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传染与免疫
微生物学传染与免疫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一.名词解释免疫: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
传统的免疫病原微生物: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疾病(disease):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体内或体外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系列复杂且有特征性的病理状态。
传染(infection):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
外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称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患者自身体内或体表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
外毒素: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病原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
内毒素: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LPS),因它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
类毒素: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
抗毒素:类毒素注射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对相应外毒素具有免疫性的抗体。
非特异免疫:机体的一般生理防卫功能,又称天然免疫(innateimmunity);是在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由先天遗传而来,防卫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刺激或诱导。
主要包括生理屏障、细胞因素和体液因素。
特异性免疫: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如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又称获得性免疫。
炎症: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所表现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性防御应答。
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并能与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反应的物质。
抗体: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所形成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结合的血清活性成分称为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免疫原性:抗原在体内激活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和特异效应细胞的特性。
免疫反应性:抗原能与相对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结合和反应的能力。
微生物学-9-9传染与免疫教案资料
破伤风痉挛毒素当其含量尚不能引起免疫时 即足以致病, 一般治疗无效,因此该病的免疫 预防特别重要。
(2)类毒素(toxoid)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的特点,用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
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为类毒素,常用来预防
注射。
(3)抗毒素(antitoxin):用类毒素注射动物(如马),
血浆纤维蛋白
水解、利于扩散
e、卵磷脂酶(毒素) 水解各种组织细胞,尤红细胞(产气荚膜梭菌、蛇毒液)
(3)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抗吞噬作用:
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 肺炎链球菌:荚膜,避免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A族链球菌表面M蛋白:抗吞噬、抵御抗体等作用
2)毒素(toxin)
以制备外毒素的抗体,称为抗毒素,作治疗用。
外毒素
0.3~0.4%甲醛 脱毒
类毒素
免疫动物
抗毒素
(2)内毒素(endotoxin)
不能分泌到细胞外,只能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者人工裂 解时才能释放出来。
• 绝大多数G-产生,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 存在于菌体内,细菌死亡及菌体裂解时才释放出来 • 热稳定性强 • 抗原性弱 • 毒力较低 • 其作用无组织选择毒性;不同病菌所产的内毒素引起的症状大致相同,
微生物的致病性是对特定宿主而言,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 反之为非致病菌,但二者并无绝然界限。
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 : 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致病!
感染
致病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
侵袭力 毒素
1)侵袭力(invasiveness):
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 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带答案
第二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一、单5选11.细菌的致病性是指:A.病原菌侵入机体的能力B.病原菌在体内破坏组织引起病理变化的能力C.病原菌在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D. 病原菌在体内扩散的能力E.以上均是2.与病原菌的毒力无关的是:A.荚膜B.毒素C.干扰素D.侵袭性酶类E.菌毛3.细菌的毒力取决于细菌的:A.根本构造B.特殊构造C.侵袭力和毒素D.分解代谢产物E.侵入机体的途径4.使伤口局限脓汁黄而粘稠的细菌成份是:A.荚膜B.菌毛C.血浆凝固酶D.芽胞E.透明质酸酶5.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外表构造是:A.质粒B.普通菌毛C.性菌毛D.芽胞E.透明质酸酶6.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外表构造是:A.荚膜B.普通菌毛C.性菌毛D.芽胞E.透明质酸酶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A.荚膜B.菌毛C.血浆凝固酶D.M蛋白E.透明质酸酶8.可以保护菌体不被吞噬细胞吞噬和免受体液中抗菌物质作用的是:A.荚膜B.菌毛C.血浆凝固酶D.鞭毛E.透明质酸酶A.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B.化学成分是蛋白质C.