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宗教文化比较 ——以雕塑作品为例
中西文化差异之古代雕塑艺术比较
中西文化差异之古代雕塑艺术比较作者:郝建斌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8期[摘要]中西文化差异由来已久,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古代雕塑赖于多种原因,呈现着不同的风格样式,在各自的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本文从作品的创作理念,作品的技巧、形式,作品的背景、功用,作品的材质和雕塑家的社会角色等方面做了比较分析,旨在从深层认识中国古代雕塑之个性与伟大精神,并使其得到发扬光大。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古代雕塑艺术比较[中图分类号]J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8-0103-02一个民族艺术特性的形成,与其生活特性、生存理念密不可分的。
作为世界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雕塑艺术由各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
中华民族具有世界上其他民族少有的惊人的历史延续性,其整个民族精神表现在思维模式上,强调朴素的整体观念,把人作为客体融入自然之中;在情感方式上,内向而不放任,含蓄而有节制;价值观念上,尊奉传统,追求人格的完善。
①中国雕塑作为民族精神物态化凝固的特定方式,或多或少地体现着这种精神,形成以意成象、象而寓意的造型特征,以此区别西方雕塑造型体系,具有独特与鲜明的地域特征。
在现代,由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进程加快,中西雕塑艺术的形式也逐渐趋同,而相对于这一层面的古代雕塑却有着令人深思与探索的异同点,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此进行了比较。
一、作品的创作理念中西宇宙观态度有着根本的不同,前者以自然为中心,后者以人为中心。
中国人以理解来认识事物和交流感情,对于造型抽象之物也常常以熟悉之物来理解,形成东方式的联想审美。
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儒、道、释彼此沟通。
在象征意义上,依赖着一种共同的自然主义信念,即对于自然山水的爱好。
中西方都曾有过宗教雕塑艺术,以巨大的体量、整体的气势显示宗教的崇高感。
但在中国却体现雕塑本身的宏大,而西方却是有许多雕塑依附其上的建筑的宏大,雕塑从属于建筑。
中西方雕塑的差异 600字左右
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内在规律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
1 从地理的角度来讲,中国地理环境较为封闭,为避免外来文化的冲击确保了客观条件。
中国的地大物博决定了中国的雕塑显示了题材广泛的特点,不仅有人物,还有动物、风景等。
在宗教雕塑兴起后,中国的人像雕塑才得以充分发展。
封建宗法制和礼乐文化,使得雕塑作为陪葬品或被放置在帝王的陵墓前。
雕塑成为宗法制度的一种附属,失去其独立的美学品格。
欧洲地处温带,地理差异相对较小。
古希腊的神祗与人同形同性,自上而下为“神系”,加之有地理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城邦与城邦间的联盟和城邦内奴隶制下的民主制。
因此其雕塑以人体、人像为主题。
与中国的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不同,西方的大量的人像雕塑放置于
广场和街道,显示了雕塑艺术功能的公共性特征。
二、思维模式的差异
在中西思维模式发展过程中,西方的文化形成了重视逻辑推理的
思维模式,中国的文化则形成了强调直观意向的思维方式。
形成了与西方注重分析、偏于抽象的思维模式的不同文化特质。
这种文化特质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形成了中国雕塑注重意向浑融,偏于象征、表现、写意、追求美和善统一的特质。
而西方更注重再现、模仿、写实、追求美和真的统一。
三、哲学品质的迥然
西方文化重智,东方文化惟情。
前者易知,后者难察。
这在雕塑中,就是一个形似与神似的问题。
在西欧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形似的地位是关系着雕塑的成败的。
而在中国古代,形似的地位就微妙了一些。
中国古代雕塑强调的是神采的神似,而忽视形状的雷同。
中西宗教雕塑比较
• 睡姿 • 睡姿乃指释迦牟尼 在菩提树下涅槃, 从此进入超脱轮回 跳出生死的境界。
• 西方宗教雕塑中男女之分通常一望便知, 但在中国的佛教雕塑作品中却常常没有明 显的性别特征,难以分辨男女,更有趣的 是,观音出家前本为印度小国王子,在中 化中竟变作了女儿身。
• • • • • •
“造像梵相 宋齐间皆厚唇 鼻隆 目长 颐丰 挺然丈夫之相” ——道宣 这时还挺明显看 出佛像是个颇有 福相的男子汉。
• 过渡期 • 从这张可以看到 佛像的面目还是 颇威武的男子相, 可身材上却显现 一些女性特征, 比如腰线,和柔 美的手势。
• • • •
“自唐来 笔工皆端严柔弱 似妓女之貌 故今人夸宫娃如 菩萨也 ”
• 到了这时期, 菩萨的形体面 貌简直就在石窟,方便僧 侣对着进行禅修。石窟内还多配以经变图, 说法图,与雕塑互相呼应,以生动地讲述 佛家典故。
• 以释迦牟尼的涅槃为例,前方是释迦牟 尼的雕像,背后是他各弟子以及各世人 的反应。
• 有因具有慧根,知道涅 槃乃超脱生死的好事而 喜的
• 有不明所以,以为释迦 牟尼死了而痛苦流涕的
• 更有自残的 • 主次分明。生动地表现 释迦牟尼涅槃时的情形
相似之处
• 中西宗教虽相隔千里,但仍不乏异曲同工 之处。
• 都受希腊雕像风格影响,既想表现裸体, 又想展现生动的衣服皱褶,所以很多人物 都塑成半裸像。
• 为了给人以神圣的崇 拜感,宗教雕像都造 得无比巨大,需要人 仰视,这一点是中西 都不例外的。 • 波兰有51米的耶稣石 雕,我国最有名都当 然是71米的乐山大佛 啦。
谢 谢 观 看!
