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立教授运脾思想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自立教授运脾思想探析
发表时间:2013-04-15T11:23:39.4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5期供稿作者:陈燕云[导读] 脾主运化是脾的最基本的生理功能,在运化水谷方面,脾胃是互相协调共同作用。
陈燕云(甘肃省中医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从整体出发,动态把握治疗脾胃病是王自立教授辨证施治的显著特点。结合脾胃生理特点,重视脾胃气机调畅, 用药以促脾胃升降,以“运”为健,以“运”为补, 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运脾思想。
【关键词】王自立运脾思想治疗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5-0314-02 王自立教授是全国第一至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甘肃省名中医,现任甘肃省中医院首席主任医师。在王教授50余年从医间,勤求古训,钻研《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学,经典医籍,在对脾胃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学术见解,提出“健脾先运脾,运脾必调气”的运脾思想,并创立了运脾汤,在临床治疗脾胃疾病方面疗效显著。先就王教授运脾思想及其理论基础加以论述。
1 运脾思想理论依据的基础—气的运动
气是中医哲学中重要的命题之一,涵盖了自然、社会和人文精神等不同层面的范畴,不管是具体物质形态,还是抽象的物质概念,都大量引入“气”这个概念。中医学亦引入气的概念,以解释人体生命活动的特征,建立了中医学的气论,其形成的理论体系在中医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人体的气无时无刻在运动,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升、降、出、入,是气的最基本的运动形式[1-2]。升降运动是脏腑的特性,是物质运动的规律,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都是通过气的运动形式而表现的。运脾思想即是强调脾气的运动,强调脾气在脾的生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脾气在脾的生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得到许多医家的认可和支持。脾气在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变化中,以升为主要的运动形式。叶天士指出“脾宜升为健,胃宜降为和。”李东垣亦言:“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皆由脾胃先虚,气不上行之所致也。”因此,在其创的方剂中用升麻和柴胡二味的就有200首,可以看出李东垣对脾气上升为健非常重视。在王教授的运脾汤中重用党参作为君药,以补中气,使中气足而后能升,《本草正义》指出党参能“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此外,肝主疏泄,对全身气机的畅达有调节作用,是脾胃气机升降正常的重要保障,因此运脾汤中用到佛手和枳壳,其中佛手“理气快隔”,枳壳以行气宽中消胀,以促进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作用。正如教授所指,脾胃“以运为健”,“以运为补”。
2 运脾思想理论依据的关键—脾主运化
脾主运化是脾的最基本的生理功能,在运化水谷方面,脾胃是互相协调共同作用,在此功能中,最能体现脏与腑矛盾双方的相辅相成。《黄帝内经》也常常以脾胃并称,强调两者共同作用的重要性,《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禁刺论》曰:“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均说明了在水谷消化吸收等方面的紧密配合,不可分割性。运脾思想即强调的气机运动不仅有脾升亦有胃降,使脾胃的协调作用恢复和加强,以保证水谷运化吸收的正常,因此在运脾汤中,用石菖蒲和炒麦芽以助胃气的下降。《本草从新》指出石菖蒲:“辛苦而温,芳香而散,……,祛湿除风,逐痰消积,开胃宽中”。脾气升则运,胃气降则纳,正如张景岳所说:“脾主运化,胃主受纳,通主水谷,故皆为仓廪之官,无味入胃,由脾布散,故曰五味出焉。”此外,在运化过程中,脾胃之所以能运化水谷,另一个重要原因即是由阳气之鼓舞。在脾胃中,脾为阴,胃为阳,阴主静,阳主动,因此运化水谷,还有赖胃阳的动力才能使运化功能进行。所以,在临证时,教授强调在脾胃虚弱之时,亦要加入一些温阳药以鼓舞脾胃阳气之生发。因此运脾汤全方也多以温药立方,以资运化。脾喜燥而恶湿,且脾胃之升降为气机之枢纽,若脾胃升降失司,则易生湿,湿邪凝滞则又亦生痰。所以在运脾之时,也要注意化湿和胃。
3 典型案例
3.1 吴某,女,25岁,在服减肥药后出现气短、腹泻一月余,体重下降近10斤,现无食欲,纳少,面色晄白,月经前后不定期,月经量少,心率40-50次/分钟,怕冷,舌质淡体胖,苔薄腻。方用运脾汤: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佛手10g、枳壳10g、麦芽15g、菖蒲10g、炙甘草5g、仙鹤草10g、生姜3片。服用7剂,一日一剂,水煎服。一周后,患者复诊,自述已有食欲,饭后胃胀减轻,但稍食油腻食物即腹泻,舌质淡,舌根苔腻,随加白术至15g、仙鹤草20g、党参20g,并加黄芪15g、桂枝5g、茯苓20g,其余药不变,服用7剂,一日一剂。一周后患者复诊自述,气短和食欲均好转,苔腻亦减轻,随去菖蒲,仙鹤草减至10g,其余药不变。患者一周后复诊,自述食欲、气短已明显好转,心率至70-80次/分钟,腹泻、怕冷也减轻,随加佛手至15g。继进前方酌情增减3月余, 诸症悉除, 体重增加3Kg,随访年余未发。
3.2 黄某,女,45岁,饭后胃脘部胀满,嗳气频繁一月余,现出现泛酸,无食欲,服用吗丁啉和奥美拉唑后胃胀缓解不明显,且仍嗳气吞酸,大便正常,一天一次,舌质淡,舌体稍胖,苔薄白,脉沉细。方用运脾汤加减: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佛手15g、枳壳15g、菖蒲10g、麦芽10g、香附10g、砂仁5g、炙甘草10g、仙鹤草15g。一周后复诊,自述:饭量上升,食欲好转,但晚上喝牛奶后胃部出现疼痛,且感胸闷。现在原方基础上加黄芪15g,桂枝15g,白术15g。一周后复诊,自述:胃胀、胸满明显缓解,且胃痛减轻,在上次复诊基础上加黄芪20g,当归10g。继进前方酌情增减2月余,诸症悉除,随访年余未发。参考文献
[1] 郭霞珍.中医基础理论专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
[2] 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