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言语中的成语填空

行测言语中的成语填空
行测言语中的成语填空

想要在成语类题目中的得到满意的分数,仅仅理解成语的含义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相应的成语。下面就为大家提供了六种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的判断方法,助考生避免轻易的失分。

判断方法一:从适用对象角度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适用对象,如果对这些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缺乏了解,就会使陈述与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如“汗牛充栋”只能形容藏书;“豆蔻年华”专指女子十三四岁时;“萍水相逢”只能形容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不能用于老朋友之间等。在做题过程中要注意辨析成语之间在适用对象上的区别,避免误用。

判断方法二:从程度轻重角度判断

有些成语意思相近,但在程度轻重上存在差别。如“惨无人道”与“惨绝人寰”都指极残酷,极狠毒,但后者指世上没有过的惨事,手段之残酷,情形之凄惨到了极点,程度比前者重;再如“信口开河”与“信口雌黄”,二者都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但后者有歪曲事实随意掩盖真相,进行诽谤污蔑之

意,语义比前者重。在做题过程中要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判断方法三:从侧重点角度判断

有的成语含义大致相同,但是仔细体会,就会发现彼此在语义侧重上存在差异。如“画饼充饥”与“望梅止渴”,二者都有用空想安慰自己的意思。前者侧重用根本不能兑现的办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后者侧重用对前途的预想来慰藉人们。实际中具体应该选用哪个才贴切,则需要考生结合相关语境斟酌选择。

判断方法四:从感情色彩角度判断

成语的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种。在运用成语时,因为目的、场合、对象等的不同,就需要使用不同感情色彩的成语,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在做题时,考生需注意成语感情色彩的不同,并进行有效辨析。

判断方法五:从语法角度判断

作为一种特殊的短语,成语也有词性之分。成语从词性上大致可分为动词性、名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四类。动词性成语(如苟延残喘、喜新厌旧),数量最多;形容词性成语(如合情合理、自私自利)都可以做定、谓、主、状等。名词性成语(如繁文缛节、缓兵之计),可以做主、定、宾。副词性成语(如设身处地、不约而同),较少,只做状语。考生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词性,选择句法功能与语境相吻合的成语。

判断方法六:从语义重复角度判断

成语本身含有一定的意义,若不注意将成语与句子语义进行比照,有可能就会造成成语含义和句子语义的重复。如:“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成语“当务之急”中的“当”已含有目前的意思,句子中再用“目前”就多余了。

