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历史分期及阶段性特点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一)近代时期[上](1840—1919),即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教材称做上编“风云变幻的八十年”,又分为四个阶段:(1)1840——1860年,即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到《北京条约》的签订;(2)1860——1901年,即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到《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3)1901——1911年,即从晚清新政到辛亥革命的爆发;(4)1911——1919年,即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兴起(二)近代时期[下](1919——1949年),即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教材称做中编“翻天覆地的三十年”,又分为四个阶段:(1)1919——1927年,即从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失败;(2)1927——1937年,即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3)1937——1945年,即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4)1945——1949年,即从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现代时期(1949——2007年),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教材称做下编“辉煌的历史进程”,又分为四个阶段:(1)1949——1956年,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2)1956——1966年,即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3)1966——1978年,即从“文化大革命”爆发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1978——2007年,即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主要内容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

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求强求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三,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和实现人民民主的历史进程。

四,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找真理、选择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2、《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2年8月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一、主题及历史分期:
㈠轰出中世纪的彷徨(两次鸦片战争:1840—19C60、70S)㈡民族危机的加剧(19世纪中期)
㈢世纪之交的震荡(19C末—20C初)㈣近代化的新曙光(五四与中共成立之初:1919—1923)
㈤兄弟联手“打倒列强,除军阀”(大革命时期:1924—1927)㈥兄弟反目,外族侵入(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㈦“筑成中华民族的血肉长城”(抗日战争:1937—1945)㈧“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解放战争:1945—1949)
中国现代史(共和国史)
一、历史分期:
㈠共和国初期(1949新中国成立—1956社会主义制度确立)㈡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㈢文革十年(1966—1976)*徘徊时期(1977—1978)㈣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现今)。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如何理解“求同存异”的方针? (1)提出背景: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以及与会国之间因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 (2)“同”:共同的遭遇,即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共 同的任务,即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共同的愿望”,即都要求加强团结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反对侵略战争。“异”: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都存在差异。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 同的利益加强团结与合作。 (3)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间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和 首次提出: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 平 提出: 再次发展: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共 最终完善:1955年亚非国际(万隆)会议上 处 五 后期修正(完善) 项 内容: 原 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相互之间的关系? 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中,领土完整是主权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 平等互利是各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是 国家间处理相互关系的政治基础。 影响: 和平共处是目标,前四项原则是基础和前提条件。

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背景、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国家政权有哪些本质区别?
主权、政权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1.内容
2.确立过程 3.确立意义
《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比较 项目 背景不 同 不 制定主 同 体不同 点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特点:
经验教训: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2.四个阶梯说
代表人物为李时岳。(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
3、争取独立谋求进步说
胡滨指出,近代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当时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和谋求社会进步(发展资本主义)两项根本任务。这两项任务贯穿着整个中国近代史,一切斗争,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斗争在内,都是围绕着这两项根本任务进行的。它们构成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 (1)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 (2)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挑战。
? (3)后现代主义对近代史研究的影响。
五、怎样学习
学习历史有二个目的:一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二是总结历史经验,以为今日的借鉴。
(1)学习目的不同
中学:了解历史事实,来龙去脉。
大学:把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来学习、研究,也就是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史”,而是历史学,我们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了解历史,而是认识历史。过去的历史不能告诉我们未来正确之路,但可以告诉我们哪里是弯路。
? (5)报纸、杂志类
《申报》、《新民丛报》、《清议报》、《民报》、《东方杂志》等。
(6)外国资料: 官方资料,私人著述、回忆录等。
2.史学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开始有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
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戴逸的《中国近代史》。
如今,比较有影响力的通史类著作有陈旭麓的《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许纪霖的《中国现代化史》、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郭廷以的《中国近代史纲》、费正清的《剑桥中国晚清史》等。
? 2、资本主义世界的对外扩张
(1)英国的崛起与扩张
(2)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的争夺
三、中外贸易与鸦片走私
? 1、近代早期的中外交往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1、中国近现代史分期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2、近代中国工人阶级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它的来源主要是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

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

因此,它是先于中国的资产阶级而产生的它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工资低,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恶劣,受剥削最深,革命性最强,而且它还有组织纪律性强、集中、团结、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等优点,因此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3、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不同,构成比较复杂。

其中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产家。

他们是利用政治特权和与外国资本的紧密联系,在剥削劳动人民和挤压民族资本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资产阶级的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者在斗争中保持中立,但是没有革命的彻底性,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4、近代中国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队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5、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相互区别又相互紧密联系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第一章6、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方式一、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二、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正压中国人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三、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四、文化渗透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7、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8、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最根本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第二章9、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没有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中国近现代史 概念

中国近现代史 概念

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

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2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1919年)可分为以下3个发展阶段: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初)。

此时期的历史大事有2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前者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的非正义的侵华战争,即中华民族的反侵略的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而后者是农民阶级的革命运动。

