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采访教程期中复习(第一章~第五章)

新闻学采访教程期中复习(第一章~第五章)
新闻学采访教程期中复习(第一章~第五章)

期中复习:新闻学采访教程

第一章总论

1.新闻采访:新闻工作者搜集新闻素材的活动。

2.新闻采访的地位:是新闻工作的灵魂,具有基础、决定性的作用。

3.采访与写作的关系:①先有采访后有写作②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③新闻与

写作是辩证统一的(采访决定写作,写作反作用采访)

4.新闻采访的特点(与调查研究的区别):①目的性的区别:新闻采访是为了满

足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②新闻采访具有时间的限制(争分夺秒)以及稿件成品的快速③新闻事件的突发性,无法事前准备④受众兴趣广泛,新闻题材和体裁的广泛性. ⑤新闻工作者对知识的全面性要求⑥采访工作的艰辛

5.采访的方式:①最普遍:个别采访(1vs1)特点:具体、深入,记者有主动权

对象:新闻人物或知情人②开座谈会特点:短时间内获得较多新闻材料,并能当场得到验证(修正)对象:大中型报道题材③现场观察特点:亲身体验达到准确而生动④参加会议特点:符合中国国情能获得阶段总结和下阶段工作任务获得大量新闻线索⑤蹲点(深入一点,扎实解剖)特点:由表及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对象:报道量大、涉及面广且时间相对充裕的报道素材⑥查阅资料⑦改写:加工新闻线索以及现成稿件⑧问卷:从全体调查中抽取一部分实证⑨电话采访由于不能前往现场,为完善新闻的真实性→注意事项:要准备充分、提问精炼、及时记录10网络采访特点:信息广泛、采集形式多、满足采写的即时性、信息容量无限性、信息采集的交互性→主要形式:直接转载、组织网络调查、通过E-mail、搜集资料

6.采访性质的分类:常驻采访、突击采访(面对突发情况)、交叉采访、巡回采

访、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易地采访

总论思考题:

(1)什么叫新闻采访?

新闻工作者搜集新闻素材的活动。

(2)怎样全面、正确的认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采访是事实和新闻之间的媒介先有采访后有写作,采访决定写作,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归宿,写作反作用采访。

(3)采访从形式和性质本别是怎样区分的?

从形式上分有10种形式:个别采访、开座谈会、现场观察、参加会议、蹲点、查阅资料、改写、问卷、电话采访、网络采访

从性质上分为6类:常驻采访突击采访交叉采访巡回采访隐性采访易地采访

(4)新闻采访有哪些特点?

目的差异性、时间的限制性、项目的突发性、需要的广泛性、知识的全面性、活动的艰辛性

(5)什么叫隐形采访?

采访过程不公开记者的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的目的特殊采访。

(6)易地采访有什么好处?

避免记者产生眼界狭窄、固步自封的弊病,通过同行横向联系、开拓知识面,增强全局观念。同时也可以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第二章策划与准备(采访前期)

1.新闻策划:对整个新闻过程的规划设计。

2.记者的第一步:敏锐地感知和判别新闻

3.新闻敏感: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事实所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说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含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

4.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

①政治敏感(洞察力):新闻事实出现后,记者立即站在党性原则上,将党政的中心工作与编辑报道意图相结合。

②迅速估量新闻对广大受众的吸引力,同时做到有趣不俗、有益无害健康高尚的趣味。

③透过现象看本质,借助马列主义的观点看问题,凭借生活和新闻实践经验形成新闻追踪能力。

④判别、提取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构成报道(善于比较,鉴别含金量最高的事实报道)

⑤顺藤摸瓜、科学预见、超前思维。(预测性新闻)

5.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①学习党政方针

②立足全局,把事实置于全局进行考察比较

③抓具体矛盾,抓主要矛盾

④博学多识,不断拓展知识面,增强知识素养

6.新闻价值:事实构成新闻诸因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可否构成新闻的尺度。

7.新闻价值的5个因素: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

8.新闻政策:新闻报道政策界限的规定

9.新闻价值和新闻政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服从科学也要服从纪律,两者辩证统一。

10.报道思想: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范围、内容、方法11.新闻线索:新近发生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作用:给记者指明采访的方向、范围,提供感知直至认识整体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12.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①党政要员的活动、讲话②各类会议和简报③记者的耳闻目睹④记者对日常情况的积累获取⑤联系广大人民群众⑥互联网

13.运用新闻线索的注意事项:注重验证、尊重事实、讲究时宜、合理安排14.平时准备:理论准备、政策准备、情况准备(收集素材以备不时之需)、知识准备(迅速与采访对象建立有效交谈、敏锐把握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深刻揭示新闻主题、有效避免知识性错误)临时准备:熟悉新闻事件熟悉新闻对象拟定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完备硬件

策划与准备思考题:

(1)怎样认识新闻采访策划与准备的重要意义?

新闻的策划和准备就是新闻采访的前期准备,新闻策划确立了明确的报道思想和新闻线索的获取,规范了整个采访过程的行动指南,而新闻的准备能使新闻采访深入且效率提高。

(2)新闻敏感有哪些主要内容?

①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②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受众

③迅速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④迅速在同一事物的诸多事实中,判断鉴别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⑤迅速在对事实进展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3)新闻价值的主要要素是什么?

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趣味性、接近性

(4)怎样认识新闻价值和新闻政策的关系?

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制约。当新闻价值和新闻政策发生矛盾时,应当服从新闻政策;如果新闻政策有缺陷时,力促有关部门进行修订。服从科学也要服从纪律,两者辩证统一。

(5)什么是新闻线索?它的获取途径有哪些?

新近发生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主要途径:①党政要员的活动、讲话②各种会议简报③通过记者耳闻目睹④对日常情况的积累获取⑤广大人民群众⑥互联网

(6)平时准备与临时准备各有哪些主要内容?

平时准备:理论准备、政策准备、情况准备、知识准备

临时准备:收集新闻事件的相关素材、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拟定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7)怎样认识知识准备与采访功效的关系?

知识准备能够迅速与采访对象建立有效谈话;能够迅速敏锐的把握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能够深刻挖掘新闻主题;能够避免犯知识性错误

(8)在性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采访对象各有哪些访前心理?

从性质上:先期性心理临访性心理

从表现形式:积极配合型、一般协作型、蓄意应付型

(9)传统媒体应当从哪些方面竭力网络传播?