耐热,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仍不能将其破坏D.可制备成类毒素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10. 关于外毒素的特点正确的选项是: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B.多为细菌裂解后产生C.化学成分是脂多糖D.可制成类毒素E.耐热11.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A.破伤风痉挛毒素B.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白喉外毒素D.霍乱肠毒素E.肉毒毒素12.类毒素是:A.抗毒素经过甲醛处理后的物质B.细菌素经过甲醛处理后的物质C.外毒素经过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D.内毒素经过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E.外毒素经过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13.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A.伤寒沙门菌B.霍乱弧菌C.肉毒梭菌D.产气荚膜梭菌E.脑膜炎奈瑟菌14.不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B.破伤风梭菌C.肉毒梭菌D.产气荚膜梭菌E.沙门菌A.主要来源于革兰阴性菌B.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C.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D.性质稳定,耐热E.只有当菌体死亡裂解后才释放出来16.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A.肽聚糖B.蛋白质C.鞭毛D.核酸E.脂多糖17.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A.发热B.休克C.DICD.白细胞反响E.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作用18.感染来自于患者或带菌者称为:A.外源性感染B.内源性感染C.隐性感染D.显性感染E.带菌状态19.感染来自于自身的正常菌群称:A.外源性感染B.内源性感染C.隐性感染D.显性感染E.带菌状态20.细菌仅仅是一时性或连续性侵人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者称为:A.菌血症 B.毒血症 C. 败血症 D. 脓毒血症 E.病毒血症21.细菌侵人血液中大量生长繁殖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病症称为:A.病毒血症B.毒血症C.败血症D.菌血症E.坏血症22.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又到其他脏器引起化脓性病灶称为:23.细菌不侵入血流,只有毒素侵入血流引起全身病症,称为:A.菌血症 B. 毒血症 C. 败血症 D. 脓毒血症 E. 病毒血症24.细菌外毒素的化学成分主要是:A.蛋白质B.肽聚糖 D.脂多糖E脂蛋白25.以下选项中属于细胞毒素的是:A.白喉毒素B痉挛毒素D.霍乱肠毒素26.以下选项属于神经毒素的是:A.白喉毒素素27.类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在于:A.有免疫原性,但无毒性B.无免疫原性,但有毒性C.无免疫原性也无毒性D.有免疫原性,也有毒性E.仅有半抗原性,但无毒性28.关于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的区别,正确的选项是:A.隐性感染有传染性,而显性感染无传染性B.隐性感染有免疫力产生,而显性感染那么无免疫力产生C.隐性感染对有机体的是损害较重,而显性感染对有机体损害轻D.隐性感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临床病症,而显性感染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病症E.隐性感染人数较少,显性感染人数较多29.显现或隐形感染后,细菌在体内继续存留并不断或间隙排菌称为:A.溶原状态B.带毒状态C.带菌状态D.延迟状态E.以上都不是30.有关热原质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是多数G-菌少数G+菌合成代谢产物B.是G-菌细胞壁中脂多糖C.注入人、动物体可引起发热D.可被121℃20分钟处理破坏E.可经吸附剂、石棉滤板除掉31. 破伤风痉挛毒素的致病机理是:A.阻断易感细胞的蛋白质合成B.阻断上、下神经元间正常抑制性介质的传递,导致肌肉痉挛C.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影响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肌肉缓和型麻痹D.激活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使肠粘膜细胞的分泌功能增强E.破坏细胞膜使细胞裂解32. 肉毒毒素的致病机理是:A.阻断易感细胞的蛋白质合成B.阻断上、下神经元间正常抑制性介质的传递,导致肌肉痉挛C.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影响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肌肉缓和型麻痹D.激活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使肠粘膜细胞的分泌功能增强E.破坏细胞膜使细胞裂解33. 霍乱肠毒素的致病机理是:A.阻断易感细胞的蛋白质合成B.阻断上、下神经元间正常抑制性介质的传递,导致肌肉痉挛C.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影响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肌肉缓和型麻痹D.激活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使肠粘膜细胞的分泌功能增强E.破坏细胞膜使细胞裂解34.带菌者是指:A.体内带有正常菌群者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体外排菌者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者D.体内病原菌未被彻底去除,经常或间歇排出病原菌,成为重要传染源E.感染后,临床病症明显,并可传染他人者35. 化验室的空气中细菌菌落数卫生学标准为多少〔CFU/cm³〕A.≤500B.≤200C.≤15D.≤10E.≤536. 化验室的物体外表细菌菌落数卫生学标准为多少〔CFU/cm³〕A.≤500B.≤200C.≤15D.≤10E.≤537. 普通手术室、婴儿室医护人员手的细菌菌落数卫生学标准为多少〔CFU/cm³〕A.≤500B.≤200C.≤15D.≤10E.≤538.37岁,男性,因慢性阻塞性肺病住院。
微生物学第九章感染与免疫(共71张PPT)
二、免疫学(Immunology)
• 即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探 索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卫功能和有害的病理作 用及其机制的科学。可用以发展有效的免疫 学措施,实现动物和人类的防病、治病。
• 实际上免疫学理论和方法已经扩展到化 学分析、分子生物学、生物传感器等诸多学科 和领域。
可从一个宿主个体直接或间接传播到另一宿主个体 的疾病。
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病原体;宿主的免疫力 ;环境因素。
三、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
1、细菌:
