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 淮剧之乡说淮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剧之乡说淮剧
宝应素有淮剧之乡的美誉。

淮剧中有两大流派,即所谓东路艺术和西路艺术,其西路艺术就源于宝应,查一查新编《县志》便可看到,一百多年来,许多民间艺术家,在这块园地中不辍耕耘,为淮剧的孕育、催生和成长、革新灌注了心血和汗水。

也许因为是“乡音”,宝应人不但爱听淮剧,也爱唱淮剧,尤其酷爱原汁原味的老淮调。

时序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剧在宝应城乡仍然拥有相当数量的中老年观众,青年爱好者也不在少数。

曹甸、西安丰、下舍、射阳湖一带,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不少乡村干部可以粉墨登场;水泗乡村村有业余淮剧团,生旦净末,行当齐全,服装道具,样样俱备,农闲搭台,能唱整本大戏,难怪人们把这些乡镇称作“戏窝”。

文化部门举办“里下河业余歌手大赛”,农村来的青年歌手多唱淮剧选段,其投入的程度和艺术效果皆不下于同台参赛的通俗歌曲和摇滚歌曲。

行家们说,淮剧的味道是什么?是“苦”。

把这种“淮味”表现得酣畅淋漓的又全凭一个“唱”字。

我以为此言极是。

无论上早已登上艺术殿堂的淮剧表演艺术家,还是终身浪迹江湖的民间艺人,他们的功夫都在一个唱字上,他们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唱出生活的苦味来。

人们可以从淮剧的声腔中听到祖母的号哭,外公的抗争;母亲的哀叹,父亲的愤懑;人世的不平,步履的艰难……一切都无遮无掩,直白坦荡,亲亲热热地爱,咬牙切齿地恨。

祈告则磕头捣蒜,诅咒就跺足捶胸,痛不欲生时能一口气推出上百句,宣泄胸中的积郁,控诉世间的冤屈,呼天抢地,撕心裂肺,悲声不绝,唏嘘不已,乃至泣下……
淮水茫茫,黄河浩荡。

多少次夺去江淮平原的桑田,带走里下河的文化。

死者矣矣,生者扶老携幼流徒他乡,这就是淮剧产生的时空背景。

戏剧家们考证出淮剧源于“香火戏”、“童子腔”、“门叹调”、“打雷雷”,这是不错的,不过还需要再前进一步,前两者是贫苦农民对神的乞求,后二者是他们对人的求助,对大自然的抗争和改造,明白了这一点,也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一剧种的哭腔与苦味了。

京剧是恢宏的,他太多了帝王味;越剧是华彩的,可脂粉气息忒浓了;昆剧那样的雅奥,川剧又令人觉得那么缥缈,那样神秘;界乎雅俗之间的是黄梅戏,然而也还使人明明白白地感到是戏,是艺术。

唯有这淮剧是生活,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平民的生活。

它粗,它土,常常在俚语村言中含秀见雅,它也以“骂世”、“劝世”为宗旨,却不加粉饰地拿了平常人的苦来“现身说法”,揭示生活的哲理。

它也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可爱的是这些舞台形象统统都平民化了,农民化了。

现代的孩子不喜欢淮剧,他们喜爱流行歌曲,特别喜爱摇滚乐,或将录放机、VCD音量加大,播放“重金属”摇滚乐曲,或涨红脸高歌“一无所有”,“这就跟我走”。

于是斗室之中常常要发生老人和小孩的冲突和辩论,结果是谁也说服不了对方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在《辞海》“爵士乐”条目下摇滚原来是爵士乐的后裔,爵士乐又源于黑人劳动歌曲、灵歌等。

摇滚乐曲唱起来也是边唱边舞、唱说结合,其声音,其表情,其动作皆发挥到极致,或叫做艺术的极致吧,再辅以电声乐器和爵士鼓的渲染以及现代灯光的烘托,电闪雷鸣,把爱与恨、悲与喜都夸张到死去活来、无以复加的地步。

尽管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摇滚和淮剧不但有着相同的身世,还有着十分接近的审美价值取向,它们都是那么粗犷,那么质朴,直接唱出自己的心声。

如果青年人很容易从摇滚中找到自己的情结,长期生活在里下河地区的中老年朋友则极易在淮剧曲调中产生共鸣。

唯一令人感到不足的是,爵士乐从美国新奥尔良走出去了,走遍了全世界;而我们的淮剧本来也已经从田头、街头唱到了舞台剧院,从苏北农村唱到江南的名城大埠,可后来又渐渐地失去了许多阵地,只留下难以割舍的乡情。

其中恐怕与我们后来太讲究程式化有点关系吧。

近年来有淮剧改革家倡议“返祖”,但倘能把握住它那通俗朴素的本质,使之成为真正的“江淮摇滚”,那也未必不能再振雄风,以至流行。

蓍名作曲家刘炽同志到宝应来寻旧,县淮剧团的一位作曲家哼了淮剧《蔡金莲》中一段“掼板”:“一出大门黑凄凄呀,自己自不见自己衣……”他惊诧地说:“啊,这不是典型的现代摇滚吗?”。

