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四章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时期
生产力 人类活动特点 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水平
生物资源遭
以采集和狩猎 到一定的破 被动适应环境,
史前文
为主,对环境 坏,但环境 对人地关系认
极为低下
明时期
的影响极为有 问题对人类 识肤浅,崇拜、
限
的威胁并不 依赖自然
严重
时期
生产力 水平
人类活动特点
生产力 人类对资源和
农业文 有了较 环境开发利用
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
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 答案:3.B 4.C
知识点(二) 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下列为近几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2010 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 2011 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2012 年: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 2013 年:“思前、食后、厉行节约,减少你的耗粮足迹”。 2014 年:“提高你的呼声,而不是海平面”。 2015 年:促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2016 年: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
2.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
分析图示内容不难确定,E 属于资源开发,F 表示产业活动, G 表示产品消费,H 表示废物排放。
3.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示意图
造成黄土高原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人为原 因是开垦草地,草场过载,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为了协调 人地关系,控制黄土高原的生态恶化,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 展之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 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 意思为:深谷大川里,制度总会与外界不同,生长在那里 的人民的风俗总与外界不同。“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 向义”(《管子》)。意思为:富庶地区的人没有才能志向, 是因为他们贪于享乐;贫苦地区的人都重视信义,是因为 他们自力更生,乐于劳动。以上都是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 系的思想,据此回答 内容和要求
《人地关系思想及其演变》课件
活动探究2:我国古代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
材料2:我国战国时期的孟轲,在《孟子▪公孙丑下》中提到了“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天地相关论的核心思想,是荀况 在其著作《天论》中提到的,他主张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北魏末 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提到:“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 功多。” 探究问题:
致生态环境恶化
的
再次使用
入侵,肥力下降
放弃耕种
农田
衰
约20年
落 生态系统 难以恢复
砍伐和焚烧其他 地域的植被
植被破坏
荒漠化加剧
文明衰落
农业文明 ——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
生产力水平: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
主要问题: 依附减弱,对抗增强,环境问题
出现,多为生态破坏
人地关系: 人类在利用环境的同时,开
《人地关系思想及其演变》
新课讲授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诞生于新生代第四纪,自诞生之日 起就与环境休戚与共,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人地类的生存和 活动都受一定的地理环境影响,这个地理环 境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也包括在人类作用 下已经改变的地理环境,如经济、文化等。 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 是地理教育探讨的中心问题。
始改造周围环境,在生产实践中, 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科学 的萌芽
荀子
[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 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荀子·王制》
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封山育 林、定期开禁、使自然资源休养生息, 以保永续利用的主张和法令。这一时代, 尽管也出现一些环境问题,但是总体上 呈现出基本和谐的人地关系。
材料中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体现了作者在人地关系方面的何 种观点或态度?给你哪些启示?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
东欧和北亚:工 业污染和核污染 造成附近土地荒 芜,危害健康
加利福尼亚: 全球烟雾最严 重的地区之一
印度洋: 全球增温 是海平面 太升,威 胁低地
中国:工业发展 加重了环境污染
澳洲:化学肥 料、欧洲的耕 作方式以及硬 蹄类动物引起 土地退化
南美洲:热带 森林破坏,野 生动物受到威 胁
南太平洋:过度捕捞及全 球增温导致海面上升,威 胁低地和岛屿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主要原因? 社会生产力、人类对自然认识水平
1.人类与环境密切的联系
(1)人类通过生产或生活活动与环境发生联系
•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 • 不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 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 • 环境把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
环C 境
物质
废
A 人类社会 B 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要 表现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 染、水污染、噪声污 染等
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 荒漠化、土壤盐碱化、 森林减少、水源枯竭、 物种减少等
原因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 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 密集,造成污染物的 集中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 强度过大
⑵不同国家环境问题的表现也不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更 加严峻)
历史阶段 采猎 文明 农业 文明 工业 文明 现代 文明
人地关系的特点
人类处在被动, 对自然的影响微弱
人类处在主动地, 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
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 企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人类期望与环境友好, 关注人地协调统一
人地关系思想 天命论和有神论 尊天敬地
地理环境决定论 天人相关
征服论 人定胜天
和谐论 可持续发展论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科技进步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手 段,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为人 地关系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02
古代人地关系思想探讨
古代文明背景下人地观念形成
1 2
自然环境决定论
