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奥数举一反三第31讲 逻辑推理(一)含答案

六年级奥数举一反三第31讲 逻辑推理(一)含答案
六年级奥数举一反三第31讲 逻辑推理(一)含答案

第31讲逻辑推理(一)

一、知识要点

逻辑推理题不涉及数据,也没有几何图形,只涉及一些相互关联的条件。它依据逻辑汇率,从一定的前提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推理来获取某种结论。

解决这类问题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法、假设法、排除法、图解法和列表法等。

逻辑推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深入地理解条件和结论,分析关键所在,找到突破口,进行合情合理的推理,最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推理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交替运用“排除法”和“反正法”。要善于借助表格,把已知条件和推出的中间结论及时填入表格内。填表时,对正确的(或不正确的)结果要及时注上“√”(或“×”),也可以分别用“1”或“0”代替,以免引起遗忘或混乱,从而影响推理的速度。

推理的过程,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或重复内的根据,并常常伴随着论证、推理,论证的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逐渐锻炼、培养出来的。

二、精讲精练

【例题1】星期一早晨,王老师走进教室,发现教室里的坏桌凳都修好了。传达室人员告诉他:这是班里四个住校学生中的一个做的好事。于是,王老师把许兵、李平、刘成、张明这四个住校学生找来了解。

(1)许兵说:桌凳不是我修的。

(2)李平说:桌凳是张明修的。

(3)刘成说:桌凳是李平修的。

(4)张明说:我没有修过桌凳。

后经了解,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请问:桌凳是谁修的?

根据“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可知:(2)、(4)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假设(2)说真话,则(4)为假话,即张明修过桌凳。

又根据题目条件了:只有1人说的是真话:可退知:(1)和(3)都是假话。由(1)说的可退出:桌凳是许兵修的。这样,许兵和张明都修过桌凳,这与题中“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相矛盾。

因此,开头假设不成立,所以,(2)李平说的为假话。由此可退知(4)张明说了真话,则许兵、刘成说了假话。所以桌凳是许兵修的。

练习1:

1、小华、小红、小明三人中,有一人在数学竞赛中得了奖。老师问他们谁是获奖者,小华说是小红,小红说不是我,小明也说不是我。如果他们当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那么,谁是获奖者?

2、一位警察,抓获4个盗窃嫌疑犯A、B、C、D,他们的供词如下:

A说:“不是我偷的”。

B说:“是A偷的”。

C说:“不是我”。

D说:“是B偷的”。

他们4人中只有一人说的是真话。你知道谁是小偷吗?

3、有500人聚会,其中至少有一人说假话,这500人里任意两个人总有一个说真话。说真话的有多少人?说假话的有多少人?

【例题2】虹桥小学举行科技知识竞赛,同学们对一贯刻苦学习、爱好读书的四名学生的成绩作了如下估计:

(1)丙得第一,乙得第二。

(2)丙得第二,丁得第三。

(3)甲得第二,丁得死四。

比赛结果一公布,果然是这四名学生获得前4名。但以上三种估计,每一种只对了一半错了一半。请问他们各得第几名?

同学们的预测里有真有假。但是最后公布的结果中,他们都只预测对了一半。我们可以

假设(1)中“丙得第一”说错了,则(1)中“乙得第二”说对了;(1)中“乙得第二”说对了,则(2)中“丙得第二”说错了;(2)中“丙得第二”说错了,“丁得第三”说对了;(2)中“丁得第三”说对了,(3)中“丁得第四”说错了;(3)中“丁得第四”说错了,则(3)中“甲得第二”说对了,这与最初的假设相矛盾。

所以,正确答案是:丙得死一,丁得第三,甲得第二,乙得第四。

练习2:

1、甲、乙、丙、丁同时参加一次数学竞赛。赛后,他们四人预测名词的谈话如下:

甲:“丙得第一,我第三”。

乙:“我第一,丁第四”。

丙:“丁第二,我第三”。

丁:没有说话。

最后公布结果时,发现甲、乙丙三人的预测都只对了一半。请你说出这次竞赛中甲、乙、丙、丁四人的名次。

2、某小学最近举行一次田径运动会,人们对一贯刻苦锻炼的5名学生的短跑成绩作了如下的估计:

A说:“第二名是D,第三名是B”。

B说:“第二名是C,第四名是E”。

C说:“第一名是E,第五名是A”。

D说:“第三名是C,第四名是A”。

E说:“第二名是B,第五名是D”。

这5位同学每人说对了一半,请你猜一猜5位同学的名次。

3、某次考试考完后,A,B,C,D四个同学猜测他们的考试成绩。

A说:“我肯定考得最好”。

B说:“我不会是最差的”。

C说:“我没有A考得好,但也不是最差的”。

D说:“可能我考得最差”。

成绩一公布,只有一个人说错了,请你按照考试分数由高到低排出他们的顺序。

【例题3】张、王、李三个工人,在甲、乙丙三个工厂里分别当车工、钳工和电工。

①张不在甲厂,②王不在乙厂,③在甲厂的不是钳工,④在乙厂的是车工,⑤王不是电工。

这三个人分别在哪个工厂?干什么工作?

这题可用直接法解答。即直接从特殊条件出发,再结合其他条件往下推,直到推出结论为止。

通过⑤可知王不是电工,那么王必是车工或钳工;又通过②可知王不在乙厂,那么,王必在甲厂或丙厂;又由④知道在乙厂的是车工,所以王只能是钳工;又因为甲厂的不是钳工,则晚必是丙厂的钳工;张不在甲厂,必在乙厂或丙厂;王在丙厂,则张必在乙厂,是乙厂的车工,所以张是乙厂的车工。剩下的李是甲厂的电工。

练习3:

1、某大学宿舍里A,B,C,D,E,F,G七位同学,其中两位来自哈尔滨,两位来自天津,两位来自广州,还知道:

(1)D,E来自同一地方;(2)B,G,F不是北方人;(3)C没去过哈尔滨。

那么,A来自什么地方?

2、每个星期的七天中,甲在星期一、、二、三讲假话,其余四天都讲真话:乙在星期四、

五、六讲假话,其余各天都讲真话。

今天甲说:“昨天是我说谎的日子。”乙说:“昨天也是我说谎的日子。”今天是星期几?

3、王涛、李明、江民三人在一起谈话。他们当中一位是校长,一位是老师,一位是学生家长。现在只知道:

(1)江民比家长年龄大。(2)王涛和老师不同岁。(3)老师比李明年龄小。

你能确定谁是校长、谁是老师,谁是家长吗?

【例题4】六年级有四个班,每个班都有正、副班长各一人。平时召开年级班长会议时,各班都只有一人参加。参加第一次回师的是小马、小张、小刘、小林;参加第二次会议的是小刘、小朱、小马、小宋;参加第三次会议的是小宋、小陈、小马、小张,小徐因有病,三次都没有参加。你知道他们哪两个是同班的吗?

将条件列在一张表格内,借助于表格进行分析、推理、根据题意,可列表如下:

由上表可知,小马三次参加会议,而小徐三次都没参加,他们是同一班级的。小张和小朱是同班的,小刘和小陈是同班的,小林和小宋是同班的。

练习4:

1、某市举行家庭普法学习竞赛,有5个家庭进入决赛(每家2名成员)。决赛时进行四项比赛,每项比赛各家出一名成员参赛,第一项参赛的是吴、孙、赵、李、王;第二项参赛的是郑、孙、吴、李、周;第三项参赛的是赵、张、吴、钱、郑;第四项参赛的是周、吴、孙、张、王。另外,刘某因故四次均未参赛。谁和谁是同一家庭呢?

2、刘刚、马辉、李强三个男孩各有一个妹妹,六个人进行乒乓球混合双打比赛。事先规定:兄、妹不许搭伴。

第一局:刘刚和小丽对李强和小英;第二局:李强和小红对刘刚和马辉的妹妹。

那么,三个男孩的妹妹分别是谁?

3、有三只小袋,一只小袋有两粒红珠,另一只小袋有两粒蓝珠,第三只小袋装有一粒蓝珠和一粒红珠。小兰不慎把小袋外面的三只标签都贴错了。请问从哪只小袋中摸出一粒珠,就可以知道三只小袋中各装有什么颜色的珠?

