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丧葬习俗范文
大同农村丧葬习俗的作文
大同农村丧葬习俗的作文《大同农村丧葬习俗之我见》在大同农村,丧葬习俗那可是相当有讲究的事儿,就像一本古老又神秘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传统的故事。
我记得有一次村里的李大爷去世了。
这消息就像一阵风,把整个村子都吹动了。
很快,丧葬的流程就开始了。
首先要报丧,一般是逝者的儿子们,穿着素白的衣服,挨家挨户地去告诉亲戚朋友们这个悲痛的消息。
他们脸上带着悲戚,每到一家,未开口眼泪就已经在眼眶里打转,声音也哑哑的,说一句“我爹走了”,那屋子里的气氛瞬间就凝重起来。
然后就是布置灵堂。
在李大爷家的正屋中间,摆上了那口冰冷的棺材。
说是棺材,可一点都不简单。
棺木是早早准备好的,厚实而沉重,看起来就很庄严。
灵堂四周挂满了白色的布幔,在风中晃荡着,就像一种无声的哀伤诉说。
棺材的前面摆放着香烛,火苗一闪一闪的,像是在为死者的灵魂照亮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路。
李大爷的遗像就静静地放在那里,目光静静地望着前方,仿佛还在守护着这个家。
之后连续好几天,家里人早上晚上都要哭灵。
妇女们哭得那叫一个伤心啊。
我就看见李大爷的儿媳妇,坐在灵堂前的草垫子上,哭得满脸都是泪水鼻涕。
她一边哭一边诉说着李大爷生前的好,从他怎么辛苦劳作养活一家子,到他对孙子孙女的疼爱,那真是点点滴滴都记得清清楚楚。
什么“爹呀,你上次还给娃塞了零花钱,你怎么就走了呢”,哭得周围的人也跟着落泪。
到了出殡那天,那阵仗可大了。
一群人抬着棺材缓缓地走在村子的小道上。
前面有吹唢呐的,那唢呐声呜呜咽咽的,就像在抽抽搭搭地哭。
还有人一路撒着纸钱,那白纸片在空中飘飘洒洒,落在地上像是给李大爷铺的路。
队伍里的亲戚们都穿着白色的丧服,低着头默默地走着。
人们抬着棺材,深一脚浅一脚的,因为棺材重,大家的表情都紧紧绷着,可又透着一种肃穆的坚决,就好像完成一项无比神圣的使命。
当棺材最终入土的时候,大家仿佛都松了一口气,又像是有什么东西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土地下面。
这就是大同农村的丧葬习俗,充满了对逝者的尊重和生者的思念。
丧葬习俗和流程范文
丧葬习俗和流程范文丧葬习俗是指人们在亲友去世后所遵循的一系列礼仪和风俗。
不同的文化和宗教有不同的丧葬习俗,但其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哀思、缅怀逝者,同时也是人类对死亡的一种尊重和敬畏。
下面是一篇关于丧葬习俗和流程的范文。
丧葬是人生中最为庄重的仪式之一,它是对逝者的告别,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敬畏。
在世俗社会和宗教观念的影响下,丧葬习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程。
接下来是停灵。
停灵是指在去世后,将逝者的遗体放置在丧室或者家中供人们吊唁和瞻仰。
家人会将逝者的遗体装入棺木,并摆放在合适的位置。
家人和亲友们会在此期间到丧室或家中祭祀、烧香,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缅怀。
随后是告别仪式。
通常在停灵的第几天,会举行告别仪式。
告别仪式通常有奠仪、挽联、追悼会等环节。
奠仪是指在家中或丧室内摆放供祭祀的饭菜,表示对逝者的供养和祈福。
挽联是指家人、亲友撰写的表达哀思和对逝者追思的文字,通常悬挂在丧室门口或棺木上。
追悼会是亲友们集体缅怀逝者的场所,他们会献花、奏乐、唱挽歌等,表达对逝者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哀思。
在告别仪式结束后,就是出殡和丧葬的环节。
在一些地区,遗体会由家人抬着送入灵车,然后由亲友和亲属跟随灵车,载着遗体前往墓地或火化场所。
丧葬现场通常会有牧师、僧人或宗教领袖主持仪式,进行祈福、诵经、祭拜等。
在墓地或火化场所,家人和亲友会再次献花、缅怀逝者,并进行最后的告别。
丧葬仪式结束后,还有一些后续的仪式和行动。
一些地区会在丧葬后的一定时间进行回祭,家人和亲友再次聚集在一起,祭祀逝者的灵魂,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祈祷。
同时,也有一些地区会举行忌日祭祀和祭祖活动,持续缅怀逝者,并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丧葬习俗和流程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产物,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宗教信仰对丧葬习俗有不同的要求和规定。
在进行丧葬习俗时,我们要尊重逝者的意愿和家属的要求,遵循当地的传统和风俗,以尊重逝者和安抚亲友的情感。
丧葬习俗的存在,除了是人们对死亡的敬畏和对逝者的尊重外,更是社会和家族纽带的延续和凝聚力的体现。
土家族打绕棺式丧葬习俗
土家族打绕棺式丧葬习俗打绕棺也叫度亡,它是土家族丧葬文化的主体。
包括度亡、绕棺、绕佛、破界、散花、出权、送棍、入葬等过程。
绕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又复杂,从形式上讲可分为一日绕、三日绕、七日绕;从内容上讲可分为大绕、中绕、小绕。
不管形式和内容如何,在进行具体法事活动时必须根据丧家的意愿和财力物力来决定。
富有者可举行三日或七日绕,这就是打大绕棺,做道场法事,这是十分隆重的。
但如果丧家贫寒缺少钱财,那就只好实行一日绕。
在土家族地区,由于经济落后,无力承受得起如此耗资,一般都实行小绕法事,这样既简单又节省,同样可以寄托对亡人的哀思之情。
为使读者对土家族丧葬文化有所了解,领略土家族奇特而又风趣的丧葬习俗,现将绕棺习俗的几个情节简介如下。
度亡土家人认为,人初死时,处于一片迷蒙阶段,不知所向,要入阴曹地府,不知从何处入。