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活动受自然环境 影响较大,因此形成了自然环境决定人类活动的 观念。
天人合一思想
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认为 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顺应自然规律。
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进步,人地关系变得越 来越复杂。古代人地关系思想难以应对这种 复杂性,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
03
近代以来人地关系思想演变
工业化进程中人地矛盾突显
工业化加速资源消耗
01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规模不
断扩大,导致许多资源面临枯竭的威胁。
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02
工业化进程中排放的大量废弃物和有毒物质严重污染了环境,
加强土地执法力度
加大对违法用地行为的查处力度, 维护土地管理秩序。
城市规划中绿色低碳理念应用
01
02
03
04
绿色交通规划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步行 和自行车出行,减少机动车污
染排放。
绿色建筑推广
推广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 术,提高建筑能效,降低建筑
碳排放。
城市绿化建设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增加绿地 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资源循环利用
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
05
全球化背景下人地关系新挑战
全球化对人地关系产生影响分析
全球化促进了人口、资源、环境等要素的跨国流动,加剧了人地关系的复杂性和不 确定性。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1、 史前文明——人类 自然时期(1) 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以渔猎和 为主。
(2) 人地关系: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 ,只是被动地 环境,与环境是一种 关系。
2、 农业文明——人类利用、 自然时期(1) 生产力水平: 和 技术得到发展,大规模开发农业自然资源。
(2)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 性大大减弱, 增强。
(3) 出现的问题:大多源于生态破环,如 、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
(4) 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能正确认识 的不协调,但有了科学的 。
3、 工业文明——人地矛盾日益 时期。
(1) 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
(2)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试图成为 的主宰,人地关系 呈现,人地矛盾迅速 。
(3) 环境压力: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超过了 ;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超过了人类发现 的速度;环境的污染程度超过了环境对污染的 ;不可逆的环境退化程度超过了人类建设新环境的速度。
二、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1)背景:20世纪后半叶,工业发达国家的污染严重,以影响经济顺利发展。
(2)提出: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 》的纲领。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定义: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 的能力。
(2)内容:人类要发展,尤其是 要发展;发展要有 ,要协调的关系;不能危及 的发展,即代与代之间的公平;强调 范围内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的,即代内公平。
(3)内涵⎩⎪⎨⎪⎧⎭⎪⎬⎪⎫⑯ 持续发展是基础⑰ 持续发展是条件⑱ 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⑲ 原则⑳ 原则○21 原则(1) 原则:它包括 公平、 公平、 公平。
(2) 原则: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地关系是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地关系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
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很低,他们往往是被自然环境所支配的。
人们在采集、狩猎和捕鱼中过着与自然环境相依存的生活。
自然环境是原始人的重要生产力,每一个人都必须维持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以获取食物和必要的物品。
因此,人们不得不与自然环境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尊重自然界的规律,遵循自然界的周期。
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在农业社会时期,人们开始了解自然规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生产活动。
在农业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渐渐掌握了种植和养殖技术,同时加强与自然环境的交流和互动,建立了和自然环境更为密切的关系。
人们培育出新的农作物和农业工具,赋予农业以科学技术之力,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开拓了更多的生产区域,这些发展促进了人地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工业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进入工业社会时期,人类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人们开始使用机器生产商品,这些机器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并且出现了多种环境污染,使得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由于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和生产的全球化,各国之间发生了更多的经济联系,世界范围内对自然资源的争夺也变得愈加激烈。
人们在对待自然资源的问题上出现了许多冲突,并出现了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当代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在当代社会,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充分意识到需要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
在全球范围内,人们开始鼓励环保、生态旅游等活动,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为了维护生态环境,许多国家出台了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实施了节能减排、污染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等举措,促进了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共处。
人地关系经历了从被支配到和谐共生的历史演变,如今,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对待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采取既激进又科学的措施,共同推进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知识清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知识清单人地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相应地也产生了不同的思想观念。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极高。
这个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表现为崇拜自然。
人们认为自然界具有神奇的力量,主宰着人类的命运。
比如,在原始社会,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他们的生存完全依赖于大自然所提供的资源。
