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丽七课一框走进法律

王艳丽七课一框走进法律
王艳丽七课一框走进法律

第 1 页第 2 页

第七课 法律初探《法律的作用》

第七课法律初探《法律的作用》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懂得既要遵守法律,又要履行义务的观点。知识目标:了解法律的分类以及法律的基本作用,特别是了解法律的制裁功能和保护功能,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 【学习重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法、用法、爱法、护法。 【学法指导】(阅读并熟悉教材60—62页,并将知识重点用红笔勾画出来,完成填空题。) 一、自主学习: 1、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总是____,现行的法律涉及我们生活的______。 2、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1)法律规定人们_______、________,并对______和________的行为______. (2)法律具有协调__________的关系、解决_________的纠纷或矛盾的作用。 (3)法律具有__________的功能.并通过__________来保护公民的______,保障社会生活的__________。 3、青少年要学法、____、____、____。 【导语】1、法律有哪三个特征? 2、法律的本质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注意:有“★”为选作。 ★1、你知道我国主要的法律法规有哪些?请列举与我们生活和学习关系密切的五部法律法规。

2、有人说:“只要我不犯法,法律就与我无关。”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3、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药家鑫,于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3月23日,该案件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审。4月22日,药家鑫因犯故意杀人罪,一审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后药家鑫上诉。2011年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药家鑫故意杀人一案实行了二审公开开庭审理并宣判,依法裁定驳回药家鑫上诉,维持原判。 (1)案件让我们明白了法律具有那些作用? (2)案件给了我们什么警示? 三、展示交流,精讲点评 四、收获展示,梳理知识 五、当堂检测 (一)判断题: 1、我们青少年只要遵守好校规,不学法律,也不会犯罪的。() 2、法律只会约束我们,不会保护我们。() 3、我们是青少年,只有享受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4、我们要遵守规则,但法律不是规则,就没有必要遵守了。() (二)选择题: 下列哪些纠纷需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 A、同学间的小矛盾。 B、家庭成员利益问题上的矛盾纠纷。 C、生活中邻里间的卫生问题纠纷。 D、涉及违法犯罪的纠纷。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初一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课时家的意味过关试题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初一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课时家的意味过关试题 基础过关 1.一般来说,家庭是由________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①婚姻关系②血缘关系③收养关系④师生关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吴薇说:“爸爸、妈妈很辛苦,他们从小教我学说话、学走路,教我看图识字,把我由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婴儿变成一个有思想的人。最重要的是他们教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吴薇的话主要说明了家庭具有 A. 赡养功能 B. 人口生产功能 C. 教育功能 D. 经济功能 3.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我们热爱自己的家是因为 A. 家庭成员间没有矛盾和冲突 B. 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C. 家中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 D. 在家中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4.下列选项是对下图的不同理解,正确的是

①妈妈的做法不无道理 ②妈妈的做法是不孝敬老人的表现 ③如果妈妈不改变态度,我就不再孝敬妈妈 ④妈妈的做法违背了孝亲敬长的相关法律 A. ②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2016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荆门卷)政治)“等你考上大学,妈妈就享福了;等你毕业工作了,妈妈就享福了;等你结完婚,有了孩子,妈妈就享福了……”“妈妈,等我长大了,就让你享福啊!……”央视公益广告《别让等待成为遗憾》给我们的启示是 A. 关心体贴父母,消除逆反心理 B. 尊重理解父母,事事听从父母的安排 C. 与父母平等沟通,有话好好说 D. 孝敬父母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6.简答题

我国西南地区曾经遭遇了特大干旱,但干旱的土地阻隔不了善良人们的涓涓爱心之流。一个住在云南散坡村的女中学生,把学校分发的矿泉水,全部积攒起来,等到一个星期上完课后,就把这些水全部背回家带给父母喝。“我希望能快点下雨,希望爸爸妈妈能有更多的水喝。”当问到她自己渴了怎么办时,她哽咽着说:“实在很渴就喝一点点。” (1)你是如何评价这位女中学生的言行的? (2)在日常生活中,你打算如何向这位女中学生学习,用实际行动孝敬双亲长辈? 能力提升 7. 下列可以确立家庭关系的是() ①小赵和小张到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 ②“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小宝宝的降生使家庭喜添新成员 ③老陈夫妇结婚多年,膝下无子,经人介绍,依法到孤儿院收养了一个两岁的小女孩 ④丧妻的李医生带着女儿同离婚三年的王老师结婚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人教版思品七年级下第七课 法律初探《法律的作用》精品导学案