因此,需要道师做法事,把亡灵引到正确进入阴曹地府的路径上去。
这种法事活动叫度亡。
在土家族地区,请道师为死人超度亡灵,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
度亡的法事主要以佛事活动为主体,道师请主人详细告诉死者的生年八字和死年的日子时辰。
然后道师根据亡者家属告知的情况,赶写一篇祭文,为亡者安排一个灵位,以安定亡者的亡灵,不致使他东游西走。
灵位安排停当以后,道师就开始做一道简单的佛事活动,为亡者入阴界开脱罪衍,指明迷津,使亡者得以顺利入界。
导桥按照土家族丧葬文化史观,人死后要过很多险要的关隘,才能顺利地到达阴曹地府。
过险关就必须道师引导,为其打通关节,方能畅通无阻,顺利过关。
其中最重要的一道关口就是“奈何桥”。
奈何桥是进入阴曹地府至关重要的一道关口,因为桥头桥尾都有牛头马面把守。
按照土家族生死观俗,人在世时作恶多端,罪恶累累,死后在过奈何桥时,牛头马面是善恶的执法者,它们能辨善恶。
如果恶人过桥时,牛头马面这对铁面无情的执法者,就会将恶人用铁叉叉下万丈深坑内,深坑内有许多毒蛇猛兽,一旦被叉下坑后,就会被毒蛇猛兽撕咬,使你受到最痛楚的皮肉之苦,死者也就永远陷入无边的苦难深而永世不得超生。
张家界丧葬文化作文
张家界丧葬文化作文在张家界一带的土家族把丧事称为“白喜”。
对死亡待有乐观态度,认为高龄老人去世是“顺脚路”,成为生命礼赞、祝福新生的一种土家巫文化,对死亡是一种“灵魂不死”、“死后脱生”、“死是福”的生死观。
认为生而死,死而生,死亡好比新生婴儿降世一样可喜可贺。
因此,土家族人死后有绕棺、跳“丧葬舞”的习俗,起源于清江流域的武落钟离山,是一个勇猛强悍的部落,在清江上游的盐阳、夷城等地建立过原始部落联盟,后来成为了巴国。
魏晋南北朝时就有“父母死……打鼓踏歌,亲属饮宴舞戏。
”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叫啸以兴哀,“蛮夷信鬼尚巫,伐鼓踏歌,以祭神。
”在鄂西生息过的巴人,死了老人,阖族不悲,且把它当作欢乐的喜事,举办“白喜”,“伐鼓踏歌”,“其歌必狂,其众必跳”,合族举庆,以祝其功,这在当时当地的汉人是不会这样办的,表现了强烈的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意识。
流行的长篇歌词是“走进门来抬头望,桑木弯弓挂墙上”,“三梦白虎当堂坐,白虎坐堂是家神。
“先民在上,乐土在下,向王开疆辟土,我民守土耕稼”从绕棺、跳“丧葬舞”以: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牛擦痒、狗吃月、燕儿衔泥、幺妹子姐筛箩、猛虎下山等舞蹈动作,这些舞蹈动作是巴人对他们祖先劳作、生活和娱乐的高度概括,如“凤凰展翅”,二人背对背,双臂展开,上下扇动,恰似凤凰展翅欲飞,其动作含蓄,隐喻力强。
擦痒”,二人背靠背,双手叉腰,左右相对擦晃,腰胯以下作慢幅度颤动,稳健明快。
最为壮观的是“猛虎下山”,那是在午夜过后,酒醉舞蹈,人们疲倦欲困时,舞者跳着跳着,忽听鼓点一变,二人中的一个猛然跳跃腾空,一掀舞伴,然后两人躬身相对逼视,忽而击掌、撞肘,前纵后掀,一跃一扑,模仿猛虎扑食的各种动作,口里还发出一阵阵虎啸声,最后一人被另一人挽着从头顶上后弓翻跃过来,其动作形象给人以其祖先为虎的粗犷雄壮的崇敬感受。
其他动作不少是模拟表演他们的先民掷镖渔猎、厮杀械斗的动作,如“打上二十一”中的击掌,“幺姑姐筛箩”是土家族习俗浑朴、淳厚古雅的写照。
少数民族的墓葬习俗(共五篇)
少数民族的墓葬习俗(共五篇)第一篇:少数民族的墓葬习俗古奇异趣羌葬俗丧葬是整个社会文化基因之一,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中,葬法虽多种多样,葬俗亦百态纷呈。
但它实际上始终作为一个象征系统而存在,它不仅象征人们头脑中的彼岸———鬼神世界,也象征着人生彼岸的现实世界。
反映了芸芸众生对已知和未知世界的观念和看法。
它是人们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共同认识所形成的,有其时代的烙印。
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资料表明,丧葬习俗不是人类在诞生时就具有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才出现的一种现象。
早期人类,人死以后并不埋葬,而是在死后就地抛弃尸体,置之不理。
如《孟子·滕文公》篇:“盖上世常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人类最初的丧葬活动是为了保护尸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智力逐步增长,产生了灵魂观念,认为人具有“灵魂”和“肉体”两个部分,人的死亡是“灵魂”离开了“肉体”,所以“肉体”就没有知觉。
将来,“灵魂”还会回到“肉体”里来。
因此,活着的人要把死者的“肉体”保护好。
这种对“肉体”的保护行动,就是早期的丧葬活动。
我国的丧葬礼俗在旧石器晚期已经出现。
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中发现下室有墓葬的遗存。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氏族成员之间贵贱的进一步分化,丧葬仪式也逐渐增加了宗教的仪式行为。
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已基本具备。
在我国古代,人死之后,由于地域的不同,丧葬习俗也不一,有“三葬”、“四葬”之说。
《大唐西域记》卷二称:“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流飘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
”《中国历代葬礼》云:“远古时期,葬法葬式的形成或选择往往与人们生活环境关系密切。
