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2.能运用克和千克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克和千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1.克和千克的模型或图片。
2.学生分组实验材料:苹果、香蕉、橘子、剪刀、电子秤等。
3.投影片或黑板,用于展示克和千克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一袋糖果,问:你们知道这袋糖果有多重吗?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拿出电子秤,称出糖果的重量,告诉学生这是克。
2.认识克教师展示克和千克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教师解释克的含义,即1克是1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
学生分组实验:每人拿一个苹果,用剪刀剪下一小块,称出其重量,感受克的实际意义。
3.认识千克教师展示千克的概念,即1千克是1000克。
学生分组实验:每人拿一个香蕉,称出其重量,感受千克的实际意义。
4.换算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物品的重量,让学生进行克和千克的换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拓展活动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重量,并说出估计的依据。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克和千克的概念。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7.课后作业请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物品,找出克和千克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换算等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两个单位进行简单的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但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难点补充:克和千克的概念理解:通过实际称重,让学生感受到克和千克的实际重量差异,理解1千克=1000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教师出示一袋糖果,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袋糖果有多重吗?”学生可能会回答:“不知道。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3篇(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3篇(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一、说教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
要求学生熟悉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根底。
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阅历动身,敏捷处理教材,先熟悉克,再熟悉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学问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试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生熟悉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肯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展简洁的质量计算。
2、连续培育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法、鼓舞共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熟悉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熟悉。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肯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奇怪心强,依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奇怪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爱、熟识的嬉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觉,猎取新知,同时还采纳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制造了良好根底。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表达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纳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加、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置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沟通一下好吗?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觉吗?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拟轻的用克作单位,比拟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二年级克和千克教学设计9篇
二年级克和千克教学设计9篇二年级克和千克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盘称,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2袋500克的盐,各种实物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有一位叫芳芳的小朋友,她给姥姥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生2:克和千克的单位使用有误。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除了克和千克,你还知道那些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公斤、斤、两)斤、两是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所以大家要学好它。
克通常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
(板书gkg)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究1.感知、认识“克”。
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2分硬币.请同学们拿1枚放在手上,掂一掂,说说你有什么感觉?师:这种轻轻的,像没有感觉的一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
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吗?(生举例)[评析:通过学生充分的掂量、感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事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1.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克和千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能够估算物品的大致质量,并选择合适的单位(克或千克)进行表达。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数学工具(如天平等)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愿意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法。
1.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会使用天平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教学难点:•准确估算物品的质量,并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表达。
•理解并解决一些涉及质量比较的复杂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物品,询问学生它们的质量,引出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2.提问学生:“如果你想买一些水果或零食,你会如何判断它们的质量是否合适呢?”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新课讲解1.复习克和千克的概念及关系,强调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介绍如何使用天平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并演示测量方法。
3.讲解如何根据物品的大小和重量选择合适的单位(克或千克)进行表达。
三、探究学习1.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些物品(如水果、玩具等),使用天平进行实际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2.引导学生观察测量结果,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表达,并估算其他物品的质量。
