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科学技术负面效应对策的研究
科技全球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科技全球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摘要:在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着科技人才流失,科技水平与企业研发能力受到发达国家的严峻挑战。
因此,我国科技要发展,就必须进行战略调整,采取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等相应对策来提高应对科技全球化的能力。
关键词:科技全球化;市场换技术;对策科技全球化是指科技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同,科技活动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科技活动的成果全球共享,科技活动的规则与制度环境在全球范围内渐趋一致的发展过程。
一、科技全球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科技全球化对我国的科技发展,既是严峻挑战,更是难得机遇。
这种挑战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第一,在科技领域形成争抢人才的挑战。
当今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核心是高端科技领域尖子人才的竞争。
中国是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争抢人才的重点地区,科技精英成了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争夺的主要对象。
微软中国研究院曾经宣布斥资8000万美元,招纳100名顶尖华人计算机专家。
英特尔、朗讯等大型跨国公司也纷纷仿效,“门”对“门”的与中科院打起了人才争夺战,人才争夺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跨国公司普遍采用符合国际规则的人才本土化战略,利用其独特的创新文化,尊重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形成了“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一批科技精英加盟,致使我国人才流失严重。
而人才流失将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科技知识创新与转化方面的距离。
可以说,人才流失是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第二,对我国现有的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形成挑战。
虽然我国科技界在高温超导、纳米材料、杂交水稻、航空航天技术、汉字识别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受到世界科技界的关注,但总的来说,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还相对落后,科技竞争力有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尽快缩短与世界科技的差距,我国曾在较长时期内鼓励引进技术和设备,包括鼓励以合资方式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
试论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及对策探究
试论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及对策探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
本文将围绕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环境问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在追求生活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导致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应对环境问题,政府应该加强环保法律的制定与执行,加强监管,建立相关机构和工作体系,同时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绿色环保技术的发展。
二、资源浪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人们的消费升级和资源浪费。
过度开采石油、矿产等自然资源,一次性使用客观上浪费了资源,也导致了环境负担的加重。
为了解决资源浪费问题,应该从跟进节约资源的理念入手,加强资源节约和再利用的意识,积极鼓励人们实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和能源的可再生使用,推行产业良性循环发展方式。
三、信息泄露科技的发展也给人们的信息带来了极大的保障和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泄露的安全风险。
信息泄露不仅会危及用户的个人权益和隐私,同时也会引发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安全隐患。
我们应该采取技术措施,完善个人隐私保护措施,建立已经完善的数据安全和保护体系,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使信息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
四、人工智能发展的威胁人工智能的发展,虽然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人类淘汰,引起社会公平的失衡。
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应该尽快完善教育体系,使更多的人掌握新技术,保持更新换代的动态,以人类智慧的发展来引领科技的进步,让科技更好地惠及全人类。
五、生活质量的下降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占用,本质上会削减日常生活中与人类天生需要的交互关系,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
作为人们的信仰,文化和艺术发展需满足人们更高等级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人们应该尊重生命意义,注重个体的气息和文化信息的传递,保护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提高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部分缺陷或负面效应,如上述几点所说。
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摘要: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是伴随着人类运用技术改造、控制自然的能力大幅度增强而逐步出现的一种压抑、否定主体生存的消极现象,它常常导致自然危机、社会危机等, 严重困扰着当今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技术负面效应的产生既有政治、经济上的原因,也有理性、认识上的原因。
技术的负面效应是可以消除的,通过明确政府部门和技术工作者的责任、促进技术自身的发展、增强技术伦理意识,是目前应当采取的有效重要措施。
关键词:科学技术;负面效应;和谐发展一、绪论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为人类逐步认识茫茫宇宙和奥妙的世界提供了必要手段,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但是,当人类在对科技的巨大作用歌功颂德的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加速发展,科技的负面效应也正日益明显和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
如资源匾乏、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物种濒危、人际关系淡漠、伦理失却、人文精神丧失、科技造假等等,这些都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潜在而巨大的威胁,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也因此越来越为学术界和理论界所关注[1]。
二、技术负面效应理解与表现人们愈来愈意识到,在以应用技术谋求多方利益的同时,否定性因素也随之出现,这些否定性因素就是技术活动产生的负面效应。
技术的负面效应正是随着人类对自然改造能力的增强而逐步发展的,是随着人类的认识能力的提高而逐渐暴露出来的。
它是在人类运用技术改造和控制自然界而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束缚压抑主体、威胁和否定主体生存与发展的消极现象[2]。
技术负面效应事实上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出现的冲突与矛盾,它直接造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对于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3]:第一,从自然领域来看,科技负面效应是指科技应用过程中对自然界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第二,从人文领域来看,科技负面效应是指科技应用过程中对人类这一主体本身及其精神层面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第三,从社会领域来看,科技负面效应是指科技应用过程中对社会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第四,科技负面效应不论是涉及到自然领域,还是社会方面,其最终都是损害了人类需要和利益。
化学农业的负面效应及技术对策
化学农业的负面效应及技术对策化学农业普及全球已是必然,并且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完善的发展,它为人们带来了更高的经济上的收入,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化学农业的负面影响,给人们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下面就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目的在于能够让人们重视起来,合理地进行化学农业,减少因为化学农业而带来的负面效应。
标签:化学农业负面效应技术对策化肥和农药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出现并且投入到农业生产的,这也就标志着现代农业时代的到来。
现代农业时代的来临,带来了大量的农药、化肥以及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并且它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使得土壤的机械作业强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耐肥抗农药的作物出现一批又一批,在栽培技术上也打破了传统技術的局限性,致使在全球出现一种农产品的产量与日俱增的现象。
