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合集下载

汉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汉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汉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1.形象——文学艺术的共同特征2.说“朦胧”——对语言艺术的特点的新认识3.面向生活——当前文艺创作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4.艺术,需要呕心沥血的创造5.试论文学的不朽魅力6.化丑为美——典型化在塑造反面形象上的魔力7.试论美学与文艺学的关系8.试论艺术创作中“形似”与“神似”的辩证关系9.试论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10.论《诗经》中的爱情诗11.论《离骚》抒情主人公的悲剧形象12.论《韩非子》寓言的艺术成就13.试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4.苏轼诗歌的理趣15.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16.《西厢记》的语言特色17.《三国演义》和三国戏18.论《青春之歌》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19.《创业史》的艺术特色再分析20.论《百合花》的艺术风格21.论苏叔阳的欢剧创作22.席勒《阴谋与爱情》人物形象分析23.论浪漫主义思潮的思想根源24.《母亲》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25.古汉字形义释与文献阅读26.古今义异词概析27.茅盾《子夜》的修辞特色28.巴金锤炼词句举要29.论《诗经》比兴手法的运用30.从《诗经》到《楚辞》31.曹植诗歌形象的象征性32.三曹的诗风比较33.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内涵34.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35.论茅盾《虹》中主人公的形象36.论巴金《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37.论余华小说创作的演变发展38.《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新解39.《计三观卖血记》中的“血”的释义40.《在细雨中呼喊》“成长的烦恼”41.《活着》体现的生命意义42.毕飞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43.论“玉篇三章”中女性命运的根源44.论鲁迅的《药》中血的含义45.《在酒楼上》的诗学解读46.鲁迅的《野草》中各篇章解析47.“水”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48.沈从文作品的风俗描写49.《呼兰河传》的叙述人称论析50.论《呼兰河传》中的叙述情调51.试论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题目_汉语言专业论文选题参考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题目_汉语言专业论文选题参考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题目_汉语言专业论文选题参考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题目_汉语言专业论文选题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题目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英禁忌文化差异2、汉语言文化价值教育研究3、现代汉语教学中文学思维的应用研究4、儿童文学翻译语言可辨识度实证研究5、国家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建设概况6、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7、意汉动结式结构模式对比研究8、双语视角下的语义韵研究现状与展望9、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现状及对策10、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视阈下的文学社团建设路径探析11、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12、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探究13、语言文化的交融冲突与国家安全14、语词传播中的意义迁变与认同机制15、当代社会汉语言文化水平下降问题研究16、二语阅读中语言过程影响下的策略过程的个案研究17、英汉语简单时相之功能视角比较研究18、大学语文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19、探究教学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管窥20、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修辞学教学改革21、试论汉语言文学教学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22、网络语境下建议行为的语用机制研究23、文化素质教育背景下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改革24、转换生成语法术语的缘起变迁与理论发展25、从语文课程的性质看高师院校语文教师教育改革26、全球化趋势下的“汉语在外教学”27、浅析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的礼仪规范教育28、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29、新时期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创新30、欧洲孔子学院与汉语言文化的国际推广31、翻译市场导向的财经类院校MTI课程设置研究32、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语言学课程一体化建设初探33、简析文化强国视域下的国文教育34、英汉语言的接触与现代汉语词汇的变化研究35、基于现代汉英语言特征的汉英思维方式差异研究36、拼音输入法对大学生电脑失写症的影响研究37 “中国汉字学”课程教学现代化探索38、新疆语言文化环境对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及对策39、适应与选择:汉语文化典籍外译生态和谐观视角解读40、基于混合式教学理论的古代汉语改革研究41、网络语言对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影响42、关于在高校开展方言文化保护工作的设想43、珠江水系上游库区少数民族移民语言保持模式研究44、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45、在华国际移民的相关语言问题研究46、对于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研究47、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48、试论网络语言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49、从文化传播的视角看佛经翻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50、从历史角度审视汉语言修辞格的古今关系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1、互联网时代下的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体验研究2、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功能的探索与实践3、英语语言文学对优化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作用研究4、从汉语言文学角度看中国商文化在铸造礼器上的传播5、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6、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启示分析7、应用型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与人才培养定位问题8、浅谈汉语言文学与新闻写作9、基层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问题及对策10、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学科融合模式探讨11、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影响的相关思考12、鸠摩罗什译经与汉语言文字传播13、再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14、视障大学生接受融合教育的能力条件研究15、汉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16、试论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17、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分析18、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关联性探讨19、浅谈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探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的审美教育21、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22、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23、浅议汉语言文学对中学生的重要作用24、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25、高职汉语言文学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26、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分析27、新时期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和体验探究28、茶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29、我国汉语言文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30、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31、明清世情小说“女性”审美考究反观现代汉语课程“人文”性32、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影响解析33、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浅谈34、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35、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36、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的对接性浅探37、麦家小说《解密》互文性及其英译研究38、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39、多民族文学教育: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发展40、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转型之路41、试论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区别和联系42、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自我情绪控制策略使用情况调查研究43、对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44、基于立人教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45、关于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的研究46、论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47、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48、文本背后的政治:唐古拉斯之《中国文学》剖析49、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探析50、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汉语言毕业论文题目范例1、对外汉语课教学策略探讨2、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3、略说汉字汉语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4、汉语文化负载下的中国式英语5、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生态环境的影响6、汉语言视角下的聋生心灵关怀7、汉语言的隐喻特性8、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9、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10、社会化汉语言水平测试研究1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机理12、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几点研究13、英语外来语对中国语言及文化的影响14、从汉语言看女性的文化特征15、汉语就是意识形态--汉文化语言的学与汉语言文化的学16、基于扎根理论的品牌口号汉语言学特征研究17、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18、以历史维度审视汉语言修辞格的古今关系19、汉语言文化中的传统时间观20、百年来中国汉语言学史研究的思考21、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22、试述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3、避讳造词及其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24、简论语言中的社会歧视25、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26、汉语言隐喻之象探究27、汉语言全句否定范畴的句法实现28、汉语言中的身体观:躯体性思维的语言渗透29、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30、试论社会文化对汉语词语变化的影响31、汉语数词缩略语研究32、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33、试述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4、避讳造词及其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35、简论语言中的社会歧视36、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37、汉语言隐喻之象探究38、汉语言全句否定范畴的句法实现39、汉语言中的身体观:躯体性思维的语言渗透40、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41、试论社会文化对汉语词语变化的影响42、汉语数词缩略语研究43、汉语言学中夸张的语义要素与运用原则44、汉语言规范化论略45、论经济机制在汉语言中的表现46、中国艺术传播与汉语国际推广的交织47、探求唐诗的文化传统暨汉语言特点--叶萌教授《唐诗的解读》评介48、浅析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49、浅谈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50、论汉语言学习中的“美读”。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汉语言文学专业选题说明:以下选题仅供参考,学生选题不能雷同,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

第一类:汉语言文字类1、某地(如安顺市、普定县等)社会用字规范情况调查报告;2、也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3、××(地点)方言的亲属称谓词4、汉字的发展与未来5、虚词和汉语的语法形式6、汉字简化问题的探讨(汉字回到繁体,还是坚持简化)7、网络语言研究(就某一方面进行探讨)8、广告语言与传统文化9、同音词在语言交际中作用10、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11、先秦某一专书的状语研究;12、《说文解字》的某一部首(如“木”部)的语义场研究13、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关系14、某一部专书的语言现象研究15、×××县×××地的方言(词汇、语义、语法)研究16、初中(高中)语文中古文教学研究——以《×××》为例17、《×××》(某一部专书)的注释商榷18、“×”(某个虚词)的语法化过程探析19、(某一部首、某个)汉字和汉文化20、诗经中的特殊语法。