微博等新兴媒介作为新闻线索的来源之一;借用通俗直观的网络语言吸引眼球;在采编业务上吸收整合网络传播信息

(10)传统媒体采用网络内容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2种,一种将网络内容引用为自己稿件的新闻依据另一种将网络内容引用为自己稿件的新闻背景

第三章实施与运作(采访中期)

1.为什么要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

①要使活动收到预期效果,必须创造一系列相应的良好条件

②记者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挖掘所需的事实材料

2.哪些是良好的访问条件:

①商定适宜的访问时间:(1)让采访对象自己约时间(因为采访对象会

选择最空闲最方便的时候,便于集中和持续集中于采访活动;同时采访对象也会产生守信心理,自动排除干扰)(2)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或生活片刻(因为容易产生动心现象、心灵交感)

②设计得体的仪表风度:同采访场合与采访对象的服装习惯相吻合。

③讲究文明的言谈举止

④调节融洽的访问气氛:原则是先避开正题,拣对方最熟悉、最感兴趣

的问题和话题闲聊片刻步骤有:(1)简单表明身份和来意(2)趁落座之机,迅速扫视四周环境特别留意书画、全家福等(3)以此为契机,展开片刻闲聊

⑤摆正合理的相互关系:记者应当自尊(提高个人修养)和尊重采访对

象(深化交往,发展关系)原则:不卑不亢,谦虚庄重,以礼相见,以诚相待“谦虚不流于谄媚,庄严不流于傲慢”——邵飘萍

⑥穿插丰富的形态语言:面部表情、体态表情、手势

⑦掌握灵活的注意转换: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灵活转换能提高采访活

动的效益。方法:(1)强调采访意义(2)约束神情语态(3)排除外来干扰(4)变换活动方式

3.提问的三种形式:

(1)正面提:单刀直入、开门见山适用熟悉的采访对象(避免见外)以及社会阅历丰富(顺应性强,公务忙)(2)侧面探:也叫启发,有三种启发:接近性启发、相似性启发、对比性启发

(3)反面激:激问和错问(刺激当事人澄清事实)

4.提问的注意事项:①简洁②具体③间接(避免限制性提问:不是

“是”就是“否”的回答)④深刻⑤自然⑥节制

5.开调查座谈会的效果:①节省时间②互相启发③及时验证

6.主持座谈会的技巧:①事先通知对方(座谈会的内容、目的和要求)

②精心选择参加人员(典型性;异见性;支持新事物、支持新闻工

作的)③合理控制与会人数(三五人或六七人,保证会议质量,记者容易主持)④不轻易下结论⑤捕捉线索学做有心人(以便做个别深入采访)

7.现场观察:强化视觉功能

8.为什么要强化现场观察:人必须依靠感觉;人的感官联系客观实际;

视觉是最灵敏的感官

9.现场观察独特的功能:

①识别真伪增强可信性②激发灵感增强思维敏捷

②加深主题理解增强深刻性④通俗理解事物增强可读性

⑤使采访对象触景生情增强认知

10.现场观察的注意事项:(1)明目的(2)多请教(3)抓特点(顺应

观察顺序,先面后点,抓取特点)(4)选地点(5)善用脑

11.如何发掘听觉功能:①悉心闻取线索②适时调节音强③训练听力

(专心、虚心、耐心地听)

12.当场记录:以笔记为主,心记为辅

13.记录的范围:要点、易忘点、疑问点、采访对象的思想和有个性的

语言、记录记者观察所得、记录记者的联想

14.记录的注意事项:①行与行之间要留白(随时插入补充和改正的同

类材料)②字迹尽量工整

实施与运作思考题:

(1)创造良好访问条件的重要性及其内容是什么?

为了获得预期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事实材料。内容:①商定适宜的访问时机②设计得体的仪表③文明的言谈举止④调节融洽的访问气氛⑤摆正合理的相互关系⑥穿插丰富的形态语言⑦掌握灵活的注意转换

(2)记者仪表风度的设计有哪些意义与原则?

得体的仪表风度能增加采访对象的好感。首因效应好,交往双方就会产生强烈的交往愿望。原则:大方得体,同采访场合与采访对象的服饰习惯相吻合。

(3)怎样认识记者和采访对象的相互关系?

记者应当自尊与尊重采访对象,原则就是不卑不亢,谦虚庄重,以礼相见,以诚相待

(4)形体语言具体构成有哪些?

面部表情、体态表情、手势

(5)注意转换有哪些意义和做法?

能提高采访效率。强调采访意义;约束神情语态;排除外来干扰;变换活动方式(6)提问有哪些形式及注意事项?

正面提、侧面探、反面激。注意事项:提问要简洁、要具体、宜间接、宜深刻、要自然、宜节制

(7)调查座谈会有哪些益处及注意事项?

节省时间、互相启发、及时验证。注意事项:事先通知对方、精心选择参加座谈人员、控制参加座谈会的人数、不轻易下结论、捕捉线索做有心人

(8)为什么要强化视觉功能?

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靠感觉开始;人的感官与客观实际相联系,视觉是最灵敏的感官。

(9)现场观察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明目的、多请教、抓特点、选地点、善用脑

(10)听觉的过程是怎样产生的?其运用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发问交谈与记录采访对象所述材料的桥梁就是听觉。注意事项:悉心闻取线索、适时调节音强、着力训练听力

(11)记录内容的主要范围有哪些?

记要点、易忘点、疑问点、采访对象的思想及其个性语言、记录记者的观察所得、记作者的联想

第四章深入与收尾(采访后期)

1. 深入采访的标志: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

2. 如何做好深入采访:①掌握必要的采访方法②具体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3. 深入采访要:①悉心抓特点②悉心抓本质③克服有碍深入采访的思想障碍

4. 悉心抓特点:既要抓住问题的广阔范围,又要抓住个别的、具体的细节。

记者要做到3点来抓取事物特点:

①看准形式抓特点(党性)

②通过比较抓特点:

(1)纵断面比较,同过去的同类事物相比较,在质和量之间找事物的差异(2)横断面的比较,同一时期的同类事物相比较,在质和量之间找事物的差异③选择角度抓特点:在总的报道思想及题材,选择一个最有特色的侧面(切入口),深挖、以小见大。

选择角度的注意点:

(1)比:多角度比较分析,找到最能体现特色和主题的

(2)小:一个角度一个侧面,不能贪大贪全、面面俱到。为了能以小见大,报道突出深刻,避免空泛、肤浅。

(3)异:避免雷同,敢于标新立异。

5. 悉心抓本质: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揭示事物现象的根本原因及其后果,增强新闻报道的力度、厚度、深度。

悉心抓本质的两点注意:

①记者调查研究的面要宽一点,思考问题要深远一点(没有广度,便没有深度)

②记者对问题要钻研得通透、深刻,通过感性到理性多次反复认识,最终去伪存真,把问题的本质挖掘出来。

6. 克服有碍深入采访的思想障碍思想障碍有:

①盲目自满②只求数量不要质量③怕苦畏难不下基层

④先入为主⑤重实践轻结论

7.仔细验证材料:客观事物的错综复杂,采访对象的心理因素、表达能力等主客观因素,加上记者采访技巧的熟练程度,都会影响结果,所以记者要验证材料。方法:

①以记者智力进行验证:凭借记者的逻辑推理,以及以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

②通过实践采访进行验证:验证到手的新闻素材,接近新闻源的采访实践。(一般情况,只要找到新闻源和当事人,新闻材料就能得到验证)