综上所述,考生们一定要理解上述判断方法,然后将其运用在平时的训练之中,多练习掌握判断的方法,相信考生们一定会在言语理解题目所涉及的成语题目部分得到不错的分数。

行测言语理解必备--成语和词语辨析

常用成语 1、目无全牛:《庄子?养生主》中说,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本词易误用为贬义。 2、天花乱坠:指说得极为动听,多指夸大或不切实际。本词只能用来形容说。 3、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多指男女间幼时的亲密感情。 4、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易误用为贬义。 5、差强人意:差,稍微地。愿意是很能振奋人,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易误解为“不如人意”。 6、弹冠相庆:《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取舍同也。”弹冠,掸去帽子上灰尘准备做官。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使用时易弄错感情色彩。 7、汗牛充栋:汗牛,用牛运输,使牛累得出汗;充栋,堆满了屋子。形容书籍极多。形容的对象仅指书。 8、明日黄花:苏轼诗《九日次韵王巩》中有“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句。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也没什么好玩赏的了。后来用“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此成语易被想当然地误写成“昨日黄花”。 9、深孚众望:孚,使人信服。意思是深得众人的信赖和尊重。易误用成“不负众望”。 10、重整旗鼓:指失败后重新集后力量再干。也可写作“重振旗鼓”。此词不能用作贬义。 11、信口雌黄:指不顾事实地随意乱说。注意与“信口开河”区别开来,“信口开河”也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但“信口雌黄”词义更重。 12、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用贬义。 13、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的盛况。不能误解为“人们都集中在家里,故万巷皆为空之意。 14、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本词应与“不约而同”也只能做状语不能做谓语。 15、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应与“无可厚非”区别开来,“无可厚非”意为不可过分指责。前者表示言行完全合乎情理,后者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 16、莫衷一是:指大家看法不同,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使用时要注意主语不能是某一个人。 17、鞭辟人里:里,里头;辟,透彻。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使用时要注意语境,不要随便滥用。如:“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很病。 18、刮目相看:《三国志?吕蒙传》记载,吴国大将吕蒙听从孙权劝告,在繁忙的军务中抽出时间读书,学问大进,取得令人惊奇的成绩。鲁肃说:“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说明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别人。注意本成语一般用来指看待别人取得的进步和成绩。 19、不足为训:训,准则。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如:“他这种做法实在不足为训。”注意不能将这里的“训”理解为“教训”。 20、莘莘学子:众多的学子。该词前面不能再加任何的数量词。 21、好整以暇:形容虽在百忙之中仍然从容不迫。不能误用作贬义。 22、仁者见仁:指对同一问题,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见解也不相同。本词使用也要注意语境。如:“在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面前,大家要仁者见仁,以便达成协议共识。”这句中的成语属于误用,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当然不能“仁者见仁”,否则就不能“达成共识。” 23、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或不久以前。不能误解为不久的将来。 24、不稂不莠:稂,狼尾草。全词比喻人不成才,没有出息。不能望文生义误用作褒义。 25、附庸风雅:附庸,追随;风雅,多指才学。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不能误用作褒义。 26、含英咀华:咀,咀嚼;英、华,花朵。把花朵含在嘴里慢慢咀嚼。比喻欣赏、领会诗文的精华。使用时注意本词领会的对象。 27、拾人牙慧:拾取别人的片言只语作为自己的话来说,多用来形容一味重复别人而缺乏主见。多用作贬义。 28、无所不为:没有不做的事,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多用作贬义。 29、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艺或社会地位已经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达到了很高的境地。使用时不能只看其表层意思。 30、狗尾续貂:比喻用不好的东西续在好的东西的后面。后也用来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的续作前后好坏不相称。本词一般用作贬义,用于自称含自谦义。 31、休戚与共:休,欢乐;戚,忧伤。彼此间忧喜和祸福共同承担,指同甘共苦。注意不能将本词与“息息相关”混淆,后者只比喻关系密切面无同甘共苦之义。 32、过犹不及:“犹,如同。事情做得过火了,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不要错误地理解为做得太不够了。 33、穷形尽相:形容尽致的意思,指文章的细腻生动。不要把它误解成原形毕露之义。 34、贻笑大方:大方,有见识的内行。让有见识的内行见笑。“大方”是理解本词的关键。 35、数典忘祖:典,典籍,指古代的礼制、历史。数典忘祖比喻忘本。现也用来比喻对本国历史无知。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必考易错成语大全(共240个)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必考易错成语大全(共240个) 1.求全责备:对人对事要求完美无缺。 2.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多用于贬义。 3.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艺或社会地位已经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4.如雷贯耳:像雷声传入耳朵那样响亮。比喻人的名声极大。 5.数典忘祖:指古代的礼制、历史。比喻忘本,现也用来比喻对本国历史的无知。 6.捉襟见肘:原指衣服破烂,生活穷困。后来也比喻顾此失彼,无法应付。 7.投鼠忌器:要用东西投掷老鼠,又怕砸碎了老鼠附近的用具。比喻有所顾忌,做事不敢放手。 8.狗尾续貂:比喻用不好的东西续在好东西的后面。后也用来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的续作前后好坏不相称,含贬义。用于自称时,含谦义。 9.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10.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多含贬义。 11.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谦虚说法。 12.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训,准则。

13.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比喻,使明白。 14.不胫而走:比喻消息传得很快。胫,小腿。 15.不负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孚,使人信服。 16.不为(wéi)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已甚,过分。 17.不即不离:不接近也不疏远。即,接近。 18.不卑不亢:对待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了不傲慢自大。卑,低下;亢,高。 19.不稂(láng)不莠(yǒu):比喻人不成材,没出息。稂、莠,田里的野草。 20.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21.不容置喙(huì):不容别人插嘴。喙,嘴。 22.不塞(sāi)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23.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意。然,对,正确。 24.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25.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削除,修改。 26.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一急促。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 27.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看。形容拘谨畏惧而又愤怒的样子。 28.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地。 29.城下之盟: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

2016公务员考试行测常用词语搭配

2016公务员考试行测常用词语搭配 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词语搭配是常考题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常考习惯搭配词语汇总 例题1:中华民族一直以其强烈的责任意识享誉世界,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时期,尤其需要人们的责任意识,这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也是时代的呼唤。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增强要求 B.提高结果 C.加强需要 D.提升途径 解析:此题答案为A。“提高”、“提升”与“意识”搭配不当,可排除B、D;根据“既……也……”引导的并列句可知,第二空必与“呼唤”相对应,故应选“要求”,正确答案为A 项。 二、常考专业术语的固定搭配 在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选词填空当中,考生经常遇到一些专业术语的固定搭配,难度较大,容易混淆,考生平时要加强对这些专业术语的积累。 (一)法律专业术语 法律专业术语是专门用来表示法律领域特有的事物、现象的专业用语,具有规范、严谨的特点。政法干警考试中与法律相关的逻辑填空材料,常以法律专业术语的固定搭配为考查重点,考生在平时应注意此类词语的积累。 例题2: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对此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复议诉讼裁决 B.复议控告判决 C.仲裁复议仲裁 D.仲裁诉讼复议 解析:此题答案为A。“仲裁”一般是当事人根据他们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自愿将其争议提交由非官方身份的仲裁员组成的仲裁庭进行裁判,并受该裁判约束的一种制度。第一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共30 题,参考时限30 分钟) 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 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请开始答题 1.中国的一年四季,季季都令人神往.春日____,夏天绿荫满枝,秋 时____,冬季银装素裹 A.姹紫嫣红硕果累累 B.风光旖旎充实丰盈 C.生机勃勃琳琅满目 D.婀娜多姿五谷丰登 【答案】A [解析]:本题为成语辨析题。“姹紫嫣红”形容各种颜色的花朵,娇艳、绚丽、好看。也比喻事物繁荣兴旺、丰富多彩;“风光旖旎”形容景色 柔和美好;“生机勃勃”形容有旺盛的生命力;“婀娜多姿”形容女性 姿态各异,美丽娇媚,轻盈柔美。因第一个空形容的是“春日”而非女 性,所以选项D 可以排除。 第二个空处的成语形容的是“秋天”,因而首先可将“充实丰盈”和“琳琅满目”排除。因为前者通常修饰人,后者通常形容东西很多。在“硕 果累累”和“五谷丰登”中,“硕果累累”更为恰当,因为题中形容的 是大自然的景象,而非人为的收获情景。 2.电子书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一定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 通过数码方式___在以光、电、磁为介质的设备中,再借助____的设备来读取复制和传输.

