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
我们对礼品的渴求也就是对赞同、理解、慈爱和爱情等美好事物的向往。
赠送与接受礼品的行为不仅仅简单地表现为送出与接受礼品的过程,毫不夸张的说,送礼已成为我们为人处世、融入社会不可缺少的社交形式。
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中日两国送礼的不同之处由于中日两国的语言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两国文化方面的差异。
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看这两个一衣带水的国家的送礼文化的不同之处。
1.日本人较中国人更喜欢送礼物。
除了全国大规模的节日送礼,就是个人间的行为。
小孩出生、满月、去神宫认祖归宗,知道的人都会来送礼;逢孩子长到三、五、七岁的时候,家人要带去神宫祈祷健康成长,别人也会来送礼;日后入托、入学、毕业、就业,这些人生的成长阶段都会得到祝贺。
当然,最重要的是结婚,沾亲带故的亲友和知道消息的朋友都会来送礼祝贺。
即使到了退休时,左邻右舍和公司的同事也都来庆贺。
此外,日本也特别重视给老人贺寿,从61岁的花甲大寿到70岁的古稀、77岁的喜寿、88岁的米寿以及99岁的白寿(百岁差一的意思)都得大大庆贺一番。
日本送礼文化礼仪
日本送礼文化礼仪日本人的赠答习惯中,进行的最频繁的是旅行时买的土特产礼物。
饯别通常会在搬家或转职时进行,过去饯别和土产礼物同是旅行习俗中不可欠缺的习惯。
那么你们知道日本人送礼都有什么礼仪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日本送礼礼仪,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日本人送礼礼仪对于新娘子,不能赠送茶叶。
中国有“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的俗语,日本有“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茶”的俗语。
送新娘子茶叶,犹如叫新娘子从此不再回家一样。
对新婚夫妇,还不能送厨房使用的刀具以及瓷器。
刀具含有切断婚缘的意味,瓷器易碎,夫妻关系当然是越牢固越好,因此也就远离瓷器礼品。
遇到新店开张的时候,不能送大红颜色的花朵,因为这让人想起“火灾”,自然无法接受。
给对方送礼不能送拖鞋、袜子,因为这存在着要把对方“踩在脚下”的寓意。
不能送人领带,送领带就是让对方去自杀;项链也不能送。
对年长的人,不能送钟表、书包,因为那样做意味着看不起人家,暗示人家应该多学习。
在日本,送礼时,无论礼物多么便宜,一定要尽可能地包装精致。
礼物要用色彩柔和的纸包装好,不用环状装饰结。
对于日本人来说,收到别人送给自己的礼物时,欣赏的不是礼物本身的价值,而是对礼物外在的那种欣赏的过程,这其中就包括包装的精致。
精美的包装会让人感到送礼者的用心良苦。
日本人如果很勉强地收到了对方的礼物时会增倍返还。
即假设收到了大约5000日元的礼物会还给对方大约1万日元的礼物,这样对方就不会再次送礼。
这也是日本人拒绝礼物的一个方法。
在今天的日本,有4种职业的人对于送礼是避之犹恐不及的:医生、警察、教师、政府公务员。
这4种职业,在日本都属于待遇优厚的工作,但是都有严格的监督制度。
按照日本的法律,假如他们涉嫌贪贿,就会因此而被解职,不但失去工作,而且在信誉度上会留下犯罪记录,今后的前途会受到极大影响。
所以他们轻易不会接受任何礼品,给自己的人生带来灭顶之灾。
此外,还有一种人是不能送礼的。
日本的礼仪习俗和禁忌有些
日本的礼仪习俗和禁忌有些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那么日本的是怎样的呢?日本有哪些礼仪习俗和禁忌?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准备的日本的礼仪习俗和禁忌,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一、见面的礼仪日本是个注重礼仪的国家,在日常生活中,都互相问候,比如“你好(こんにちは)、再见(さようなら)、请多关照(どうぞよろしく)”。
在日本人之间,传统的打招呼方式是脱帽鞠躬,一般相互之间是行30度和45度的鞠躬礼,初次见面,向对方鞠躬90度,鞠躬弯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你们的亲密程度。
鞠躬越低,越表示你尊重他。
对于外国人不要求一定这样做,可轻轻点点头就可以了。
见面时,一般都是由别人来介绍你,自己介绍自己是被认为不礼貌的,即使是在大型的聚会。
二、赠送礼物的礼仪在日本赠送礼物是很平常的,只要到朋友家做客,或者出席朋友的宴请,总是随手带点礼物,礼物不需要昂贵,可带一些小饰物、钥匙扣、质量好的巧克力和小等等,表示一下敬意和好意,这已经成为日本人的习惯。
不过赠送的礼物要讲究包装,有时候比礼物还重要,一件礼品不管价值如何,往往要里三层外三层的用包装纸包得严严实实。
礼品包装纸的颜色也有讲究,黑白色代表丧事,绿色为不祥,也不宜用红色包装纸,最好用花色纸包装礼品,礼品包装之后再系上一条好看的缎带或纸绳。
土特产品、艺品、有实用价值的礼品都是让人喜欢的礼物。
互赠礼物在日本里占了很重要的角色,所以经常携带一些小礼品在身上,以备在收到礼物时可回赠给对方。
另外当你外出回来,最好带些当地的纪念品(约价值2-5美元左右)给朋友或同事。
要注意的是,赠送礼物时,不要赠送“梳子”,也不要随便将梳子借给他人用,因为日文中的“梳子”的发音与“苦死”同音。
不要赠送白色的花、百合花、茶花和荷花,因为这些花跟葬礼有关。
最好也不要送,虽然有些盆景会接受。
送礼时要送单数(除了9外),而且“4”也是忌讳的。
在收到礼物时不要马上当着客人的面打开,以免引起尴尬。