完全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此时期的主要史实有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资本主义产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戊戌变法及义和团运动等。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一、总体把握1、时限: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4、革命任务:反对外国侵略,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

5、分期界标:以“五四”运动为界,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时期特征:1840——1919年,共80年。

是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进一步深化的历史。

(1)基本线索: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与中国封建统治者相互勾结,使中国沉沦。

(3)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以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4)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以谋求近代化。

2、三个阶段(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864年):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全方位剧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开始的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剧变的表现:①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解体进程加快,为民族资本主义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③中国政局发生变化:满洲贵族势力减弱,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增强。

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态度由排斥到抵抗,再到妥协、投降,继而“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化,以奕訢、曾国藩为代表的新官僚集团势力膨胀。

④社会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人民的斗争进入新阶段,带有新的时代特点,即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外来侵略,形成了以太平天国运动为标志的第一次高潮。

近现代中国历史分期及阶段性特点

近现代中国历史分期及阶段性特点

近现代中国历史分期及阶段性特点
近现代中国历史是指晚清时期以来的中国历史,时间跨度约为1840年至现在。

根据历史事件和社会状况可以将近现代中国历史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鸦片战争前夕(约1840年-1842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中国正式进入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不确定性和动荡性明显。

鸦片战争对中国封闭的国家主义产生巨大冲击,弱化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威体制。

2. 太平天国运动后和戊戌变法期(1842年-1911年):这一时期经历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起义,内忧外患,政治境况与军事势力极其动荡。

戊戌变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尝试推行新的制度和思想变革。

3. 辛亥革命及民国时期(1911年-1949年):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政治体制的结束,民主思想的胜利,而民国时期则经历了政治混乱、战争和日本侵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代表了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大变革。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至今):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中国走上了一个新道路,步入了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科技和文化不断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近现代中国历史经历了从封建主义到西方现代化的转型过程,中国的发展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进程。

前行中困难重重,但中国民众不断努力实现现代化,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二轮复习之中国近现代史

二轮复习之中国近现代史

①民族资本主义 ①资产阶级维新
对 思想(早期维 帝 新—康梁) 国 ②资产阶级革命 主 思想(三民主义)义 ③新文化运动 抱 (民主与科学) 有 ④“实业救国” 幻 ⑤社会生活:西 想 方化程度加深, 对传统抨击猛烈
总况: 两半程度大大加深至形成;两大矛盾汇流;近代化推进
同时期的西方: 二工后,垄断组织出现,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和与中日邦交正常化
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经 ②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济 ③社会生活的政治色彩强烈,生活必需品
主要按计划供应
①毛泽东思想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思想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文化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②科技成就:“两弹一星”、杂交水稻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至今)
总况: 从全民族抗战,国际援助到中国人民推翻美支持的蒋介石集团
同时期的西方: 从反法西斯战争到雅尔塔体制

1、抗战时期:
济 2、国统区:经济崩溃


日占区:殖民掠夺,以战养 背景: 战
1、抗战(持久
战)
国统区:遭破坏,战时经济; 美在华势力强大 民族工业内迁(影响)
中共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建 官僚资本膨胀 设(减租减息运动) 2、内战时期: 解放区:土改(反封建, “耕者有其田”
反帝反封建 文明转型
走向近代化 融入世界
关于近代史复习的分期: 一、19世纪40至70年代:外敌入侵、近代化起步 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民族危机深化、近代化推进 三、1919至1927:救国道路的新探索 四、1927至1936:由两党对抗转向抵御外侮 五、1937至1949:中国人民的浴血新生

中国近现代史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笔记一、中国近现代史概述中国近现代史是从鸦片战争(1840年)开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的一段历史时期。

近现代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二、近现代史的分期1.晚清时期(1840-1911年):这一时期标志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接踵而至。

在此期间,一系列改革运动如洋务运动也展开。

2.民国时期(1912-1949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

在此期间,北洋政府时期、五四运动、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相继发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此后,我国历经了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等多个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近现代史的重要人物1.政治家:如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等,他们领导或参与了中国的革命、建国和治国等重大历史事件。

2.军事家:如曾国藩、左宗棠、彭德怀、朱德等,他们在战争年代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

3.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如鲁迅、胡适、郭沫若、巴金等,他们在思想、文化领域开疆拓土,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近现代史的主要成就和影响1.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摆脱了列强的控制和束缚,实现了民族独立。

2.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3.科学技术进步和文化繁荣:在航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4.国际地位的提升:从被列强欺凌到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近现代史的教训和启示1.爱国主义教育:近现代史教育我们要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

2.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近现代史告诉我们,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民族复兴。

中国近代史分期

中国近代史分期

中国近代史分期1、中国近代史历史分期: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从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阶段。

2、旧民主义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从从鸦片战争至五四爱国运动前),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