3.小组内分享测量方法和估算结果,相互交流经验,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巩固练习1.提供一系列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例如:“一块巧克力的质量是300克,一盒巧克力的质量是1千克,请问一盒巧克力里面有多少块巧克力?”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3.集中讲解共性问题,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五、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运用克和千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克和千克(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设计:2025春季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测量物体的质量)》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2.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天平或电子秤等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能准确读出和记录测量结果。
2.数学思考:1.通过克和千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发现物体质量与重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问题解决:1.使学生能够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估算物体的质量、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2.培养学生认真测量、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正确使用天平或电子秤等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能准确读出和记录测量结果。
三、教学难点•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实际意义,并能准确估算物体的质量。
•在实际操作中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练习册•天平或电子秤等测量工具•不同质量的物体(如苹果、书本、文具盒等)•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五、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通过天平或电子秤等工具直观演示测量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单位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讲授法: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克和千克的定义、换算关系以及测量方法。
•练习法:通过大量练习,巩固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疑惑,促进共同进步。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教师创设一个购物情境,如“小明去超市买水果,他看到了苹果和香蕉,但是不知道它们哪个更重。
请问,小明应该怎么做才能知道它们的重量呢?”通过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出测量物体质量的话题。
2. 新课教学•讲授新知:(1)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克和千克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4、《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一等奖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同学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同学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同学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天平、弹簧秤、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分析:同学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为了让同学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同学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同学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协助同学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同学的猜测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同学始终怀着丰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 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9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9篇克和千克的认识 1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
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三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三篇篇一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1、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物体质量的估量。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枚2分硬币、2袋500克的砂糖、1千克盐若干袋、弹簧秤、盘秤、电子秤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导入师:昨天李老师带关女儿去新玛特购物,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她们都买了什么?请看大屏幕。
师:从画面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生:她们买了6个苹果,重1千克。
生:1盒饼干110克。
生:一桶豆油5千克。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克”师:1千克大约有多重呢?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老师给你准备好的1角硬币。
一枚1角硬币的质量大约就是1克,请你们亲自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活动)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生:一颗钮扣。
一个橡皮头。
……师: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案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的单位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量和换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克和千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量和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克和千克的单位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难点: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量和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克和千克的概念。
2. 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五、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实物,如水果、蔬菜等,用于展示质量的直观感受。
2. 准备克和千克的重量标签,用于贴在实物上。
3. 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4. 准备小组讨论的卡片,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出示一些实物,让学生感受质量的存在,引出克和千克的概念。
2. 讲解克和千克的概念:讲解克和千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它们是用来表示质量的单位。
3. 演示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千克等于1000克。
4.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些实物,用克和千克的重量标签进行标注,体会克和千克的实际应用。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如何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量和换算”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心得。
七、课堂练习:1. 设计一些有关克和千克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看哪组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克和千克换算题目。
八、总结与反思: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克和千克的认识及换算方法。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年级《克和千克》教案
二年级《克和千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克和千克的含义,知道1千克=1000克。
2. 学生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的计量和换算。
