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功与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则天的功与过
可能有人会问,俗话说富国强兵,除了鼓励农桑,发展经济以外,武则天时期的兵力强吗?对内她发展的很不错了,那么对外怎么样呢?
这个问题我认为比较复杂,不能用强与不强来回答。如果说武则天在对内统治的方面做得还算可以的话,那么她在对外作战上,真的只能说是毁誉参半了。
下面我就具体说一说武则天时期对外的交往情况。因为武则天是在唐高宗李治显庆四年时就已经执掌大权了,所以她对外作战的阶段,应该追溯到唐高宗时代。
唐高宗永徽二年到显庆三年,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对外作战,那就是平定西突厥汗国阿史那贺鲁之战,这一战历时八年,唐政府前后派出了三拨人马,终于平定了阿史那贺鲁的叛乱,也灭掉了西突厥汗国,这是在武则天开始参政之前发生的,到了显庆五年时,唐高宗李治的身体不好,武则天就开始参政了,参政到第六年的时候,高丽发生了内乱,唐政府趁机派兵去平灭高丽,这是武则天在参政时期第一场大规模的对外作战。
这次作战打赢了,把高丽灭亡了,可见此时的唐军还是很精
锐的,打仗也还可以。虽然这一仗是唐高宗同意打的,也是老进李绩亲自指挥,但是武则天也该有一份功劳,毕竟在那个时候,朝政大权掌握在她的手里。
到了总章三年时,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帝国强盛无比,那时候的吐蕃帝国非常强盛,为了与唐帝国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吐蕃帝国发兵攻打唐帝国西部,攻陷了安西四镇,这时候武则天并没有坐视不理,而是派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率军去收复安西四镇,薛仁贵这个人物大家都知道的,在小说、演义里经常出现,白马王子。但是薛仁贵这一仗打的怎么样呢?他打败了,这是唐帝国吃的第一个大败仗,虽然薛仁贵最后把吐蕃军队给逼和了,败得不算惨,把吐蕃逼和。但是安西四镇没有收回来,西域的交通要道控制权让吐蕃夺去了。
在这一仗之后,武则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继续出兵西域,但是对于东边朝鲜半岛的新罗国以及刚征服的高丽,却是频频派兵,攻打新罗,镇压高丽,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武则天一直没有放弃对外扩张,在对外作战的问题上,虽然一时没有力量去收回西部丢失的领地,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西边我一时可能没有办法收回来,但是东边我已经占有的地方,已经征服的臣民,不能放弃。她的意志还没有消沉。
上元二年,为了重新夺回西域的主动权,武则天在今天的新疆和田西南,也就是当时安西四镇的其中一个地方,设置了一个都督府。同时,对来讲和的吐蕃使者,予以拒绝,不跟人家讲和。为什么呢?当时吐蕃占领安西四镇之后,派使者找到武则天来讲和,说算了,事情都到这一步了,我们别打了。但武则天说,我不给你讲和,除非你退出我大唐原来的势力范围,除非你撤兵,把安西四镇都还给我,撤出新疆,否则没得说,我们还继续打。
这时候的武则天还是非常坚决的想要收复失地,并没有对吐蕃的入侵有畏难情绪。
到了上元三年,也就是仪凤元年时,武则天又派了刘审礼等十二个总管发兵西域,讨伐吐蕃,但是到了仪凤三年,这十二个总管率领的大军全部失败了,全军覆没,又打了个大败仗,而且败得非常惨,连主帅刘审礼都被俘了,最后死在了敌营。吐蕃从此以后在西部耀武扬威,屡次侵犯唐朝边境,西边的各个少数民族政权纷纷脱离唐朝,归附了吐蕃。这对唐朝的局势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李世民在的时候,西域的各个民族都是归附唐朝的,都被李世民打服了,结果现在一看唐朝不行了,吐蕃强盛起来了,他们又纷纷跑到吐蕃那边去了。