【例题5】已知张新、李敏、王强三位同学分别在北京、苏州、南京的大学学习化学、地理、物理。①张新不在北京学习;②李敏不在苏州学习;③在北京学习的同学不学物理;

④在苏州学习的同学是学化学的;⑤李敏不学地理。三位同学各在什么城市学什么?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三个人必在三地之一学习三种科目的某一种这个条件。这种逻辑推理题,须在两方面加以判定。尽管相对的问题要求增多了,但列表法仍然适用。综合两方面的交错因素,两表对立,一举两得。

由①、②、⑤可列下表

由④可知:李敏不在苏州,不学化学、学物理;张新、王强不学物理。

由③“在北京学习的不学物理”的条件可知:王强在北京,张新在苏州,李敏在南京。

由④“在苏州学习的学的是化学”的条件可知,王强学习地理。

从上表可以看出,张新在苏州学化学,李敏在南京学物理,王强在北京学地理。

练习5:

1、甲、乙、丙分别在南京、苏州、西安工作,他们的职业分别是工人、农民和教师。已知:①甲不在南京工作;②乙不在苏州工作;③在苏州工作的是工人;④在南京工作的不是教师;⑤乙不是农民。三人各在什么地方工作?各是什么职业?

2、小明、小青、小菊读书的学校分别是一小、二小、三小,他们各自爱好游泳、篮球、排球中的一项体育运动。但究竟谁爱好哪一项运动,在哪个学校读书还不清楚,只知道:(1)小明不在一小。(2)小青不在二小。(3)爱好排球的在二小。(4)爱好游泳的在一小。(5)爱好游泳的不是小青。

请你说出他们各自就读的学校和爱好的运动项目。

3、甲、乙、丙分别是工程师、会计师和教师。他们的业余爱好分别是文学、绘画和音乐。现在知道:(1)爱好音乐、文学者和甲一起看电影。(2)爱好绘画者常请会计师讲经济学。(3)乙不爱好文学。(4)工程师常埋怨自己对绘画和音乐一窍不通。

请问每个人的职业和爱好各是什么?

第31周逻辑推理(一)

一、知识要点

逻辑推理题不涉及数据,也没有几何图形,只涉及一些相互关联的条件。它依据逻辑汇率,从一定的前提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推理来获取某种结论。

解决这类问题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法、假设法、排除法、图解法和列表法等。

逻辑推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深入地理解条件和结论,分析关键所在,找到突破口,进行合情合理的推理,最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推理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交替运用“排除法”和“反正法”。要善于借助表格,把已知条件和推出的中间结论及时填入表格内。填表时,对正确的(或不正确的)结果要及时注上“√”(或“×”),也可以分别用“1”或“0”代替,以免引起遗忘或混乱,从而影响推理的速度。

推理的过程,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或重复内的根据,并常常伴随着论证、推理,论证的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逐渐锻炼、培养出来的。

二、精讲精练

【例题1】星期一早晨,王老师走进教室,发现教室里的坏桌凳都修好了。传达室人员告诉他:这是班里四个住校学生中的一个做的好事。于是,王老师把许兵、李平、刘成、张明这四个住校学生找来了解。

(1)许兵说:桌凳不是我修的。

(2)李平说:桌凳是张明修的。

(3)刘成说:桌凳是李平修的。

(4)张明说:我没有修过桌凳。

后经了解,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请问:桌凳是谁修的?

根据“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可知:(2)、(4)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假设(2)说真话,则(4)为假话,即张明修过桌凳。

又根据题目条件了:只有1人说的是真话:可退知:(1)和(3)都是假话。由(1)说的可退出:桌凳是许兵修的。这样,许兵和张明都修过桌凳,这与题中“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相矛盾。

因此,开头假设不成立,所以,(2)李平说的为假话。由此可退知(4)张明说了真话,则许兵、刘成说了假话。所以桌凳是许兵修的。

练习1:

1、小华、小红、小明三人中,有一人在数学竞赛中得了奖。老师问他们谁是获奖者,小华说是小红,小红说不是我,小明也说不是我。如果他们当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那么,谁是获奖者?

2、一位警察,抓获4个盗窃嫌疑犯A、B、C、D,他们的供词如下:

A说:“不是我偷的”。

B说:“是A偷的”。

C说:“不是我”。

D说:“是B偷的”。

他们4人中只有一人说的是真话。你知道谁是小偷吗?

3、有500人聚会,其中至少有一人说假话,这500人里任意两个人总有一个说真话。说真话的有多少人?说假话的有多少人?

【例题2】虹桥小学举行科技知识竞赛,同学们对一贯刻苦学习、爱好读书的四名学生的成绩作了如下估计:

(1)丙得第一,乙得第二。

(2)丙得第二,丁得第三。

(3)甲得第二,丁得死四。

比赛结果一公布,果然是这四名学生获得前4名。但以上三种估计,每一种只对了一半错了一半。请问他们各得第几名?

同学们的预测里有真有假。但是最后公布的结果中,他们都只预测对了一半。我们可以用假设法假设某人前半句对后半句错,如果不成立,再从相反方向思考推理。

假设(1)中“丙得第一”说错了,则(1)中“乙得第二”说对了;(1)中“乙得第二”说对了,则(2)中“丙得第二”说错了;(2)中“丙得第二”说错了,“丁得第三”说对了;(2)中“丁得第三”说对了,(3)中“丁得第四”说错了;(3)中“丁得第四”说错了,则(3)中“甲得第二”说对了,这与最初的假设相矛盾。

练习2:

1、甲、乙、丙、丁同时参加一次数学竞赛。赛后,他们四人预测名词的谈话如下:

甲:“丙得第一,我第三”。

乙:“我第一,丁第四”。

丙:“丁第二,我第三”。

丁:没有说话。

最后公布结果时,发现甲、乙丙三人的预测都只对了一半。请你说出这次竞赛中甲、乙、丙、丁四人的名次。

2、某小学最近举行一次田径运动会,人们对一贯刻苦锻炼的5名学生的短跑成绩作了如下的估计:

A说:“第二名是D,第三名是B”。

B说:“第二名是C,第四名是E”。

C说:“第一名是E,第五名是A”。

D说:“第三名是C,第四名是A”。

E说:“第二名是B,第五名是D”。

这5位同学每人说对了一半,请你猜一猜5位同学的名次。

3、某次考试考完后,A,B,C,D四个同学猜测他们的考试成绩。

A说:“我肯定考得最好”。

B说:“我不会是最差的”。

C说:“我没有A考得好,但也不是最差的”。

D说:“可能我考得最差”。

成绩一公布,只有一个人说错了,请你按照考试分数由高到低排出他们的顺序。

【例题3】张、王、李三个工人,在甲、乙丙三个工厂里分别当车工、钳工和电工。

①张不在甲厂,②王不在乙厂,③在甲厂的不是钳工,④在乙厂的是车工,⑤王不是电工。

这三个人分别在哪个工厂?干什么工作?

这题可用直接法解答。即直接从特殊条件出发,再结合其他条件往下推,直到推出结论为止。

通过⑤可知王不是电工,那么王必是车工或钳工;又通过②可知王不在乙厂,那么,王必在甲厂或丙厂;又由④知道在乙厂的是车工,所以王只能是钳工;又因为甲厂的不是钳工,

车工,所以张是乙厂的车工。剩下的李是甲厂的电工。

练习3:

1、某大学宿舍里A,B,C,D,E,F,G七位同学,其中两位来自哈尔滨,两位来自天津,两位来自广州,还知道:

(1)D,E来自同一地方;

(2)B,G,F不是北方人;

(3)C没去过哈尔滨。

那么,A来自什么地方?

2、每个星期的七天中,甲在星期一、、二、三讲假话,其余四天都讲真话:乙在星期四、

五、六讲假话,其余各天都讲真话。

今天甲说:“昨天是我说谎的日子。”乙说:“昨天也是我说谎的日子。”今天是星期几?

3、王涛、李明、江民三人在一起谈话。他们当中一位是校长,一位是老师,一位是学生家长。现在只知道:

(1)江民比家长年龄大。

(2)王涛和老师不同岁。

(3)老师比李明年龄小。

你能确定谁是校长、谁是老师,谁是家长吗?

【例题4】六年级有四个班,每个班都有正、副班长各一人。平时召开年级班长会议时,各班都只有一人参加。参加第一次回师的是小马、小张、小刘、小林;参加第二次会议的是小刘、小朱、小马、小宋;参加第三次会议的是小宋、小陈、小马、小张,小徐因有病,三次都没有参加。你知道他们哪两个是同班的吗?