如果遇到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地震等,他们往往感到无助和恐惧,只能祈求神灵的庇佑。
在农业社会,尽管人类开始有了一定的生产能力,但农业生产仍然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制约。
风调雨顺时,粮食丰收,人们生活相对安定;一旦遭遇天灾,就可能面临饥荒和贫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进入工业社会之后,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大大增强。
这时,人地关系思想逐渐从崇拜自然转变为征服自然。
人们开始相信自己的力量,认为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战胜自然、征服自然,从而获取更多的资源和财富。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森林被砍伐、矿产被开采、河流被污染。
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对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这种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到了现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征服自然的思想带来的严重后果,人地关系思想又有了新的转变,即谋求人地协调。
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不能一味地征服和破坏自然,而应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例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就是谋求人地协调的重要体现。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课件6: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美丽的地球拥有撩人的自然美景。然而,如今的地球正 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灾难:大气污染加剧、水污染严重,固 体废弃物与日俱增、臭氧空洞、酸雨、赤潮、温室效应、水 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严重威胁着 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于是,全人类大声疾呼:“Save Our Soul”,保护地球,保护环境。
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城市地区的环境问题 主要表现环境污染。
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
乡村地区的环境问题 主要表现生态破坏。
乡村地区的土地退化
发达国家过分消耗资源,环境污染为主; 发展中国家具有人口和发展双重问题,环境问题严重。
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环境问题更为严重。
环境问题全球化
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 拯救地球是我们地球村每一个村民的责任!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和谐
玛雅文明的消失
以下三种人类活动隐藏着什么环境问题?
矿山开采
高峡出平湖
现代都市
❖ P92活动
❖ 1矿山开采:土地资源,植被破坏,开采出来的废矿石堆积 ,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
❖ 修水坝: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征,阻断了河水中生物的生存 空间,影响生物多样性发展。
工业不仅造成生态破坏,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破坏 面积大、程度深,被破坏的环境短期内是很难恢复的。
二、直面环境问题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影响环 境
环境反作用 于人类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 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
速度时。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资源短缺:主要表现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短缺
农业 文明
生产力发展 依附减弱,对 环境科学萌芽 灌溉和农耕 抗增强环境趋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二、调整行为
三、加强国际合作
一、要转变哪些观念? 1.发展观 2.资源观 3.环境观 4.伦理道德观 5.消费观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一、转变观念
过度放牧
1.发展观
2.资源观
3.环境观 过度开垦
2.一次性的餐盒、饮料瓶要进行回收,因为要实 现资源的„„利用。
持续性原则
3.酸雨是全球性的问题,要依靠全人类齐心协 力„„解决。
共同性原则
课堂小结
人 地 关 系 思 想 的 历 史 演 变
人地 关系 的历 史演 进
•史前文明:崇拜自然,环境问题不明显
•农业文明:改造自然,出现局部的生态破坏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环境问题严重,矛盾 激化
对抗性增强,环境受到破坏。局部地
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引起水土流失和土 地荒漠化等
3.
工业文明——人地矛盾尖锐时期
(1) 人类思想 : 征服自然
(2)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出现了全球性 环境问题 (3)原因
人口过快增长,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提出背景
①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他 国环境造成损害;
②鉴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有限,人类应该与 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③地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应该做到合理开 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④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等自然资源,需要在尊重各 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 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循环经济 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 (3).生态农业: 效益。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思想:征服自然,自然的主宰
4.后工业文明时期的谋求人地协调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谋求人地协调—— “和谐论” 人地关系产生的后果: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全球关注
人地思想: “和谐论” —— “可持续发 展”
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 的主要原因是: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认识、利 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及程度不同,环境问题的 表现不同,人地关系思想也不同。
主要技术手段:原始技术(石器、木器)
人类行为表现:人类被动适应环境,环境强大的制约力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崇拜自然——”天命论” 或 “宿命论”
2.农业文明时期的改造自然阶段
人类主导性产业活动 :栽培作物,驯养家畜
主要技术手段:农业技术(青铜器、铁器、犁、耕作制等)
人类行为表现:人类开始大规模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指社会性的人 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 动的人, 有意识地从事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 的人, 在一定地域空间的人, 地: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自然界与有机
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地理环境.