三、脱鞋的习俗在日本,进入室内时,都要求脱鞋,换上拖鞋,以便保持室内干净。
跨文化交际中的送礼文化
跨⽂化交际中的送礼⽂化 送礼是当今常见的社会现象。
跨⽂化交际中的送礼⽂化你了解多少呢?下⾯是店铺给⼤家搜集整理的跨⽂化交际中的送礼⽂化⽂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家! 跨⽂化交际中的送礼⽂化 (⼀)全球化的送礼习俗 我们⽣活在⼀个讲“礼”的环境⾥,朋友婚丧嫁娶要送礼,联络关系要送礼,求⼈办事要送礼,所谓“礼尚往来”、“礼多⼈不怪”。
其实综观全球,因这样那样的原因,各国皆有送礼的风俗。
⽇本⾃古以来就有七⽉中元节和年末两⼤送礼节庆,在此期间,⽇本⼈通常向上司、长辈或平时关照过⾃⼰的⼈赠送礼品表达谢意,礼品可以是⾷物、⽇⽤物品甚⾄购物券等。
考虑到员⼯在这两⼤节⽇期间必定花费不少,有的公司甚⾄会发放⼀份特别津贴(板板元,2004)。
对西⽅⼈⽽⾔,圣诞节的精神是向周围的⼈表达关爱,因此圣诞节可算得上是最重⼤的送礼节庆了。
礼物⼤多是写满祝福与问候的圣诞卡,但⼩⼩卡⽚,铺天盖地、漫天飞舞。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红包是春节最具特⾊的礼品,它可以给年轻⼈压岁,给⽼年⼈添寿,总之取岁岁平安之意。
在此,我们不能对各国的送礼习俗⼀⼀列举,但有⼀点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乎各国都有送礼的习俗,尽管原因各不相同。
(⼆)送礼的原因 ⽇常交际中,⼈们送礼通常是为了表达内⼼的某种情感,如祝贺、尊敬、友情、爱情、感激、慰问、哀悼等。
在跨⽂化交往中,礼品更是情感表达的⼀种附加⼿段,它可以跨越语⾔障碍增进我们对彼此不同风俗⽂化及个⼈情感的了解。
⽐如,为使外国友⼈了解中国的某种传统美⾷,说⼀千道⼀万都不如送上⼀点给他亲⼝品尝。
⼜如分别在即,送上⼀件本国的传统⼯艺品,也许他会永远记得这是中国的标志。
这样的送礼是出于爱,出于⼀种礼节,其价值的⼤⼩并不那么重要,即便只是送上⼀张⼩⼩的卡⽚也能使外国友⼈感受到你的诚挚友好。
当然除情感表达外,在国际商务送礼中互惠因素尤为凸显。
互惠基本上指的是互换,但不是绝对的以货代款。
如今商品社会,“利”和“礼”往往是连在⼀起的,有“礼”才有“利”,这已经成了商务交际的⼀般规则。
日本送礼礼仪禁忌
日本送礼礼仪禁忌忌讳1、忌送“偶数”日本人认为奇数是阳数,象征吉祥;偶数是阴数,象征凶事日本人送礼避偶就奇,通常用1、3、5、7等。
比如送新婚夫妇红包时常见的是送3万、5万或者7万日元。
再比如礼品盒用硬纸绳捆绑时,硬纸绳一般是5根一组、7根一组或9根一组。
2、忌送“梳子”在日语中,“梳子”的发音与“苦”“死”相似,所以千万不能送。
3、忌送“裸礼”日本人将送礼看作是向对方表示心意的物质体现,礼不在重,但很讲究礼物的包装。
在日本购物买东西,店员一般都会询问是否需要包装,他们的包装采用礼品纸包装。
哪怕是一块香皂、一盒茶叶,也都应该精心包装。
4、忌送“孤品”一般成双成对的礼物,比如一对玩偶、一群手办等,切莫是孤立的一只。
5、忌送“菊花”菊花是王室专用花卉,所以,一般人不要送菊花。
6、忌送“狐狸”图案的东西在日本人的观念中,狐狸很狡猾,也是一种贪婪的象征,所以日本人对装饰有狐狸图案的东西甚为反感。
、忌送“惊喜”日本人素有“不给他人添麻烦”之特质,因此在送礼的时候,也会顾虑到不给对方添麻烦。
一般不会出乎意料地拿出礼物,而是会在之前设法婉转地告诉对方,自己准备了一份小小的礼物。
8、忌送香烟因为烟对健康不好,所以日本人认为香烟不适合作为礼物。
是为丧事送钱,就要把纸币有人物的一面面对信封的背面。
此外,到医院探望病人的时候,不能送栽在盆里的花,也不能送菊花,前者含有盼人早死的意味,后者是在葬礼上使用的。
不能送新娘茶叶。
中国有“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的俗语,日本则有“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茶”的俗语,送新娘子茶叶,犹如叫新娘子从此不再回家一样。
对新婚夫妇,还不能送厨房使用的刀具以及瓷器。
刀具含有切断婚缘的意味,瓷器易碎,夫妻关系当然是越牢固越好,因此也就远离瓷器礼品。
另外,梳子也是不能送的,在日文里面,梳子的发音是“苦”和“死”,显得不吉利;遇到新店开张的时候,不能送红色的花朵,因为这让人想起“火”——火灾的事情,人们自然是避之唯恐不及了。
外国送礼禁忌
礼仪/职场礼仪外国送礼禁忌一些外国国家的送礼禁忌:日本人有送礼习惯日本人讲究礼仪,有送礼的习俗。
但一般送些对其本人没啥用途的物品,于是收礼人可以再转送。
日本人喜欢中国的丝绸和名酒及中药,对一些名牌货也很喜欢,但对狐獾图案的东西则比较反感,因为狐狸是贪婪的象征,獾则代表狡诈。
到普通百姓家作客,送菊花只能十五片花瓣,皇家徽章才有十六瓣的菊花。
德国送礼讲究包装在德国送礼,对礼品是否适当、包装是否精美要格外注意,玫瑰是专送情人的,绝不可送给主人,德国人喜欢应邀郊游,但主人在出发前需用要细致周到的安排。
英国人讨厌有公司标记的礼品英国人讲究外表,一般送礼都是花费不多的东西,如高级巧克力,名酒和鲜花也是英国人收礼的最爱之物,合适的送礼时机应是晚餐后或看完戏之后,对标有公司标记的礼品,英国人普遍不欣赏。
公司若送礼,最好以老板和私人名义。
阿拉伯初次见面不送礼在阿拉伯,初次见面时不送礼,否则会被视为行贿,阿拉伯习俗,用旧的物品和酒不能送人;特别不能送礼物给有商务往来的熟人的妻子。
更不可询问他们的家居情况,去阿拉伯人家参观做客,千万不能盯住一件东西看个不停,那样阿拉伯主人一定要你收下这件东西,否则心里将鄙视你。
美国人送礼当面打开一般来说,美国人不随便送礼。
有的在接到礼物时常常显得有些难为情。
如果他们凑巧没有东西回礼,就更是如此。
但是逢到节日、生日、婚礼或探视病人时,送礼还是免不了的。
美国人最盛行在圣诞节互赠礼品。
圣诞节时,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为收到各种新奇玩具而兴高采烈,以为这是圣诞老人送给他们的礼物。
