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尔凯郭尔的人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体即存在
——略论克尔凯郭尔“人的存在”及其价值
摘要:作为存在主义哲学之父的克尔凯郭尔强调“人的存在”,在他看来,“人”是特殊的、具体的、单一的“孤独的个体”,是一种具有主体意识与激情的“存在”。
“个体”具有“主体意识”,并能够依凭“主体意识”和“预期”在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的生存活动中做出“非此即彼”的人生选择,而这种选择也是个体人生价值定位的折射。
克尔凯郭尔将哲学研究的视角转向纯然偶在的个体,开辟了非理性主义的潮流,其哲学思想是人类哲学史上的重大飞跃。
关键词:个体;存在;非此即彼;人生价值
具有“当代苏格拉底”、“二十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家”、“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启示者”头衔的克尔凯郭尔,被尊为存在主义哲学之父,并以其对黑格尔以及整个德国理性哲学的批判著称于世。
正是他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哲学的深刻批判,才改变了以后哲学的面貌,即将哲学从侧重于对宏大的客观世界的研究转向到侧重于从主观世界的角度来探索哲学的道路上,简而言之,克尔凯郭尔将关注的视角转向了“人的存在”。
在“人的存在”这一思想中,“人”并不是理性主义意义上客观的、普遍的、宏大的“人”,他所理解得“人”是具体的、特殊的、唯一的“个体”;而“存在”是人的实在与情绪的结合,“总是只‘与自身相关’,并无限地关心自己……意味着一个有自我意志和热情的个人”
[1],此外“存在本身是一个不断生成的任务”[2],正是这种不断生成,使得人能够不断地认识自我,不断向真正意义上的个体靠近。
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存在”所包含的意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与意义,因而,“个体”是一种“存在”,也就是“个体即存在”。
一、“个体即存在”所体现的意蕴
“个体即存在”就是指,人不仅是单一的、特殊的、具有主观意识的个体,即“孤独的个体”,并且也是能够依凭这种“主观意识”在具有偶然性的生存活动中,按照自身的“预期”做出“非此即彼”的人生选择,而这种选择折射的正是个体对于“审美、伦理、宗教”中某一种价值层面的追求。
因而,“个体即存在”体现着丰富的意蕴。
(一)孤独的个体
克尔凯郭尔强调的个体不是抽象的、普遍的人,而是“孤独的个体”,即是具体,个别
意义上的,有血有肉的存在物,强调的是每个个体无限丰富性的主体意识与精神状态。
具体来说,每个个体的非理性的精神世界中包含着“欲望、焦虑、激情、绝望、信仰”等现实的情绪因素。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在这种纯粹的主体意义下的人才实现了自身的“存在”。
此外,克尔凯郭尔认为,要“通过‘孤独个体’及其存在状态,达到体验上帝的目的”[3],具体说来,个人只有在上帝面前真心忏悔,虔诚赎罪,才会深刻体会到自身存在的状态,才能真正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从而达到与上帝相联。
克尔凯郭尔在《祁克果的人生哲学》一书中说道,“假如我战死后而愿有一块墓碑的话,我只要刊上‘那个单独者’几个字就行了”[4]。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克尔凯郭尔崇尚“孤独的个体”。
从一定意蕴上来说,个体的“孤独”往往是相对于群体而言的,在此,克尔凯郭尔无疑强调的是个体从群体中的分离,成为与抽象的群体相对的单独的,具体意义上的个体。
在他看来,“人可以被看作是个体的一刹那,但人却不是一个体系中的一章或一节”[5],这就是说,个体与整体并不是往昔意义上属于与被属于的关系,整体往往是一个可以用观念体系来把握的共性概念,而作为单独存在的个体则是“瞬间”的存在,具有整体所无法包含的偶然性与随机性,而这恰恰是与瞬息万变的现实存在相贴合的。
因而,单独的个体相较整体而言,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存在”。
(二)“非此即彼”的生存选择
“存在”的个体,意味着人具有主观意识,同时也指明了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出生存选择,而个体在生存活动中所做出的选择,恰恰也是与“个体”唯一性特征相吻合的,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
“《非此即彼》是克尔凯郭尔建构自身生存哲学的起点,该书是他第一次以匿名者的身份开始个体独立生存选择的试验,书名《非此即彼》即宣告了人将以行动的位格个体形式,开始踏上独立而不可复制的生活选择的征程”[6]。
《非此即彼》作为克尔凯郭尔第一部著作,其在题目上已包含了个体在选择方向上特殊唯一性的思想。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现实生活并非如形而上学阐述的那样是静止的,孤立的,恰恰相反,现实生活瞬息万变,充满着种种不确定性与偶然性。
因而,一个人在时刻变化着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选择多种可能性,这就意味着,现实“存在”的个体,选择一种可能性即意味着对其余可能性的放弃,简而言之,个体只能在现实生活中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
而这种能够把握现实的偶然性并对其做出自身独特的选择的个体恰恰证明了个体是真实的,是单一的,是特殊的,即是“存在”着的。
更进一步来说,正是由于现实的生活具有随机性与偶然性,使得个体所做出的人生选择都是一种冒险式的体验,在选择过程中不免会充满不安与恐惧,而这种恐惧与不安的内心体验也证明了个体的“存在”。
由于个体的生活体验千差万别,这也就意味着,每个人与每个人之间在各自的生存活动中所做出的选择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就这是说,人与人之间也相应地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因而,“人”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个宏观的、抽象的、普遍的共性界定,而是一个在不同的人生活动中能够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的个体,从这层意蕴上来说,每一个个体无疑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三)“审美、伦理、宗教”的人生价值选择
“存在”着的个体是具有个体意志和主观精神的个体,其在现实活动中所做出的生存选择依据的是自身的主体意志以及“预期”,因而,个体生存选择的方向与结果,是对其所“预期”的生存价值的折射。