中西宗教雕塑比较
不同之处
• 在基督教的圣母像或耶稣像中,人物皆为 站姿,而是中国的佛像中姿势就丰富多了, 有站的,有坐的,有跪的,甚至还有躺着 的。这是因为佛教修行方法和特有教义导 致的。
从雕塑艺术谈东西方文化之比较
从雕塑艺术谈东西方文化之比较作者:刘侠孙美华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11期摘 ; 要:本文通过对美国、加拿大等地雕塑艺术品的参观,再结合作者多年来关于石雕、玉雕等古今雕塑艺术品的收藏体会,对东西文化做出几点比较。
认为: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在人类文明进程的座标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相对在缩小,而南北差异则相对在增大。
同时,源自世界东西南北方的文明,各具特色,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关键词:雕塑;艺术;文化;文明;比较中图分类号:J305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3-0012-04一、引言是年初秋,我们造访了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在女儿刘凝霜的引导下,我们首先参观了她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母校——杜克大学,被这所世界最顶尖级名校的220栋古典建筑群和大量人物铜雕、石雕、其他雕塑艺术造像深深吸引着,特别是被杜克大学纳希尔艺术博物馆(Nasher Museum of Art Duke University)的来源于世界各地古今雕塑艺术藏品强烈震撼着,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东西方艺术的精华所在,最后我们还专程去了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和纽约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华盛顿的国家艺术博物馆以及尼亚加拉历史博物馆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马蹄型瀑布维多利亚女王公园参观,可谓吃了顿世界艺术尤其是雕塑艺术的饕餮大餐,受益匪浅。
总的体会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坐标中,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愈来愈小,而南北差异则显示出不断增大的趋势。
二、中西古代雕塑之表现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近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主动的创造行为。
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思维模式、社会组织结构,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各自的雕塑艺术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其次,由于观念意识、思维模式不同所造成的中西雕塑在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透过雕塑看世界西方与东方雕塑艺术的异同
透过雕塑看世界西方与东方雕塑艺术的异同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审美情趣,不仅仅是一种美的表现,更是文化、历史和思想的传承。
本文将通过比较西方和东方雕塑艺术的异同来探讨两者之间的独特之处。
西方雕塑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的古典主义时代。
典型的西方雕塑作品以强调人体的解剖结构和比例感为特点,塑造出带有丰富动态感的形象。
例如,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大卫》展示了男性的肌肉线条和激情表情,形象逼真且富有力量感。
西方雕塑追求对人体的精确描绘,注重表面细节和肌理,体现了包括人体在内的自然界的美。
而东方雕塑艺术更注重对心灵境界的表现,强调内在的意境和神秘感。
中国古代的佛教雕塑就是东方雕塑的代表之一。
佛教雕塑追求的是灵性的表现,凝聚了佛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寓意着超越尘世的追求。
佛像常常被塑造得庄严肃穆,身体线条流畅,面部表情安详,以表达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东方雕塑追求的是内在的和谐与平衡,以静止和空间感为主导,给人以深思和冥想的感受。
此外,西方雕塑注重个体的塑造,强调塑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多纳泰罗通过雕刻《大卫像》,将他塑造成青年英雄的形象,展示了人类精神的力量和勇气。
而东方雕塑则更注重整体的和谐与协调,强调作品与环境的融合。
中国的石刻在雕塑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石雕以巧妙利用自然材料和整体布局而著称。
如世界文化遗产——大禹庙石刻,通过整体的石雕构筑出庄严肃穆的场景,给人以庄重和庄严的感觉。
在表现题材上,西方雕塑更为多样化,以历史、神话故事、宗教主题等来展示内容。
西方雕塑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来传达故事情节和情感。
而东方雕塑则更注重寓意和象征意义,常以动物、植物和自然元素等为主题,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综上所述,西方和东方的雕塑艺术在风格、表现手法和题材选择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雕塑注重外在的形象及表面细节,突出个体的特点和个性化;而东方雕塑则注重内在的意境和神秘感,追求的是内心的和谐与超越。
东西方雕塑风格比较
东西方雕塑风格比较雕塑,在人类社会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而雕塑也有很多种不一样的风格.例如东方的雕塑和西方的雕塑在风格上就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在时间方面, 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可追溯至公元前四千年以上,这一时期石器和陶器的出现,拉开了中国雕塑史的序幕.而西方的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 希腊它是从公元前800年,一直发展到公元1世纪,差不多希腊艺术就是这样的。
在比较短的时间,但是发展得非常地快。
在中国古代其实是很少纯粹的艺术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
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
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
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
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
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
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
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
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
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
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
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一般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
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
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
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
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
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们和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象有所区别。
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
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例如汉唐功臣和历代帝王像,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
