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骊山植被 建设生态临潼

恢复骊山植被 建设生态临潼
恢复骊山植被 建设生态临潼

恢复骊山植被建设生态临潼

骊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但是,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骊山山体背景森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骊山北麓森林覆盖率仅为37.2%,大部分山体裸露,植被不丰,光山秃岭依稀可见,生态功能减退,给骊山风景区的整体形象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尽快恢复骊山森林植被,提升骊山景区品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区委、区政府经科学论证,决定实施骊山北麓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工程项目规划区东起小金乡土门河,西至斜口芷阳湖,北至城市快速干道,南至骊山第一道山脊线,东西长27.5公里,南北平均宽3公里,项目区总面积10.56万亩,绿化工程概算总投资46866.69万元。拟利用5年时间,完成人工造林46987亩,使骊山北麓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实现绿化美化山体,减少水土流失、涵养城乡水源、改善景区生态环境的目标。

为了全面保障绿化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2008年5月,区委、区政府成立了由区长庞阿平同志担任总指挥的骊山北麓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建设指挥部。并且为了使该工程尽快付诸实施,早日见效,我区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争取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贷款3000万元,区财政配套资本金132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于2008年秋季正式启动了骊山北麓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在区委、区政府的高位推动下,该工程实施以来,克服了资金缺乏、造林立地条件差等多重困

难,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严格采取公开招投标的市场运行模式,累计投资15200万元(其中合同投资14480.2万元),实施绿化工程招标造林面积12008亩(2008试验区1908亩、2009年E标段1343亩、2010年F、G、H、I四个标段4454亩、2011年J、K、L、M四个标段4303亩),新修营林生产和防火通道41.8公里,建护林房9座,铺设供水管网67.3公里,建蓄水池7座、抽水站5座。连同工程区内安排的其它林业工程造林,已累计绿化骊山迎面坡2万亩,栽植侧柏、油松等各类苗木833万株,平均成活(保存)率达到95%以上,新造幼林平均年生长高度25公分左右,胸径已增加2倍以上,林木长势良好,孙家平、郑家庄、黑咀沟、岳家等部分地段已郁闭成林,葱郁之色初步显现,绿化区域已覆盖了凤王沟—玉川水库东西12公里长范围内的21座山头。绿化工程进度和质量达到了建设精品绿化工程的预期效果。绿化工程的实施,显著改善了骊山核心景区直观坡面的生态环境。

但是,在骊山北麓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资金严重不足、森林防火困难、森林资源安全等好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一是积极和上级部门进行沟通协调。通过努力的争取,市委、市政府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全力支持,于2010年将骊山北麓森林植被恢复工程纳入西安市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建设范围,截至目前已由由市财政落实工程建设资金1.3亿元,有效缓解了施工单位因垫资量过大、难以继续扩大绿化建设规模和成效的现状。二是针对非法采石问题,区政府责成主管部门追踪检查、彻

底取缔关闭开山取石企业,同时加大监管和宣传力度,严厉打击滥砍、滥伐、乱挖、非法采石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有效维护林区秩序。三是建立工程区长效管护机制。为了加大森林防火力度,保障森林资源安全,目前,区农林局已制定了详细的管护方案,同时区政府已决定今后10年内每年由区财政预算安排森林资源管护经费100万元,直接用于管护人员劳动报酬及公共管护支出。通过管护机构、管护责任、管护经费的落实为建立工程区长效管护机制奠定了基础。

骊山北麓森林植被恢复工程是我区造林绿化史上的一大壮举,工程的实施引起了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赞誉。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检查指导组组长李天文,省林业厅厅长张社年,国家林业局国际合作司对外项目合作中心常务副主任金普春,日本国际善邻协会成员八岛继男,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院副院长彭长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苏印泉,陕西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建阳,市上领导王成文、王启文、朱智生、黄省身、乔高社、史南征等先后来到骊山绿化现场调研视察,对绿化工程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鼓励我区将这项荫及子孙万代的民生工程推进到底。

骊山北麓森林植被恢复工程的实施已经彰显了它起点高、着眼远、大投资、大效益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取得的绿化成效前所未有。“恢复骊山植被,重塑骊山美景,打造人文、和谐、生态临潼”,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和全社会的鼎力支持下,通过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一个林木茂盛,生态良好,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新骊山将会呈现在