大人们之间常送些书籍、文具、巧克力糖或盆景等。
礼物多用花纸包好,再系上丝带。
按照美国传统,圣诞节的前几天还有个“白圣诞节”,届时,人们用白纸包好礼物送给附近的穷人。
此外,美国人认为单数是吉利的。
有时只送三个梨也不感到菲薄,不同于中国人讲究成双成对。
美国人收到礼物,一定要马上打开,当着送礼人的面欣赏或品尝礼物,并立即向送礼者道谢。
中日送礼的习俗
日本皇室徽章
在现代送礼的动机
送礼的美好愿望是奉献欢乐
• 送礼已成为建立或改善人际关系、谋取某种利益、提高 某人地位的方式,但很少是自发意义上的施舍,因而光 用慷慨大方来解释送礼是不够的。 • 送礼的真正目的应是给别人送去快乐,人人都想奉献出 爱并希望自己的爱被人接受和理解。 • 不管我们送何种礼品,其真正的含义在于礼品所表达的 爱。真正自发赠送的礼品、让人始料未及的礼品、不事 带任何条件的礼品才是出自真心的,才是最好的礼品。
中日送礼习俗————————————日本 日本人对送礼的态度
• 有难题时,也千万不要托人光捎礼品,而应再附上一封信 或寄出明信片表示歉意和问候。 • 勿将用过的东西送人 • eg:有位年青的作家结婚后,夫妇双双到前辈作家家去拜 访,正好这位前辈不在,他的夫人在门口打发年青作家夫 妇回家时,随意把自己用过的还剩大半瓶的香水送给新娘 ,结果年青作家告辞后回身就把那瓶香水扔到石墙上砸烂 了。 • 日本人很细心: 礼品假如需要采取适当措施保留的话,递 交礼品时,会热情地附带说一声:;请马上放到透风的地 方。
中日送礼习俗————————————日本 国人对日本礼品行业态度
• 国人对日本的礼品行业一直抱着一种非常矛盾的心理:日 本的礼品包装精致,但是攻于包装而轻视内涵。 • 坊间流传甚广的日本包装笑话就是一例。传说某人得到日 本友人惠赠的礼品,包装的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而第一层 包装纸打开后,里面还有第二层;再打开后还有第三层, 以此类推,一直打开到第十层后,才发现是个精致的小木 盒子,再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根牙签,很普通的木质牙 签。 • 这个故事除了诟病日本人的包装过度外,还告诉人们一个 事实:日本人送礼不介意礼品的贵贱。这个故事除了诟病 日本人的包装过度外,还告诉人们一个事实:日本人送礼 不介意礼品的贵贱。
日本送礼习俗礼仪
日本送礼习俗礼仪送礼是日本人的一种习俗。
按照日本人的观念,送礼是表达感激、尊敬等心情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这种以实物的表达远胜于语言的表达。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日本送礼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送礼习俗在日本,每年的中元(6月底至7月中)和岁末(12月底至1月初),是日本人送礼的高峰时期。
每年这两个时候,日本的各大百货店、超市等,都会开辟出专门的“お中元”“ お岁暮”专柜,并指定专人负责接待购买“お中元”“お岁暮”礼品的客人。
这两个时间段里,除了商店之外,邮递公司也特别忙,还有家家户户的门铃也跟着一起“忙”,因为不断有邮递公司的人来按铃,说“特急便来了”。
日本人送礼的对象主要是关照过自己的上级、长辈以及同僚好友等,礼物多为食品、土特产品、生活日用品等,礼物的价格并不贵,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日本人迁入新居时,也要向邻居赠送小礼物,表示关照和友好;还有外出旅游后,日本人也往往会带回一点小礼物送给同僚或邻居,表示大家“有福同享”。
因为日本人收到别人的礼物后要“还礼”,回赠对方一件与收到礼物的价格大致相同的礼品。
你送的东西太贵重了,对方回赠你的东西也要贵重,为了不让自己的送礼成为对方破费钱财的负担,日本送礼的标准是:礼物不能太贵重,既表示了自己的心意,又不会引起对方的不安。
日本人将送礼看作是向对方表示心意的物质体现。
礼不在厚,赠送得当便会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
送礼禁忌日本人将送礼看作是向对方表示心意的物质体现。
礼不在厚,赠送得当便会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
但如果不了解日本的送礼禁忌,那么肯定会处处碰壁。
在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日本人的送礼禁忌。
日本人对绘有狐、獾等动物形象的礼品甚为反感。
在他们心目中,狐狸是贪婪的象征,獾则代表狡诈。
日本人送礼时,送成双成对的礼物,如一对笔、两瓶酒很受欢迎,但送新婚夫妇红包时,忌讳送2万日元和2的倍数,日本民间认为“2”这个数字容易导致夫妻感情破裂,一般送3万、5万或7万日元。
日本的送礼习俗
日本的送礼习俗引言日本是一个以礼仪为重的国家,社交礼仪在日本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送礼作为日本社交活动中的一部分,有着独特的习俗和规则。
本文将介绍日本的送礼习俗,包括送礼的意义、送礼的时机、送礼的对象和常见的礼品选择等。
送礼的意义在日本,送礼是一种表达感谢和尊敬的方式。
通过赠送精心挑选的礼物,人们向他人传达善意和祝福。
送礼的目的不仅是呈现礼品本身,更重要的是表达出对对方的关心和尊重。
送礼的时机日本有很多特定的时机和节日,适合赠送礼物。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送礼时机:1.新年:在日本,新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个时候互相赠送礼物以表达新年的祝福。