第七课法律初探《法律的作用》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懂得既要遵守法律,又要履行义务的观念。能力目标:初步具有寻求法律保护自己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法律的分类以及法律的基本作用,特别是了解法律的制裁功能和保护功能,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 【学习重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法、用法、爱法、护法、 【学法指导】(阅读并熟悉教材60—62页,并将知识重点用红笔勾画出来,完成填空题。) 一、自主学习: 1、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总是_____,现行的法律涉及我们生活的______。 2、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1)法律规定人们_______、________,并对______和________的行为______. (2)法律具有协调__________的关系、解决_________的纠纷或矛盾的作用。 (3)法律具有__________的功能.并通过__________来保护公民的______,保障社会生活的__________. 3、青少年要学法、____、____、___。 【导语】1、法律有哪三个特征? 2、法律的本质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注意:有“★”为选作。

★1、你知道我国主要的法律法规有哪些?请列举与我们生活和学习关系密切的五部法律法规. 2、有人说:“只要我不犯法,法律就与我无关。”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3、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药家鑫,于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3月23日,该案件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审。4月22日,药家鑫因犯故意杀人罪,一审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后药家鑫上诉。2011年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药家鑫故意杀人一案进行了二审公开开庭审理并宣判,依法裁定驳回药家鑫上诉,维持原判。 (1)案件让我们明白了法律具有那些作用? (2)案件给了我们什么警示? 三、展示交流,精讲点评 四、收获展示,梳理知识 五、当堂检测 (一)判断题: 1、我们青少年只要遵守好校规,不学法律,也不会犯罪的。() 2、法律只会约束我们,不会保护我们。() 3、我们是青少年,只有享受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4、我们要遵守规则,但法律不是规则,就没有必要遵守了。() (二)选择题: 下列哪些纠纷需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

湖南省郴州市第八中学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7课 法律初探导学案1(无答案) 教科版

法律初探 (一)特殊的规则 一、学习目的 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含义、特征,知道法律与其他规律的与联。 二、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1、从56页“关于法的传说”,你认为“法”包含什么意思? 2、法律是一种————的社会规则。 3、什么叫法律? 4、法律的本质是什么?我国法律的本质是什么? 5、法律的三个特征? 6、法律、道德、纪律、章程、宗教戒律各是怎样产生的? 7、法律、道德、纪律和章程、宗教戒律实施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三、课堂讨论 事例:教材59页“云南省原省长李嘉延在接受审判”。 问题:从这个案例中,说明了什么? 四、知识巩固 1、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则,最主要表现在—— A、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C、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D、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2、国家创制法律的形式有—— ①人民认可②国家制定③国家认可④党中央决定 A、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③④ 3、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下列选项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在校中学生要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B、小李见义勇为 C、贵州省原省委书记刘方仁犯受贿罪被依法判刑 D、12月4日被定为“法制宣传日” 4、与道德、纪律相比较,法律具有的最显著特征是—— A、依靠社会舆论保障实施 B、规定公民的权力和义务 C、只对部分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 D、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五、知识拓展 2008年7月9日上午,上海市长宁区原区长陈超贤受贿案在安徽省宣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陈超贤因受贿罪被判有期徒刑13年,其当庭表示不上诉。法院经审理查明,陈超明在担任上海市黄浦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和长宁区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区长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香港商人杨某等六人共计310余万元贿赂,数额巨大。其中,最大一项行贿累计约60万元。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1

第七课法律初探

第七课法律初探 第一框特殊的规则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LI标:帮助学生树立尊重法律的观念,培养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情感。 能力LI标:使学生能够理解法律的特征并能正确认识法律,区分法律与道德规范及其他规则。 知识L1标;了解法律这种特殊规则的起源以及法律的基本概念,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法律的特征。 教学难点: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看案例:《崔强的故事》 1、霍强父亲的话能被当成法律吗?为什么? 2、这些是什么?我国的法律 这些法律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些法律有哪些特征呢?什么是法律?(引出课题) 第七课法律初探第一框特殊的规则 [学习目标] 1、弄明白法律的本质: 2、掌握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 3、分析归纳出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则 讨论回答:法律与其他规则的区别 (总结过渡: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法律的特殊性,为了进一步了解法律是一种持殊的规则我要从法律的起源和产生说起) 法律的起源和产生:1、法的起源:3、《汉谟拉比法典唐朝法律》:《厲律疏议》:法国《人权宣言》;我国的法律《宪法》 说一说:不同社会的法律反映谁的意志,保护谁的利益? (归纳总结得出:法律是举握国蛾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一、法律的本质..... 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过渡句:法律有嚥三个基木特征?)