世人眼前。必将发挥其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2年5月17日

04森林植被恢复费项目实施方案设计

一、基本情况 (一)全县基本情况 1、自然条件 纳雍县位于西北部、地区中南部,是滇东高原向黔原的过渡地带,地处东经104°55′40″—105°38′04″,北纬26°30′16″—27°05′54″之间。北抵市,东北邻大方县,东南接织金县,南毗六枝特区,西与赫章、水城县接壤。国土总面积2448平方公里。 县最高海拔2476.4米,最低海拔1052米,相对高差1424.4米。山地面积占57.8%(25度以上的陡坡面积超过70%),丘陵面积占36%,山间坝地占6.2%。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喀斯特面积占68.8%。 县河流属长江水系乌江流域的上游,主要河流有六仲河、三岔河,是乌江一级支流。河流总长545.7公里,积水面积1776平方公里,流域面积63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8.1%;其中:三岔河积水面积672平方公里,流域面积30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2.5%。 气候属北亚热带低纬度高海拔温凉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14℃,年均日照时数1486.4小时,大于10℃年积温4062℃,无霜期226—267天,年平均降雨量1226毫米,相对湿度81%。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水热同季、暖湿共节的特点。灾害性天气有低温、冰雹、洪涝、干旱等。 主要岩性为石灰岩、白云岩、砂岩、页岩、泥岩、粘土岩、玄武岩等,其中砂岩、页岩、泥岩、粘土岩、玄武岩等非可溶性岩类占全县面积的30%,碳酸盐岩可溶性岩类的面积占70%。成土母岩多以砂岩、页岩、碳酸岩、玄武岩为主,形成的土壤主要有黄壤、黄棕壤、石灰土、紫色土。

植被属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原生植被多被破坏,由人工植被所替代。常见树种有杉、桦木、松、华山松、柏木、毛白、响叶、山茶等100余种。 纳雍县矿藏丰富,已探明的地下资源有煤、铅锌、石、硫、铁、硅石、硫磺、铜、锑、钼、镍、锰、磷、重晶石、高岭土等。是全省无烟煤的主要产区,储量位居全省第四位,全县22个乡(镇)均有分布,可开采量为68亿吨,属低硫及特低硫煤,是省“西电东送”发展火电及化工用煤的能源基地。 2、社会经济概况 纳雍县行政区划上隶属地区,全县辖25个乡(镇),479个村,4003个村民组,18个居委会。总户数204286户,总人口818222人,人口密度334人/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77.6万,农村劳动力47.3万。全县有22个民族,是一个汉、苗、彝、白、布依、回、侗、壮等多民族聚居县。 201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71.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6亿元,第二产业36.1亿元,第三产业19.2亿元。财政总收入6.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60元。粮食总产量272847吨。大牲畜存栏11.97万头,其中:牛、生猪、羊出栏分别为3.2万头、23.6万头和1.6万头。通过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全县农村21.72万人的饮水问题。 3、土地利用概况 (1)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全县土地总面积367.2万亩。其中:农用地321.6万亩,占87.57%,建设用地10.9万亩,占2.98%,未利用地34.7万亩,占9.15%。在农用地中:耕地148.5万亩,占40.43%,林地170.4万亩,占46.4%,牧草地2.7万亩,占0.74%。

恢复植被办法

精心整理 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呼和陶勒盖 呼和扎和小队街巷硬化工程 草原植被恢复方案 一、 1、 2、 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呼和陶勒盖呼和扎和小队街巷硬化工程,全长24.369公里,拌合站占用草地约20亩,取土场占地约3亩,工程完工后,应采取草原植被恢复工程。

精心整理 二、生态影响 1、生态影响分析 该工程拌合站场地内原主要植被为锦鸡儿、针矛、沙蒿及部分草本植物,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土地风化严重,植被退化。项目施 2、 人员的防火意识教育,要重视草原防火工作;注意卫生,控制 扬尘、上垃圾和建筑垃圾对周边草场的污染。 (3)施工结束 对临时占用草原采取植被恢复措施和相应的绿化,以减少风化沙发面积,降低项目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 总之,项目建设要严格按照环评文件要求实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文明施工,尽量少破坏原生植被。 三、植被恢复及绿化措施 1、管理措施 通过工程建设单位自身教育宣传,增强广大员工自觉维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通过草原监理机构的有效监管,可以做到草 原生态环境维护和工程建设的“双赢”。通过有效合理的使用工程用地,减少临时建筑用地,保护好生态环境,竣工后实施有效的生物 恢复,采取生态措施恢复植被。 (1)项目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自治区农牧业厅、环保局的有关意见和批复实施,及时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 (2)在工程建设中要合理安排各项工艺,尽量减少工程占地。 (3)在各项工程建设中,要合理安排临时用地,禁止乱堆乱放,禁止车辆在草原上随意行驶,减少破坏草原的面积。 (4)在施工期要加强草原保护措施的管理,加快生态系统的建设速度,充分发挥林草体系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净化大气的生态 环境综合效益。 .

恢复林业生产条件方案

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大面山二期风电场工程项目临时占用林地恢复林业 生产条件方案 四川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二〇一六年四月 目录 1项目概况 2选址合理性 3恢复措施 4时间安排 5资金投入 附图: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大面山二期风电场工程项目临时用地林业用地生产条件恢复范围图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大面山二期风电场工程项目 1.2建设单位:四川省能投盐边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1.3业主性质:国有企业 1.4法人代表:何勇 1.5项目负责人:吴平 1.6项目批准单位及文号: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川发改能源[2015]202号)

