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树人工林水土保持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桉树人工林水土保持对策
摘要:
大面积种植桉树,有力地推动了我区的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桉树人工林的生态退化严重影响区域环境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桉树人工林生态问题备受关注的当下,如何培肥地力、完善水土保持体系是目前维系桉树可持续,经营缓解桉树种植争议的重点之一。本文就桉树人工林的水土保持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桉树,人工林,水土保持
桉树的大面积种植,给种植者带来了很多好处,但随着大面积营造桉树人工林,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也引起了一些争论。争议的焦点是桉树人工林的生态问题:如“桉树是不是抽水机”,“桉树是不是耗肥机”,“桉树林是不是绿色沙漠—林下不见草,林上不见鸟”、“桉树林是不是有毒”等。落实适地适树原则,开展水土保持,减少林地养分和水分流失,是我区桉树可持续经营的必要措施。针对桉树人工林的水土流失问题,结合我区的情况,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造林作业
造林作业设计不仅是获得高产的保证,也是施工作业工程管理的重要依据。造林作业中要充分考虑气候、土壤、水分等因素,而不合理的造林作业对环境的影响较大。例如,我区采取炼山方式进行林地清理,破坏了地表植被,使得地表覆盖物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严重。在造林作业时应注意:
(1)林地清理时禁止炼山作业,对沟谷、农田边缘、陡坡地段及溪流两侧,保留20m之缓冲带,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林地中清理出来的杂草、灌木类植物根系,清理后堆积在作业带之间,以提高土壤的吸水性、保护土壤并增加林地有机质。
(2)改变不合理的整地方法。造林前整地采用机耕全垦方式,造成土壤表层结构破坏,林下植被难以恢复,从而使人工林内的地表径流得不到有效抑制,容易产生水土流失。[1]相比之下,机耕带垦整地方式扰动土壤面积小,更利于人工林。
此外,整地作业时采用沿环山带水平作业方式,作业带与等高线方向一致,作业中禁止顺坡作业、全垦作业,减少雨水冲刷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对原生植被的影响。
(3)林道开设和维修时,尽可能减少道路开挖,新开道路内侧开挖排水沟,并在已开挖的道路护坡种植草本植物以恢复植被。
(4)对特定区域进行保护,保护或保留林地内受威胁和濒危物种(群落)的树木;在坟墓等人文保留地周边设置3~5 m的缓冲区。
(5)对作业工人进行培训,规范工人作业要求。严禁作业时猎捕、买卖野生动物及破坏周边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如树干、木质腐殖质、用作巢穴的树木等);严禁乱采、乱挖野生保护植物。
(6)落实适地适树原则。坚持因地制宜选择树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自行研发或引进国内其他机构的桉树优良品系,并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选择合适的品系进行种植,并推行混交和乡土树种栽培。
2.经营管理
造成桉树人工林地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不是桉树本身,而是不科学的经营管理措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营造的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得到有效维持。大部分桉树人工林多代经营后,土壤肥力没有下降,部分经营水平高的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还在提高。这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改进了整地方式,将全垦整地改为深松整地。二是选用了尾叶桉等优良品种,凋落物多,容易腐烂回归土壤。三是施肥比较普遍,地力及时得到补充。故而可以知道合理有效的经营
模式也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
复合经营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
诸多试验表明,复合式经营经营模式,明显提高了桉树新造林地植被覆盖率,林地地面覆盖度增加, 土壤侵蚀量急剧减少,并且低于桉树纯林。可以合理的进行桉树-牧草、桉树-农作物和桉树-药材3种复合经营模式。合理利用土地的同事,增加土地覆盖面积,减少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
目前,我区提倡林下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复合经营的合理运用。但对复合经营的模式还处于研究阶段,由于桉树轮伐期短,生长较快,对于桉树混交林的研究,还未有权威的组织或机构提出良好的模式。
林下植被的恢复和水分的保持,适宜于营造桉树人工林。
据资料显示,随着桉树人工林连栽代次的增加,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林下植物的植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在多代连栽桉树人工林林地抚育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林下植被的破坏,以改善土壤环境、维持较高的林分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3)退耕还林幼苗期林农间作技术
在退耕还林的造林地上,利用行间、株间空隙土地,间作低秆作物,如药材、蔬菜等,以耕代抚,促进树木生长,并能收到以短养长之利。林农间作,必须以林为主,并需注意几点:①林农间作的坡地,必须采取工程整地措施,间作的作物必须采取水土保持耕作措施,防止造成水土流失;②农作物要距幼树30厘米以上;③耕作、收割农作物不能伤害幼树;④间作作物宜选择豆科或其他低秆作物,禁止与根茎类作物间作;⑤不能借口林农间作搞变相的开荒扩种;⑥当林木郁闭度达到0.5以上时,应停止间作。
3.采伐利用
我区极力推广桉树速生丰产林的营造,但在场外造林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采伐问题也日益显露。大部分林农对采伐作业不了解,许多不合理的采伐利用对桉树人工林的水土流失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此提出以下措施:
(1)严格执行依法营林,对于商品林成熟林分申请采伐时向林业主管部门递交伐区设计书等申请材料,提报自己需要采伐的林木的具体位置、面积、林种、林龄、蓄积、采伐保留区、道路设计建设、生态影响评价等相关材料,供当地县(市)林业主管部门审核。
(2)进行林木采伐利用时,对林木进行科学分期轮伐,形成循环经营模式。
(3)采伐作业过程中严格禁止全树利用,应重视林地管理和采伐剩余物的回归,除收获木材运出林地外,枯叶、枝桠和树皮留在林地,回馈土壤,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4)及时进行植被恢复更新,根据采伐时提交的人工林更新造林设计书,安排资金完成恢复造林,确保实现人工林持续经营和永续利用。
(5)合理间伐,避免大面积大片伐林,对长势不同的林木实行适当间伐,以维持林下植被数量,保持林地水土。
4.人工恢复退化土壤
桉树人工林普遍存在地力下降和水土保持体系建设短缺的问题,其中,土壤退化问题较为严重。据研究调查显示,桉树人工林土壤退化有四种形式:1、土壤剖面形态退化;2、土壤物理性质退化;3、土壤化学性质退化;4、土壤生物性质退化。其原因包括:1、林地水土流失严重;2、不合理的认为活动的影响;3、桉树的感化作用。
目前,对桉树人工林的退化土壤的修复问题缺乏有利的研究。可采用的措施有:
物理性修复:进行保护性耕作,进行乔灌草复层经营管理。
化学性修复:应用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制成防止土层受侵蚀的被覆层;将高吸水性高分子物质与粘土、水制成保水剂,掺杂在林地土壤中;利用腐殖酸将分散的土粒集结在一起,改善土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