过程与方法:1. 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受质量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计量观念。
2. 利用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克和千克的含义,知道1千克=1000克。
2. 学生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的计量和换算。
难点:1. 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克和千克的换算。
2. 学生能够将质量单位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克和千克的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克和千克的实物道具,如水果、蔬菜等。
3. 练习题及答案。
学生准备:1. 课本及练习本。
2. 学习用品,如笔、尺等。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如苹果、书包等,引导学生关注质量的大小。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环节二:探究新知1. 教师讲解克和千克的含义,让学生理解1千克=1000克。
2.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如称量水果、书包等,感受质量的大小。
环节三: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课本练习题,巩固克和千克的知识。
2. 教师讲解答案,解析解题思路。
环节四:应用拓展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生活中哪些场景需要用到克和千克。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克和千克的知识。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针对性辅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教学设计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指出解题中的常见错误,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换算关系及生活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邀请学生分享学习质量单位的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强调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二、新课内容:
1.讲解“克”和“千克”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质量,并用“克”和“千克”进行描述。
3.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称重实际物体,进行质量单位换算。
4.学生分享实践活动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质量单位换算,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进行物体质量的描述和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购物、称重等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质量单位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对于质量单位概念的理解,我将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辅助等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2)针对质量单位换算,我将设计有趣的换算练习,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换算规律。
(3)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质量,并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质量单位知识,巩固所学。
3.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动机
介绍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称重等,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质量单位的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4篇)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4篇)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4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4篇),欢迎大家分享。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1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
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
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
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
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理解,以及提升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质量单位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 **观察记录作业**:
-请学生在家中找出三件不同的物品,并使用秤或天平测量它们的质量。记录下每件物品的质量,并尝试用克和千克来描述。要求学生家长参与并签字确认,以增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
2.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分享他们在称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掌握质量单位的使用方法。
(四)课堂练习
1.设计一系列关于克和千克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应用题等。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难度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同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6.适时总结,巩固知识点。
-在每个教学环节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通过练习题或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关注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接受能力,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质量单位的概念。
8.评价与反馈,促进持续进步。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小测验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其持续进步。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质量单位的知识。
二年级《克和千克》教案
二年级《克和千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克和千克的含义,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单位和数据的大小比较和计算。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单位和数据的大小比较和计算。
三、教学难点:1. 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 运用克和千克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各种质量的物品(如水果、文具等)。
3. 克和千克的重量单位标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如购物、烹饪等,引入质量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质量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介绍克和千克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它们是质量的单位。
3. 教学互动: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各种质量的物品,感受克和千克的大小。
4. 换算关系讲解:讲解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千克=1000克等。
5. 练习:让学生进行克和千克的换算练习,如将100克换算成千克,将2千克换算成克等。
6. 应用:让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买水果的总质量,计量物品的重量等。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克和千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实验,如测量家庭物品的质量,了解不同物品的质量差异等。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和作业,评价学生对克和千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小组活动和实际操作,评价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单位和数据比较的能力。
