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西方文明的源头(练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世界古代史
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
1、“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
在希腊的民主政治中哪项措施为之提供了保障( )
A.建立四百人会议B.颁布解负令
C.设立陪审法庭D.发放观剧津贴
2、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曾担任雅典首席执政官的最高行政职务。
有一次在放逐投票
的时候,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他在陶片代写上“阿里斯提德”的姓名投入票柜。
阿里斯提德问这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他;
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
该故事不能体现雅典民主政治的( )
A.广泛性
B.盲目性
C.随意性
D.公正性
3、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认为: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
够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心灵问题,道德问题。
下列属于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主张是( )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认识人自己
C.强调“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D.真理高于一切
4、《十二铜表法》有这样的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任
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
”这体现了( )
A.《十二铜表法》维护了贵族的利益
B.《十二铜表法》蕴含法治的精神
C.《十二铜表法》使平民的权益得到保护
D.《十二铜表法》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
5、李雅书等在《古代罗马史》中谈到:15、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
法”的热潮。
到19世纪初,则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
由此可见罗马法( )
A.为资本主义规范了社会秩序
B.推动了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C.为资本主义立法提供了范本
D.保障了西欧社会资本原始积累
6、“在公民权这一问题上,雅典人和其他所有希腊人一样,认为他们自己是一个大家
庭,只有同一血统的人才能成为公民。
”这表明雅典在政治上存在的一个重要缺陷是( )
A.缺乏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 B.忽视了参政者的素质
C.成为压迫奴隶阶级的工具D.存在着多数暴政倾向
7、海伦·琼斯在《建筑与民主》中说:“……公民的权利与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
场合进行的。
而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
……
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
”此段描述()
A.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开放性B.反映了雅典分权与制衡的民主原则C.折射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D.揭示了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8、《十二铜表法》第三表中规定:“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
”“如债权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纵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奴隶与平民在借贷关系中不受保护
B.保留了习惯法的陋习
C.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保留了债务奴隶制
9、《十二铜表法》规定:“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依同态复仇而毁伤其
形体”。
这一规定最能体现《十二铜表法》的()
A.随意性 B.阶级性C.落后性D.过渡性
10、传说普罗泰格拉曾收学生欧提勒士教他辩论,双方约定在第一次诉讼中获胜才交
学费。
……普罗泰格拉控告欧提勒士,要其交学费。
普罗泰格拉的如意盘算是如果自己获胜,法庭就要欧提勒士缴学费;如果自己输了,也因学生贏了自己的第一次诉讼,依约定仍要缴学费。
但欧提勒士提出如果自己输了诉讼的话,依约定就不须缴学费,如果赢的话,也因为自己“贏了不用缴学费”的诉讼而不用缴学费。
这个故事主要反映出古希腊()
A.—对一招收学生的私学十分兴盛
B. 重视运用法律手段调节公民间的利益纠纷
C. 智者学派对民主政治的损害巨大
D. 把认识你自己作为人的理性的上升过程
11、狄摩西尼指出:“植根于每个人(雅典公民)心底的原则是……倘若他视自己为国
家的儿女,便会志愿赴死,而不愿看到国家沦为附庸。
如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雅典()A.雅典的小国寡民形态 B.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爱国热情
C.雅典文化中的尚武精神 D.雅典的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显著
12、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的改革标志着雅典国家形态的形成,得出这
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以财产多寡作为划分公民等级和政治义务的标准
B.建立了防止官员终身制和滥用权力的罢免制度
C.设四百人议事会以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D.按照地域划分国民和扩大公共权力
13、《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
来巩固。
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A.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B.皇帝的敕令是制定法律的唯一依据
C.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D.法律是治国重要手段之一
14、罗马帝国皇帝查斯丁尼钦定出版的《法学阶梯》中说,“受法律和习惯统治的一切国家,部分是受其固有的特定法律支配,部分是受全人类共有的法律支配。
一个民族所制定的法律,称为该民族的‘民事法律’,但是,由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则称为‘国际法’,因为所有的国家都采用它。
”材料中的“国际法”所包含的理念主要是()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及法律保护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受侵犯
B.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权利
C.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
D.注重调解罗马帝国境内的经济和民事纠纷
15、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认为:“国家是人民的事务,而人民并不是所有的人以某种相
聚方式达成的集合,而是聚在一起的众多的人为其共同的利益,在法律方面达成一致的联合。
”与之相符的论断是()
A.主权在民,保障人民共同利益B.召开公民大会,保障所有人的权益
C.制定法律,维护所有人的利益D.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元首控制
16、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制的基础。
下列对他的改革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A.设立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B.使各等级公民有参选“四百人会议”的权利
C.颁布“解负令”使雅典的奴隶获得解放
D.制定“陶片放逐法”以保障民主机制
17、关于雅典民主制,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
祸首”。
以下对雅典民主制的叙述,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
A.雅典的民主,只是城邦公民内部之间的民主
B.轮番而治与抽签选举,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
C.直接民主,使不同素养的人享有相同的政治权利
D.妇女与奴隶被排除在民主之外,激化了社会矛盾
18、雅典的民主和罗马的法律体系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两朵奇葩,对人类文明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两者在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异。
下列事实中属于这种差异的是()
A.受到外来文化影响
B.保护奴隶制度
C.政治上城邦独立
D.积极对外殖民
19、《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唐律疏议》规