在《恐惧与战栗》一书中,克尔凯郭尔谈到,“爱自己的人因为爱自己而变得伟大;爱他人的人有了忠诚之心而尽显伟大;爱上帝的人则是这些人中最伟大的”
[7]。
“爱自己”、“爱他人”、“爱上帝”这三种人体现的生存价值分别对应着“审美、伦理、宗教”这三个层面,分别指向着“为自己”、“为他人”、“为上帝”而活的生存价值的定位。
具体来说,将生存价值定位在“审美”层面上的个体沉溺于色欲感官的享乐之中;而伦理层面的个体“追求的是普遍的价值观念,按照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行事”[8];而将“宗教”层面作为自身价值追求的个体是一种与上帝建立信仰关系的人生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阶段所做出的生存选择皆是忠于自我的个体性选择,因而不同的个体所选择的生存价值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因为个体“选择”这一本身就体现了作为“区别于动物”的个体所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但这三个层面的生存选择所体现的价值是有高低之别的,其中,“审美”层面的生存价值选择是无信仰的选择,相较于前者而言,“伦理”层面是比较成熟完善的生存选择,而宗教层面的生存价值则是最伟大的形式。
因为,在克尔凯郭尔看来,“只有在宗教意义上,个人才具有真实的意义”,即正如上文所说,个人只有在上帝面前真心忏悔,虔诚赎罪,才能真正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即达到“自知其存在”的状态。
总而言之,不管是哪一层面的生存选择层面,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个体的“存在”,但只有在“宗教”这一阶段,个体才具有真实的意义。
二、“个体即存在”所体现的价值
作为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是现代第一个有意识思考人的存在的哲学家,他将哲学研究的视野从外部世界转向人的世界,这一反理性主义的转向无疑是对黑格尔理性主义的批判;同时,克尔凯郭尔所强调的是人的世界,关注的是人的“存在”,即“个体”的主体意识及其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关注“类的主体”的康德之思想的推进与发展。
(一)深刻批判了黑格尔的理性主义
在几千年的欧洲哲学史上,理性主义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在黑格尔看来,人们能够通过理性和理性思维把握世界及其发展规律;在黑格尔那里,“泛逻辑主义、客观理性、绝对精神所构筑起来的世界体系代替了一切,主体成了客体的附属,个性和个性自由被共性和理念必然性所抹煞”[9],而反理性主义的克尔凯郭尔强调人的存在,即认为“存在”是个人的精神存在,是人的纯粹主观意识及其活动,他认为,“这种神秘的精神状态是不能被人的理性所认识和把握的”[10]。
具体来说,现实生活是转瞬即逝的,因而人的存在充满着随机性和偶然性,而理性主义强调的是抽象的统一,因而无法用固定的概念去把握瞬息万变的人的存在。
因此,强调个体主体性的克尔凯郭尔哲学无疑是对黑格尔理性主义的批判,这为哲学道路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二)推进发展了康德关于“人的主体”的思想
在德国的哲学革命中,康德在哲学理论上肯定了人的地位,提出了人的主体作用的问题,给哲学指引了新方向,形成了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运动。
然而,“康德所关注的主体是类的主体,而且在探讨作为行动者的自我时仍然要求其遵循理性王国的绝对命令,他并没有放弃对客观真理的假设”[11],这就说,康德所强调的“个体”及其所做出的活动,仍然受到宏大理性的束缚与指引,仍旧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因而康德并没有在实质上推进哲学道路的转变。
而克尔凯郭尔“以一种个体性的主体来继承构建行动者的自我,以一种主体选择的真实性代替了绝对客观真理对人生的虚妄指点”[12],因而,克尔凯郭尔更加注重的是个体主体性,强调个体依据自身的主体意志及“预期”进行人生选择,毅然摒弃了客观理性对人的空洞指引,从而在质的层面上推进和发展了康德关于主体的思想,进而彻底将哲学引向人的世界。
综上所述,“个体即存在”体现的正是克尔凯郭尔关于“人的存在”的思想,表明了克尔凯郭尔将哲学研究的视角转向纯然偶在的个体,将长期被西方哲学家所忽视的人的问题放在了尤为突出的地位,从而开辟了不可轻视的非理性主义思想潮流,这无疑是人类哲学史上一个重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翁绍军.人的存在——“存在主义之父”克尔凯郭尔述评[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9年.
[2]翁绍军.人的存在——“存在主义之父”克尔凯郭尔述评[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9年.
[3]郭小丽.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理性主义之批判[J].史地研究,2003,(6) .
[4]宋洪霞.浅论克尔凯郭尔著作的中心问题[J].宗教学理论研究,2001,(1) .
[5]郭小丽.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理性主义之批判[J].史地研究,2003,(6) .
[6]王坤,林业宁.存在于“诗”之中——《非此即彼》与克尔凯郭尔生存哲学的诗化建
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2,(3) .
[7]日兰﹒克尔凯郭尔著,肖聿,王才勇等译.恐惧与战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8]日兰﹒克尔凯郭尔著,陈俊松,黄德先译.非此即彼[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9]翁绍军.人的存在——“存在主义之父”克尔凯郭尔述评[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9年.
[10]郭小丽.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理性主义之批判[J].史地研究,2003,(6) .
[11]王坤,林业宁.存在于“诗”之中——《非此即彼》与克尔凯郭尔生存哲学的诗化建
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2,(3) .
[12]王坤,林业宁.存在于“诗”之中——《非此即彼》与克尔凯郭尔生存哲学的诗化建
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