21、古书中的偏义复词22、古书中特殊的句式现象研究1、简述语言的社会性在现代汉语中的具体体现2、新词初探3、从诗词欣赏看汉字的韵律美4、浅论修辞手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5、古今汉语语法比较6、简论繁体字的存在价值7、音位――汉语语音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8、浅说语境9、浅论语言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10、试论语言的间接表达11、屯堡方言调查12、复句简说13、成语中的大学问14、《汉语拼音方案》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15、浅论汉语中的岐义现象16、怎样学习多义词17、汉语语法中两种析句方法的比较18、简论汉语学习与写作的关系19、汉语学习方法简论20、浅论标点符号于语言表达的关系21、网络语言特征初探22、浅论语句重音在朗读中的作用23、新闻流行词语的特点及其规范24、浅析手机短信的特征25、成语活用浅析26、标点符号的特殊功用浅析27、对联中修辞手法的运用28、浅谈文章标题的语言艺术29、谈浅广告用语的含蓄30、口语停顿的修辞功能31、汉语错别字浅析32、歇后语漫谈33、×××作家(作品)语言风格初探34、校园流行语浅析35、网络语言流行的利与弊36、人名、地名与修辞37、新辞格初探38、浅谈对偶的基础39、汉语幽默表达艺术40、汉语姓氏(姓名)表达的社会意义41、浅论语序与虚词在汉语语法中的重要作用42、浅谈语音(文字、词语)推敲的艺术43、简述数量词语在表达中的重要作用44、张爱玲小说比喻艺术之研究45、浅论汉语表达的委婉艺术46、浅论文章修改的修辞意义47、手机短信中修辞手法的运用48、汉语问候语及其社会意义49、猜谜――汉语字词的另类作用50、略论修辞的交际效果51、xxx方言调查52、社会用字调查53、汉语语法在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54、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病句修改55、多音字浅谈56、浅谈双关修辞格在广告语言中的运用57、公益广告的间接表达艺术58、简论汉语幽默的表达艺术59、中职语文教育如何体现语言和思维的作用60、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语言的影响61、汉语语词意义的转变和发展62、汉字简繁问题的探讨——汉字应该回到繁体63、排比句初探64 坚持汉字的简化第二类:文学类(一)古代文学方向1、民间运用对联的习俗2、屯堡村民的祭祀风俗3、安顺的石头文化艺术4、苗族蜡染图纹的特征5、布依族的铜鼓文化6、安顺民间说唱艺术7、《氓》与《谷风》中的女性形象8、《离骚》中的屈原形象9、富于传奇美的冯谖10、阴险伪孝的郑伯11、苏秦与鲁钟连的形象比较12、《史记》中的项羽与刘邦13、刘兰芝的悲剧性美14、宋江的两面性格15、《左传》中的委婉语16、《战国策》的故事化手法17、原始神话的夸张与写实18、古神话在《九歌》中的作用19、《战国策》的外交技巧20、文辞清美的抒情小赋21、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22、柳永词的语言特征23、汉大赋的成就与不足24、《史记》、《汉书》之比较25、《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26、《史记》的记人叙事艺术27、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28、《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史地位29、《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30、《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31、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32、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33、曹操与诗文革新34、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35、论曹操的散文创作36、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37、比较曹丕、曹植文学观的异同38、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39、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40、曹植诗风的衍变41、论“魏晋风度”42、论鲍照的七言乐府43、初唐四杰的地位44、论李白的山水诗45、论李白的自由精神46、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47、论王维诗歌的“诗中有画”48、论王维与孟浩然诗歌的异同49、论李贺诗的怪诞50、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51、论白居易的新乐府52、论白居易的感伤诗53、杜牧的史论诗54、论韩愈散文的特点55、唐传奇的审美风格56、唐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57、唐传奇的叙事特征58、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59、唐传奇的抒情特征60、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分析61、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念62、唐代散文家研究63、唐代散文的艺术特色64、苏轼的词论特色与其词创作的关系65、苏、辛词与豪放词派之关系66、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67、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68、论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69、元代散曲的情感趋向70、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71、《三国演义》:悲剧意识/战争描写艺术/叙事特征/人物论72、《水浒传》:作者与成书/叙事方式/语言风格/人物论73、《西游记》:孙悟空人生道路的哲学意蕴/戏剧色彩与幽默风格74、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75、“三言”“二拍”:市民文学特色/经商题材与文人心态/冯梦龙的俗文学观76、论公案小说的价值定位77、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78、明代唐宋派的文学主张与诗文成就79、《聊斋志异》:痴情女性/书生形象/花妖狐媚与人物塑造80、从《聊斋》看中国民间信仰81、《儒林外史》:戏剧形式与悲剧内涵/讽刺艺术82、《红楼梦》:悲剧意义与文化内涵/妇女观/梦幻与色空/叙事方式/语言艺术/宝玉论/钗黛比较/续书与改编得失论83、《红楼梦》与《金瓶梅》比较谈84、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85、论某一地方戏86、论桐城派散文的艺术特色(二)现当代文学方向1、论张恨水《啼笑因缘》中的爱情模式2、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3、《孔乙己》的叙事艺术4、试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5、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手法的运用6、论艾青诗歌的忧郁色彩7、张爱玲小说的讽刺艺术8、戴望舒诗歌的情感倾向9、胡适对中国现代新诗的贡献10、论郭沫若诗歌中的泛神论思想11、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12、论林徽因的小说创作13、论丰子恺散文的宗教思想14、沙汀小说的语言特点15、论夏衍的戏剧创作16、试析丁玲小说中的心理描写17、解放区小说创作的题材特点18、早期的封建复古派19、郁达夫身边小说的特征20、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21、从《论语》看孔夫子的悲情22、从《道德经》看老子的乐观23、庄子的艺术观及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影响24、从孟子的书生气看中国的“士”及“知识分子”25、禅在中国艺术中的体位26、论鲁彦周的小说创作27、论杨绛的小说28、论杨沫的《青春之歌》与成长小说29、论汪曾祺的小说30、文革地下文学的文学价值31、革命样板戏重评32、文革时期“红卫兵”写作研究33、论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异同34、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35、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36、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37、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38、论新生代诗歌中的荒诞主题39、评当代诗歌的叙事化和口语化现象40、论当代诗歌的民间立场41、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42、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分析43、刘恒小说的生命意识44、评台湾作家陈映真的小说45、评迟子建的小说46、评近年来的反腐小说47、论张中行的学者散文48、论李昂的新女性小说49、论当代文学中的生态意识50、网络文学的当代发展初探(三)外国文学方向1、论古希腊神话的特质及其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100个)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100个)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黑人观研究瓦·别洛夫中篇小说《凡人琐事》的农民世界和艺术手法研究张洁小说创作主题演变研究论须一瓜小说空间形式的表意功能新世纪王安忆小说边缘化书写研究风格标记理论指导下小说《白痴》翻译实践报告论张抗抗的女性主义小说创作川端康成小说中色彩的审美研究青春的蜕变—张悦然小说创作研究论王小波小说的轻逸书写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国现当代小说教学研究论沙汀小说中的小城书写废名小说中乡土抒写的转变短篇小说《爬满青藤的木屋》德文翻译中的隐喻翻译报告新世纪以来陕北本土作家小说创作研究意识形态视角下崔仁勋小说《灰色人》叙事研究浅析艾丽斯·芒罗短篇小说《荨麻》《机缘》及《荒野小站》中倒叙的意义北村小说创作转型研究论小说电影改编的一种路径论小说《一把雨伞给这天用》主人公的焦虑意识基于学习任务群理念的高中语文小说专题教学实践研究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科幻小说《无边黑暗》的翻译实践报告民国时期短篇小说专刊《最小》研究赛音巴雅尔长篇小说《心灵的神马》研究王安忆小说理论研究论新时期以来小说中底层知识青年形象的变迁女性成长小说视域下《姑娘》中的姐妹情谊从仙传到仙侠—当代道教小说研究蒙古族当代长篇小说研究史论莫言长篇小说叙事艺术研究关于江国香織小说《神之船》的研究美国华文小说叙事伦理研究文本细读在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自我经验的书写—论文学刊物中的90后小说浅析昔今未作为第四种时间在格拉斯小说《母鼠》中的体现汉英小说语篇隐喻对比研究中韩小说中母亲形象比较研究新时期回族小说的信仰叙事研究文化变迁视域下的畲族小说歌研究李乔中后期小说的民族性研究胡塞尼小说中的两种文化记忆乌纳穆诺小说《迷雾》中虚构与现实的混淆论格非小说的乌托邦书写在隐喻的道德框架下叙述一切——方方小说创作论崔一男小说中的身份疏离与认同研究青山七惠小说中的日本无缘社会研究田中禾小说乡村书写研究韩国小说《Good Man》翻译实践报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代小说选文衍变研究论王小波小说的轻逸书写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国现当代小说教学研究论沙汀小说中的小城书写废名小说中乡土抒写的转变短篇小说《爬满青藤的木屋》德文翻译中的隐喻翻译报告新世纪以来陕北本土作家小说创作研究意识形态视角下崔仁勋小说《灰色人》叙事研究浅析艾丽斯·芒罗短篇小说《荨麻》《机缘》及《荒野小站》中倒叙的意义北村小说创作转型研究论小说电影改编的一种路径大众文学背景下阿库宁侦探小说《FM》研究《一位贵妇的画像》小说和电影的空间建构比较研究阎连科小说中的精神困境研究目的论指导下的小说《沙与灰》翻译实践报告约翰·厄普代克小说创作中的救赎叙事研究小说《远洋海盗》(节选)汉译实践报告初中语文古典小说教学研究汪曾祺晚期小说研究韩国网民对中国网络小说书评的批评话语分析石黑一雄长篇小说中的不可靠叙述纳吉布·马哈福兹小说语境研究威尔斯科幻小说的空间建构研究1921-1931年《小说月报》的家庭问题书写研究卡夫卡小说中的身体叙事研究中国时间旅行科幻小说研究中国互动小说出版研究明清小说女性形象情,理,欲描写的矛盾体现唐人小说本朝人物书写研究操控理论视阈下的小说英译特点和策略研究抒情的主体:红柯小说艺术论斯蒂芬·金小说空间叙事研究论刘庆邦小说的煤矿空间书写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女作家小说的电影改编东野圭吾小说艺术特色探析亚历克西斯·赖特小说《卡彭塔利亚湾》中土著身份混杂性的后殖民研究谷崎润一郎与郁达夫唯美主义小说比较研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小说《家谱》的创伤叙事研究参与影视生产后刘震云小说创作的转变美国犹太大屠杀小说中的城市叙事20世纪儿童文学中的哲理小说对比大众文学背景下阿库宁侦探小说《FM》研究《一位贵妇的画像》小说和电影的空间建构比较研究阎连科小说中的精神困境研究约翰·厄普代克小说创作中的救赎叙事研究初中语文古典小说教学研究汪曾祺晚期小说研究韩国网民对中国网络小说书评的批评话语分析石黑一雄长篇小说中的不可靠叙述毛姆短篇小说中的东方形象研究《白鹿原》的跨文本研究小说《喜福会》中的不礼貌研究中国现代日记体小说论《等待》的叙事心理学解读论毕飞宇小说中的创伤女性形象叙事聚焦和话语表达方式在小说翻译中的应用论张翎小说的生命意识书写黑人女性主义视角下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疯女人的形象研究论约翰·斯坦贝克小说中的死亡书写论创造社前期小说中的情绪风景简·里斯小说中的地方与身份斯蒂芬·金小说的身体叙事研究莫迪亚诺小说的创伤书写研究论毕飞宇小说对生存困境的书写歌剧《檀香刑》人物塑造之我见原创小舞剧《小团圆》中九莉的人物形象塑造探析论鲁敏的小说创作上音版《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高自萍的人物塑造与唱段分析论石黑一雄早期小说中的Waste(蹉跎)境遇书写虚拟时空的浪漫传承《红楼梦》人物对话英语译定量及定性研究威廉·巴勒斯小说的叛逆书写新世纪大陆金庸小说电视剧改编研究衔接理论视角下的阿语小说《代号K的窘境》(节选)翻译实践报告当代长篇小说土改书写的嬗变当代现实悬疑小说的叙事研究顺应论在小说《如果无人谈论非凡之事》汉译过程中的运用从小说到电视剧:周梅森反腐小说改编研究论艾丽丝·门罗小说对传统人文主义的反思叙事视角在高中小说文本解读中的应用研究人格结构理论视域下的《远大前程》人物行为研究空间视域下《夜林》的边缘人物身份研究从特雷弗小说《遗愿》译文看小说翻译中的聚焦问题茨威格小说的原型解读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的人物研究论乔纳森·弗兰岑《纠正》中男性人物的身份焦虑会话含义理论视角下的《安娜·卡列尼娜》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分析小说对话翻译研究—《沉默的孩子》(节选)翻译实践报告短篇小说《无人因爱赴死》翻译报告《狼厅》与《提堂》的狂欢化书写研究翁达杰《安尼尔的鬼魂》中的身份探寻《米格尔街》的互文性研究阿乙小说创作的孤独意识研究移民身份与石黑一雄的小说创作论须一瓜小说空间形式的表意功能裘帕·拉希莉短篇小说中的叙事策略与女性主体性建构纳丁·戈迪默后期小说中的生存困境研究培养人性:乔治·艾略特小说中的女性教育珍妮特·温特森小说的创伤伦理研究虚拟时空的浪漫传承《红楼梦》人物对话英语译定量及定性研究威廉·巴勒斯小说的叛逆书写新世纪大陆金庸小说电视剧改编研究衔接理论视角下的阿语小说《代号K的窘境》(节选)翻译实践报告当代长篇小说土改书写的嬗变当代现实悬疑小说的叙事研究顺应论在小说《如果无人谈论非凡之事》汉译过程中的运用从小说到电视剧:周梅森反腐小说改编研究论艾丽丝·门罗小说对传统人文主义的反思。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题目文学编一、文学史篇1五四时期白话诗的特征220年代乡土小说的特征及其发展3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选择4中国现代新诗诗体的发展5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6解放区文学:大众化走向得失探7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轨迹8论“革命传奇”小说9论“样板戏”10论“知青小说”的演进流变11新时期诗歌的多元化格局12建国以来农村小说题材的时代性13论新时期战争题材小说抒写对象的位移14论新时期小说抒写对象的平民化意识15新世纪女性诗歌新格局16论“文革”叙述模式17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18论新时期长篇小说的盛产及质量19论新时期短篇小说兴盛的原因20论21世纪文学的继承与走向二、文学思潮论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再认识2“为人生派”与“为艺术派”纵横谈3“京派”与“海派”论争小议4“乡土小说”派创作探5“胡风主观论”的再认识6论“朦胧诗”7论“后朦胧诗”8论“新写实小说”的民众性9论新历史小说10论新时期的女性小说11论“寻根文学”思潮12论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三、作家论1鲁迅小说创作论2鲁迅散文创作论3郭沫若创作思想论4郭沫若创作论5茅盾创作思想论6茅盾评论特色论7巴金早期创作思想探8巴金小说创作论9老舍的平民观探10老舍的小说创作风格探11曹禺的生平与创作之关系12曹禺的话剧的诗意特征13沈从文描写湘西与都市文化内涵的得失探14张爱玲小说的“仇恨”情结15张爱玲小说的“苍凉”美学与悲剧意识16赵树理模式得失探17金庸武侠小说创作论18梁羽生武侠小说创作论19古龙武侠小说创作论20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21论区青的艺术追求22金庸对20世纪中国文学贡献之分析23汪曾祺小说创作之分析四、作品篇(小说)1浅论《狂人日记》的先锋性2鲁迅《故事新篇》“油滑”小议3浅论叶圣陶《倪焕之》4郁达夫《沉论》的艺术特色5茅盾未完成小说探6吴荪甫:民族资本家的封建性7老舍《猫城记》之寓言式结构探8老舍与虎妞形象塑造9沈从文《边城》的“民族寓言”解读10《边城》人物与符号论11张恨水《啼笑因缘》论12萧红《呼兰河传》的地方特色探13钱钟书《围城》失探14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末日恋情15论萧红《生死场》的原始生气与生命体验16池莉小说创作的媚结倾向17论方方的小说18论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19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旧式农民”形象20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21论《红旗谱》中的朱老忠22论《林海雪原》的浪漫主义色彩23论杨绛的《洗澡》24论贾平凹的《废都》25论王安忆的《长恨歌》26论陈忠实的《白鹿原》27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士形象28论莫言的新历史小说29论韩少功小说表达手法的多样化30论王蒙小说的社会意义31论余华小说的宿命感32论汪曾祺小说的文化风格33论王蒙式创新小说34论王小波式的幽默35论王小波与知识分子话语36苏童小说的创作论37论王朔小说语言特色38王朔故事叙述模式39论刘震云《手机》40论卫慧的小说创作41论韩寒的小说创作42论棉棉的小说创作43论海岩的小说创作44论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45论白先勇的小说创作46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艺术创造性47论张爱玲笔下现代女性的病态48赵树理小说艺术风格之我见49从《四世同堂》看中国国民思想50从《南行记》解读艾芜笔下的“人生”51二诸葛与三仙姑形象分析52老舍笔下的女性形象之分析53分析茅盾之《子夜》作品篇(诗歌)1浅论郭沫若别致的诗2论闻一多诗中的想象3论戴望舒的诗4论徐志摩的诗5艾青:绘画与诗歌艺术的探求6论小叶诗人7论穆旦的诗8论北岛诗歌中的“英雄主义”情结9论舒婷的诗歌创作10论顾城的诗歌11论多多的诗歌12论海子的诗歌13论郭小川的诗14论冯至《十四行集》15论北岛诗后期诗作的失宠16从《野草》读鲁迅的人生哲学17分析臧克家的诗歌作品篇(散文)1论鲁迅的《朝花夕拾》2论周作人的《自己的园地》3论林语堂的《剪拂录》4论何其芳的《画林录》5论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6论梁实秋的《雅舍小品》7论杨朔散文创作的得失8论刘白羽的散文9论秦牧散文的联想10论余秋雨散文的话语策略11论素素的散文12论石娃的散文13论史铁生的随笔14论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15论巴金的《随想录》16瞿秋白散文之分析作品篇(剧本)1曹禺《雷雨》周萍论2蘩漪悲剧探3论郭沫若的《屈原》4《白毛女》的现代版解读5论高行健的实验话剧6《白毛女》艺术魅力探7张艺谋电影创作之审美追求六古代文学篇1论中国古代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2论《诗经》女性形象的艺术价值3论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4论《左传》战争描写艺术5论《孟子》的论辩艺术6论《庄子》的想象艺术7论“汉赋”的铺叙艺术8论《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成就9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10论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11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12论骈文的艺术美13王、孟山水诗艺术之比较14论王、孟山水诗中的盛唐气象15高、岑边塞诗艺术之比较16论杜甫早期诗歌的浪漫精神17论李白七绝的艺术美18论杜甫七律的艺术成就19论白居易咏物诗的思想、艺术价值20李商隐无题诗的意象分析21论《金瓶梅》的思想意义22《金瓶梅》对小说美学的贡献23“三言”、“二拍”的市民意识24“三言”、“二拍”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25《西游记》主题思想新探26谈《水浒传》在我国小说艺术典型化方面的贡献27论《聊斋志异》中的“男性叙事视点”28论“二拍”的叙述视角与道德判断29论西方文学对近代谴责小说的影响30从儒学的政治文化语境看《三国演义》的美学特征31《红楼梦》的艺术结构32从《聊斋》女子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33初唐宫廷诗歌的再评价34谈唐诗分期中杜甫的归属问题35杜甫对中唐诗歌的影响略论36简论韩愈诗论与文论精神实质的一致性37陶(渊明)韦(应物)比较论38杜甫韩愈比较论39论晚唐小品文对古文运动的继承与发展40温(庭筠)韦(庄)比较论41《诗经》雅颂诗试论42《诗经》赋体与汉乐府叙事的比较43楚辞体的特点及与中原文化的关系44汉诗的发展与诗赋的消长45《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抒情风格的比较46汉代郊庙歌辞试论47论汉乐府中场面描写的特点48汉赋四大家与大赋的演进49论曹植诗的艺术及其对中国诗歌的影响50曹丕在建安诗坛的地位试论51论阮籍的《咏怀》诗52谢灵运与六朝诗风的关系53“文笔之辩”之我见54《文选》选诗标准与文学的自觉55陶渊明的被误解与被理解56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57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58王维“诗中有画”试议59隐逸方式与唐代山水田园诗60唐代怀古咏史诗的演变61李白与民歌62杜甫七律诗的艺术贡献63元和新体的特点试论64“以文为诗”刍议65论韩愈对儒家道统的贡献66论李贺在中晚唐诗风演变中的作用67李商隐诗对词的影响68“词别是一家”之我见69花间词与南唐词的异同70冯延巳对宋词的影响浅议71论苏辛词的不同72论周邦彦词的集大成73南宋风雅词派的艺术特征及影响74论苏轼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作用75山谷体对宋诗的影响略论76宋元话本对中国小说的转变作用77董西厢论78元曲作家的基本思想特征试论79元明散曲的思想性与艺术性80关汉卿杂剧的结构81马致远在戏曲史上的影响82论古代戏曲的大团圆结局83谈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典型化性格塑造的进程84诗人之诗与学者之诗85明清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失落86杜十娘形象浅析87汤沈之争与明清传奇88明清诗文的拟古与反拟古之争89纳兰词在词史上的地位90梁启超与近代文学的演进91论宋词繁荣的原因92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93论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94论宋话本对中国白话小说的影响95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96论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97论《琵琶记》的艺术成就98汤显祖传奇“临川四梦”之比较99论《桃花扇》的民族意识及兴亡之感100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01论红楼梦人物语言的个性化102论陶渊明的思想矛盾103《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104李商隐诗中的意象105《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106纳兰性德爱情词探析107《三国演义》的理想人格类型108论宋诗中的理性人生感悟109《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110《桃花扇》的双重主题111《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现当代文学方向的论文选题:1、论白先勇小说的艺术特点。