中西雕塑案例分析总结(通用6篇)
中西雕塑案例分析总结(通用6篇)中西雕塑案例分析总结第1篇_的《大卫雕塑》是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雕塑之一。
这尊雕塑代表了希伯来王国中最勇敢的英雄大卫,在对抗强大的敌人巨人迦勒特时的英勇表现。
大卫雕塑的历史、设计、艺术技巧等都非常有价值,因此,大卫雕塑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有名的雕塑之一。
第二段:我的观察和体验我第一次看到了大卫雕塑,是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美术馆,距离雕塑约10米的距离,矗立在一个房间的中央。
刚开始我的感觉是:这不是一个好雕塑!因为他身姿是如此的畸形,看起来好像是一只鸟,腰部过度扭曲,手臂和腿好像都太长了。
但随着我慢慢的贴近和观察它,我的感觉就开始变化了。
我开始认识到这个雕塑完全是通过雕刻者的技巧和想象力来塑造出来的,他的头部、腿部和臂部都等比例下降,看起来站起来非常自然。
我开始领悟到大卫雕塑不同的威力,也就是斗志。
第三段:大卫雕塑的设计与艺术技巧大卫雕塑的制造始于1501年,时年26岁的_被佛罗伦萨市政府赞助,开始了这项任务。
设计和制造这个雕塑花费了四年的时间,最终在1504年被镶嵌到佛罗伦萨市政府大厅的位置。
_的大卫雕塑使用了一些极其精细的技巧。
雕刻费用是非常高的,因为雕刻技术非常复杂,而大卫雕塑的尺寸也非常大,大约是米高,能够明显地反映出_的技巧。
他使用了最紧密的大理石制造的雕塑,雕刻时只使用了少量的雕刻工具,几乎所有的切割都是手工完成的,这使得雕塑看起来充满了细节和活力。
第四段:大卫雕塑的意义大卫雕塑不仅仅是一尊精美的艺术品,更是表现了多个复杂的文化和艺术意义。
在文艺复兴时期,大卫雕塑被解释为战士的象征,表现对佛罗伦萨的爱和爱国精神,因为他们需要一个英雄来代表他们的勇敢和信仰。
这尊雕塑描绘了大卫在面对巨人时的英勇表现,激发人们勇往直前的精神。
国际上也认为,这座雕塑代表着真实和完美的形象。
第五段:我的心得体会从我自己的观察和研究的过程中,我认为大卫雕塑代表了一种勇敢,正义和爱国情怀。
艺术欣赏古代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的比较
艺术欣赏古代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的比较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中,雕塑一直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雕塑以其独特的造型、手法和风格,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艺术创造力和文化内涵。
与之相比,西方雕塑在表现形式、艺术观念和技术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创作动机、主题选材、风格特点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对古代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进行比较。
一、创作动机古代中国雕塑往往是为了纪念重要人物、宣扬政治理念或供奉神明而创作的。
例如,秦始皇兵马俑就是秦始皇帝陵墓中的陪葬品,目的是维护秦始皇的统治地位和彰显其永恒的权威。
另外,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雕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像的创作成为重要的宗教艺术形式。
而西方雕塑常常是为了美学追求或者装饰而创作。
在古希腊,雕塑是为了表达美的理念和体现人体的完美而存在的。
雕塑家借助于雕塑技巧和材料的特点,创造出了许多具有高度真实感和比例完美的人体雕塑。
二、主题选材古代中国雕塑的主题选材广泛。
其中,人物题材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古代,尊奉先贤和历史名人是中国雕塑创作的常见题材,这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英勇精神和高尚品德的礼赞。
此外,动物、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观等也是中国雕塑的常见题材。
相比之下,西方雕塑的主题选材相对较为狭窄。
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人体雕塑是主要的题材之一。
这些雕塑以展现人体的线条和比例为主,强调对肌肉、骨骼和神态的准确表现。
此外,西方雕塑也涉及了宗教、神话和历史等方面的题材。
三、风格特点古代中国雕塑的风格特点丰富多样。
从技艺上看,中国雕塑注重细腻的雕琢和自然的造型。
在艺术表达上,中国雕塑追求的是气韵生动和神态自然。
这种风格特点在汉代的石刻和唐代的石窟造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同时,中国雕塑中还注重表现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和谐,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而西方雕塑的风格特点则更多地呈现出对人体结构和比例的追求,更加注重对自然界的模仿和描绘。
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们借鉴了古希腊和罗马的雕塑传统,使雕塑作品更加精确地还原了人体的形态和动态。
中西雕塑比对研究报告
中西雕塑比对研究报告1. 引言雕塑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创造三维形体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和西方在雕塑艺术方面有着各自的传统和风格。
本研究报告旨在比对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雕塑艺术,探讨它们的历史渊源、风格特点、艺术思想等方面的差异与共同点。
2. 中西雕塑的历史渊源2.1 中国雕塑的历史渊源中国雕塑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时期。
在中国古代,雕塑主要用于宗教和宫廷建筑中,被视为神圣的艺术形式。
在随后的周、汉、唐等朝代,雕塑艺术逐渐发展,创作主题也趋于多样化。
2.2 西方雕塑的历史渊源西方雕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雕塑强调人体的完美比例和运动感,而古罗马雕塑则更注重描绘个人形象和历史场景。
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雕塑开始受到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的复兴影响,逐渐形成了以人体为主题的现实主义雕塑风格。
3. 中西雕塑的风格特点对比3.1 中国雕塑的风格特点中国雕塑注重形象的象征性和神圣性,尤其在宗教雕塑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中国雕塑作品追求意境的表达,注重线条的简洁和形体的韵律感。
它们通常具有柔美的曲线和细腻的表情,给人以静谧、祥和的感觉。
3.2 西方雕塑的风格特点西方雕塑以人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强调解剖结构和动态感。
西方雕塑艺术家注重塑造肌肉、皮肤的细节,力求刻画出逼真的人体形象。
他们通过雕塑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作品多样且富有个性化。
4. 中西雕塑的艺术思想比较4.1 中国雕塑的艺术思想中国雕塑注重表达意境和哲学思想,强调“神与形”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雕塑作品常常被赋予象征性的含义,反映出人们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4.2 西方雕塑的艺术思想西方雕塑强调个性的表达,艺术家们追求自由、独立的创作精神。
他们通过雕塑作品传达个人的情感和观点,注重表达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冲突。
5. 中西雕塑在当代艺术中的发展5.1 中西雕塑的融合与交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中西雕塑在当代艺术中得以融合和交流。
中西方宗教雕塑(中西神像)
小结
古希腊的典范 中世纪的迷思 艺术的复兴
继承与发扬
中西神像雕刻比较
小结:知 识 梳 理
中国佛教造像
西方神像雕刻
发祥地
演化 材质
印度
逐渐汉化 石、泥
古希腊
继承与发扬 大理石 像神的人 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
审美特征
代表时期
像人的神
北魏、唐、宋
吉米的化妆
仕 女 图 张 大 千
劳 斯 莱 斯 车 标
莫高窟194窟菩菩萨像悟彻禅机一念真便从极乐转转金轮渡世何妨男转女柳枝轻抚玉壶冰灵岩寺罗汉像彩塑的制作过程宋代泥塑彩绘佛教造像中原化宗教情感世俗化小结逐渐汉化北魏早期北魏晚期唐代宋代使者赫耳墨斯带来了金苹果和三位女神使者赫耳墨斯带来了金苹果和三位女神黄金分割率优美的曲线大理石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在比例
中国的佛教造像追求什么?