现代农业为人们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人口增长而造成的农产品需求得到了保障,有效地避免了饥荒的来临。
然而,现代农业在带来佳绩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也大大地影响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认识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并解决这些问题是当今农业的重大课题。
一、对我国的农业化学品使用状况的分析1.化肥的使用我国在1935年已经开始化肥的生产,但是历经十四年,到1949年化肥的年产量仅仅是零点六万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化肥这一产业才渐渐有了起色,并且保持飞速的发展,到了1997年的时候,我国的化肥年产量已经达到两千九百一十一万吨,这个时候中国的化肥年产量仅次于美国,排在了世界的第二位,这其中有两千零七十四点九万吨是氮肥,这一数字将中国的氮肥年产量提到世界第一位。
值得注意的是,化肥的使用直接影响到化肥工业的发展。
我国在化肥使用上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是在五十年代的氮肥与有机肥之间混合使用的阶段,其次是六十年代氮肥、磷肥与有机肥混合使用的阶段,再次是七十年代的多种营养元素配合有机肥使用的阶段,最后是八十年代之后单一元素施肥方式过渡到氮、磷、钾元素混合施肥的阶段。
最新整理论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论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负面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越来越重视对科学的社会效果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对技术的性能、水平和经济效益及技术对环境、生态乃至整个人类自身可能产生的广泛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
其目的是为制定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政策提供依据,在科学发展和技术开发中趋利避害,寻求实现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由此,我们必须充分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才能根据相关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方案,引导科技向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前进。
本文主要从世界和平局势,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与心理三个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阐述出科学技术发展给社会和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
科技发展对世界和平局势的影响二十一世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更是现代科技综合实力的竞争。
早在1988年,邓小平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可见现代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起着多么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这种国家间的竞争就被集中体现在了武器装备上的竞争,因此衍生出的问题和对世界和平局势产生的影响必须被人类认识和了解。
(一)核武器的发展带来的威胁对于国家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曾经被一度体现在了武器装备的极致竞争之上,而尤以核武器的制造数量上的竞争为最盛。
当年被丢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两个区域的原子弹让人们见识到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所带来的威力,这是曾经冷兵器时代战争所无法想象的,这种瞬间摧毁一切并对摧毁区域产生持久破坏力的武器抛弃了人类基本的理智和对无辜生灵的同情,科技的发展助长了战争的残酷与疯狂,也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苏联和美国曾经的核武器装备竞争让整个世界一度陷入了冰冷的恐慌,如果真的爆发了那么一场以核武器为主体的全球核战争,那么全世界留存的核武器足以将整个地球毁灭十次,那个时候,这场战争将不再有胜利者。
虽然当前国际上众多大国都认识到这个问题,但因为相互的不信任,依然留存了相当数量的核武器,同时因为恐怖主义在世界上的蔓延滋长,这种核武器对人类世界的威胁也与日俱增。
自然辩证法资料
一、论述现代科学技术负效应的表现形式、理论根源及防范对策。
事实上,人类的科学技术发现都有两面性。
我们如能正确利用科技创造,就会造福于人类;我们如果不能正确利用科技发现,就有可能祸害人类自己。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每一次对自然取得的巨大胜利,都会不可避免地带来自然界对我们的报复。
我们研究自然,目的应当是为了遵循自然法则,而不是相反。
当然,为了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改造自然也是必要的。
但改造自然应当有个度,而且改造本身也应当遵循自然法则。
所以,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它在给我们带来福利的同时,都蕴含着某种对人类构成巨大安全隐患的威胁。
科学发展的责任,不仅在于推动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在于限制这种技术的负面作用,防止这种技术被不恰当地使用,从而可能对人类产生危害。
科学技术负效应的表现形式:1、生态向度的困境,具体表现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如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
2、社会向度的困境,具体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控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一些新的伦理问题,比如试管婴儿,器官移植,网络技术等。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加剧“全球问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人文向度的困境。
具体表现为人的本质异化的问题,人的功能退化问题,人的尊严问题和人的心理问题。
科学技术负效应的理论根源:1、从矛盾论的视角看,科技本身具有两面性。
科学技术首先有善的一面,即科学技术具有促进人类解放、推动人类发展的性质和潜能,其次,科学技术又有恶的一面,即科学技术先天具有奴役、控制、异化这样一种原罪性质。
2、从认识方面而言,虽然科技走到了高度发展的今天,但是人们由于缺乏社会科学知识,对人类自身,对人与自然,对自然与社会的联系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多数情况下人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无知。
不了解科学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深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所以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破坏性。
3、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技术的社会运用问题,科学技术对人,自然和社会及其未来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关键取决于人,取决于具体的社会制度。
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浅谈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摘要】日本地震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引发核危机,科学技术的两面性问题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使人类社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两面性。
正如所有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一样,科学技术也具有两面性,是一把双刃剑。
本文从科学技术的本原入手,剖析了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提出了应对科技风险的对策建议,力求理清人与科技间的根本关系。
【关键词】科学技术;两面性;双刃剑;对策一、科学技术的两面性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是指科学技术既存在满足人类需求,为人类造福的正面价值,它同时也会对人类带来一定的危机、隐患、甚至是灾难的负面影响。
“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既然作为一种性质,它就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也就是说,它不是个别的和偶然的现象。
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它,认识它,想办法去克服它,减轻它的危害。
这也是本文研究“科学技术两面性”的根本目的。
二、科学技术为什么会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具有正面价值。
这是由科学技术的目的性所确定的。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目的和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来分析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是怎样产生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作为人类使用的工具和物品,不具有正面和负面,关键看科学技术由什么人使用及使用的目的。
基于这种观点的人,他们把科学技术出现的“两面性”现象叫做“科学技术应用的两面性”。
有的《通用技术》教材是这样写的,不少网上文章是这样说的。
但是,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也不完全是人们使用技术造成的。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比如核电技术,据推算,按照规定标准设计的核电站,发生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要300年才能出现一次,说明它是很安全的。
但它仍然不排除发生事故的机率。
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就是必然中的偶然。