西方“三角定位法”:从三个方面相互综合确认一个事实

8.为什么要迅速记笔记:

人皆会产生遗忘现象,靠心记的材料若不及时整理成文字,事后整理的难度更大。

9.整理笔记的步骤:

①通读笔记,回忆整个采访过程,将心记内容迅速写成文字插入同类笔记材料

②再通读初步整理的笔记,标出页码,并在可能用到的材料旁做上记号

③根据确定的新闻主题分门别类,使笔记成为写作提纲

10.搞好材料或材料积累的作用和意义:

①有利于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了解过去、指导现在和预测未来

②有利于新闻报道更有新意和深度

③有利于记者从中产生联想进而获取新闻线索

11.如何积累材料:从点滴入手,除了每次采访的多余材料外,留意平时的看书学习和社会接触中,养成随时摘录的习惯。同时要做好两点:

①勤奋读书、勤于摘录

②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采访本随身携带,对资料不定期整理、分类、取舍。

12.资料分类的原则:

①指向原则:收集资料有明确的方向

②优越原则:去粗存精,善于甄别

③统筹原则:上下纵横各方面统筹兼顾

④价值原则:收集的资料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⑤及时原则:将有用的资料立即做成卡片

⑥认真原则:对材料的精确性力求丝毫不差

⑦全面原则:对某一问题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收集

⑧求新原则:注意收集新动向、新思想、新成就

⑨系统原则:系统整理合理编码

⑩持久原则:长期艰苦的努力,持之以恒

13.新闻主题:新闻事实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表明的中心思想

14.新闻主题的意义:是新闻的主导思想、灵魂,是决定新闻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统帅采访、写作及所有资料。

15.新闻主题的来源:来源于生活本质,从生活中提炼升华出来的思想。

16.新闻报道的原则:一篇新闻只能有一个主题,主题即中心。

17.当遇到存在多个主题的时候,要坚持三个原则:

①忍痛割爱保精华②一剖为二分别发③注意发展搞系列

18.采访阶段要选择、提炼主题:

提炼主题要在动手写作之前(意在笔先),不能讲采访和主题割裂开来(没有明确的主题就很难深入采访、易造成材料不够重新采访)所以要先确立主题再采访或者边采访边选择、提炼主题

19.主题处理不当的主要原因:①主题选择偏杂②议论成分偏多

20.选择好主题,要具有强烈的倾向性,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①政治上重要(精神主流,指向性政治高度)②受众所注意③涉及最迫切问题

21.提炼(深化)主题:

在确定主题之后,对材料从感性到理性的理解,去粗存精,由表及里地综合分析,从普遍意义的思想观点发掘事物的本质,必要时还要做作补充采访。

22.提炼主题依据的两个因素:

①对全局的清晰度②对材料的认真有序的综合分析。

23.综合分析的具体步骤:

从纵、横两个方面分别比较,再与全局及报道思想相联系思考,看看各局什么特色,各能说明什么共同的问题。把特点和共同的问题搞清楚,主题也就较好的得到提炼。

24.提炼主题的具体注意事项:

①不要强化硬化(以事实为前提,符合形势与政策)

②不要分散空泛

③不要雷同浅薄

深入与收尾的思考题:

(1)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抓本质?

抓特点:①看准形式②通过比较(横、纵比较)③选择角度(比、小、异)

抓本质:①对问题想得宽一点、远一点②对问题钻得透一点、深一点

(2)验证材料的必要性及主要方法是什么?

由于客观事物的错综复杂,加上采访对象会受到心理情绪、周围环境等客观干扰因素,记者采访技能的不熟练,都会影响材料的真实性。

检验方法:①以记者智力进行验证②通过采访实践进行验证

(3)为什么强调迅速整理采访笔记?

人皆会产生遗忘现象,采访中的心记材料需要作文笔记材料的补充,再次回想的内容容易导致失真。

(4)如何认识材料积累的重要性?

①有利于记者在采写新闻的时候了解过去、指导现在和预测将来

②有利于新闻报道更有新意和深度

③有利于记者从中产生联想进而获取新闻线索

(5)怎样认识新闻主题与新闻采访的关系?

采访和主题不可分割,在采访的同时将主题确定好,或边采访边选择、提炼主题(6)如何看待综合分析的意义?

综合分析的好坏是提炼主题好坏的关键,从横纵两个方面相比较,再从全局情况及报道思想相联系思考,从各具的特点,各能说明什么共同的问题,找到这个特点和共同的问题搞清楚,主题就能得到提炼了。

(7)如何有效的地表现主题?

主题选择集中单一,议论适当(先充分表达,接着少量精辟的议论)

(8)如何提炼主题?

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综合分析。从普遍意义的基础上挖掘出本质思想。对全局的清晰了解,对材料认真有序的综合分析。提炼主题时不生搬硬套、提炼主题要集中具体,不要肤浅雷同,流于一般。

(9)选择(确定)主题的三原则是什么?

政治上重要、为受众所注意、涉及最迫切问题

第五章人物与事件类新闻采访

1.报道体裁:消息、专访、通讯、新闻特写、报告文学

2.人物新闻:用消息形式报道人物活动与事迹的一种新闻体裁

3.人物新闻的特点与作用:①短:字数少(六七百字)作用:内容充实,抵制长而空的文风②快:报道速度快,调子转动快作用:及时展现社会各战线新人的风采③活:细节活,体裁活泼吸引人④强:说服力强

4.人物新闻的采写要求:

①路子要宽、选人要准:选的采访对象某一方面的权威人物;社会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鲜为人知,能引起社会反响的。

②突出重点、忌大忌全:不能面面俱到,贪大求全。要紧扣针对性做文章,紧扣当前形势,选择的人和事能联系实际,解决人们迫切希望的,值得人们学习的。

③避免雷同,突出个性:要突出三个一: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精神思想;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典型事件;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个性语言

④粗细结合、重在节制(细节描写不能下重笔墨):粗:概述式叙述细:细节描写

5.人物通讯:较详尽反映新闻人物活动与思想的通讯体裁

6.人物通讯的采访对象:先进个人与集团;有争议甚至反面落后的任务

7.人物通讯的注意事项:

①主题明确,特点鲜明(对象统一独立)

②精心选材,富有气息(体现时代特征、富有时代气息,同当前工作和形式密切相关)

③抓好情节,带动全篇

④重视环境(不能脱离社会孤立表现),兼顾群体(突出一人,兼顾群体)

8.专访:对新闻人物或单位、部队进行专题访问的通讯体裁

9.专访的特点和作用:针对性(目的指向、环境指向、采访对象的合适)、代表性(采访对象、采访内容的典型性)、适合性(时机和场合的合适)

10.专访的采访要求:①精心选择人物:(1)新闻人物(2)知情人新闻人物的选择不能随心所欲,必须按照由事选人的原则②准确把握时机③合理安排观察观察对象:(1)专访对象(观察的中心)(2)现场及周围环境④注意谈话纪实(注意事项:尊重事实真相,体现访问对象的个性特征)⑤控制访问方向:记者尽可能控制谈话提问的方向,紧紧围绕事先预设好的主题或者在接触过程中发现更好的主题。

人物与事件类新闻采访思考题:

(1)人物新闻有什么采访要求?