像 人 的 “ 神 ”
九
尊
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金刚
望:外貌特征、体积、色彩、材质等
闻:结合学案知识,积累鉴宝经验 问:以问题的形式,质疑、探究 切:辨真假、断年代
云冈石窟20窟
麦积山石窟像 莫高窟194窟
灵岩寺罗汉
云冈石窟20窟主佛
麦积山石窟菩萨像
彩塑的制作过程
宋代泥塑彩绘
小结
佛教造像中原化 宗教情感世俗化
北魏早期
北魏晚期
唐代
宋代
逐渐汉化
使者赫耳墨斯带来了金苹果和三位女神
人 是 万 物 的 尺 度
美在比例: 黄金分割率
美在构图: 优美的曲线 美在材质: 大理石 美在神情: 审美理想
阿 芙 洛 蒂 德 雕 像
帕特农神庙
雅 典 娜 女 神 像
中西方宗教文化比较 ——以雕塑作品为例
中西方宗教文化比较——以宗教雕塑发展的特点为例【摘要】宗教与艺术同为上层建筑,都是人类深窥的情感启示。
众所周知,宗教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宗教精神的浸染,造成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
同时它也是构成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
本文拟通过对中西方宗教的比较,探究中西方宗教在发展过程的表现形式尤其在雕塑艺术方面的异同点。
通过不同民族不同的宗教特色的剖析,更好地理解民族艺术和文化内涵。
【关键字】中西方宗教书画艺术特色一、中西方宗教文化概述及历史渊源宗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生存、演变、发展至今。
(一)西方文化及宗教发展西方文化从起源上讲有两个源头: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希伯来文明。
古希腊文明为西方文化奠定了理性认识的基础;古希伯来文明则为西方文化提供了超越性的宗教尺度。
其中,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主流。
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宗教观念和信仰体系由于整个文化彻底的“人本化”转向而一直保持在前轴心时代自然宗教的水平,表现出信仰的多元化、泛神化和服务于社会主导价值等他为的特征。
1在西方,早在轴心时代就已经完成了从自然宗教到伦理宗教过渡的转变,一1张育英.中西宗教与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元神的上帝观念成为西方文化价值的根基和支柱,在西方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二)中国宗教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世的关注使得中国宗教的超越意识在表象上呈现出信仰的多元化倾向,其核心并非宗教信仰的他律意识,而是一种“自求多福”的自为存在,信仰实践本身在民间也唐代以后的中国的文化有一个明显的走势是儒、释、道的“三教合流”。
合流后的中国文化以儒家传统的人伦价值观和人生理想为核心,杂糅了佛教注重心性修炼的思维和实践方式,辅之以道教永生信念的诱惑与恐吓手段,在宗教信仰方面形成了一套奇特的多元化和泛神化的天人体系。
宗教可以说是来源于图腾崇拜,联系某一个社会团体(一个部落或者一个氏族)之间的特殊关系,它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
中西宗教雕塑雕塑
作者以超过常人的尺度、 比例塑造了摩西这位具有伟 人气概的先知、领袖。雕像 除了按照圣经的记载表现摩 西的非凡之处(如头上两角、 右手执十诫等)具有宗教的 象征意义外,还寄托着米开 朗基罗个人的情感与探索。 摩西坚定而深邃的目光令人 不可抗拒,其强壮的臂膀、 宽阔的躯体仿佛坚不可摧, 整座雕像无不显示出作者天 才的创造力与超人的气魄, 也反映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盛 期坚持真理、追求正义的时 代精神。
东方艺术明珠
——
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 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彩塑
敦煌艺术
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 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 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 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 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 5 万多件古代文物, 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 —— 敦 煌学。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上现存最大 的佛教艺术宝库。
塑、石雕7200多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城南25公里处伊河两岸的龙门山 开凿于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间数代营造,遗留下了 大量的艺术珍品。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 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 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型的汉式崖阁建筑。
麦积山石窟立佛像
重庆大足石窟
始建于晚唐,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 表。共有造像六万余尊,石刻铭文十万 余字。 造像设计精美,竟无一雷同,破了“千 佛一面”之说。 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 “神的人化与人的神化”达到了高度统 一。
东西方雕塑艺术的比较研究
东西方雕塑艺术的比较研究一、引言雕塑艺术是人类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东西方各有其独特的雕塑艺术风格和传统。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东西方雕塑艺术在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得到了独特的发展与传承。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研究,探讨东西方雕塑艺术的差异及共同点,以期加深对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交流。
二、东方雕塑艺术的特点1. 传统文化的影响东方雕塑艺术受到了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家的传统文化影响。