1.7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风电场项目总投资100757.35万元,采用50台单机容量2MW,总装机容量100MW,年发电量22226万千瓦时。按照《风电场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FD002-2007),工程等级为Ⅱ等,工程规模为大(2)型。风电场计划施工总工期为20个月。大面山二期风电场工程拟接入一期建设的220KV升压站,通过一回220KV线路送至安宁220KV变电站(送出工程另行核准)。建设主要由50台风机及箱变、施工道路(路基、边坡)、风电机组安装场地、渣场、张牵场和35KV集电线路(长度42km,双回折合为单回)七部分组成。项目总用地面积28.9338hm2,其中林地面积27.3812hm2,占总面积的95.81%。 1.8项目拟使用土地概况 项目建设拟使用各类土地总面积28.9338hm2,其中:林地面积27.3812hm2,占总使用面积的94.63%,临时占用林地面积25.5213 hm2,永久占用林地面积1.8599 hm2;非林地面积为1.5526hm2,占总使用面积的5.37%。 1.8项目临时占地拟使用林地概况 项目建设临时拟使用林地25.5213hm2,乔木林地面积 17.8983hm2,占临时拟使用林地总面积的70.13%;灌木林地面积 5.8592hm2,占临时拟使用林地总面积的22.96%;宜林地面积 1.7638hm2,占临时拟使用林地总面积的6.91%。 项目建设按拟使用林地建设用途分:路基占地9.5587hm2,边坡占地5.7372hm2,安装场地占地7.7659hm2,塔基施工占地0.4904hm2,渣场占地1.8491hm2,张牵场占地0.1200 hm2。

草原确权工作流程与意见

草原确权承包登记工作的探究 为响应自治区农牧厅关于开展草原确权承包登记试点工作安排,探索、建立、健全信息化、规范化的草原确权承包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我单位认真研读《自治区农牧厅开展草原确权承包登记试点工作方案》,结合在类似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和积累的经验,特针对草原确权承包登记工作整理了工作流程以及或许将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预见的问题 参考我单位在确权工作(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农村土地使用权确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中积累的经验结合对草原确权承包登记工作的了解与认识,认为草原确权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须慎重对待。 1. 精度问题 目前拿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开展草原确权承包登记试点工作方案》文件中未对草原承包地块的调查精度作出明确要求,参考 表“各确权工作图形点位精度要求表1”,分析草原确权承包登记工作对点位精度的要求估计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的精度要求相当,但在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过程中,对精度的要求中误差要求为40CM到60CM之间,则草原确权承包登记工作应选择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相同精度或更高精度的作业方法,这样必须专业的测绘技术服务公司来保证最终成果的精度符合规范要求。 各确权工作图形点位精度要求表1 2.成果资料制作问题 在草原确权承包登记工作过程中需要制作大量的满足行业规范

要求的标准图件和各类报表,最终还须提交合乎数据库要求规范的 “草原确权承包登记工作成果数据库”,这些都须要具有丰富的确权 工作经验的专业测绘技术服务公司支持。 3.工作过程中海量信息处理的困难 在草原确权承包登记工作的资料收集整理和调查过程中会出现 各类海量数据,包括图形几何信息、承包户基本信息、每块草原承包 地块属性信息、各类相互关系信息等,这就须要大量的人员有序科学 地分析整理,还要配备严密的数据管理系统,才能保证整个确权调查 过程有序顺利的开展下去。 、我单位的工作路线 1.总体工作思路与流程 收集整理现有资料,结合数字正射影像图和LandsetTM影像初建 立“测区草原地类数据库”(包含已发包、未发包、国有、集体所有 等基本草原地类情况);对于承包关系未发生变化的草原承包地块 草原确权承包登记工作流程图 直接确定界线,设置界桩并测定坐标,未承包或是承包关系发生变化的须实地调查获得发包方认可后确定承包草原地块界线;与此同时收集承包户基本信息、承包地块基本属性等;将调查结果及时整理导入“测区草原地类数据库”形成“草原确权承包登记成果数据库” 根据成果数据库制作公示资料,审核通过后,组织公示确认;修正公示过程中的错误,形成最终成果数据库;按照自治区草原承包管理综合信息平台系统要求,上传数据库成果和各阶段性资料;整理各阶段资料成果,归档移交。 总体工作流程见“草原确权承包登记工作流程图” 。 2.资料收集与整理

草原植被恢复方案

草原植被恢复方案 陕西延长石油油气勘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部延巴参1井临时占用乌力吉苏木温都尔毛道嘎查的草地,在此土地上进行勘探作业。 从钻探开始我们对所有参与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加强草地保护的教育,提高全员的草地保护意识,与当地的草地保护部门积极联系,成立相应的草地保护工作管理小组,配合地方草地管理部门,对施工过程中的草地占用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根据国家的有关草原管理要求搞好工程施工,在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树立全员草原保护意识。为此要做到: (一)增强草原保护意识,加强草原保护 工程用材料分别堆放整齐且不乱占草场;做到工完料清,不遍地开花。施工时避免对周围环境、草场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工程完工后应对施工场地进行清理恢复,对取土坑、弃土堆要认真做好平整工作,为当地的草原恢复与梅花环境做好基础工作,使本工程与当地环境协调一致,整齐美观,美化环境。保证施工路段的行车畅通,不让过往车辆因施工路段行车不畅通而走草场,造成植被破坏,保护周围生态环境,爱护当地一草一木。 (二)垃圾处理 施工驻地,设置环保厕所,定期清理。垃圾集中堆放,挖坑埋好,予以覆盖,完工后及时清理驻地垃圾,不留死角。 (三)施工工点 所有的工点用地,在完工后要进行环保清理,整平、清除垃圾要集中掩埋。 (四)控制水土流失 工程施工中,废物不乱弃,及时拉运只就近指定地点堆放,不向河道中弃土;引水、排水、弃土、取土坑等项目应考虑与当地农牧民实际结合。 (五)井场吉便道 井场完工后,进行必要的修整,场地要人工清理,完井后清理废弃物。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油气勘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部 2014年8月27日

