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改革摘要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当前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点

和难点。以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为例,介绍了该专业课程体系及在办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一些课程改革,并且取得良好效果,以期为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课程体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s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333-02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越来越开始重视专业技术课程的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越来越看重个人的技能,对学历的要求已不如往年那样高,具有过硬的个人技能、优秀的个人素质的人才是发展现代社会亟需的[1]。因此,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要随之改变,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能够掌握机械画图、农业机械的基本构造和原理、基本农业机械的操作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可以从事农机的操作、维修和售后等方面的工作。

1 课程体系

1.1 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调研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面向的行业企业和分析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该专业学生从事相应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即应具备一定的自然和人文科学知识及适度

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具备熟练的农机操作与维修等专业能力;具备协调沟通和独立解决问题等社会能力;具备辩证思维、系统思考的方法能力;具备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职业素质[1]。具体的岗位能力分析,以农机使用与维修岗位为例见表1所示。

1.2 构建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新型课程体系

在充分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将岗位能力细分到相应课程,构建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新型课程体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由文化课、专业课、拓展课三大模块组成,其中专业课程又分为专业基础课、项目课程、综合实践3种类型[2]。该专业具体课程体系结构设置如表2所示。

专业基础课程、项目课程、综合实践教学目标分别对应识图绘图(autocad)技能、农业机械使用、维护、检修、管理、车、钳工技能、维修电工等技能。此种从农业机械应用技术工作岗位需求出发,将岗位技能融于课程教学所设置的新型课程体系与传统的课程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新型的课程体系是根据岗位需求设置课程,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而非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

实践证明,通过构建新型的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明确,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机专业毕业生不仅掌握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技能的同时还掌握农业机械应用管理、销售等基本常识,能满足农业机械使用、维护、生产管理等岗位的需要,增加学生的就业筹码,使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毕业生与企业岗位需求更接近。

2 课程改革

在充分进行职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为更好地适应当前当前工作岗位及具体的职业环境的需要,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注重专业课程内容的组织和改革,在核心专业课程的实施上打破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形式,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资源,争取更好地实现课程与工作岗位的对接。

2.1 实施项目式教学

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专业课程以任务完成为核心采用项目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是指在打破原有学科课程界限的基础上,将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专业技能以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的形式交给学生,由他们按照企业实际工作的完成程序,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完成任务为核心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成形式。在教学中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传统教学主要强调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在项目式教学中以任务完成为核心知识与技能间的放射性的演绎关系。通过“任务驱动”法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帮助,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能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例如: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轴类零件工艺规程的编写学习中,以典型零件小轴,通过识读(熟悉制定零件加工工艺规程方法)—剖析(能够对已制定好的零件加工工艺规程指出错误)—模仿(能够模仿零件工艺规程的编

制)—改进(能够对工艺规程进行完善)—设计(能够独立完成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的流程“边讲边练”,把学和用有机统一起来。在此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了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的自学能力,而且通过任务的完成使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良性循环。而且通过任务驱动可以把知识和企业中的工艺岗位结合起来,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

2.2 积极实施课程综合化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改革的原则:“实际、实用、实践”,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实用性、针对性。

现代科学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技术相渗透、相交融。而且随着科技进步、农机行业界面的破裂以及行业互相渗透与综合。从职业岗位共同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看,几乎覆盖了车辆、农机、机械专业的多门基础课。这些传统的机械类基础课程有近10门,因此必须精简课程的门类,把一些相关的课程有机地综合[3]。

如机械技术基础这门课就是把传统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工程力学、机械基础、液压与气动等5门基础学科综合而形成的。电工技术是将原来的电工类专业的电工基础、电机与变压器、安全用电等学科综合合并而成的。

2.3 加强实践教学,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根据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专业教

学中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该专业学生实践课时超过整个培养计划总学时的1/2,实践教学在核心专业课程中的地位更为突出,在部分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还与考证相结合。

教学中,还鼓励教师将课堂引到车间、工厂,积极引导教师将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倡导职业教育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而让学生真正能多动手,多实践,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在教学中多总结,多吸收,多实践,逐步摸索出符合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方法和理论。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职业岗位要求,对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将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逐项分解到实践性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并明确每一环节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探索专业课程周教学模式,在专业课教学中,对于系统性、连续性很强的内容,用整周的时间学习一门课或一部分内容。学生一方面进行理论学习,另一方面进行技能训练,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2.4 模拟企业环境

由于学生毕业后要面向社会,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校内模拟企业环境,建立企业类似的生产、加工生产线,让学生能够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掌握农业机械的使用方法等,使其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企业工作[4]。在发动机实训室里,完全按照企业模式的站、工位等进行发动机拆卸、装配、检测与运行调试的实践教学,学生以员工的角色进入实训室,接受企业式的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