汉语语言文学经典论文题目大全

汉语语言文学经典论文题目大全

过人口总体内各个个体的不断替换更新和劳动力的“消耗——生产——再消耗——再生产”的过程实现其再生。

人力资源的再生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内容及要求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写作内容及要求1、毕业论文总原则:①毕业论文是毕业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包括选题和构思,资料参考,内容撰写,修改审定,打印成册,宣读答辩等内容。

②毕业论文的内容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戒假、大、空。

要求学生就自己的论文课题完成8千字以上的学术论文,内容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符合学术论文的规范要求,要言之有物、有的放矢、个性鲜明。

③在选题上,要求学生不要求全求大,论题要适中。

题目大了,论述不详,不能全面概括,学生驾驭不了;题目小了,内容无法展开,几百字就写不下去了,论述不充分,势必贫乏单薄。

④从撰写论文始,要求学生与指导教师沟通探讨,确定选题内容,把握好方向。

选题确定后,要拟定出论文提纲,再交由指导教师进一步审定,避免从一开始走弯路,浪费时间和精力。

⑤答辩时要求学生说普通话,掌握好语速节奏,语言清晰,表述准确,答辩简洁、流畅。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语言学方面:10个1"对立原则和ΧΧ 方言的音位"2"互补原则和ΧΧ 方言的音位"3说汉语的音节4说同音词5说同义词6说汉语的词类划分7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述补式也可以,任选一种)8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9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10汉语的借词现代汉语方面:29个1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2 普通话语音研究(某一方面)3ΧΧ作家(或ΧΧ作品)语言研究4网络汉语研究5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6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7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8词典适意研究9 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10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11汉语的优点和缺点:12汉字和汉文化13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内容14 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15部件研究16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17如何整理异体字18如何整理异性词18规范汉字的研究19 汉字的前途20"修辞与语境"浅谈21"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22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23 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24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25谈词语的"巧妙配合"26谈"成语的活用"27谈"叠用句"28 谈"四音节语音段落"29 谈"比喻"古代汉语方面:10个1对汉字性质的认识2学习音韵学的心得综述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4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它关系)的看法5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6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篇幅不宜过大)7古代汉语"之"(三)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8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9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10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28个1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2 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3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4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5论穆旦的诗6论钱钟书《围城》7论贾平凹的散文8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9论余华的小说10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11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12舒婷诗作简析13 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14评王安忆的《长恨歌》15评铁凝的《玫瑰门》16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17论王朔的《动物凶猛》18论韩东的诗歌写作19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20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21《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22《日出》中的次要人物(黄升三、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汇总,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汇总,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参考选题参考选题(1)一、文艺理论试评方方的小说试评池莉的小说试评先锋派的文学当代文学与现实主义论新时期文学的现实主义浅谈抒情文学的意境通俗文学漫谈试论情感在文学中的作用儒道文学观之比较从”诗言志”到”诗缘情而绮靡”的逻辑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论概述知音的审美赏评方法试论韩愈的文体革新理论白居易诗论与司空图诗论比较明代”真诗在民间”的提出及其影响中国古代风格论概述说”意境”也谈无言之美-------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说开去试谈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现实主义新论现代主义新论优美的实质与特征崇高的实质与特征中西方悲剧结局的心理效应贾宝玉性格的深层心理因素“意境”与”典型”的比较研究中西悲剧观比较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研究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文学批评的性质、特征论论审美距离审美共鸣的心理基础和生理基础研究自然主义新探简论形式美略论当代中国艺术的审美风格自然美的欣赏及其美育价值审美知觉的特点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美的规律对现代生活和艺术的启示审美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简评现代文学中的隐瞒化倾向文艺批评的功用价值论中西文艺批评方法比较二、现代汉语次字的词性研究略论”了1”和”了2”的区别与辩论还、又、也的功能比较“名+名”语法小类试析试论汉语概数表示法的多样性谈谈状语的非常规位置及其作用中学生作文中一种常见的语法错误简析试谈中学教材中的长句教学中学生作文中复句作用情况的调查10.语法知识在作文批改中的运用(体会)11.某某地方人怎样学习普通话(提示:主要从语音的声、韵、调方面揭示某某地方话与普通话的差异并提出辩正方音的有效方法)12.试论中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提示:一般语文教学存在重写作能力轻口语能力培养的倾向,如何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采取措施改变这一状况,做过哪些尝试,效果及规律)13.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分析(提示:中学语文教学存在重文学轻语言倾向,语言分析往往孤立进行,如何综合内容及篇章进行语言分析,分析要领及原则是什么?试以具体的课文分析为例,展开具体论述)14.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变异(提示: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运用往往不合一般语法,这些超出常规现象有些是积极的修辞现象(变异),有些是消极的语病(不规范),如何确立和运用区分变异和语病的标准?请搜集具体语言材料加以分析论述)15.人民日报中的语言失误分析(提示:搜集报中字、语、句等语言失误现象并进行分析,也可就其他某一较有影响的报刊搜集材料而分析(题目作相应改动)三、古代文学如何评价唐代边塞诗?论唐人七绝的艺术成就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论中晚唐咏史诗的思想艺术成就论王维山水诗的美学特征试论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李贺诗歌对唐诗风格转变之影响探索试谈建安诗歌中的山水景物诗陶渊明诗歌中的玄风理趣10.南北朝乐府不同论11.大小谢山水诗不同论12.读元杂剧中水浒戏思想和艺术13.论宋代的爱国诗14.汉代楚歌诗简论15.《史记》与《汉书》的比较研究16.论《史记》史传文的艺术价值17.论晚清宋诗运动18.”同光体诗”的评价19.论晚清”中晚唐诗派”20.王鹏运诗歌论21.论晚清”诗界革命派”的诗22.论谭嗣同《莽苍苍斋诗》23.元杂剧研究(可在其中定小题)24.论范成大的使金诗25.论辛弃疾词26.试探江西诗派27.论陆游的爱国诗28.谈谈《水浒传》中的招安29.试谈《西游记》主题30.《聊斋志异》中的妇女形象31.《红楼梦》人物论(可任选其中一个人物)32.论《左传》的成书时代33.论司马迁的世界观34.汉赋的艺术价值35.谈《诗经》中的爱国主义诗篇36.论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37.论建安诗歌为我国抒情诗发展奠定了情景相生的基本特征38.论建安诗歌由质朴趋向华丽的发展39.曹操诗歌如何描写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40.论曹丕诗歌的语言特色41.论曹植的宴游诗42.论阮籍《咏怀诗》的言、象、意43.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想象44.论陶渊明的《饮酒》诗45.论陶渊明描写动乱现实的艺术特色46.论陶渊明散文和辞赋的艺术特色47.论中古诗歌词藻、偶句典故和声律的发展48.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性49.试论李白与魏晋风度50.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手法51.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及其艺术表现52.《花间集》作者群的心态分析53.论温庭筠、韦庄词风格的异同54.李煜词的抒情特征55.唐传奇中的妇女形象及唐代知识分子的婚姻理想56.苏东坡词抒情艺术探讨57.辛弃疾登临词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58.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59.论李清照的深层苦闷60.二晏词比较61.论柳永词的铺叙艺术四、写作写作的模仿与创造论写作模式论写作灵感论写作想象论张抗抗小说的艺术特点论文章的开头艺术报告文学的艺术想象与虚构的区别通讯与报告文学的异同散文的纪实性与虚构问题10.黄宗英报告文学研究11.从《论孙超现象》(《文汇》86年第12期)看陈祖芬报告文学的语言特色12.试论琼瑶小说----《在水一方》13.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14.试论短篇小说的艺术特征15.分析高晓声或王安忆的短篇小说16.浅谈近几年来报告文学的艺术进步17.评《芙蓉镇》18.论陆地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19.长篇小说《劫波》的结构艺术20.论韦良山的性格特征21.壮族文学中的当代意识22.壮族文学的民族特色23.论新诗的音乐美24.民间文学专题研究25.壮族神话研究26.壮族传说故事研究27.壮族歌谣研究28.壮族歌圩29.论诗歌的意象30.论小说的抒情趋向31.论童话的假定性和逻辑性32.论儿歌的艺术特色33.为何短篇不短34.------论短篇小说结构技巧35.谈莫泊桑和契诃夫的短篇小说36.论唐传奇与中国短篇小说的关系37.试论微型小说的艺术特征38.试论小说的叙事艺术39.试论报告文学的真实性40.论散文的”散”41.论《唐山大地震》的思想艺术成就42.童话的意境43.论写作的自我意识44.谈文章的结尾艺术45.略论微型小说的创作技巧46.论诗歌的音乐美感47.散文的真实性刍议48.论转折关头写人49.从《笑》看冰心早期散文作品的艺术风格50.鲁迅小说《药》的剪裁艺术51.论文章标题的艺术魅力52.微型小说的创作技巧53.诗歌的音乐美感54.散文的真实性55.论冰心的散文艺术特点56.论诗歌象征57.小说的时空艺术58.论小说模式五、现当代文学鲁迅作品研究(既可以是综合研究,也可以是单篇的作品研究,题目自拟,如《鲁迅小说艺术的独创性》,《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郭沫若作品研究(要求如上)茅盾作品研究(要求如上)艾芜作品研究(要求如上)觉新------一个矛盾交织的形象分析《家》中觉慧的形象试论祥子与虎妞的形象评《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形象评《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10.《雷雨》中繁漪形象的分析11.《雷雨》主要戏剧冲突之我见12.朱自清散文中的诗意美13.《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之异同观14.抗战时夏衍在桂林的戏剧活动和创作15.莎菲女士之我见16.重评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17.评《暴风骤雨》中老孙头的形象18.对新时期文学的反思19.论莫言的小说20.论韩少功的”寻根”之作21.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思考22.论《凯旋在子夜》23.论琼瑶的小说24.论贾平凹散文的美学追求25.论《鸡洼窝人家》26.论《棋王》27.论老舍的戏剧观28.论张贤亮的小说29.论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30.贺敬之与郭小川诗歌创作比较31.舒婷的诗歌创作32.韦其麟的叙事诗创作33.谈莎红的抒情诗34.秦似的杂文创作35.杨朔与刘白羽的散文创作特色36.玛拉沁夫的小说创作37.李准的小说创作38.秦牧的散文特色39.论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40.农村社会建设的领头人----梁生宝、武耕新研究41.闻捷诗歌研究42.郭小川的叙事《一个与八个》研究43.论《钟鼓楼》44.论《北方的河》45.论王安忆的小说46.论高行健的探索剧47.论新诗潮48.论北岛的诗49.论新时期通俗文学现象50.论王蒙的小说51.港台文学研究52.论新时期的小说艺术53.论黄宗英的报告文学54.论柯岩的创作55.论新时期的知青文学56.论新时期的军事文学57.论刘绍棠的小说58.论刘索拉的小说59.论新时期的改革文学60.周梅森小说论61.方方小说论62.第三代小说家研究(余华小说论,苏童小说论,格非小说论)63.新生代诗歌研究64.金庸小说论65.席慕蓉现象研究66.论谌容的小说六、民族民间文学(一)1.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基本特征的形成与发展3.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4.文化整合论与中国各族民间文学的交流5.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科学认识价值6.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宗教的关系7.少数民族神话的文学特质8.少数民族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关系9.少数民族神话的超人形象体系10.少数民族创世史诗的史诗性11.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12.少数民族史诗的美学意义13.少数民族民间传说中人物形象的个性化趋向14.少数民族民间传说形成途径探微15.少数民族民间传说和民族心理定势16.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中的”神秘化”问题17.少数民族机智人物故事的审美特征18.少数民族民间歌谣的文艺发生学的意义19.少数民族情歌的艺术魅力20.少数民族长诗中的悲剧女性形象21.少数民族民间说理长诗与民族伦理道德观22.少数民族文学的搜集整理与接受美学23.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中的”多角度,多学科”问题24.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现代化25.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趋向26.钟敬文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27.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变异性与发生认识论28.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的历史现状29.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文化人类学30.马克思主义民间文学观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七、外国文学试论《俄狄浦斯王》悲剧的艺术成就试论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特征试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几个妇女形象试论《伪君子》的艺术特征试论《阴谋与爱情》的政治倾向性试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思想意义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对照艺术原则试论《哈尔德。