3、新民主义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从五四爱国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4、具体历史分期:(1)中华民国(1912年1月—1949年)历史分期:1912年1月——1912年3月南京临时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孙中山)1912年3月——1927年4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27年4月——194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蒋介石统治中国)(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分期:1924年1月——1927年4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革命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1927年4月——1936年12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1937年7月——1945年8月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1946年6月——1949年4月人民解放战争时期5、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公元纪年=民国纪年+1911。

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是中国近代史领域中最早展开学术性讨论的课题之一。

它从1954年提出《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历史研究》一文后,就有许多同志陆续发表论文,提出了三、四、五、七、八期等不同的主张。

六十年代以来,讨论渐趋于沉寂;直至近年,始重见兴起。

不论是过去或现在,讨论主要集中在分期标准、上下限和划阶段等问题上。

(一)标准问题五十年代对分期标准的讨论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意见:(l)“基本上用阶级斗争的表现来做划分时期的标志”,而“以三次革命运动高涨来做划分时期的标准”。

中国历史的分期与特点

中国历史的分期与特点

中国历史的分期与特点一、中国历史的分期中国历史可以分为多个重要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下面将根据历史发展的脉络,简要介绍中国历史的主要分期。

1.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56年)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开端,也是封建社会的萌芽阶段。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商朝以商汤统治为标志,周朝则实行封建制度,把社会组织成几个等级。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君主专制、封建等级制度的确立。

2.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这一时期较为动荡,战国七雄相争,是百家争鸣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儒、道、墨、法等诸子百家思想的兴起,为中国哲学史奠定了基础。

3.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中的封建国家,统一度量衡、文字等,对国家机构进行了重大改革。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王朝,推行了官僚制度,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分裂最为剧烈的时期,中国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接着又出现了两晋南北朝的局面。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政权更迭频繁,经济、文化相对衰落,但也孕育了佛教的兴起。

5.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隋朝统一了北方,唐朝全盛时期国力强盛。

唐朝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外交往频繁,丝绸之路繁荣,科技与文化昌盛,被称为"开元盛世"。

6.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公元979年)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割据的时期,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是指南唐、南汉、南吴、南楚、南唐、南平、荆南、蜀、闽、楚。

这一时期政权之间的争斗激烈,国家分裂,经济相对衰落。

7. 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912年)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后期。

1840--1860近代中国

1840--1860近代中国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明显地呈U字形进程。近代中国 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 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 ,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 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1920年) ,就 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就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 “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两个层面: 国家富强 民族独立
在近代中国,……推翻帝国
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
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彻底改变国家
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
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也就成为中华
民族所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这两
大任务中,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
只有先完成前一个任务,然后才能
解决后一个问题。于是,就有了近
(2)对内:反封建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民主革命(阶级矛盾) 6、民主革命分期: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新旧民主革命两大阶段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1919年):资产阶级领导;三民 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年-1949年9月):无产阶级领导;马 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前途。
——李时岳:《近代史新论》,1993年
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两种相互矛盾 的趋向:从遭受列强侵略的角度说是向下沉沦,从接受 资本主义先进文化而开始走向现代化的角度说,是取得 了进步。……在列强殖民侵略的刺激下,中国社会也存 在着不断走向进步、走向现代化的一面。
——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2003年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2006年
“沉沦”
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并与中国封建势力勾结,使 独立的中国社会变为半殖民地或其程度不断加深。

近现代史分期

近现代史分期

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签订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役,火烧圆明园)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中、俄、美、英、法《天津条约》的签订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19世纪60到90年代洋务运动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883年-1885年中法战争,订定《中法新约》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1898年戊戌变法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

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911年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1919-1927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1919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2.1921中共成立,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3.1922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修改党的奋斗目标: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4.1923 中共三大,中共确立国共合作的方针5.1924-1927 国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开始:1924 国民党一大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新三民主义1925 五卅运动掀起全国反帝高潮1925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1925.3 孙中山去世大革命高潮:1926-27 北伐:消灭吴佩孚、孙传芳军阀1927初广州国民政府迁往武汉大革命失败:1927.4.12 上海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7.15.武汉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19-1927年的时代特征:五四运动标志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充满变革与发展的历史,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我们认识国家发展历程、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大纲旨在系统地阐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提高历史素养。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发展过程,掌握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

2.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分析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3.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内容1.近现代史分期及特征(1)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1840-1895年)(2)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1898-1911年)(3)民国时期(1912-1949年)(4)新中国成立至今(1949年至今)2.近现代史基本问题(1)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及困境(3)救亡图存的探索与实践(4)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5)北洋军阀统治与护国运动(6)国民大革命与国共合作(7)抗日战争与民族复兴(8)解放战争与国民党政府的覆灭(9)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10)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3.重大历史事件及人物(1)鸦片战争(2)太平天国运动(3)洋务运动(4)戊戌变法(5)辛亥革命(6)护国运动(7)国民大革命(8)抗日战争(9)解放战争(10)新中国成立(11)改革开放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述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探讨历史发展规律。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历史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实践法:组织参观近现代史遗址、博物馆等,增强学生的历史感悟。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包括出勤、发言、讨论等。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历史论文、阅读笔记等。