1.采集渔猎时期的崇拜自然阶段
人地思想 人类文明 发展阶段 时期
人地关系特点
后果 环境问题不严重
环境对人类制约 作用较强,人类 崇拜自然 采猎文明 对环境的影响微 弱
人类对自然的依 改造自然 农业文明 赖性减弱,对抗 性增强
环境趋于恶化
人类改造自然能 人地关系全面不 征服自然 工业文明 力增强,试图成 协调,矛盾迅速 为自然的主宰 激化 谋求人地 后工业化 寻求人地协调的 环境和发展问题 协调 时期 道路 得到普遍关注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改造自然 “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定胜天”—— “天 人相 关”和“因地制宜”
高中地理知识点: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高中地理知识点: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人地关系演变:
崇拜自然(原始时期)→改造自然(农业时期)→征服自然(工业时期)→人地和谐(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现在)
2、人类不断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不断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和能量;人类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环境的反馈作用)。
3、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4、环境问题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从其分布来看,
①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乡村以生态破坏为主;②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由于承受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而且发达国家将许多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均较严重。
5、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6、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
持续,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
7、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思考:
3.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趋向
酸雨随着大气的运动,能影响到很远的地区;
3.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趋向
除了酸雨,还有哪些全球化的环境问题?
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将使全流域受到影响;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和臭氧层的破坏,威胁着全人类。
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
分析图中的案例,哪些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05
主要技术手段:农业技术(青铜器、铁器、犁、耕作制等)
06
人类行为表现:人类开始大规模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01
02
2.农业文明时期的改造自然阶段
人地思想: “和谐论” —— “可持续发展”
后工业文明时期的谋求人地协调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谋求人地协调—— “和谐论” 人地关系产生的后果: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全球关注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这三图反应什么样的环境问题呢?
矿山开采 修水坝 建设城市
P92
活动
仔细观察下面两幅景观图,讨论以下问题 两幅图所反应的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 农业生产 工业生产 两种不同的生产活动对土地利用方式有什么不同?分别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07
的人,
08
在一定地域空间的人,
09
地: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自然界与有机
10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说课稿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是高中地理必修 2 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人口、城市、产业活动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学习,又为后续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介绍了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历程,包括史前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以及现代文明时期不同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利用方式,以及这种认识和利用方式所带来的影响。
教材还通过丰富的案例和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人地关系的演变规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已经对人地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理解困难,例如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转变原因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2)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3)能够运用人地关系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案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增强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ppt课件
尝试探究: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大致经过了哪些阶段 提示: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由最初的崇拜自然经历了利用、改造自然征服 自然阶段,直到现在的谋求人地协调阶段.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1.史前文明——人类适应自然时期
(1)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以渔猎和
(2)人地关系: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
然环境,与环境是一种
关系.
适应
为主.
采,只集是被动地
自
微乎其微
依赖
2.农业文明——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
(1)生产力水平:
技术得到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
(2)人地关系:人类大规耕模作地和灌溉 自然,开发利用
等农业自然资源;
人对自然的依附性
,对抗性增强.
(3)环境问题:局部地区开始出现,如
减少等,大多源于
. 改造
、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
土地
(的4)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能正确认识减弱
的不协调,但有了科学
水土流失
生态破坏
人地关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萌芽
3.工业文明——人地矛盾日益 尖时锐期
(1)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
,人口数量
,经济实力空前提高. 迅速提高
(2急) 人剧地膨胀关 系 : 人 类 试 图 成 为 自 然 界 的 主 宰 , 人 地 关 系 全 面 呈
阅读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 ).