A.存储先进 B. 记录特定 C.保存固有 D.记忆专门 答案:B 【解析】本题为实词辨析题。首先可将选项 D 排除,因为“记忆”特指人的大脑贮存信息的能力。第二个空处,电子书作为一种特定的设备, 复制和传输时借助的设备肯定是与之相配套的,所以用“特定”和“专门”更为恰当。综上,应选“B”。 3.民间文化同以官方为代表的正统文化和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文 化并非_____的。举例来说,它像无垠无际的沃土,____着正统文化和精英文化,而衰落了的正统文化和精英文化又如枯枝败叶一样,流落于 民间.丰厚了它的土层 A.相依相伴培育 B.全然隔绝滋养 C.此消彼长维系 D.泾渭分明培养 答案:B 【解析】本题为实词与成语相结合的辨析题。从第二空即可选定答案, 因为此题将“民间文化”比喻为“沃土”,题中能与“沃土”相搭配的 只有“滋养”。 4.随着商品流通、贸易往来、人际交流的越来越____,远古时代那种依靠步行的交通方式以及手提肩扛头顶的运输方式已很难适应社会发 展的需要,于是交通运输设施的兴建与运输工具的制造____。 A. 突出迫在眉睫 B.重要备受瞩目 C. 明显日新月异 D.频繁应运而生

2018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选词填空成语题三大错因

2018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选词填空成语题三大错因 掌握必要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对于公务员考试中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率是有一定帮助的。下面针对逻辑判断中的真假话问题,提供一些技巧指导,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选词填空中成语题是一个重要题型,在这类题中考生经常出现错误,为此,华公公考总结了几大错误原因,希望考生引以为戒,在平常练习和考试中多加注意。 一、望文生义 指的是不了解成语的真正含义,仅从字面上牵强附会,做出错误或不确切的解释。 例子1:七月流火: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错误使用:形容天气炎热。 例子2:罪不容诛: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错误使用:罪行还没到被杀的程度。 【例题】当天下午,加尔各答的唐人街可谓________,人们扶老携幼,喜气洋洋地来到当地着名的科学城礼堂观看异彩纷呈的文艺演出。当《春节序曲》等全球华人________的乐曲响彻整个表演大厅时,整个大厅变成了一片欢庆的海洋。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倾巢而出耳闻则诵 B.人头攒动烂熟于心 C.摩肩接踵口口相传 D.万人空巷耳熟能详 【解析】“倾巢而出”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为贬义,与题干的感情色彩不符,排除A.“人头攒动”指人多,且频繁的在移动,与语境不符;“摩肩接踵”形容来往人多,拥挤不堪,也与语境不符。“万人空巷”意思是成千上万的人涌向某处(参加盛典或观看热闹儿),使里巷空阔冷落。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用在此处符合语境。故答案为D. 二、不辩色彩 指的是对成语的感情色彩不了解,导致对其错误使用。 例子:即使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小错积多了,也会对工作造成大的损害。 集腋成裘:集少成多。多指好的事物。

202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言语理解必会成语及词汇汇总(精华版)

202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言语理解必会成语及词汇汇 总(精华版) 成语部分: 1.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 2. 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闲。 3. 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重,看得很重。 4. 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饥饿的悲惨遭情景。嗷嗷,哀号声;哺,喂食。 5. 筚(bì)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形容创作的艰苦。 6.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7.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白驹,骏马。 8.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9.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10. 别无长(cháng)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11. 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谦虚说法。 12. 不足为训:不值得很为效法的准则。训,准则。 13. 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比喻,使明白。 14. 不胫而走:比喻消息传得很快。胫,小腿。 16. 不为(wéi)已ji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已甚,过分。 17. 不即不离:不接近也不疏远。即,接近。 18. 不卑不亢:对待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了不傲慢自大。卑,低下;亢,高。 19. 不稂(láng)不莠(yǒu):比喻人不成材,没出息。稂、莠,田里的野草。