将条件列在一张表格内,借助于表格进行分析、推理、根据题意,可列表如下:

由上表可知,小马三次参加会议,而小徐三次都没参加,他们是同一班级的。小张和小朱是同班的,小刘和小陈是同班的,小林和小宋是同班的。

练习4:

1、某市举行家庭普法学习竞赛,有5个家庭进入决赛(每家2名成员)。决赛时进行四项比赛,每项比赛各家出一名成员参赛,第一项参赛的是吴、孙、赵、李、王;第二项参赛

的是郑、孙、吴、李、周;第三项参赛的是赵、张、吴、钱、郑;第四项参赛的是周、吴、孙、张、王。另外,刘某因故四次均未参赛。谁和谁是同一家庭呢?

2、刘刚、马辉、李强三个男孩各有一个妹妹,六个人进行乒乓球混合双打比赛。事先规定:兄、妹不许搭伴。

第一局:刘刚和小丽对李强和小英; 第二局:李强和小红对刘刚和马辉的妹妹。 那么,三个男孩的妹妹分别是谁?

3、有三只小袋,一只小袋有两粒红珠,另一只小袋有两粒蓝珠,第三只小袋装有一粒蓝珠和一粒红珠。小兰不慎把小袋外面的三只标签都贴错了。请问从哪只小袋中摸出一粒珠,就可以知道三只小袋中各装有什么颜色的珠?

【例题5】已知张新、李敏、王强三位同学分别在北京、苏州、南京的大学学习化学、地理、物理。①张新不在北京学习;②李敏不在苏州学习;③在北京学习的同学不学物理;④在苏州学习的同学是学化学的;⑤李敏不学地理。三位同学各在什么城市学什么?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三个人必在三地之一学习三种科目的某一种这个条件。这种逻辑推理题,须在两方面加以判定。尽管相对的问题要求增多了,但列表法仍然适用。综合两方面的交错因素,两表对立,一举两得。

由①、②、⑤可列下表

由④可知:李敏不在苏州,不学化学、学物理;张新、王强不学物理。

由③“在北京学习的不学物理”的条件可知:王强在北京,张新在苏州,李敏在南京。

由④“在苏州

学习的学的是化学”的条件可知,王强学习地理。

从上表可以看出,张新在苏州学化学,李敏在南京学物理,王强在北京学地理。

练习5:

1、甲、乙、丙分别在南京、苏州、西安工作,他们的职业分别是工人、农民和教师。已知:①甲不在南京工作;②乙不在苏州工作;③在苏州工作的是工人;④在南京工作的不是教师;⑤乙不是农民。三人各在什么地方工作?各是什么职业?

2、小明、小青、小菊读书的学校分别是一小、二小、三小,他们各自爱好游泳、篮球、排球中的一项体育运动。但究竟谁爱好哪一项运动,在哪个学校读书还不清楚,只知道:(1)小明不在一小。(2)小青不在二小。(3)爱好排球的在二小。(4)爱好游泳的在一小。(5)爱好游泳的不是小青。

请你说出他们各自就读的学校和爱好的运动项目。

3、甲、乙、丙分别是工程师、会计师和教师。他们的业余爱好分别是文学、绘画和音乐。现在知道:(1)爱好音乐、文学者和甲一起看电影。(2)爱好绘画者常请会计师讲经济学。(3)乙不爱好文学。(4)工程师常埋怨自己对绘画和音乐一窍不通。

请问每个人的职业和爱好各是什么?

答案:

练1

1 、小明 2、 C 3、 499 1

练2

1、乙、丁、甲、丙

2、E、C、B、A、D

3、B、A、C、D

练3

1、天津

2、星期四

3、李明是校长江兵是老师王涛是家长

练4

1、吴和刘一家,孙和钱一家,赵和周一家,李和张一家

2、李强的妹妹是小丽,马辉的妹妹是小瑛,刘刚的妹妹是小红

3、从标签为“红、蓝”的小袋中摸出一珠,可由表答30-2知:

练5

1、甲在苏州是工人,乙在无锡是教师,丙在南京是农民。

2、小明在二小,爱好排球;小青在三小,爱好篮球;小菊在一小,爱好游泳。

3、甲是教师,爱好绘画;乙是会计师,爱好音乐;丙是工程师,爱好文学。

(完整版)六年级奥数逻辑推理1答案

第三十一周逻辑推理(一) 例题1: 星期一早晨,王老师走进教室,发现教室里的坏桌凳都修好了。传达室人员告诉他:这是班里四个住校学生中的一个做的好事。于是,王老师把许兵、李平、刘成、张明这四个住校学生找来了解。 (1)许兵说:桌凳不是我修的。 (2)李平说:桌凳是张明修的。 (3)刘成说:桌凳是李平修的。 (4)张明说:我没有修过桌凳。 后经了解,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请问:桌凳是谁修的? 练习1: 1、小华、小红、小明三人中,有一人在数学竞赛中得了奖。老师问他们谁是获奖者,小华说是小红,小红说不是我,小明也说不是我。如果他们当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那么,谁是获奖者? 2、一位警察,抓获4个盗窃嫌疑犯A、B、C、D,他们的供词如下: A说:“不是我偷的”。 B说:“是A偷的”。 C说:“不是我”。 D说:“是B偷的”。 他们4人中只有一人说的是真话。你知道谁是小偷吗? 3、有500人聚会,其中至少有一人说假话,这500人里任意两个人总有一个说真话。说真话的有多少人?说假话的有多少人?

虹桥小学举行科技知识竞赛,同学们对一贯刻苦学习、爱好读书的四名学生的成绩作了如下估计: (1)丙得第一,乙得第二。 (2)丙得第二,丁得第三。 (3)甲得第二,丁得死四。 比赛结果一公布,果然是这四名学生获得前4名。但以上三种估计,每一种只对了一半错了一半。请问他们各得第几名? 练习2: 1、甲、乙、丙、丁同时参加一次数学竞赛。赛后,他们四人预测名词的谈话如下: 甲:“丙得第一,我第三”。 乙:“我第一,丁第四”。 丙:“丁第二,我第三”。 丁:没有说话。 最后公布结果时,发现甲、乙丙三人的预测都只对了一半。请你说出这次竞赛中甲、乙、丙、丁四人的名次。 2、某小学最近举行一次田径运动会,人们对一贯刻苦锻炼的5名学生的短跑成绩作了如下的估计: A说:“第二名是D,第三名是B”。 B说:“第二名是C,第四名是E”。 C说:“第一名是E,第五名是A”。 D说:“第三名是C,第四名是A”。 E说:“第二名是B,第五名是D”。 这5位同学每人说对了一半,请你猜一猜5位同学的名次。 3、某次考试考完后,A,B,C,D四个同学猜测他们的考试成绩。 A说:“我肯定考得最好”。 B说:“我不会是最差的”。 C说:“我没有A考得好,但也不是最差的”。 D说:“可能我考得最差”。 成绩一公布,只有一个人说错了,请你按照考试分数由高到低排出他们的顺序。

六年级举一反三奥数

第讲浓度 点击例题1 在浓度为35%的10千克的盐水中加入4千克的水,这时盐水浓度是多少? 举一反三 1.一只桶里装满了纯酒精,倒出其中的后加满水,使它与纯酒精混合成酒精溶液,再倒出其中的2后又加满水,这时桶中的酒精溶液浓度是多少? 2.一只杯子里装满了100克糖,倒出其中的50克糖后,加入同样重量的水,充分混合后,再倒出其中的40克糖水,再加入40克水。问这时杯中糖水的浓度是多少? 3.有浓度为30%的硫酸溶液若干,加了一定量的水后,稀释成浓度为24%的硫酸溶液,再加入同样多的水后,浓度将变成百分之几? 安鸿: 点击例题2 有含糖量为7%的糖水600克,要使其含糖量加大10%,需要再加多少克糖? 举一反三 1.有300克浓度为10%的盐水,现在要将这盐水的浓度变为8%,问应加入多少 克水?

2.现有浓度为20%的糖水200千克,要得到浓度为10%的糖水,需加水多少千克? 3.现有浓度为20%的盐水100克和浓度为12.5%的盐水200克,混合后所得的盐水的浓度为多少? 点击例题3 容器内有浓度为15%的盐水,若再加入20千克的水,则盐水的浓度变为10%,问这个容器内原来含盐多少千克? 举一反三 1.一容器内有浓度为25%的糖水,若再加入20千克水,则糖水的浓度变为20%,问这个容器中原来含糖多少千克? 2.海水中盐的含量为5%,在40千克海水中,需加多少千克水才能使海水中盐的含量为2%? 3.在含盐20%的盐水中,加入10千克水就变成含盐16%的盐水,原来的盐水有多少千克?