中国的雕塑作品多以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为题材,注重表现思想内涵和文化精神;印度的雕塑作品则常常表现宗教主题和哲学思想,充满神秘和宗教色彩;日本的雕塑作品则注重自然主题和优美的形式,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2. 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东方雕塑作品风格多种多样,既有唐代的金碧辉煌,也有宋代的朴实清丽,以及印度的雕塑作品更是以细致、精美著称。
东方雕塑注重形式的变化和细节的表现,追求形象的逼真和感情的表达,表现出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
3. 材料与工艺技术东方雕塑作品多使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工艺技术注重手工制作和传统技艺的发扬。
中国的石刻作品精美细致,充满神秘色彩;印度的铜铸雕塑则以铸造工艺见长,形象逼真;日本的木雕作品更是将传统手工技艺发挥到极致,形成了独特的木雕艺术。
三、西方雕塑艺术的特点1. 文艺复兴的影响西方雕塑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对西方雕塑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西方雕塑作品多以人物、神话、历史题材为主,注重形象逼真和解剖结构的准确性,强调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2. 艺术风格的经典主义西方雕塑艺术追求经典主义和现实主义,注重形式的规范和结构的严谨。
古希腊的雕塑作品以男性裸体雕像为主,强调人体比例和肌肉结构的完美;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则常表现出神圣和尊贵的气质,形象栩栩如生。
3. 材料与技术的革新西方雕塑作品多使用大理石、铜、青铜等材料,工艺技术注重创新和现代化。
古希腊的大理石雕塑作品以白色大理石为主,表现出古典和简洁的美感;文艺复兴时期的铜雕作品则追求形象逼真和雕刻技术的完善。
10至12世纪中西方宗教雕塑的差异探究
10至12世纪,欧洲处于文艺复兴前的黑暗时期,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经济开始复苏,封建社会在确立后逐步走向成熟。随着1096年起始的十字军东征,掀起了狂热的宗教传道活动,封建主们更是如痴如醉的为自己的城市兴建宏大壮观的教堂和修道院,这些建筑普遍采用类似古罗马时代建筑的拱券结构体系,其他造型艺术诸如雕塑和绘画等都是与教堂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美术史上将这一时期的美术统称为罗马式美术。
在中国神话传说里,女娲仿照自己的形象抟土造人,创造了人类社会,无独有偶,在西方宗教故事中,上帝用泥土造出了创造了亚当,诞生了第一个人类。女娲和上帝用泥土仿照自己的形象造人的举动便是雕塑的原初形式,雕塑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载体,它的产生和发展紧密伴随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是时代和社会的美的集中体现,并在不同的时期显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
圣母殿雕塑中最为珍贵、最具吸引力的还要数三十三尊侍女彩塑,郭沫若曾以诗句“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来形容宋侍女的美。这三十三尊侍女彩塑据其姿势、神态和手执器物,可以大致的判断出她们的身份,她们可能是当时皇宫里为帝后服务的“尚室”、“尚缮”、“尚宝”以至歌舞伎等。她们因职位、年龄、性格和遭遇的不同而表现出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少者天真,长者老成,无不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些彩塑侍女像并不像一件标本一样通过一个模子进行翻板,只依靠更换道具和服装来区别,而是主要通过精、气、神表现出这些不同人物的气质和个性。如捧印的侍女,她不像歌舞伎那样活泼,而是更为严肃谨慎,她眼光微微朝下,左手托印,右手扶印,神态外松内紧,仿佛担心手中的印发生意外,表现出稳重端庄和对圣母的忠诚;她年纪轻轻却成熟稳重,因为是圣母贴身的亲信,显得比其他海女优越,造型微胖饱满。圣母的贴身侍女塑像也很生动,她双髻上束红花巾花,绿衣及地,双足隐于裙内,转身回首,似在聆听嘱咐,显得机敏聪慧;离圣母右侧较远的侍女在晋祠侍女群像中年龄最小,头上梳着当时少女中流行着双丫髻,头向左倾,引颈前视,眉毛细弯上扬,脸容清逸秀美,稚气未脱,双肩瘦削,体形单薄,双手置于胸前若无所适从,将未谙世事的少女初入宫中那种拘禁小心的心情表现的惟妙惟肖。
从制作工艺上浅谈中西方雕塑
从制作工艺上浅谈中西方雕塑以《xxx》和《xxx》为例,来分析中西方雕塑作品的差异。
众所周知,雕塑.与绘画的平面式不同,它是一种三维空间的造型艺术。
严格的说,雕塑分两类,雕为-类,塑为一类,雕做减法,比如说在-块岩石.上雕一个佛像;塑呢,就做加法,比如说用泥巴把它捏出来。
雕塑艺术,它将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两者相结合,用静态的美来传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与审美理念。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东西方在社会制度上有着相同的起源,都经过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受到了相似的经济基础制约,但由于地域人文不同,造就了政治,文化,经济等地方特色差异。
而这在雕塑艺术上呈现的尤为明显。
接下来,我们组将以中西方具体的雕塑作品为例,从作品的使用材料、表现手法和用途性质三个方面,对作品差异进行分析、比较和总结。
三彩骆驼载乐俑,从名字就可以知道,它为著名的唐三彩作品,出土于西安郊区中堡村一座普通的唐墓中,为三彩技乐俑中的罕见珍品。
该作品题材新颖,风格独特,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骆驼的比例,表现出盛唐社会风俗及其高超艺术成就。
断臂的维纳斯,是著名雕塑家亚历山德罗斯在希腊文化时期,表现爱与美之神一阿弗洛狄德女性人体美的经典之作,该作品体现了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
人们将从这里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生命,感受人类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从中西方雕塑作品来看,中方雕塑的使用材料比西方更为丰富,像土、木、玉、石、铜等都可作为使用材料,其中以吐为代表的泥塑、陶塑、陶瓷以及建筑的木刻,木雕居多。
中国雕塑有个独特的习惯,喜欢吸收绘画中的线条色彩特点,在雕塑上进行绘色描线,这也就使得雕塑更接近二维的绘画艺术,成为中国雕塑独有的民族特色。
就以典型的唐三彩作品一三彩骆驼载乐佣为例,该作品是以“士”为使用材料的陶塑,整个作品施以黄、绿、蓝等单色釉,产生色彩艳丽的视觉之美,运用精湛的技术,将人物和骆驼的表情行为,刻画得淋漓尽致,被誉为唐三彩技乐俑中的压卷之作。
而在西方,由于艺术家不喜欢上色,讲究“原汁原味”,大多以石为主,如石育,大理石等。