二、法律的基本特征 (展示材料)比一比:1、它们有何不同?都由谁制立的?2、填写表格 (归纳总结得岀:法律由国家制定和认可) (一)法律由国家制定和认可 问题1:我国的立法机关是谁?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英常务委员会是国家的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的立法权 问题2:法律是靠什么保障实施的? 看案例回答问题 1、乡亲们对张大爷三个儿子的指责属于什么规则在起作用?效果怎么样? 2、张大爷的膽养 问题最终是怎么样解决的?3、为什么道徳规则不能解决的问题,法律却能有效地解决?展示一组图片(反映出法律是靠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归纳总结得岀:法律篷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二)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国家强制力:主要指的是暴力,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 看案例:他们14人被判死刑法律是依靠什么实施的?国家强制力(事实说明,依靠国家强制力对违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是实施法律的必要措施和重要保证。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 展示一组案例图片:1、北京崇文警方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有什么作用(好处)?对于这种扰乱社 会治安行为依法打击。 2、你怎么看待药家鑫这个问题? 3、陈良宇职位高不高?但他专违法了受到法律的制裁了吗? 4、这三个材料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归纳总结得岀: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三)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我国宪法规泄,公民在法律而前一律平等。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颯约束力,是法律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 (通过法律的木质和特征的学习我们來共同归纳总结出法律的含义) 三、什么是法律? 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泄和认可的。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朿力的特殊行为规范 总结:法律这所以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他特殊在其有其特有的本质和特征,他的约束力最强。(过渡句: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本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 [课程总结] 正常的社会生活中,不仅需要各种纪律、守则和道徳规范来进行维护,也离不开法律的保障。法律是社会规则中约束力最大的、保障力最强的。法律和其它社会规则一样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课题:家的意味 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家的意味》本框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一框题的内容,本框包括“生命的居所”和“中国人的家”两目内容。主要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义以及中国人的“家”。帮助学生明白尽孝在当下。 2、分析:《家的意味》从地位和作用上来看,学习本框内容,为后面两框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只有对家有很深的理解,才能更好地体味亲情,传递家人之爱,构建和谐家庭。 3、教学重点:家的内涵。 二、学情分析: 与之相应的当前社会生活背景和学生特点分析,家庭作为人们的“避风港”,家庭和谐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化,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矛盾、亲子冲突等不和谐因素凸显了家庭道德和家庭法律常识教育的重要性。加上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成熟,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出现“爱的碰撞”。尤其当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往往不知所措。因此,对家的特点了解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目标及其分析: 1、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2)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3)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 2、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结合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确定的教学目标。 四、课前准备:无 五、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知识回顾,导学设疑——揭示目标,明确方向——预习展示,定位目标——师生合作,释疑解惑——当堂训练,分层巩固——课后小结,归纳梳理——作业布置,分层提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导学设疑(3-5分钟)

第七课家的意味教案

第七课家的意味教案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 【重点难点】 重点:家的内涵。 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多媒体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 师:同学们,听了刚才的歌曲,你有何感想? 学生回答。 师:是呀,家里有我们温暖的牵挂,有真情的关怀和守候,今天我们就“家意味着什么”这一话题展开学习——家的意味。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一)自主预习 1.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3.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4.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5.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__孝__”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6.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二)合作探究 知识模块一生命的居所 探究一:教材P71运用你的经验 请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答案提示:此问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家,如:家是地域,是住所,家是温暖的避风港,家是心灵的港湾…… 探究二:教材P72相关链接及探究与分享 (1)学生分享家庭关系确立的多种情形。 (2)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多种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分享你对下面这些家庭功能的认识。 探究三:教材P73阅读感悟 (1)学生分享课本P73两个故事。 (2)思考感悟,从这两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答案提示:(1)略。(2)体会到了家不止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知识模块二中国人的“家” 探究四:教材P73探究与分享 思考: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焦灼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答案提示:我感受到人们对与亲人团聚的期待,迫切想回家的焦急心情。 探究五:教材P74探究与分享