定: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等八类人),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
相比之下,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A.皇帝是否拥有最高裁决权B.是否注重法律的公平公正
C.是否保护个人利益D.是否正视纲常伦理
20、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
……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
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
”下列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21、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一个假设:有10个富人和20个穷人,在某件事情上有6个富人和15个穷人意见相左,剩下的4个富人站在这些穷人一边,而剩下的5个穷人站在那些富人一边,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依双方中每一方累加的财产总额而定,数额超出者有决定权。
亚里士多德的主张可以理解为()
A.财产多者拥有最终决定权 B.少数服从多数是最佳原则
C.穷人与富人利益相互中和 D.实现相对性的公平与公正
22、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
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
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
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23、罗马法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下列司法理念中,明显违背罗马法原则的是()
A.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
B.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
C.主要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判例进行判决
D.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学家解释进行判决
24、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
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
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25、.“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
然有效。
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
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
”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26、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
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该法的制定()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
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D.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
27、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
其中贯穿着讲求实
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8、亚里士多德指出:“就多数而论,其中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无足轻重之意);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集体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良的智能。
”下列结论与此观点一致的是()
A.民主政治应尊重多数人的意见B.多数人民主也存在着弊端
C.贤良政治应与民主政治相结合D.贤良政治是最可取的制度
29、《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一文中写道:“古希腊人创造的这一粗糙体制,
比华夏精致的专制主义体制,更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粗糙体制”指的是古希腊的民主体制
B.“粗糙体制”“精致体制”是两种不同的文明类型
C.“粗糙体制”更能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D.“粗糙体制”和“精致体制”没有本质的区别
30、唐士其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说:“罗马人对国家和个人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它
们各有其特定的权利与义务。
国家是社会性存在的一种必需的、自然的框架,但个人而非国家才足罗马法律的核心。
与此相应,对个人权利的保护被认为是国家存在的主要目标。
国家因此被视为一个法人,它在确定的界限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公民也同样被视为一个法人,他拥有受到法律保护的、不受别人以及国家非法侵害的权利。
”作者认为()
A.罗马人严格区分了国家和个人
B.国家只能在确定的界限内行使自己的权力
C.罗马法律思想的核心是法律保护个人的权利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财富与道德的关系是古今中外思想家探讨的重要话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意为:虽在一食之间,亦不能去仁),造次必于是(意为:仓促时,其心亦必在仁),颠沛必于是(意为:遭遇危险,甚至面临死亡之际,其心亦必在仁)。
”
——《论语》材料二对于那些以财富自夸,认为不需要受教育,财富会成就他们的心愿,使他们能受到人们的尊敬的人,他就教导他们说道:“只有愚人才会自以为不用学习就能够分辨好歹,单凭财富就可以取得自己所想望的并能做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
……只有呆子才会认为,尽管自己一无所知,但由于有财富就会被认为是个有才德的人,或者尽管没有才德,却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
——《回忆苏格拉底》材料三朱子曰: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被夹杂者。
朱子曰:……富贵,身外之物,求之惟恐不得,纵便得之,于身心无分毫之益,况不可必得乎?若义理求则得之,能不丧其所有,可以为圣为贤,利害甚明。
人
心之公,每为私欲所蔽,所以更放不下,但常常以此两端体察,若见得时,自须猛省,急摆脱出来。
——朱熹《近思录》材料四钦佩或近于崇拜富人和大人物,轻视或至少是怠慢穷人和小人物的这种倾向,虽然为建立和维持等级差别和社会秩序所必须,但同时也是我们道德情操败坏的一个重要而又最普遍的原因。
……受到人们的尊敬和钦佩……一条是学习知识和培养美德;另一条是取得财富和地位。
我们的好胜心会表现为两种不同品质:一种是目空一切的野心和毫无掩饰的贪婪;一种是谦逊有理和公正正直。
……前者促使每一只飘忽不定的眼睛去注意它;后者除了非常认真仔细观察者之外,几乎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大部分人都是财富和显贵的钦佩者和崇拜者……
——[英]亚当8226;斯密《道德情操论》1788年(1)概述材料一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
(3分)
(1)追求富贵是人的本能;要以合乎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做人的根本,在任何处境下都要坚守仁)。
(3分)
(2)材料二反映苏格拉底哪一思想?孔子与苏格拉底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共同的社会原因。
(5分)
(2)观点:知识即美德(或强调教育对成就一个有才德人的重要性)。
(2分)
原因:生产力发展,新兴阶层(新兴地主、工商业奴隶主)财富增长,社会地位提高;文化教育发展,文人(知识分子)队伍壮大;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思想活跃。
(3分)
(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何突出不同?评述材料三朱熹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4分)
变化:由肯定人性及合理的财富追求,到否定人性,否认财富的作用,追求纯粹的义理(道德)。
(2分)
评述:重视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存天理,灭人欲,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维系专制统治,产生消极影响。
(2分)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
并谈谈你对财富与道德关系的认识。
(3分)
(4)现象:人们对财富和地位的崇拜超过对知识和美德的钦佩(拜金主义盛行),造成社会道德的败坏。
(2分)
根源:工业革命极大提高生产力,社会财富进一步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贫富分化加剧;资产阶级经济力量增强,社会政治地位提高。
(2分)
认识:财富与道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体现;抛弃道德片面追求财富,或压抑人性片面追求道德都是不可取的。
(答案紧扣主题,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得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