中国秦汉雕塑与西方古希腊雕塑的比较
中国秦汉雕塑与西方古希腊雕塑的比较无论是中国的古代雕塑还是西方的传统雕塑,在宗教文化,表现题材以及表现形式上都有许多本质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正是各自形成文化的民族性与独立性的前提。
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
多年来,这种艺术精髓曾滋润着西方美术生生不息;而秦汉时期雕塑水平达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潮。
秦代兵马俑壮阔的气势、汉代大型陵墓石雕雄浑刚健风格共同缔结了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古希腊雕塑与秦汉雕塑进行比较的研究,做出客观的论述,对当代的雕塑的创作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秦汉雕塑与古希腊雕塑进行社会比较:一、中国秦汉的雕塑背景中国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绘画、雕塑艺术非常丰富和灿烂的国家。
在中国古代,由于封建制度的压迫,雕塑的创造者一般都是地位比较低下的劳动人民,他们由于受到理论知识、生活条件、文化修养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他们没有理论史传保存下来。
尽管如此,中国的传统雕塑仍然在漫漫的历史长路上树立了一座又一座巍峨的艺术丰碑。
俑像雕塑是秦朝雕塑最大的特征。
在中国奴隶时代,阶级统治是十分残暴的。
奴隶主死后,会将其身前所使用的奴隶杀死将其陪葬,妄想永久性的继续奴役。
后来,由于生产力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奴隶主就改用泥塑、陶塑来代替真人殉葬,这样的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封建社会。
那么秦朝作为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国家,也延续了这种风俗。
但由于这一时期劳动力需要的增加,因此用俑人代替真人从葬的风气就变得更加的兴盛起来;其次,秦始皇作为第一个封建统一大国的君主,为了炫耀其功德,因此,不惜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塑造了这样一批强大阵容的陶兵马俑。
而汉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秦代统一以后国力强大时期,随着社会的安定和工农业的发展,手工业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标志着封建统一国家走向兴盛的新阶段。
中西雕塑文化比较
中⻄西雕塑⽐比较第⼀一章:中⻄西雕塑和中⻄西⽂文化第⼀一节中⻄西⽂文化:稳定于进取⼀一般来说,古代中国向⻄西⽅方输出的⽂文明要远⽐比⻄西⽅方的来的多。
由于缺乏外部⽐比较,中国⽂文化逐渐养成⼀一种超强的稳定性和⾃自信⼼心。
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在⾼高度发达的中国⽂文化⾯面前都会被童话,使中国⽂文化变得更加丰满。
⻄西⽅方艺术源于古希腊,他们认为宇宙世界⾸首先是⼈人的认识对象,⽂文化以求真为⺫⽬目标。
要客观的认识⾃自然现实,把握客观规律。
哲学上的和谐远离也就成了美的规律。
从此就形成了理性主义的⻄西⽅方美学。
第⼆二节:“以泥为塑”于“以⽯石为雕”在旧⽯石器晚期,欧洲便出现了⼿手法写实的动物和裸⼥女雕像。
说明欧洲早期艺术有着漫⻓长的⾃自然主义时代,到了新⽯石器时代,⾃自然主义在欧洲开始衰落,却在中国繁荣了起来。
并且复演着⻄西⽅方的旧⽯石器的景象。
对⽣生殖的是崇拜,使原始⽂文化难以割舍的主题。
因为这⾥里寄托了他们对部落⼈人丁兴旺的祈求。
中⻄西雕塑在制作材料上的区别就是,中国雕塑喜欢⽤用泥⼟土,⻄西⽅方雕塑喜欢⽤用⽯石头。
泥⼟土使⼤大地的肌肤,通过中国⼈人特有的⽣生命观念被给予了⽣生命的以为。
雕塑家⼜又使⽆无形的⽣生命变gengshi为有⾏行。
中国使农耕⼤大国,对⼟土地和植物有着深厚的情感。
同时⻄西⽅方⼈人喜欢⽤用⽯石头⼤大约来源于他们于⾃自然世界抗衡的愿望。
⽶米开朗基罗曾说过:“雕塑,使解放禁锢在⽯石头⾥里的⽣生命,要消去⽆无⽤用的部分。
第三节⻩黄河流域⽂文明于地中海⽂文明中⻄西古典雕塑传统分别形成于两⼤大古⽂文明体系:⻩黄河流域⽂文明和地中海⽂文明。
中国的⻘青铜⽂文化基于农耕⽂文明,商业⽓气息淡泊。
在次⼟土壤上发展出了⼀一种神性迷狂和等级崇拜混交的政治⽂文化。
⽽而爱琴海⻘青铜⽂文化则对⼯工业和贸易有着狂热的兴趣。
在艺术中,克⾥里特⼈人和迈锡尼⼈人消遣着他们乐天的世俗精神。
中国商朝的艺术则在神明迷狂下显⽰示着等级权利的威望。
中西方雕塑对比
西周鸭尊
辽宁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出土 高 44.6 厘 米 、 重 6.6 千 克 这件青铜酒尊通体做成鸭形,尊口 开于鸭背。鸭的双脚在前,后腹另 出一足,与双脚共同支撑全体。商 周时期的青铜酒尊常常做成动物的 样子,有象、犀、虎、牛、羊、凤、 怪兽等形状
返回
பைடு நூலகம் 牺尊
春秋晚期,山西浑源县李峪村出土
日月观音
八、元明清雕塑(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
元代以后雕塑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宫廷、皇家园林的环境雕塑方面。 元大都宫殿建筑已毁,从遗址出土的凤麒麟石雕、走龙栏板等建筑饰件,犹 能见出元代雕刻富丽繁缛的特点. 明、清两代建筑雕刻的精华荟萃于故宫建筑群和天坛(见天坛)、北海、 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坛庙.故宫天安门前的华表、石狮,宫廷内主体建筑三 大殿白石须弥座上浮雕云龙、云凤的望柱, 等,明清陵墓石刻保存较完整,主要 有南京明孝陵石刻、北京明十三陵石刻群,帝陵的陵墓表饰较前代规模更大, 像设更多,布置讲究、技术娴熟,但其既缺乏唐代的超然、也缺乏汉代的雄 浑 , 此时的 作品更能满 足人们的赏 心悦目之功能 , 失 去 了 前 代 的 创 造 活 力。 明清雕塑有明显追随唐宋风格的痕迹,在名目繁多的寺庙里,供奉着各 式各样的神像,其造像多为彩塑,即泥塑彩绘。从题材到表现手法日趋世俗 化、民间化,形成了工巧繁缛、萎靡纤细、色彩亮丽的艺术风格。两个时代 的雕刻风格,明代较浑朴、有力,清代追求精巧而易流于琐细。
中国雕塑
中国雕塑是指具有中国特色且原产于中国的 雕塑艺术品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内容分别是陵墓雕 塑(包括地上的纪念性石刻与墓室随葬俑)、 宗教雕塑、民俗性及其他内容的雕塑。
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
中西神像雕刻
印度犍陀罗造像(公元前4世纪)
中西神像雕刻欣赏
秦始皇陵兵俑(秦代)
云冈石窟(北魏初期)
麦积山石窟(北魏后期)
敦煌莫高窟 菩萨像
山东灵岩寺 罗汉像
中国佛教雕塑的发展脉络:
民族化 世俗化 人性化
•原因:佛教传播的需要,入乡随俗。不同文化融 合的产物
中西神像雕刻欣赏
印度犍陀罗造像
古希腊太阳神阿波罗
第8课
☆表现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中西神像雕刻的差别在哪里?