①路子要宽、选人要准②突出重点,忌大忌全

③避免雷同,突出个性④粗细结合,重在节制

(2)人物通讯有何采访要求?

①主题明确,特点鲜明②精心选材,富有气息

③抓好情节,带动全篇④重视环境,兼顾群体

(3)人物专访有何特点与作用?

特点:针对性、代表性、适合性

作用:现代社会新人新事层出不穷,新矛盾新问题日益增多,专访这一报道体裁快捷灵活,能迅速作专题报道,且感染力强,值得提倡。

教材教法考试题及答案一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教材教法考试题及答 案一 作者:文亮教师招聘来源:时间:2011-08-04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 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20分)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语文是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不宜刻意追求。 3、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包括、、。 4、《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应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5、《课标》“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6、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和的能力。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语文课程资源 2、分解式目标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2、什么是探究学习?请举例说明。 3、“三维目标”整合有哪些策略? 四、观点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语文素养就是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2、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五、教学设计题(12分)

1、请写一两条解决“识字”与“写字”相结合的好方法。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台湾蝴蝶谷》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喜欢祖国的宝岛台湾吗? 生:喜欢。 师:在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有美丽的蝴蝶谷,大家听说过吗? 生:没有。 师:那老师今天就带领大家学习《台湾蝴蝶谷》这一课,咱们现在就一块去认识这个闻名世界的“蝴蝶王国”,好不好? 生:好。 师:同学们,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蝴蝶谷是怎样的景象。 〔课件演示〕美丽的蝴蝶谷 (生看画面) 师:景色美不美? 生:美。(异口同声地说) 师: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生读) 你认为这位教师的现代媒体使用恰当吗?请加以评述。 2、这是一位老师执教《早操》巩固识字的片段: 师:请从“苹果树”上摘一个带有你认识的字的“苹果”贴到黑板上。(教师出示教具苹果树) 学生纷纷争抢“苹果”。(共10个字,没摘到字的同学又回到座位上) 师:老师帮助你们贴到黑板上。(要贴的位置过高) 生:“做操”贴到哪儿好呢?(还剩一个词语) 师:大家一起看一看,贴到哪儿好呢?

新闻传播学院课程考核新闻学概论期末试题

新闻传播学院课程考核 新闻学概论试题 注意:将试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本卷与答题纸一并收回;试卷满分100分; 请认真作答;考试时间100分钟;形式:闭卷。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法治: 2、新闻价值: 3、出版自由: 4、言论自由: 5、新闻事业管理: 二.简答题: 1、简答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所主要采取的方法 2、简述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几个主要因素 3、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 4、阐释新闻法治应该从哪几个方面予以把握。 5、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任务,包括哪几个方面?做具体解说。 三.论述题: 1、何为媒体审判?结合近几年的新闻案例,谈谈你对新闻舆论监督中媒体审判的看法。 2、结合近几年的新闻案例,谈谈如何协调公民的隐私权和公众的知情权之间的矛盾关系。四.案例分析题。 我国将优化服务推进二孩“生得出生得好” 2017年01月27日14:15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月27日电(记者王宾)全面两孩政策迄今已落地一年,全国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占比已逾四成。如何才能让二孩“生得出、生得好”?国家卫生计生委表示,我国将继续调整扩增助产服务资源,推进妇幼健康优质服务。 2016年,中国累积生育需求集中释放,高龄高危产妇比例增加,生育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突显,出生人口达到2000年以来最高峰。 产科床位够不够?数据显示,2016年,中央投资29.1亿元,支持45个市级和202个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国家卫计委妇幼司司长秦耕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力争增加产科医生和助产士14万名,新增产科床位8.9万张,力争在“十三五”前期解决妇幼健康服务资源总体不足和结构性短缺的供需矛盾。 母婴安全怎样保障?2016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9.9/10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7.5‰和10.2‰。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晓伟说,中国将进一步推进妇幼健康优质服务,全面推广使用全国统一的母子健康手册,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据了解,我国共有8.8亿妇女儿童,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要合理配置妇幼保健、儿童照料等资源,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具体分析案例中所体现出的新闻传播学理论。

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

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 【篇一: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 院系班级:新闻传播和影视艺术学院新闻学新闻1403班 姓名:刘铃 学号:2 新闻,是用心感受的“心闻” 读《看见》有感 读完整本《看见》,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这不是我平时在电视上面看 到的采访,这是心和心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这本书里,柴静将她的那些值得铭记的采访和经历展现给了我们,给我们感动,也给我们力量;但最多的,是鞭策着我们去思考。 我曾经以为,记者这一职业就是简简单单的惩恶扬善的职业。作为 记者,就是当重大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将事件报道出来 使公众知晓。记者,就是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和真相,无需夹杂着 我们的私人情感。唯一需要尊奉的,就是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毕竟,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真实是新闻的本质要求。并且我一直认 为倘若日后我从事了新闻传播行业,客观公正将是我报道的准则。 但是,在《看见》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新闻报道。柴静在“沉默在 尖叫”一章中这样定义采访的: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并且柴静的一句话深切地诠释了这一定义: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在这里,我似乎看到了采访中的人文 关怀。记者这一职业开始在我的心中变得鲜活起来。 作为采访者,倘若不以平等的地位和受访者进行交流的话,恐怕

很难得到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只有我们在采访中倾注了我们的感情,把受访者当成我们的朋友(无论受访者是何种地位何种阶层),我们和受访者才能够进行心和心的交流。就像柴静老师在采访那些 在监狱中的人一样,尽管他们是犯了罪的人,但是在采访中你要得 到他们的真实情感,你就必须平等的看待他们,平等的进行交流。 但是,人文关怀倘若过了度,便会变成感情泛滥。在“真相常流失于 涕泪交加中”柴静老师是这样说的:“泪水和愤怒是人之常情,但我慢 慢觉得公众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要求是揭示这个世界,不是挥舞着拳 头站在什么东西的对面。”而柴静还写出了一位观众对她的批评: “准确是这一种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 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所以,在从事这一职业时, 我们必须得把握好人文关怀这个度的问题,不能硬邦邦的去采访受 访者,也不能让情感冲昏了理智的头脑。 最让我受益非凡的是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个记者,通往人心之路是 如此艰难,你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但又必须 在真相面前放下普通人的情感……在这个职业中,我愿倾尽所有, 但是,作为一个人,我是如此不安。” 作为一个将要从事新闻行业的学子,我不能不为我将要从事的这一 职业付出努力。记者,并不是表面上的光鲜亮丽;你要做一名好的 记者,除了你的职业操守要遵循之外,你还要经受更多艰难的事情。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必须付出自己的真心。新闻,不仅仅是靠风里 来雨里去做出来的;新闻,更多的是用心去采访,用心去编辑,用 心去 体味。 既然我已选择了这条道路,我就应当用心去面对这条道路上的所有 挑战和感动。首先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然后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这一路上,我要做的是用心感受。 【篇二: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