201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汇总

201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汇总

201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汇总1、《诗经》中的理想爱情模式——中、西方爱情观念思考2、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3、浅议《骆驼祥子》思想艺术特色中的悲剧色彩4、金庸武侠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5、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6、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7、浅析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8、浅析杜甫的咏史怀古诗9、论李清照词中的“愁”字情结10、论《呼兰河传》的散文化倾向11、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12、论王朔作品的语言特色13、余华作品中的人性与末日意识14、浅谈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15、《茶馆》的语言艺术16、论安娜 .卡列尼那的形象艺术17、论孟浩然田园诗特色18、谈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悲剧性19、浅议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及其意义20、论朱自清的散文特点21、韩剧“浪漫满屋”分析22、试论林黛玉的人物形象23、从范进中举透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24、论张爱铃笔下女性的心理畸变25、《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意义26、浅谈李贺诗歌的意象美27、浅谈《搜神记》的地位、内容及其影响28、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故乡情思29、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色彩30、话剧《雷雨》的艺术特色31、论王维诗歌的“禅意”32、李清照词的悲情美33、《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34、莫泊桑普法战争作品浅析35、论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36、《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特征37、简析王安忆的《长恨歌》38、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39、《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分析40、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41、试论秦始皇的“暴政”和“暴君”形象42、汉语言在生活中的应用43、论沈从文湘西作品中的“河”44、论李白与苏轼思想人格与文风的异同45、浅谈张爱玲小说人物的悲剧性46、浅谈李贺诗歌艺术47、试论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意义48、浅谈钱钟书小说《围城》中的讽刺艺术49、封建祭坛上的一声春雷——论睛雯的反叛性格50、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51、孟浩然山水诗的创作新变52、浅谈池莉小说中的市民情结53、现代汉语语义场分析初探54、浅谈李贺诗歌的意象美55、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故土情思56、浅析短信与文学语言57、封建礼教下的叛逆女性——杜十娘与刘兰芝形象浅析58、浅谈王小波《黄金时代》陈清扬的形象59、浅析巴金作品《家》中的青年女性形象60、论鲁迅笔下的女性美61、浅谈《搜神记》的地位、内容及其影响62、试论陶渊明诗歌的乡土情节63、彷徨的诗意、象征的形象——谈戴望舒与他的《雨巷》64、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研究65、论《西厢记》的语言特色66、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67、论王维诗歌的“禅意”68、谈宋词教学对学生情感培养69、解读《堂诘诃德》70、论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幽默特色71、从《国风》的爱情诗看《诗经》中的女性意识72、独领风骚的易安居士73、论《呼兰河传》的散文化倾向74、试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75、王熙凤的语言艺术76、浅谈红楼梦中妙玉的性格与爱情77、浅谈唐代的咏牡丹诗78、曹操乐府诗创作浅论79、试论《西厢记》的语言艺术80、试论《诗经》的文化精神81、李清照词不同时期所表现的心境82、简析《日出》中的人物李石清83、论王朔作品的语言特色84、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研究85、浅析路遥小说中的女性世界86、《子夜》的艺术特色87、浅谈诗歌的含蓄美88、论朱自清的散文特点89、论鲁迅精神至上观90、《雷雨》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分析91、论《半生缘》中曼璐的人物形象以及起身上凝聚的女性悲剧92、从范进中举透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93、茅盾《子夜》浅析94、从人物关系中看凤姐人物形象95、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96、论鲁迅笔下知识分子97、刘禹锡秋之咏叹98、试论杜甫诗歌意象生成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99、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孙悟空的形象100、浅谈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101、浅谈红楼梦中的人物薛宝钗102、跟着李白下扬州-------友情送别诗词论析103、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104、《红楼梦》的悲剧精神105、浅谈《红楼梦》中的小人物——李嬷嬷106、话剧《雷雨》的艺术特色107、语文生命的延--浅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108、论王维诗歌的“禅意”109、语文教学如何用好课堂评价110、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111、论张洁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及其进步与局限112、论林黛玉的凄美形象113、小学作文评价多元化114、论高觉新形象115、鲁讯笔下的妇女形象116、谈《红楼梦》中“小红”的对比作用117、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艺术风格118、浅谈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119、论《呼兰河传》的散文化倾向120、浅谈李白和他的山水诗121、论张爱玲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精神特性122、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123、感悟《围城》的讽刺艺术124、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125、鲁迅小说创作与《儒林外史》126、论钱钟书与《围城》127、论朱自清的散文特点128、《红楼梦》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129、论《儒林外史》的审美蕴涵与讽刺艺术130、浅谈《伤逝》中子君的悲剧131、谈《聊斋志异》人性与鬼性132、论郁达夫小说中悲的表现133、葛利高里与奥涅金比较论134、曹操,被作者故意丑化的英雄135、论《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136、论曹操的人物形象137、论诸葛亮的人物形象138、末世凤凰难自舞——《红楼梦》中王熙凤人物形象分析139、论《水浒传》招安结局140、论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141、论崔莺莺《闹简》与《赖简》的原因142、李白大气磅礴的山水诗赏析143、论《水浒传》中的招安144、浅论诗经中“赋”的手法145、浅谈明代诗歌艺术的萎缩146、论曹禺戏剧《雷雨》的语言艺术147、新思潮的弄潮儿——浅析巴金《家》中觉慧形象148、关于农村小学阅读能力提高途径的研究149、浅谈《水浒传》人物形象的时代特色150、论《呼兰河传》的散文化倾向151、浅谈杜甫的《绝句》152、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153、浅谈王昶词学154、《水浒传》中林冲人物形象的塑造155、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浅探156、小说的审美特征157、从范进中举透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58、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淑女情怀159、苏轼与辛弃疾词风格浅议160、漫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161、简析明清小说的文学地位162、论毛泽东诗词中“山”的意象163、此恨绵绵无绝期——刘兰芝悲剧原因新探164、浅谈李贺诗歌的意象美165、苏轼李清照婉约词的比较166、老舍的小说与“京味167、简论辛弃疾农村词168、孔子《论语》美学思想浅论169、谈李白与他的山水诗170、话剧《雷雨》的艺术特色171、浅谈贾宝玉的结局172、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景物描写173、论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时间和空间概念174、论张爱玲《金锁记》的悲剧意味175、浅析《红楼梦》中妙玉的性格与爱情176、浅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177、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自然美和心性美178、李清照词的愁绪表现179、赏析海子的诗180、《水浒传》中女性形象181、论《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个性魅力182、论沈从文的《边城》183、浅谈《红楼梦》中探春的理财意识本文来源:本公号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作分享之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一、现代汉语部分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4.“是”字用法研究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6.新兴词缀研究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10.新兴辞格研究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13.××方言现象专题报告14.代词的语用研究15.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17.时下新词描写18.句型的语用研究19.语气词的语用研究20.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二、写作部分1.论小说的叙述视角2.论小说的误乐性3.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4.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5.论小说的新典型观6.论小说语言的创新7.论小说的写作技巧8.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9.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10.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11.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12.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13.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14.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15.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16.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17.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18.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19.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20.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21.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22.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23.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24.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25.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26.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27.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28.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29.意识流写法的魅力30.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31.文学创作情感论32.论张洁小说的艺术三、文学理论部分1. 论艺术真实2.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3.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4.论艺术直觉5. 论艺术虚构6.论典型7.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8.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9.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10.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11. 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12.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13.论审美变形14.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15.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16.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主题17、写作的模仿与创造18、论写作模式19、论写作灵感20、论写作想象21、论张抗抗小说的艺术特点22、论文章的开头艺术23、报告文学的艺术想象与虚构的区别24、通讯与报告文学的异同25、散文的纪实性与虚构问题26、黄宗英报告文学研究27、从《论孙超现象》(《文汇》86年第12期)或其他作品看陈祖芬报告文学的语言特色28、试论琼瑶小说《在水一方》的写作特色29、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30、试论短篇小说的艺术特征四、美学部分1.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2.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3.论朴素美4.蔡仪美学思想述评5.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6.评李泽厚美学思想7.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8.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9.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10.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11.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12.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13.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14.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15.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16.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17.审美与文化的关系18.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19.论宗白华美学思想20.论审美现代性21.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22.论诗歌语言五、现代文学部分1.冰心小诗研究2.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3.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4.《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5.《故事新编》研究6.“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7.《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8.《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9.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10.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11.吴荪甫的悲剧特征12.《腐蚀》的艺术特征1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14.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15.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16.《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17.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18.《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19.《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20.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21.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22.“五.四”乡土小说研究23.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24.林语堂的散文艺术25.新感觉派小说艺术26.“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27.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28.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29.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30.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散文化问题31.胡风的诗和诗论32.路翎小说艺术研究33.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34.茅盾小说中的“理性化”特征35.戴望舒诗歌研究---以《雨巷》为例36.瞿秋白杂文论37.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38.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39.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40.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41.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42.试论高觉新形象43.《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44.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45.苏青小说研究46.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47.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48.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49.论徐志摩的诗50.论闻一多的诗51.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52.论穆旦的诗53.曹禺与夏衍戏剧之比较54.论沈从文的《边城》55.萧军小说研究56.论田汉的戏剧57.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58.丁玲小说研究六、古代文学部分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4.论《诗经》中的史诗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6.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7.