现有浓度为10%的盐水20千克。再加入多少千克浓度为30%的盐水,可以得到浓度为22%的盐水? 举一反三 1.在100千克浓度为50%的硫酸溶液中,再加入多少千克浓度为5%的硫酸溶液就可以配制成25%的硫酸溶液? 2.浓度为70%的酒精溶液500克与浓度为50%的酒精溶液300克混合后所得到的酒精溶液的浓度是多少? 3.在20%的盐水中加入10千克水,浓度为15%。再加入多少千克盐,浓度为25%? 点击例题5 甲、乙、丙三个试管中各盛有10克、20克、30克水。把某种浓度的盐水10克倒入甲试管中,混合后取10克倒入乙试管中,再混合后从乙试管中取出10克倒入丙试管中。现在丙试管中的盐水浓度为0.5%。最早倒入甲试管中的盐水的浓度是多少? 举一反三 1.从装满100克80%的盐水中倒出40克盐水后,再用清水将杯加满,搅拌后再

【教育资料】二年级下册数学专项练习举一反三奥数题 全国通用学习专用

间隔趣谈 1、把一根长30厘米的铁丝剪成6段,每剪一次要用2分钟,一共需要几分钟? 2、一根木料长10米,要把它锯成一些2米长的小段,每锯一次要用4分钟,一共要用多少分钟? 3、时钟3点敲3下,用4秒钟,敲9下用几秒? 4、时钟10秒敲6下,敲10下需要几秒? 5、一根木料,锯成3段要用10分钟,如果要锯成5段需要多少分钟? 6、张师傅18分钟把一根木头锯成了7段,如果他锯了36分钟,那么这根木头被锯成了几段? 7、12米长的钢管锯成3米长的几段,一共要用18分钟,每锯一次用几分钟? 8、李师傅把一根水管锯成三段,每锯一次用3分钟,他一口气锯了五根水管,一共用了多少分钟? 9、时钟5点敲5下需要8秒,那么12点敲12下需要几秒钟? 10、一根水管,12分钟把它锯成了4段,另外有同样的一根水管以同样的速度锯成12段,需要多少分钟? 11、一根木料锯成3段用了4分钟,另外有同样的一根木料以同样的速度锯,12分钟可锯成多少段? 12、李老师家住在六楼,他从底楼到三楼要用2分钟,那么从底楼到六楼要用多少分钟? 13、一条河堤40米,每隔4米栽一棵树,从头到尾一共要栽多少棵? 14、小明把9粒棋子横着摆放在桌上,每两粒间的距离是5厘米,从第一粒到第九粒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15、小新把7粒纽扣放在桌上,每两粒之间的距离是5厘米,从第一粒到第七粒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16、在两根柱子间每隔1米系一个汽球,共系了20个汽球,两根柱子间距离是多少? 17、两幢房之间相距50米,每隔1米站一个小朋友,一共可以站几个小朋友?18、一根绳子长1米,每隔10厘米打一个结,一共要打几个结? 19、绿化小组在学校的过道两边摆放月季花,每隔1米摆1盆,一共摆了42盆,这条过道长多少米? 20、一条路长100米,工人叔叔要在路两旁每隔10米竖一根电线杆,从头到尾一共要竖多少根电线杆? 21、一条路每隔2米有1根电线杆,连两端共有81根,这条路长多少米? 22、一座桥长25米,在它的两边每隔5米有一盏灯,第一盏灯在桥的起点,最后一盏灯在桥的终点,桥上一共有多少盏灯? 23、在两幢房之间每隔2米放置宣传广告,一共放了10个,两幢楼之间相距多少米? 24、两棵树之间相距20米,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可以插几面彩旗?

小学奥数教材举一反三六年级课程40讲全整理

修改整理加入目录,方便查用,六年级奥数举一反三 目录 第1讲定义新运算 (3) 第2讲简便运算(一) (6) 第3讲简便运算(二) (9) 第4讲简便运算(三) (11) 第5讲简便运算(四) (14) 第6讲转化单位“1”(一) (17) 第7讲转化单位“1”(二) (19) 第8讲转化单位“1”(三) (22) 第9讲设数法解题 (25) 第10讲假设法解题(一) (28) 第11讲假设法解题(二) (31) 第12讲倒推法解题 (34) 第13讲代数法解题 (37) 第14讲比的应用(一) (40) 第15讲比的应用(二) (43) 第16讲用“组合法”解工程问题 (47) 第17讲浓度问题 (50) 第18讲面积计算(一) (54) 第19讲面积计算(二) (59) 第20讲面积计算 (64)

第二十一周抓“不变量”解题 (69) 第二十二周特殊工程问题 (71) 第二十三周周期工程问题 (75) 第二十四周比较大小 (83) 第二十五周最大最小问题 (87) 第26周加法、乘法原理 (90) 第27周表面积与体积(一) (92) 第28周表面积与体积(二) (101) 第二十九周抽屉原理(一) (104) 第三十周抽屉原理(二) (109) 第三十一周逻辑推理(一) (114) 第三十二周逻辑推理(二) (121) 第三十三周行程问题(一) (127) 第三十四周行程问题(二) (135) 第三十五周行程问题(三) (144) 第三十六周流水行船问题 (151) 第三十七周对策问题 (154) 第三十八周应用同余问题 (156) 第三十九周“牛吃草”问题 (158) 第四十周不定方程 (161)

小学奥数 逻辑推理 题集含答案

小学奥数逻辑推理题集含答案 一、填空题 1. 甲、乙、丙三人进行跑步比赛.A、B、C三人对比赛结果进行预测.A说:“甲肯定是第一名.”B说:“甲不是最后一名.”C说:“甲肯定不是第一名.”其中只有一人对比赛结果的预测是对的.预测对的是 . 2. A、B、C、D、E和F六人一圆桌坐下. B是坐在A右边的第二人. C是坐在F右边的第二人. D坐在E的正对面,还有F和E不相邻. 那么,坐在A和B之间的是 . 3. 甲、乙、丙、丁与小明五位同学进入象棋决赛.每两人都要比赛一盘,每胜一盘得2分,和一盘得1分,输一盘得0分.到现在为止,甲赛了4盘,共得了2分;乙赛了3盘,得了4分;丙赛了2盘,得了1分;丁赛了1盘,得了2分.那么小明现在已赛了盘,得了分. 4. 曹、钱、刘、洪四个人出差,住在同一个招待所.一天下午,他们分别要找一个单位去办事.甲单位星期一不接待,乙单位星期二不接待,丙单位星期四不接待,丁单位只在星期一、三、五接待,星期日四个单位都不接待. 曹:“两天前,我去误了一次,今天再去一次,还可以与老洪同走一条路.” 钱:“今天我一定得去,要不明天人家就不接待了.” 刘:“这星期的前几天和今天我去都能办事.” 洪:“我今天和明天去,对方都接待.” 那么,这一天是星期 ,刘要去单位,钱要去单位,曹要去单位,洪要去单位. 5. 四位外国朋友住在十八层高的饭店里,他们分别来自埃及、法国、朝鲜和墨西哥. (1)A住的层数比C住的层数高,但比D住的层数低; (2)B住的层数比朝鲜人住的层数低; (3)D住的层数恰好是法国人住的层数的5倍; (4)如果埃及人住的层数增加2层,他与朝鲜人相隔的层数,恰好和他与墨 西哥人相隔的层数一样; (5)埃及人住的层数是法国人和朝鲜人住的层数的和. 根据上述情况,请你确定A是人,住在层;B是人,住在层;C是人,住在层;D是人,住在层. 6. 小赵的电话号码是一个五位数,它由五个不同的数字组成.小张说:“它是84261.”小王说:“它是26048.”小李说:“它是49280.”小赵说:“谁说的某一位上的数字与我的电话号码上的同一位数字相同,就算谁猜对了这个数字.现在你们每人都猜对了位置不相邻的两个数字.”这个电话号码是 . 7. 小赵的电话号码是一个五位数,它由五个不同的数字组成.小王说:“它是93715.”小张说:“它是79538.”小李说:“它是15239.”小赵说:“谁说的某一位上的数字与我的电话号码上的同一位数字相同,就算谁猜对了这个数字.现在你们三人猜对的数字个数都一样,并且电话号码上的每一个数字都有人猜对.而每个人猜对的数字的数位都不相邻”.这个电话号码是 .

