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体生理基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内因子 由胃黏膜的壁细胞分泌的Mr为 50000~60000的糖蛋白,可以和食物中维生 素B12结合成复合物,不仅保护维生素B12在 回肠中不被消化酶分解,而且还可促进回肠 上皮细胞吸收维生素B12入血,供红细胞生成 所需。 胃黏膜萎缩或胃癌患者胃液中内因子缺乏 或内因子分泌障碍都会导致维生素B12吸收障 碍,导致恶性贫血。
胰腺是位于小肠十二指肠处的小叶状腺 体,是人体第二大消化腺。食糜进入十二指 肠后,因带酸性,刺激胰腺分泌胰液,肝胆 分泌胆汁,小肠粘膜分泌小肠液。
二、下消化道的组成
空肠、回肠、大肠
(一)小肠
小肠位于胃的下端,上端起自幽门,下端连接盲肠,呈盘曲 状,是食物消化最主要的器官,也是整个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成人小肠约5 ~ 7m,从上到下依次分为十二指肠(长约25cm)、 空肠(长约2m)和回肠(长约3m)。 小肠的管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小肠黏膜 形成许多环形皱褶和大量绒毛突入肠腔,每条绒毛的表面是一层 柱状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顶端又形成许多细小的突起,叫做 “微绒毛”。环状褶皱、绒毛和微绒毛的结构使小肠粘膜的表面 积增加600倍,小肠黏膜的总表面积高达200 ~ 400m2,大大增 加了小肠的有效吸收面积。 胰腺分泌的各种消化酶和胆囊分泌的胆汁进入小肠,在小肠 内食物受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和小肠蠕动的物理性 消化。
百度文库阑尾
盲肠
结肠
直肠
肛管
肛门
功能:基本无消化功能(水和矿物质的吸收),贮存食 物残渣和粪便。 运动:袋状往返运动—促进水和无机盐吸收 分节多袋推进运动——将粪便向前推进 蠕动——是结肠运送粪便的主要形式
二、消化腺 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器官,主要有唾 液腺、胃腺、胰腺、肝脏和小肠腺等。其中 胃腺和小肠腺位于消化道的管壁内,其分泌 的消化液直接进入消化道内;唾液腺、胰腺 和肝脏位于消化道外,其分泌的消化液经专 门的腺导管进入消化道内。
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消化道既是食物通过的管道,又是食物消化吸收的场所。
消化系统的组成: 口腔 大肠 食道 直肠 胃 十二指肠 肛门 小肠
肛管
(肝脏 、胰腺 、胆囊)
消化道 消化道是指从口腔到肛门粗细不等的弯 曲管道,全长约8 ~ 10m。包括口腔、咽喉、 食道、胃、小肠(又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 回肠)、大肠(又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 和肛门等部分。 消化道是一多层的管道,内层是紧附上 皮细胞的粘膜层,分泌具有保护作用的黏液。
胆汁:肝细胞和胆道细胞分泌
成分: 水 无机:Na+、K+、Ca2+、Zn2+、Mg2+、 HCO3-、CI有机:胆盐、胆固醇、胆色素、磷脂、 脂肪酸、粘液、细胞蛋白等。
进食后胆囊收缩,胆汁经胆总管排入十 二指肠,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胆汁中的 胆汁酸盐可激活胰脂肪酶;胆盐、胆固醇和 磷酸可乳化脂肪,使脂肪乳化成细小微粒并 增加其水溶性,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此 外,胆汁也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功能:① 胆盐可激活胰脂肪酶 ② 胆盐、胆固醇、卵磷脂作为乳化剂 ③ 胆盐与 脂肪分解产物结合促进吸收 ④ 间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主要有两种方式: (1)物理性消化(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的运动(如 牙齿的咀嚼和胃肠的蠕动),将大块食物磨碎,搅拌,与消 化液充分混合,并推动食物向消化道的下端移动; (2)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将大分子 的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等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两种消化方式同时进行,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过 程。 近年来有观点认为大肠中共生的的微生物对食物也有 消化作用,叫做微生物消化。