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8. 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9. 先秦史传寓言研究10. 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11. 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12. 《吕氏春秋》与杂家13.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14.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15.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16.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7. 《战国策》名篇研究18. 老子的思想19. 《老子》的艺术特色20. 《庄子》的艺术特色21. 《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22.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23.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24.《史记》所描写的游侠25.《史记》所描写的刺客26. 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27.《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28.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29. 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30. 曹操与诗文革新31.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32. 论曹操的散文创作33. 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41.论曹丕的文学成就42.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43.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44.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45.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46.论陶渊明的田园诗47.谢灵运与山水诗48.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49.《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50.《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51.《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52.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53.论李白的自由精神54.论李白的情感世界55.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56.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57.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58.论王维的“诗中有画”59.唐代各类题材诗歌研究(任选一类)60.唐代各体诗歌研究(任选一体)61.唐代诗人研究(可选一人,也可选数人进行比较研究)62.唐诗的精神风貌6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唐诗创作之关系(可只论述唐诗创作与某一方面因素的关系)64.对宋诗的研究可参照以上七个方面拟题65.论李贺诗的怪诞66.李贺诗与屈原赋67.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68.论白居易的新乐府6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70.唐代进士与文学的关系71.杜牧的史论诗72.论韩愈散文的“气”73.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74.唐传奇名篇研究(可任选一篇分析)75.唐传奇与佛教76.唐传奇与道教77.唐传奇题材类型研究(可任选一类题材研究)78.唐传奇作家研究(可任选一位作家作综合研究)79.唐传奇的审美风格80.唐传奇与中国古代小说81.唐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82.唐传奇的叙事特征83.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84.唐传奇的抒情特征85.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念86.唐代小说专书研究87.唐代小说的各类主题研究88.唐代各体散文研究90.唐代散文家研究91.唐代散文的艺术特色92.唐代散文的思想特色9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散文创作之关系94.对宋文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向自行拟题95.苏洵散文研究96.论苏轼的“超然”97.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的意义98.试论宋词豪放派在美学上的意义99.论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100.从文艺政策看唐诗的繁荣101.论文人山水诗的寄托102.论王安石的咏史诗103.论杜牧的咏史诗104.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实践105.李清照之人格与风格106.苏轼各体词研究107.苏词的风格108.苏轼的词论特色与其词创作的关系109.对辛词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面自行拟题110.苏、辛词与豪放词派之关系111.论咏物诗112.论晚唐小品文的艺术追求113.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114.论节奏──古典叙事散文的抒情化调节机制115.《三言》名篇研究(可只取一篇或一个系列分析)116.《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117.《三言》思想倾向研究118.《三言》创作技巧研究119.《三言》与中国古代小说之关系120.《三言》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121.《三言》与冯梦龙的文学创作活动122.《二拍》研究(参照《三言》研究诸方面自行拟题)123.明代散曲与民歌124.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125.《郁离子》研究126.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127.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128.《花间集》风格论129.《花间集》题材论130.《花间集》与唐宋词史131.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132.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133.《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134.《水浒传》风格论135.《水浒传》接受史136.《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137.《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138.《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139.《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140.《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141.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142.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43.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1.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2.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3.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4.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5.《茶馆》简论6.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7.金庸小说主题论8.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9.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10.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11.论邓友梅《那五》的艺术典型12.试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13.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14.陈忠实《白鹿原》研究(自拟题目)15.苏童小说研究---以《米》为例16.余华小说艺术探讨17.试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18.试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19.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20.《废都》研究(以《废都》为论述对象,自拟题目,如人物、结构、语言等)21.试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22.试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或《四牌楼》的思想艺术特色23.试论王安忆《长恨歌》24.试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独具的审美特征25.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26.试论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27.张平《抉择》的意义28.试论“先锋派”小说的创新与不足29.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30.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31.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32.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33.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34.试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35.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36.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八、语言学概论部分1.试论语言符号与其他人工符号的异同2.从社会功能看语言的本质3.汉语词义的演变4.××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5.××话一般词汇的消长6.谈句型变换与语言表达7.试论词义的模糊性8.汉字与拼音文字比较研究9.浅谈语音演变的规律性10.××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11.试论社会方言与言语社团的关系九、外国文学部分1.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2.评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3.评莫里哀的喜剧艺术4.评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5.评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6.评普希金的抒情诗7.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8.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艺术)9.评左拉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10.评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可选择其中一部)11.评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12.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13.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14.评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15.评《静静顿河》的艺术成就16.从《双城记》来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17.评《简爱》的爱情主题18.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19.评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20.评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21.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十、语文教学法方向1、论“中学语文教学法”在高师中文系专业课程中的地位2、谈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3、谈中学语文教师的智力素养4、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5、论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6、试论中学语文学科工具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7、要完整地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8、“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读《叶圣陶论语文教育》的一点体系9、谈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10、语文教学发展智力的一些探索11、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12、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13、语文教学现代化与教材建设14、谈语文教材的科学使用15、试谈初中语文知识的教学体系16、简析中学语文课本的“思考和练习”17、语文教学中的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18、略谈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19、谈语文教学中的讲与练20、“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谈语文教学中读和写的关系21、文学教育与审美能力的培养22、阅读教学的整体观23、导读刍议24、阅读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5、说明文教学的探索26、中学文言文教学琐议27、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的几点做法28、试论教学有法和教无定法29、谈预习30、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31、讨论是一种好方法32、朗读教学漫谈33、快速阅读法与阅读能力的培养34、几种阅读方法的比较研究35、作文批改方法初探36、作文讲评之例37、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8、作文教学与智力开发39、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调查研究40、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好形式41、谈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42、谈中学生课外写作指导43、谈中学生课外听说指导44、语文课词语教学点滴经验45、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设计46、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向建构47、语文学科教育本质的研究48、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49、阅读教学的课型结构设计50、试评建国以来四个中学语文教学大纲51、新课标之我见52、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刘国正等语文教育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54、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55、文学社团在语文教育中意义和作用56、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中的作用与局限57、课外阅读与学生成长58、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与意义59、语文教学艺术与课堂教学效果60、语文思维培育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意义的探索61、关于卫灿金教授《语文思维培育学》的一些思考62、语文思维的模糊性、整体性和开放性特征的研究63、语文思维能力的研究64、语文思维品质(或者方法、风格)的研究65、语文思维教学课堂模式的探索66、语文思维教学的步骤和方法67、语文直觉思维(或者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培育。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1、论初唐诗风的新变2、杜甫诗歌的叙事艺术3、建安诗歌与汉乐府之比较4、论建安风骨的成因5、论曹操6、曹植的诗歌艺术7、论阮籍的思想和诗歌创作8、嵇康《幽愤诗》辨9、左思《咏史》诗论10、玄言诗的再认识11、论中国山水诗的成因12、渊明思想论析13、论陶渊明的归隐14、论陶渊明的田园诗15、陶渊明咏怀诗论16、试谈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创作17、陶诗艺术管窥18、魏晋玄学与陶渊明的诗歌创作19、陶渊明的文化价值20、谢灵运诗歌创作的得与失21、鲍照的诗歌创作及其在文学史的地位22、论“永明体”23、宫体的新评24、暮年诗赋动江关——论庚信25、南北朝乐府民歌异同论26、《世说新语》价值谈丛27、初唐诗风评议28、论“四杰”对南北朝诗风的继承和变革29、何须苛责古人——关于陈子昂评价中的一点质疑30、论唐诗“兴象”31、也谈“盛唐之音”32、佛禅与王维33、论王维诗歌的艺术特性34、论岑参诗歌的雄奇之美35、高适《燕歌行》论析36、李白生地考辨37、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38、论太白乐府39、李杜绝句比较论40、李白诗歌艺术论41、论杜甫诗歌的爱国精神42、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43、杜甫律诗的艺术成就44、杜诗风格论45、杜甫诗歌的叙事艺术46、论大历诗风47、孟郊诗歌艺术论48、韩愈诗歌的创新精神49、论元和诗变50、论白居易诗歌的成就及艺术缺陷51、论白居易的诗歌主张52、关于《长恨歌》主题的再认识53、论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54、论柳宗元的散文创作55、论李贺的诗歌创作56、论杜牧绝句57、李商隐《无题》诗论58、李商隐诗歌的审美特征59、唐传奇散论60、论唐诗的文化传播方式61、论晚唐爱情诗的“托寓”特点62、论南宋词“黍离之悲”主题63、中国古代山水诗文化心态论64、试论白话诗人王梵志的通俗诗65、试论唐太宗李世民对初唐诗风的革新功绩66、试论初唐四杰诗歌在唐前期诗风变革中的作用和意义67、试论陈子昂诗文革新的主张及意义68、试论王昌龄宫怨诗思想与艺术特色69、王昌龄边塞诗简论70、高适岑参边塞诗艺术之比较71、试论文人入幕与盛唐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关系72、试论王维山水诗诗禅相通的特色73、试论李白诗歌的时代特征及艺术特点74、简论杜甫州诗的思想意义75、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76、试论韩孟诗派的思想倾向与文体观念77、试论刘禹锡政治寓言诗的思想与艺术特征78、试论刘禹锡的怀古诗79、试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80、《长恨歌》的思想与艺术论81、试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82、试论唐诗传奇的文化意蕴83、试论李贺诗歌中的时空意识和神话色彩84、试论李贺诗歌中的通感现象85、试论杜牧咏史诗艺术魅力86、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产生及其历史价值87、试论李商隐咏史诗的忧患意识及其艺术表现方式88、试论温庭筠词的历史地位89、试论李煜词情感特征及表现方式90、试论李煜后期词艺术魅力91、试论柳永词在形式与艺术上的革新92、试论晏几道词的抒情方式93、试论东坡词风与儒释道思想的关系94、试论苏轼的豪放词与婉约词的特征95、试论黄庭坚的艳词创作96、试论秦观对婉约词风的继承与发展97、试论周邦彦词的章法98、试论李清照后期词的审美特质99、“易安体”在词史上的地位100、陆游爱国词的审美特征101、稼轩词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102、试论姜清空骚雅词风的主要特征103、试论南宋遗民诗的思想特征104、《三国演义》的人物和艺术105、《水浒传》的人物和艺术106、《西游记》的人物和艺术107、《红楼梦》的人物和艺术108、《儒林外史》的人物和艺术109、《聊斋》的人物和艺术110、谈谈唐代文学与音乐的关系111、析李商隐《无题》诗艺术表现上的特征112、“四灵”诗宗晚唐与宋初晚唐体的异同113、中晚唐文化转型与词境的建构114、“词为艳科”辨115、谈唐宋词的代言体116、唐宋词中的生命意识和伤春原型主题117、唐宋词中的家园意识和羁旅主题118、唐宋歌妓词中的知己意识和迁谪主题119、唐宋词中的感士不遇心态和悲秋主题120