这次事故造成8吨多的强放射性物质泄漏,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遭受放射性污染,这种污染要100年才能消除期影响。
教科书的负面性及对策研究
教科书的负面性及对策研究王婷来源:中国教研网课程教材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教材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来人才的素质、未来社会的发展,课程教材的研究也因此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课程教材基本是引进与移植苏联的模式与理论,关于课程教材的研究也微乎其微。
8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教学的全面恢复以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课程理论的研究开始重新兴起,并取得一系列成就,表现为课程论从教学论中独立出来成为教育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课程论专著,发表了大量的课程研究学术论文。
这些著作和文章对于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问题以及我国课程的未来走向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比而言,这些著作和文章对于作为课程内容的教材的一系列基本的具体的问题研究探讨得并不多。
"今天教材的内涵不仅包括教科书还包括其他各种教学用书和现代化的传递教学内容的媒体,如摄影、幻灯、录音、录像等。
"但教材中最主要的,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学生使用最多的仍是教科书。
为此,本文将围绕教科书的功用及负面性这一基本的具体的问题展开探讨,并针对教科书的一些负面效应,提出对策和建议。
以试图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教育者们对教科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一、教科书的功用教科书虽然只是教材的一种,学生学习的材料之一,但在学校教育的历史上占着主要地位,对于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重大的作用。
实现教育目标最经济有效的工具、世界各国的教科书编写都或多或少的、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中央或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约束,教科书的编写大多是依据国家的教育目标和一定的课程标准。
教科书所呈现的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同一性,对于人类的或民族的共同精神文化具有相当的包容性。
因而,教科书在陶冶国民情操,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家教育目标,贯彻国家教育政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辅助教师教学的最好的依据、教科书是各科专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和有经验的教师精心编写而成的,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是各学科领域的结晶。
论当代科技风险现状、产生原因与规避措施
中文摘要当代社会是一个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消极影响,加大了危害人类自身生存的可能性。
比如:电磁波辐射、核辐射、大气污染、农药污染、转基因食品等由于科学技术的应用而带来的负面效应问题等。
可以说,科学技术的风险由来已久,它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产生而出现的,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复杂化和尖锐化,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风险源。
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局面,学术界对科学技术风险的探讨日益深刻,并已取得了许多成就。
本文在总结中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对风险、科学技术风险及其特征进行界定,并对科学技术风险的种类进行辨别,对科学技术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规避措施进行了重点阐述。
因为风险是科学技术的内在属性,它不可能完全消除。
所以,在人类已全面步入科技时代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和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危害性,揭示其本质,把握其规律,希望通过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将科学技术所造成的风险降到最低,以期能达到减小乃至规避风险的目的,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谐、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第一章绪论部分论述了科技风险问题提出的契机,国内外关于科学技术风险的研究情况及其评述,当代科学技术风险问题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论述了风险的相关理论和科技风险的特点及其在不同领域的表现。
论文首先对科技风险进行了文本解释,对科技风险在不同领域的表现进行了探讨。
第三章论述了当代科技风险产生的原因及科技风险的规避措施。
论文从科技发展本身的不确定性、人类认识事物和思想发展规律等方面寻找当代社会科技风险产生的原因。
论文从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提高人们的责任伦理意识;建立恰当的科技运行机制,加强对科技风险的管理;建构全球应对科技风险的“国际制度”并保障其有效践行;增强对科技成果的规约力量,防范和控制科技成果的误用与滥用及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科技应用实行有效监管等几个方面提出对当代科技风险进行合理疏导和规避的建议措施。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摘要: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能力的集中反映。
近年来,科学技术取得了全面的、长足的进步,推动了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空前发展,然而在此同时,科技却在不断地侵蚀和危害着人类社会。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本文着重分析了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提出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公正地分析和评价科学技术,最大限度的降低或消解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积极促进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同步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两面性,发展科学技术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种探索性的活动,它以追求真理为最高目标。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所产生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
早在19世纪末,马克思就在其《资本论》中有所论述:“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
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流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过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里呢?”科学技术在给世界带来惊喜的同时,也给整个社会及其各个方面以一次又一次的猛烈冲击。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人们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核能奠定了理论基础;基因技术为人类改进物种、增加食物供应、延长自身寿命提供了新途径;大规模芯片集成技术改变了我们现代生活的时空观念;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给人们在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交往方式、消费方式等诸多社会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带来了全面变化。
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今天或许还处在一个蛮荒时代。
当我们在欣赏科学技术带来的美丽光环时,也要清楚地看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当他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对人类主体自身提出了严峻挑战,并在人与自然界,人与环境之间行成了新的矛盾和新的权利义务结构关系。
一、科学技术的伟大发展带给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1.1科学成果的应用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脱离了蛮荒时代的困苦,现代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汽车作为当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代表者,作为代步工具,不仅给我们节约了时间,节省精力,而且还拓展了生存空间。
“信息茧房”现象的负效应及对策研究