3、黏液 由胃黏膜表皮的上皮细胞和胃腺中的黏 液细胞分泌,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形成大约 500μm的凝胶层,主要成分是糖蛋白、粘多 糖等。 具有以下生理功能: ①屏障作用:胃黏膜表面常常覆盖一层黏液, 黏液的弱碱性可中和盐酸,降低胃蛋白酶活 性,从而保护胃黏膜免受酸和酶的伤害。 ②润滑作用:可减少食物对胃壁的机械性损伤, 对胃有保护作用。
(三)胰腺 胰腺是位于小肠十二指肠处的小叶状腺 体,是人体第二大消化腺。食糜进入十二指 肠后,因带酸性,刺激胰腺分泌胰液,肝胆 分泌胆汁,小肠粘膜分泌小肠液。 胰液为无色碱性液体(pH7.8 ~ 8.4), 含有碳酸氢钠、多种酶(如胰脂肪酶、胰淀 粉酶、胰蛋白酶、胰糜蛋白酶、核糖核酸酶、 脱氧核糖核酸酶等)、胰岛素、以及Na+、 K+、Ca2+、Mg2+等。
(六)大肠 大肠液是大肠黏膜上的肠腺分泌的碱性液体 (pH为8.3~8.4),主要含有黏液、黏蛋白等,能 保护肠粘膜,润滑粪便。 大肠的主要功能:大肠液含酶很少,几乎没有 消化作用,是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和电解质并为 消化后的食物残渣提供临时储存场所。此外,大肠 中某些细菌可以利用肠内较简单的物质合成少量B 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等。大肠内的细菌主要是将食 物残渣中未被消化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分 解生成吲哚、甲基吲哚、硫化氢、乳酸、二氧化碳、 醛、酮、沼气等有害成分,可溶性膳食纤维会加速 这些有害成分的排泄,预防结肠癌。
第二章 人体生理基础 (食物的消化吸收)
第一节 第二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营养素的消化与吸收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消化(digestion)是指食物在消化系统中被分解为可被吸 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食物的消化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 过程,包括咀嚼、吞咽、胃肠运动、消化液分泌及各种营养 素吸收,整个过程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进行。
小肠的运动 (1)紧张性收缩: 降低——肠腔扩张,混合和转运减慢 增高——食糜在肠腔混合和转运加快 (2)节律性收缩: ① 使食糜与消化液混合便于消化 ② 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利于吸收 ③ 挤压肠壁利于血液和淋巴液回流 (3)蠕动:将食糜向大肠推进(1-2cm/min)
(二)大肠
大肠是消化道的最后一段,长约1.5m,包括盲肠、结肠和直肠。盲肠是大 肠的起始部分,其内侧外有一蚯蚓状突起,叫做阑尾。与盲肠相连的是结 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和乙状结肠。后面相连的是直肠。食物从胃到小 肠末端的移动需要30 ~ 90分钟,而通过大肠则需1~7天。
2、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原经胃酸作用活化成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是胃液中主要的消化酶,能将食物 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胨、肽和少量氨 基酸,其最适pH为2。胃黏膜主细胞分泌的 是没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原,必须在胃酸的作 用下才能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随食物进入小肠后,当pH升至 6 .0时迅速失活。
一、上消化道: 从口腔到十二指肠
(一)口腔(牙齿、舌、唾液腺)
口腔位于消化道的最前端,通过口腔里 牙齿、舌头和唾液腺的相互作用,完成咀嚼、 吞咽和简单消化食物的作用。
(二)咽喉、食道
咽喉是食物进入食道和空气进入呼吸道的通道, 呈上宽下窄结构,长约12cm。食道连接在咽喉下 面,其表面有许多黏液分泌腺,所分泌的黏液对食 道有保护作用。食物通过食道大约需要7s。
(一)唾液腺 人的口腔里有三对大的唾液腺,即腮腺、颌下腺和舌下 腺,还有许多小唾液腺,唾液就是这些小唾液腺分泌的混合 液构成的。 唾液偏中性(pH6.8 ~ 7.4),为无色无味的液体,主要 成分是水(占99.5%),此外还有黏蛋白、球蛋白、唾液淀 粉酶、溶菌酶、钠、钾、钙、硫、氯以及一定量的气体成分。 唾液的作用: (1)湿润与溶解食物,帮助吞咽; (2)将食物中的淀粉初步分解; (3)唾液中的溶菌酶和微量的CNS-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由于唾液中不含其它酶,所以脂肪和蛋白质等在口腔中 不能被分解。有资料报道,婴儿唾液腺能分泌脂肪酶,对乳 中的中链、短链脂肪酸有显著分解作用。 成人唾液的分泌量一般为1 ~ 1.5L/d。