、唐宋词中的归隐主题121、唐宋词中的艳遇主题122、唐宋词中的游仙主题123、唐宋词中的登临心态和怀古主题124、唐宋词中的忧患意识和黍离主题125、唐宋词中的悲剧意识及其自我消解126、浅谈宋代文学的雅俗分流和互渗127、宋代士风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128、“寄托观”与两宋词的发展129、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辨130、简论宋词体观念的嬗变131、析“诚斋体”132、析“易安体”133、“王西厢”对“董西厢”的继承和发展134、谈元好问《中州集》的文化意识135、简论金诗的风貌特征136、谈元散曲的文学风貌137、晚明文学“新浪潮”性质辨析138、《三国演义》“尊刘贬曹”思想倾向及其成因139、《西游记》的童话性与“童心说”之关系140、张竹坡评点《金瓶梅》的动机与动力141、“三言”、“二拍”所折射的商业伦理142、简析《金瓶梅》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内涵143、简析《聊斋志异》的纪梦性质144、简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45、也谈“女儿是水做的骨头……”——《红楼梦》女性崇拜简析二、现代文学146、漫谈冰心早期散文中的“抒情”147、新女性的觉醒——读庐隐五四时期小说148、论萧红散文文化小说的主观抒情性149、漫谈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150、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151、五四新文学发生学研究152、中国现代作家创作道路论153、论巴金小说的“家庭”涵义演变及其文化意义154、文体的魅力——巴金小说《憩园》叙事学分析155、论曹禺话剧艺术创造的超越精神156、论《北京人》中“北京人”的三重内涵157、沈从文小说意境的原型批评158、论《围城》中人的“生存环境”159、论穆旦诗歌对中国传统诗学规范的超越160、“生命的沉思”——论冯至《十四行集》的现代性特质161、五四人文精神的当代意义162、周作人散文的闲适品格163、杨朔散文的夸饰性与模式性164、两种历史文本:《苦菜花》与《丰乳肥臀》比较165、通俗文学勃兴的文化意义与价值166、当代校园诗歌态势167、张承志小说中的宗教意识168、公木诗歌的思想之路:激情·理性·智慧169、新时期中国文学中的人道主义170、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启蒙主义思潮171、寻根文学运动的文化选择(可综论亦可以某一作家为例)172、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审美选择(可综论可以某一作家例)173、新时期女性作家论(可选任何一位女作家论述)174、新时期先锋作家论(可选任何一位先锋作家论述)175、新写实小说的得与失176、试论“新生代”的小说创作177、市场经济与新都市文学(或新市民文学)178、世纪未中国文学中的知识分子179、余华风格的转变与先锋作家的转向180、我看“现实主义冲击波”181、王朔现象剖析182、余秋雨现象剖析183、王小波的意义184、鲁迅与日本文学185、中日新感觉派小说186、巴金小说研究187、萧红小说、散文研究188、新时期寻根文学论189、论新时期的先锋文学190、论新写实主义小说191、莫言的小说创作192、余华的小说创作193、张承志的小说创作194、贾平凹的小说创作195、张炜的小说创作196、王朔的小说创作197、论九十年代的女性小说创作198、陈染小说论199、林白小说论200、海男小说论201、新生代诗歌创作202、朦胧诗论203、论九十年代的散文创作204、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205、论九十年代的个人写作206、论九十年代的乡土小说207、论九十年代的都市小说三、外国文学208、莎士比亚悲剧研(《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任选一题)209、勃朗特姐妹研究(《简·爱》或《呼啸山庄》任选一题)210、哈代小说研究(《还乡》或《德伯家的苔丝》任选取一题)211、英国浪漫主义诗论研究(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雪莱、济慈等)212、尼采的美学思想与文学批评研究213、“新批评”的诗歌214、诺思罗普·莱的原型批评研究215、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研究216、试论奥尼尔戏剧的古希腊悲剧意识217、论福克纳笔下的“淑女”218、海明威的文体风格219、试析海明威作品中的模糊现象220、论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观四、写作221、地域文化和小说创作222、诗的节奏初探223、时代的变迁和文体的演变224、鲁迅与矛盾的友谊探源225、鲁迅小说的文体创新五、文艺理论226、论“中和之美”227、白居易《与元九歌》的历史局限性228、《与李生论诗歌》的文学思想倾向229、“童心说”的进步意义230、都市文学的美学意义231、文学叙述与文学阐释232、农业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影响233、现实主义与现代戏主义比较234、理性批评与感性批评235、典型观念的形而上学内容236、诗歌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37、新小说的语言习惯238、谈谈多层定语的词序问题239、完成体助词“了”必用、不用、可用可不用的条件240、否定副词“不”和“没”的使用规律241、“一边……一边”和“又……又”的差别242、汉语词类问题研究综述243、汉—英语序对比研究244、汉—英处所表达方式对比研究245、汉语语序研究综述246、动词和动词重叠式的功能比较247、形容词和形容词重叠是的功能比较248、结果补语“成”“上”“着”“了”使用规律初探249、网络语言现象研究250、流行词语研究251、新闻语言研究252、礼貌语言研究253、现代称谓词语研究论文写作要求:1.论文必须由本人撰写,不许抄书或其他文章;2.论文要求主题明确,论证充分,结构严谨,联系实际,文通字顺,论文要包括以下内容;目录,正文(引言、一、二、三……、结语),注释(编号、作者、书名或文章题目、出版单位或刊出名、出版时间或刊期、引用页码),参考文献(格式同注释),论文摘要(500字左右);论文字数在5000字左右;3.论文定稿后,打印三份(A4),交到成人教育办公室。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大学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即毕业论文写作第一步,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1. 论陆游诗歌的爱国精神2. 论辛弃疾豪放词的艺术追求3. 论辛派爱国词人4. 试析“诚斋体”诗歌的特点5. 试析姜夔词的艺术魅力6. 论黄庭坚的诗歌理论7. 论宋末爱国诗人8. 论苏轼的小品文9. 论范成大的田园诗10. 李白诗歌月意象分析11. 王维诗歌色彩分析12. 杜甫“诗史”说的由来13. 薛道衡诗歌研究14. 论“燕许大手笔”称号的由来15. 李商隐“无题”诗为何无题?16. 《霍小玉传》中霍小玉形象分析17. 论李煜词中的比喻18. 《莺莺传》中张生形象分析19. 欧阳修边塞诗词研究20. 论陆游“沈园”诗21. 韩愈贬谪诗研究22. 论江西诗派的诗学观?23. 江西诗派在北宋的发展衍变史24. 李清照的词学理论25. 苏轼崖州词研究26. 论关汉卿杂剧中的喜剧题材27. 初探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28. 论《倩女离魂》的构思及其对《牡丹亭》的启迪29. 论《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30. 《水浒传》的忠义观及宋元社会道德规范31.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32. 论猪八戒形象的“三性合一”特色33. 论唐僧与孙悟空的矛盾冲突及其文学史意义34. 浅析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35. 论《金瓶梅》的家庭生活描写36. 论《西厢记》对元杂剧剧本的继承与创新37. 《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38.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39. “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比较论40. 李贽“童心说”的文学价值41. 论《西游记》的成书过程42. 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43.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44.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解读45. 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6.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文化意义47. 《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48. 《长生殿》的爱情观49. 《桃花扇》的结构艺术50. 《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51. 论贾宝玉形象的悲剧性52. 浅谈文学的时代性特征――以“西厢”题材为例53. 试论散曲诗体特征的异化54. 话本小说中“神偷”现象研究55. 论金胜叹腰斩《水浒传》的批评及鉴赏意义56. 浅说关羽之“义”57. 论诗人高启悲剧命运的必然性58. 试论“复古”口号下的明代诗歌理论的源流59. 王学左派对明代思想解放的意义60. 论孙悟空的形象61. 张竹坡评点《金瓶梅》中的中国古典小说鉴赏法62. 《儒林外史》语言的讽刺特征63. 浅谈脂评对解读《红楼梦》的意义64. 试析《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65. 论述纳兰性德词的“自然本色”。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汉语言文学是其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汉语言文学也成为了人们了解中华文化的最关键的途径。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一:东方文学1、浅析东方文学体现出的宗教伦理色彩2、试论上古东方文学的特征3、《吉尔伽美什》体现的史诗母题4、圣经《旧约》中“语言创世”的哲学意蕴5、试论《旧约》的文学意义6、浅论《圣经》简约含蓄的叙事艺术7、浅析《沙恭达罗》的艺术成就8、沙恭达罗形象分析9、试论中古东方文学的特征10、试论《一千零一夜》中爱情故事的思想价值11、物哀与幽玄:浅析日本文学的审美特征12、唐代文学对日本平安时代文学的影响13、《源氏物语》的艺术特色14、试论纪伯伦《先知》的艺术特色15、试论纪伯伦《先知》的思想内容16、试论近现代东方文学的特征17、试论泰戈尔后期政治抒情诗的思想意义18、泰戈尔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19、《吉檀迦利》体现的泛神论和泛爱论思想20、《雪国》的艺术特征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二:语言类(语言学方向)1、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2、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3、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4、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5、假借字与通假字6、古今字和异体字7、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原因\规律)8、古代汉语重叠词研究9、词类活用问题探讨(起源\新说\评价)10、专书的词汇研究11、专书的用韵研究12、专书的语法研究13、对汉字性质的认识14、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1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16、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17、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18、《说文》部首研究19、《说文》贝部研究20、《说文》重文研究21、、《说文》中农业文化探讨22、《论语》(某个或某些)代词研究23、、《论语》常用词汇研究24、《老子》(某种)句型研究25、《孟子》(某个或某些)语气词研究26、《史记》(某种)固定结构研究27、《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28、南充方言词汇研究29、南充方言音系研究30、陶渊明用韵研究31、杜甫诗文修辞研究32、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33、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34、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35、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三:语言学1、对立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2、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3、说汉语的音节4、说同音词5、说同义词6、说汉语的词类划分7、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或偏正式、述补式等)8、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9、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10、汉语的借词11、论使用语言和艺术语言12、论20世纪中国语言理论教材的发展13、论语言和交际的关系14、论语言和文学的关系15、论语言和新闻传播的关系16、论中国的语言教育17、论共同语的类型和发展18、论社会观念的变化和语言观念的变化19、论语言环境的类型和作用20、论语言规范化和语言发展的关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总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总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总毕业论文题目(一)1•现代汉语语音研究2. 汉语新词语研究3. 汉语外来词语研究4. 汉语字母词研究5. 汉语媒体语言特点研究6. 汉语修辞研究7. 汉语多音字研究8. 汉语复活词研究9. 当代汉语科技词语研究10. 现代汉语成语变化研究11. 当代汉语词语语音形式的发展变化12. 汉语惯用语研究13. 当代汉语新谚语研究14. 当代汉语青年流行语研究15. 现代汉语同音误用研究16. 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17. 论正极意义和负极意义18. 语用正误与语频统计19. 因果关系与转折关系的上位义比较20. 给病句一个理由21. 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22. 文化符号道”和道”族词汇的研究(说明:本题中的道”也可换成气”、心”、性”、理”、天”、命”、神”等字,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23. 当前我国社会称谓的使用问题24. 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调查25. 同志”的尴尬26•文学语言研究27•汉语语气词研究28. 书名和社会文化心理29. 店名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店名”也可换成人名”、姓氏”、地名” 菜名” 品牌名称”等等词语,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30•鬼神名称和宗教文化31. 命名和艺术世界一一谈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地点命名在艺术建构中的作用32. 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33•汉语动物名称研究34•汉语植物名称研究35. 新时期小说语言粗鄙化现象研究36. “ X巴”类新生店名研究37. 说秀”(英show)38•汉语象声词研究40. 汉语感叹词研究41. 东北方言动词造”的研究42. 东北方言语气助词呗”的研究43. --------------------------- 东北方言后缀“"的研究44. 新时期以来新生句法现象研究45. 话语与政治的关系研究46. 字词误读研究、字词误用研究47. 汉字形体演变及识记研究48. 褒义词考查分析49. 同义词辨析与运用50. 贬义词考查分析51. 汉英词语对比研究(包括对外汉语教学)52. 成语运用研究、习语运用研究8. 新闻语言研究53. 广告用语研究54. 法律、商贸语言研究55. 社交用语研究、文艺用语研究(小品、歌词等)56. 词类区分研究57. 语境与语言表达研究58. 新辞格研究或辞格发展研究59. 语境对词义(句子结构)的影响60. 有特点的句法结构考察分析61. 现代汉语语法62•汉语应答句研究63. 标题语法研究64. 标题语用研究65. 标题语义研究66. 东北官话地点方言研究67. 东北官话语音研究68. 东北官话词汇研究69. 东北官话语法研究70. 东北官话语用研究71. 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研究72. 现代汉语修辞研究73. 现代汉语主谓谓语句研究74. 现代汉语补语研究75. 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研究76. 程度副词与特殊的动词性结构组合研究77. 副+名”的社会运用考察78.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79. 动词和名词的句法语义关系研究80. 现代汉语歧义问题研究81. 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82. 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83•现代汉语程度副词重叠式研究84•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 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85. 当代作家语言研究(包括词汇、语法、修辞)86. 报刊语言研究87. 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考察88. 少儿节目语言特点考察89. 流行歌曲中的若干语言现象90. 法律语言研究91. 辩论、演讲语言的特点92. 对外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93. 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语误研究94. 汉语各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95. 现代汉语插入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96. 现代汉语委婉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97. 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研究(如:对了、嗯、好、得了、回头、然后、我说等)98. 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99. 句末语气词使用状况调查100. 谈俗话”101. 汉外对比研究(如:亲属称谓、外来词、具体语法现象)102. 状语的类型与状语的位置(是否可以前置)103. 《现代汉语词典》收词情况分类考察104. 夫妻互称的历时、共时研究105. 交际语言的若干问题研究106.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107. 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学习研究108. 韩国留学生汉语单字音学习研究109. 歧义格式的实验语音学研究110. 哈尔滨方言单字音研究111. 歧义结构的语音分化研究112. 黑龙江方言语音研究113. 都”字歧义句的实验语音学研究114. 哈尔滨方言声调研究115. 实验语音学116. 对外汉语单字音教学研究117. 语音史研究118. 语音的规范与发展毕业论文题目(二)1. 《审音表》与《现代汉语词典》定音比较研究2. 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研究3. 对外汉语教学技巧研究4.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1. 语言文化教学策略与方法2•汉语中介语研究3. 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4. 对外汉语教材分析5.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6.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7.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1. 关于中国文化教学问题的宏观讨论2. 语言课的文化教学3.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4. 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5. 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6. 情景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7. 对外汉语中的俗语教学8. 交互式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9. 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角色10.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11. 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12. 对外汉语中的成语教学13. 对外汉语写作教学如之、其、所……)16•程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 17.祈使句的对外汉语教学18•疑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19.感叹句的对外汉语教学20•现代汉语量词的对外汉语教学21. 汉语歌曲如何用于对外汉语教学22. 把字句的对外汉语教学毕业论文题目(三)1. 《诗经》中的生物研究2. 《诗经》中的器物研究3. 《诗经》中的虚字研究(可选择某一类,如连词、介词;或选择其中一个,4. 十五国风的比较研究(可比较其中几种)5. 风、雅比较研究(可比较某一内容)6. 《诗经》的赋、比、兴研究(可研究其中一种)7. 《诗经》中的特殊句式研究8. 朱熹的《诗集传》研究9. 姚际恒《诗经通论》研究10. 方玉润《诗经原始》研究11. 崔述的《诗经》研究(以及其他有关《诗经》的专书研究)12. 《老子》的道”13. 《老子》的水”15. 《老子》某章研究16. 东北方言本字考(可考证某一字以及与它有关的字,也可讨论其他方言)17. 汉字构形分析研究18. 汉字意象与汉语结构19. 汉语常用字的词性”问题20. 古代汉语的名词中心句21. 古代汉语的词类与词性(可探讨某一词类或某种有关现象,如词类活用,连、介词分类。