2.结婚:参加婚礼时,送礼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仪。
通常情况下,送现金作为婚礼礼金是最常见的做法。
3.毕业典礼:在朋友或亲属的毕业典礼上,送礼是表达祝贺和祝福的常见方式。
4.生日:在朋友或家人的生日时,送礼物是一种常见的方式,表示祝愿对方生日快乐。
5.活动邀请:在受邀请参加活动或宴会时,送礼是表达感谢的方式。
6.拜访/探望:当你拜访别人的家庭或探望病人时,携带一份小礼物表示关心和问候。
除了这些特定的时机,日本人也常常在商务场合或会议上互相赠送礼物,以加深彼此的关系。
送礼的对象在日本,送礼的对象通常是重要的亲友、老师、长辈、上司或客户等人。
对于不同的人群,送礼的方式和礼物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
亲友对于亲友,送礼更多地侧重于感情的表达。
这时候,可以选择一些个性化和贴心的礼物,比如手工艺品、照片相册或者对方喜欢的特定品牌的商品。
送礼物的同时,写一封亲切的祝福信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上司和客户对于上司或客户,送礼通常是为了建立和巩固关系。
在商务场合,选择一个有代表性且高质量的礼品是重要的。
一些受欢迎的礼物包括高档烟酒、茶叶、名牌笔和文具等。
此外,在送礼的同时,附上一封感谢信表达谢意和期待进一步的合作也是常见的做法。
常见的礼品选择在日本,送礼的选择是非常讲究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礼品选择,不同的场合和对象需要适当地选择合适的礼物:1.茶叶:日本以茶道文化闻名,高质量的绿茶或抹茶是一种受欢迎的礼品选择。
各个国家互赠礼物的习俗
美国
• 与美国人交往,有两种场合可通过赠礼来自然地 表达祝贺和友情,一是每年的圣诞节期间,二是 当你抵达和离开美国的时候。如是工作关系可送 些办公用品,也可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美工 艺品。在美国,请客人吃顿饭,喝杯酒,或到别 墅去共度周末,被视为较普遍的“赠礼”形式, 你只要对此表示感谢即可,不必再作其他报答。 去美国人家中做客一般不必备厚礼,带些小礼品 如鲜花、美酒和工艺品即可,如果空手赴宴,则 表示你将回请。
阿拉伯国家
• 中国的工艺品在这一地区很受欢迎,造型 生动的木雕或石雕动物,古香古色的瓷瓶、 织锦或香木扇,绘有山水花鸟的中国画和 唐三彩,都是馈赠的佳品。向阿拉伯人送 礼要尊重其民族和宗教习俗,不要送古代 仕女图,因为阿拉伯人不愿让女子的形象 在厅堂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要送酒,因为多数阿拉伯 国家明令禁酒;向女士赠礼,一定要通过 她们的丈夫或父亲,赠饰品予女士更是大 忌。
欧洲国家
• 送礼在欧洲不大盛行,即使是重大节日和喜庆场 合,这种馈赠也仅限于家人或亲密朋友之间。来 访者不必为送礼而劳神,主人绝不会因为对方未 送礼或礼太轻而产生不快。德国人不注重礼品价 格,只要送其喜欢的礼品就行,包装则要尽善尽 美;法国人将香槟酒、白兰地、糖果、香水等视 为好礼品,体现文化修养的书籍、画册等也深受 欢迎;英国人喜欢鲜花、名酒、小工艺品和巧克 力,但对饰有客人所属公司标记的礼品不大欣赏。
日本
• 日本人将送礼看作是向对方表示心意的物 质体现。礼不在厚,赠送得当便会给对方 留下深刻印象。送日本人礼品要选择适当, 中国的文房四宝、名人字画、工艺品等最 受欢迎,但字画的尺寸不宜过大。所送礼 品的包装不能草率,哪怕是一盒茶叶也应 精心打理。中国人送礼成双,日本人则避 偶就奇,通常用1、3、5、7等奇数,但又 忌讳其中的“9”,因为在日语中“9”的读 音与“苦”相同。按日本习俗,向个人赠 礼须在私下进行,不宜当众送出。
日本的一般社交礼仪
日本的一般社交礼仪1.日本人一男一女上街时,女子在右边走;如果挽手行走,是女子挽着男子。
三个人上街,中间的位置让给受尊敬的人。
2.日本有送礼的癖好,在送礼时往往采取这样的作法:即送些对主人毫无用途的礼品,因为收礼的人可转送给别人,那个人还可以再转送给第三者。
日本人对装饰着狐图案的东西则甚为反感。
狡猾狐狸是贪婪的象征。
到日本人家作客,携带的菊花只能有十五片花瓣,因为只有皇室帽徽上才有十六片瓣的菊花。
3.日本人忌讳荷花。
4.日本人忌讳“四”。
因为日语中“四”和死同音。
所以日本人医院里没有“四”号病房和病床。
日本从四月一日到七日叫绿化周,包括街道绿化日、宅旁绿化日、学校绿化日、荒山绿化日、交通绿化日、绿化树木保护日。
日本人抽烟意是自己抽,很少主动敬你一支,因为日本人认为香烟是有害身体的。
日本人一有伤风咳嗽,外出时就戴上白色的口罩。
日本人用大拇指表示“老爷子”用小拇指表示“情人”。
5.龙虾日本人认为龙虾长须,弯腰象个老人,因此喜欢在元旦这天用龙虾作为装饰品,象征延年益寿,长命百岁。
与商务有关的文化习俗·鞠躬在日本人之间,鞠躬仍是见面和分手时的必行之礼;在与外国人接触时,日本人已逐渐习惯用握手代替鞠躬了。
不过,你仍可能会受到90度弯腰之礼。
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一般说来,点一下头或稍微弯一弯腰并同时将手伸向对方,就可以了。
日本贸易界对外国人能否规范地鞠躬似乎并不在意。
·恭维话日本人说恭维话的方式也与西方人不一样。
西方人会对你个人在贸易上的成就或公司的成就直接表示赞赏,而日本人却常常兜着圈子说。
比如,如果日本人想称赞你的修养,他不会直截了当地表示,而是对你办公室的装饰发表些议论,即所谓“借题发挥”。
·社交活动即便在商务活动中,欧美人也常常邀请谈判对手到家里做客或参加鸡尾酒会。
但在日本,这样的社交活动是不常见的。
日本人喜欢邀请客人到饭店或餐馆吃饭,然后再到酒吧喝酒。
日本商人把招待客户作为影响客户的一个手段。
日本人送礼习俗
日本人送礼习俗日本人比较喜欢送礼物! 日本人在送礼时,多采取这样的作法:一、送些对主人毫无用途的礼品,因为收礼的人可转送给别人,那个人还可以再转送给第三者。