20. 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21. 不容置喙(huì):不容别人插嘴。喙,嘴。 22.不塞(sāi)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23.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意。然,对,正确。 24. 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25. 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削除,修改。 26. 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一急促。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 27.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看。形容拘谨畏惧而又愤怒的样子。 28.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地。 29. 城下之盟: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 30.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原是君主时代臣下给君主奏章中的套语。 31. 曾几何时:时间没有过去多久。 32. 曾经沧桑: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放在眼里。 33. 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蚕、鲸,名词作状语) 34. 沧海一粟(sù):比喻非常微小。粟,谷子。 35. 从善如流:接受善意的规劝,如同水流向下那样迅速而自然。 36. 大快人心: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37. 大而无当:虽然大,但是不合用。 38. 大智若愚:某些有才智有才能的人不露锋芒,表面看来好像很愚笨。多含褒义。 39. 大器晚成:指能担当大事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比较晚。 40. 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勇于承担,不谦让,不推托。仁,正义,正义的事,引申为应该做的事。

行测选词填空的几种常见解题技巧

行测选词填空的几种常见解题技巧 咸阳华图友情提供 逻辑填空,又名选词填空,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各省市地方公务员考试的一大常考题型。自2007年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出现以来,逻辑填空始终保持着20道的题量,占国家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 表达题目的一半,其分量之重显而易见。 逻辑填空主要有三个考点:词义、语法和语用。目前这一题型考查的综合性越来越强,考查的范围 也越来越广泛,更侧重于从不同的角度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考查。做题时,考生不仅需要清楚单个词 语的意思,还要综合考虑所给材料的语境和主题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词义辨析词义辨析是逻辑填空题中一大考查重点,正确理解、准确辨析词语的含义,对解答逻辑填 空题至关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理性义和色彩义。 (一)词语的理性义 词语的理性义是词语含义的核心部分。近义词,指的就是理性义相近的词语。很多词语之所以意义 相近,多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语素;同理,之所以意义不同,则是因为具有不同的语素。因此辨 析近义词词义,可以从相异语素着手,根据相异语素的字形、字义以及其组成的惯用词语来判断该 近义词的范围、侧重点和轻重程度。 1.看词义所指的范围范围有大小的不同,也有所指对象的不同。公务员考试中,对范围大小不同的 近义词辨析考查较少,多是对词义所指对象的考查。 示例1:“度过”VS“渡过”度过:指过去的意思,多用于表示与时间有关的对象,如“光阴”“童年”等;渡过:渡,水字旁。指经过与水有关的江、河、湖、海等,也指经过困难、危机等。 【误用】社会各界好心人士捐款共计20余万元,帮助这家人暂时度过了难关。 【辨错】句中说的是“难关”,应该与“渡过”搭配 【例题1】为英雄全训华守墓37年的陈健,获得了“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的称号。评委会给 他的颁奖词是:一个生者对一个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但是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骨肉亲情。()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风范。 A约束淡去B制约淡忘C约束淡忘D制约淡去 解析:此题答案为A。“约束”有制约之意,但“制约”只能来自对方,而“约束”既可以来自对方, 也可以来自自己。题干中的束缚是来自“自我”,因此选“约束”。“淡去”是淡化、稀释、褪去的意思,“淡忘”指印象逐渐淡薄以至于忘记。题干说的是“火红的时代背景”,用“淡去”表示对这种 鲜艳的“火红”色背景的淡化、稀释,符合句意。故第二空选“淡去”。 2.看词义的侧重点 示例1:“精准”VS“精确” 精准:侧重于很符合、没差错; 精确:侧重于精细、确切,如:精确到小数点后多少位数。 【误用】8号选手的远投非常精确。

行测历年真题出现频率高成语解释54例

行测历年真题出现频率高成语解释54例1、卓尔不群:卓尔,特殊的样子。不群,跟一般人不一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侧重指人的才华。多用于书面。与众不同:跟大众不一样。多用于口语。出类拔萃:萃,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指成群的人或物。“出类拔萃”指超出同类之上。鹤立鸡群:比喻人的仪表才能超群脱凡。 2、蚍蜉撼树:蚍蜉,一种大蚂蚁。撼,摇动。比喻不自量力。又作“蚍蜉撼大树”。螳臂当车:当(dāng),阻挡。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去做办不到的事情,必然招致失败。 3.洛阳纸贵:古典式说晋代的作家左思,用了十年的时间写成了一篇作品《三都赋》。被大家所赞赏,于是很多人竞相传抄,以致洛阳的纸供不应求,提高了价格。现用来比喻文章精美,广为流传。 4. 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用来形容技艺高超 5.洋洋大观:指事物繁多,丰富多彩的景象---侧重景象 6. 百依百顺: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侧重感情上的“爱” 惟命是从: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贬义词,侧重拍马屁的人 7、叹为观止:意思是赞叹所见的事物是最好的,好到了极点 8、贻笑大方:被内行人笑话-----注意,不能再有“被”与之搭配 9、美轮美奂:只能用来形容建筑 10、鳞次栉比:形容房屋排列整齐 11、包罗万象:指包括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指内容丰富、复杂,什么东西都有