淮剧世家
淮安淮剧团的创史人--周茂贵
周茂贵一家称的上是淮剧世家,父亲周长荣是淮安西路淮剧的开创者,而其本人又是淮安市淮剧团的创始人,儿子周小贵则是西路淮剧周家第三代传人。

活动背景:淮剧又名江淮戏,由江苏盐城地区的地方小戏发展起来的,流行于上海、江苏、安徽部分地区,淮剧以他委婉、缠绵、细腻的唱腔深受人们的喜爱。

由于网络的普及、电视节目内容的丰富,似乎使人们忘记了传统的戏曲,尤其是青少年知之更少,所以,从幼儿抓起,幼儿园适当增加以戏曲欣赏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能有效的发挥戏曲的艺术教育优势,陶冶幼儿情操, 增强幼儿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

其次,幼儿对戏曲也并不陌生,电视媒体、社区活动、爷爷奶奶不时唱上几句。

从欣赏家乡戏曲入手,开展主题活动,能进一步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有助于幼儿关心周围的人和事,拓展知识面。

以了解和欣赏戏曲为主要目的,完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纲要》的要求。

活动目标:1、了解淮剧中老生、小生、花旦、丑角的外形及演唱特征。

2、能有情趣地模仿和表演,体验淮剧欣赏和表演带
来的乐趣。

3、萌发热爱家乡地方戏曲的情感。

活动准备:1、淮剧服装一件(花旦)
2、幼儿表演的道具人手一套(老生胡须、水袖、化妆粉)
角色行当:
淮剧的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各行又有分支。

如生行分老生、小生、红生、武生,旦
行分青衣、花衫、老旦、彩旦、闺门旦等。

早期的"三可子",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三个行当。

后来受徽剧、京剧影响,才逐渐有所发展,有"大二三花脸,老少父母旦"之说。

但也并非全部严格分行。

如小生演员,也能唱老生、丑行。

花旦演员,也能唱青衣、武旦。

很多演员都是一专多能,文武双全。

少数全能的演员,能担
任淮剧所有行当的角色。

"三二三花脸"即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大花脸一般都扮演较有身份的帝王将相角色。

有以唱为主的。

如《鞭断人》的尉迟恭。

有以做为主的,如《封神榜》的纣王。

还有一种专演白脸的奸臣,如《打严嵩》的严嵩等,此类角色阴险狡诈,狠毒奸恶,多以说白取胜,淮剧界称之为"粉脸"。

二花脸一般都是扮演较有武功的人物,如《汴梁图》的郭燕威等,身份较高,穿靠披甲,偏重刀枪"把子",属"油二花脸"。

《嘉兴府》的马快等地位较低,箭衣短打,长于跌滚翻打,为"
摔打二花脸"。

还有一种擅演"跳判"的花脸,如《探阴山》的判官等,被称为"做子花脸"。

三花脸亦称小花脸,即小丑。

文的如《活捉》的张文远,要求口齿清楚,诙谐幽默。

武的如《盗杯》的杨香武,讲究身手矫健,灵活自如。

也有些"彩旦"角色,如《金钗记》的老王婆。

老少父母旦指的是老生、老旦、小生、小旦四个行当。

老生,凡年长的男性角色都包括在内。

有以唱取胜的,如《白虎堂》的杨延昭。

有以做为主的,如《扫松下书》的张广才。

还有以身份区分的,如《小琵琶》的蔡崇监,被称为"贫苦老生"。

《琵琶寿》的王廷玉,则称为"袍带老生"。

还有需要具备基本武功技巧的一类角色。

如《开封告状》中身份较低的田忠,称为"摔掼老生"。

另外,《赞貂》的关羽,《秦香莲》的包拯等开红、黑脸谱的角色,在淮剧中,一般也都由老生应行。

老旦,凡年长的女性角色,全归老旦行当。

偏重于唱的,如《探寒窑》的王母。

较重于做的,
如《清风亭》的贺氏等。

小生则扮演年轻的男性角色。

包括文弱儒雅的文小生,如《郑巧姣》的桂中必等。

武小生,如《白蛇传》的鹤童等。

文武兼备的"文武小生",如《牙痕记》的王金龙等。

淮剧中有许多家境贫困、命运坎坷的小生角色,如《珍珠塔》的方卿,《合同记》的王清明等,一般都以大段唱词见长。

还有一种小生角色,风流潇洒,谈情说爱,如《访友》的梁山伯,《罗英访贤》的罗英等,表演时较为轻松活泼。

为与其他较严肃的角色相区别,化妆时在额间多
抹一滴红油彩,俗称"一滴油生"。

小旦,凡年轻的女性角色,均归小旦应工。

其中有比较庄重的"青衣",如《探寒窑》的王宝钏,《孝灯记》的王月英等。

有比较活泼的"花旦",如《汗衫记》的马姣鸾,《分裙记》的梁赛
金等。

还有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