初中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10.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跟草去”强调教师的( C ) A 合作精神 B 友爱精神 C 奉献精神 D 自律精神 11. xx 代表作(A) A《论语》B《学记》18.中学阶段影响学生人格的主要因素是(A )A教师B 家长C 自我D同伴 19. 一个人遇事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是意志缺乏( C ) 20. 学校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教育方针C教学目标A.观察法C实验法节的能力。B教育目的D.培养目标B访谈法D.行动研究法 1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C ) A 发展 B 全面协调可持续 C 以人为本 D 统筹兼顾 2. 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B )5.( )是教师最为常用的研究方法。 A自觉性B自制性C果断性D坚持性6.()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A 遗传B学校教育C环境D家庭教育C《理想国》D《大学》 3. 心里断乳期是指( C )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4.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是指 ( B ) A 定势 B 迁移 C 应用 D 技能

5. 《xx 教师法》规定,教师考核的机构主体是( B ) A 教师所在地的政府机关 B 教师所工作和服务的学校 C教师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门 D 教师所在地的教育督导机构 6. 教师在教学中用不同形式的直 观材料或事例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 成为( A ) A 变式 B 反例 C 正例 D 比较 7. 持久性心境低落为( B ) A 焦虑症 B 抑郁症 C 强迫症 D 恐怖症 8. 教师的根本任务( A ) A 教书育人 B 教学 C 班级管理Dxx 9.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育 具有( C ) A 创造性 B 广延性 C 长期性 D 示范性12.个人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为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是( B ) A 学习动机 B 学习需要 C 学习兴趣 D 学习期待

最新《新闻学概论》整理版资料

绪论1956年《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等著)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对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指导新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闻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中的新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持与发展。 运用新闻理论,观察新闻报道、新闻改革、业界动态、媒体转型…… 例如:分析新闻报道(单篇报道、系列报道、同题报道等),分析媒体事件(限娱令等)……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的起源:人类的信息需求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事实 新闻事实——经过选择的事实 如何选择事实?21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务实派定义: 1.“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2.“新闻”建立在三个“W”基础上,即“Wome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坏事)” 3.“凡是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 “最坏的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这是大众化报纸(便士报)兴起时期,一些资产阶级报人根据他们的经验对新闻所作的解释。 务实派新闻定义的特点:注重新闻内容的新奇、异常、变态、刺激、色情。

务实派的定义具体形象,但比较随意,不科学 理论派定义 1.强调事实 范长江:“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2.强调活动(结果)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3.强调手段——手段说的是新闻的功能而不是新闻本身。 甘惜分:新闻是报道或评论最新的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新闻是手段,即意味着新闻媒体是工具.(1980) 4.强调信息 如:新闻是经报道的新近事实的信息。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新闻的本质是信息。 “新闻是公开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这个定义包含了新闻“真实、新鲜、公开”的特征。 信息源于事实,又不是事实本身,事实本身无法传布,只有变成信息才能传布。 新闻的定义 请比较几则新闻定义,谈谈你对它们的看法。 (目前古今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很多,可以首先对定义的整体情况有个基本了解,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详尽的分析,包括定义的渊源、辨析、对实践的作用等。) 除了陆定一的新闻定义,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有很多,如“事实说”、“报说”、“功能说”、“信息说”、等。首先,它们都肯定了事实的重要性;其次,它们都强调新闻要新,事实要近,陈年旧事不能成为新闻。这些定义是人们对新闻长期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有助于拓宽人们的研究视野,深化对新闻的认识。 西方国家还有一些形形色色的新闻“定义”,如“性质说”与“兴趣说”,们片面强调事实的个别特征,迎合受众的某种需求,诱导人们把注意力放在金钱、色情、暴力、怪异、刺激等消极现象上,其荒谬性和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节新闻的基本特征 新闻的五要素(5W)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试题(附答案)

****大学课程考核试卷 (学年第学期) 考核科目新闻学概论课程类别必修课考核方式闭卷卷别 一、填空题(共10分,每空1分) 1、从世界各国看,新闻媒介的所有制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公营媒介和。 2、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包括:传递信息、、、 和提供娱乐。 3、从时间性的角度看,新闻可以被划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和延缓性新闻。 4、新闻选择的标准包括新闻定义、、和新闻法规。 5、我国新闻事业的工作路线是、。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4分) 1、舆论 2、新闻真实性 3、宣传 4、受众 5、新闻体制 三、简答题:(共40分,每题10分). 1、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2、新闻价值的五要素是什么? 3、受众对于新闻媒介有哪些决定性的影响? 4、大众化报纸的特征。 四、论述题:(共30分,每题15分) 谈谈中国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五、案例分析题: 结合实例论析新闻失实。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10分,每空1分) 1、私营媒介、国营媒介 2、进行宣传;舆论监督;传播知识 3、突发性新闻 4、新闻价值、宣传价值 5、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4分) 1、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2、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3、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4、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5、新闻体制:媒介机构的隶属关系、传播宗旨、管理方式和经营运作模式,其核心是资产的所有权和新闻报道的支配权。 三、简答题:(共40分,每题10分) 1、(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2分)(2)进行宣传,整合社会。(2分) (3)实施舆论监督。(2分)(4)传播知识,提供娱乐。(2分) (5)作为企业,赢得利润。(2分) 2、(1)时新性。包括时间新和内容新。(2分)(2)重要性。事件和当前社会生活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2分)(3)接近性。包括地理上接近和心理上接近。(2分)(4)显著性。包括名人、胜地和著名团体、单位的动态。(2分)(5)趣味性。奇事趣闻,富有人情味和高尚的生活情趣等。(2分) 3、(1)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2.5分)(2)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2.5分)(3)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2.5分)(4)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2.5分) 4、大众化报纸的特征:①强调报纸是“独立舆论”。(2分)②实行企业化管理。(2