毒力(virulence) :某种微生物对一定宿主,在一定 条件下引起疾病的能力,亦称为致病性 (pathogenicity) 。强弱取决于侵袭力和毒素。
•根据刺激机体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细胞辅助 又可分为:
–胸腺依赖性抗原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绝大多数天然抗原属于前一种。
(四)、微生物的抗原结构
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等都是很好的抗原,由 它们刺激机体所产生的抗微生物抗体,一般都 有保护机体不再受该微生物侵害的能力。
微生物的各种化学成分如蛋白质及与蛋白质结合的 各种多糖和脂类,都可能是抗原,并可产生各种 相应的抗体。
• 现代免疫的概念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意义和更为复杂的内涵。 免疫系统是由免疫组织和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分子等组成 。免疫细胞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的适当应答,使之清除,执行免 疫防卫功能。另一方面,免疫细胞的不适当应答,或应答过高, 会致过敏性疾病;或应答过低,易致严重感染,对自身组织发生 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均会对生物机体有害。
② 复合半抗原:复合半抗原的分子量较大,有多 个抗原决定簇.一般的半抗原都属于此类,能 与相应的抗体发生沉淀反应。二硝基氯苯、多 糖类、脂质、脂多糖等都属于这类抗原 。
免疫学基础--传染与免疫的概念
➢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丛、脑毛细血管壁及其外的脑星形细胞组成,连接紧
密,可阻挡病原体及有毒产物从血液透入脑组织或脑脊液,保护中枢神经系
统;
✔婴幼儿血脑屏障未发育完善,易患脑膜炎或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
病;
➢血胎屏障:由怀孕母体子宫内膜的底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共同组成,当它发育成熟
(一般在妊娠3个月)后,能阻挡病原微生物由母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种宿 主称为带菌者(carrier);
一、传染与免疫的概念
3
传染的三种可能结局
➢ 传染的三种可能结局:隐性传染、带菌状态、显性传染;
➢ 显性传染:如果宿主的免疫力较低,或入侵病原菌的毒力较强、数量较多,病原菌
很快在体内繁殖并产生大量有毒产物,使宿主的细胞和组织蒙受严重损害,生理功
能异常,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临床症状,这就是显性传染或传染病;
immunity);
➢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第二道防线
一、传染与免疫的概念
4
非特异性免疫--①外部屏障
➢ 外部屏障:皮肤与粘膜的作用包括三类
➢ 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健康机体外表面覆盖着连续完整的皮肤和粘膜结构, 外
面的角质层是坚韧不可渗透的,组成了阻挡微生物入侵的有效
屏障;
➢ 分泌液中所含化学物质有局部抗菌作用:粘膜分泌的粘液;眼泪、唾液和尿液的
4
用
➢ 嗜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四阶段图解:
一、传染非与特免疫异的性概免念 疫--③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
4用 ➢ 嗜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后果:
➢ 完全吞噬:病原体被吞噬后,被杀死并消化分解,不能消化的残渣排出体外;
➢ 不完全吞噬:有些病原体,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布氏杆菌等胞内寄生菌,具有 抗吞噬溶酶体形成或抗溶菌酶等逃避机制,在免疫力低下的机体
微生物教程yyd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免疫调节
异常:识别紊乱,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正常:某些免疫细胞发现并清除突变的癌胞
免疫监视
异常:功能失调时,导致癌或持续性感染的
发生
2021/2/6
5
(三)环境因素
宿主因素
环境因素
外界因素
先天:遗传素质、年龄 后天:营养、精神、内分泌、
药物、辐射、锻炼 自然环境:气候、季节、温度、
湿度、地域 社会环境:社会制度
2021/2/6
10
(二)带菌状态
在隐性传染或传染病恢复后,病原 菌在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排出体外, 形成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宿主称 带菌者(Carrier)。如伤寒、白喉等病 后常出现带菌状态。带菌者是重要的传 染来源,对其进行治疗是预防传染病的 重要措施之一。
2021/2/6
11
(三)显性传染(apparent infection)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
第一节 传染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
2021/2/6
1
第一节 传 染
病原菌在一定条件下侵入机体,) 。传染过程的发展与结局,
取决于病原菌的毒力、数量、机体的免疫
状态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传染与传染病
4.脓毒血症(pyemia)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时, 由于细菌随血流扩散,在全身多种器官(肝、肺、肾)
引起新的化脓灶,称脓毒血症。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所 致的脓毒血症。
2021/2/6
返回目录
13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是先天就有的,并非针对 某一特定抗原物质的免疫应答。有种的差 异,具有稳定性,可遗传给子代。主要表 现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一、屏障结构 二、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三、炎症反应 四、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微生物 传染免疫习题
传染与免疫一、名词解释1、互利共生2、寄生3、共栖4、拮抗5、条件致病菌6、内毒素7、外毒素8、类毒素9、抗毒素10、毒血症11、菌血症12、败血症13、脓毒血症14、干扰素15、补体16、主动免疫17、被动免疫18、天然免疫19、适应性免疫20、细胞免疫21、体液免疫22、抗原23、抗原决定簇24、半抗原25、初次应答26、再次应答27、单克隆抗体28、凝集反应29、沉淀反应30、补体结合反应二、填空题1、按病因可把各种疾病分成两大类,即和。
凡能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或是其它生物,称为。
2、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是、和。
3、细菌性病原体会通过产生、和等物质危害宿主;病毒会通过、和等方式危害宿主;而真菌则会、、和等方式危害宿主。
4、细菌性病原体的毒力可分为和两方面,前者包括3个具体的能力,即、和,而后者包括两方面,即和。
5、外毒素是有毒性的蛋白质,本质是、和。
若用浓度的脱毒,就可生成,若再进一步用它去免疫动物,就可从中获得。
6、内毒素的化学本质是因可引起动物和人体发热,故又称,目前检测内毒素的最灵敏和最简便的方法称为。