12、鬼斧神工:侧重非人力所能做到 13、趋之若鹜:比喻很多的人争抢着去追求某种东西,带有贬义色彩 14、豆蔻年华:旧指少女十三四岁的时期,现在也泛指处于少女时期。 15、首当其冲:比较最先受到攻击或者最先蒙受灾难的 16、无所不至: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多指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贬义 17、无微不至:没有一个细小的地方没有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十分周到和细心。 18、不负众望:不辜负别人的期望 19、不假思索:形容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做事快捷。 20、求全责备:意思是要求尽善尽美,完美无缺,强调完美之极 21、弹冠相庆:比喻因为将要做官而互相庆贺,贬义,形容坏人得势而庆贺 22、汗牛充栋:指书籍多。 23、千夫所指:侧重指触犯众怒,被众人所指责,是贬义词 众矢之的:大家攻击的对象。中性词,其对象可以是好人,也可以是坏人。 24、心照不宣:多指双方彼此都领会对方的意思 25、心领神会:一方了解另一方的意思,多指单方了解。 26、思忖:思量,想的意思。

行测言语理解必备--成语

常用成语 1、目无全牛: 《庄子?养生主》中说,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本词易误用为贬义。 2、天花乱坠: 指说得极为动听,多指夸大或不切实际。本词只能用来形容说。 3、青梅竹马: 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多指男女间幼时的亲密感情。 4、不刊之论: 刊,删改,修订。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易误用为贬义。 5、差强人意: 差,稍微地。愿意是很能振奋人,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易误解为“不如人意”。 6、弹冠相庆: 《汉书?王吉传》: “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取舍同也。”弹冠,掸去帽子上灰尘准备做官。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使用时易弄错感情色彩。 7、汗牛充栋: 汗牛,用牛运输,使牛累得出汗;充栋,堆满了屋子。形容书籍极多。 形容的对象仅指书。

苏轼诗《九日次韵王巩》中有“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句。 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也没什么好玩赏的了。后来用“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此成语易被想当然地误写成“昨日黄花”。 9、深孚众望: 孚,使人信服。意思是深得众人的信赖和尊重。易误用成“不负众望”。 10、"重整旗鼓: 指失败后重新集后力量再干。也可写作“重振旗鼓”。此词不能用作贬义。 11、"信口雌黄: 指不顾事实地随意乱说。注意与“信口开河”区别开来,“信口开河”也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但“信口雌黄”词义更重。 1 2、"处心积虑: 千方百计地盘算。多用贬义。 1 3、"万人空巷: 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的盛况。不能误解为“人们都集中在家里,故万巷皆为空之意。 1 4、"不谋而合: 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本词应与“不约而同”也只能做状语不能做谓语。

行测言语成语、实词汇总

言语成语、实词汇总 望洋兴叹:字面意思为望着海洋,叹其浩渺无际,引申义为形容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 望而却步:远远望见了就吓得直后退。 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尘,尘土;莫,不;及,赶上。现在多用于表示对人钦佩的自谦语。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有目共睹:形容事物非常明显。 相去甚远:互相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和距离。 背道而驰: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或背离正确的目标,朝相反方向走。 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指事物区别明显,意见、看法截然不同。 针锋相对:比喻双方策略、观点及行动等尖锐对立。也比喻在争辩或斗争中针对对方的论点或行为有力的回击 今非昔比:指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势、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且多指好的变化。 今不如昔:指今天不如过去。 每况愈下:指情况越来越坏。 烟消云散:比喻消失得无影无踪。 独善其身:也喻只顾自身而不管他人。 明哲保身: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素养:是指修习涵养或平时养成的良好习惯。 修养:是逐渐养成的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是人的综合素质。 格调: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捷足先登:比喻行动快的人先达到目的或先得到所求的东西。 超脱尘俗:是超越常规的礼法习惯。“ 升堂入室、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艺由浅入深,达到一定的造诣。 倚马可待: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章写得快。顺水推舟:比喻顺着某个趋势或某种方便说话办事。 摩肩接踵:形容人多拥挤。 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倾巢而出: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 洞若观火:形容对事物观察得清楚明白。 方针:是针对性的原则和指引。方略:是计划、策略。战略:是统筹全局的方略。原则:是指言行所依据的准则。 规划:意即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 1 指示:是指明、示意,多用于领导与下属之间。指令:是指示,命令,多用作科学术语。 反应:是身体某些部分发生的相应刺激的变化,包括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 反映: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意向:可以理解为有方向的意识,有明确的意图。 热点:指某时期引人瞩目的地方或问题。亮点:比喻有光彩而引人注目的人或事物。“ 监测:侧重在测量上。监控:侧重在实施控制。 窠臼:书面语,是指现成的格式,老套子。“ 尝试:指试探性的试验。试图:指打算。 从属: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一事物全部包含在另一事物之内,如从属关系,另一方面指依附、附属。归属:指归于,确定所有权。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必考易错成语大全(共350个)