这一仗失败以后,李治也好,武则天也好,都不再打了,不
再主动出击了,而是变成了防守为主,为什么呢?难道说武则天当时被吐蕃打怕了吗?这里面有个问题,一个是吐蕃的确相当强大,当时的吐蕃领土有多大呢?东面和唐朝接壤,南面到达了印度,西面直到新疆腹地,北面和西突厥接壤,大家可以想想,这是多大一片土地呀,这么一片广袤的土地,包括青藏高原在内,全在吐蕃人的控制之下,可见它国势之昌盛。
另一个,吐蕃的统帅是非常厉害的,吐蕃的统帅叫钦陵,是松赞干布手下宰相禄东赞的儿子,也是宰相,吐蕃人把宰相叫做大论,所以这个钦陵,在历史上又被称作论钦陵,这个论钦陵很会打仗,当年打败薛仁贵的就是他。在他的带领下,吐蕃军队的战斗力极其强大,唐军屡次败在他手下,所以有他在,西部也不好打;
第三个原因是什么呢?当时大臣们也不同意连续出兵,因为败仗打多了,死了不少人,生产受了影响,所以大臣们建议,停战休养生息,但是,武则天并没有真的打算和吐蕃讲和,而是改变了策略,她对吐蕃的军队是以防守为主,能不打我就不打,打不过你我就不和你打,甚至吐蕃的赞普死了,她还要派个人去吊唁,还要跟人家装装孙子,示一下软。但是对归附于吐蕃的西突厥,武则天却是毫不留情,调露元年九月、十一月,武则天两次派吏部侍郎、礼部尚书裴行俭率军讨伐西突厥,打的就是西突厥
背叛唐朝投靠吐蕃的部落,用兵达三十万,大破西突厥各部,重置安西四镇。这种策略取得了很大成功,为什么在外交上会取得很大成功呢?因为吐蕃不可能总是把大军驻扎在西域啊,有事儿他就来,没事儿他就走,他一走呢,西域就只剩下这些投靠了他的西突厥部落了,那么作为武则天的策略就是,我扔下你吐蕃不管,我不和你打,直接去打这些归附于你的西突厥部落,不是也能取得很大的成功吗?你吐蕃不好打,西突厥总好打吧?所以果然,裴行俭大胜,安西四镇又被重新设置了,西突厥也被降服了。
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武则天对西部的敌人,一直是没有妥协的,一直在寻找途径去拿回已经失去的利益。虽然几次战败,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害怕,也没有气馁。
永隆二年,西突厥又侵犯唐朝的边境,武则天二话不说,又让裴行俭出击,结果这次又是大败突厥人,其首领叫做史伏念,投降了,阿史德温傅,另一个反叛首领,被活捉了,唐军大胜。从这可以看出,武则天对西部的国防,还是毫不放松的。她一时没能赶走吐蕃,这是不是她的责任呢?这不该是她的责任,因为对手实在是太强大,但是她能把吐蕃挡在西部,没有让对方继续前进,并且趁机打败了归附于吐蕃的那些西突厥各部落,重新让它们接受唐朝的统治,这也是一大功勋哪。
接着永淳元年,武则天再派大将王方翼出兵讨伐西突厥,又取得了胜利,加上这次,武则天在显庆五年开始掌握大权以后,她已经打了六次战役了,这次战役,有四次都打赢了,两次打输了,打赢了的一次是对高丽,一次是对西突厥,打高丽和西突厥一共四次,都赢了;输了的,全部都输在吐蕃的军队手里了。可以说,在武则天和李治共同执政的这段日子里,武则天下令进行的对外作战,基本上总体效果还不算很坏。虽然在西部经受了败仗,但是在西北,却有力的遏制了吐蕃势力的发展,让唐朝的利益没有遭到更大的损失。
那么在李治去世以后,武则天废了皇帝李显,独掌大权,此时的对外作战又怎么样了呢?武则天作了皇太后以后,她一方面临朝称制,垂帘听政,另一方面密切注意着那些反对她的人,那么这个时候,保住自己皇太后的位置,就成了第一件大事,谁反对她,她就杀掉谁,无论是谁,所以这时候的武则天把稳固自己的地位放在第一位去考虑,国防的事情,自然就排在第二位了。或者排在第三,反正排到后面了。
这时候的武则天就开始犯错误,开始有过失了,而且这个过失还不算小。
光宅元年九月,也就是武则天独揽大权的头一年,徐敬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