7、按照现代免疫概念,、和是免疫的三大功能。
8、病原菌侵入宿主后,按期间力量对比或影响大小决定了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即、和。
9、是检测幽门杆菌的方法。
10、、、和是显性传染依据性质及严重程度分的几种类型。
11、人体和高等动物防治病原体的屏障结构有和两种。
12、人体的白细胞种类很多,它们在免疫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具有吞噬功能的、、和;而和是无吞噬功能但在特异性免疫中作用及其重要的两种细胞。
13、、、和是巨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中的四个主要作用。
14、炎症是机体对付病原体侵入的一种保护性反应,通常具有五大特征,、、、和。
15、病毒可诱导动物细胞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又可刺激细胞合成一种物质,即,它被入侵的病毒激活后,可降解病毒的,从而阻止了病毒的转译和阻止有感染力病毒的合成。
16、补体的本质是一类,它能被任何一种所激活,然后发挥其、和等作用。
微生物学传染免疫习题
传染与免疫一、名词解释1、互利共生2、寄生3、共栖4、拮抗5、条件致病菌6、内毒素7、外毒素8、类毒素9、抗毒素10、毒血症11、菌血症12、败血症13、脓毒血症14、干扰素15、补体16、主动免疫17、被动免疫18、天然免疫19、适应性免疫20、细胞免疫21、体液免疫22、抗原23、抗原决定簇24、半抗原25、初次应答26、再次应答27、单克隆抗体28、凝集反应29、沉淀反应30、补体结合反应二、填空题1、按病因可把各种疾病分成两大类,即和。
凡能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或是其它生物,称为。
2、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是、和。
3、细菌性病原体会通过产生、和等物质危害宿主;病毒会通过、和等方式危害宿主;而真菌则会、、和等方式危害宿主。
4、细菌性病原体的毒力可分为和两方面,前者包括3个具体的能力,即、和,而后者包括两方面,即和。
5、外毒素是有毒性的蛋白质,本质是、和。
若用浓度的脱毒,就可生成,若再进一步用它去免疫动物,就可从中获得。
6、内毒素的化学本质是因可引起动物和人体发热,故又称,目前检测内毒素的最灵敏和最简便的方法称为。
7、按照现代免疫概念,、和是免疫的三大功能。
8、病原菌侵入宿主后,按期间力量对比或影响大小决定了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即、和。
9、是检测幽门杆菌的方法。
10、、、和是显性传染依据性质及严重程度分的几种类型。
11、人体和高等动物防治病原体的屏障结构有和两种。
12、人体的白细胞种类很多,它们在免疫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具有吞噬功能的、、和;而和是无吞噬功能但在特异性免疫中作用及其重要的两种细胞。
13、、、和是巨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中的四个主要作用。
14、炎症是机体对付病原体侵入的一种保护性反应,通常具有五大特征,、、、和。
15、病毒可诱导动物细胞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又可刺激细胞合成一种物质,即,它被入侵的病毒激活后,可降解病毒的,从而阻止了病毒的转译和阻止有感染力病毒的合成。
16、补体的本质是一类,它能被任何一种所激活,然后发挥其、和等作用。
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
第十章感染与免疫计划学时:2学时学习重点:感染的一般概念;细菌的致病性;宿主的非特异免疫;宿主的特异性免疫第一节:传染infection非传染性:生理性、遗传性等疾病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传染性其它生物(寄生虫等)传染是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在机体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传染是宿主、病原菌、环境因素三方面力量作用的结果。
一、传染的三种可能结局1、隐性传染2、带菌状态3、显性传染传染病专指显性传染。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个因素(一)病原微生物在传染免疫中作用要造成感染,必须能抵抗机体内的天然防御机能而不被消灭,并在侵入体内后能生长繁殖,扰乱机体的新陈代谢,造成传染。
要具备一些条件才能传染(P320)1、毒力或致病性某种微生物对一定宿主,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疾病的能力。
强弱取决于以下因素:1)侵袭力:与酶(卵磷脂酶、透明质酸酶、胶原酶、链激酶、凝固酶)和微生物结构(荚膜、菌毛、表面抗原)有关。
2)毒素①内毒素:多由G-产生,化学组成为脂多糖。
②外毒素:某些G+分泌到体外的毒性物质,化学组成为蛋白质。
如破伤风毒素、肉毒毒素、白喉外毒素等。
外毒素可用0.3-0.4%甲醛脱毒,成为类毒素(仍保持抗原性)。
内、外毒素比较:P322,表10-12、数量与毒力强弱有关。
多数病原微生物需要足够数量侵入机体,才能发病。
3、侵入途径不同菌侵入途径不同,只有侵入易感机体的一定部位,才能发病。
(二)机体在传染免疫中作用(宿主的免疫力)1、免疫定义Immune机体对体内外生物性刺激的反应,在正常情况下机体识别异物、排除异物、消灭异物的生理功能。
或者说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抗原物质的一种生理功能。
既有有利一面,也有有害一面。
2、免疫反应分类1)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所有病原微生物都有防御作用,没有特殊的选择性。
它受遗传控制,是机体在长期的种系发育与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卫机能,在个体一出生就具有。
微生物学传染免疫习题
传染与免疫一、名词解释1、互利共生2、寄生3、共栖4、拮抗5、条件致病菌6、内毒素7、外毒素8、类毒素9、抗毒素10、毒血症11、菌血症12、败血症13、脓毒血症14、干扰素15、补体16、主动免疫17、被动免疫18、天然免疫19、适应性免疫20、细胞免疫21、体液免疫22、抗原23、抗原决定簇24、半抗原25、初次应答26、再次应答27、单克隆抗体28、凝集反应29、沉淀反应30、补体结合反应二、填空题1、按病因可把各种疾病分成两大类,即和。
凡能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或是其它生物,称为。
2、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是、和。
3、细菌性病原体会通过产生、和等物质危害宿主;病毒会通过、和等方式危害宿主;而真菌则会、、和等方式危害宿主。
4、细菌性病原体的毒力可分为和两方面,前者包括3个具体的能力,即、和,而后者包括两方面,即和。
5、外毒素是有毒性的蛋白质,本质是、和。
若用浓度的脱毒,就可生成,若再进一步用它去免疫动物,就可从中获得。
6、内毒素的化学本质是因可引起动物和人体发热,故又称,目前检测内毒素的最灵敏和最简便的方法称为。
7、按照现代免疫概念,、和是免疫的三大功能。
8、病原菌侵入宿主后,按期间力量对比或影响大小决定了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即、和。
9、是检测幽门杆菌的方法。
10、、、和是显性传染依据性质及严重程度分的几种类型。
11、人体和高等动物防治病原体的屏障结构有和两种。
12、人体的白细胞种类很多,它们在免疫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具有吞噬功能的、、和;而和是无吞噬功能但在特异性免疫中作用及其重要的两种细胞。
13、、、和是巨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中的四个主要作用。