实行树葬的,多为生活于森林中的民族,如我国古契丹人,将尸体悬挂于树上,三年后才焚烧尸骨;水居民族,如独龙族对非正常死亡者,扔尸体于江河中,任其飘流;中国西北的氐羌民族,因生活在高寒地区,火于生活的重要性特别突出,丧葬便盛行火葬。
庆阳丧葬习俗介绍范文
庆阳丧葬习俗介绍范文以农为本的庆阳经济,决定了汉民族自遥远的古代以来就形成了视土地为生命,讲究人死之后“入土为安”的思想意识,土葬成为汉民族数千年以来的标准葬式。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庆阳丧葬习俗介绍范文,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庆阳丧葬习俗介绍范文庆阳人的丧礼还有一些独特的风俗。
凡死于宅外者,灵柩一般不能抬入院内,须停置于大门外。
如要入宅,需破墙而入;死者入葬全山前,所有孝子均不得入他人宅院;每写灵牌时,都必须“座字”,按“生老病死苦”座定于生老二字上;灵柩抬出宅院,必须将所有纸、吊、丧棒一并收拾干净送至坟地,家中不得遗留等等。
1.初终但凡老人临终,需剃头、舆洗、穿衣。
董志塬及周围缝制老衣讲单数,老人临咽气,儿女忌扶尸而哭,更不得将泪水浸滴于遗体。
即时需有子女亲属在大门外烧“引路钱”。
老人初终,即需从炕上或床上移至地上,通常用门板或棺盖头外脚内停尸,以公鸡缚之灵下守丧,两旁以麦草铺地,孝子开始守灵。
2.讣告遗体停放妥当,即由子女分别告知亲友乡邻,女请娘家,男请舅家。
入殓:即将遗体安置于棺木中的仪式,又叫转板。
入殓时,棺底除铺褥子外,通常均要铺以大红*棉布,然后将遗体移入,使遗体在安葬过程中保持稳定。
入殓一般都在出殡前夜举行,此时忌吵闹、哭泣,讲究在夜深人静时完成。
3.成服家属去世,从报丧起,死者的儿子(俗称孝男)就必须服重孝而出。
其他亲属的孝服则可稍迟。
孝男(包括养子、继子、女儿、侄、侄女)需用粗麻布制成宽大的孝袍,不逢边,不订扣,用同质布条挽结。
头戴背部直拖到地上的“搭头”,一并用麻线系腰。
布鞋要用白布缦裹,一般是,第一个老人去世缦裹一半,到第二位老人去世时,整鞋全部缦裹。
服孝期间,凡孝子均需鞋倒踏,直到遗体埋葬。
孙子、孙女以下,只服“搭头”,缦鞋,不穿孝袍。
其他五服内的亲属在服制上要求就更松一些。
像外甥、外甥女、内侄等,仅戴孝帽即可。
只有“请客”,服“双孝”(双层白布做成的孝帽)。
4.设祭设祭,就是陈设祭品、祭奠死者的种种仪式和活动,它贯穿于整个丧葬活动的始终。
土家族的丧葬活动流程习俗
土家族的丧葬活动流程习俗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传统民族,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具有浓郁的民俗气息,因地域有异,各具特色。
土家族对亡者一般都棺木土葬,寿终正寝的称“白喜事”。
与大众认知的传统丧葬不同的是,土家族的丧葬活动并不带过多的悲情色彩,土家族面对死亡是以“喜”为主,欢送亡人,土家族人认为灵魂不死,冥界也如人间一样的陈设,并且现实世界的结束意味着下一世的立马投生,但要经过一套复杂流程,需请法师来帮助。
老人去世后,儿女要让逝者高高兴兴地归去,要走“顺头路”,所以丧葬气氛反而热闹非凡。
一般都有属于自己的丧葬流程,大致如下:哭丧:老人闭上眼睛,停止呼吸后,家人立刻放声大哭,以表示对老人感情之深。
烧落气纸:老人最后一口气出,再没进气时立刻烧的纸,并同时点燃香烛,土家民俗认为落气纸一烧,亡人下到冥间就能立马用,而烧后的纸灰也会在之后下葬时放到棺材底,否则钱就不属于亡人。
烧水:与烧落气纸同时进行,提前从河边水塘打来的清水,用烧落气纸的火来烧,在大铁锅里放一个小铁三角架,再把装满水的陶罐子放在三脚架上,然后把纸放三脚架下烧,这样烧的钱才能送到亡人手中。
报丧:又称“把信”,一边放鞭炮一边通知亲朋好友来参加葬礼。
沐浴:又叫“揩三神”、“三拂子”,用陶罐烧好的水给老人擦澡。
装老:给老人穿寿衣停丧:又叫“下床”,把老人抬到门板或硬木板上,这个过程直至下葬。
盖纸:停丧后用黄钱纸盖住老人面部,也有地区用黑布。
守孝:去世当天安排人守夜进材:即将老人抬进棺材,土家族人把棺材叫做“方子”或简称为“材”,一般是孝子抬头,孝婿抬腿。
发丧:放鞭炮,送灵队伍将棺材抬进山。
上山下井:抬棺材进入墓地,放到提前挖好的土坑里。
垒坟:掩坟,又叫“培坟”,用石块垒在将坟周围固土,垒好的坟也叫“堆金葬”复三:入土三天后家人去祭拜,放鞭炮,敬茶酒饭,化纸钱,烧香烛。
亲人去世,邻里齐聚,唱丧歌,打丧鼓,追祀亡灵,歌舞以祭,人们习称之为跳“撒尔嗬”,这是以丧歌中的“撒尔嗬”衬词而得名。
黑龙江丧葬习俗作文
黑龙江丧葬习俗作文《黑龙江丧葬习俗之独特见闻》在黑龙江,丧葬习俗有着独特的韵味。
我的一个远房亲戚去世了,我跟着家人去参加葬礼,这才真正近距离地了解了这里的丧葬习俗。
刚到村子附近,就听到阵阵哀乐传来,那声音悲戚绵长,让整个氛围一下就凝重起来。
进村后,看到亲戚家的院子搭起了灵棚,白色的布幔随风飘动,灵棚里面摆放着一口棺木,周围放满了鲜花。
棺木上盖着红色的布,在一片白色之中显得格外扎眼,但大人告诉我这是约定俗成的,有着特殊的意义。
葬礼上,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
每个人都穿着素色的衣服,表情严肃。
我注意到那些长辈,他们在进入灵棚的时候,会先整理一下衣服,然后缓缓地走到棺木前,深深地鞠躬三次。
在鞠躬的时候,他们的身子低得很下,仿佛带着对逝者深深的敬意和不舍。
我的父母也带着我上前,我学着大人的样子鞠躬,心里却充满了紧张。
旁边有专人在喊着祭拜的礼数,就像一个指挥家在指挥一场庄严的仪式。
这时候,家人开始分发给吊唁者白色的孝布。
孝布有不同的戴法,直系亲属戴在头上,并且长长的拖在后背,其他亲属则把孝布折成窄条系在手臂上。
我看着大家的样子,好奇地把玩着手里的孝布。
这时候妈妈瞪了我一眼,低声呵斥我不懂事,我赶紧端正态度。
在出殡那天,气氛更加沉重。
长长的送葬队伍前面有人拿着花圈和纸钱,一路撒着。
纸钱飘落在地上,仿佛是给逝者的引路钱。
棺材被抬上了灵车,缓缓驶向墓地。
到了墓地,人们小心翼翼地把棺材放下去,填土的时候,家属们哭得更加厉害。
最后,大家在墓前再次鞠躬,葬礼才算结束。