20小学奥数举一反三(六年级)A版

小学奥数举一反三A版 第10讲假设法解题(一) 一、知识要点 假设法解体的思考方法是先通过假设来改变题目的条件,然后再和已知条件配合推算。有些题目用假设法思考,能找到巧妙的解答思路。 运用假设法时,可以假设数量增加或减少,从而与已知条件产生联系;也可以假设某个量的分率与另一个量的分率一样,再根据乘法分配律求出这个分率对应的和,最后依据它与实际条件的矛盾求解。 二、精讲精练 【例题1】 甲、乙两数之和是185,已知甲数的1/4与乙数的1/5的和是42,求两数各是多少? 【思路导航】假设将题中“甲数的 1/4”、“乙数的1/5”与“和为42”同时扩大4倍,则变成了“甲数与乙数的4/5的和为168”,再用185减去168就是乙数的1/5。 解:乙:(185-42×4)÷(1-1/5×4)=85 答:甲数是100,乙数是85。 练习1: 1.甲、乙两人共有钱150元,甲的1/2与乙的1/10的钱数和是35元,求甲、乙两人各有多少元钱? 2.甲、乙两个消防队共有338人。抽调甲队人数的1/7,乙队人数的1/3,共抽调78人,甲、乙两个消防队原来各有多少人? 3.海洋化肥厂计划第二季度生产一批化肥,已知四月份完成总数的1/3多50吨,五月份完成总数的2/5少70吨,还有420吨没完成,第二季度原计划生产多少吨? 【例题2】 彩色电视机和黑白电视机共250台。如果彩色电视机卖出1/9,则比黑白电视机多5台。问:两种电视机原来各有多少台? 【思路导航】从图中可以看出:假设黑白电视机增加5台,就和彩色电视机卖出 1/9后剩下的一样多。 黑白电视机增加5台后,相当于彩色电视机的(1-1/9)= 8/9。 (250+5)÷(1+1-1/9)=135(台) 250-125=115(台) 答:彩色电视机原有135台,黑白电视机原有115台。 练习2: 1.姐妹俩养兔120只,如果姐姐卖掉1/7,还比妹妹多10只,姐姐和妹妹各养了多少只兔? 2.学校有篮球和足球共21个,篮球借出1/3后,比足球少1个,原来篮球和足球各有多少个? 3.小明甲养的鸡和鸭共有100只,如果将鸡卖掉1/20,还比鸭多17只,小明家原来养的鸡和鸭各有多少只? 【例题3】师傅与徒弟两人共加工零件105个,已知师傅加工零件个数的3/8与徒弟加工零件个数的4/7的和为49个,师、徒各加工零件多少个? 【思路导航】假设师、徒两人都完成了4/7,一个能完成(105×4/7)=60个,和实际相差(60-49)=11个,这11个就是师傅完成将零件的3/8与完成加工零件的 4/7相差的个数。这样就可以求出师傅加工

六年级奥数讲义第32讲逻辑推理(二)

第三十二周逻辑推理(二) 专题简析: 解数学题,从已知条件到未知的结果需要推理,也需要计算,通常是计算与推理交替进行,而且这种推理不仅是单纯的逻辑推理,而是综合运用了数学知识和专门的生活常识相结合来运用。这种综合推理的问题形式多样、妙趣横生,也是小学数学竞赛中比较流行的题型。 解答综合推理问题,要恰当地选择一个或几个条件作为突破口。统称从已知条件出发可以推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结论,而又一时难以肯定或否定其中任何一个时,这就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反证法逐一试验。 当感到题中条件不够时,要注意生活常识、数的性质、数量关系和数学规律等方面寻找隐蔽条件。 例题1: 小华和甲、乙、丙、丁四个同学参加象棋比赛。每两人要比赛一盘。到现在为止,小华已经比赛了4盘。甲赛了3盘,乙赛了2盘,丁赛了1盘。丙赛了几盘? 这道题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进行推理,如图32-1所示,用5个点分别表示小华、甲、乙、丙、丁。如果两人之间已经进行了比赛,就在表示两人的点之间连一条线。现在小华赛4盘,所以小华应与其余4个点都连线…… 甲赛了3盘。由于丁只赛了一盘,所以甲与丁之间没有比赛。那么,就连接甲、乙和甲、丙。这时,乙已有了两条线,与题中乙赛2盘相结合,就不再连了。所以,从图32-1中可以看出,丙与小华、甲各赛一盘。即丙赛了两盘。 练习1: 1、A,B,C,D,E五位同学一起比赛象棋,每两人都要比赛一盘。到现在为止,A 已经比赛了4盘。B赛了3盘,C赛了2盘,D赛了1盘。E赛了几盘? 2、A先生和A太太以及三对夫妻举行了一次家庭晚会。规定每两人最多握手一次,但不和自己的妻子握手。握手完毕后,A先生问了每个人(包括他妻子)握手几次?令他惊讶的是每人答复的数字各不相同。那么,A太太握了几次手? 3、五位同学一起打乒乓球,两人之间最多只能打一盘。打完后,甲说:“我打了四盘”。乙说:“我打了一盘”。丙说:“我打了三盘”。丁说:“我打了四盘”。戊说:“我打了三盘”。 你能肯定其中有人说错了吗?为什么? 例题2: 图32-2是同一个标有1,2,3,4,5,6的小正方体的三种不同的摆法。图中正方体三个朝左的一面的数字之积是多少? 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条件的情形,最后剩下的情况就是所要的结果。 由(1)、(2)两个图可以看出,1的对面不可能为4,6,2,3,所以1的对面必为5;由(2)、(3)两个图形可以看出,3的对面不可能为1,2,4,5,所以3的对面必为6。由此可知,4的对面必定为2。上面正方体三个朝左一面的数字依次为2,5,6。所以它们的积为2×5×6=60。 练习2: 1、图32-3是同一个标有1,2,3,4,5,6的小正方体的三种不同的摆法。图中正方体三个朝左的一面的数字之和是多少? 2、将红、黄、蓝、白、黑、绿六种颜色分别涂在正方体各面上(每一面只涂一种颜色)。现有涂色方式完全一样的相同的四块小正方体,把它们拼成长方体(如图32-4所示),每个

小学奥数举一反三六年级(全)

第一周 定义新运算 专题简析: 定义新运算是指运用某种特殊符号来表示特定的意义,从而解答某些特殊算式的一种运算。 解答定义新运算,关键是要正确地理解新定义的算式含义,然后严格按照新定义的计算程序,将数值代入,转化为常规的四则运算算式进行计算。 定义新运算是一种人为的、临时性的运算形式,它使用的是一些特殊的运算符号,如:*、等,这是与四则运算中的“?、#、*、·”不同的。 新定义的算式中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但它在没有转化前,是不适合于各种运算定律的。 例题1。 假设a*b=(a+b)+(a-b),求13*5和13*(5*4)。 13*5=(13+5)+(13-5)=18+8=26 5*4=(5+4)+(5-4)=10 13*(5*4)=13*10=(13+10)+(13-10)=26 练习1 1..将新运算“*”定义为:a*b=(a+b)×(a-b).求27*9。 2.设a*b=a 2 +2b ,那么求10*6和5*(2*8)。 3.设a*b=3a -1 2 ×b ,求(25*12)*(10*5)。 例题2。 设p 、q 是两个数,规定:p △q=4×q-(p+q)÷2。求3△(4△6). 3△(4△6). =3△【4×6-(4+6)÷2】 =3△19 =4×19-(3+19)÷2 =76-11 =65 练习2 1. 设p 、q 是两个数,规定p △q =4×q -(p+q )÷2,求5△(6△4)。 2. 设p 、q 是两个数,规定p △q =p 2 +(p -q )×2。求30△(5△3)。 3. 设M 、N 是两个数,规定M*N =M N +N M ,求10*20-14 。 例题3。 如果1*5=1+11+111+1111+11111,2*4=2+22+222+2222,3*3=3+33+333,4*2=4+44。那么7*4=?,210*2=? 7*4=7+77+777+7777=8638 210*2=210+210210=210420