二、日本人对装饰有狐狸、獾图案的东西甚为反感,因为狡猾狐狸是贪婪的象征。
日本人喜欢的图案是松、竹、梅、鸭子、乌龟等。
三、到日本人家作客,携带的菊花只能有十五片花瓣,因为只有皇室帽徽上才有十六片瓣的菊花。
一般人不要送菊花,因为菊花一般是王室专用花卉。
日本人忌讳荷花,认为荷花是丧花。
在探望病人时忌用山茶花及淡黄色、白色的花,日本人不愿接受有菊花或菊花图案的东西或礼物,因为它是皇室家族的标志。
四、接送礼物要双手,不当面打开礼物,当接受礼物后,再一次见到送礼的人一定会提及礼物的事并表示感谢。
五、送的礼物忌送梳子,因为梳子的发音与死相近。
六、日本人大多数信奉神道和佛教,他们不喜欢紫色,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最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
七、礼品包装纸的颜色也有讲究,黑白色代表丧事,绿色为不祥,也不宜用红色包装纸,最好用花色纸包装礼品。
礼物应该包装好,不要用白色或色彩明亮的包装纸,因为在日本文化里,白色象征死亡,明亮的颜色则会显得过分花哨,不够庄重。
八、不要出人意料地拿出礼物,拿出礼物前应该设法婉转地告诉你的客人,说你准备了一份小小的纪念品;如果是和一班客人会见,要么向全体赠送一份礼物,要么向团体的每一个人送礼;如果是向全体客人送礼,要在所有人集合过来之后再赠送。
只向团体里的某些人送礼,会被看作非常失礼的行为。
九、日本人喜欢中国的丝绸和名酒及中药,对一些名牌货也很喜欢。
接送礼物要双手,不当面打开礼物;当接受礼物后,再一次见到送礼的人一定会提及礼物的事并表示感谢。
十、日本人将送礼看作是向对方表示心意的物质体现。
礼不在厚,赠送得当便会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
送日本人礼品要选择适当,中国的文房四宝、名人字画、工艺品等最受欢迎,但字画的尺寸不宜过大。
所送礼品的包装不能草率,哪怕是一盒茶叶也应精心打理,但日本人忌讳打上蝴蝶结。
送礼的文化背景和礼仪
送礼的文化背景和礼仪送礼作为一种社交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背景和礼仪。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差异以及礼仪规范等方面,探讨送礼的文化背景和礼仪。
一、历史背景送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早期的人们通过送礼来表达他们的敬意、好意或感激之情。
在中世纪的贵族社会,送礼被用作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地位的象征,用以巩固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
二、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送礼习俗差异很大。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1.中国:在中国,送礼被视为一种表达关心和尊重的方式。
重要的送礼场合包括生日、结婚、搬家以及新年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尚往来的原则非常重要。
2.日本:日本的送礼文化非常注重细节和仪式感。
送礼的时候通常要使用礼物包装纸以及特殊的结纳带。
同时,接受礼物时要以两手接过并表示感谢。
3.美国:在美国,送礼通常是在特殊节日和庆典场合进行。
在商业环境中,送礼一般不被视为常规行为,但在个人生活中仍然存在。
三、礼仪规范送礼的礼仪规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一些通用的礼仪规范:1.选择适当的礼物:礼物的选择要根据接收者的喜好和文化习俗来确定。
避免选择过于昂贵或过于廉价的礼物,以免显得过于矫情或不够重视。
2.送礼的场合:送礼的场合通常是在特定的节日、生日、结婚或毕业等重要的个人庆典日。
在企业环境中,送礼的场合通常是在合作伙伴取得重要成果时。
3.礼物的包装:礼物的包装通常要求整洁美观,尽量选用合适的包装纸和礼品袋。
在某些文化中,礼物的包装有特定的色彩和图案要求。
4.送礼的方式:在亲近的关系中,送礼可以当面交付,当面表达诚挚的祝福。
而在一些正式场合,可以选择邮寄礼物或由第三方代为传递。
5.接受礼物:接受礼物时要表示感谢,展示出尊重和对送礼人的感激之情。
有些文化中,接受礼物时需要使用两手接过,并在适当的时候写信或发短信表达感谢之意。
综上所述,送礼作为一种社交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背景和礼仪。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送礼习俗,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社交交往。
日本互赠礼物礼节介绍
日本互赠礼物礼节介绍日本的互赠礼物礼节在社交和商务场合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被视为表达感激之情和加深人际关系的方式。
在日本文化中,赠送礼物被视为一种优雅和令人愉悦的行为,因此赠送礼物的礼节非常重要。
首先,选择合适的礼物是至关重要的。
在给人互赠礼物时,要根据受赠者的兴趣、喜好和身份地位来选择礼物。
例如,如果对方喜欢茶道,那么一个精美的茶具套装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如果对方是一位女性,那么一束鲜花或一盒巧克力可能更合适。
此外,必须注意到在互赠礼物时,礼物的价值和质量代表了对对方的尊重和对待的标准。