14、炎症是机体对付病原体侵入的一种保护性反应,通常具有五大特征,、、、和。
15、病毒可诱导动物细胞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又可刺激细胞合成一种物质,即,它被入侵的病毒激活后,可降解病毒的,从而阻止了病毒的转译和阻止有感染力病毒的合成。
16、补体的本质是一类,它能被任何一种所激活,然后发挥其、和等作用。
微生物学(周德庆版)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传染与免疫是代表病原微生物与其宿主相 互关系两个方面,是关于寄生关系内容 的进一步深化。
1
第一节 传染
一、传染与传染病
新发传染病.flv 2
传染病: 由活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与由其它致病因素引起的疾
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有病原 体,有传染性,有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有免疫 性。
33
第四淋巴细胞
同时具备T细胞和NK细胞特征的淋巴细胞,称为 NKT细胞。这是继T细胞、B细胞、NK细胞和K细胞 之后的第四类淋巴细胞。 人体内有少量具有自身免疫性的TDTH细胞,有时会对自 身组织产生攻击性,并导致自身免疫病,如全身性红 斑狼疮、皮肤和内脏硬化症、慢性风湿性关节炎以及 口舌眼球干燥综合症等。研究已证明NKT细胞可抑制 这些自身免疫病。此外,它还有抑制癌症转移和延缓 人体衰老等作用。 红斑狼疮.flv 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膝关节.flv
42
43
第四节 免疫学方法
传统免疫学方法又称为血清学反应。
29
2、免疫细胞 指一切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粒 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它们均来自骨髓多能干 细胞。
免疫活性细胞:一类能接受抗原刺激,并引起特异性 免疫反应的细胞。主要指T细胞和B细胞。单核细胞与 巨噬细胞也可列入。
T细胞:起源于骨髓,在胸腺中成熟,然后转移到外 周淋巴器官,其功能是执行细胞免疫。
红、肿、痛、热和功能障碍是炎症的五大特征(炎症)
24
四、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补体、干扰素、溶菌酶、乙型脑素等 1、补体
存在于正常机体体液中的非特异性的血清蛋白,具有 能扩大和增强抗体的“补助”功能,故称补体。30种 成份,主要有9种。 通常以无活性形式存在于正常血清和体液中。补体能 被任何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由无活性形式转变为 对病原体具有杀灭作用的活性形式,称为补体激活。 3条激活途径
微生物课件感染与免疫
第二节 宿主的非特异免疫
一、生理屏障
1、表面屏障
2、局部屏障
3、共生菌群
二、体液因素
由其它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
的。
1
一、感染的途径和方式 1.感染的途径 2.感染的部位及方式
二、微生物的致病性 1.细菌的致病性 2.病毒的致病性 3.立克次体致病性 4.真菌的致病性 5.寄生虫的致病性
三、传染后的表症
2
一、感染的途径和方式
▪ 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主要 来自病人、健康带菌 (毒)者和带菌(毒)动、植 物。
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或机会致
病菌: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 变的特殊情况下可致病!
侵袭力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
毒力
毒素
6
• 毒力:又称致病力(pathogenicity),表
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对细菌性病原体来 说,毒力就是菌体对宿主表的吸附,向体内侵 入,在体内定居、生长和繁殖,向周围组织的 扩散蔓延,对宿主防御功能的抵抗,以及产生 损害宿主的毒素等一系列能力的总和。 1)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 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称 为侵袭力。
8
9
(2)繁殖与扩散能力:
通过水解性酶类,使组织疏松、通透性增加,有利于 病原菌扩散。 ❖ 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旧称“扩散因子” (spreading factor),可水解机体结蒂组织中的透明质酸, 引起组织松散、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病原体迅速扩散, 因而可发展成全身性感染。Streptococcus(链球菌属)、 Staphylococcus(葡萄球菌属)和 Clostridium(梭菌属)的 若干种可产此酶。
医学微生物学感染与免疫
3) 败血症(septicemia)
病原菌侵入血流生长繁殖 产生毒素 引起 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4) 脓毒血症(pyemia) 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 通过血液扩散到达机体其他组织器 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如金黄 色葡萄球菌 5)内毒素血症 中毒性菌痢
第五节
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hospital /nosocomial infection) 或 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 指包括医院内各类人群所获得的感染。
三、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直接、间接) 空气飞沫传播 血液体液传播
四、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一)易感对象: 1、年龄因素:老年人和婴幼儿 2、基础疾病: 免疫功能缺陷和免疫功能紊乱 感染是其主要死因
(二)诊疗技术及侵入性检查与治疗
1.诊疗技术:
器官移植、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
2.侵入性检查与治疗 细菌的黏附与生物被膜 3.损害免疫系统因素 (三)抗生素不合理应用
感染:
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的一种生命现象 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引起的病理过程
感染的结局:
致病因素 机体防御功能 环境因素
毒力、侵入数量和侵入门户 侵袭力(粘附、侵袭、抵抗逃避免疫) 毒素(内毒素 外毒素)
第四节 细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一、传染源 1.外源性 *病人 *带菌者:恢复期/健康带菌者(隐性感染者) *患病及带菌动物 (人兽共患致病菌) 环境:土壤、医院供水空调系统 2.内源性 *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 *潜伏病原
人 体 内 正 常 菌 群 的 分 布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口腔
表皮葡萄球菌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微生物学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占位性生物屏障作用
条件致病菌 opportunistic pathogen
正常菌群/
?