第20卷㊀第4期2018年7月大连民族大学学报JournalofDalianMinzuUniversityVol.20ꎬNo.4July2018收稿日期:2018-05-21ꎻ最后修回日期:2018-05-23作者简介:严俊(1968-)ꎬ男ꎬ四川江油人ꎬ教授ꎬ博士ꎬ硕士生导师ꎬ主要从事报刊㊁健康传播研究ꎮ文章编号:2096-1383(2018)04-0370-04“信息茧房”现象的负效应及对策研究严㊀俊ꎬ宫㊀博(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ꎬ吉林长春130012)摘㊀要:阐述了新媒体背景下的 信息茧房 现象ꎬ从新闻传播角度ꎬ提出人工智能个性化的信息分化模式加剧了 信息茧房 现象的传播困境ꎬ并对传播负效应进行分析ꎬ指出 信息茧房 效应的成因及其在传播环节的负面影响ꎬ尝试从信息技术㊁用户个人媒介素养㊁国家管控角度寻求打破 信息茧房 的方法ꎮ关键词:信息茧房ꎻ新媒体ꎻ过滤气泡ꎻ负效应中图分类号:H313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OntheNegativeEffectof InformationCocoonHouse andSomeStrategiesYANJunꎬGONGBo(College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ꎬJilinUniversityꎬChangchunJilin130012ꎬChina)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 informationcocoonhouse underthecontextofnewmediaꎬan ̄alysesthecausesfortheeffectof informationcocoonhouse anditsnegativeinfluenceoncom ̄munication.Fromtheangleofnewscommunicationꎬitpointsoutthatindividualizedinformationdifferentiationmodelintensifiesthe informationcocoonhouse .Itisproposedthatinformationtechnologyꎬthequalityofusers personalmediaandstatecontrolcanbeappliedtobreak in ̄formationcocoonhouse.Keywords:informationcocoonhouseꎻnewmediaꎻfilterbubbleꎻnegativeeffect一㊁ 信息茧房 现象概述凯斯 R 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一书中概括了 我的日报 现象ꎬ其中核心问题涉及了 信息茧房 (informationco ̄coons)ꎬ桑斯坦将其简要概括为:我们只选择接触固定领域的信息ꎬ这些信息是我们感兴趣的㊁我们需求的并且乐意接受的ꎬ但是这是一个像 茧房 一样的封闭空间ꎬ充满了彼此分享的一致的观点ꎬ温暖且舒适ꎬ同时代价也显而易见:在 信息茧房 的回音室中形成毫无根据的极端主义㊁偏激错误的观念甚至过度自卑的心态[1]ꎮ在新媒体和人工智能的裹挟下ꎬ算法科技支撑的引擎搜索和信息个性化推送已成为互联网2.0时代 用户核心 信息接收模式ꎮ在信息被重度筛选和过滤的今天ꎬ受众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在 过滤气泡 之中ꎬ就已经在以兴趣㊁属性导向为核心的精准推送中把自己禁锢在封闭的信息环境中ꎬ三观偏执或呈群体极化趋势ꎬ媒介素养倒退ꎬ甚至导致网络巴尔干化ꎬ造成社会舆论边缘化和社会粘性丧失等社会问题ꎮ分析 信息茧房 现象的成因ꎬ会发现以 用户思维 为主导的计算机算法是不可忽略的因素ꎮ不管以哪种渠道获得新闻信息ꎬ个人兴趣都是主导因素ꎬ分发新闻的机构不再一味地强调 内容为王 ꎬ而是非常重视个性化新闻推送的发展ꎬ在计算机算法和机器智能领域深度创新ꎬ努力发掘新闻用户的需求ꎬ满足用户在不同的场景下多样化的需求ꎮ在算法时代ꎬ算法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也扮演了传统的把关人角色ꎬ通过分析用户在网络中的行为ꎬ不断向用户推荐可能喜欢的内容ꎬ用户从信息接受环节就开始产生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偏差ꎬ逐步建成了一个 信息茧房 ꎮ因此ꎬ可以很容易地理解 过滤气泡 的概念:网站内嵌的算法会通过用户的地区㊁先前活动记录或是搜索结果来给予用户想要的或是观点一致的结果ꎮ传统的新闻把关人在经过系统性训练后ꎬ拥有一定程度的媒介素养ꎬ而且有自己的原则和行为准则的约束ꎬ对内容生产进行筛选加工后ꎬ决定了什么样的信息会出现在网民的首页ꎮ二㊁ 信息茧房 的传播负效应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人们在受语言内部或者外部因素的驱动下有意无意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ꎮ1.视野窄化信息茧房 内部信息传播呈封闭化㊁固定化特征ꎬ外部信息流动呈排异化㊁孤立化特征ꎮ搜索引擎㊁新闻网站㊁移动客户端和社交媒体一方面给人们提供了可以获取海量信息和碎片化信息的平台ꎬ另一方面ꎬ人们在信息汇集的网络空间内拥有了扩大化的信息选择权㊁分享权和发布权(UGCꎬ即用户生产内容)ꎮ通过订阅信息发布平台㊁选择关注意见领袖和社交熟人㊁加入可以愉悦自己的讨论群组㊁屏蔽不喜欢的广告推广或者不感兴趣的新闻领域ꎬ找到志同道合的言论ꎬ经过层层过滤和筛选的信息最终出现在手机屏幕 我的主页 之中ꎬ看似接收到的信息丰富而多元化ꎬ实则陷入 个性化 的陷阱中ꎬ在自己的 回音室 中接受类型更加单一的信息和观念ꎮ桎梏在 茧房 之中ꎬ会导致自己听不到外界的声音㊁听不到相反㊁多元的观念ꎬ最后变得更加孤立ꎬ个人思想钝化ꎻ当 信息茧房 现象极端化后ꎬ最终形成非常极端的想法ꎬ更多人被困在在自己设计的回音室里ꎮ个性化推送之所以有市场ꎬ是由大部分网民的心理认知决定的:在多元化和海量化的信息市场中ꎬ用户更愿意听从内心的意愿ꎬ选择和浏览喜欢的内容ꎬ订阅感兴趣的频道ꎬ只关心特定领域的信息ꎮ人们对于个性化推送的态度也呈现出明显两极分化的趋势ꎬ一是喜欢个性化推送的阅读习惯ꎬ沉浸在自己喜欢的领域ꎻ二是喜欢看到多元化信息的人ꎬ更加倾向于浏览包罗万象㊁方方面面的的信息ꎮ2.群体极化网络群体极化的现象比现实社会更严重ꎬ在新闻聚合平台或者社交分享平台ꎬ个人选择在自己偏爱的领域阅读㊁分享㊁交流ꎬ虚拟空间里面的人因为共同点而汇集ꎬ共同点可以是共同的兴趣爱好ꎬ也可能是拥有同样身份的人的集合ꎮ网络平台上用户之间的互动行为必然会建立起用户关系ꎬ基于共同喜好结成社群关系的群体成员在观点上彼此认同ꎬ而且只分享取向近似的信息ꎬ 信息茧房 中具有类似想法的人聚集成社群ꎬ导致信息观点 共振 并强化㊁极化ꎬ群体决策的时候ꎬ人们的行动会比在个人单独决策的时候倾向于更保守或者更加偏激ꎮ当把 群体极化 置于互联网2.0的背景下理解ꎬ封闭的网络社群在小圈子内互动ꎬ某种倾向性会形成偏激的言论或转化成互联网危险的行为ꎬ社群的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网络舆论ꎬ进而对社会心态造成影响ꎮ群体极化显现和桑斯坦的观念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对接ꎬ在 信息茧房 狭窄的空间中ꎬ观点达成共识㊁声音循环往复地传播ꎬ同时还以放大㊁扭曲的形式重复ꎬ令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些经过个人意识加工变形了的内容就是事实的全部ꎬ这就是 回音室效应 ꎮ本来就极端的同质化思想在 信息茧房 这样封闭的空间中传播ꎬ这样的空间仿佛一个回音室ꎬ扩大独特思维的声音ꎬ逐渐形成偏执或极端的观念ꎬ在一些要素的刺激下ꎬ如听见多元的声音或者达成了反社会的共识ꎬ群体中的个人可能会做出自杀㊁暴力等极端的行为ꎮ3.危及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传播行为是个体借助网络平台对社会舆情进行传播㊁讨论㊁交流的行为ꎬ涉及个体行为决策[2]ꎮ根据CNNIC于2018年1月31日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ꎬ截至2017年12月ꎬ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ꎬ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ꎬ各类社交应用持续稳定发展ꎬ互联网平台实现泛社交化[3]ꎮ社交平台中转发㊁评论㊁点赞㊁分享等交互性功能让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和便捷ꎬ舆情在初期传播具有隐蔽性ꎬ谣言㊁假新闻㊁负面舆论在网络社群用户病毒式㊁鼓动性和攻击性地传播后ꎬ尤其当网络水中军被利用成为主导的意见流时ꎬ网络舆情会发展成从小范围向大范围传播的力量ꎬ最终导致网络舆情泛滥ꎮ网络社群的存在实际上是一个个网络舆论场ꎬ在社会转型期ꎬ多元化观点和矛盾增加ꎬ当矛盾与冲突遇到集体无意识和注意力经济ꎬ网络社群对于网络舆情发展的弊端逐渐显露ꎮ173第4期严俊ꎬ等. 信息茧房 现象的负效应及对策研究4.引发社会问题信息茧房 的现象不仅仅会对个人和群体造成负面影响ꎬ扩大来说ꎬ基于弱关系联结的网络社群会对网络舆论产生影响ꎬ进而产生一连串的传播危机ꎬ比如一些社会群体不接受异质观念ꎬ导致社会粘性丧失㊁减少社会中分享经验的行为ꎮ桑斯坦认为公民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共同经验ꎬ假如没有共同经验ꎬ一个异质的社会将很难处理社会问题ꎬ人和人之间也不容易了解ꎮ共同经验ꎬ特别是由媒体塑造的共同经验ꎬ提供了某种社会粘性ꎬ一旦消除这种共同经验的传播体制将带来一连串的问题ꎬ也会带来社会分裂[5]ꎮ由此观之ꎬ经验分享有助于形成一种社会粘性ꎬ打破 信息茧房 孤立㊁偏执的影响ꎬ对社会的良性发展有积极的作用ꎮ三、解决方案在对 信息茧房 现象存在的技术背景的认知中ꎬ从互联网1.0时代搜索引擎式的单向传播时代ꎬ到互联网2.0移动客户端当道的互动时代ꎬ其共同的背景就是算法在探索用户喜好的技术上不断进步ꎬ同时也有人提出ꎬ希望遇到一些未经筛选的信息和观点ꎮ人类发明的科技越来越完美ꎬ越来越人性化ꎮ 信息茧房 现象对个体认知㊁群体外在认知及行动会产生负面影响ꎬ从而波及整个传播链条中的传播要素ꎬ网民意识到其中的问题和危机ꎬ并且有意愿冲破 茧房 的禁锢ꎬ因此寻求切实打破 信息茧房 的方法是当务之急ꎮ1.技术突破当沉浸在 信息茧房 中接受算法为用户量身打造的个性化信息世界ꎬ个人或者群体的阅读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提升ꎬ但是其传播负效应是显而易见的ꎮ社交媒体在科技层面ꎬ推送多元化的信息ꎬ增加受众进入公共领域的机会ꎬ帮助受众打破 信息茧房 ꎬ是有效的解决方案ꎮ分析 信息茧房 的成因时不难发现ꎬ从事内容生产的媒体进行第一层把关ꎬ将信息聚合在互联网之中ꎬ接着从事新闻推送的媒体利用算法将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筛选出来ꎬ内容经二次把关最终达到受众的首页ꎮ因此ꎬ在传播链条上ꎬ媒体应该发挥把关人的作用ꎬ承担社会责任ꎬ慎重对待算法ꎬ降低算法过滤的强度ꎬ削弱过度过滤对受众接受信息的影响ꎮ传统媒体要把平衡性报道原则作为新闻从业者必须遵守报道原则ꎬ报刊广播电视在报道公共议题的时候ꎬ为持有不同意见的人们提供公开响应的平台ꎬ因此算法实现平衡性报道的推送机制是有必要的ꎮ正如维纳在«控制论»中说的: 技术的发展ꎬ对善和恶都带来无限的可能性ꎮ [5]由技术形成的壁垒ꎬ也唯有技术才能彻底解决ꎮ美国新闻聚合类网站Buzzfeed为了让受众接受到更多元的信息ꎬ专门开发出了一个 气泡之外 的功能ꎬ旨在打破 过滤气泡 算法对信息推送流的影响ꎬ开启了这个功能之后ꎬBuzzfeed的用户把所在新闻拉至底部ꎬ就可以看到与此新闻链接的各种立场的观点㊁各个新闻资讯类平台上的信息[6]ꎻ一份名叫NeueZürcherZeitung的瑞士报纸ꎬ开发出了一款名叫 伙伴 的新闻移动客户端ꎬ这个应用的算法在学习用户行为为他们推送个性化信息的同时ꎬ也会检测出用户未曾接触的信息领域ꎬ以此作为根据进行推送ꎮ例如ꎬ一个用户从未浏览过政治新闻动态ꎮ此时ꎬ系统就会开始给该用户推荐一些比较重要的政坛资讯ꎬ例如总统选举的投票情况ꎬ或者保守派领袖的最新观念等ꎮ作为传统媒体的«卫报»(美国版)也曾通过平衡性报道的功能性改革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观点ꎬ在2011年总统大选时ꎬ尽管«卫报»是自由派舆论的主要阵地ꎬ但他们推出了 保守派一周速览 这样集锦了保守派新闻信息的板块ꎬ让读者听到不同的声音ꎬ接触到不同的立场ꎮ以上列举的欧美国家媒体在传播中对 反筛选 做出的尝试ꎬ都是可以借鉴的有效做法ꎮ2.用户个人个人有倾向性的选择是 信息茧房 现象发生的决定性因素ꎬ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信息受众最终阅读㊁理解㊁消化㊁记忆什么样的信息ꎬ也决定了是否会在群体协同一致的观念压力下做出极端的行动ꎮ所以ꎬ作为信息的消费者ꎬ应该时刻警觉自己会出处于 信息茧房 之中ꎬ主动去探索一些未知领域的内容ꎬ如订阅或者关注提供全面且平衡报道的新闻媒体平台㊁阅读与自己偏好相反的文章与观念ꎬ尝试进入公共领域并跳脱出熟悉的圈子ꎮ同时ꎬ必须要有打破 信息茧房 的自觉意识ꎬ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㊁网络素养ꎬ明辨是非并主动深化认识ꎬ自觉地将在群体内接受到的资讯与公共领域的信息对比融合ꎬ这种信息与观念的多方交叉融合会极大改善 信息茧房 的负面效应对受众视野窄化等方面的影响ꎮ273大㊀连㊀民㊀族㊀大㊀学㊀学㊀报第20卷3.