范文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必考 1/ 11

易错成语大全(共350个) 2020 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必考易错成语大全(共 350 个) 1.暗渡陈仓:指称作战时在正面迷惑敌人,在侧面突然袭击的策略;还用以比喻暗中进行的活动(多指男女间不正常的行径) 2.黯然销魂:黯然,心情沮丧的样子,销魂,灵魂离开了躯壳。 心情沮丧得好象失去了灵魂。 形容极度的悲伤或愁苦。 3.嗷嗷待哺:嗷嗷,哀鸣声;待,等待;哺,喂养。 形容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多用于形容天灾人祸人民群众受饿的惨状。 4.百身何赎:百身,意为死一百次;何,怎么;赎,抵罪。 意思为自身死一百次也换不过来。 比喻对死者极其沉痛的哀悼。 5.白驹过隙:白驹,原来指骏马,后来指日影;隙,空隙。 比喻时间过得飞快,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见于《庄子?知北游》)。 6.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小官,专给帝王述说街谈巷议、风俗故事,后来称小说为稗官;野史,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 泛称记载逸闻琐事的作品为稗官野史。 7.百无聊赖:聊赖,依赖,精神上的依托。 后来表示思想情感没有依托,精神空虚无聊。

8.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原指马陆这种虫子被切断致死后仍然蠕动的现象(《本草纲目?马陆》:弘景曰:'此虫甚多,寸寸断之,亦便寸行。 故《鲁连子》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现用来比喻人或集团虽 3/ 11

已失败,但其势力和影响依然存在(多含贬义)。 9.班荆道故:班,铺开;荆,黄荆,一种灌木;道,谈说;故,过去的事情。 用黄荆铺地,坐在上面谈过去的事情。 形容朋友途中相遇,共话旧情。 10.抱残守缺:抱,坚持不放。 守住陈旧、残破的东西,不肯放弃。 原来比喻泥古守旧,现在比喻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 11.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 谦虚说法。 12.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 训,准则。 13.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 形容蛮横或固执。 比喻,使明白。 14.不胫而走:比喻消息传得很快。 胫,小腿。 15.不负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孚,使人信服。 16.不为(wéi)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已甚,过分。 17.不即不离:不接近也不疏远。

行测言语真题成语解析

1、“偷梁换柱”是指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优。指用偷换的办法,暗中改换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达蒙混欺骗的目的。“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混淆是非”是指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以偏概全”是指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 2、“如日中天”指好像太阳正在天顶;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声名鹊起”比喻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 “享誉中外”指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赞誉 “名声大噪”指由于名声高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3、“子虚乌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 “虚无缥缈”形容空虚渺茫 “扑朔迷离”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空穴来风”指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乘机会传开来 4、“过眼云烟”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无源之水”没有源头的水。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空中楼阁”悬在半空中的阁楼。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 5、“滔滔不竭”形容连续不断,多指话多 “杞人忧天”用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顾此失彼”形容不能全面照顾 “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急于求成”指急着要取得成功 “络绎不绝”多指(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接不断 “应接不暇”指的是来人或事情太多,忙不过来 6、①“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的密切;“休戚相关”含有同甘共苦、利害一致的意思。“息息相关”不含 ②“息息相关”适用的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休戚相关”适用面比较窄,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不能指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 ③“休戚相关”含有褒义色彩;“息息相关”则是中性的 7、毕竟、不过、采纳、采取、采用 “采纳”指选用,采取吸收。一般指接受意见、建议、要求 “采取”指选择施行某种方针、政策、态度、形式 “采用”指认为合适而使用,“采用技术”为固定搭配