3. 通过课后拓展活动,评价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家庭调查,了解家庭成员对质量单位的使用情况,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调查能力。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探讨质量单位在日常购物、烹饪等方面的应用,增进家校合作。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3篇)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3篇)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1〈一〉感知重量1、我听说我们二?一班小朋友聪明、爱动脑。
特别是听指挥,动作快。
我看是不是这样的;2、打开文具盒任意拿一样东西放在手上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3、刚才小朋友动作快,再来做游戏: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背一背。
背完马上座好。
你有什么感觉?述:是的,有的物品轻,有的物品重,不管是轻还是重的物品,它们都有什么?(重量)4、那么,你了解哪些重量单位?述:象斤、两、钱等重量单位是我国以前经常使用的重量单位。
但这些重量单位在八十年代就早已废除,不再使用。
而使用国际通用的千克、克等重量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们。
板书:千克、克的认识。
〈二〉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1、到底1千克、1克的物品有多重,你了解吗?可以举例说说。
(一)认识千克2、看样子小朋友的知识蛮丰富,黄老师在桌上准备了很多熟悉的,甚至是小朋友爱的食品。
你们现在可不能吃哦!你能找到1千克重的物品吗?找找看。
3、你找到1千克的什么?你是怎样找的?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学生展示:1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1千克果冻、1千克面a.学生出示“1千克果冻”时问,你是怎样知道的?述:一般有包装的食品,包装袋上都要求有重量说明:象:净含量、净重、重量后的数一般都是这样物品的重量。
b.出示“1千克面粉”时,你是怎样知道的?没有说1千克,而是1kg。
是的,kg表示千克,那么猜猜看克该用什么字母表示?你是怎样想的?c.我看到前面小朋友拿的1千克苹果是4个。
这个小朋友拿的1千克苹果却有几个?为什么呢?4、请小朋友根据商标上的重量说明,每个同学都找到1份1千克的物品,找不到的旁边的帮助找一找。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1详细介绍:课题二:千克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2.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3.认识案秤,了解案秤称物品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并体验到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学重点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教学难点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教具、学具准备一台案秤、一些苹果、2袋精盐(每袋500克)、一些鸡蛋、一些沙土、2捆挂面(每捆500克);1克、10克、100克、1000克的大米,分别装在塑料袋中(每组10袋),10袋大米(每袋1千克)、天平.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教师:前面我们学了重量单位克,你们都会用了吗?可有一位小朋友因为上课没听讲,不会做下面的题目,正在打电话求助呢,你们能帮帮他吗?(演示课件千克的初步认识下载)一只乒乓球约重3()一杯牛奶重300()一个西红柿重250()一个鸭蛋约重60()二、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1.教师:那位小朋友在大家的帮助下已经学会了怎么用克这个单位,可他又遇到了一些问题(出示下面的题目)一袋大米重25()一个大冬瓜重10()一头牛重420()小明体重28()2.教师: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做单位.可是称一些像牛、人这样比较重的东西,用克做单位就太小了。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克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板书:千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把课题板书完整:千克的初步认识)(二)千克的初步认识:1.感知1千克有多重.讲述: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每组有一袋大米,每袋都是1千克,同学们亲自掂一掂.初步感知1千克有多重.2.使学生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教师出示1克重的大米,每组中的1号同学拿出1克重的大米给本组同学看一看,掂一掂.(1)提问:10个1克是多少克?100个1克是多少克?1000个1克是多少克?引导学生明白:10个1克是10克,100个1克是100克,1000个1克是1000克(2)教师重述:1000个1克也就是1000克,可以称为1千克.(板书:1千克、1000克)(3)指板书,提问:1千克和1000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用天平称一称(左边托盘中放1千克,右边托盘中放1000克)引导学生明白:1000克就是1千克,所以1000克=1千克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4)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引导学生左手拿1克的大米,右手拿1千克的大米掂一掂,两只手的感觉有何不同?进一步认识1千克=1000克.同学们拿出1袋精盐(每袋标有500克)、两袋精盐,亲自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看看每袋标明重量,两袋重量是多少?教师说明: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也是我国法定的计量单位(出示图片法定计量单位).3.进一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1)认识案秤,了解案秤称物体的方法①出示图片台秤,师简单介绍构造.②教师介绍使用方法:案秤也叫做台秤,使用时先把案秤刻度盘上的指针(或游标)定在0位,然后将所称物品放到托盘上,观察秤指针所指的数字,指几就是几千克,教师称1千克的苹果演示给同学们看.(2)实际操作,具体感知1千克有多重.①称出1千克的沙子,装在塑料袋里,用手掂一掂有多重.②将1大袋洗衣粉放在托盘里让学生称一称有多重(正好1千克),顺次传递让学生掂一掂.③把称过的和课前准备好的物品拿出来,再次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说明它们的重量相等都是1千克.4.完成43页的做一做(1)引导学生分别称出1千克的苹果,同学们一起数一数有多少个?思考为什么都是1千克,而苹果的数量却不一样?如果苹果的数量相同,重量一定相等吗?引导学生明白:重量相同物体的个数不一定一样多;数量相同,物体的重量不一定相等.(2)学生举例说明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3)在下面表里填上合适的数目.教师重点指导______个鸡蛋重1千克.提问:9个鸡蛋一定重1千克吗?为什么?(因为鸡蛋的大小不一样,所以同样个数的鸡蛋重量不一定相等,同样重量的鸡蛋个数不一定一样).(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个重量单位千克.1千克也叫做什么?千克和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四)看书质疑.三、巩固发展1.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单位,1千克也叫().2.1千克=()克1000克=()千克3.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千克克4.手势判断对错:2千克<20xx克5千克<4900克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题中两边单位不同,判断前提醒学生注意5.填空:(1)小明体重25千克,小青体重21千克,小明比小青重______千克.列式为______.(2)一筐水果重30千克,6个人合买一筐后平均分,________?(先口头提出问题,再口头列式,注意问题的单位)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到现在你共学习了几个重量单位?分别是什么?克与千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五、布置作业:第44页第4题.板书设计千克的初步认识探究活动实验:制作简单天平实验目的1.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的原理.2.使学生学会自己制作、使用天平.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所需材料两只塑料杯子、粗线、硬纸板、直尺、毡头笔、衣架、吸管、黏性胶带实验步骤1.请成年人在每个塑料杯上戳两个孔杯口边各一个孔.将粗线系在两个孔上,形成环状.2.用毡头笔和直尺在纸板上画上刻度,把中线画得突出一些.3.用胶带将吸管贴在衣架的下边,让吸管指着下方.4.在衣架的两个臂上各挂一个塑料杯,并检查一下,衣架挂在钩子上的时候两只杯子是否保持平衡.把刻度盘贴到衣架的后面,当杯子空着的时候让中线对着吸管.5.把不同的物体逐个放进杯子里,比较它们的重量.看看你需要多少东西才能使它们保持平衡.整体图如下:千克的初步认识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2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通用17篇)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通用17篇)《克和千克》教学设计(通用17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课题:克和千克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一个蜗牛(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2分硬币、弹簧秤、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小天平、2分硬币、大米、石子、弹簧秤、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生:是“杜鹏程”和“牛一凡”。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学生活动)师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要选“王盟”,不选“马烨炫”呢?生:因为“王盟”很轻,“马烨炫”很重。