汉语言毕业论文题目范例

汉语言毕业论文题目范例

汉语言毕业论文题目范例 1、对外汉语课教学策略探讨 2、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 3、略说汉字汉语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汉语文化负载下的中国式英语 5、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生态环境的影响 6、汉语言视角下的聋生心灵关怀 7、汉语言的隐喻特性 8、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 9、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 10、社会化汉语言水平测试研究 1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机理 12、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几点研究 13、英语外来语对中国语言及文化的影响 14、从汉语言看女性的文化特征 15、汉语就是意识形态--汉文化语言的学与汉语言文化的学 16、基于扎根理论的品牌口号汉语言学特征研究 17、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 18、以历史维度审视汉语言修辞格的古今关系 19、汉语言文化中的传统时间观 20、百年来中国汉语言学史研究的思考 21、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 22、试述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3、避讳造词及其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 24、简论语言中的社会歧视 25、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 26、汉语言隐喻之象探究 27、汉语言全句否定范畴的句法实现 28、汉语言中的身体观:躯体性思维的语言渗透 29、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30、试论社会文化对汉语词语变化的影响 31、汉语数词缩略语研究 32、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 33、试述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4、避讳造词及其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 35、简论语言中的社会歧视 36、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 37、汉语言隐喻之象探究 38、汉语言全句否定范畴的句法实现 39、汉语言中的身体观:躯体性思维的语言渗透 40、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41、试论社会文化对汉语词语变化的影响 42、汉语数词缩略语研究 43、汉语言学中夸张的语义要素与运用原则 44、汉语言规范化论略 45、论经济机制在汉语言中的表现 46、中国艺术传播与汉语国际推广的交织 47、探求唐诗的文化传统暨汉语言特点--叶萌教授《唐诗的解读》评介 48、浅析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49、浅谈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 50、论汉语言学习中的“美读” 51、浅议修辞在日常交际中的实际运用 52、汉语言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 53、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中汉语言学习环境的建构 54、浅谈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点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55、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56、谈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57、汉语言歇后语英译方法初探 58、道家的认识论思想与当代汉语言的融通 59、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中汉语言学习环境的建构 60、浅谈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点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61、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62、谈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63、汉语言歇后语英译方法初探 64、道家的认识论思想与当代汉语言的融通 65、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分析 66、媒体的汉语言传播--以几则实例为证 67、汉语言“拿来”二题 68、探讨汉语言的民族性 69、浅论新时期汉语言文字的大发展 70、科技写作中常见病例分析--成分的残缺和多余、图表的多余与重复 71、汉英语言中的文化色彩 72、从语文教学中感受音乐美 73、汉语言远端教育文化圈:一个值得注意的远端教育文化构想 74、浅析日常教育中的汉语言地位 75、多媒体汉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76、汉语言的艺术化教育 77、汉语言文化及其汉英翻译 78、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天命”“性命”“生命” 79、论汉语言对亚氏的逻辑思想的应用、阐释与发挥 80、寻找汉语言的家园--论任洪渊的诗和诗论 81、论汉语言接受主体的文化结构 82、论汉语言学习中的准确性 83、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84、汉语言中的隐喻特质浅析 85、浅析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86、中国的汉语言能走多远 87、关于高校汉语言语法教学的几点思考 88、勐海汉语发展初探 89、汉语言的正确使用--编辑必备的基本素质 90、浅释歌唱中的汉语言 91、英语教学中汉语的使用 92、英语教学中利用和控制使用汉语言的探讨。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题目参考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题目参考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总对本选题参考的说明:1、以下选题仅提供了写作的方向,可根据方向自拟题目,请学生自己根据写作重点确定论文题目。

题目应该简洁明了,直接反映出论文的主要内容。

2、本参考选题仅列出部分主要的研究主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其他的题目。

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人文关怀2.论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人文关怀3.曹植诗歌中的神话境界初探4.论柳永词的俗与雅5.论柳永词中的赋法6.论苏轼诗歌的理趣美7.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艺术表现8.浪漫主义的理想性与艺术性问题9.自然主义文学的真实性:意义及其局限10.鸳鸯蝴蝶派小说新论11.从《伤逝》看鲁迅的爱情观12.论萧红小说的生命意识(或女性意识、抒情性)13.《家》中觉慧的形象与《寒夜》中汪文轩形象的比较14.论艾青诗歌的独特意象15.对新时期文学的反思16.论莫言小说的形式感17.论韩少功的“寻根”之作18.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思考19.论贾平凹散文的美学追求20.论舒婷的诗歌创作21.“女性散文”研究22.论巴金的《随想录》23.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24.王蒙小说研究25.论刘心武的小说26.论王安忆的《长恨歌》27.港台文学研究(如论琼瑶、三毛、席慕容、陈映真、金庸等人的创作)28.《白鹿原》的文化底蕴29.论新时期通俗文学30.中国当代电影文学中的女性形象31.论朦胧诗的美学特征32.论顾城(或舒婷、北岛)的诗33.论新生代诗的美学特征34.论归来诗人群的创作35. 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36.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初探37.语文课堂调控艺术初探38.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39.毛泽东诗词夸张辞格探析40、论古希腊神话的特质及其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41.从《鸿门宴》看西楚霸王项羽的悲剧性格42.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43.论杜牧的七言绝句的艺术特色44.王维和李白山水诗思想内蕴的比较45.从高适边塞诗看盛唐气象46.论霍小玉形象的塑造47.论苏轼词中的“梦”48.论辛弃疾婉约词的艺术魅力49.简论辛弃疾农村词的艺术特色50.论李清照词中的“愁”51.论李煜词的“真”52.比较温庭筠、韦庄婉约词风之异同53.论创作者的艺术欣赏对其创作活动的意义54.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问题55.语言教学与审美教育56.历史剧的“戏”说与“非戏”说57.作为文艺创作的基础的“生活”究竟在何处?58.论文艺创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取向的多重性59.从小说到电影:琼瑶凭什么吸引接受者60.论《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形象对传统母性的颠覆61.《家》中觉慧的形象与《寒夜》中汪文轩形象的比较62.论巴金前期小说的青春气息63.论茅盾小说中的民族资本家形象64.论戴望舒诗歌的感伤情调(或意象体系)65.论藏克家诗歌的情感特征(或形式技巧)66.论《围城》的讽刺艺术67.论张恨水《金粉世家》中的爱情悲剧68.论巴金的《随想录》69.论艾青建国后的诗歌创作70.论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艺术特色71.语文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可选子题)72.论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观73.语文教科书内容及其价值取向分析74.语文新课程与语文教师的发展75.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76.手机短信的言语风格初探77.简体字与繁体字研究78.汉字教学方法研究79.X地方言中的古语词研究80论但丁《神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81.堂吉诃德与桑丘•潘沙形象研究82.论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成就(四大悲剧或《哈姆莱特》)83.试论莎士比亚喜剧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征84.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美丑对照艺术原则85.试论《红与黑》的艺术成就86.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87.论《高老头》的典型人物及其主题意义88.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简•奥斯汀的妇女观89.论《简•爱》的艺术成就90.从《复活》的人物“复活”看“托尔斯泰主义”91.论《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构思及其主题意义92.试论《战争与和平》的艺术成就93.论《母亲》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94.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及其“硬汉性格”。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1. 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 该论文可以探讨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分析中国电影在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成功、挑战和影响,并研究中国电影在该过程中的跨文化交流和文化冲突。

2. 外语教育与文化传承: 该论文可以研究当前外语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程度,探讨如何在外语教育中有效地传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以培养更具跨文化素养的外语人才。

3. 新媒体时代下的中文写作教学: 该论文可以探讨新媒体时代中文写作的新趋势和特点,研究如何借助新媒体技术和平台,提高中文写作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