答案 (1)B (2)C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公平性原则 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自然资源, 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
持续性原则
解决全球出现的环境问题
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共同性原则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 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人地关系 的历史回顾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人地 关系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图解)对立统一 思想 直面环 我国 环境问题:概念、表现及成因 的演 境问题 环境 环境问题的分布:全球性与局 变 分析 域性的差异、城乡差异、 国家差异 可持续 发展 形成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概念、内涵和原则
阶
时
段
期
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现代文明时期
继续向前发展 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环境和发展得到关注,可持 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 到公认,人口、资源、环境 和发展相互协调 人口激增,资源欠缺,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生产力水平 人地关系的 认识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
小结: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原始社 会时期
后工业文明
人地关系的 思想、环境 问题及成因
判断下列“世界环境日”主题分别体现了可持续 发展的哪一原则
(1)、只有一个地球—1974年 (2)、一个地球,一个家庭—1994年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3)、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1999年
(4)、世间万物,生命之网—2001年 (5)、让地球充满生机—2002年
中国古代的人地关系思想 发展经历了:
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 的主要原因是: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认识、利 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及程度不同,环境问题的 表现不同,人地关系思想也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2006925 备课人:编号:05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目标:1.简要说明道路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2.简要说明人类中心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形成条件3.简要说明人地伙伴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4.简要说明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过程和其原因教学重难点:各种理论的理解及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过程和其原因教学方法:讲解,事例和图解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一、地理环境决定论它产生于古希腊时代,产生的原因是(1)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2)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3)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大2、核心思想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是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二、人类中心论1、产生的历史背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地理环境决定论受到否定和批判,“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应运而生。
2、核心思想人类中心论的基本思想是(1)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2)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3)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人地中心论思想的结果是: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20世纪70年代.围绕环境与发展问题,国际上出现了悲观派与乐观派的大论战。
悲观派:过分强调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而忽略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乐观派:则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
两派的激烈争论,加深了人们对全球环境的认识.孕育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三、人地伙伴论1、产生的历史背景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使人类开始反思以往行为对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重新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核心思想(1)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2)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重点:1.人类与环境密切的联系人类通过生产或生活活动与环境发生联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不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环境把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2.人地思想发展阶段人类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特点后果崇拜自然采猎文明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微弱环境问题不严重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减弱,对抗性增强环境趋于恶化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矛盾迅速激化谋求人地协调后工业化时期寻求人地协调的道路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农业文明、工业文明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古人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很有限。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等课后反思:时间:2006928 备课人:编号:06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学目标:1.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2.联系“21世纪议程”,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基本内涵、基本原则3.结合事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教学重难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基本内涵、基本原则教学方法:讲解,事例和图解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一、理解可持续发展1、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组成:可持续发展是由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不仅重视经济数量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2)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目的都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
(3)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要和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代际公平——历史连续,这一代人只有一个地球,但地球不仅是这一代人的。
代内(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公平)公平——发达国家已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能源,对环境变化影响大,理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承担主要责任。
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2、持续性原则(1)制约因素(2)核心(3)条件合理——自然资源保持——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保护环境(4)目标3、共同性原则——从全球利益出发许多环境问题的解决,不是单靠某一个国家就能得到很好解决的,而是需要国际合作,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获得解决。