非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
机体方面 免疫功能下降
细菌方面
寄生部位改变 菌群失调
感染(infection)是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的生活中 与宿主相互作用并导致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的 过程,是微生物与宿主在个体、细胞和分子的 多层面相互作用的生物学现象。
(3)黏附机制:包括存在于细菌与宿主细胞之间 的静电吸引及疏水作用,阳离子桥联作用和配 体-受体相互结合。
黏附后的细菌可发生的变化有: ①启动载铁蛋白基因,上调载铁蛋白的合成; ②加速生长繁殖,但也有的处于抑制状态; ③产生和分泌有利于进一步入侵的蛋白; ④诱导表达:主要是黏附分子的表达。
宿主细胞方面的变化有: ①形态改变; ②细胞凋亡; ③细胞因子的合成与释放; ④上调细胞间黏附分子的表达。
毒血症(toxemia)
细菌在局部繁殖,不入血,仅外毒素入血引 起全身中毒症状
菌血症(bacteremia)
全
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大量
繁殖,到达其它部位,再繁殖致病。
身
败血症(septicemia)
Hale Waihona Puke 毒素 外毒素特征: 蛋白质
毒性作用强 选择性强
理化稳定性差 抗原性强
合成代谢产物 G+菌和部分G-菌产生 释放到菌体外,或溶 解释放
外毒素
exotoxin
神经毒素
细菌 外毒素
破伤风梭菌
痉挛毒素
肉毒梭菌
肉毒毒素
疾病
破伤风
肉毒中毒
作用机制
封闭抑制性神经元
阻止乙酰胆碱释放
传染病病原微生物、免疫及防治
传染病病原微生物、免疫及防治(一)病原微生物自然界存在着成千上万种的微生物,其中有一部分微生物能以各种方式侵入动物体内,以其固有的毒力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到达体内一定的组织进行生长繁殖,并产生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代谢产物(如毒素),使被侵害的组织出现病理变化。
继而可使被感染的动物出现程度不同的临床症状。
这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微生物,就叫做病原微生物。
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有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螺旋体等。
如禽霍乱、鸡白痢、禽伤寒、禽副伤寒等的病原体属于细菌,鸡新城疫、鸡痘、马立克病、鸡白血病的病原体属于病毒,鸡曲霉菌病的病原体属于真菌,鸡支原体病(慢性呼吸道病)的病原体属于支原体,鸡螺旋体病的病原体属于螺旋体等。
这些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共同特性是:个体微小,肉眼不能看见,只有在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才可以看见它们的个体形态。
有惊人的繁殖速度,如病原性细菌,当外界环境条件最适于它们生长繁殖时,每半小时左右可以繁殖一代。
有一定的传染性,可以从一只动物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传递给另一只动物,从而导致疾病的传播。
在流行中断之后,这些病原微生物往往可以在被感染的动物体内或在适合于它们的外界环境中潜藏下来,当再次遇到有易感性的动物时,又可造成传染病的暴发与流行。
对不良的外界条件均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但是直射阳光、化学消毒剂,50~60℃以上的生物热较长时间的作用,以及紫外线照射、高温等均可使病原微生物致死。
(二)免疫在大多数情况下,动物机体的内环境并不适合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动物体能迅速动员全身的防御力量将该病原微生物消灭,使其不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这种现象统称为抗感染免疫。
病原体侵入并引起机体病理损伤的过程中,也同时伴随着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反应,以清除体内出现的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维持机体的稳定和平衡。
1.非特异性免疫是指动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与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对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都具有一定抵抗和杀伤作用的天然防御机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外毒素
二、毒素
外毒素是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并分 泌(或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的细菌毒素。 主要由G+菌产生,毒性极大,且其毒性作用具有 高度的特异性。化学成分:蛋白质,具有良好的 抗原性,易为甲醛灭活。 外毒素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抗毒素.