新闻传播类入门书籍选读六十本

1,《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 最薄的传播学读物,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传播学是什么,因此也显得内容单薄乏力。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据张国良亲自透露:这本书写得不好的原因是,作者之一的裘正义在结稿前三个星期才将它负责的章节交上来,从而使得文风来不及统一。不过张国良在98年又有一本传播学问世,我没看过,好象复旦考博就指定了那本。 推荐指数:* 2,《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本书的收藏价值大于阅读价值和使用价值。对于初学者,分散孤立的论文集,反而容易找不着北;对于研究者,自然会去寻求整部专著,孤立的论文意义也不的大。适合中等水平的读者阅读。 推荐指数:** 3,《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出版社2001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一本普及知识的读物,作为新闻学的入门读物很好。涉猎的内容丰富,论述也很饱满。然基本框架却是上世纪80年代构建的,这已经是第4版了,新增的章节大多为李的博士生所写。此书可以称为中国新闻理论第一书。想使得“新闻有学”,就必须彻底颠覆以李良荣为首的“新闻学”体系,它是建立在宣传学框架上的。 推荐指数:必读 4,《符号透视》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彬哥哥少数能静下心来做学问的学者之一。符号学是块难啃的骨头,没有一定的哲学、社会学、语言学功底根本啃不下来。真实难为彬哥哥居然能将符号学的书写得文才奕奕。 推荐指数:*** 5,《媒介分析》张咏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英语好的学者就是占便宜。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总是推荐张咏华,我说,我把这本书借你吧。 推荐指数:*** 6,《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丁柏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此书在李良荣的监督下完成,不谈新闻学基本理论,只谈与现实理论,如市场经济,如WTO等。代表了老丁的最高水平,其实说白了,也就是其前作《新闻理论新探》的新发展。其中南大青年学者夏文蓉所写的三章内容煞是精彩。李良荣教授还特地为此书写了一个书

小学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材教法试题 一、填空题 1、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数学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4、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要将形成性(过程)评价与终结性(结果)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发展与变化,发挥评价的作用。 5、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师、。7《数学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个部分。 8、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一核心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养成。 10、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目标指的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的现状,倡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能力,的能力,的能力,以及的能力。 13、《数学课程标准》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分别是第一学段为第二学段为、第三学段为,现在我们所任教的小学是第一和二学段,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性。 14、《标准》将总体目标划分为、、、四个方面的目标,内容标准分三个学段分别给出,各学段设置了分别为、、、四个学习领域。 1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改革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的功能,发挥评价、和的功能。 16、新课标人教版教科书与通用教材相比增加了一个特色板块是,在这一板块里面主要是渗透一种,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进行思考。 17、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数与代数”知识领域里,重视,加强,提倡,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18、新课程下的的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论教。

新闻学概论考点整理

新闻学概论考点整理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点 1、P3 2003年全国抗击SARS的斗争中,关于“非典”的病原和病源的报道,给予中国媒体极深的经验教训。 2、P5 媒体审判,即以媒体的判断代替法院的审判。 3、P6 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把新闻自由的实践看作是探索美国民主政治体制如何运行的伟大尝试。 4、P6 “意见自由市场”的理论最早是从英国的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引出来的。 5、P23 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 6、P24 大众传播特点:一个媒介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是一种无定向传播。 7、P26 新闻基本特点:真实、新鲜(案例整理) 8、P36 变动产生新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典型案例 9、P37 新闻五要素:谁、时间、地点、原因、事情

10、P41 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类:硬新闻、软新闻。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11、P44 信息分类:广义信息、一般信息、狭义信息。广义信息: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一般信息: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狭义信息: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12、P45 信息特点:共享性(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 13、P53 “魔弹论”就是居高临下的命令,宣传对象只是俯首帖耳的听众。 14、P55 舆论的特点: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 15、P57 舆论定义:是公众针对特定公共事务的一致意见(态度),其目的就是要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试题附答案

****大学课程考核试卷 (学年第学期) 考核科目新闻学概论课程类别必修课考核方式闭卷卷别 一、填空题(共10分,每空1分) 1、从世界各国看,新闻媒介的所有制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私营媒介、公营媒介和国营媒介。 2、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包括:传递信息、进行宣传;舆论监督;传播知识和提供娱乐。 3、从时间性的角度看,新闻可以被划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突发性新闻和延缓性新闻。 4、新闻选择的标准包括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和新闻法规。 5、我国新闻事业的工作路线是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4分) 1、舆论2、新闻真实性3、宣传4、受众5、新闻体制 1、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2、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3、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4、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5、新闻体制:媒介机构的隶属关系、传播宗旨、管理方式和经营运作模式,其核心是资产的所有权和新闻报道的支配权。 三、简答题:(共40分,每题10分). 1、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1、(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2分)(2)进行宣传,整合社会。(2分) (3)实施舆论监督。(2分)(4)传播知识,提供娱乐。(2分) (5)作为企业,赢得利润。(2分) 2、新闻价值的五要素是什么? 2、(1)时新性。包括时间新和内容新。(2分)(2)重要性。事件和当前社会生活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2分)(3)接近性。包括地理上接近和心理上接近。(2分)(4)显著性。包括名人、胜地和著名团体、单位的动态。(2分)(5)趣味性。奇事趣闻,富有人情味和高尚的生活情趣等。(2分) 3、受众对于新闻媒介有哪些决定性的影响? (1)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2.5分)(2)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2.5分)(3)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2.5分)(4)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2.5分) 4、大众化报纸的特征。 大众化报纸的特征:①强调报纸是“独立舆论”。(2分)②实行企业化管理。(2分)③以市民为读者对象。(2分)④追求趣味性。(2分)⑤文体简洁,以新闻报道为主。 四、论述题:(共30分,每题15分) 谈谈中国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1)热爱党和人民,热爱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有在新闻岗位上为宣传真理、捍卫真理,为维护党和人民利益忘我奋斗的献身精神。(3分) (2)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十分熟悉党的方针政策。(3分) (3)乐于深入实际,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3分) (4)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专业知识。(3分)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重点名词解释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重点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像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2、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3、信息:(一般)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4、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5、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6、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新闻体制集中表现为媒体的所有制问题。 7、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是工具,是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动(与历

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等比较)传播工具,属于上层建筑。 8、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 9、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10、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新闻的五要素能够经的起调查核对。

新闻学概论期末复习

新闻学概论 ●新闻学: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 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从新闻学的内容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核心内容包括:新闻理论、新闻 史、新闻业务、媒介管理与经营。 ●三部构筑了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的著作: 1922年徐宝璜《新闻学大纲》 1923年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 1929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 1、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意见自由市场”理论最早是从英 国的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 4、对事实的信念 社会责任理论《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报刊》 1、就当日事件在赋予其意义的情境中的真实、全面和智慧的报道 2、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3、供社会各群体互相传递意见与态度的工具 4、呈现与阐明社会目标与价值观的方法 5、将新闻界提供的信息流。思想流和感情流送达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途径 发展新闻学 功能分为:

所谓守望,就是传播国内外重大信息 所谓整合,就是缓和社会矛盾 所谓教育,强调教育大众遵纪守法,竭力促进人的现代化,推广新的技术 党报理论 核心: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 方针、政策、法规条令。 第一章新闻活动 ●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的理解书本 ●新闻活动的渠道 亲身传播 大众传播 群体传播 第二章新闻 ●新闻的基本特点 真实 新鲜 公开 ●新闻的定义 实务界不成文的定义…… 事实说——本源 报道说——形式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信息说——实质 ●新闻五要素 (5W+H)When、Where、Who、What、why how