行测——选词填空400题

1.借助于影视改编的力量,谍战小说近几年在市场上______,屡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渐次进入文学研究的视野。而谍战小说家屡获文学大奖,更______着“谍战小说热”所传递的某种文化诉求已经参与了当下文化空间的书写。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风生水起象征 B.方兴未艾预示 C.炙手可热说明 D.声名鹊起透露 第一个横线处应填表示事物发展的较快或较好的词语。“风生水起”比喻事情做的特别好,一定的时间里发展的特别快。“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 2. 科学家通过基因改造,设计出了能在激光脉冲照射下收缩的肌肉细胞。这种被称为“生物综合设计”的 仿生学新理念除了______自然生物进行设计,还直接使用了真正的肌肉组织,不但融合了生物组织的优点 并跳过仿生肌肉阶段,将目标专注于寻找新的理论和方法来实现轻量、低耗的肌肉组织控制系统,同时也 模糊了自然物和机械装置的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参考界限 B.对比概念 C.模仿功能 D.根据差异 A。由语境中的“仿生学新理念”可知,第一空应该是“参考”或“模仿”,“对比”和“根据”不合适, 故排除BD。第二空,有文中应该是“模糊了”自然物和机械装置的“界限”,而不是“功能”。“功能” 的内容在文段中无相关阐述, 3. 在通胀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面对发达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新兴经济体又不得不再次放松经济政策。这种内热外冷的______导致新兴经济体既要促进经济增长,又要防止通胀______。 依次填入横线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境况张牙舞爪 B.困境死灰复燃 C.形式来势汹汹 D.事态卷土重来 根据第一个空前面“内热外冷”一词以及后文的“导致”一词可知应填入一个相对消极的词,根据文段语境可知第二个空的意思是说防止通货膨胀再次发生,“死灰复燃”的意思是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也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重新活动起来或比喻原有的念头、想法重新出现, 4.在文艺复兴晚期和启蒙时代早期,西方一流思想家莱布尼茨、伏尔泰等人对东方文明有着美好的______和极高的礼赞。而在启蒙后期,特别是理性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之后,中国形象逐渐被赋予______价值,无论是黑格尔、斯宾格勒、马克思还是韦伯,他们眼中的中国文化无非是幼稚、早熟,落后和没有希望。这种西方中心主义心态使西方从根本上_____了东方。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印象客观否认 B.回忆崭新摒弃 C.幻想消极排斥 D.憧憬负面疏离 D。“而”表示转折,前面是是西方对中国是礼赞,是一种积极的感情和态度,那么而的后面就应该是消极或者负面的,因此排除AB,“客观”是中性词,“崭新”是积极色彩的。从第三个空排除C选项,“排斥了东方”不搭配,语句不通。故第三个选择“疏离”,同时憧憬一词也和前文的“极高礼赞”形成照应。幻想,虚而为实的思想,没有道理的想象;无根据的看法或信念;以理想或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多含贬义。憧憬,就是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5.市场经济最神奇也最让人________之处,就是市场中不同的主体通过自发的博弈与________而各得其所。对所谓完美、超然、成熟改革方案的渴望与膜拜,其实仍然是典型的计划思维,指望用一套方案打遍天下更是南辕北辙、________。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词语积累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词语积累 今天为大家提供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词语积累,请大家在平时分类记忆这些词语,做好归纳总结!相信这类题一定难不倒你! 测考试中五大题型,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资料分析、数量关系、判断推理。通过大量的数据以及考生反馈,难易程度比较大的两个地方分别是,数学运算、言语理解与表达。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言语理解与表达如何学习的经验。 我们都知道言语理解需要考生有一定的语言功底,对词语的理解以及语句间的分析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言语理解与表达的构成主要是两大块,第一逻辑填空部分,要求考生对词语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其次还要对两个意思相近的词语进行准确的辨析,准确找到他们的区别,当然整个审题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上下句之间的呼应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最终答案。这时问题来了,如何积累词语,我们生活常用词语的数量,据百度数据显示,人们日常生活用语56008个,而考试常用词汇占10%计算,我们要了解五千到六千的词汇量,这样一个庞大的数据如何记忆,总不能让大家去背诵一整套的汉语字典,此时我们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总结了一系列的考试常用词汇,词汇的类型主要是词语与成语。 而这些词语和成语我们又可以按照写作素材的角度进行分类,例如:关于人体形态、内心、神态的词汇,也可以是描写各种景物、动物的词汇。 关于感官的“看”的词汇:

词语:凝视、注视、扫视、环视、俯视、窥视、巡视、远望、眺望、瞭望?、张望、探望、仰望、观察、瞻仰、鸟瞰、视察、欣赏、观赏、浏览。 成语: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瞻前顾后、极目远眺、望眼欲穿、望穿秋水、望洋兴叹、瞠目结舌、目不转睛、全神贯注、高瞻远瞩、赏心悦目 关于语言表达“说”的词汇 词语:讨论、议论、谈论、交流、交谈、诉说、倾诉、告诉、谈话、叫嚷、责骂、质问 成语:妙语连珠、娓娓而谈、口若悬河、口口声声、说古道今、口密腹剑、婉言危言、评说怒斥、耳濡目染、能说会道、巧舌如簧、能言善辩、伶牙俐齿、出口成章 表示“第一”的词语 词语:首先、冠军、魁首 成语:首屈一指、名列前茅 上述方法是按照词语、成语的方式进行对应的方式总结词汇,当然除了有比对的形式进行词语的积累外,我们还可以按照季节的变化、数量的多少,以及颜色的变化进行积累。 关于“季节”的成语: 春:鸟语花香、春暖花开、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春风轻拂、春光明媚;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真题解析 (2)

真题解析 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10河北) (共40题,参考时限35分钟) 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请开始答题: 1.长江流域,无疑也是民族文化的_______之一。考古发现 ___________,旧石器时代处于长江上游今云南境内的元谋人,与黄 河流域今陕西境内的蓝田人________。这个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依次在横线处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发祥地证明并存 B.发源地表 明共存 C.发源地证明并存 D.发祥地表 明共存 【解析】A。发祥地:原指帝王祖先兴起的地方,现用来指民族、革命、文化等起源的地方。发源地:河流开始流出的地方;借指事物发端、起源的所在。题干指?中华民族文化?起源的地方,故应填?发祥地?,排除B、C、并存:一并存在;同时生存。强调时间上的同时。共存:共同生存。强调空间上的同时。题意为虽然?元谋人?、?蓝田人?生活的地方一南一北,但考古发现他们同处于旧石器时代。故第三空应为?并存?。本题答案为A。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A.倏忽枢纽毁家纾难自出机杼