2021年二年级举一反三奥数题

间隔趣谈 欧阳光明(2021.03.07) 1、把一根长30厘米的铁丝剪成6段,每剪一次要用2分钟,一共需要几分钟? 2、一根木料长10米,要把它锯成一些2米长的小段,每锯一次要用4分钟,一共要用多少分钟? 3、时钟3点敲3下,用4秒钟,敲9下用几秒? 4、时钟10秒敲6下,敲10下需要几秒? 5、一根木料,锯成3段要用10分钟,如果要锯成5段需要多少分钟? 6、张师傅18分钟把一根木头锯成了7段,如果他锯了36分钟,那么这根木头被锯成了几段? 7、12米长的钢管锯成3米长的几段,一共要用18分钟,每锯一次用几分钟?8、李师傅把一根水管锯成三段,每锯一次用3分钟,他一口气锯了五根水管,一共用了多少分钟? 9、时钟5点敲5下需要8秒,那么12点敲12下需要几秒钟? 10、一根水管,12分钟把它锯成了4段,另外有同样的一根水管以同样的速度锯成12段,需要多少分钟? 11、一根木料锯成3段用了4分钟,另外有同样的一根木料以同样的速度锯,12分钟可锯成多少段? 12、李老师家住在六楼,他从底楼到三楼要用2分钟,那么从底楼到六楼要用多少分钟? 13、一条河堤40米,每隔4米栽一棵树,从头到尾一共要栽多少棵? 14、小明把9粒棋子横着摆放在桌上,每两粒间的距离是5厘米,从第一粒到第九粒之间的距离是多

少厘米? 15、小新把7粒纽扣放在桌上,每两粒之间的距离是5厘米,从第一粒到第七粒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16、在两根柱子间每隔1米系一个汽球,共系了20个汽球,两根柱子间距离是多少? 17、两幢房之间相距50米,每隔1米站一个小朋友,一共可以站几个小朋友? 18、一根绳子长1米,每隔10厘米打一个结,一共要打几个结? 19、绿化小组在学校的过道两边摆放月季花,每隔1米摆1盆,一共摆了42盆,这条过道长多少米? 20、一条路长100米,工人叔叔要在路两旁每隔10米竖一根电线杆,从头到尾一共要竖多少根电线杆? 21、一条路每隔2米有1根电线杆,连两端共有81根,这条路长多少米? 22、一座桥长25米,在它的两边每隔5米有一盏灯,第一盏灯在桥的起点,最后一盏灯在桥的终点,桥上一共有多少盏灯? 23、在两幢房之间每隔2米放置宣传广告,一共放了10个,两幢楼之间相距多少米? 24、两棵树之间相距20米,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可以插几面彩旗? 1、小宇在A点,他怎样走到公路L,才能使他所走的路程最近? A· ───────────── L 2、城南新村与光明新村同在虹桥路的北侧,现要在虹桥路上,修建一个大型超市以方便附近居民购物,请问超市应设在公路的什么地方,才能使两个

2019年小学六年级奥数题-专题训练之逻辑推理问题

2019年小学六年级奥数题-专题训练之逻辑推理问题 1、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的运动衫上印了不同的号码。赵说:甲是2号,乙是3号;钱说:丙是4号,乙是2号;孙说:丁是2号,丙是3丙;李说:丁是1号,乙是3号。又知道赵、钱、孙、李每人都说对了一半,那么,丙的号码是( )号。 2、有一种俱乐部,里面的成员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老实人,永远说真话。第二类是骗子,永远说假话。某天俱乐部全体成员围着一张圆桌坐下,每个老实人的两旁都是骗子,每个骗子的两旁都是老实人。记者问俱乐部成员张三:俱乐部共有多少成员?张三回答:有45人。李四说:张三是老实人,那么李四是老实人还是骗子? 3、一次游泳比赛,由甲、乙、丙、丁四个人参加决赛,赛前他们对比赛各说了一句话。甲说:我第一,乙第二。乙说:我第一,甲第四。丙说:我第一,乙第四。丁说:我第四,丙第一。比赛结果无并列名次,且各人都只说对了一半。那么,丁是第()。 4、30名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已知参赛者中任何10人里都至少有一名男生,那么男生至少有()人。 5、甲、乙、丙、丁四人进行羽毛球双打比赛,已知:(1)甲比乙年轻;(2)丁比他的两个对手年龄都大;(3)甲比他的同伴年龄大;(4)甲与乙的年龄差距要比丙与丁的年龄差距大。试判断谁与谁是同伴,并说出四人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

6、一次国际足球邀请赛上,来自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非洲的5支队伍均已到齐了,分组抽签仪式上,几位记者对各队的编号展开了讨论。A记者:3号是欧洲队,2号是美洲队;B记者:4号是亚洲队,2号是大洋洲队;C记者:1号是亚洲队,5号是非洲队;D记者:4号是非洲队,3号是大洋洲队;E记者:2号是欧洲队,5号是美洲队。结果,每人都只猜对了一半,那么1号是()队,3号是()队。 7、老师给甲、乙、丙各发一张写着不同整数的卡片。 老师:甲的卡片上写着一个两位整数,乙的卡片上写着一个一位整数,丙的卡片上写着一个比60小的两位整数,且甲的数×乙的数=丙的数。请大家先看一下自己的数,然后猜一猜其他两位同学的数是多少? 甲:我猜不出其他两个人的数。 丙:我也猜不出其他两个人的数。 甲听了丙的话,问乙:你能猜出我和丙的数吗? 乙:我猜不出你们两人的数。 听到这里,甲:我已经道乙丙的数,乙的数是(),丙的数是()。对不对? 那么,三个人手中的卡片上的数各是多少? 甲是(),乙是(),丙是() 8、三个盒子里分别装有两个红球,两个白球和一红一白球,但盒子外面的标签都贴错了。如果只从其中一盒里摸出一个球,就要肯定判断出三个盒子里各装什么球,必须从贴()球的盒子里摸出一个球;若是()色球,则这个盒子装的是()球,那么贴()球的盒子里装的是()球,剩下的盒子里是()球。 9、甲、乙、丙三个学生分别戴着三种不同颜色的帽子,穿着三种不同颜色的衣服去参加一次争办奥运会的活动,已知: (1)帽子和衣服的颜色都只有红、黄、蓝三种; (2)甲没戴红帽子,乙没戴黄帽子; (3)戴红帽子的学生没有穿蓝衣服; (4)戴黄帽子的学生没有穿红衣服; (5)乙没有穿黄色衣服。 试问:甲、乙、丙三人各戴什么颜色的帽子?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小学奥数六年级举一反三36-40

第三十六周 流水行船问题 专题简析: 当你逆风骑自行车时有什么感觉?是的,逆风时需用很大力气,因为面对的是迎面吹来的风。当顺风时,借着风力,相对而言用里较少。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如流水行船问题。 解答这类题的要素有下列几点:水速、流速、划速、距离,解答这类题与和差问题相似。划速相当于和差问题中的大数,水速相当于小数,顺流速相当于和数,逆流速相当于差速。 划速=(顺流船速+逆流船速)÷2; 水速=(顺流船速—逆流船速)÷2; 顺流船速=划速+水速; 逆流船速=划速—水速; 顺流船速=逆流船速+水速×2; 逆流船速=逆流船速—水速×2。 例题1: 一条轮船往返于A 、B 两地之间,由A 地到B 地是顺水航行,由B 地到A 地是逆水航行。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20千米,由A 地到B 地用了6小时,由B 地到A 地所用的时间是由A 地到B 地所用时间的1.5倍,求水流速度。 在这个问题中,不论船是逆水航行,还是顺水航行,其行驶的路程相等,都等于A 、B 两地之间的路程;而船顺水航行时,其形式的速度为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加上水流速度,而船在怒水航行时的行驶速度是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与水流速度的差。 解:设水流速度为每小时x 千米,则船由A 地到B 地行驶的路程为[(20+x )×6]千米,船由B 地到A 地行驶的路程为[(20—x )×6×1.5]千米。列方程为 (20+x )×6=(20—x )×6×1.5 x=4 答:水流速度为每小时4千米。 练习1: 1、水流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现在有船顺水而行,8小时行320千米。若逆水行320千米需几小时? 2、水流速度每小时5千米。现在有一船逆水在120千米的河中航行需6小时,顺水航行需几小时? 3、一船从A 地顺流到B 地,航行速度是每小时32千米,水流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212 天可以到达。次船从B 地返回到A 地需多少小时? 例题2: 有一船行驶于120千米长的河中,逆行需10小时,顺行要6小时,求船速和水速。 这题条件中有行驶的路程和行驶的时间,这样可分别算出船在逆流时的行驶速度和顺流时的行驶速度,再根据和差问题就可以算出船速和水速。列式为 逆流速:120÷10=12(千米/时) 顺流速:120÷6=12(千米/时) 船速:(20+12)÷2=16(千米/时) 水速:(20—12)÷2=4(千米/时)