4. 中国古代文学的当代意义:该论文可以选取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某一类别或作品,分析其对当代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问题的影响,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5. 中文翻译与文化传播:该论文可以研究中文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分析中文翻译在西方国家的传播情况和挑战,并提出如何提高中文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增加中文作品在国际上的认可度。

这仅仅是几个选题的示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进行选择,并结合相关理论和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毕业论文选题】汉语言毕业论文题目范例

【毕业论文选题】汉语言毕业论文题目范例

汉语言毕业论文题目范例1、对外汉语课教学策略探讨2、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3、略说汉字汉语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4、汉语文化负载下的中国式英语5、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生态环境的影响6、汉语言视角下的聋生心灵关怀7、汉语言的隐喻特性8、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9、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10、社会化汉语言水平测试研究1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机理12、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几点研究13、英语外来语对中国语言及文化的影响14、从汉语言看女性的文化特征15、汉语就是意识形态--汉文化语言的学与汉语言文化的学116、基于扎根理论的品牌口号汉语言学特征研究17、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18、以历史维度审视汉语言修辞格的古今关系19、汉语言文化中的传统时间观20、百年来中国汉语言学史研究的思考21、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22、试述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3、避讳造词及其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24、简论语言中的社会歧视25、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26、汉语言隐喻之象探究27、汉语言全句否定范畴的句法实现28、汉语言中的身体观:躯体性思维的语言渗透29、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30、试论社会文化对汉语词语变化的影响31、汉语数词缩略语研究232、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33、试述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4、避讳造词及其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35、简论语言中的社会歧视36、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37、汉语言隐喻之象探究38、汉语言全句否定范畴的句法实现39、汉语言中的身体观:躯体性思维的语言渗透40、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41、试论社会文化对汉语词语变化的影响42、汉语数词缩略语研究43、汉语言学中夸张的语义要素与运用原则44、汉语言规范化论略45、论经济机制在汉语言中的表现46、中国艺术传播与汉语国际推广的交织47、探求唐诗的文化传统暨汉语言特点--叶萌教授《唐诗的解读》评介348、浅析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49、浅谈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50、论汉语言学习中的“美读”51、浅议修辞在日常交际中的实际运用52、汉语言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53、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中汉语言学习环境的建构54、浅谈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点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55、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56、谈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57、汉语言歇后语英译方法初探58、道家的认识论思想与当代汉语言的融通59、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中汉语言学习环境的建构60、浅谈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点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61、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62、谈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63、汉语言歇后语英译方法初探464、道家的认识论思想与当代汉语言的融通65、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分析66、媒体的汉语言传播--以几则实例为证67、汉语言“拿来”二题68、探讨汉语言的民族性69、浅论新时期汉语言文字的大发展70、科技写作中常见病例分析--成分的残缺和多余、图表的多余与重复71、汉英语言中的文化色彩72、从语文教学中感受音乐美73、汉语言远端教育文化圈:一个值得注意的远端教育文化构想74、浅析日常教育中的汉语言地位75、多媒体汉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76、汉语言的艺术化教育77、汉语言文化及其汉英翻译78、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天命”“性命”“生命”79、论汉语言对亚氏的逻辑思想的应用、阐释与发挥580、寻找汉语言的家园--论任洪渊的诗和诗论81、论汉语言接受主体的文化结构82、论汉语言学习中的准确性83、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84、汉语言中的隐喻特质浅析85、浅析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86、中国的汉语言能走多远87、关于高校汉语言语法教学的几点思考88、勐海汉语发展初探89、汉语言的正确使用--编辑必备的基本素质90、浅释歌唱中的汉语言91、英语教学中汉语的使用92、英语教学中利用和控制使用汉语言的探讨6。

汉语类论文题目

汉语类论文题目

语言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对外汉语论文题目1.论汉字的性质2.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3.许慎六书说论评4.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5.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6.“‘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7.现代汉字构形特点8.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9.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10.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11.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12.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13.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14.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15.汉字考释方法述评16.汉字析形方法研讨17.汉字教学方法研究18.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19.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20.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2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2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2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24.形声字起源试论2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26.《说文》省声研究27.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28.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29.汉字前途讨论述评30.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31.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32.论汉字的音义联系33.江永“女书”源流研究34.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35.主谓间“之”字探源36.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37.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38.论词汇“一词反义”现象的生成原因;39.试谈汉字对文化的折射反映;40.试谈汉语中语音与语意的关系;41.论中国人见面语的变化与时代发展的关系;42.试析“毫不┈┈”与“全不┈┈”的关系;43.比较“被字句”与“蒙字句”的联系;44.试谈高校流行词;45.词汇发展规律初探;46.说说词汇研究中的“反推”现象;47.浅谈数词在不同时段的表达方式及手段。

48.对立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49.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50.说汉语的音节51.说同音词52.说同义词53.说汉语的词类划分54.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或偏正式、述补式等)55.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56.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57.汉语的借词58.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59.普通话语音研究60.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61.网络汉语研究62.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63.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64.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65.词典释义研究66.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67.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68.汉字和汉文化69.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内容70.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71.部件研究72.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73.如何整理异体字74.如何整理异形词75.规范汉字的研究76.汉字的前途77.“修辞与语境”浅谈78.“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79.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80.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81.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82.谈词语的“巧妙配合”83.谈“成语的活用”84.谈“叠用句”85.谈“四音节语音段落”86.谈“比喻”87.论汉字的性质88.浅谈英汉句子结构差异89.诗意的美和喜剧性幽默90.英汉禁忌语、委婉语的对比研究91.英汉数字习语的对比研究92.词义演变的原因与方式93.名词化的语篇功能94.诺曼时期法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95.浅谈英语虚拟语气及其语用功能96.隐喻与一词多义的关系97.英汉被动句对比研究98.英汉宾语类型差异的认知原因99.英汉动词非谓语用法比较研究100.英汉否定问句的答句对比研究101.英汉合成词构词对比研究102.英汉名词短语修饰模式比较103.英汉拟声词异同探讨104.英汉人称代词运用对比研究105.英语复合词的语义分析及其类型106.英语委婉语的使用原则与策略107.语境对词义的制约作用108.汉英色彩词汇的对比研究及其象征意义109.中英恭维语对比研究110.委婉语的礼貌原则研究及策略111.汉英“山丘”对比研究112.英汉颜色词跨域对比分析—以RED和红为例113.英语道歉方式的策略及研究114.英语拒绝言语行为研究115.英语委婉语的寒暄功能116.英语请求言语的策略研究117.英语课堂教师提问的策略研究118.会话得体:会话者的立场语境运用研究119.英语课堂学生提问的策略研究120.英语课堂的焦虑现象及策略研究121.广告口号语的语言特点122.从礼貌原则看短信语言123.从合作原则看课堂师生互动124.浅析中英言语行为中的礼貌原则125.中英政治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研究126.言语错误分析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27.英汉颜色词的引申义的文化差别128.外语学习中应该重视中介语的作用129.浅谈英汉句子结构差异130.副词EVER的句法环境和语义特征131.论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132.学习者的动机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133.浅谈词汇搭配错误分析及其应对策略134.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35.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写作中的应用136.中英文性别歧视习语的对比研究137.称谓语使用中的性别差异138.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在经济语篇中的应用139.浅析广告语言的特点140.浅谈英语新词的产生、构成及翻译141.浅谈网络英语中的缩略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中文专业是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简称,它包含: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对外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中国语言文化、应用语言学等几个专业。

因此,中文毕业论文题目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下面列举最新中文毕业论文题目供参考!
1、中国本土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语境研究
2、中国梦宣传融入留学生汉语教学的研究
3、天水秦州方言中的“家”
4、基于认知风格的汉字教学浅析
5、声符多义成因及声符义关系探寻
6、古入声韵在《徐州十三韵》中的消变轨迹研究
7、从申论考试看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8、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科学化教学浅析
9、英汉概念隐喻认知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误解
10、论英汉跨文化交际词汇对比模式
11、基于民族文化的中文禁忌语研究
12、汉语中的前置性修饰语的类型归属分析
13、昆仑神话及其语源探讨
14、含地名的歇后语
1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英禁忌文化差异
16、英汉感官动词的隐喻对比研究
17、大学语文活动课教学之我见
18、成都方言词汇中的饮食民俗探究
19、试论现代汉语“X哭了”格式
20、汉语多音字浅析
21、“十年来”和“十来年”
22、“领导”称谓的泛化及其原因
23、《说文解字·竹部》与中国古代信仰崇拜
24、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改的思考
25、试论对外汉语中的繁简体汉字教学
26、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提问研究
27、浅析比较文学与面向世界的中文教育
28、英汉写作差异对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29、浅谈汉字的国际化及对外汉语中的汉字教学
30、浅谈对外汉语川方言称谓语
31、俄汉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对比研究
32、俄汉语流重音声学实验对比研究
33、汉语言文化价值教育研究
34、“象形字说”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
35、现代汉语教学中文学思维的应用研究
36、“莲花落”与“莲花乐”
37、《大学语文》中的古诗文注释商榷
38、写钞本时代异质性文本的发现与研究
39、浅析汉语委婉语中的亲属称谓词
40、战国时期中山国文字来源浅析
41、基于语言经济原则对网络语言的研究
42、汉韩主位结构对比研究
43、繁体字的文化传承价值与意义研究
44、网络时代的“谣言体”--以微信朋友圈为例
45、集合名词与个体量词搭配现象的认知考察
46、浅析英汉委婉语的差异性与相似性
47、网络成语及产生途径分析
48、辞格的视觉修辞效果在广告中的运用
49、句式的视觉修辞在广告中的运用
50、现代汉语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研究
51、古代汉语教学改革探索
52、从语用角度探析林语堂散文的修辞价值
53、浅谈皖北方言的时间表达
54、婚姻中女性对配偶称谓的优化选择
55、韩国中高级水平留学生连词偏误分析研究
56、从甲骨文论早期形声字的声符形化现象
57、喀麦隆汉语推广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
58、从韵律看黄梅戏唱词中的“把”字句
59、四川方言“告”字探析
60、谈《功夫熊猫3》中文配音中的流行语
61、概念隐喻视野下关于女性的英汉谚语对比
62、语气词语内含程度量的考察
63、银川方言四字格词语续释
64、隐喻机制在网络语言词义转化中的促进作用
65、“你看”的语用功能及形成机制
66、威胁构式“NP+再+VP”探析
67、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变异分析
68、《左传》“以”的语法化研究
69、莲花方言完成体标记“呱”和“哩”
70、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应用及发展对策研究
71、现代汉语语气副词“明明”探析
72、现代汉语“且X且Y”的结构认知
73、汉语“X向左,Y向右”构式的语义认知研究
74、反复量构式“一V_1一V_2”
75、网络流行构式“说好的X呢”的动态建构
76、“被”字句谓语动词特征
77、对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分析
78、襄阳方言“走”字句
79、隐喻认知的文化差异
80、浅谈“囧”字的前世今生
81、黄孝方言NP后的“两个”
82、论普通话与方言的互构
83、歇后语语义结构的形成机制和动态特点
84、初探微博语言的构成成分与影响
85、也谈“曾几何时”的语义、音步及注释
86、韩愈实用文的写作理论研究
87、古诗句词语释疑辨义两解
88、浅谈汉俄被动句的类型和语义
89、榆林话亲属称谓词“奶奶”语义演变考
90、少数民族学生习得汉语单字调感知实验研究
91、中文歌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92、基于案例分析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机智
93、大学古汉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94、文字在现代广告中的视觉修辞研究
95、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
96、浅议开展群众演讲辅导的几点体会
97、“炕”字释义及炕的发展历程、起源地研究
98、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对比研究
99、领属小句的系统功能语法阐释
100、浅探《红楼梦》《雷雨》中语用模糊运用
101、从跨文化视角分析汉英恭维语的语用问题
102、浅谈“王冕死了父亲”句式的生成方式
103、明代戏剧唱词“含彩词语”的语义研究
104、台湾《异体字字典》未认同异体字论析
105、宁波方言使用及认知调查问卷的编制和信效度检验106、监利方言亲属称谓词选释
107、也谈“使”的语义演变和语法化
108、方位对举构式形义刍议
109、20世纪80年代以来普通话声母研究综述
110、两广边擦音多方言分布及来源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