师:“王盟”多重?“马烨炫”呢?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二、探究新知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火腿肠一根40克生3:前几天测体重我是34千克。
生4:一袋茶叶400克。
生5:一袋面粉25千克……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6:有的用“千克”作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
生7: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精选1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计算;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难点:知道1千克=1000克,会根据物体的实际质量,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教学方法:合作法、操作法等教学步骤:课前谈活:(先分大组,取名)小朋友们逛过超市吗?你最喜欢吃什么?{设计意图: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小组竞赛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导入新课:1、师: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从逛超市开始(点课件)出示信息师: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师:哦,原来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
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板书课题)齐读一遍吧师:克通常还可以用字母 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 kg 表示(补充板书)2、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好,咱们就从1克有多重开始研究{设计意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逛超市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商品包装图上所蕴含的数学信息,把“克与千克”知识与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巧搭数学与生活之桥。
}二、新授1、感知1克有多重师;请同学们快速地从学具袋里拿出2分钱的硬币,闭上眼掂一掂,感觉怎么样?(板书:轻)师:1个2分硬币约重1克,(板书:约重1克)小朋友们,快到学具袋里找一找有什么物品约重1克的?(学生找)师:你找到了什么?(说完整话)除了这些,生活中还有什么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呢?(学生说)2、感知1千克有多重师:那1千克有多重呢?想知道吗?(提起学具)老师给每个活动小组准备了1千克的面条、1袋1千克重的苹果、两袋合起来是1千克的盐。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教学设计
3.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用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4.知识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质量单位知识。
5.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质量问题,如购物时如何选择合适的物品等。
6.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环节:展示不同质量的实物,如苹果、书包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知质量的大小。
2.实践操作,探索新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探索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环节:分组进行活动,用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记录数据,引导学生发现1千克等于1000克。
3.知识巩固,拓展应用:通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环节: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时如何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4.合作交流,共同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教学环节: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方法和解题思路,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5.总结反思,提升认识: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结合生活实例,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克”和“千克”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
2.选做题:
(1)与家长一起逛超市,观察商品的重量标签,记录至少5种商品的重量,并换算成“克”或“千克”。
(2)尝试编写一道关于质量单位的问题,与同合作,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质量单位,并整理成一份调查报告。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五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教学目标: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教学过程:(一) 趣味引入、初步感知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爸爸妈妈做的什么菜?老师最喜欢吃糖醋排骨,你们喜欢吃吗?老师刚才从一位有名的厨师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说这样做肉香味美,你们想不想看看他到底是怎样配料的?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愿意来说一说?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揭示课题)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 充分感受、自主探究A、感知1克的重量(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
(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解称的方法)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币,轮流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5)拿一袋盐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个重一些?不许用秤称,用手来掂一掂感觉一下你判断的正确吗 ?B、感知1千克的重量(1)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100-103页的内容,练习二十第1、2题。
教材简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1克和1千克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学生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但是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概念接触得较少,是对斤的感性认识较多,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
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
而且“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缺乏感受与体验。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特定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观念。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使学生了解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自主选择合适的秤称物品。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品质量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2.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在理解1克和1千克的基础上,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课件、弹簧秤、天平、1千克的洗衣液、两包500克的盐等实物。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我们前面学过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请把这些单位移到相应的气球里。
剩下的克和千克又是什么单位呢?我们在计量时间时要用时间单位,计量长度时要用长度单位,那质量单位是用来计量什么的呢?2.导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知识。