第七课法律初探

第七课法律初探 导学流程: 预学感知→研讨、展示、点评→课堂检测→课堂小结 【预学感知】 1、与同学说说你知道的我国现行的法律或法规 2、法律的作用有哪些? 3、生活中有些矛盾和纠纷的解决方式或手段? 4、在法治社会里青少年应怎么做? 【研讨、展示、点评】 第一层次:了解你所知道的我国的法律。(阅读教材p60) 【预学感知】 1、法律的含义: 2、法律的特征: 3、法律与其他规则(道德)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联系)。 (1)形成方式不同 法律是由国家并。道德规范是,是自然形成的;纪律规范是制定的;章程是制定的;宗教戒律是制定的。所有的规则都 国家法律。 (2)实施力量不同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道德靠、和的力量发挥作用,纪律和章程靠发挥作用,宗教戒律主要靠和发挥作用。

【研讨、展示、点评】 第一层次:法律的含义、本质 1、“法”的由来,说说你了解的规则,指出哪些是法律,哪些不是法律? 2、法律的含义是什么? 3、法律的本质是什么? 4、探究交流:P57的材料“汉谟拉比法典”中提到了一部有名的法律,叫什么?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与我国的法律有什么不同? 展示: 点拨 : 第二层次:法律的特征 1、法律有什么特征? 2、探究交流:P59的反腐例子说明什么?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展示: 点拨: 第三层次:法律与其他规则 1、法律与其他规则(道德)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法律 其他规则(道德) 不同点 产生、表现方 式不同 依靠力量不同 。 约束范围不同 相同点 2、探究交流: 材料一: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原云南省省长李嘉廷、原上海市市委书记陈良宇等高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贿赂,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材料二:2005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材料三:福建省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福建黑社会性质组织头目陈凯死刑,有警察押往刑场枪毙;百色涉及黑社会性质组织头目周寿南被百色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投进监狱。 规 则 联 系

家的意味 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 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学内容为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一)课程标准(2011)的具体要求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我与他人和集体”,其中“交往与沟通”规定: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上述规定,是本课教学内容安排的课程标准依据。 (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 法治教育大纲第四部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中“分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对初中阶段(7-9年级)作出规定: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了解有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基本原则,认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民事侵权行为;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上述规定为本课“正确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子女有孝亲敬长的义务”等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依据。 (三)本框核心教育价值 第七课共包括《家的意味》、《爱在家人间》、《让家更美好》三框内容。《家的意味》的核心教育价值是让学生感受家庭亲人之爱,学习家庭道德,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强化法律责任意识,自觉履行孝亲敬长的法律义务。通过这些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友善”的目标。 (四)本框内容逻辑分析 本框的内容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三个课中,学生已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 本框内容包括“生命的居所”和“中国人的家”两目内容。第一目“生命的居所”通过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内涵、家的意义。第二目“中国人的家”通过感悟“中国春运”这一中国独特的社会现象,让学生理解在中华家庭文化中,家的深厚意味和丰富内涵。通过对我国传统家庭文化中“家规”“家训”的探究分析,引出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对家庭美德深入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孝亲敬长”。《家的意味》一框从地位和作用上看,可以为后面两框的学习奠定基础,只有对家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体味亲情,传递家人之爱,构建和谐家庭。 二、学情分析: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心灵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正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很强,然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矛盾、亲子冲突等不和谐因素凸显了家庭道德和家庭法律常识教育的重要性。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加上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成熟,他们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过多地享受了来自家庭的关爱。即使感受到了家中的亲情,孩子与父母太熟悉,也不去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他们中的很多人认为父母对他们好是应该的,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针对以上问题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视现实、爱自己父母的教育。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和帮助学生体会亲情,感悟家庭的温暖,了解家的意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亲情之爱,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家庭观。按照