这次参加葬礼的体验让我对黑龙江的丧葬习俗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些习俗虽有繁多的礼数,但无不体现着对逝者的敬重,也彰显着生者之间浓浓的亲情。
《黑龙江丧葬习俗中的传统元素》黑龙江的丧葬习俗中充满了传统的味道。
有一次,村里一位老人去世了,让我又一次目睹这些习俗。
丧事一开始,就忙着布置灵堂。
灵堂里摆放着逝者的遗像,那照片是黑白色的,照片里的老人一脸严肃。
灵堂的桌子上放着各种祭品,有水果、馒头。
土家葬礼完整流程
土家葬礼完整流程A Tujia funeral is a deeply traditional and meaningful ceremony that reflects the culture and beliefs of the Tujia people. The process begins with the preparation of the deceased's body, which is washed and dressed in traditional Tujia clothing. Family members and friends gather to pay their respects and honor the life of the deceased. The funeral is an important time for the community to come together and support one another through the grieving process.土家族丧礼是一个充满传统和意义的仪式,反映了土家人的文化和信仰。
整个过程始于对逝者的遗体的准备,他们的遗体会被清洗并穿上传统的土家族服装。
家人和朋友聚集在一起,以表达哀思并纪念逝者的生活。
丧礼是社区共同支持彼此度过悲伤过程的重要时刻。
The funeral procession typically includes a series of ceremonial rituals that are steeped in tradition and symbolism.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Tujia funeral is the burning of offerings to honor the deceased and ensure their safe passage to the afterlife. The community comes together to offer prayers and blessings for the departed soul, creating a sense of unity and shared sorrow.丧葬队伍通常包括一系列充满传统和象征意义的仪式。
土家风俗总结报告范文(3篇)
一、引言土家族,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居在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地区,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
土家族拥有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这些传统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也为世界民族文化的宝库增添了宝贵的财富。
本文旨在总结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以期为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提供参考。
二、土家族概况1. 民族起源与分布土家族起源于古代巴人,后逐渐与汉族、苗族等民族融合,形成今天独特的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处的武陵山区。
2. 语言与文字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大多数人通用汉语。
目前,只有少数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土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3. 宗教信仰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他们崇拜自然,如土地、岩石、山、河、水等;崇拜动植物,如牛、羊、狗等;崇拜图腾,如鹰、白虎等。
特别是以白虎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庙,立有白虎神位,经常祭祀。
三、土家族风俗习惯1. 服饰土家族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男子通常包头巾,穿对襟短衫收腰裤,白布裹围脚穿草鞋。
女子则盘发,穿短裙绣花鞋。
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胸前钩花,袖口和衣襟上饰以小条花边。
已婚妇女袖口较大,便于哺乳。
2. 饮食土家族饮食以酸辣为主,尤喜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制成合渣。
其他特色食物还有粑粑、腊肉、油茶、合菜、团馓等。
土家族喜欢饮酒,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
土家族居住在依山傍水的村寨中,房屋多为吊脚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4. 节日与习俗(1)摆手节: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举行。
节日期间,土家族人民载歌载舞,庆祝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2)赶仗:土家族的一种狩猎活动,通常在集体劳动中举行。