B.蹊跷溪水栖身之所休戚与共 C.湛蓝客栈战战兢兢破绽百出 D.调函粜米千里迢迢武装挑衅 【解析】D。A项读音为:倏(shū)忽,枢(shū)纽,毁家纾(shū)难,自出机杼(zhù)。B项读音为:蹊(qī)跷,溪(xī)水,栖(qī)身之所,休戚(qī)与共。C项读音为:湛(zhàn)蓝,客栈(zhàn),战(zhàn)战兢兢,破绽(zhàn)百出。D项读音为:调(diào)函,粜(tiào)米,千里迢(tiáo)迢,武装挑(tiǎo)衅。 3.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秘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抒畅的气。 这段话中有三个错别字,它们是: A.秘作抒 B.秘拂抒C.密作佛D.密丛畅 【解析】A。题干中?秘?、?作?、?抒?三个字有误,分别应改为?密?、?做?、?舒?。 4.露珠的身体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______婴儿一样地滋润着禾苗;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那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天隐身于空气中,夜晚无声地辛勤工作。 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教育 B.培育 C.哺育

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高频成语汇总

行测高频成语解析 1、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2、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3、理所当然:按道理应当这样,含有完全合理,不容怀疑的意思 4、应运而生:适应时机而产生 5、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6、无可厚非: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 7、按部就班:多指做事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8、无所适从:(1)不知听从哪一个好(2)指不知怎么办才好 9、矢志不渝:坚定的意志像射出去的弓箭一样不会改变,表示永远不变心 10、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十分稀少 11、以偏概全: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 12、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也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 13、大行其道:某种新潮事物流行、盛行,成为一种风尚 14、历久弥新: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 15、此消彼长:这个上升,那个下降 16、林林总总:形容杂乱众多 17、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解决不了问题,没有办法 18、高瞻远瞩:比喻眼光远大 19、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20、方兴未艾:新生事物正在发展,还没有停止 21、得不偿失: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

22、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也比喻稀有的事物或显赫的人物只出现了一会就消失了 23、走马观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24、针锋相对:比喻双方策略、观点及行动等尖锐对立。也比喻在争辩或斗争中针对对方的论点或行为有力的回击 25、五花八门: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 26、郁郁葱葱:形容气势美好蓬勃,生机勃勃的样子 27、游刃有余:比喻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毫不费力 28、优柔寡断:指做事犹豫,缺乏决断 29、异想天开:比喻荒唐离奇,想象着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还比喻超强的想象力 30、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 31、日新月异: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32、取长补短: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33、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 34、曲高和寡: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35、变化莫测:指事物变化迅速,捉摸不定,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36、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 37、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38、自然而然: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 39、绞尽脑汁:形容苦思积虑,费尽脑筋,想尽办法。费尽心思去思考一件事情 40、寥寥无几:形容非常稀少,没有几个 41、相去甚远:互相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和距离

行测选词填空成语使用

行测选词填空成语使用“十大误区” 在近几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成语在选词填空类题型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并且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从考查的形式上来看,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特点是公务员考试越来越侧重于综合考查,特别是成语与实词的混合型考查。在考试中,对考生正确使用成语(选词填空、病句)能力的考查,主要从十个方面来设置错误选项或迷惑项。下面专家结合实例给考生详细讲解如何避免这十大误区,帮助考生成功辨析与使用成语。 (一)形近、音近易误,义近易混 遇到形近、音近或义近类成语时,要注意从相近成语的相异语素去分析,找出其差别。(注: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也就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 1.形近、音近 有些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易混淆。如“不孚众望”指不能使众人信服,而与之读音相近、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语“不负众望”却表示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其他还有“事倍功半”与“事半功倍”、“无可厚非”与“无可非议” 、“不以为然”与“不以为意”等,注意区分其含义。 2.义近 有些成语尽管意义相近,但它们的用法仍有细微差别。如“目不暇接”和“应接不暇”,前者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后者指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两者意义相近,但前者更偏向主动,后者更偏向被动。 例题: 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无数英雄儿女献出了生命,但中国人民_____,不屈不挠,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仆后继 B.勇往直前 C.前赴后继 D.发奋图强 【答案】A。【技巧点拨】本题正确答案为“前仆后继”,干扰项是“前赴后继”。它们是形近成语,相异的语素是“仆”与“赴”。“仆”是倒下、牺牲的意思,“前仆后继”是指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赴”是奔赴、上去的意思,“前赴后继”是前面的人冲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根据“无数英雄儿女献出了生命”,横线处应填“前仆后继”。 (二)望文生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