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期末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美与共,知行合一”
——我眼中的民大校训
在
文章的最前面,我得说明的是,尽管我在这里让文章尽可能地符合老师所安排的要求,我还是不愿意把它当成一篇实质意义上的论文来写作。
事实上,我更愿意将之当成一篇散文随笔般地一路写来,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最真实地表达我内心的想法,也才能更真实地去接触、去体会我所想涉及的这个话题。
这里我想谈谈关于我们的校训。
原因很简单,一来因为这本身是属于文化人类学的范畴,算不得偏题,并且它还在老师的几个范例之中;其次这是校训更改以来,我一直对之难以认同。
照直说,我并不认为这一句新校训比“团结求实文明创新”在哪方面要强。
因此我只能产生这么一种理解:新事物果然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它是必然要替代旧事物的,不管它们之间的对比如何。
但现在我得说先前的那种想法更多的是来自我对评估期间“正名活动”引起的连锁反感,正如中主楼前那一块刻着“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石碑被砸时我对什么都看不惯一样。
但在事情过后这么久,理智的说,我不得不觉得当时想法很肤浅——“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确要比“团结求实文明创新”要来得合适。
“美美与共,知行合一”,很大度的两句话,其中含义深远,意蕴深长,他有着他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渊源以及文化背景,也有着不一般的实际意义,同时,它还是费老所认定的文化人类学的学习指导方针①。
下面,我具体地说说我眼中的“美美与共,知行合一”。
一历史渊源
美美与共——
我校已故名誉校长费孝通老先生于1990年在80寿辰聚会上,提出了这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社会和谐观点。
其含义大概是:"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
①《社会文化人类学丛书.总序》[C]云南民族研究所著云南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9
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
"大同美究其本质而言,就是拼合不同的美而达到的一种平衡。
如果从整体上理解了这句话,我们就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在坚持个体美与追求大同美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也就是说“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本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保障。
并且,这也是对古语“君子和而不同”的极好的阐释。
知行合一—
自中国古代哲人提出“知之匪艰,行之惟艰”①的知行思想后,知行关系问题成为历代中国儒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
在王阳明之前的传统儒家知行观中,笼统意义上知概念是人的心知的统称,精确意义上主要是指道德知觉,笼统意义上行概念是人的行为的统称,精确意义上主要指道德实践,知与行的关系是分离为二的。
其最具影响力的是朱熹的知先行后、知轻行重、知行互发的知行观。
王阳明明确反对前儒将知与行截然分离,首倡知行合一。
根据《年谱》记载:“是年先生始论知行合一。
……明日复来,举知行本体。
”②王阳明首论知行合一,并且以“知行本体”本来不二的思想阐述知行合一,当在正德四年讲学贵州书院时。
其后,《传习录》上卷徐爱所记录的师生问答中,王阳明又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论述。
二个人理解
可以说,简单的两句话八个字高度的概括了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为人处世所应当遵循的准则。
同海明威小说的冰山原则、国画的大面积空白的处理、以及古典小说里闻其声而见其人的艺术特征相通,“美美与共”所包含的意义绝不仅限于这短短几个字,它的背后蕴含了人们千百年来“天下大同”的伟大理想,它极好的阐释了中华民族“君子和而不同”的特点,更说出了全人类的共同愿望:“追求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整体间的一种平衡,使得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都实现一种美好的状态。
”
至于“知行合一” ,则完美地诠释了个人在其自身行为上的要求。
自古以来便有人说知易行难,也有人说知难行易,但如果要做到知行合一,则远非翻掌之举,它需要我们全方面的长期的努力才能达到,倘若真的做到了,做好了,则一方面,能在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中庸”大的文化传承下发扬民族的优良品格,另一方面,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使得我们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都能更好的和谐融洽起来。
①《尚书译注.说命中》[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1
②《王阳明全集.知行录(传习录上)》[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2.1
我们也应该看到,“美美与共”与“知行合一”是互为补充的。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人类的美好情感,最终不都归结为一点么?在我看来,无论是个“美美与共”,还是“知行合一”,都是缺一不可的,只有两点都作好了,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完善这个社会。
三作为校训的“美美与共、知行合一”