行政导向随着人工智能信息分发技术的发展ꎬ智能推送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产生负面影响ꎬ当信息受众对公共领域的公共议题失去兴趣并降低参与度的时候ꎬ有必要对商业网站的职能分发和算法推送机制进行适当引导ꎮ在对策方面ꎬ一是对负面信息源采取整改措施ꎬ如审核与排查传播亚文化的自媒体账号ꎮ二是对优质的正面宣传作品进行报道ꎬ在频道设置㊁内容推送方面强化 优先权 [7]ꎮ三是强化网站人工编辑的作用和价值ꎬ对 新时代 等重点话题进行扩大化宣传ꎬ如整改新浪微博热搜类目ꎬ添加 新时代 板块ꎬ重点突出主旋律㊁正能量内容ꎬ同时在 热搜榜 中置顶主旋律话题ꎬ让 第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 上合峰会 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公共议题有很好的传播效果ꎮ四㊁结㊀语信息茧房 现象在新媒体技术革命日益加剧的互联网时代影响逐步扩散至整个传播链条ꎬ在互联网技术和个人选择倾向的诱导下ꎬ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模式ꎬ显现出封闭化㊁群极化特征ꎮ受众在 个人日报 式个性化信息的包围之中ꎬ和真正意义上公共领域中自由流动的多元丰富的信息隔离ꎬ逐渐视野窄化㊁观念固化ꎬ被困在孤立且狭窄的 茧房 中ꎮ除此之外ꎬ网络技术发展与信息获取过程的改变ꎬ对群体极端思想形成㊁群体极端行动转化造成了负面影响ꎬ群体隔离㊁网络舆论边缘化㊁社会粘性降低均是可能面对的问题和风险ꎮ因此ꎬ要从不同的传播主体的角色与传播效果出发来矫正 信息茧房 效应的负面影响ꎮ对于信息受众来说ꎬ应有意识地接受多元化的信息ꎬ增强信息聚合的意识ꎬ努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与网络素养ꎻ新媒体平台应主动出击ꎬ在平衡报道㊁计算机算法设计和推送机制等方面进行变革ꎬ增加用户接触多元化观念的机会ꎻ同时ꎬ对于媒体来说ꎬ在瞬息万变的媒体格局㊁传播方式和舆论特征下ꎬ找到适合当今信息受众的舆论引导方式ꎬ增强舆论引导力度ꎬ努力打造一个公共领域ꎬ避免网络边缘化舆情对社会总体舆论导向产生负面影响ꎬ从而减弱 信息茧房 的负效应ꎮ参考文献:[1]凯斯 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M].北京:法律出版社ꎬ2008:6.[2]李根强ꎬ刘人境ꎬ孟勇.基于社群用户特征的网络舆情传播趋势分析[J].情报杂志ꎬ2016(9):2.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41期[EB/OL].[2018-06-01].http://www.cac.gov.cn/2018-01/31/c_1122346138.htm.[4]凯斯 桑斯坦.网络共和国[M].黄维明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ꎬ2003:142.[5]N.维纳.控制论[M].郝季仁ꎬ译.北京:科学出版社ꎬ2009:8.[6]腾讯全媒派.围观良心外媒的 戳泡运动 [EB/OL]. [2017-04-15].http://news.qq.com/original/du ̄jiabianyi/paopao.html.[7]张志安.人工智能对新闻舆论及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J].学术前沿ꎬ2018(4):5.(责任编辑㊀王莉)373第4期严俊ꎬ等. 信息茧房 现象的负效应及对策研究。
关于科学技术“双刃剑”效应之思考
关于科学技术“双刃剑”效应之思考所谓科学是指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实践活动,及在实践的基础上历史地形成和不断发展着的关于世界的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和发展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
所谓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和应用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知识经验和技能的总和。
从人类社会的发端开始,科学技术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和技术自从17世纪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来,不但充分显示了它的造福功能,也逐渐暴露出对自然和社会的危害。
这是西方社会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产生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以及反科学思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在,科学和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的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爱因斯坦曾这样谆谆告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
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
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1.科学技术带来的正面效应当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它要素,它的变化引发其它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力整体的变化,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当人的素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科技含量普遍偏高时,生产力就会发生质的飞跃。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科学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十分迅速,这使得我们的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比如说现代的科学技术使人们能够更快地、更便捷地传递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以人们不用一直工作从而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来享受生活,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由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当人类有需要的时候,科学技术就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为了不断的改善人类的生活。
用恩格斯的话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科技负面效应及对策
首先,要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素质。他们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是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主体因素。他们自觉能动作用的发挥程度,将直接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自觉能动性的发挥,除了应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素质之外,与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品质密切相关。只有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使科技工作者都来关心科技发展带来的自然后果和社会后果,唤起他们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自觉地参与协调发展的决策,不断地提高协调发展的能力,才能使科技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
第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这是党首次提出的新科学发展观。
新的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一是全面发展,二要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代际公平”,即子孙后代拥有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必需的资源与空间。
依靠科学技术减少与控制生态环境污染。减少和控制环境污染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利用科学技术建立无废少废的循环性生产工艺,实现生产工艺生态化,依靠新技术,发展可再生性能源,以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保证数据信息在网络上的安全传递和不被丢失或盗窃。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技术安全措施。
第三、运用新的科技成果消除已造成的恶果。
首先,在人与自然关系中,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人类驾御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人摆脱外界束缚的能力越来越强,当今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规模对整个自然环境和整个地球构成了一种挑战,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并且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科技给人类带来幸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毛骨悚然的威胁,形成威胁人类前景的全球问题:环境质量空前下降、能源枯竭、酸雨、森林破坏、水资源匮乏、海洋污染等。这已现实地威胁和制约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矛盾在许多国家极为紧张,严重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冬虫夏草采挖的负面效应及发展对策
冬虫夏草采挖的负面效应及发展对策【摘要】冬虫夏草作为珍贵的中药材,采挖过程中却存在严重的负面效应。
生态环境破坏、资源过度开采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负面影响,必须加强立法保护,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
也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公众,提高对冬虫夏草的保护意识。