如果礼物太过廉价或是质量不佳,可能会给对方一种不尊重的感觉。
其次,包装是互赠礼物的重要一环。
在日本,礼物的包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漂亮的包装能够突出礼物的价值和重要性。
如何包装礼物要根据不同场合和关系来选择适合的方式。
一般来说,纸质礼盒是最常见的包装方式,但也有些特殊场合可能会使用其他的包装方式,比如禅宗寺庙会使用布包装。
此外,还要注意尽量不要使用白色的包装纸,因为在日本的传统中白色与丧葬相关。
第三,递交礼物时要注意特定的礼仪。
当递交礼物时,通常要用两手递交,并稍微低下头表示敬意。
如果接收方是一位长辈或上级,还需要用一只手托住右肘以示尊重。
在递交礼物时,要语言得体,并表达对对方的感激之情。
一般来说,要避免在接收方面前打开礼物,因为这样可能会引起尴尬。
此外,在日本的商务场合中,互赠礼物也是非常常见的。
在商务场合中互赠礼物要符合特定的规定和礼节。
一般来说,商务礼物的选择要慎重考虑,以避免给对方造成不便或尴尬。
常见的商务礼物包括茶叶、酒类、水果、糖果等。
在商谈过程中,递交礼物通常在会议的尾声或结束后进行。
在互赠商务礼物时,还需要注意礼物的包装要精美,并将名片附在礼物上。
总的来说,日本的互赠礼物礼节非常重要,决策者往往会受到礼物的选择和递交方式的影响。
正确选择和递交礼物能够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感激之情,有助于加深人际关系,促进商务合作。
各国送礼习俗礼仪禁忌
各国送礼习俗礼仪禁忌亚洲国家送礼习俗1.日本:在日本送礼是一种制度,一个优良惯例。
据《东京商业杂志》所言,“日本人送礼至关重要,而不像西方仅把它当作一件不起眼的事。
”在日本,恰当的礼物意为表达送礼之人诚挚的难以言表的友好、感激及尊重之情,所以如果你准备前往日本或有日本朋友前来拜访,一定要做好准备。
因此给日本人送礼,往往采取这样的作法:即送对其本人毫无用途的物品以便收礼的人可以再转送给别人,那个人还可以再转送下去。
日本人对装饰着狐狸和獾图案东西甚为反感。
狐狸是贪婪象征,獾则代表狡诈。
到日本人家里作客,携带菊花只能有15片花瓣,因为只有皇室徽章上才有16瓣菊花。
另外,选择礼物时,要选购“名牌”礼物,日本人认为礼品包装同礼品本身一样重要,因此要让懂行人把礼物包装好。
2.韩国:韩国商人对初次来访客人常常会送当地出产手工艺品,要等客人先拿出礼物来,然后再回赠他们本国产礼品。
3.阿拉伯国家:在初次见面时送礼可能会被视为行贿;切勿把用旧物品赠送他人;不能把酒作为礼品;要送在办公室里可以用得上东西。
盯住阿拉伯主人某件物品看个不停是很失礼的举动,因为这位阿拉伯人一定会认为你喜欢它,并一定会要你收下这件东西。
阿拉伯商人给他人一般都是赠送贵重礼物,同时也希望收到同样贵重回礼。
因为阿拉伯人认为来而不往是有失尊严问题,不让他们表示自己慷慨大方是不恭,也会危害到双方关系。
他们喜欢丰富多彩礼物,喜欢“名牌”货,而不喜欢不起眼的古董;喜欢知识性和艺术性礼品,不喜欢纯实用性东西。
忌讳烈性洒和带有动物图案礼品(因为这些动物可能代表着不吉祥)。
送礼物给阿拉伯人妻子被认为是对其隐私侵犯,然而送给孩子则总是受欢迎的。
欧美国家送礼习俗欧洲国家一般只有在双方关系确立后才互赠礼物。
赠送礼物通常是此次交往行将结束时才进行,同时表达方式要恰如其分。
高级巧克力、一瓶特别好葡萄酒在欧洲也都是很好礼物。
登门拜访前则应送去鲜花(花要提前一天送去,以便主人把花布置好)。
日本的风俗习惯
日本的风俗习惯
日本的风俗习惯有忌送梳子、见面互施鞠躬礼、相扑、三道、禁忌口含或舌添筷子等。
1、忌送梳子
送礼物的时候忌送梳子,因为梳子的发音与死相近,在日本这是不吉祥的意思。
2、见面互施鞠躬礼
日本以“礼仪之邦”著称,讲究礼节是日本人的习俗。
平时人们见面总要互施鞠躬礼,并说“您好”,“再见”,“请多关照”等。
3、相扑
相扑是日本的国粹,在日本很受民间喜爱,也很受政府推崇。
其次,一旦相扑打成一定名气的话,经济方面的收益也是很丰厚的。
在日本男相扑运动员很是受到日本女性的青睐。
4、三道
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 ,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
茶道是一种独特的饮茶仪式和社会礼仪。
日本的茶道最终是由中国唐朝贞观年间传到日本的。
在古代,日本与中国造有往来。
盛唐时期,日本曾派大量使臣来中国,受中国影响较深。
日本人民称“中国是日本茶道的故乡”。
花道作为一种在茶室内再现野外盛开的鲜花的技法而诞生,在宾馆、百货商店等各种场所,可以欣赏到装饰优美的插花艺术。
忌讳荷花,认为荷花是丧花。
忌用山茶花,菊花是皇室家族的标志。
在宾馆、百货商店等各种场所,可以欣赏到装饰优美的插花艺术。
忌讳荷花,认为荷花是丧花。
忌用山茶花,菊花是皇室家族的标志。
5、禁忌口含或舌添筷子
在日本有许多关于筷子的礼仪,把筷子插在食物上面、对着食物举筷不定、又或者用嘴咬着筷子等这些行为,都是没有礼貌的使用方式。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交礼仪和习俗的不同点在哪里?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交礼仪和习俗的不同点在哪里?社交礼仪和习俗是交际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不同地区的礼仪和习俗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我们注重打招呼、送礼、用餐等方面的礼仪,并在特定的场合和节日有着不同的习俗。
而在其他国家,比如日本、美国、英国等地,礼仪和习俗也各有千秋。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比较一下不同国家的社交礼仪和习俗。
一、中国社交礼仪和习俗1. 打招呼:中国人见面时,通常会亲切地问候“你好”、“吃了吗”等。