新校训是经过了为期四个多月的新校训征集评选活动才产生的,经过了对征集作品的多轮评选,广泛征求了校内外专家学者及教代会主席团等多方面意见,并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研究。
因此把它定为新校训,一定有他们独特的理由。
根据我不太清晰的记忆,这次征集评选活动启动于今年6月,是“我校为凝练大学精神、增强凝聚力、促进学风校风建设、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和实现长远奋斗目标而做出的一项重要决定。
①”我仔细琢磨着这话:“凝练大学精神、增强凝聚力、促进学风校风建设、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和实现长远奋斗目标”,这或许是学校管理层的理由,当然也相信是他们的真实愿望和理想,但在我而言,却别有一番看法。
如果新校训的目标功效仅仅是上面说的那样的话,随便拿句什么来都可以,没必要这样费尽心思选出这样优美精当的话来。
在我看来,如果新校训能够真正达到它的功效,深入每一个学生心中的话,那将是一件比任何一次评估、兴建任何一座大楼都来得有意义的事——它必将重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校全局观,我想这正是我们当前学生所缺少的。
所有那些学生看上去不好的表象——学风懒散,道德低下,组织纪律松散等等等等,都源自于学生自身内在的修炼不够、思想品格有待提高。
①这里所引用的话来自校报上某段报道,报纸具体日期已忘了。
当然,在我们民族学校,新校训中费孝通教授对文化自觉的著名论述,对于加强不同民族间要相互尊重、欣赏和赞美对方文化也大有裨益,而知行合一这个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认识论命题,现可以引申为一种对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表达,强调知与行的辩证统一。
这样一来,“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则表现为“人与人和,知与行合”;新校训也的确可以体现我们学校的办学宗旨、定位和特色,突出我们民族学校特有的大学文化特质和治学理念。
四与老校训的比较
其实在这里说比较,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
事实上我更想说的是,虽然新校训能使我们倍受鼓舞,我们依然不要忘记老校训对我们的指向作用。
“团结求实文明创新”,每一个词都来得很有份量。
我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出来民大校园在民大博物馆前看到刻有校训的碑的时候,在最先拿到学生证的时候,都会多看看上面的这四个词几眼,它教会了我,实实在在的学习,生活。
应该说,这几个不事雕饰的词,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诠释了一个大学生,不,是每个国人都应该遵循的坚守。
从这一方面说,它远比新校训要来的干脆、明确,具有十足的力量。
五与其他学校的校训比较
让我们先看看总多高校的校训①
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浙江大学:求是创新
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北京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北京外国语大学: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我们可以看出,基本上每个学校的校训都是按照自己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来定位的。
像人民大学就强调法律的理性客观,北师大就重在师范的特征,而其他综合类的大学,也一般都使校训紧紧的符合学生的特征,那就是,把学习和品德的培养作为两个重要方面来讲,如南大和山大的校训。
再者,大部分高校的校训都注意了结合该校历史发展因素,如清华北大的校训就是如此,这样的校训,基本上是很少会做改动的。
若把我们民大的新校训放在其中,相比之下,的确显得十分出色。
最主要的就是它体现了新时代的要求,同时又不缺乏古朴的文化底蕴。
同时,民大的新校训是最全面的,最有概括力,又最富有艺术的张力。
五总结
写到最后,感觉果然如自己在开头所说:这绝对算不上什么实质意义上的论文,它完全只是我内心情绪毫无章法的铺泻。
但我想我写的都是真实的,是发自内心的,这,应该就够了吧。
最后我想补充一句的是,校训毕竟只是纸上的字,口上的话,是“知”。
光有一个好的校训是没什么功效的,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知”,更要做好“行”,要做好“知行合一”,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新校训焕发出更光辉的魅力。
附:参考文献
1 《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方克立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0.1
2 《尚书译注.说命中》李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7.1
3 《社会文化人类学丛书》云南民族研究所著云南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9
4 《“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费孝通著中国社会学网
PS 老师要求
标题标号:一 /(一)/1
打印稿,不少于3000字,正文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题目黑体3号,大标题四号加粗,前一段与其后大标题间空一行,注释采用脚注,最少五个,严格按照国际标准
例:雷蒙德.韦思,人文类型(费孝通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7.4曹新民、种术文,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哲学考察[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20
[M]代表专著,[J]代表论文,[C]代表论文集,[N]代表报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