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留 良好的抗原性,称为类毒素。
第一节、细菌的致病性
致 病 性
病原性 表面结构
侵袭力 毒力 毒素 酶类 外毒素 甲醛 类毒素
内毒素 病原菌突破动物机体的防御屏障,在机体内生长 毒素是病原菌在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 毒力是指同种病原微生物的不同株的致病力在 、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主要决 质,能引起宿主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按存在 程度上的差异。毒力是病原微生物“株”的特 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宿主 定于病原菌的表面结构和酶。 部位和释放方式不同,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 征。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称为毒力因子,主要包 体内引起感染的能力称为病原性(致病性)。病 类。 括侵袭力和毒素等。 原性(致病性)是细菌“种”的特征之一。
甲醛处理 产 生
毒 素 内 毒 素 蛋白质 脂多糖 通常不耐热,60-70℃20min即 极为耐热,不被 被破坏或减弱 100℃1h所破坏 特异性强。为细胞毒素、肠 全身性。致发热、腹 毒素或神经毒素,对特定的细 泻、呕吐 胞或组织发挥特定作用 高,往往致死 弱,很少致死 对宿主不致热 致热性,常致宿主发热 强,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较弱,免疫应答不足以 (抗毒素) 中和毒性 用0.3%-0.4%甲醛处理,能变 不能变为类毒素 为类毒素 多见于G+和少数G-菌分泌 G-菌菌体裂解产生
(二)酶类
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可产生一些与侵袭 力有关的酶类。这些酶本身不具毒性,但可分解 或凝固动物组织中的某些物质,而利于细菌侵入 组织,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呈现毒性作用。 1.透明质酸酶(扩散因子):某些病原菌如葡萄球 菌、链球菌、魏氏梭菌等所产生的透明质酸酶, 能够水解透明质酸,使细胞间隙扩大,通透性增 高,有利于病菌在组织内蔓延扩散。 2.纤维蛋白酶(链激酶):某些病原菌如葡萄球菌、 链球菌等,可产生此种酶。能将凝固的纤维蛋白 迅速溶解,有利于病菌在组织内蔓延扩散。
外
(三)毒力的测定
1.最小致死量(MLD):能使特定实验动物于感染 后一定时间内全部死亡的活的微生物或毒素的 最小剂量。 2.半数致死量(LD50):能使半数实验动物在感染 后一定时间内发病死亡的微生物或毒素的量。 3.最小感染量(MID):能引起特定实验动物发生 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的最小量。 4.半数感染量(ID50):能使半数实验动物发生感 染的病原微生物的量。
干扰宿主细胞的功能 病 毒 的 致 病 性 对宿主细胞 的致病作用 损伤宿主细胞的结构 引起宿主细胞 的死亡或崩解 直接破坏机体结构 对宿主机体 的致病作用 代谢产物对机体的作用
干扰宿主细胞的功能
抑制或干扰细胞生物合成:
–早期抑制RNA和蛋白质合成,随后DNA合成也受到抑 制。(小RNA病毒、疱疹病毒、痘病毒)
破坏细胞有丝分裂:
–形成多核的合胞体和多核巨细胞(疱疹病毒、痘病 毒、副黏病毒)
细胞转化:
–病毒DND与宿主细胞DNA整合,改变宿主细胞遗传信 息(转化)→肿瘤(乳多空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
抑制或改变细胞代谢:
–DNA合成受到抑制,破坏宿主细胞DNA及代谢酶类
损伤宿主细胞的结构
细胞变性:
第二节、病毒的致病性
病毒对其宿主的致病作用,与其他病原微生物 差别很大,包括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和对整个 机体的致病作用两个方面。 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是病毒致病性的基础。 致病性取决于病毒核酸能否在该细胞复制,但 它的传染性则取决于病毒表面特异性抗原能否附 着于细胞表面。 病毒的致病性是相对的,与生物种类相关,对一 种动物有致病性,对另一种动物可能完全不致病
第三节、传染的发生
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突破机体的防 御屏障,侵入机体,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 引起病理的过程,称为传染或感染。
感染不成立 隐性感染 感染成立
足够毒力(强、中、弱、无毒)
传 染 发 生 的 条 件
病原微生物方面
一定数量 适当的侵入门户或途径 动物种类
宿主机体方面
动物年龄、性别、体质 动物抗感染能力
代谢产物对机体的作用
与宿主体内某些功能物质结合→影响这些物 质功能的发挥。 吸附于某些细胞表面→改变抗原性→激发变 态反应→组织损伤。(水貂阿留申病病毒、马 传贫病毒) 改变机体神经体液功能。 破坏宿主细胞过程中释放病理产物→机体的 结构和功能破坏→ 局部炎症反应。(溶酶体 酶、5羟色胺、组胺、缓激肽)
四、免疫与传染的关系
没有传染,就没有免疫。 传染可激发机体产生免疫。 免疫一旦产生,能对抗和清除同一种病原微 生物的再次传染。 传染又能破坏机体的免疫功能。 免疫功能过强,引起自身组织损伤。
(二)内毒素