中国四大石窟寺
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 龙门石窟 (河南洛阳) 敦煌石窟 (甘肃敦煌) 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中西神像雕刻欣赏云冈石窟第Fra bibliotek0窟佛像(北魏)
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 佛龛造像 (唐代)
中西神像雕刻欣赏
云冈石窟(北魏)
龙门石窟(唐代)
神态优雅、形体健美、富有动感
古希腊
注重再现、追求和谐与美的统一
“形似”
中西神像雕刻欣赏
老 君 像 (南宋)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 金刚 力士
甘 肃 天 水 麦 积 山 石 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敦 煌 49 窟
大足石刻 千手观音
乐 山 大 佛
当 今 世 界 第 一 大 佛
中西神像雕刻欣赏
《
米 洛 斯 的 阿 芙 罗 狄 特 》
《 望 楼 上 的 阿 波 罗 》
《 萨 莫 色 雷 斯 的 胜 利 女 神 雕 像 》
古希腊《命运三女神》菲狄亚斯
摩 西
《大卫》
《 阿 波 罗 与 达 芙 妮 》
德 列 撒 的 幻 觉
中西神像雕刻欣赏
古中国 表情温静慈祥、注重神态的传达 “神似” 偏于象征、皇权与神权相统一
中西方雕塑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雕塑文化的差异中西方雕塑在其发展脉络中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审美风范,西方各门类艺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有其特定的表现方法,而中国的各门类艺术则是共通相契的。
这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造成的。
以雕塑为例,西方雕塑艺术有其特定的门类规则和创作方法,而中国的雕塑表现出与绘画艺术的密切结合。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对雕塑艺术的产生及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传统表现除了继承与发展的态势,几乎无断裂的痕迹,西方文化则不断否定又不断重建,很多学者认为,这与各自的地理环境条件息息相关。
从地理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受到了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这是文化对于环境的一种适应情况。
西方雕塑的出现首先也是作为建筑艺术的装饰而出现的,但在较短时间内它就获得了独立地位。
欧洲地处温带,地理差异相对较小,但阿尔卑斯山的重峦叠嶂,西班牙的群山连绵,冰岛的茫茫冰川,也在地理差别中培育了欧洲人不同的民族个性、不同的文化,在客观上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
从而显示出雕塑艺术功能的公共性特征。
二、思维模式的差异对比中西文化的思维模式就会发现,中国传统艺术的思维模式追求合二为一,把宇宙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综合的一元论;而西方传统艺术思维模式则以分析为手段,把世界视为不同的部分,追求一分为二,是解析的二元论。
在中西思维模式发展过程中,西方的文化又形成了重视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它结合古希腊的科学主义和理想主义,为雕塑艺术的典范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的文化则形成了强调直观意向的思维方式,它通过直觉来直接体验、感悟并把握对象。
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逻辑、概念而更长于悟性,这种所谓的“豁然贯通”、“点石成金”,也形成了与西方注重分析、偏于抽象的思维模式的不同文化特质。
三、哲学品质的迥然西方的一切学说都起源于哲学,在古希腊,对哲学的定义就是爱智慧的学问。
在古希腊人的眼中,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是水、火、气?西方的哲学开始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宗教文化比较——以宗教雕塑发展的特点为例【摘要】宗教与艺术同为上层建筑,都是人类深窥的情感启示。
众所周知,宗教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宗教精神的浸染,造成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
同时它也是构成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
本文拟通过对中西方宗教的比较,探究中西方宗教在发展过程的表现形式尤其在雕塑艺术方面的异同点。
通过不同民族不同的宗教特色的剖析,更好地理解民族艺术和文化内涵。
【关键字】中西方宗教书画艺术特色一、中西方宗教文化概述及历史渊源宗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生存、演变、发展至今。
(一)西方文化及宗教发展西方文化从起源上讲有两个源头: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希伯来文明。
古希腊文明为西方文化奠定了理性认识的基础;古希伯来文明则为西方文化提供了超越性的宗教尺度。
其中,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主流。
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宗教观念和信仰体系由于整个文化彻底的“人本化”转向而一直保持在前轴心时代自然宗教的水平,表现出信仰的多元化、泛神化和服务于社会主导价值等他为的特征。
1在西方,早在轴心时代就已经完成了从自然宗教到伦理宗教过渡的转变,一1张育英.中西宗教与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元神的上帝观念成为西方文化价值的根基和支柱,在西方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二)中国宗教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世的关注使得中国宗教的超越意识在表象上呈现出信仰的多元化倾向,其核心并非宗教信仰的他律意识,而是一种“自求多福”的自为存在,信仰实践本身在民间也唐代以后的中国的文化有一个明显的走势是儒、释、道的“三教合流”。
合流后的中国文化以儒家传统的人伦价值观和人生理想为核心,杂糅了佛教注重心性修炼的思维和实践方式,辅之以道教永生信念的诱惑与恐吓手段,在宗教信仰方面形成了一套奇特的多元化和泛神化的天人体系。
宗教可以说是来源于图腾崇拜,联系某一个社会团体(一个部落或者一个氏族)之间的特殊关系,它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
当我们明白了在个人以上还有社会,而社会不是名义上而是由理性构成的东西,而是充满活力的一种系统时,我们便可能有一个解释人类意识的新方法。
一个社会如果信奉某种宗教,他便供应了这个社会的需求。
这种宗教所崇拜的对象,虽然披上了具体神话形象,但是隐藏在形象之下的,仍是这个社会本身。
2雕塑就是图腾图像的最好载体,它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近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主动的创造行为。
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思维模式、社会组织结构,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其发展脉络中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审美风范,二、中西方宗教文化之雕塑艺术特色比较源于中西方各自的文化背景,雕塑家也表现出差异性。
在西方,古希腊雕塑家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
这一方面与雕塑家揭示神祗和英雄形象被视为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雕塑家在进行雕塑时对古希腊哲学、美学等方面的深刻揭示密不可分。
2牟钟鉴.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一)中西方宗教雕塑的共同之处中国和西方都有宏大的宗教艺术,它们以巨大的体量、雄伟的气势,显示了宗教性的崇高感。
两者的雕塑都显示出不同地域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人民心理特质和不同的信仰追求。