《新闻传播学》书评

《新闻传播学》书评报告 一、基本信息 《新闻传播学》黄旦著,1997年浙江大学出版社 二、作者介绍: 黄旦,男,1954年生。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教育部新闻学科组召集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原主任张国良教授调离复旦后,黄旦即接手这一“211”研究中心),深圳大学讲座教授(鹏城特聘教授)。 工作经历:1983-1998:杭州大学新闻系教师,曾任新闻系副主任,杭州大学新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1999-2001:浙江大学新闻系教师,任新闻系主任,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2001、7-现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曾任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 研究领域: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新闻与传播思想、大众媒介与社会 主要成果:《新闻传播学》、《媒介是谁:对大众传媒社会定位的探寻》、《也论林则徐的新闻观》、《独立战争前后美国报刊思想之演变》、《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五四前后新闻思想的再认识》等论著三十多篇。2005年底,黄旦教授代表性著作《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现正在进行的课题:《中外传播思想史》目前担任课程: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思想史论、世界传播学说史、传播学研究。主持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先后留学美国和澳大利亚,多次参加国际传播学学术研讨会。《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获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黄旦教授,无疑是中国中年学者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学术标竿性人物。 三、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对论题进行了深沉思考的基础上写成的,其精要之处,在于始终清醒地以信息观念来考察新闻,揭示新闻是事实的信息这一特质,并紧紧抓住这一核心问题,从多个方面对新闻传播活动及其各种表现进行科学剖析,提出不少新见解,给人启发。本书积极运用传播学等西方学术思想为自己的研究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马克思主义本是开放性的,这不断以人类优秀的科学成果来丰富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注重内容的时代性,所选()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有能力感受的现实,不能离学生太远。【C】 A.方法 B.概念 C.素材 D.原理 2.在“统计与概率”教学设计实践活动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和年龄特征,注意活动的组织形式,使活动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实践活动的作用。【A】 A.已有认知水平 B.热情 C. 兴趣 D. 干劲 3.设计统计与概率的实践活动时应该考虑学生的(),注意活动的组织形式。【C】 A.品质 B.意志 C.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 D.上进心 4.“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设计等学习活动,经历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A】 A.解决问题 B.修改问题 C.研究对策 D.征求方案 5.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主要通过为学生创设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来实现。【B】 A.多做题目 B.经历探索过程 C.科学研究 D.勤于训练 二、多项选择题 1.“统计与概率”与人们的()密切相关。【A B】 A.日常工作 B.社会生活 C.生活习惯 D.生活态度 2.义务教育阶段应当使学生熟悉统计与概率的基本 思想方法,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B C D】 形成统计观念B. 空间观念A. C.尊重事实的态度 D.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3.常用的收集数据的方法包括()等。【A B C】 A.计数 B.测量 C.实验 D.计算 4. 《标准》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把 ()等内容以交织、融合在一起的形式呈现。【A B C】 A.数与代数 B.空间与图形 C.统计与概率 D.算术 5.()将成为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主要学习方式。 【B C D】 A.模仿和记忆 B.动手实践 C.自主探索 D.合作交流 三、判断题 1.新的小学数学课程中统计学习的重点是根据已知数据解决提出的问题。(×) 2.“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所提供的材料,学生越是不熟悉,学生就越会感兴趣。(×) 3.组织学生进行统计活动时,要尽量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要让学生成为统计活动的真正主人。(√) 4.为了体现统计与概率教学过程性的原则,在情境设上 不一定要做到连贯。(×) 5.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多做题目。(×) 6.“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领域的设置,有利于学生体 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 四、填空题 1.“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注重内容的时代性,所选素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有能力感受的现实,不能离学生太远。 2.在“统计与概率”教学设计实践活动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注意活动的组织形式,使活动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这样才

新闻学概论总结

新闻学概论总结 《新闻学概论》课程是新闻传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新闻学概论》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新闻事业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新闻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为今后的新闻理论研究和从事新闻业务工作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学习者应明确学习和研究新闻理论的意义,掌握学习和研究的科学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规范新闻学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又要联系中国新闻工作的实际,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新闻学理论。 明确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理解新闻事业、新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新闻理论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的新闻现象。 新闻学有广、狭两义,广义的新闻学包括: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实务(采、写、编、评、摄、经营管理),狭义的新闻学就是新闻理论。 新闻学研究的内容:人类社会新闻传播的特点、样式、规律、功能、目的等等。重点是现代新闻业和社会的关系,具体说,新闻业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及其与社会的互动。 《新闻学概论》中的新闻学,主要是在狭义上使用。 一、中国新闻教育对新闻学发展的贡献: 1、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可以视为中国正式新闻教育的开端。 2、我国大学设立新闻系始于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在普通文科内创办报学系,由上海英文《密勒氏评论报》主笔柏德逊(Don Patterson)主持系务,并发行英文《约大周刊》。 3、我们认为,新闻学要想发展到“学术性专业的层次”,这种研究视域和理论建构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说政治、经济、文化视域对新闻学研究来说还具有一定的外在性,那么专业视域则是新闻学研究的内在视域。它以新闻和新闻传播为自己的特定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新闻和新闻传播自身的逻辑和质的规定性来思考各种实践层面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把专业视域称之为“本质视域”。 二、学习新闻学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1、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2、指导我们正确对待新出现的各种新闻现象。 3、指导我国新闻改革的顺利进行。

新闻学概论(复习考试重点内容)

《新闻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绪论 第一节 1.从新闻学的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理论(新闻理论)、历史(新闻史)、应用(新闻业务、媒介管理与经营)三部分。 2.中国新闻学的发展和代表性著作:中国的新闻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 徐宝璜的《新闻学大纲》1922、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9三本著作构筑了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 第一章新闻活动 1.关于新闻活动的两个观点:1.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2.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分析:观点1:在社会生活中,除新闻事业(报纸广播电视)外,人们还通过其他各种途径(交谈、短信、报告……)来相互传递新闻。这说明在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中,相互传递新闻的活动普遍地、持续地进行着。因此,了解和传播新闻这样一种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在当今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任何阶级、任何行业,每天都需要获取一定的新闻,才能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去求得发展。如:政党、企业、军事、科学、个人。 观点2:1.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新闻才能生存下去。从事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驱使人们不由自主地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是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其他:社会条件的改变,引起人类社会交往密切程度的提高,各行各业、各个阶级、阶层、整个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增加。同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相互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社会的变动就越剧烈。社会变得越剧烈,所产生的新闻就越多;人类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也越大。) 2.结论:变动产生新闻(环境)关系决定需要(社会) 3.新闻活动的渠道:一、亲身传播(言语、文字、体态、信号)(定向)

新闻理论(含新闻学概论)考研题库-经典教材课后习题(新闻传播的普适原则)