在商务场合,应特别注意称呼对方的姓名、职务和头衔等。
2. 送礼:在中国,送礼是一种社交礼仪。
礼品一般要包装精美,且在赠送时要双手递上,并在接受礼物时说一声“谢谢”。
3. 用餐:在中国,用餐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
主人和客人要等齐了才能开始吃饭。
吃饭时要先让长辈和客人先行。
夹菜时应用自己的筷子夹菜,不能用手去夹。
4. 不同节日和场合的习俗: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中国人还有贴春联、踏青、吃粽子、吃饺子等习俗。
在结婚、过生日、丧事、拜访等场合,礼仪和习俗也各有不同。
二、日本社交礼仪和习俗1. 打招呼:在日本,打招呼很讲究,要区分场合和对方的身份。
在商业场合中,常用的问候语是“请多关照”、“真失礼了”,在非正式场合可以用“こんにちは”(你好)等问候。
2. 送礼:在日本,送礼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交礼仪,一般要包装精美,礼品要考虑到对方的喜好和文化背景等。
3. 用餐:在日本,吃饭时用筷子,但不同于中国,日本人把筷子插在饭上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在用餐时,要保持优雅的姿态,尽量不发出声响。
4. 不同节日和场合的习俗:在日本,月下美人节、敬长者节、新年等重要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
在摆设和装饰方面也很注重细节,如新年期间,人们会在家门口挂上鲷鱼等。
三、美国社交礼仪和习俗1. 打招呼:在美国,打招呼时一般握手。
在正式场合,领导与下属、男士与女士之间应先握手,握手时应用一只手。
2. 送礼:在美国,送礼时礼品种类非常多样化,可以是鲜花、巧克力、酒、书籍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人处处讲究礼节,自重和尊重别人成了日本人生活的代名词,因而送礼也成了他们事业和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送礼时鞠上一躬是传统的日本式礼仪。
去日本旅游、学习、工作的人要想交一些朋友得随时准备以类似的方式还礼。
由于日本人将了解对方身份看得很重要,因而交换名片成了与鞠躬送礼一样重要的礼节,因为名片立刻告诉对方你的地位及应如何正确与你交往。
应随身携带足够的名片,最好背面附有日文翻译,这不仅表明你愿意与日本人做生意,也是一种友好的表示。
与人交往时身上的名片不够了被看作是不可原谅的。
许多航空公司和大旅馆都提供印制名片的服务。
△集体送礼第一次见面不要求送礼,虽然这时送礼能赠进了解和加深友谊。
业务谈判开始时集体交换礼物是合适的。
礼物须交给对方职位最高的人。
理想的礼物要能反映你所代表的公司和所在地区。
美国和欧洲产的礼物最受欢迎。
日本人对来自法国的礼物尤感兴趣。
西方人最好不要将东亚地区产的东西送给日本人,那会被看成对他们的侮辱。
△私人送礼在赠送私人礼物前,西方人要弄清楚日本公司内的等级制度,礼物必须根据对方职位的高低来挑选。
当对方送给你更昂贵的礼物时你不必介意。
当然理想的礼物应是价值差不多的,但日本人总是送给你更昂贵的礼物,因为他们的文化认为,自己送出去的礼物如果价值低于别人送来的礼物,则自己对别人负有责任和义务,如同欠了债一般。
日本人看重礼物的来撅,从名店里买来的礼物尤其受欢迎。
有时你会发现日本人会将收到的礼物重新包装一下以向别人显示礼物来自何方。
可食礼物也受日本人欢迎。
欧洲巧克力、糖果、蛋糕、几盒冻牛肉、丹麦火腿、香肠等都是上佳礼物。
日本人收到他们没有的食品如美洲山核桃、美国佛蒙特州的枫叶糖浆、西雅图的熏马哈鱼时会非常感激的。
葡萄和西瓜送到家里是极好的礼物。
因为在日本这些水果很贵。
产于美洲印地安的绿松石珠宝是日本目前的热门礼物。
进口的酒类也是他们珍爱的礼物。
日本人喜爱书籍和音乐,连火车站也时常播放莫扎特的乐曲。
磁带和带插图的书籍是很好的选择。
像在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具有你家乡特色的高质量的物品对日本人来说也是较好的礼物。
△送礼节日除了日常生活中和业务上的礼尚往来外,在日本有一些重要的送礼节日。
中元节和年礼节是两个主要的送礼节日。
一年两次的公司分红刚好与这两个节日在时间上相吻合。
中元节即7月15日。
按传统人们在这一天向上半年内有亲属去世的家庭送些鱼表示慰问。
东京地区人们在7月中旬庆祝中元节,而九州地区却是8月中旬。
,至于究竟哪一天送礼没有规定、7、8月之间任何一天都可以。
有时外国人称这一节日为“夏季的圣诞节”。
很多日本人通过互赠“夏礼”恭祝好运。
日本人的出手大方就跟他们的富有一样出名。
每年他们要花去一百至一百二十亿美元购买各种中元节礼物。
有的大型商场里整个楼面陈列的都礼物,价值从五千日元到三万日元不等。
较典型的受欢迎的礼物有进口啤酒、咖啡、茶叶、水果汁、水果罐头、碟子和食用油。
目前较流行的有熏马哈鱼、价值一万日元以上的马哈鱼卵、进口烈酒和美国加州的葡萄等。
香水手纸在日本是很普通的东西,甚至一些报社在订户每月付报款时也赠送手纸给订户,因而你不用从国外带进日本人在中元节要给家里和公司里比自己身份高的人送礼。
一个职员一年平均至少要花去五万日元购买十至十二件礼物送给父母、长辈、过去的老师和公司头头。
每年岁末是日本最重要的送礼节日,称为年礼节。
这时送的礼物要比中元节送的贵重些。
同样,究竟哪天送年礼没有规定。
与日本人有业务往来的外国公司在这两个节日都勿忘了送礼。
在这两个节日,日本人只给比自己身份高的人送礼,一般不给与自己职位平等或低下的同事送礼,除非那人在某方面给过自己特殊的帮助。
这两个场合日本人是不送钱的。
按习俗接受方要尽快亲自登门或打电话感谢赠送方。
只有在相距遥远时人们才写感谢信。
1月1日新年对日本人来说就像西方过圣诞节一样重要。