湿地植被生态恢复。

浅析湿地植被的生态恢复与重建 摘要: 我国湿地植被类型丰富,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与此同时湿地植被面临的问题与威胁也比较严重。通过补水、封育、营养物质的控制、以及人工栽植湿地植物等技术措施,恢复重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 关键词:湿地植被;生态恢复;技术措施 Analysis of wetland vegetation i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Abstract: The types of wetland vegetation is very rich in Our country,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tire ecosystem. Meanwhile Wetland vegetation are facing the more serious threats and problems. The important wetland ecosystems can be restored and reconstructed by supplementing water, fencing, nutrient control, and artificial planting wetland plants and other technical measures. Key Words: wetland vegeta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y 1 湿地的概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范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增强,有越来越多的基金资助濒危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同时国际上有关受损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研究大量涌现,相关专著和专题论文集相继出版。 我国的湿地恢复研究主要在湖泊(倪乐意等,1995;倪学明等,1995;许木启等,1998)和滩涂,工作比较零星(崔保山等,1999)。自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以来,我国已将退田还湖作为生态重建、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有必要系统总结国际上的研究成果,以便在该领域迎头赶上。 按照《Ramsar公约》,“湿地是腐泥沼泽、泥炭沼泽、泥炭地或水体区域。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永久的还是暂时的;水体不管是停滞的还是流动的、淡水还是咸水,包括那些深度在低潮位小于6m的海水区,都可称为湿地”( Blasko&Carbonell,1997)。湿地包括泥炭地、潜育沼泽、盐渍地、滩涂、湖泊和河流等。湿地恢复(Wetland restoration) 即对受损湿地在人工控制下恢复,使之

草原踏查确权工作方案

方案预案: 草原踏査确权工作方案 姓名: 单位: 日期:年月日

草原踏査确权工作方案 为加强我市草原管理、建设和保护工作,促进“生态市”建设,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省畜牧兽医局关于切实做好牧区县(市)草原确权等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市草原确权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加强草原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提高草原资源有效科学配置,提高草原生产力水平,确保草原权属清楚和总体面积稳定,为我市草原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目标 以XX年市土地利用现状图为依据,参照土地二调数据库成果,今年末完成全市草原基本情况的调査工作,査清我市目前草原资源的利用现状,掌握真实的草原资源基础数据,建立市草原利用数据库系统,绘制出1:10000比例尺的草原资源现状图,并根据草原踏查测绘图重新颁发《草原使用证》。 三、工作步骤 1、第一阶段筹备阶段(5月10日一20日)。做好草原踏査的筹备工作,成立领导组织机构,落实人员、设备和经费等项工作。 2、第二阶段踏査测量阶段(5月21日一9月15日)。聘请哈尔滨市兴泰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专业技术人员,依据市xx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参照土地二调数据库成果,在遵照历史沿革的原则下,根据自然地貌形成的地块,对每一块草地的类别、属性、坡度、郁闭度等现状进行调査,确定坐落和权属,全面掌握草场的郁闭度、草原类型、植被现状、利用现状等,并根据行政区域界线,明确各乡镇草原管理范围。各乡镇要根据专业调査队所形成的地块、地号

甘肃天水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2016-2020年)

甘肃天水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2016-2020年) 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天水市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 (2016-2020年)的通知 天政办发〔2016〕9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 《天水市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2016-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7月28日 天水市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2016-2020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全省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进一步加强我市草原保护与建设,促进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贯彻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意见(2016-2020年)的通知》(甘政办发〔2016〕75号)和省农牧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甘农牧发〔2016〕12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保护全市草原生态、加强草原建设、促进群众增收为目标,切实加强全市基本草原管理,规范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加强草原监测,强化草原执法监督,认真落实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促进全市草原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经济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保护生态,绿色发展。以恢复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切入点,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既保护好草原生态,又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草食畜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二)政府主导,有序实施。全市各级政府是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落实的责任主体,负责政策细化、动员部署、绩效评价等,相关部门负责完善机制、监督管理、政策实施等。坚持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资金、任务、目标、责任“四到县区”,逐级建立政策落实目标责任制,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分级落实,稳步推进。 (三)封顶保底,公开透明。充分发挥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的引导作用,对每户禁牧补助奖励资金发放总额实行封顶保底,既避免补贴过高“垒大户”,又防止补贴资金过渡分散造成的发放难。做好与上一轮草原承包工作的衔接,保证政策落实公平、公正、公开。 (四)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全面落实草原保护各项制度,规范完善基本草原划定、草原承包和草原信息管理等工作。加强草原监理监测,健全绩效评价制度,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构建政策落实长效机制。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禁牧补助 1.核定禁牧区域和面积。按照国家“对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以及位于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区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的要求,省上将我市可利用天然草原全部划定为禁牧草原,实行禁牧封育。我市可利用天然草原223.09万亩(其中,秦州区13万亩,麦积区74.92万亩,甘谷县27.2万亩,武山县40.53万亩,清水县46.71万亩,张家川县18.73万亩,秦安县2万亩),在第一轮政策实施中已全部划定为基本草原并实施禁牧。各县区要在与第一轮政策禁牧面积和范围合理衔接的基础上,以村为基本单元,确定禁牧区域,核定禁牧面积,继续将禁牧任务分解落实到村、到户;每年对分解到户的任务进行逐户逐地复审,确保农牧户的草原承包面积、禁牧面积与实际地界相一致。 2.落实禁牧措施。各县区要按照《甘肃省禁牧管理办法》的规定,细化禁牧方案,制