三年级奥数-逻辑推理-

第十一讲:逻辑推理 教学目标 掌握逻辑推理的解题思路与基本方法:列表、假设、对比分析法等1..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掌握解不同题型的突破口2.能够利用所学的数论等知识解复杂的逻辑推理题3. 知识精讲 逻辑推理作为数学思维中重要的一部分,经常出现在各种数学竞赛中,除此以外,逻辑推理还经常作为专项的内容出现在各类选拔考试,甚至是面向成年人的考试当中。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来说,逻辑推理既有趣又可以开发智力,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比较高。本讲我们主要从各个角度总结逻辑推理的解题方法。 一列表推理法如何从较繁杂的信息中选准突破口,层层剖析,逻辑推理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层次多,条件纵横交错.因此在推理过程中,我们也常常采用列表的方式,把错综复杂的约一步步向结论靠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束条件用符号和图形表示出来,这样可以借助几何直观,把令人眼花缭乱的条件变得一目了然,答案也就.

容易找到了 二、假设推理用假设法解逻辑推理问题,就是根据题目的几种可能情况,逐一假设.如果推出矛盾,那么假设不成立;如果推不出矛盾,而是符合题意,那么假设成立.解题突破口:找题目所给的矛盾点进行假设 模块一、列表推理法刘刚、马辉、李强三个男孩各有一个妹妹,六个人进行乒乓球混 合双打比赛.事先规定:兄妹】【例 1 问:第二盘:李强和小红对刘刚和马辉的妹妹.第一盘:二人不许搭伴.刘刚和小丽对李强和小英;三个男孩的妹妹分别是谁?由李强与小红都不是兄妹.刘刚与小丽、为兄妹二人不许搭 伴,【解析】因所以题目条件表明:李强与小英、第二盘看出,小红不是马辉的妹妹.将这些关系画在左下表中,由左下表可得右下表. 小红小英小丽小红小英小丽刘刚×√×刘刚×马辉×√马辉×××√×李强×李强× 刘刚与小红、马辉与小英、李强与小丽分别是兄妹. 【巩固】王文、张贝、李丽分别是跳伞、田径、游泳运动员,现在知道:⑴张贝从未上过天; ⑵跳伞运动员已得过两块金牌;⑶李丽还未得过第一名,她与田径运动员同年出生.请根据上述情况判断王文、张贝、李丽各是什么运动员? 【解析】为了能清楚地找到所给条件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运用列表法,列出下表,在表中“√”表示是,“×”表示不是,在任意一行或一列中,如果一格是“√”,可推出其它两格是“×” 王文张贝李丽 跳伞√×× ×田径 √游泳 由⑴⑶可知张贝、李丽都不是跳伞运动员,可填出第一行,即王文是跳伞运动员;由⑶可知,李丽也不是田径运动员,可填出第三列,即李丽是游泳运动员,则张贝是田径运动员. 【巩固】李波、顾锋、刘英三位老师共同担负六年级某班的语文、数学、政治、体育、音乐和图画六门课的教学,每人教两门.现知道: ⑴顾锋最年轻; ⑵⑵李波喜欢与体育老师、数学老师交谈; ⑶⑶体育老师和图画老师都比政治老师年龄大; ⑷⑷顾锋、音乐老师、语文老师经常一起去游泳; ⑸刘英与语文老师是邻居.问:各人分别教哪两门课程?

六年级数学奥数举一反三6-10

第六周 转化单位“1”(一) 专题简析: 把不同的数量当作单位“1”,得到的分率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 如果甲是乙的a b ,乙是丙的c d ,则甲是丙的ac bd ;如果甲是乙的a b ,则乙是甲的b a ;如 果甲的a b 等于乙的c d ,则甲是乙的c d ÷a b =bc ad ,乙是甲的a b ÷a b =ad bc 。 例题1。 乙数是甲数的23 ,丙数是乙数的4 5 ,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 23 ×45 =8 15 练习1 1. 乙数是甲数的34 ,丙数是乙数的3 5 ,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 2. 一根管子,第一次截去全长的14 ,第二次截去余下的1 2 ,两次共截去全长的几分之几? 3. 一个旅客从甲城坐火车到乙城,火车行了全程的一半时旅客睡着了。他醒来时,发现剩 下的路程是他睡着前所行路程的1 4 。想一想,剩下的路程是全程的几分之几?他睡着时 火车行了全程的几分之几? 练1 1、 =920 2、 =58 3、 =18 =3 8 例题2。 修一条8000米的水渠,第一周修了全长的14 ,第二周修的相当于第一周的4 5 ,第二周 修了多少米? 解一:8000×14 ×4 5 =1600(米) 解二:8000×(14 ×4 5 )=1600(米) 答:第二周修了1600米。 练习2 用两种方法解答下面各题: 1. 一堆黄沙30吨,第一次用去总数的15 ,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11 4 倍,第二次用去 黄沙多少吨? 2. 大象可活80年,马的寿命是大象的12 ,长颈鹿的寿命是马的7 8 ,长颈鹿可活多少年?

3. 仓库里有化肥30吨,第一次取出总数的15 ,第二次取出余下的1 3 ,第二次取出多少吨? 练2 1、 =7.5(吨) 2、 =35(年) 3、 =8吨 例题3。 晶晶三天看完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4 ,第二天看了余下的2 5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 看了15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解: 15÷【(1-14 )×25 - 1 4 】=300(页) 答:这本书有300页。 练习3 1. 有一批货物,第一天运了这批货物的14 ,第二天运的是第一天的3 5 ,还剩90吨没有运。 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2. 修路队在一条公路上施工。第一天修了这条公路的14 ,第二天修了余下的2 3 ,已知这两 天共修路1200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3. 加工一批零件,甲先加工了这批零件的25 ,接着乙加工了余下的4 9 。已知乙加工的个数 比甲少200个,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练3 1、 =150吨 2、 =1600米 3、 =1500个 例题4。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4 5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解:把女生人数看作单位“1”。 1÷45 =5 4 把男生人数看作单位“1”。 5÷4=5 4 练习4 1. 停车场里有小汽车的辆数是大汽车的3 4 ,大汽车的辆数是小汽车的几分之几? 2. 如果山羊的只数是绵羊的6 7 ,那么绵羊的只数是山羊的几分之几? 3. 如果花布的单价是白布的13 5 倍,则白布的单价是花布的几分之几? 练4 1、 =113 2、=116 3、 =5 8 例题5。 甲数的13 等于乙数的1 4 ,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乙数是甲数的几倍?

六年级奥数举一反三第16周用组合法解工程问题

六年级奥数举一反三第16周用组合法解工程问题 专题简析; 在解答工程问题时,如果对题目提供的条件孤立·分散·静止地看,则难以找到明确的解题途径,若用“组合法”把具有相依关系的数学信息进行恰当组合,使之成为一个新的基本单位,便会使隐蔽的数量关系立刻明朗化,从而顺利找到解题途径。 例题1。 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作15天完成,若甲队做5天,乙队做3天,只能完成工程的730 ,乙队单独完成全部工程需要几天? 【思路导航】此题已知甲·乙两队的工作效率和是115 ,只要求出甲队货乙队的工作效率,则问题可解,然而这正是本题的难点,用“组合法”将甲队独做5天,乙队独 做3天,组合成甲·乙两队合作了3天后,甲队独做2天来考虑,就可以求出 甲队2天的工作量730 -115 ×3=130 ,从而求出甲队的工作效率。所以 1÷【115 -(730 -115 ×3)÷(5-3)】=20(天) 答;乙队单独完成全部工程需要20天。 练习1 1·师·徒二人合做一批零件,12天可以完成。师傅先做了3天,因事外出,由徒弟 接着做1天,共完成任务的320 。如果这批零件由师傅单独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2·某项工程,甲·乙合做1天完成全部工程的524 。如果这项工程由甲队独做2天,再由乙队独做3天,能完成全部工程的1324 。甲·乙两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各需多少天? 3·甲·乙两队合做,20天可完成一项工程。先由甲队独做8天,再由乙队独做12天, 还剩这项工程的815 。甲·乙两队独做各需几天完成? 例题2。 一项工程,甲队独做12天可以完成。甲队先做了3天,再由乙队做2天,则能完成这 项工程的12 。现在甲·乙两队合做若干天后,再由乙队单独做。做完后发现两段所用时间相等。求两段一共用了几天? 【思路导航】此题很容易先求乙队的工作效率是;(12 -112 ×3)÷2=18 ;再由条件“做完后发现两段所用时间相等”的题意,可组合成由两个乙队和一个甲队合做需若