人们围山打猎,收获颇丰。
(3)哭嫁:土家族女子出嫁时,要跳花鼓子哭嫁。
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亲人的依依不舍。
(4)丧葬:土家族丧葬习俗独特。
老家的丧葬习俗散文
老家的丧葬习俗散文我的老家位于大别山北麓、河南的最东南部,处于安徽、河南、湖北三省交界,行政上属于河南,但人文环境更接近湖北。
二OO八年阴历六月初十,也就是阳历七月十二号,我的父亲在老家病逝,老爷子享年六十九岁。
这个年龄在城市里说不算大,但对于我们老家来说,算是比较大的。
七月九号,接到他病重的电话,我们刚开始并不是十分重视,以为这一次和以前差不多,他已经病三年多了,时好时坏。
九号晚,母亲告知我们感觉他这一次和以前大不一样,于是我兄弟姐妹们紧急电话联络,磋商回家看望。
十号凌晨五点,哥哥一家从杭州启程返回。
十号中午我再次打电话回家,确认老爷子病情危重后,即决定当日下午乘火车回去。
哥哥全家于十号傍晚到家,老爷子已经不能说话了,但还有少许意识,我回到家是十一号上午,再呼喊他的时候,他只能以翻身扭头表示回应,意识非常稀少了。
十二号下午五时二十八分,老爷子在我们的陪伴下,安静地离开了我们,当时姐姐和妹妹也已经从杭州赶了回去。
我想把老家一带老人去世的风俗习惯记录下来,不管它是不是属于封建迷信的,毕竟它们是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老爷子去世,作为他的儿子,亲身经历这些风俗习惯,感受更深刻一些。
(一)送终“送终”就是在老人弥留之际,其子女亲人要陪伴在其身边、送其终老。
老家一带古话说:“养儿只为养老送终”。
可见,养儿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养老,二是送终。
养老是一个过程,送终只是一刻,但老家人把送终与养老并列为两件大事,充分体现了“送终”的重要性。
“送终”只是一刻,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不能做到的原因客观上讲有很多,但老家人的解释只有一条:即命里不该“送终”。
如果某一子女命里不该为老人送终的话,“不隔千里路、也隔一条河”,无论如何他也是不能为老人送终的。
十二号上午,老爷子的状况还如同前日,村里老人曾说他还有一段时间,中午情况有些加重,但感觉不是太明显,下午时喘时静,感觉没有大问题,于是哥哥到集镇上去修理摩托车,嫂子到地里去摘菜,我和母亲在门口收晾晒的稻子,姐姐和妹妹在房里照看老爷子。
家乡的丧葬风俗(精选多篇)
家乡的丧葬风俗(精选多篇)第一篇:家乡的丧葬风俗家乡的丧葬风俗平原三中初二语文组田殿芬儿时爱绕在爷爷膝下听他讲故事,少时爱呆坐在灯下听妈妈诉说往事。
上学了,工作了,几十年见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都成了断断续续的记忆拓片。
特别是家乡的丧葬风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兴趣的同时,也对这种丧礼习俗创办沿袭的平原人顶礼膜拜。
“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
”经过几十年的细心观察询问,我发现,我的家乡平原方圆几十里的丧葬风俗虽不一样,但也大同小异。
谁家里有了重病的老人,儿女都会提前准备寿衣(死后所穿的衣服),一是给老人冲喜,二是在老人弥留之际能及时换上送老的衣服。
在民间如果老人临终前穿不上送老衣服,就相当于让老人光着身子走了,是儿女对父母的不孝。
老人刚一咽气,在死者跟前的儿女及亲属们就会嚎啕大哭,俗称“上告情庙”,即死者亲属到院外哭着走一圈,不用戴孝,就是及时告知乡亲们家里有人去世了。
然后再用烧纸扎一个纸团(俗称“纸箍都”)放在大门外的一个竹筐或纸箱里,一说死者的灵魂寄托在此,也及时告知外人家里正在办丧事。
接下来就由掌管丧事的邻居长者和死者的儿女们商议办丧事的花销和各种准备事宜。
一般先由年轻人向亲戚们送信,俗称“报丧”。
有女儿的人家则由人带着女儿回婆家向公婆和院中人哭着磕头“报丧”,央求他们前去吊唁。
可别小瞧这个习俗,前去吊唁的人数多少代表着女儿在婆家的人缘,是出嫁女儿的脸面。
一般死者在家中停放三天,死者咽气之后,有人帮着把尸体抬放在他生前居住的外间屋正中间临时架起的小床或门板上(俗称“灵床“),穿戴好之后由村中专管此事的人给“开天眼”(就是在死者头上打开一把伞,用油在死者的面部擦一遍),以便到另一个世界能看得更清楚,再在死者的灵床前摆一张小供桌,放上祭奠用的点心,焚上香,点上蜡烛。
第二天一大早,村中的乡邻和亲戚们带着两包用白纸包好的点心和一叠烧纸(俗称“祭奠“),就要陆续前来吊唁了。
村里的吊唁活动很讲究,分男女进行,死者的女儿媳妇等女性亲属守在灵床两边,儿子孙子等男性亲属则守在院子里的两边。
土族丧俗
用温 暖的话 语 来安慰 我 :
我 大 恩 大德 的 父 亲 哟 !
女儿从 远 方的 大 山跑 来 时 .
看不 见您 恩父 的影踪 .
修 饰华 丽 。 好像 一座 宫殿 , 叫做 “ 一 间转 三” , 这 种 火葬轿 子 , 一般 要 在
从 今 以后 .
不管 寻到什 么地 方 ,
在 这 暗黑 的 大地 上 。 也 寻 不到 恩德 父 亲的音 容 。 我 那 恩德 的 父亲哟 .
上, 由死者 家 长请家 族所 有 成员 商 量 和安 排治 丧 事宜 , 并选 定 两位 长 者 为丧 官 。 处 理 治 丧事 宜 , 家 族 其 他成员 , 在 丧 官 的 指挥 下 , 分 工 负
您拄 着赞 丹木 的拐杖 ,
跑 到 遥 远 的 大石 山根 里 。
义别 于藏 族 , 具有本 民族
在举行 丧 礼期 间 . 一 般要 请 三
在 第 二天 , 带 上油 煎饼 , 拿上 烧 纸 ,
前 往 吊唁 给亡 人入 殓 : 当 阿姑走 到
四个 喇 嘛念 经 。 超度 亡 灵 , 还 要 请 附近 的老人 们来 念 嘛呢 。 当前 来念
经 的 喇 嘛到 家 时 , 阿姑 、 媳妇 们 在 亡 灵前 向喇嘛 哭诉道 : 在今 天 的 日子 里 .
一
人 搀 扶 对 方 劝 哭 .其 哭词 大 意
在 今 天的 日子 里 .