内蒙古自治区完善牧区草原确权承包方案

内蒙古自治区完善牧区草原确权承包 工作实施方案 落实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党在牧区的一项基本政策。我区已基本完成了牧区草原“双权一制” (所有权、使用权、承包经营责任制)落实工作,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为进一步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区草原确权承包工作中还存在草原权属纠纷,“四至界限”不清,“证、账、地”不相符,证件不齐、损坏、遗失等问题,需要补充和完善。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2015年基本完成草原确权承包和基本草原划定工作”。为了完善牧区草原确权承包工作,结合草原“双权一制”落实工作实际,在总结2014年10个试点旗县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为指导,按照2014年中央1号文件和2015年国家六部委《关于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意见》精神,在自治区牧区草原“双权一制”工作的基础上,总结试点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牧区草原确权承包工作。稳定现有草原承包关

系,建立数字化、信息化、规范化的草原确权承包管理模式,健全责权清晰、管理科学的草原承包经营运行机制,更加有效地保障广大农牧民对承包草原占有、使用、收益等合法权益,进一步激发草原牧区发展活力,推动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繁荣稳定的新牧区。 总体目标:对已经落实草原确权承包的,要按照“程序合法、手续完备、权证到位”的要求加强规范化管理;对尚未落实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的,要制定草原承包方案,加快推进草原确权承包工作,及时发放草原所有权证、草原使用权证和草原承包经营权证;对半农半牧区联户经营的,尽量到户,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权不确地,加强管理;对已发放草原所有权证、草原使用权证和草原承包经营权证但内容不规范的,要补充和完善;草原所有权证、草原使用权证和草原承包经营权证损坏、遗失或者漏发的,要通过合法程序进行换发或者补发。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社会稳定的原则。保障广大农牧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对完善牧区草原确权承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尊重农牧民意愿,征求农牧民意见。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草原承包工作,充分发挥农牧民自治组织的调节作用,重大事项均由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民主讨论决定,要积极稳妥地解决问题,不得强行推进,避免引发社会矛盾,确保牧区社会稳定。

生态补偿实施方案

科才乡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政策实施方案 为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切实加强我乡的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草原和牲畜基本情况 全乡土地总面积1063平方公里,拥有天然草原145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45万亩。截至目前,全乡共落实禁牧草原面积74.5万亩,共有各类牲畜12万头(只)。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以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牧民增收为目的,以落实草原经营管理制度为基础,以强化草原执法监督为保障,以加强草原动态监测和技术推广为支撑,充分发挥牧民的主体作用,全面落实补奖政策,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增强畜产品生产和供给能力,稳定提高农牧民收入,促进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正确处理草原牧区人、畜、草的关系和牧民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推动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牧民收入增长,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草原牧区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政府主导,牧民自愿。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尊重农牧民意愿,发挥农牧民主体作用,明确农牧民权利、义务和责任,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农牧民在政策落实中直接受益。 3.强化基础,健全制度。做好基本草原划定、草原规范承包、基础数据核实等各项基础工作,为补奖政策落实创造条件。制定工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加大落实和执法监督力度,构建补奖政策落实的长效机制。 4.封顶保底,注重公平。充分发挥补奖政策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注重各区域间的合理公平,在与退牧还草饲料粮补助政策合理衔接的基础上,确定符合我县实际的补奖标准。参照上年度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对每户的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资金发放总额度实行封顶保底。 5.明确责任,稳步推进。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责任,分级落实,积极实施,稳步推进。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实施方案,加强工作指导,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注重政策落实,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三)主要目标。通过落实补奖政策,进一步巩固草原保护建设成果,推动基本草原划定,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落实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调整牧草种植结构,加强优良牧草种植基地建设,为减轻草场压力、发展草业提供物质基础;改良畜牧品种,开展舍饲养殖和异地育肥,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切实做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 三、实施任务和要求 (一)实施禁牧补助。 1.划定禁牧区域。按照国家“对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以及位于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区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的要求,对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的天然草原实行了禁牧封育,共落实禁牧草原面积74.5万亩。并按照《甘肃省禁牧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落实禁牧制度,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促进草原植被恢复。 2.兑付禁牧补助资金。根据国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规定,青藏高原禁牧区补助标准为20元/亩,对实施禁牧的农牧户给予补助。禁牧期满后,根据草场生态功能恢复情况,继续实施禁牧或者转入草畜平衡管理。对落实禁牧措施、实行禁牧管护的农牧户,在核实造册、张榜公示的基础上,将禁牧补助资金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直接发