可以说,“美”是中西雕塑的共同追求。
(二)中西方宗教雕塑的不同之处1.主题不同古希腊雕塑,它为欧洲雕塑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神祗与人同形同性,自上而下为“神系”,加之有地理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城邦与城邦间的联盟和城邦内奴隶制下的民主制。
因此其雕塑以人体、人像为主题,从古希腊创立并奠定了以人为主题的雕塑形式后,一直到现代雕塑兴起的2500年中,人像始终占据着雕塑题材的主导地位,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人物雕塑作品。
有单人的也有组合的,动作姿态丰富多彩,这与古希腊“人,乃万物之尺度”的观念有着文化上的必然联系。
相比之下,中国的雕塑显示了题材广泛的特点,不仅有人物雕塑,动物雕塑,虚构的动物(龙、凤、麒麟等),人与动物的合形(女娲、伏羲的人首蛇身),还有山水树林,云朵雾气,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场景,以及大量动物器物的造型。
到了后期,特别是宗教雕塑兴起后,人像才得以充分发展。
由此可见,以人为中心的现象显示了中西雕塑的人文主义文化内涵,以景致、动物、植物等为题材则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图腾文化和自然主义精神。
以中国佛教雕塑为例,其尤其显示出阴柔美学的柔性。
温静的姿势、圆润的造型、曲线的刻画,赋予这些佛教形象以和谐的品质。
3中国佛教造型有泥的柔软、水的婉曲,而不必抵抗石头的硬度。
欧洲宗教雕塑却在建筑上获得了时间的边框,虽然也有建设一个教堂花去几百年时间的例子,但一般时间较集中,不同朝代的雕像,基本上判若分明,形象的历史就像编好号的匣子,个个透明,却彼此分离。
四川大足宝顶山大佛湾造像,以山石崖壁的自然形态取势,高浮雕的大型巨龛紧依岩势一气相贯,初看,不知是人工造物还是自然神功。
它利用了一个天然3聚焦中国网./jjzg/bwzg/200903/t286220.htm.凹崖开凿而成,构图跌宕于山势韵律之中。
其中,饶有乡村风情画意味的《牧牛道场》浮雕,恍然使山间流水成了雕刻的一训分。
那正在“调服心意”的牧人,那些猛虎、羚羊和小猴,仿佛正在崎岖的山道上行走,在幽深的林泉中嬉戏,雕塑形象与真实景物浑然一体。
不仅五代两宋的汉式雕像如此,就连元代的密宗雕像也不例外。
中国佛教造像就是这样,通过把宗教世界从封闭迷狂的精神领域带到开放的大自然,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与自然和谐的宗教艺术。
中国艺术对佛教艺术的成功改造之一,便是把神像从幽闭的洞穴中,从冰冷的石头房屋中请出来,让他们头顶蓝天,脚踏大地,让他们与自然山水体热相偎。
尤其是,当禅宗兴起以后,禅的观念更加使佛教艺术演变成为贴近大自然的艺术2.雕塑类型不同希腊的雕塑自古希腊以来就形成了公共性的特征,而中国的雕塑则是封闭的。
西方的雕塑与建筑经历了从一体到分离的发展过程;而中国古代雕塑除了墓俑雕塑和工艺性雕塑外,几乎与建筑从未分离,这既是西方雕塑能独立发展的原因,也是中国雕塑对建筑长期依附的原因。
3.艺术载体大异其趣中国宗教艺术表现为雕塑的宏大;西方宗教艺术却首先表现为建筑的宏大,然后使雕塑攀附其上和立身其中。
中国佛教造像动辄十米、二十米乃至几十米以上,在云冈、龙门、敦煌,我们都能见到巨大的佛像。
即便佛教雕塑衰微的清代,单从体量上看,这一类巨型摩崖石刻就足以使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借助佛陀世界的形象,立刻变为人们眼中的现实。
以建筑为汇聚点的西方宗教艺术,却是人的精神追求与大自然的节奏陌路而行的象征。
罗马式教堂以团块式造型,使神的雕像成为禁锢在古堡中的幽灵;横跨西特式教堂则以其轻盈灵巧的造型,仿佛要带领雕像中的神祗和信徒飞升天国。
4.价值追求不同中国古人把宗教当成生活的工具,而中世纪的欧洲人却把生活当作宗教的工具。
人性的感觉、意志和愿望,都被从人的存在中抽离出来,从而把人本身也变成了宗教符号。
贯穿了基督教艺术的理想艺术,不再是希腊意义上的理想主义,它的指针不是朝向美好的人生,而是朝向天国和地狱之路。
三、中西宗教雕塑的发展历程从中西雕塑的类型来看,在二三千年间,中西雕塑都分别在自己的历程中展现了雕塑在形式上的主题性、纪念性和装饰性,也都反映出了在题材上的宗教性和世俗性。
但中西雕塑在类型上的不同则体现在两点:首先,希腊的雕塑自古希腊以来就形成了公共性的特征,而中国的雕塑则是封闭的。
二、西方的雕塑与建筑经历了从一体到分离的发展过程;而中国古代雕塑除了墓俑雕塑和工艺性雕塑外,几乎与建筑从未分离,这既是西方雕塑能独立发展的原因,也是中国雕塑对建筑长期依附的原因。
4所以说,中国古代的文化造就了中国古代的雕塑类型,形成了以陵墓雕刻、墓俑雕塑和宗教雕塑以及建筑装饰性雕塑、工艺性雕塑的五种形式;而西方的文化也影响着西方的雕塑类型,形成了公共性、纪念性、宗教性以及建筑装饰性和工艺性雕塑五种类型。
倘若在比较就会发现,中国的宗教雕塑主要是以石窟、寺庙为主,前者多为石刻,后者多为泥塑彩绘,而西方宗教雕塑主要体现在教堂建筑的室内外陈设上。
在纪念性雕塑方面,中国以帝陵为主,而西方则更多的表现为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并以与建筑相统一的形式设置于广场。
此外,中国的古代雕塑在彩塑方面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敦煌、麦积山,还是诸多的寺庙都留下了无数优秀的彩塑艺术,它们有的独立,有的组合,有的则与壁画、环境协调统一,成为整体的一部分,在二三千年来为中国造型艺术留下了丰硕的文化财富。
四、产生中西宗教雕塑特点不同的原因(一)地理环境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同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对文化的产生及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这是不争的客观事4黄宗贤,吴永强.中西雕塑比较[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实。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西方文化不断断裂,这对宗教雕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西临太平洋,地理环境封闭,这就为中华文化自身的融汇,为避免外来文化的冲击确保了客观条件。
从文化的形成来看,西方文化主要来源于古希腊、古罗马。
在地理差别中培育了欧洲人不同的民族个性、不同的文化,在客观上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
中西方的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又决定了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构。
可以这样说,地理环境的封闭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元化,一元化又促使中国两千多年封建连绵不断;欧洲人的开放及形成了欧洲人的迁徙和商贸,也促发了政治的民主和国家的分化。
(二)观念意识、思维模式不同对比中西文化的思维模式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追求合二为一,把宇宙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综合的一元论;而西方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则以分析为手段,把世界视为不同的部分,追求一分为二,是解析的二元论。
在中西思维模式发展过程中,西方的文化又形成了重视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它结合古希腊的科学主义和理想主义,为雕塑艺术的典范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的文化则形成了强调直观意向的思维方式,它通过直觉来直接体验、感悟并把握对象。
5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逻辑、概念而更长于悟性,这种所谓的“豁然贯通”、“点石成金”,也形成了与西方注重分析、偏于抽象的思维模式的不同文化特质。
这种文化特质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形成了中国雕塑注重意向浑融,注重通过意向之后的表现,从而也形成了中国艺术注重营造意向的观念。
基于伦理性的要求,所以中国的雕塑艺术很少出现裸体的人体雕塑,基于写真和科学性的要求,西方的人像雕塑艺术自古希腊以来就以人体为主,西方的雕塑注重形体的比例、结构、神态、转折,而中国古代雕塑强调神、气。
从这一点出发,促成了西方雕塑写实,而中国的雕塑写意的不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