【设计意图:利用希沃白板5中的趣味分类功能,设计一道复习题,既复习所学知识,又引出今天所学知识,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探究新知(一)认识千克1.教师:大家看这是谁?(大耳朵图图)你们想跟他一起去质量单位王国参观吗?(喜欢)那就一起出发吧,我们先经过一家超市,超市里有物品用到质量单位吗?2.小结:当计量物体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千克,用字母kg表示,克用字母g表示。
【设计意图:创设大耳朵图图游质量单位王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带学生走进生活,感受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意义,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大耳朵图图从超市里买了一瓶洗衣液,这瓶洗衣液有多重?(1千克)上面标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请每位同学都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4.接下来带着你们对1千克的感受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请看要求:将四个袋子掂一掂,并按从重到轻的顺序排一排;找出与1千克洗衣液一样重的袋子。
【设计意图: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的数学活动,对1千克不同物品的充分感知,让学生深刻理解1千克的质量。
让学生感知1千克的物品大约有多少,为后面正确地估测物体的质量作好充分的准备。
】5.小组汇报:四个袋子是怎样排序的?和1千克洗衣液一样重的是几号袋子?你怎么知道里面的东西是重1千克呢?有标注质量可以看标注,如果没有标注质量的怎样知道它的实际质量呢?(称一称)称一称需要用到什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秤吗?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秤,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秤该如何使用呢?请看视频。
6.每个小组用弹簧秤称一下4号袋的质量并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掂一掂、排一排、比一比,感受不同物品的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让学生明确要想知道物品有多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要用秤称一称。
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说说见过哪些秤,再向学生介绍几种常用的秤。
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这里主要学习用弹簧秤,为下面的“找”—“验证”,“估”—“验证”的学习活动作准备。
】(二)探究1千克=1000克我们跟着大耳朵图图顺利地前进了一个台阶。
1.根据刚刚1千克的感受,估一估1号袋有多重。
打开看一看是什么?(一袋500克的盐)如果有两个1号袋重多少?500克+500克=1000克,跟刚刚的1千克洗衣液比,你觉得它们的质量怎样?我们来称一称。
我们发现两次称出来的质量是一样的,也就是说1千克=1000克,请大家读一读。
2.即时练习:为了使左右两边质量相等,括号里应填多少呢?【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生活实物,1千克的洗衣液和两包500克的盐,体验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并通过基础练习及时巩固。
】恭喜大家,我们又向前迈了一步。
3.根据刚刚500克的感受,估一估3号袋有多重。
3号袋的质量是100克。
想一想:()个100克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
【设计意图:从500克到100克,再到1000克,进一步巩固克和千克的进率。
】(三)认识1克1.接下来请你感受一下2号袋的质量(很轻),这个袋子里的东西是10克的黄豆,你能从这10克黄豆中选出重1克的黄豆吗?怎样选比较准呢?2.到底选得准不准,我们一起来称一称。
因为1克很轻很轻,需要用到一种新的秤——天平,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了解天平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3.验证学生选出的黄豆是不是1克。
4.生活中你觉得哪些东西大约1克重?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5.下面这些东西哪些比1克轻呢?谁来选一选。
其中一张a4纸、橡皮、一元硬币是比一克重的。
它们分别重4克、15克、6克。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感知10克的质量开始,再从中选出1克的黄豆,加深对比,突出1克很轻很轻的感觉。
再介绍天平,知道很轻的物品可用天平称。
最后,通过找生活中大约1克重的物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通过选出比1克轻的物品加深建立学生对1克的质量观念。
】三、活学活用,巩固练习我们离城堡越来越近了,通过智慧乐园就能顺利到达了。
你们有信心通过智慧乐园吗?1.选择合适的单位。
梨150()南瓜4()排球450()方便面100()小结:我们发现,比较重的物品,一般用千克作单位,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
2.连一连。
同桌之间商量怎样连?你是怎样想的?大米蛋黄派固体胶杠铃3千克 25克 10千克 360克3.判断。
大耳朵图图学到这里有几句话想说,你们觉得他说的话合理吗?(1)1个鸡蛋重50克。
()(2)我今年7岁,体重是2000克。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4.数学日记。
大耳朵图图还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你们觉得有些单位合适吗?可以怎样改。
我今年8岁了,体重是25克,每天早上都会吃一个60千克的鸡蛋,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2个,晚上和爸爸妈妈吃掉1克的米饭。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练习,巩固学生已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知识拓展恭喜大家顺利来到了质量单位王国。
1.国王“吨”也来了欢迎大家。
“吨”也是质量单位,称很重很重的物品时要用到它,我们在后面会继续学习。
质量单位王国除了刚刚认识的千克和克,还有其他成员——“斤”“两”。
他们虽然不是国际通用单位,但却是我国的传统单位,一直到现在还在用,它们和克、千克有什么关系呢?一起来读一读:1斤=500克,1斤=10两,2斤=1千克。
2.国王“吨”为了迎接大家,它准备了一个小短片,想看吗?flash介绍最大的鸟和最小的鸟。
五、课外作业请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物品,估一估它们有多重,并选合适的秤称一称。
六、总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呢?【设计意图:通过链接课外知识,让学生增长见识,同时为后续学习作铺垫,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为学生创设一个反思和回顾的平台,让学生学会自主把握知识的要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倾听中反思教学行为,为今后改进课堂教学获取更多的信息。
】课后反思:这节课是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是第一学段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让学生体会1克和1千克实际有多重,建立正确的质量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是通过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来达成这一目标的。
总的来说,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方面新课程的理念。
一、走进生活,体现生活数学。
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克和千克”这个内容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我打破课堂40分钟的局限,把学习延伸到课前,拓展到课后。
课前,我让学生走进生活,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克和千克。
从课堂上学生的汇报,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感受到了它对生活的意义。
这是展开新课教学的基础。
课堂上,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超市作为新课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生活中哪里用上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秤,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重1克,哪些东西大约重1千克。
可见,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数学概念是有效的。
课后,我引导学生写一篇有关克和千克的数学日记,唤醒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关注过程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本课教学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感悟质量观念,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了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课堂上有多次的体验活动,如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从学生能比较准确的估测物体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的理解是比较清晰的。
这些数学知识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质量观念,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