七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人教版 【篇一】 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 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 1.自尊的表现: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方面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 2.自尊的含义: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 3.一般来说,一个没有自尊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4.先天不如人的地方(如不漂亮等)如何才能自尊?(P6) 4.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道羞耻的人。 5.知耻与自尊是什么关系?(P6) 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惟有知耻,才有自尊。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恰当、不合适的行为不知道惭愧,不感到难为情,那就是不知羞耻,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有自尊。 6.在培养自尊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和不 足?(P7)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有缺点并不可怕,关键是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将缺点转换为优点。 7.虚荣心的含义: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的心理。(认识生活中的虚心的具体表现)(P8)

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 1.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P9) 2.自尊的人懂得尊重他人,因为他知道要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P10) 3.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1尊重他人是我们的需要(P10)。○2使我们能更好的认识自己(P11第一段)。③我们需要他人的善意提醒。(P11第二段) 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1.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2.生活中有损人格的不良习惯:说谎、逃避责任、假公济私、阳奉阴违等。 3.彼此尊重,就要宽容大度:不必太在意他人的议论和态度,要适度自尊。(P13) 4.如何对待别人的议论和批评?(P14) 5.自尊的度?(P14最后一段) 6.尊重他人的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7.怎样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方法) 真正的做到尊重他人,就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推己及人,首先要善于欣赏、接纳他人;其次,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情。(P15)8.为什么要赢得他人的尊重?(意义)(P16)尊重可以使人理智,尊重可以使人悔过,重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产生无法估量的正面效应。

第七课家的意味 优秀学案

第七课《家的意味》导学案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含义、家庭的确立、家庭功能意义,明确家的丰富内涵;明确孝亲敬长的原因及方法技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家庭在我们成长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孝”是中国家庭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明确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以实际行动孝亲敬长。 【学习任务】 (一)观看欣赏歌曲《独生子女的故事》、《我想有个家》,回答:歌曲表达了人们的什么愿望? (二)学生收集家规家训,小组交流评选,选出小组发言人。 (三)检查预习: A、填空: ?1.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关系、()关系或()关系结合成的()组织。 ?2.家庭是我们()的寄居之所。我们的()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3.家是我们()的港湾。家里有(),家中有()。()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4、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是甜蜜、温暖、轻松的()。 ?5.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6.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义务。 ?7.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表达孝敬之心。 B、阅读教材,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观看视频《独生子女的故事》,谈谈观后感, ( 二)合作探究分享: 知识模块一生命的居所 探究一:学生分享:你的家庭由几个人构成的?你的家庭关系是如何确立的?总结出家庭的含义: 探究二:(1)教材71页请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家是…… (2) 教材72页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多种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分享你对家庭功能的认识。 (3)总结:家的意义: 探究三:(1)教材P73阅读感悟,说一说对他们来说家的意味是什么? (2)总结:家的特点 知识模块二中国人的“家” 探究四:(1)、教材P73探究与分享思考: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焦灼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 (2)总结: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 探究五:教材P74探究与分享,观看视频《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 (1)收集我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 (2)分析这些“家规”“家训”的内容,说说哪些内容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 (3)说说自己家的家规家训家风 探究六:教材P74相关链接,观看视频《陪我长大陪你变老》及P75方法技能 (1)分享我国法律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及孝亲敬长的原因 (2)学生分享P75“如何孝亲敬长”,了解一些具体做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懂得了: 这节课我学会了: 这节课我未解决的疑惑: (五) 当堂演练:

部编版七道德与法治上《家的意味》说课稿

部编版七道德与法治上《家的意味》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学内容为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第七课共包括《家的意味》、《爱在家人间》、《让家更美好》三框内容。其中,《家的意味》一框从“家规”、“家训”及家庭文化中的“孝”等方面探讨了中国人的“家”,从而体味家的内涵。同时又渗透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将道德与法律有机融合,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会热爱家庭,关爱父母。 二、说学生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正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很强;再加上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过多地享受了来自家庭的关爱。所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和帮助学生体会亲情,感悟家庭的温暖,了解家的意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亲情之爱,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家庭观。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部分的要求:“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试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说出家庭的含义,识记家的作用,知道在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并能说出孝亲敬长的原因。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自己家庭的能力,增强学生孝亲敬长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家庭中亲情的温暖,培养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继承家庭的优良传统,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家的作用 依据:本节课课题为“家的意味”,因此,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清楚,家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有什么作用。 本节课教学难点:中华文化中的“家” 依据:对于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学生可能会感觉到很抽象,所以将这部分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得到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二、【课前预习】 结合评测联系进行课前预习,把握预设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唇齿相依》 思考回答:1、唇齿是什么样的联系?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中的城门和池鱼是怎么联系上的? 3、世界上有没有孤立的事物? 学生活动:(小组回答) 简单总结,得出结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和周围其他的事物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二)讲授新课: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联系呢?请同学们从课本中把它找出来。 (1)联系的含义 学生活动:谈一谈我们身边有哪些联系?能否找到一事物和周围的事物没有联系的呢? 在我们了解了什么是联系以后,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探讨联系有什么特点呢?首先咱们先简单把这一框浏览一下,看看课本中总共讲到了联系的