第六章新闻传播的普适原则 一、概念题 1.新闻真实 答:新闻真实,是指新闻及其反映对象是否符合,符合就是真实的,不符合就是不真实的。新闻真实既有真实性的问题,又有真实度的问题。新闻真实的本质是,新闻(报道)与相应的新闻事实的符合性。就具体的或单一的新闻报道而言,新闻真实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新闻报道的对象是实际存在的或存在过的;二是新闻对新闻事实的反映是全面的、正确的。就整个新闻传播界而言,面对的是两方面的真实:一方面是具体真实,即某一具体报道的真实;另一方面是整体真实。整体真实,是新闻媒体、新闻传播界针对一定报道领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有具体新闻报道构成的“全体”。 2.具体真实 答:新闻的“具体真实”,是指新闻报道对具体的客观事实所作的真实的反映,是指一种单一的、个别的新闻真实。“具体真实”是在反映客观事物处于运动的特殊状态之下——相对静止意义上的真实。正因为客观事物具有相对静止的属性,客观事物之间才有了区别和不同事物的具体形态。这种具体形态构成了一个个具体真实的客观事实。具体真实,也有人称之为个别真实、个体真实、微观真实或单个真实,是相对整体真实而言,二者共同构成了新闻真实的实际系统。新闻的“总体真实”在“具体真实”的基础上,是指新闻报道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和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

3.整体真实 答:整体真实,是指新闻媒体、新闻传播界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形成的“全体”报道,是否反映了事实世界的主要状态、主流方面、主导趋势,如果是,就实现了整体真实,如果否,就未达到整体真实。整体真实针对的不是具体的新闻报道、具体的事实对象,而是新闻媒体、新闻传播界针对一定报道领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有具体新闻报道构成的“全体”。整体真实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微观层面的整体真实是指具体报道的整体真实。中观层面的整体真实是指某家具体新闻媒体也可以称为个体新闻媒体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作的全体新闻报道的真实。宏观层面的整体真实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新闻媒体全体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4.客观理念 答:客观理念,又称客观精神,是客观性原则精神层面的内涵。客观精神要求传播主体必须始终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在新闻报道中能够自觉地将对象与自身加以区分。客观性的本质在于传播者的超然性,即“新闻工作者摒弃个人好恶,主观世界服务客观世界,而‘没有权利从一群事实中,摒弃不符合我们的立场和观点的新闻’,力争以最充分的事实展现客观世界的完整面貌”。 5.客观方法 答:客观方法作为新闻报道操作规范,是客观原则的内涵之一。在操作层次上,客观原则的核心是把事实与意见分开。“以一种公正、超然以及不含成见的态度来报道新闻;反对在新闻中夹叙夹议,不能参与个人见解,只要把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况、原因交代清楚就行了。”具体而言,客观报道在操作上有这样的规范:①以倒金字塔方式在第一

初中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含答案

A 发展 B 全面协调可持续 C 以人为本 D 统筹兼顾 2.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B )A 合作精神B 友爱精神 C 奉献精神 D 自律精神 11.xx代表作(A) A《论语》B《学记》A 教师B 家长C 自我D 同伴 19.一个人遇事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是A.观察法C.实验法节的能力。B.访谈法D.行动研究法 5.( )是教师最为常用的研究方法。 意志缺乏( C ) 20.学校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 自觉性B 自制性C 果断性D 坚持性6.( )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A 遗传B 学校教育C 环境D 家庭教育C《理想国》D《大学》 3.心里断乳期是指( C )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4.“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是指 ( B ) A 定势 B 迁移 C 应用 D 技能 5.《xx教师法》规定,教 师考核的机构主体是( B ) A 教师所在地的政府机关

B 教师所工作和服务的学校 C 教师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门 D 教师所在地的教育督导机构 6.教师在教学中用不同形式的直 观材料或事例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 成为( A ) A 变式 B 反例 C 正例 D 比较 7.持久性心境低落为( B ) A 焦虑症 B 抑郁症 C 强迫症 D 恐怖症 8.教师的根本任务( A ) A 教书育人 B 教学 C 班级管理 D xx 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育 具有( C ) A 创造性 B 广延性 C 长期性 D 示范性12.个人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 为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是( B ) A 学习动机 B 学习需要 C 学习兴趣 D 学习期待 13.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xx 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 C )

新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绪论: 1.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2)社会责任论 3)发展新闻学 4)党报理论 2. 1918年,蔡元培创立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3. 1919年,徐宝璜出版中国人写的第一本完整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 4. 1978年建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的新闻学研究机构。 第二章 一、新闻起源 1、唯心主义的“生理本能”和“心理欲求”说 代表人物: 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 代表作品:《新闻学原理》 主要观点:人类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新闻欲的源泉。 2、唯物主义的“社会生产实践说” 主要观点: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在原始社会就已开始,人类通过传播新闻信息协调行动、趋利避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参考作品:恩格斯《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阐明好奇心源自于人类劳动过程 二、新闻传播发展过程(十个阶段) (一)、原始人的手势语交流:原始人智力低下,语言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手势语成为最初的表达手段。 (二)、口语新闻媒介:当有声语言完善到可以交流的程度,出现了原始新闻的传播,语言和说话器官构成口语新闻媒介。以上两方面都可称为新闻传播的人身载体。 (三)、实物媒介:以某些物体作为媒介,构成原始社会的实物新闻媒介。 (四)、声光媒介:原始社会的声光媒介,多指用鼓声,烽火和烟雾传播信息。需要事先对信号的含义进行约定,并在视听能力所及的限度内使用。这种传播的共时性和有限距离,制约了传播范围。 (五)、图示媒介:图示媒介用线条把事物的分布写下来,构成信息画面,是象形思维的产物。以上三个方面的传播媒介可通称为体外传播载体。 (六)、手抄媒体:标志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开始,传媒发展出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跃。成果:1)文字 2)手抄新闻:如中国殷墟甲骨文;盛行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中期; 3)手抄报纸:如唐代《邸报》;公元前59年,罗马议事厅《每日纪闻》;1550年至1566年间的意大利《威尼斯公报》是最有名的手抄报纸。 (七)、印刷媒体:一种高效复制的媒介,开拓了辽阔的信息空间,标志着第二次新闻传播革命的出现。第一份以报纸形式出现的新闻传单,是1529年维也纳政府因土耳其的侵入而刊印的,其内容是向整个基督教世界要求援助这个被围困的城市。 1605年,英国第一位报人:奈森尼乐巴特出版了《约克郡谋杀案》新闻专刊; 1814年,《泰晤士报》和《晚邮报》采用了蒸汽印刷机,宣布了印刷新闻时代的到来。(八)、电子新闻媒介:电信号及其发射、接收装置传播信息,称作电子媒介。广播与电视成为新闻传播的第三、第四次革命。 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广播电台:威斯汀豪斯公司的KDKA电台正式播音;1925年10月,苏格兰的约翰贝尔德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 1936年,世界上最早的电视台:BBC电视台在英国伦敦建立; 同年11月20日,世界上最早的电视节目英国伦敦奥林匹克展览厅内诞生,著名的女歌星艾德尔迪克森演唱了一首名叫《电视》的歌。 (九)、互联网传播媒介:20世纪70年代兴起,又称“第四媒体”,互联网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五次传播革命的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