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臭氧层空洞等。
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地区性问题——全球性问题(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全球合作能否成功)——关键是能否在资金和技术转让等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4、阶段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低级阶段想高级阶段推进的过程,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承担责任方面,表现明显的差异。
强调:1、发展中国家:贫困和不发达是环境退化的根本原因。
这些国家长期处于贫困、人口过度增长、环境持续恶化的恶性循环之中。
需要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消除贫困,增强自身的环保能力,只有解决了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
2、发达国家是造成目前地球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责任者。
有义务率先采取有关环境保护措施,为国际合作做出更多贡献。
三、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时间会议(或书籍)人地关系理念的发展1972年斯德哥尔摩社会发展与环境、生态的协调问题1980年世界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保护联盟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我们共同的未来》在巴西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通过《21世纪议程》理论推向行动南非召开会议审议了一系列文件提出行动纲领“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课后反思:时间:2006928 备课人:编号:07教学目标:1.依据有关材料,归纳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领悟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2.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归纳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领悟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教学方法:讲解,事例和图解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中国的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人口战略存在问题:人口数量多,人口素质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人口数量多2005年我国人口总数已经过13亿,预计21世纪中期我国人口将达到15-16亿。
人口素质低2001年,我国有5000万残疾人,文盲、半文盲人口1亿多人口结构不合理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人口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二、资源战略存在问题: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低全国缺水城市达300多个资源战略: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依靠科技挖掘潜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三、环境战略存在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战略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四、稳定战略中国必须毫不动摇地把经济发展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前提下,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课后反思:时间:2006928 备课人:编号:08单元活动学会小区域调查教学目标:1.熟练运用区域调查的方法与步骤开展区域调查,提高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
2.能确定调查内容并据此开展区域调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知道调查报告的组成项目,能尝试撰写调查报告,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提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措施和建议,培养分析、判断、评价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为地方建设服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确定调查内容并据此开展区域调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社会调查,资料搜集等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课前预习[纲要预览][相关调研]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你的家乡已经取得了哪些明显的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请结合家乡实际,确定一个主题,进行区域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我的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生成[学习资源]课本、地图册等。
[探究活动1]阅读课本内容,完成下列要求:(1)理解小区域调查的目的与意义,填写知识联系图:[探究活动2]2002年5月20日,由中国地质大学14名学生和5名教师组成的长江源科考队踏上征程。
为期20天的科考活动分为两组,一组以登山为主,登上了海拔6140米的各拉丹冬主峰;一组以科考为主,沿途对格尔木—沱沱河—尕尔曲—格拉丹冬附近进行长江源近代冰川溶化、草场退化及其原因、长江源主要环境灾害、长江源地貌与自然环境变化以及牧民的生存状况进行调查。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⑴长江源头位于__________省____________山的南坡,以_______________补给为主。
⑵本次区域调查的目的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本次区域调查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对牧民生存状况的了解需通过_________________才能获得。
⑷对长江源主要环境灾害的调查研究属于_____________性调查的内容。
课后反思:学习效果测评双基巩固一、选择题(第1-7题为单项选择题,第8-10题为双项选择题。
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1、下列有关小区域调查的说法,正确的是()A.小区域调查只是为了了解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B.小区域调查只是为了了解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C.小区域调查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D.小区域调查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2、不属于小区域调查主要目的的是()A.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B.有利于获得区域地理概况C.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制订D.有利于提高区域人口素质3、小区域调查方法有多种,若想了解人们的旅游动机,最经济和适合的调查方法是()A.问卷调查B.调查访问C.路线考察D.旅游景点考察4、典型地段考察有利于()A.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变化规律B.对一些重要的点做深入调查研究C.有利于获得详细资料和图件D.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5、下面的小区域调查步骤,正确的是()①交流调查成果②整理调查资料③进行实地调查④选定调查内容与课题⑤制定调查计划⑥撰写调查报告A.⑤④②③①⑥B.⑤④③②①⑥C.④⑤③②⑥①D.④⑤③②①⑥6、对青海湖及其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研究及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属于()A.综合性调查的内容B.自然地理专题调查的内容C.人文地理专题调查的内容D.专题性调查的内容7、庐山植物资源调查属于()A.综合性调查的内容B.自然地理专题调查的内容C.人文地理专题调查的内容D.专题性调查的内容8、庐山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A.背景环境遭到破坏,树木被砍伐殆尽B.环境污染加剧,影响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C.树林尚存,但野生动物全部消失D.茂密的常绿树林和野生动物将会减少9、下列属于专题性调查内容的是()A.庐山气候资源调查研究B.庐山人口流动状态调查C.庐山旅游商品的调查D.庐山产业结构状况调查10、调查访问的对象不同获取的信息不同,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通过对个人和群体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依据B.通过对政府职能部门的调查访问,可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C.通过对群体的调查可获得有关资料及图件D.通过对企事业单位的调查访问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依据二、综合题11、阅读图2-4-1和下列资料,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