几个特点?课前咱们也已经把学案发到了每个同学的手中,并且根据联系的特点把同学们分成了三组,下面咱们就由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来展示自己的讨论研究成果。 (2)联系的特点: 1、普遍性 (学生使用的素材) 材料一:图片:工农业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生态系统中各部分的相互关系 材料二:《蝴蝶效应》 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材料三:《原理与方法论》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①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 ②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进行总结提问:

新教科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五单元无序与有序第十二课法律与生活》教案_20

第七课《法律初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尊重法律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情感。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法律的特征并能正确认识法律,区别法律与道德规范及其它规则。 知识目标:了解法律这种特殊规则的起源以及法律的基本概念,知道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利益的体现。 教学重难点: 重点:法律的基本特征 难点: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与其他规则的相同与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规则的分类(回忆后翻书到P51齐读) 教师播放多媒体,让学生填空:对号入座: (纪律)1、在学校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 (道德)2、在公共汽车上主动给抱小孩的妇女和老人让座。 (法律)3、遵守交通法规,维护公共场所秩序。 二、揭示本节目标: 这节开始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正式的、强制性的特殊规则――法

律。大家把课本翻到P56,这节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1、法律的含义; 2、法律的特征; 3、法律与其他规则(道德)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联系)。 三、新授: 1、法律的起源和产生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6页“关于‘法’的传说,了解发的产生。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有关法律的起源和产生的资料。 ?材料一:禁忌:原始社会最早的法律——法律的源头禁忌(taboo),来自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意思为避免遭到惩罚,禁止用"神圣"的东西,禁止触犯和接触"不洁"的人和事。最早的禁忌是原始人对大自然充满崇拜、畏惧而产生的,在人类社会形成的蒙昧、低级的阶段,这时,生产力和 认识水平十分低下,原始人的思维相当简陋和感性,是一种本 能的"纯粹畜群的意识",它们不能把自身与外在世界, 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群体,精神与物质区分开来,日月星辰的泯灭, 春夏秋冬的交替,山川草木的枯荣兴衰,人自身的生老病死, 都会令原始人不可思议。自然界作为一种现存的、外在的、给 定的存在物,对于原始人来说是一种变幻莫测, 既无法离开, 又十分陌生、恐惧的世界。 当原始先民对外界超自然力(mana)的恐怖、畏惧无法解脱, 对日月星辰变化的疑虑和担心无法理解,特别是各种矛盾缠绕

2020-2021学年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 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生命的居所”主要是介绍了家的含义、家庭的功能以及家的特点;第二目“中国人的家”介绍了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有着丰富的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本框题的学习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三个框题中,学生已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而宝贵的生命来自于父母,所以本框题也为第四课《生命的思考》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同时,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尚未成熟,要他们很好地理解中国家庭文化,学会孝敬父母有一定的困难。而本框题所涉及到的家庭知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还是较为浓厚的。 三、设计思想 本框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的思想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设计了“话说我家,体味亲情——晒晒家规,传承家风——孝亲敬长,学会践行”的教学过程,巧设情境,合作探究,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热情,同时把课内知识与德育相渗透。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表达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四、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体验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情感,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的责任意识。 认同——认同家庭的优良传统、家人的优良品质、孝亲敬长的优良美德。 ★能力目标 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收集、展示“家规家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行为能力——在生活中,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提高辨别家庭传统优劣的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亲敬长,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知识目标 知道——知道家庭的含义。 了解——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和家庭的功能。