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财综[2002]73 号) 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278 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森林植被恢复费属于政府性基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年终结余结转下年安排使用。 第三条森林植被恢复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应当接受财政、审计部门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章征收 第四条凡勘查、开采矿藏和修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各项建设工程需要占用、征用或者临时占用林地,经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或批准的,用地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向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预缴森林植被恢复费。 第五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预收森林植被恢复费: (一)占用或者临时占用国务院确定的国家所有的重点林区(以下简称“重点林区”)林地的,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单位负责预收。 (二)占用或者征用除重点林区以外林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负责预收。 (三)临时占用重点林区以外林地的,由县、地(州、市)、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林业局《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令第2号)规定的审批权限负责预收。其中,属于国家林业局审批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负责预收。

第六条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按照恢复不少于被占用或征用林地面积的森林植被所需要的调查规划设计、造林培育等费用核定。具体征收标准如下: (一)用材林林地、经济林林地、薪炭林林地、苗圃地,每平方米收取6 元。 (二)未成林造林地,每平方米收取4 元。 (三)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林地,每平方米收取8 元;国家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地,每平方米收取10 元。 (四)疏林地、灌木林地,每平方米收取3 元。 (五)宜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每平方米收取2 元。 城市及城市规划区的林地,可按照上述规定标准2 倍收取。对农民按规定标准建设住宅占用林地,在“十五”期间暂不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 第七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按照财务隶属关系使用财政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政府性基金票据。 第三章缴库 第八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收取的森林植被恢复费,按照预算收入级次上缴国库。 (一)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及其委托单位收取的森林植被恢复费,全额缴入中央国库。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收取的森林植被恢复费,全额缴入同级地方国库。 第九条森林植被恢复费实行就地缴库办法。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后,自取得收入之日起3 日内就地缴入同级国库。 第十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在办理缴库手续时,应填制一般缴款书,并填列“基金预算收入”科目中第84类“农业部门基金收入”第8409 款“森林植被恢复费收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及其委托单位在缴款书的“收款单位”栏填写“财 政部”,“预算级次”栏填写“中央级”;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林业主管部门按

植被恢复方案

植被恢复方案 1、路线影响区域植被 本项目处于冀北山地区,受气候、降雨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植被种类呈现多样性,植被分布见图6-1。 图6-1 路线影响区植被分布图 注:15—油松林;17—桦木、山杨林;19—落叶砾林;22—山杏、虎榛子灌丛;25—荆条、酸枣灌丛及黄背草;26—榛子、照山白灌丛及苔草;29—荆条、酸枣、黄背草灌草丛。 山地地区受温暖季风和地貌的影响,水热条件较为优越,适于森林植被的生长发育,但由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的差异性较明显。山地区植被以白桦、山杨、栎林占优势,多为原来森林破坏后经过封育或天然更新发展起来的次生林,在人类经济活动集中的地方,森林遭到破坏,出现山杏、虎榛子等灌木丛。在河岸阶地上的植被,有锦鸡儿、山楂、欧李等灌木,草本植物常见的有碱草、委陵菜等。 承德低山宽谷,其自然植被以灌木丛为主,灌木成分有荆条、酸枣、鼠李等,草本植物常见的有黄背草、草沙蚕等。2、绿化恢复植被对策 山区高速公路地形复杂,制约条件多,施工难度大,对自然环境保护尤为重要。针对这些特点,按照建设旅游、环保、生态典型示范工程的要求:1、对路基边坡、取弃土场采用了工程防护与生物防护相结合的施工方案;2、最大限度地采取生物防护措施,种植草、灌、木;客土绿化边坡;3、土方和

风化岩石路段,采取了厚层机质、生态防护等措施。4、对沿河路基重点采取工程防护,以防止因洪水而造成公路的毁坏和新的水土流失。既绿化、美化了高速公路,又达到了保持水土的效果。 绿化是公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交通量、人口分布等具体情况,在适当位置进行绿化,可以达到恢复植被、美化公路景观,使公路融入自然景观,达到工程与环境协调的目的。 取弃土场:控制填土高度,尽量少占优质高产农田,减少取土数量。合理设计纵断,尽量减少借方、弃方数量,取、弃土后做好平整和复垦,疏通排水渠道,尽可能防止水土流失。开挖排水沟、修整路基边坡等土方应合理利用。路线经过农田或经济林地路段,设置完整的路基路面排水系统,使得路面雨水不直接进入农田。 一般填方路堤:对路堤边坡尽可能采用植草护坡代替砌石护坡。在路堤坡脚至公路用地界内可植2-3排树木,内侧种植常青小灌木,外侧种植高大乔木,错落有致,可以减轻汽车尾气对公路两侧环境的污染,并增添道路景观。 高填方路堤:一般情况下道路边坡设计得越平缓,边坡的稳定性就越好,比较平缓的边坡,植被恢复也相对比较容易。但是,在山岭重丘区等一些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路段,要设计和建设比较平缓而理想的边坡,不仅需要增加大量的投资和工程量,而且有时条件也不允许。这些地方往往又是自然生态