3.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4.实践报告:参观实践活动结束后,提交实践报告。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第3讲中国现代史【内容总论】时间范围:即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总特点:崛起;阶段划分:(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改革开放后)主要内容:(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政治: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文化: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新时期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技、教育事业大发展。

中国现代史分为下列四个阶段。

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12月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人民政权的巩固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⑵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期,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时期。

⑶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遭受严重挫折的时期⑷从1976年10月“文革”结束至今,是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阶段特征和史实】第一阶段: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总体特征: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两个阶段:1949年至1952年是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阶段。

1953年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阶段。

政治上:①建立和巩固新政权;②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起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③外交开创新局面,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具体史实:1.新中国成立(时间、成立的历史意义)2.《共同纲领》(时间、体现的原则、作用)3.1954年宪法(背景、内容、特点、意义)4.三大基本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提出合作方针)(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内容、意义、实施情况)5.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外交政策的成熟;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中国近代史有几个阶段

中国近代史有几个阶段

中国近代史有几个阶段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

中国近代史的阶段有哪些的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

中国近代史的阶段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年)。

这一阶段,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是发动战争,主要方式是商品输出。

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和低关税,雇用大批买办,在中国建立起一整套产品推销网、原料收购网和金融控制网,逐步控制了中国市场。

第二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到一战结束(1894~1918年)。

这一时期西方列强侵华的方式,在政治上先是掀起瓜分狂潮,后来又逐渐实行“以华治华”的政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过渡。

第三阶段:一战后到二战结束(1918~1945年)。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是从“以华治华”到强占中国。

当时侵华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独占。

第四阶段:二战后到朝鲜战争(1945~1953年)。

这一时期,帝国主义的侵华方式先是“以华治华”,后发展为孤立、封锁、包围。

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是美国。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第一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

(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2)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

(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

【基本线索】19世纪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穷途末路,清王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而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船坚炮利敲开中国长期闭关的国门。

历史时间分期及常识

历史时间分期及常识

一、中国古代:1840年以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二、中国近代史:1840鸦片战争——1949.10新中国的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按政府分期:晚清政府(1840-1912)—南京临时政府(1912.1-3月)—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二)按革命史观分期: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近代后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①兴起(1919——1924):1919五四运动、1921中共一大、中共诞生、1922二大、1923三大、②国民大革命(1924——1927):1924兴起—1926北伐—1927失败:四一二、七一五政变③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井冈山时期(1927——1937)中共革命道路④全面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正面战场、敌后战场;防御、相持、反攻、胜利⑤解放战争/内战时期:1946.6——1949:爆发1946.6—反攻序幕1947.6—决战1948.9—渡江、占南京1949.43、比较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异同点:相同: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③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同:①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最大区别);②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③革命前途: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④群众基础:缺乏——广泛三、中国现代史:1949.10新中国成立—今(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1、一条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两个社会性质:1949—1956: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至今:社会主义社会;3、分期:五个阶段①1949—1956:过渡时期,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建国初期)②1956—1966:十年探索建设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③1966—1976:十年文革时期④1976—1978:徘徊时期⑤1978—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四、史料的分类及价值:1.实物史料(一手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本时期的历史分期 1、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4、徘徊时期(1976——1978年) 二、阶段性特征 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巩固新生政权、恢复 和发展经济,成功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 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 折前进,极“左”思想不断发展,最终导致十年 “文革”。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今天)
一、本时期的历史分期 1、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 2、改革开放深化时期(1992——今) 二、阶段性特征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开始全面进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近现代中国历史分期及阶段性特点
老万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分期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一、晚清时期(1840——1912)——中华民族的沉轮与希望 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年) ——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从旧民主主义革 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 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 中国现代史(1949-现在) 四、向社会主义过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 1949——1978)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今天)
一、晚清时期(1840——1912) ——中华民族的沉沦与希望
一、本时期的历史分期 1、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鸦片战争时期。时间 为1840——1860年。 2、现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时期。时间为 1861——1894年 3、现代化的深入——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时期。时 间为1895——1912年 二、本时期阶段特征 农耕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变
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年) ——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
一、本时期的历史分期 1、袁世凯独裁统治时期(1912——1916年) 2、北洋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4年) 3、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北伐战争时期)(1924— —1 927年) 二、阶段性特征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新的革命 力量孕育发展。
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 1949) 一、本时期的历史分期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6年) 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3、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二、阶段性特征 民族的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民族的复兴
四、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1949——19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