冬虫夏草采挖的负面效应必须得到足够重视,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对策,才能保护这一珍贵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对策的实施至关重要,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确保冬虫夏草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关键词】冬虫夏草、采挖、负面效应、生态环境破坏、资源过度开采、立法保护、宣传教育引导、关注、实施、对策、发展。
1. 引言1.1 冬虫夏草采挖的现状冬虫夏草是一种珍贵的药用资源,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
随着需求的增加和价格的上涨,冬虫夏草采挖行为也愈发猖獗。
目前,冬虫夏草的采挖量已经超过了其自然生长和更新的速度,导致资源严重枯竭。
据统计,近年来,冬虫夏草的采挖量不断增加,而且采挖的地点也逐渐向高海拔、荒山等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扩展,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冬虫夏草的过度采挖也导致其品质大幅下降,影响了其药用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冬虫夏草采挖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这一宝贵资源,避免其遭遇进一步的破坏。
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1.2 负面效应凸显冬虫夏草的采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采挖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侵蚀加剧,造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
大量的冬虫夏草采挖也会破坏当地的植被,影响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
冬虫夏草的资源过度开采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短期内过量采挖导致资源枯竭,不仅影响了冬虫夏草的生长繁衍,也给生态系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进而威胁到了其生存环境。
冬虫夏草采挖的负面效应已经变得不容忽视。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资源,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采挖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影响。
信息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及研究对策
信息技术带来的负⾯影响及研究对策2019-08-25摘要:信息技术作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络和信息产品已经开始改变⼈们传统的⽣产⽣活⽅式,逐渐成为主导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全⾯进步的动⼒。
但信息技术在给⼈们⽣产⽣活带来便利的同时,给⼈们的⽇常⽣产⽣活也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本⽂就以分析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负⾯影响⼊⼿,提出有效地解决对策,使信息技术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关键词】信息技术负⾯影响研究对策信息安全健康⽣活1 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我们应该从两个⾓度来看。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现代通信技术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使⼈们在⼴域范围内随时随地获取和交流信息成为可能。
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络中不良信息的传播也正在侵蚀着⼈们的意志和思想,并为各种⽹络犯罪以及腐朽思想的⼊侵打开了⽅便之门。
2 信息技术发展引起的负⾯影响信息技术带来的负⾯影响存在与当下社会的各个⽅⾯,本⽂就以常见的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信息病毒、信息犯罪和对⼈们⾝⼼健康的影响来阐述。
2.1 信息泛滥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络的普及。
信息技术实现了及时快速、⽆障碍、跨区域的信息传播⽅式,已经⼤⼤的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式。
这就导致出现信息量和信息内容呈现爆炸式的增长,⽽且很多信息不由⾃⼰选择。
为我们带来信息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垃圾信息,造成了信息的泛滥。
2.2 信息污染信息污染⼜称信息障碍,它包括:信息超载或信息过剩、信息垃圾。
在信息⽆序传播的过程中掺杂了⼤量垃圾信息,具有很强的欺骗性、误导性甚⾄破坏性的各种信息,污染了⼈类的精神世界。
同时⼤量低劣、过时和失实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四处传播,给⼈们甄选和鉴别有⽤信息带来困难。
2.3 信息病毒信息病毒⼀直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成长。
据悉,⽬前世界上已知的各类电脑病毒有上万种之多。
这些病毒的传播不仅为个⼈的信息化⽣活带来影响也为我国⼤⼒推⾏的各种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阻碍。
浅谈科技的负面效应
浅谈科技的负面效应作者:赵睛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8期【摘要】现如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令人深思的负面效应。
科学技术发展本身并不会产生这些消极作用,而是人类对科技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
本文利用个别例证来说明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分析其根源和应对的措施。
【关键词】科学技术;负面效应;伦理道德一、引言科学是认识自然界中事实与现象的联系,技术是改造自然的重要工具。
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累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
然而凡事不可能单独发生而不引起其它任何改变,科技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同样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片片斑驳,科技的负面效应不仅对自然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对人类自身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二、科技的负面效应从原始社会使用石器进行耕种、狩猎开始,人类逐渐开始运用科学技术认识和改造着这个世界。
借助于科技的强大力量,人类以主人的身份自居,肆意的改造着这个世界,对自然平衡、物种多样性及人类自身都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一)破坏自然界的平衡这个世界存在了46亿年,而人类的存在史不过须臾百万年。
自人类文明建立以来,人类利用科学技术逐渐加剧了对自然的开发和掠夺,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科技的突破也是对自然掠夺和破坏的突破。
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有直接破坏和间接破坏,直接破坏有空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过度开采等现象,间接破坏是由科技成果的滥用而对自然累积的破坏,如全球变暖是由化工燃料的过度使用而导致,臭氧层空洞是由于氟制冷电器的大量使用而造成。
而人类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却没有停止或减慢步伐,对自然的破坏也从未停止。
自然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再强大的科技也不能让人类能够脱离自然环境而独立存在。
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
(二)破坏物种的多样性各种各样的生物构建了这个多彩的世界,看似弱小的人类依靠科技的强大力量站在了这个世界食物链的顶端。
浅谈科学技术的双面性
浅谈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摘要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地使用科学技术则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由于科学技术的利与弊相互依存、相伴而生。
所以需要从几个方面去消除科学技术的负效应。
引言所有的技术均有可能成为好的技术或坏的技术, 这一点和人类行为的其他方面并无二致。
尽管如此, 技术的两面性难题在当前尤其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大家都想得到一个关于它的正确理解。
问题是:技术的两面性有哪些具体的方面?面对技术的两面性, 如何界定我们的责任?1. 技术“技术”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技能”、“技巧”。
在我国古代,泛指“百工”近代科学诞生以来,对自然科学理论的应用导致了技术的理论趋向产生了技术科学。
马克思认为,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劳动的进化史就是技术进化史,技术容精神与物质为一体,它是人类感觉思维器官与劳动器官的延长,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的统一海德格尔认为,不能把技术简单地归结为手段或人类活动,而是展现一种与自然不同的非自然的展现方式技术不是自然界进化或协调的结果,而是人通过对自然界的重组制造出来的,改变了自然界原有的物质结构和运动方式,是人们依据对改造对象的认识而制定的方法和应用物质手段。
技术分为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及人类自身的技术、技术过程是客观自然的一部分,但技术必须服务于人类,满足社会需要,它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活动只有在适宜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才能产生和实现。
技术是自身内在的使用价值与现实的社会价值的统一。
2.科学科学是科学家对经验事实的普遍描述,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正确的求真的认识,但科学并不是对世界所发生现象的被动记录,它是科学家利用自己的感官和大脑加上想象、情感对客观世界规律的一种假设。
库恩说,科学是解谜。