巷 道 里冷冷 清清 .
我 七十 高龄 的 父亲哟 !
怎 么不 见 你 的 踪 影
是:
口文 / 麻宝琉 已有数 日数 月 了.
庭
在 我 恩 父的贵 体上 。
【优质】湘西土家族神秘葬礼是怎样的-精选word文档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湘西土家族神秘葬礼是怎样的土家族现存的诸多文化传统与现象,的确深刻地烙上了汉文化的印迹,甚至在汉族地区已经消失的民俗传统,在土家族聚居区仍然得以留存。
下面是湘西土家族的葬礼习俗介绍。
湘西土家族神秘葬礼土家族是世居在湘、鄂、渝、黔交界武陵山地区的少数民族。
普遍认为土家族为古代巴人后裔,也有学者指出,土家族实际上是汉族的一个民系。
撇开族源问题,土家族现存的诸多文化传统与现象,的确深刻地烙上了汉文化的印迹,甚至在汉族地区已经消失的民俗传统,在土家族聚居区仍然得以留存。
下面是一场土家族的葬礼,仪式中的许多场景,似曾相识又有点遥远。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喜其哈村一户向姓人家,家中老母亲在久病之后不幸去世,向家人按照土家族的传统习俗,请来一班道士为母亲操办葬礼。
道士们首先对遗体进行入殓。
道士是葬礼的核心,从灵堂的搭设和布置,坟墓的勘定,确定下葬时间,祭品的制作,一直到下葬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均在道士的指挥或亲自操作下进行,家属仅仅是配合。
与汉族类似,一个村子几乎互为亲属,一家的婚丧嫁娶之事也是整个村子的事情,村民会来协助操办,同时也一同参加聚会。
死者的亲属跟随道士进行“绕棺”仪式。
绕棺,又叫“打绕棺”,或名“穿花”,在老年人的丧礼上进行。
一般由五或七人,至少三人,成奇数跳唱,由道士领头,其他人跟后,围绕棺木边唱边绕行。
唱词内容广泛,可唱亡灵人生平,可唱神语传说,曲调多变,伴之以鼓、锣、镲、钹等打击乐,气氛和悦热闹,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颇与古代“绕尸而歌”的传统相契合。
道士有一套班子,分工合作,除一人主要负责香烛道具等等,以及招呼家属配合外,其余的几人轮流做法,唱经。
操办葬礼的道士须具备多种技能,除了葬礼上的一切轨仪,还需精通堪舆之术,并且学习使用唢呐、镲、鼓等乐器,以及大量的唱诵和哭丧歌,一个成熟的道士需要经过数年的历练才能在不同规模的场合游刃有余。
农村丧葬范文大全
农村丧葬是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对生命起源和去向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
在中国农村社会中,丧葬仪式尤其重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着特定的意义和寓意。
在这种文化传统中,人们相信死者的灵魂应该离开身体,进入另一个世界,并安顿在适当的地方。
在中国农村社会,丧葬的规范无可避免地与宗教有关。
在一些传统的区域,丧葬规范往往是由祖先崇拜和民间信仰推动的。
在有些地方,农民家庭会在家里设立包括高位祭祀、食品供应和神灵饮品等仪式。
还有一些地方,丧葬活动会在偏居集中的墓园里举行。
墓园的设置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往往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展示着当地人的宗故和信仰。
乡村墓园往往更善于保存传统艺术和手工艺制品,在周边和旁边设有供神台和跳舞空地等。
这些墓园也是乡村居民重要的社交场所,不同乡村之间也会刈彩纳贡、给家乡神学习新技能。
农村丧葬范文大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死者举哟仪式并为其添设祖先墓园。
在传统农村社会中,人们相信死者的灵魂会离开躯体,转生到另一个世界。
因此,在农村地区,丧葬仪式的过程和方式要保持神圣和隆重。
这往往需要大量的花费和时间,但这也让社区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丧葬地点也是十分重要的。
农村居民一般会选择靠近自己家乡的墓地,在这里,也会为祖先设立石碑或祠堂,昭示着对先人的敬意和纪念。
一些祖先墓园还盛行一定的风俗与祭祀仪式,这通常是在特定的时间进行的,比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另外,乡村土葬和岩洞墓也是农村丧葬范文大全中的重要内容。
乡村土葬是一种古老的丧葬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平静的安眠之所。
坚硬的土地给了逝者更好的安放机会,同时也提醒着人们人生如梦,千万不要放弃钟爱和真心。
岩洞墓则是另一种比较古老的丧葬方式。
它通常是由千年以前的原始部落Brnaxova人设立的。
农村丧葬仪式的整个过程都是完整的生命循环过程的缩影。
它展示了人生的起点、意义和价值,是我们对现世和来世的交流和互动的重要表达。
农村丧葬范文大全的民间特色和文化传承需要得到重视,通过保护和推广这种传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回归我们的本源,实现生命的完整闭合。
土家族丧葬作文素材
土家族丧葬作文素材《土家族丧葬风俗中的那些事儿素材一《奇特的报丧方式》在土家族,丧葬可是有着独特的习俗。
报丧就是个很特别的环节。
听老家的人讲,以前要是哪家有人去世了,报丧的人可不像现在打个电话就了事。
他们会在腰间缠上一根白色的布带,这布带就好像是传递悲伤消息的特殊标志。
然后一家一家地跑去通知亲朋好友。