由胰腺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和胰腺α-细胞 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 三大激素协调作用,维持人体血糖在正常水 平。 成人胰液的分泌量为1~1L/d。
(四)肝脏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成人肝脏大约 重1500克),肝的主要功能是分泌胆汁,胆 汁沿着胆道系统流出,贮存在胆囊中。成人 胆汁的分泌量约为0.8~1 L/d。 肝脏直接分泌的胆汁呈金黄色弱碱性液 体(pH7.4左右),贮存在胆囊内的胆汁呈 棕黄色弱酸性液体(pH6.8左右)含有胆汁 酸盐、胆色素、脂肪、磷脂、胆固醇、黏蛋 白、水以及Na+、K+、Ca2+、HCO3-等成 分。
食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叫做胃的 排空。 胃的排空时间因食物形态、性质和胃蠕 动情况而异。一般流体比固体快;碳水化合 物排空较快,蛋白质较慢,脂肪最慢,因此 人们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不易饥饿就是这个 原因。一般混合食物的排空时间约为4~6h。
(四)十二指肠、胰腺
十二指肠:全长25~30cm。 胰腺:
(二)胃腺 胃腺分为贲门腺、幽门腺、泌酸腺等。 胃液呈酸性(pH0.9 ~ 1.5),为无色透明液 体,含有胃酸、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黏 液、内因子和Na+、K+等无机物。由于胃壁 的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成为食糜。
1、胃酸 胃酸是胃液的主要成分,由胃黏膜的壁细胞分 泌,其主成分是盐酸,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1)激活胃蛋白酶原:空腹时,胃酸很少,进食后 胃酸分泌增加,激活胃蛋白酶原成为有活性的胃蛋 白酶。 (2)抑制和杀灭随同食物进入胃里的病菌。 (3)维持胃液酸性环境,一方面促进蛋白质变性, 使蛋白质易于消化,另一方面利于钙、铁等矿物质 的吸收。 (4)胃酸进入小肠后引起促胰液素释放,刺激胰液、 小肠液和胆汁的分泌,促进消化。 成人胃液的分泌量为1.5 ~ 2.5L/d。胃酸分泌 过多过少都会使人产生不适。
(三)胃
胃是膨胀能力最强的消化器官,其上端通过贲门与食道 相连,下端通过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向左鼓出的上部叫做 胃底,中间部分叫做胃体。 胃壁由内向外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外膜。在 黏膜层上有许多褶皱,这些褶皱通过胃体的运动,可以达到 很好的搅拌食物的作用。
1、胃的运动 (1)容受性舒张:空腹时胃的体积只有35 ~ 50mL, 充盈时可高达1000 ~ 1500mL。胃的容受性舒张让 胃能够在大量食物进入时保持胃内压力变化不大, 从而更好地完成储存和预备消化食物的生理功能。 (2)紧张性收缩:胃被充满后就开始持续较长时间 的紧张性收缩,在消化过程中,紧张性收缩逐渐增 强,使胃内有一定压力,促进胃液渗入食物并协助 推进食糜向十二指肠移动。 (3)蠕动:食物进入胃后大约5分钟就开始蠕动,蠕 动由胃的中部开始,向胃底部幽门方向有节律地进 行。胃的蠕动一方面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以利 于消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搅拌和碾磨食物,并 推进食糜向十二指肠移动。
(1)胰液中的胰淀粉酶能将食物中的淀粉分 解成麦芽糖,并在麦芽糖酶的作用下进一步 分解成葡萄糖; (2)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和羧肽酶,能 将蛋白质消化成蛋白胨、肽和氨基酸; (3)胰脂肪酶将脂肪消化分解成为脂肪酸和 甘油。 (4)胰液中含有较多的碳酸氢钠,可以中和 由胃部进入十二指肠的食糜中的酸性成分, 为小肠中的消化酶提供适宜的弱碱性环境。
胆汁中胆固醇和胆盐的含量对人体健康 至关重要,正常情况下,二者比例适宜,胆 固醇呈溶解状态;当胆固醇分泌过多或胆盐 过少时,胆固醇结晶析出易形成胆结石。
(五)小肠腺 包括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 1、十二指肠腺分布在十二指肠黏膜下面,分泌含 有黏蛋白的粘稠性碱性液体,保护十二指肠的粘膜 上皮不被胃酸侵蚀。 2、(小)肠腺分布在小肠粘膜内,其分泌的液体 构成小肠液的主体,小肠液呈弱碱性 (pH7.6~7.8),主要含有水、各种消化酶(羧基 肽酶、氨基肽酶、二肽酶、乳糖酶、麦芽糖酶、蔗 糖酶、肠脂酶、磷脂酶)、碳酸氢盐等成分。 小肠内的消化酶能与胰液中的消化酶及胆盐相 配合,将食物中的多糖和双糖分解成单糖,将脂肪 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将蛋白胨、肽等分解成氨基 酸,使食物得以彻底地消化。 成人小肠液的分泌量为1~3L/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