内毒素是细菌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不释放
到菌体外的一类细菌毒素。 主要由G-菌产生,是大多数G-细胞壁的构成成
分,只有当细胞崩解时才能释放出来。化学成分: 脂多糖
无明显的特异性,毒性也相对较弱。
外毒素与内毒素性质的主要区别
特 性 化学性质
耐 热
毒性作用 毒性程度 致 热 性
免疫原性
(一)表面结构
1.荚膜:具有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的 能力,能使细菌在体内迅速繁殖和扩散。对同一 种细菌而言,有荚膜的细菌毒力强大,无荚膜的 毒力弱或无毒。 2.其他表面结构 (1)有些无荚膜的病原菌,其表面也有一些与荚 膜功能相似的物质,如大肠杆菌的K抗原、伤寒 杆菌的Vi抗原、溶血性链球菌的M-蛋白等,也具 有抗吞噬和其他提高侵袭力的作用。 (2)病原菌表面的菌毛,是病原菌感染的前提。
外界环境条件:气候、温湿度、地理环境、生物 因素、饲养
传染的表现形式
显现传染:当侵入的病原菌毒力较强、数量较
多,而机体抵抗力较低时,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
长繁殖,对机体产生损害,出现具有明显临床症
状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称为显现传染或传染病。
隐性传染:但侵入的病原菌毒力较弱,数量不
多,而机体又具有一定的抵抗力时,侵入的病原
–病毒大量复制→代谢产物毒性→宿主细胞结构改 变→细胞病变。(空斑、浊肿)
包涵体形成:
–宿主细胞或组织中形成包涵体
溶酶体的破坏:
–宿主细胞溶酶体膜破坏→溶酶体酶释放→宿主细 胞自溶。
细胞融合:
–溶酶体酶释放→相邻细胞融合→合胞体
红细胞凝集和溶解:
引起宿主细胞的死亡或崩解
病毒粒子及病毒代谢产物对宿主细胞有直接
2.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具有很强 的针对性
3.免疫记忆:形成了免疫记忆细胞,对再次接触的相 同抗原物质产生更快的免疫应答。
二、免疫的功能
1.抵抗感染:又称为防御作用,当病原微生物侵 入时,机体即迅速动员各种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的 防御因素,将入侵者及其产物消灭、清除,从而 免于传染。机体对于病原微生物的侵入所表现 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称为抗传染免疫。 2.自身稳定:维持体内细胞的均一性,不断清除 衰老的和受损伤的细胞。这一功能失常时,引起 自身免疫性疾病。 3.免疫监视:正常机体具有识别和清除经常出现 的突变细胞的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失调,突变细 胞就有可能无限地增生而形成肿瘤。
3.胶原酶:是一种蛋白分解酶,能够分解肌肉和 结缔组织中的胶原,从而使肌肉崩解、软化、坏 死,有利于病菌的侵袭和蔓延。(魏氏梭菌)
4.卵磷脂酶:某些病原菌能产生此酶,能够分解 细胞膜上的卵磷脂,从而导致组织细胞崩解和红 细胞溶解。(魏氏梭菌) 5.脱氧核糖核酸酶(DNA酶):使浓汁变稀,有利于 进一步扩散。(链球菌) 6.血浆凝固酶:有些病原菌可产生与纤维蛋白酶 作用相反的酶,可以加速血浆凝固,保护细菌免 被吞噬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
三、免疫分类
一般按免疫的产生及特点,将免疫分为非特 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类。 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生来就有的一种防御能 力,故又称为先天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受到异物刺激而产生的一 种防御能力,又称为获得性免疫。
种免疫 先天性免疫 抗 传 染 免 疫 获得性免疫 人工获得 品种免疫 个体免疫 主动免疫 天然获得 被动免疫 主动免疫 被动免疫
的致代谢障碍和毒性作用。
– 抑制宿主细胞蛋白质和核酸代谢
– 破坏宿主细胞结构
– 干扰宿主细胞正常生命活动
– 引起宿主细胞死亡
病毒大量复制后,以宿主细胞破裂的方式释
放,造成宿主细胞死亡。
直接破坏机体结构
破坏宿主毛细血管内皮和基底膜→通透性增高 →全身出血、水肿、局部缺氧和坏死。(猪瘟 病毒、新城疫病毒、马传贫病毒) 在宿主血管内产生凝血作用→机体微循环障碍, 严重者发生休克。(新城疫病毒、流感病毒) 细胞转化→肿瘤。(鸡马立克氏病毒、牛白血 病病毒、禽白血病病毒) 破坏神经细胞→神经症状。(狂犬病病毒) 破坏肠黏膜柱状上皮→小肠绒毛萎縮→影响营 养和水分吸收→剧烈水样腹泻。(猪传染性胃 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第五章、传染与免疫
学习目标:掌握微生物的致病性和传染发生的 条件,掌握免疫的功能及免疫与传染的关系。
病原微生物:能使人和动物发病的微生物。 条件性病原菌:正常情况下存在于动物体内, 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 腐生性病原菌:本身不一定侵入动物机体,而 是以其有毒代谢产物,随同食物或饲料进入人 或动物机体,呈现毒害作用。(如肉毒梭菌)
菌只进行有限的生长繁殖,对机体损害较轻,又
不出现或仅出现轻微的症状,称为隐性传染。
第四节、免疫概述
免疫:是机体对外源性或内源性异物进行识别、清除 和排斥的过程。 一、免疫的基本特性: 1.识别自我和非我:不仅识别存在于一种动物之间的 一切抗原物质,而且对同种不同个体之间的组织和细胞 的微细差别也能加以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