我就亲眼见过一次,村里的李爷爷去世的时候。
负责报丧的是他侄子。
那小子一大早起来,穿上一身素净的衣服,腰间系着那醒目的白布带,表情严肃地朝着各户人家走去。
他每到一家,也不直接进去,先是在人家门口咳嗽一声。
等主人家出来,他就垂着头,小声地说“叔走了,咱们准备准备吧”。
那主人家一听,脸上的笑容瞬间就没了,赶紧把报丧的人让进屋里开始商量后事的准备。
可有趣的是,这报丧的路上啊,要是遇到认识的人打招呼,报丧者不能多说话,只是简单地点点头,因为他带着这个悲伤的消息,可不能被其他事情给耽误或者说岔了话题。
这种方式虽然简单质朴,但真的很有仪式感,感觉比现代那些快速传达的方式多了一份对逝者的敬重和对死亡这件事的慎重。
素材二《热闹的守灵夜》土家族的守灵夜那也是相当热闹却又不失庄重的。
灵堂设在堂屋中间,停放着逝者的遗体,周围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祭品。
亲朋好友们都会来守灵。
我记得老外公去世的时候,守灵夜简直像是一个特殊的聚会。
大家围坐在灵堂周围,女人们低声哭泣唠着老外公生前的好。
男人们则一边抽着烟,一边商量着丧事的各种安排。
而小孩子们对这种场合充满了好奇,刚开始还小心翼翼的,但很快就在大人间跑来跑去。
我呢,就坐在一个角落里,看着大家。
突然,我听到有几个长辈在谈论老外公的趣事。
说老外公以前是村里最爱开玩笑的人,有一次在田里干活,他把一个年轻人的草帽偷偷藏起来,等那年轻人找得着急的时候,他戴着草帽出现在年轻人面前,把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这一说起来,本来压抑的氛围有了丝丝轻松的味道。
然后我看到守灵的人们还会时不时往火盆里扔纸钱,火苗呼呼地往上窜,照亮了大家的脸。
农村殡葬文书格式范文
农村殡葬文书格式范文尊敬的各位亲朋好友:咱们今天聚在这儿,心里都沉甸甸的,因为[逝者姓名]老人(大哥/大姐等,根据与逝者关系称呼)走了。
一、丧葬安排。
1. 停灵时间和地点。
老人于[具体日期]在[去世地点]安详地闭上了眼睛,现在灵堂设在[具体地址],从今天开始停灵[X]天,这几天大家伙儿都能来见老人最后一面,送送他(她)。
2. 葬礼流程。
出殡:追悼会结束后,就是出殡了。
出殡队伍会从灵堂出发,沿着[出殡路线],一直到[下葬地点或者骨灰安置处]。
下葬(或骨灰安置):到了地方后,就把老人入土为安(或者把骨灰安置好),让老人好好地安息。
二、丧葬习俗相关。
1. 守灵。
这守灵啊,也是咱们农村的老传统了。
老人的子女和近亲会轮流守在灵前,一是表达对老人的思念和敬意,二也是送老人最后一程。
如果有亲朋好友想陪着一起守灵,那也是非常欢迎的,这都是一份心意嘛。
2. 祭品。
按照咱们这儿的习俗,大家来吊唁的时候,可以带点香烛、纸钱这些祭品。
当然了,现在也提倡文明祭祀,要是带点鲜花,放在灵前,那也是特别好看,老人在天上看着也会高兴的。
三、帮忙和答谢。
1. 帮忙人员安排。
这么大的事儿,多亏了村里的老少爷们儿、婶子大娘们帮忙。
咱把帮忙的事儿也简单说说,[列举帮忙的类别和大致人员安排,如做饭的是村里几位擅长厨艺的大妈,负责接待的是年轻一点的小伙子们等]。
大家各司其职,把这事儿办得妥妥当当的。
2. 答谢。
咱们都知道,大家来帮忙都是出于情义,这情分咱们记在心里。
在葬礼结束后,我们会准备一顿答谢宴,感谢大家这段时间的辛苦付出。
虽然这只是一点心意,但也是我们对大家深深的感激。
[逝者姓名]老人(大哥/大姐等)走了,但他(她)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咱们就好好地送他(她)这最后一程,愿他(她)在天堂安息。
[家属姓名][日期]。
民间丧葬习俗—出殡范文
民间丧葬习俗—出殡范文出殡,指把棺材放进墓穴,永远的再也见不到死者,只能看到死者的坟墓了。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民间丧葬习俗—出殡范文,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民间丧葬习俗—出殡范文入殓以后,紧跟着就要定出殡的时间。
山西各地办丧事,一般不“热死热埋”,否则便会被认为对死者不孝不敬。
至于什么时候出殡,往往要根据准备情况、时令、至亲到否,以及墓穴是否完备等因素来定。
时间可长可短,大抵最短的为三日,依次为五、七、九日……长者可达百余日,均须单数。
旧时还讲究由阴阳先生择吉日,定坟“空”,即所谓坟地上什么时候能进得去。
出殡时间确定以后,便要通告亲友,五寨一带称之为“送孝”。
去时要带去孝布一块,依关系远近亲疏,大者一身孝衣,小者一方孝巾。
晋中祁县等地,于出殡这天,门前要悬挂用白麻纸剪成图案的幡状物;纸与纸的衔接不用浆糊粘连,而是用铁器或石器把纸折叠后捣在一起,名为“砸岁纸”。
这类似于前面提到的“岁数纸”,只是悬挂时间不一罢了。
死者达到耄耋高龄的“岁纸”,当地人时行撕一条给孩子佩戴,据说可以延年益寿。
撕回家糊在面瓮上,不生虫子。
旧时有些地方还要在大门外立起“避忌牌”,男左女右,不仅写明生卒年月、出殡日期,还要列出避忌事项。
除宁武一带有“ 崖葬”习俗外,山西各地都通行“ 土葬”。
即“墓葬”。
墓穴有提前建好的,也有死后临时开穴打墓的。
打墓旧时要请阴阳先生坐看风水,将穴定点。
然后撒五谷,在所定穴位上用银针开“ 十”字,名为“ 开土”或“ 破土”。
“开土”之后,便可打墓挖土了。
合葬者,只须在旧葬处旁边另开一穴。
死者如入祖坟,其墓穴在上辈脚下。
依次类排,直到坟地无法再开穴后,再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新地另建新坟。
旧时出殡前,在山西各地,如沁县、祁县等地都有“点主”的仪式。
即请人用朱砂笔往牌位上原来写的“ 王”字上加一点,使“ 王”字成为“主”字。
俗称“成主”,即成为神灵之意。
点主的人称为“点主官”,要请当地德高望重的名流学者或地方长官担任。