土地确权实施方案

南湫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 登记颁证工作实施方案 各村,各有关单位: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环政办发[2016] 95号《关于印发环县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规范有序推进确权登记颁证,依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二、工作目标 从2016年6月起,用17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全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具体分二步实施:第一步是2016年6月底由洪涝池村先行先试,并在全乡全面启动,2016年底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第二步是2017年10月全乡完成自查工作,接受省市验收。 三、基本原则 1.依法规范的原则。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物权法》等法律政策规定的登记内容和程序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的,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解决;没有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的,采取民主协商、村民决议方式解决。要实行程序、内容、方法和结果“四公开”,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2.确保稳定的原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是对原有承包关系的规范和完善,不是打乱重分更不是推倒重来。要在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前提下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以承包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和已颁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台账等为基础,做到原有土地承包关系不变、承包地块和面积相对不变、土地承包合同的起止年限不变和不影响正常农业生产经营。严禁借机违法调整和收回农户承包地。 3.先易后难的原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必须把质量放在首位,稳妥推进,不能因方法简单、工作粗糙或违规操作而引发群众性的矛盾和事件。开展工作要先易后难,权属清楚的先确权登记颁证,权属不清的明晰产权后再确权登记颁证,有纠纷的要做到调处后确权登记颁证,确保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推进。

森林植被恢复项目实施方案

森林植被恢复项目实施方案 滨海县林果生产服务站 我县2016-2017年度实施了盐连铁路和S348道路建设,涉及到林地6.4541公顷,在项目实施之前,我县严格按照征占用林地的相关手续及时申报审批,并及时上缴了相关费用。2017年12月份,省财政厅、省林业局联合行文返还我县森林植被恢复资金66.15万元。根据《绿色江苏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森林植被恢复费补助,专项用于林业部门组织的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森林资源保护等,包括调查规划设计、整地、造林、抚育、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资源保护方面的支出。现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制订森林植被恢复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实施目的 为了保证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切实做到保总量,促增长,针对我县林业资源的现状和发展潜力,结合森林植被恢复的具体要求,需新植造林或恢复林地1-3倍以上,为此,我单位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新造林1000亩。 二、项目实施地点 按照就近恢复林地的原则,宜在废黄河沿线的蚕种场造林100亩,主要树种为黄山栾树、桃树、桑树等。在滨海港经济区三洪村造林900亩,主要栽植树种为榉树、黄山栾树和银杏

等。累计新增加造林面积1000亩。 三、资金分配方案 按照项目使用范围和资金分配原则,调查规划设计费按5%计算,需经费3.3万元,整地、造林等经费80%计算,需经费52.92万元。新造林的抚育、病虫害防治以及管护方面的费用按15%计算,需9.93万元。新造林按照面积,每亩按照500元的标准补助,当年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的,给予具体造林单位适当以奖代补。 四、保障措施 1、强化项目组织领导。县林果站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业务指导、抚育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项目有组织的实施,保证项目建设成效。 2、建立项目验收档案。项目建设做到有始有终,从规划到栽植以及管护责任的落实,全过程建立项目档案,保证造林有目的,树木有人栽,栽后有人管,管理出成效。 3、抓好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强化资金的使用效率,把有限的资金使用在刀口上,为林业的快速有序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二0一八年二月三日

草原确权工作实施方案

草原确权工作实施方案 为保护我县草原资源,保障草原承包经营者合法权益,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牧业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草原确权发证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县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草原确权工作。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草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全面改善草原生态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我县草原管理机制,明晰草原权属,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省草原管理条例》以及《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在依据法律法规、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坚持“政府支持、部门推进、依据准确、程序规范、科学管理”的原则,扎实推进草原确权工作。 三、确权范围 对全县所有国有草原确定使用权,包括天然草原、人工改良草地、已干涸的坑塘水面、

沼泽地、盐碱地和草原中的苇地(不包含国土部门的土地整理地块、农村三资清查中已登记的草原开荒地、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征占范围中的草原、项目建设征占用草原以及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占用草原)。对全县乡(镇、场、园区)、所有企事业单位等草原使用单位确定草原使用权,并核发草原使用经营权证。 四、工作任务 要明确全县草原使用经营权,将草原使用证、草原现状图、草原权属等核准一致后归档。具体任务是: (一)做好草原地块认定。要将我县草原面积落实到具体地块,查清草原类型、利用和承包等情况,制作草原分布图,建立草原管理档案,颁发草原使用经营权证。 (二)完善草原承包责任制。要在省草原生态奖补工作实施前,对已经承包且签定草原承包合同的地块,统一换发由省牧业管理局制定的合同文本,对于缺少的内容,在换发合同时一并完善。换发草原合同时,必须做到“三不变”即:承包人不变、承包期不变、承包时间不变。同时要准确掌握草原承包的流转情况,对流转的草原进行详细登记,登记的同时必须登记第一承包人的原始合同和有效材料。 (三)重新核实草原面积。要重新核实全县天然草原以及人工草地面积、产量和具体坐落位置,补全缺失资料,为今后的草原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操作规范

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操作规范 一、行政审批项目名称、性质 (一)名称: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 (二)性质:行政征收 二、设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9月20日主席令第十七号公布,2009年8月27日修改,自2009年8月27日起施行)第十八条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必须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并由用地单位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三、实施权限和实施主体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9月20日主 席令第十七号公布,2009年8月27日修改,自2009年8月27日起施行)第十八条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必须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并由用地单位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二、《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

