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比喻及比喻的类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比喻及比喻的类型

一、什么是比喻。

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以此喻彼,用一事物比方说明另一事物,增强语言的具体性、实感性和生动性。例如:共产党像太阳。

二、比喻的基本格式。

一般来说,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被描写或说明的事物,即被比方的事物——本体;

(二)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即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喻体;

(三)联结本体和喻体的词语,通常叫做喻词或比喻词。

比喻的基本格式为:本体——比喻词——喻体。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甲和乙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下列几种情况就不能构成比喻:

同类相比。例: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表示猜度。例: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像。例: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示举例的引词。例: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李素丽等。

(二)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四、比喻的类型。

根据比喻辞格句式即比喻句的结构形式,一般把比喻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一)明喻:也叫直喻,就是直接明显地打比方。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和喻体都同时出现,二者之间一般用“像、好像、好比、好似、如、比如、似、犹如、如同、仿佛、像……一样、如……似的、如……一般等比喻词作联结。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二)暗喻,也叫“隐喻”,比明喻进了一步,虽然在一般情况下,本体事物和喻体事物都同时出现,但是它们被说成是一体的,一般不再用作比喻的语气。它们当中进行联结本体和喻体的词语用“是、成、叫、算、当、成为、等于、变成”之类的词语作为比喻词。暗喻中的本体和喻体是“相合”的关系了。

暗喻的四种格式:

1、使用喻词的暗喻。

例如:理想是一个人心中的太阳。

2、省略了喻词的暗喻。

例如:交际——架设于人与人之间的桥梁。

3、不用喻词,本喻体构成偏正关系的暗喻:

(1)有“的”字的:

例如:打开记忆的仓库,扬起青春的风帆。

(2)无“的”字的:

例如:人生大舞台,心窗,题海等。

4、不用喻词,本喻体构成同位关系的暗喻:

(1)“本体+喻体”式。

例如:祖国母亲。

(2)“喻体+本体”式。

例如:祖国的心脏北京,母校。

(三)借喻:直接借助喻体来描写事物,说明事理,表达情感。借喻不说出本体事物,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

例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鲁迅《呐喊·故乡》“为了争取新的胜利,要在党的干部中间提倡‘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毛泽东《学习和时局》

五、特殊的比喻形式汇举。

“特殊的比喻”:由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或表达上的特殊要求而形成的一般比喻之外的特殊修辞方式。

(一)从本体和喻体的数量搭配和对应关系看。

1、群喻:又称“连喻”,几个喻体分别说明几个本体。

例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得像火,粉的像霞,白得像雪。”——朱自清《春》

例如:“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夏衍《包身工》

例如:“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有的错落成桥,有的兀立如柱……”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群喻虽由成群的比喻构成的,但是本体和喻体是一对一的关系,有多少本体就有多少喻体。

2、双喻:在一个结构紧密的单句里,并用两个喻体来比方一个本体。

例如:“都来名利,似蝇头蝉翼。”——范成大《念奴娇》

3、博喻:接连使用两个以上的喻体来比方同一本体。喻体和本体是多对一的关系。

例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

斜织着,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例如:“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陆定一《老山界》博喻因为本体是比较复杂的、色彩丰富的形象,不是一个喻体所能描述详尽周到的,必须每个喻体由每一个角度去突出共同本体的特色。

4、约喻:约喻与博喻正好相反,它是用一个喻体表现几个本体,即几个本体联合起来用一个喻体来比方。

例如:“那些碧绿的草原衬托得十分清楚的黄牛、花牛、白羊、红羊,在太阳下就像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

——碧野《天山景物记》运用约喻能够既生动形象又简约凝炼地反映出几个本体组合形成的某方面的整体形象。

(二)从本体和喻体的感官转化看。

5、通感:又叫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觉相通,互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渲染深化意境的修辞方式。

(1)形容的通感。

例如:“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形容的通感虽然有感官上的转移的特点,但是修辞格表现在个别词语上,绝对没有比喻关系。因而作为一种独立辞格较好。

这里顺便谈一下移用辞格的概念:

移用:将惯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用来说明或形容乙事物,起到一种巧妙的耐人寻味的作用辞格。

例如: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

——朱自清《威尼斯》这里的“节奏”一词语原来是专指音乐方面的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旋律。这里被用来形容建筑物色彩的浓淡强弱和位置的高低错落,像音乐节奏那么和谐。

(2)比喻的通感。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