最新整理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docx

最新整理高二政治教案《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 课前延伸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 2、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以及联系的多样性。 3、重难点把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知识梳理 一、联系的普遍性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2.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 ②每一事物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 ③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 (3)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 2、联系的客观性分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

(1) (2) 3、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 (1)我们要从事物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联系,改变,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 1、事物的联系是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联系的多样性方法论要求: (1)要求我们。 (2)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既要把握事物的,又要关注事物的;既要认识事物的,又要重视事物的。总之,一切以、、为转移。 四、易错点理解: 1、不要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1)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从内部构成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看也是普遍的;从事物发展的历史趋势看,该事物与过去和将来的联系也是普遍的。②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物中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 (2)每一事物与其周围事物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着的。而应当从事物普遍联系的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所以认为“世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教案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 教案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生命的居所”主要是介绍了家的含义、家庭的功能以及家的特点;第二目“中国人的家”介绍了在中国的家庭化中,家有着丰富的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本框题的学习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三个框题中,学生已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而宝贵的生命自于父母,所以本框题也为第四课《生命的思考》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同时,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尚未成熟,要他们很好地理解中国家庭化,学会孝敬父母有一定的困难。而本框题所涉及到的家庭知识

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还是较为浓厚的。 三、设计思想 本框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的思想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设计了“话说我家,体味亲情——晒晒家规,传承家风——孝亲敬长,学会践行”的教学过程,巧设情境,合作探究,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热情,同时把课内知识与德育相渗透。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表达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四、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体验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情感,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的责任意识。 认同——认同家庭的优良传统、家人的优良品质、孝亲敬长的优良美德。 能力目标 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科教版政治七年级(下)知识要点

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复习提纲(教科版) 第一单元共同的责任 第一课大家之家 1、对团体的依赖和需求的感觉就叫归属感。对校园生活的期盼,对老师同学的想念,就是我们对班级和学校集体的归属感。 2、我们热爱我们共同的“家”,这个家“是”指:班级和学校 3、班级和学校对我们的作用是: (1)班级和学校是我们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场所。 (2)班级和学校是我们陶冶情操、培育品格的环境。 (3)班级和学校是我们培养兴趣和发展特长的园地。 第二课我与我们 1、集体是指:许多人集合起来的、有组织、有共同目标和行为规范的团体。 2、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什么?★ (1)个人与集体是相互依存的。 (2)一方面,个人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中,离不开集体。 (3)另一方面,集体由个人组成。 3、集体的作用是什么? (1)人类之所以能够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就是因为人类发挥了集体的作用。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更为密切。 (3)我们的学习和成长离不开班集体和学校集体,同时,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整个集体的利益和发展。 4、我们应该怎么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1)集体由个人组成,集体中同时存在着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一般情况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并愿意放弃或牺牲一些个人利益。 (3)从长远看,提倡集体主义时对个人利益的最大保护。 (4)坚持集体主义并不意味着只顾集体利益,不顾个人利益,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是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的。 5、集体主义是指: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并愿意放弃或牺牲一些个人利益,这就是集体主义。 6、个人主义是指: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过分强调个人利益,不顾他人和集体的利益,这就是个人主义的表现。 7、小团体主义是指:一切以自己的小团体利益为中心,把小团体的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一心谋取和扩大自己所在的小圈子的特殊的、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不顾其他人的利益,不过大集体的,根本的,长远的,全局的利益。 8、小团体主义的实质:就是扩大了的个人主义。其特点:当小团体利益和大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首先考虑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小团体主义的危害:往往会腐蚀集体。 9、团结的重要性:(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团结(2)我们的进步、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团结。 10、如何做到真正的团结: (1)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2)不掩饰自己的缺点 (3)对别人的缺点敢于提出诚恳的批评(4)正确对待同学间的矛盾。 11、真正的竞争:意味着对自己有信心,是在承认别人的长处,为他人喝彩的同时,努力发挥自身的潜力,争取超越他人,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12、为什么需要竞争与合作?二者关系如何?★ (1)集体的力量和集体的发展,有赖于集体中的每个成员既敢于竞争,又善于合作。一个缺乏竞争的集体,将失去前进的动力,一个没有合作的集体,将一事无成。 (2)合作与竞争看似矛盾,实质上时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者共存才能促使集体形成合力,并不断发展壮大,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3、如何做到善于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