实施办法》(桂财综〔2003〕8号,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第五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预收森林植被恢复费:(一)占用或者临时占用国务院确定的国家所有的重点林区(以下简称“重点林区”)林地的,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单位负责预收。(二)占用或者征用重点林区以外林地的,由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负责预收。(三)临时占用重点林区以外林地的,由县(市)、市(地)、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林业局《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令第2号)规定的审批权限负责预收。其中属于国家林业局、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审批的,由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负责预收。 第十二条森林植被恢复费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用于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的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包括调查规划设计、整地、造林、抚育、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资源管护等开支…… 第十三条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及其委托单位收取的森林植被恢复费,纳入中央财政预算管理;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审批收取的森林植被恢复费,纳入自治区本级财政预算管理。自治区集中20%由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安排用于在全区范围内异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80%通过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返还被占用或征用林地所在市(地)专项安排用于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其中:(一)征收集体林场及县属林场的森林植被恢复费,通过转移支付返还市(地)10%,返还县(市)70%。属于国有林场部分优先安排用于林场植树造林和植被恢复等。(二)征收属于市(地)林场的森林植被恢复费,通过转移支付返还该市

草原确权工作流程与意见

草原确权承包登记工作的探究为响应自治区农牧厅关于开展草原确权承包登记试点工作安排,探索、建立、健全信息化、规范化的草原确权承包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我单位认真研读《自治区农牧厅开展草原确权承包登记试点工作方案》,结合在类似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和积累的经验,特针对草原确权承包登记工作整理了工作流程以及或许将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一、预见的问题 参考我单位在确权工作(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农村土地使用权确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中积累的经验结合对草原确权承包登记工作的了解与认识,认为草原确权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须慎重对待。 1.精度问题 目前拿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开展草原确权承包登记试点工作方案》文件中未对草原承包地块的调查精度作出明确要求,参考下表“各确权工作图形点位精度要求表1”,分析草原确权承包登记工作对点位精度的要求估计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的精度要求相当,但在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过程中,对精度的要求中误差要求为40CM到60CM之间,则草原确权承包登记工作应选择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相同精度或更高精度的作业方法,这样必须专业的测绘技术服务公司来保证最终成果的精度符合规范要求。 各确权工作图形点位精度要求表1

2.成果资料制作问题 在草原确权承包登记工作过程中需要制作大量的满足行业规范要求的标准图件和各类报表,最终还须提交合乎数据库要求规范的“草原确权承包登记工作成果数据库”,这些都须要具有丰富的确权工作经验的专业测绘技术服务公司支持。 3.工作过程中海量信息处理的困难 在草原确权承包登记工作的资料收集整理和调查过程中会出现各类海量数据,包括图形几何信息、承包户基本信息、每块草原承包地块属性信息、各类相互关系信息等,这就须要大量的人员有序科学地分析整理,还要配备严密的数据管理系统,才能保证整个确权调查过程有序顺利的开展下去。 二、我单位的工作路线 1.总体工作思路与流程 收集整理现有资料,结合数字正射影像图和LandsetTM影像初建立“测区草原地类数据库”(包含已发包、未发包、国有、集体所有等基本草原地类情况);对于承包关系未发生变化的草原承包地块

森林植被恢复实施方案

南充市高坪区林业局 关于森林植被恢复的实施方案 一、实施原则 1、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原则 2、以人工植苗造林为主的原则 3、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二、林业基本情况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南充市东郊,嘉陵江中游。幅员面积812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我区现有林业用地面积35966公顷,其中有林地29295.1公顷。活立木蓄积629381m3,森林履盖率为35.18%。区内优势树种有柏木、马尾松、栎类、桤木、杨树、青冈、刺槐等15个树种。其中:柏木面积蓄积最大,面积3668.8公顷,蓄积149918立方米;其次为马尾松, 面积664.8公顷,蓄积64030立方米;第三为栎类,面积79.0公顷,蓄积3937立方米。 三、实施范围及规模 拟定在嘉陵江及溪河沿岸实施植被恢复作业,面积52.5公顷。

四、造林营林技术设计 造林营林技术设计包括造林树种选择、造林密度、混交方式、整地、种苗、造林方法及时间,幼林抚育管理等方面发设计。 1、林种及树种配置 根据工程建设的要求和建设区的实际情况,林种设计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造林树种,人工栽植速生树种杨树和桤木混交的方式进行栽植,全为用材林种。 2林地配置有利于提高防护效能,促进主要树种生长为原则。用材林选择速生丰产的桤木树种,株行距2×3米,每亩110株。杨树树种选择107和108号树种,株行距2×3米,每亩110株。 3、整地设计 根据树种特性,立地条件和造林方法分别进行设计,一般采用人工整地,人工用材林整地规格为20×20×30厘米,要做细致整地,清除石块、草根、表土和心土分开堆放。 4、造林方法设计 本次的造林全部采用人工植苗造林,造林时应做到苗木端正,根系舒展,土壤分层压实,浇足定根水。 5、种苗设计 根据造林面积和造林密度,设计计算共需树苗1732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