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都将科学看成是已有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它的内容是客观的,同时科学也是创造知识的社会活动,它从一开始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来进行的。
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论文)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在人类享受到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极大利益的同时,也恐慌地看到了与之俱来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核战争危险以及高精尖技术对人类伦理道德的冲击。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对科学技术本身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做深刻的反思。
科学技术的积极效应是什么?是否有负面效应?我们应如何对待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使之更好的为人类服务?一、现代科技的双重效应科学和技术从17世纪开始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促进生产力各要素及其系统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变革,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通过推动人类智力的革命性变化、思维方式的变革,加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培育,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现代科技的发展,还使社会关系不断变革,促进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差别的缩小,促进社会关系的现代化、文明化。
但是,科学技术在充分显示了它对人类的积极作用,也逐渐暴露出对自然和环境的危害。
科学是人类探求客观规律的活动。
这个定义除蕴涵了规律的客观性之外,同时说明,科学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尤其是像科学这样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一旦不再是自发的行为,就和技术一样,也体现着人的目的,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
客观规律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它既可以造福人,也可以危害人,比如电,它既可以优化人的生活,又可以摧残人的生命。
当科学活动具有了实用目的之后,就既有利用和发扬或者避免和弱化客观规律造福人类之功能的那一面,又有利用发扬或者避免或弱化客观规律危害人类之功能的那一面。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西方学术界相继产生了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以及反科学思潮,现在,科学技术有双面效应的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在这样几个方面:在自然方面,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等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已构成了现实的威胁。
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及其伦理思考
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及其伦理思考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学技术在为我们带来便捷与福利的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引发了我们对伦理道德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及其伦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泄露问题逐渐凸显。
现代社会中,信息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资源,而信息泄露会给个人、企业甚至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
例如,黑客攻击导致个人信息泄露,企业机密泄露引发商业竞争,国家机密泄露可能引发战争。
这些事件都表明信息泄露的危害性不容忽视。
除了信息泄露,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伦理问题。
例如,人工智能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作出不道德的决策,如伤害人类或破坏环境。
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和能力不断增长,可能会引发人类对机器取代人类的担忧。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如何让人工智能符合伦理道德,同时不威胁人类的安全和利益。
从伦理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对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进行深入探讨。
科技公司应该更加注重用户隐私保护,确保用户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对于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需要考虑其潜在的伦理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标准。
个人隐私是否应该被允许存储在云端等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的,以确保个人隐私不被侵犯。
为了缓解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科技公司的监管,制定严格的法律和政策,确保科技公司遵循道德和法律规范。
科技公司应该更加注重用户数据的保护,采取更加安全和可靠的技术手段,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我们也需要推动伦理规范的发展,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让的发展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
科学技术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和伦理问题。
我们需要正视这些问题,加强科技伦理的探讨和研究,以确保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
政府、科技企业和公众都需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努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始终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和伦理问题,从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科学技术,让其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始终保持其对人类的积极贡献。
科学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及其对策的思考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开课时间2008.9-2009.1系部生命科学院学科专业动物学学号200807100201姓名刘丹学位类别硕士研究生任课教师言玉梅交稿日期2008.12.21成绩评阅日期评阅教师签名科学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及其对策的思考生命科学院动物学专业刘丹 200807100201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重新审视科学技术的作用,正视科学技术的社会负效应,从科学技术本身、人和社会的角度,采取措施, 减弱、消除其负效应, 从而实现科学技术、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关键字:科学技术;负效应;协调发展The negative effects and countermeasures thinking ofapplic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Abstract:In the new setting of the age, the role of science technology should be re-examined and the social negative effec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ld also be faced. Therefor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weaken and elimin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based on the science technology itself, human being and the society, so tha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echnology, human being and the society can be achieved.Key words:Science technology;Negative effects;Coordinated development1、引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种革命的力量,它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对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对策研究
摘要: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迅猛发展在带给人们巨大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效应。
本文描述了科学技术负效应的表现,分析了产生这些负效应的根源,并试图提出消除或弱化这些科技负效应的基本对策,以期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负面效应根源克服
一、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表现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已使我们的世界收获了辉煌灿烂的各种先进成果,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