恩施土家族的风俗演讲稿
恩施土家族的风俗演讲稿《恩施土家族的风俗》篇一嘿,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唠唠恩施土家族的风俗,那可真是相当有趣呢!你们知道吗?土家族的哭嫁那可算是一绝。
我就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土家族的姑娘要出嫁了,在出嫁前的好多天就开始哭嫁。
那哭声啊,就像山间的小溪潺潺流淌,却又饱含着各种情绪。
她哭着和父母诉说着养育之恩,什么“爹啊,娘啊,你们的辛苦我都晓得,就像那田地里的老黄牛,一辈子都在默默耕耘,把我养大不容易啊”。
旁边的亲人也陪着落泪。
也许在咱们外人看来,结婚是个高兴事儿,哭啥呢?但这就是土家族独特的风俗,这哭嫁可不仅仅是哭,那里面有感恩,有不舍,还有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害怕。
土家族还有摆手舞,那场面可壮观了。
想象一下,在一片开阔的场地上,男女老少都穿着土家族的传统服饰,色彩斑斓的,就像一群美丽的蝴蝶聚在一起。
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圈,跟着鼓点的节奏摆动身体。
那鼓点就像心跳一样,一下一下地带动着大家的热情。
“咚咚咚”,舞步也简单却充满活力,就像山里的精灵在欢快地跳跃。
我有一次去看,差点就忍不住加入进去了。
他们一边跳舞一边还唱着歌,歌词可能是一些古老的传说,或者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再说说土家族的饮食风俗吧。
油茶汤是必须要提的。
那油茶汤啊,就像是土家族人生活中的一股暖流。
我第一次喝的时候,觉得味道怪怪的,但是喝了几口之后,就像着了魔似的爱上了它。
它的制作也很讲究,茶叶在锅里翻炒,加上姜啊蒜啊等调料,再加入水熬煮,最后还要放上炒米、花生等。
就像一个大杂烩,但这个大杂烩却是那么的和谐,就像土家族这个包容的民族一样。
还有他们的吊脚楼,就像长在山水之间的精灵小屋。
那些吊脚楼靠着山,临近水,一根根柱子撑起了整个屋子,就像一个巨人稳稳地站在那里。
住在里面,晚上听着虫鸣鸟叫,就像置身于大自然的音乐会之中。
恩施土家族的风俗啊,就像一本厚厚的、充满神秘色彩的书。
每一页都写满了他们的故事,每一个风俗都是他们对生活、对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家族丧葬习俗范文
本文是关于习俗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
土家人的丧事办得十分热闹。
"热热闹闹送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富裕体现了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土家族丧葬习俗范文,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土家族丧葬习俗范文土家族把丧事称为“白喜”。
对死亡待有乐观态度,认为高龄老人去世是“顺脚路”,成为生命礼赞、祝福新生的一种土家巫文化,对死亡是一种“灵魂不死”、“死后脱生”、“死是福”的生死观。
认为生而死,死而生,死亡好比新生婴儿降世一样可喜可贺。
因此,土家族人死后有绕棺、跳“丧葬舞”的习俗,起源于清江流域的武落钟离山,是一个勇猛强悍的部落,在清江上游的盐阳、夷城等地建立过原始部落联盟,后来成为了巴国。
跳“丧葬舞”在湖北长阳、巴东、建始、鹤峰、恩施的清江沿线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就有“父母死……打鼓踏歌,亲属饮宴舞戏。
”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叫啸以兴哀,“蛮夷信鬼尚巫,伐鼓踏歌,以祭神。
”在鄂西生息过的巴人,死了老人,阖族不悲,且把它当作欢乐的喜事,举办“白喜”,“伐鼓踏歌”,“其歌必狂,其众必跳”,合族举庆,以祝其功,这在当时当地的汉人是不会这样办的,表现了强烈的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意识。
流行的长篇歌词是“走进门来抬头望,桑木弯弓挂墙上”,“三梦白虎当堂坐,白虎坐堂是家神。
“先民在上,乐土在下,向王开疆辟土,我民守土耕稼”从绕棺、跳“丧葬舞”以: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牛擦痒、狗吃月、燕儿衔泥、幺妹子姐筛箩、猛虎下山等舞蹈动作,这些舞蹈动作是巴人对他们祖先劳作、生活和娱乐的高度概括,如“凤凰展翅”,二人背对背,双臂展开,上下扇动,恰似凤凰展翅欲飞,其动作含蓄,隐喻力强。
擦痒”,二人背靠背,双手叉腰,左右相对擦晃,腰胯以下作慢幅度颤动,稳健明快。
最为壮观的是“猛虎下山”,那是在午夜过后,酒醉舞蹈,人们疲倦欲困时,舞者跳着跳着,忽听鼓点一变,二人中的一个猛然跳跃腾空,一掀舞伴,然后两人躬身相对逼视,忽而击掌、撞肘,前纵后掀,一跃一扑,模仿猛虎扑食的各种动作,口里还发出一阵阵虎啸声,最后一人被另一人挽着从头顶上后弓翻跃过来,其动作形象给人以其祖先为虎的粗犷雄壮的崇敬感受。
其他动作不少是模拟表演他们的先民掷镖渔猎、厮杀械斗的动作,如“打上二十一”中的击掌,“幺姑姐筛箩”是土家族习俗浑朴、淳厚古雅的写照。
“燕儿衔泥”,是一个高难度动作,一人丢一手帕(或其它物件)下地,另一人叉开双腿站立,随着鼓点的急骤加快,慢慢弯下腰,但双腿要直,最后以嘴近地衔物,双手后翘作燕儿翅膀扇动状,反复数次。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