他们在这时要吃年糕等象征新年的特殊饭菜。
很多家庭(约百分之七十)在除夕或新年的前几天要去寺庙或神社祈祷幸福和长寿。
新年没有特殊的礼物,一般人们互赠贺年卡。
收到贺年卡(年贺状)的数量也是判断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准。
手写的贺卡比事先印好的更有价值。
由于对很多日本人来说没有贺卡就无所谓新12月28日之前将贺卡投给当地邮局就能保证对方新年那天收到。
除了邮局员工加班分发以外,邮政当局每年还雇用二百七十万人业余分发贺卡。
在新年那天,孩子和尚未工作的年轻人能得到装入特制信封内的压岁钱。
每个小孩在新年可以得到一千至五千日元的压岁钱。
如果在新年去日本朋友家里,别忘了将钱装入信封内送给小孩。
如果在你离开之前,主人打开你的信封数一下钱以便自己送给小孩同样数目的压岁钱,你不必吃惊。
由于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日本人信奉基督教。
外国人会对圣诞节进入日本社会感到吃惊。
历史学家寻根问底得知圣诞进入日本跟1955年12月24日晚发生在东京银座的事情有关。
那一夭,日本政府的一份白皮书宜称战后生活必需品短缺的局面已经结束。
约有一百五十万日本人,主要是男子,走上街头欢呼庆贺。
从这以后连续几年,圣诞前夕成了日本男子饮酒狂欢的日子。
不可避免的后果是许多人第二天摇摇晃晃似醒非醒去上班,生意因而急剧下降。
人们称“男人的圣诞节”的这段时期给酒吧间和夜总会提供了一大笔收入来源。
到了20世纪60年代,“家庭式的圣诞节”逐步取而代之。
圣诞前一天下班时,男人们不再去酒吧而是在食品店买些蛋糕带回家。
现在年末有两个采购高潮:一个是12月第一个周末达到高峰的年礼购买浪潮,以后的几个周末尤其是圣诞前的周末个人购买圣诞礼物又达到高潮。
父母给小孩买,年轻人给恋人买。
现在圣诞节主要成了孩子们的节日。
虽然日本人也讲有关圣诞老人的故事,但很少将这一节日与耶稣诞生联系起来。
另外,日本公司职员之间在圣诞节一般不互赠礼物。
△其他送礼场合在母亲节和父亲节,日本孩子分别给父母送礼。
圣瓦伦丁节到来时,女孩子向自己的心上人送礼,如果送根领带则表明要断绝关系。
日本人很少在生日时送礼,尽管偶尔也吃生日蛋糕。
特殊的生日—六十岁、七十岁、七十九岁、八十八岁、九十九岁则要送礼和祝贺。
由于日本人一般在餐馆、俱乐部和酒吧招待客人,所以他们不会邀请你去家里作客,除非你与主人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如果你受此殊荣。
别忘了带些水果、糖果、葡萄酒、鲜花等礼物上门。
新郎新娘结婚时人们传统上送钱。
现在人们通常送银器、瓷器、水晶制品等作礼物,礼物最迟应在婚礼前两天送到。
新业务开张、孩子出世、乔迁新居、学生毕业、晋升等都是送贺礼的时候。
新鲜的鱼干是传统的贺礼。
给这些特殊的日子送去有特殊含义的礼物尤为受欢迎。
探望病人时可以送些水果、鲜花、钱、书籍等。
亲友久病康复后人们也送礼物以示祝贺。
葬礼上人们主要送钱。
另外打电话表示慰问或送些水果、香和花也可以。
写张表示慰问的卡也是合适的。
外国人在参加了婚礼、葬礼或其他活动后会惊奇地发现他们会收到价值相当于自己所送礼物三分之一或一半的还礼(夏礼和年礼除外)。
送现金礼物时要将现金装入特制的信封内。
文具店都可以买到这些种类、颜色、设计千姿百态的信封。
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信封,千万勿将葬礼时用的信封装小费送给你的翻译。
△如何定送和接受礼物除非你上门做客时先送礼外,其他情况下让日本人先给你送礼。
要在无他人在场时单独送礼给对方,除非你给每人都准备了一份礼物。
在任何情况下送礼时不要让人误解为行贿—日本人对此非常敏感。
不要期望你送礼时日本人会立刻接受,他们总会推让一番。
在日本做事太急躁被看作是缺乏修养。
因此你要以尽量沉稳的方式坚持要求对方收下,同时要记住礼物应双手捧送。
在接受礼物时,如果你也学日本人推让几下就会被看作是不够礼貌的。
虔诚地、静静地收下礼物就行了。
收下后可以有礼貌地问一下对方是否可以打开看一看。
对日本人最大的冒犯是拒绝礼物。
有些我们认为过分浪费的礼物在日本人看来却是理所当然的。
不管何时送礼,重要的一点是你送的礼物在价值上不要超过日本人送给你的,否则他们传统中的“人情”(giri)概念会使他们觉得欠你什么而丢面子。
△礼物包装在日本,礼物的包装是很重要的。
将未装入信封的钱送人是无礼的。
在日本买礼物时要记住商店负责包装甚至替你发送礼物,也就是说你用不着学如何用日本式样包装礼物。
包装纸应整洁松脆、折叠准确,而益印的纸不能用。
扎礼物的丝带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含义也不一样。
红、白、金色为喜事,黑白相间或黑紫相间为不幸之事。
扎带下面是赠送者的姓名。
包装纸上还有商店的标记,这自然成了商店等级的标志。
所以你买礼物时应去最好的商店,即使你能在其他地方或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同类礼物。
日本人很喜欢好的包装,因此当你当面打开他们送的礼物时,千万注△送礼规则①不能用以双数组成的一套礼物送人。
如茶杯,日本商店里出售的大多是五只一套的。
②不要期待日本人在你面前打开礼物。
③不要渲染送礼时的气氛,如特地搞个仪式等,以免让日本人觉得你的高傲。
④双手呈送礼物并微微鞠躬。
⑤不要送比你得到的贵得多的礼物。
⑥让日本人先送礼。
⑦尽管不要自己包装礼物,假使包的话要用高质量的包装纸且勿将扎带打成蝴葬结形。
⑧去日本人家里做客时一定要带上礼物。
⑨不要拒收礼物。
⑩避开数字四和九,因为它们与死和苦同音。
你会注意到一些日本医院没有四楼和九楼。
△礼物记录如果与日本人一直互赠礼物,最好将每次送的礼物记录下来,因为礼物是不能重复的,除了酒类或是对方要求再次得到的某种东西。
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