然而,人类过分陶醉于科技带来的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越来越多的人对科学产生了无批判的崇拜心理,相信科学的进步是无止境的,科学是无禁区的。
在这种理论的主导下,人类有意无意地遗忘了去反思科学的理性和限度。
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滥用产生的负面效应已使得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境。
这些负面效应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体现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极度索取而关怀甚少而导致的一系列生态危机。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20世纪以来科技的讯门迅猛发展,使得人类在享受越来越便捷舒适的生活的同时,完全忽视了人类这一系列的科技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灾难性破坏,这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也给人类带来了毛骨悚然的威胁,形成了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生态问题:资源枯竭、酸雨、水资源匮乏、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空气质量空前下降、海
洋污染等等。
人类的活动空间已从昔日的地面、海洋扩展到地底、海底、外太空,同时也将各种环境问题带到整个宇宙之中。
这已现实地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和人类的矛盾越来越紧张,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科学技术的滥用已威胁到人类现存的社会关系和伦理道德。
譬如生物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令人类担忧的诸多道德、伦理方面的负面影响。
比如转基因作物的危险性、克隆人带来的问题、基因武器的灾难、基因歧视等等。
由于人类对基因的活动方式了解的还不够透彻,还没有十足的把握控制基因重组后的结果。
人们在进行一些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所取用的DNA可能取自一些携带病毒、细菌或抗生素的动植物,它的毒害性以及残留量的微量累积对人的健康会不会造成明显影响,另外会出现转基因作物本身耐药性和病原体抗药性的提高,转基因及其产物在环境中的残留、转基因向周围环境微生物的传递等。
届时,可能会产生超级杂草、超级病毒等,并大大影响生物多样性,甚至出现不可控制的局面[1]。
最后科学技术的滥用也使得人类自身对未来产生了恐惧,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人类毕竟是宇宙的主宰,数百年来,人类为了
征服大自然创造了辉煌的科技成就,凭借科学技术的威力在地球、月球乃至太阳系范围内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可是同时也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这种“报复”是通过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传递给人类的[2]。
各地频发的各种自然灾害、社会动荡搅乱着人类现存的生活模式。
人类对未来的恐惧也与日俱增,有些人就会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
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这就进一步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
只能说这是人类的自作自受,因为人才是这一些产生的根源。
综上,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对人类现存生活模式和伦理道德的冲击以及对人类自身的威胁。
这些福卖弄效应显然已阻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步伐,我们就要寻求这些负效应产生的原因并尽力克服。
从而重塑人类生存的环境与精神领域。
二、科学技术负面效应产生的根源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很多人归结为科学技术负面效应产生的根源在于科学技术本身的不足。
然而,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
技术的缺陷是人类的认识局限性和人对技术效果预测和评估的不正确所致,而不是无意识、无能动性技术的责任。
科技是被用来造福人民,还是危害人民,可以说是由制造者或科技的操纵者的目的和利益的使然。
科学技术只是一种无意识的方法或工具,人们用它与不用,用来干什么以及结果如何,它本身一无所知,它完全没有善与恶的追求、喜与悲的情感表现[3]。
正如马克思哲学范畴里的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与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或符合。
例如核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的利和弊,取决于主体,因主体不同而不同,这表明了人们需要技术来造福于自然和人类,还是破坏,完全是由主体决定的。
因此,与其说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负面影响,不如说使用者伦理道德的失范所致。
例如工厂偷放污水、有毒气体;炸弹不是用来开山洞建隧道,而是用来毁灭他人。
包括克隆人在内的任何技术手段,如果出现了反人类的现象,那也不能归罪于作为工具性存在的技术本
身,只能归罪于使用它们的人类自身。
总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于寻求克服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途径就应该从人类自身出发。
三、人类如何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1.人类首先要从自身认识出发正确认识人的价值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人,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这句话的本身也就蕴含着人类的生存是与整个社会关系是息息相关的,人也应该造福于他人才能让自身生存的更好。
只有为他人、社会、自然的需要作出应有的贡献,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生存的价值。
这也是其他物种无法比拟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再现。
人是有意识的,有能力将这种价值运用于地决定科技研究方向、利用目的,避免其负面效应或最大限度地减少,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自身利益的关注。
事实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中,人类个体和整体的价值在多数情况下是统一的。
当二者之间发生对立时,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失为一种安全的做法。
2.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认识水平
与其将科学的负面效应归咎于科学自身的不足还不如说这是人类认识的缺陷,所以才导致了科学技术的不足,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不可挽救的错误,让人类在自己发明的技术显现出其负面影响时变的束手无策。
人类只有通过进一步的实践完善认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对其进行完善,在源头上避免科学技术将来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
3.人类需要重新探讨人类个体与人类整体的合理关系,思考如何
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
“本代中心主义”是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症结。
本代人利用制度的安排权和意识形态的控制权非理性地消耗地球,无疑会,危及后代人的发展潜力。
由于种种自然和社会的原因,后代人不可能像自然界那样对当代人的非理性行为“还以颜色”。
这样一来,对后代人的伤害就失去了制约,“我死后,管他洪水滔天!”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4]。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这就要求当代人充分尊重后代人的权利和需要,自觉充当后代人的代言人。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4.强化整个社会的法律道德约束
由于缺乏健全的力的道德监督、法律控制,受经济力量的制约,滥用科技成果的行为会经常发生。
对于生活在社会体系的人类来讲,由于缺乏自身的约束力要想全面提高人类的生存危机意识、环保意识还需要借助于一系列强有力的道德监督、法律控制。
这就要求社会的管理机制要健全,整体素质要提高,只有从上而下的意识传输,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从整体上解决这种个人意识淡薄,滥用科学技术,危害全人类的危险行径。
总之,科学技术仍然是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在开放冲突的文明体系中,如何确保科学技术的价值合理性,如何消除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的负面影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科学技术的主体人类出发,让人类清楚地认识到人本身的价值、提高人类的认识
水平、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强化,另外再加上外在法律道德的约束,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关心自然、尊重生命、保护环境为核心内容,要求每个人,每个企业、团体,每个政府、组织都要把自己的行为臵于生态道德的制约之下,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方法论基础。
生态觉悟不只是科技发展的道德觉悟,也是人类文明的理性觉悟,是人类进化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张强.生物技术的负面影响[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2002,5(3)
[2] 李英姿.科学技术的负效应与人类安全问题探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29(2)
[3] 朱培灵苗慧.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人类自身的反思[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5
[4] 魏良琼.科技发展的伦理思考[N].湖北大学学报.2002,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