二年级举一反三奥数题60133教学文案

二年级举一反三奥数 题60133

间隔趣谈 1、把一根长30厘米的铁丝剪成6段,每剪一次要用2分钟,一共需要几分钟? 2、一根木料长10米,要把它锯成一些2米长的小段,每锯一次要用4分钟,一共要用多少分钟? 3、时钟3点敲3下,用4秒钟,敲9下用几秒? 4、时钟10秒敲6下,敲10下需要几秒? 5、一根木料,锯成3段要用10分钟,如果要锯成5段需要多少分钟? 6、张师傅18分钟把一根木头锯成了7段,如果他锯了36分钟,那么这根木头被锯成了几段? 7、12米长的钢管锯成3米长的几段,一共要用18分钟,每锯一次用几分钟? 8、李师傅把一根水管锯成三段,每锯一次用3分钟,他一口气锯了五根水管,一共用了多少分钟?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9、时钟5点敲5下需要8秒,那么12点敲12下需要几秒钟? 10、一根水管,12分钟把它锯成了4段,另外有同样的一根水管以同样的速度锯成12段,需要多少分钟? 11、一根木料锯成3段用了4分钟,另外有同样的一根木料以同样的速度锯,12分钟可锯成多少段? 12、李老师家住在六楼,他从底楼到三楼要用2分钟,那么从底楼到六楼要用多少分钟?13、一条河堤40米,每隔4米栽一棵树,从头到尾一共要栽多少棵? 14、小明把9粒棋子横着摆放在桌上,每两粒间的距离是5厘米,从第一粒到第九粒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15、小新把7粒纽扣放在桌上,每两粒之间的距离是5厘米,从第一粒到第七粒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16、在两根柱子间每隔1米系一个汽球,共系了20个汽球,两根柱子间距离是多少?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17、两幢房之间相距50米,每隔1米站一个小朋友,一共可以站几个小朋友? 18、一根绳子长1米,每隔10厘米打一个结,一共要打几个结? 19、绿化小组在学校的过道两边摆放月季花,每隔1米摆1盆,一共摆了42盆,这条过道长多少米? 20、一条路长100米,工人叔叔要在路两旁每隔10米竖一根电线杆,从头到尾一共要竖多少根电线杆?21、一条路每隔2米有1根电线杆,连两端共有81根,这条路长多少米? 22、一座桥长25米,在它的两边每隔5米有一盏灯,第一盏灯在桥的起点,最后一盏灯在桥的终点,桥上一共有多少盏灯? 23、在两幢房之间每隔2米放置宣传广告,一共放了10个,两幢楼之间相距多少米? 24、两棵树之间相距20米,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可以插几面彩旗?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六年级下册数学试题-奥数专练:逻辑推理(含答案)全国通用

逻辑推理 (含答案) 很多同学喜欢逻辑推理,说明它有神奇魅力。在小升初考试中,逻辑推理题依旧频繁的出现在各重点中学的试卷里,北京人大附中英语实验班选拔考试,甚至还出现了多道英语的奥数逻辑题,所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于我们学生来说依然是十分必要的。 一、逻辑推理的“生命线”: 逻辑推理找矛盾,真假不清暂先定。找矛盾的依据是逻辑推理的四大定律。 ⑴同一律。在同一推理过程中,每个概念的含义,每个判断都应从始至终保持一致, 不能改变。 ⑵矛盾律。在同一推理过程中,对同一对象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至少有一个是错 误的。例如,“这个数大于8”和“这个数小于5”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其中至少有一个是错的,甚至两个都是错的。 ⑶排中律。在同一推理过程中,对同一对象的两个恰好相反的判断必有一个是对的, 它们不能同时都错。例如“这个数大于8”和“这个数不大于8”是两个恰好相反的判断,其中必有一个是对的,一个是错的。 ⑷理由充足律。在一个推理过程中,要确认某一判断是对的或不对的,必须有充足的 理由。 二、逻辑推理的几种主要类型: 1.真假命题判断; 2.数值限定推演; 3.列表与对阵图。 例1 某楼住着4个女孩和两个男孩,他们的年龄各不相同,最大的10岁,最小的4岁。最大的男孩比最小的女孩大4岁,最大的女孩比最小的男孩也大4岁。最大的男孩多少岁? 例2 三名学生进行了若干科目的考试,以考得的名次进行记分。考得第一名得分最多,其次是第二名,第三名得分最少。各科都是如此记分。已知甲最后得22分,乙最后得9分,丙也是得9分。并且已知乙英语考试得了第一名,问数学第二是谁?

例3 甲、乙、丙、丁四人对A先生的藏书数目做了一个估计,甲说:“A先生500本书”;乙说:“A先生至少有1000本书”;丙说:“A先生的书不到2000本”。丁说:“A先生最少有1本书”,这四个人的估计中,只有一句是对的,问A先生究竟有多少本书? 例4 ★★★(2006年浙江省小学数学活动课夏令营)足球世界杯小组赛的每个小组有四个队参加单循环(每两个队之间都踢一场)比赛,每组的前两名可以出线。其积分方法为:每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当两个组的积分相同时,以净胜球数(总进球数减去总失球数的差)的多少来定名次,净胜球多的队排名靠前。已知某队以最低的积分出线了,那么这个队在小组赛中的积分是_____分。 例5 ★★★★(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甲、乙、丙三名运动员囊括了全部比赛项目的前三名,他们的总分分别是8,7和17分,甲得了一个第一名,已知各个比赛项目分数相同,且第一名的得分不低于二、三名得分的和,那么比赛共有_____个项目,甲的每项得分分别是_____。 例6 一次数学考试,共六道判断题,考生认为正确的就画“√”,认为错误的就画“×”。记分的方法是:答对一题给2分;不答的给1分;答错的不给分。已知A,B,C,D,E,F,G 七人的答案及前六个人的得分记录在表中,请在表中填出G的得分,并简单说明你的思路。

小学六年级奥数题:举一反三

第一周定义新运算 专题简析: 定义新运算是指运用某种特殊符号来表示特定的意义,从而解答某些特殊算式的一种运算。 解答定义新运算,关键是要正确地理解新定义的算式含义,然后严格按照新定义的计算程序,将数值代入,转化为常规的四则运算算式进行计算。 定义新运算是一种人为的、临时性的运算形式,它使用的是一些特殊的运算符号,如:*、等,这是与四则运算中的“?、#、*、·”不同的。 新定义的算式中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但它在没有转化前,是不适合于各种运算定律的。 例题1。 假设a*b=(a+b)+(a-b),求13*5和13*(5*4)。 13*5=(13+5)+(13-5)=18+8=26 5*4=(5+4)+(5-4)=10 13*(5*4)=13*10=(13+10)+(13-10)=26 练习1 1..将新运算“*”定义为:a*b=(a+b)×(a-b).求27*9。 2.设a*b=a2+2b,那么求10*6和5*(2*8)。 3.设a*b=3a-1 2 ×b,求(25*12)*(10*5)。 例题2。 设p、q是两个数,规定:p△q=4×q-(p+q)÷2。求3△(4△6). 3△(4△6). =3△【4×6-(4+6)÷2】 =3△19 =4×19-(3+19)÷2 =76-11 =65 练习2 1.设p、q是两个数,规定p△q=4×q-(p+q)÷2,求5△(6△4)。 2.设p、q是两个数,规定p△q=p2+(p-q)×2。求30△(5△3)。 3.设M、N是两个数,规定M*N=M N + N M ,求10*20- 1 4 。 例题3。 如果1*5=1+11+111+1111+11111,2*4=2+22+222+2222,3*3=3+33+333,4*2=4+44。那么7*4=?,210*2=? 7*4=7+77+777+7777=86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