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起源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与发展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与发展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与发展可追溯到公元11世纪,这一时期标志着欧洲教育体系的根本转变。
在此前的时代,学术知识主要通过修道院传授,而大学的出现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学术交流平台。
一、大学的起源与背景在了解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大学的起源与背景。
大学一词源于拉丁语的"universitas",意为集体、整体。
最早的大学起源于欧洲的教会学校,这些教会学校在中世纪早期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聚集于这些教会学校,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术社群。
这些学者们渴望自由地追求知识,并希望能够相互交流、辩论。
因此,大学的出现实际上是对学者们追求知识自由的回应。
二、最早的大学最早的大学可以追溯到11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等地。
在这些地区,一些修道院和教堂开始建立自己的学校,致力于传授各种学科的知识。
著名的大学城如巴黎、牛津和剑桥逐渐崭露头角。
这些大学以自由辩论和学术研究为特点,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学者。
这也为欧洲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
三、学科的发展与教学方法在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学科范围逐渐扩大,包括神学、法律、医学和哲学等。
这些学科代表了当时欧洲社会最为重要的领域。
大学教育的教学方法也随之发展。
传统的修道院教育强调默写、背诵和讲授,而大学则更加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
学生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以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
大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社群,拥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组织形式。
学术自由意味着大学教授和学生有权自由地追求知识,并公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大学自治则意味着大学拥有相对的自我管理权,可以自主制定课程、选拔教职员工,并且有自己的决策机构。
五、大学的社会影响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为欧洲的学术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大学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和知识的平台,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学术进步。
对大学认识的研究报告
对大学认识的研究报告大学认识研究报告一、引言大学是指高等教育的学校,是人们进一步接受教育并取得学历证书的重要阶段。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本报告旨在对大学的认识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大学的地位和作用。
二、大学的定义大学是高等教育的组织形式之一,是一所集科学研究、教学、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身的学术机构。
在大学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进行深入学习,通过学习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最终获得学位证书。
三、大学的历史起源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欧洲。
最早的大学可以追溯到11世纪末12世纪初的巴黎和波洛尼亚,如今的牛津、剑桥等著名大学也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大学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唐代的国子监就是中国的第一所大学。
近代中国的大学则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式学堂”。
四、大学的功能和作用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其功能主要包括:1. 教育功能: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要阶段,通过开设各种专业课程并提供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
2. 科学研究功能:大学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通过科研项目的开展和成果的输出,推动学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3. 文化传承功能:大学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开设人文课程和传统文化研究,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 社会服务功能:大学也承担了一定的社会服务职责,如开展社区教育、提供职业培训等,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五、大学的分类根据学校的性质和办学特点,大学可以分为综合大学、工科大学、农林大学、医科大学、艺术大学等。
综合大学在各个学科领域都有涉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工科大学则注重工程技术和应用性学科的培养;农林大学则注重农业和林业等方面的研究;医科大学则专注于医学和健康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研究;艺术大学则培养艺术人才等。
六、大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也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大学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1. 国际化发展:大学与国际高校和机构的合作交流日益密切,吸引国际学生,推动跨国教育项目的开展。
大学史纲知识点总结
大学史纲知识点总结1. 大学的起源大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
在12世纪初期,一些基督教教士开始在修道院内创办学校,用于培养教士和修士。
最早的大学是由教士们组成的团体创办的,他们租用教会的土地,设立学校,供教士们学习神学和哲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学校逐渐发展成为了大学,成为了研究和深造的重要场所。
2. 大学的传统学科中世纪大学的课程主要包括神学、法学和医学。
神学是最重要的学科,因为教会对所有的知识都有绝对的控制权。
法学和医学也是重要的学科,因为它们对社会的发展和治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后来,这些学科逐渐演变成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3. 大学的组织中世纪大学的组织结构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
大学由教宗或国王直接管理,有自己的法律和特权。
教师和学生有着相对自治的地位,他们可以自行组织教学活动和研究项目。
大学分为法学、医学和神学三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教师和学生。
4. 大学的传统价值观大学传统上强调对知识的追求和批判性思维。
它强调自由思考和自由表达,相信知识的价值是独立于政治或宗教的。
大学传统还包括对精神和道德的追求,大学是人的道德和精神修养的场所。
5. 大学的发展历程大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中世纪、文艺复兴和现代三个时期。
中世纪时期,大学作为教会的一部分,不断发展壮大。
文艺复兴时期,大学开始脱离教会的控制,出现了许多新学科,如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
现代时期,大学逐渐成为了国家的工具,开始参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事务。
6. 大学的全球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国际化的趋势,大学的全球化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大学开始面临国际化、多元化和多文化的挑战,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来迎接这些挑战。
7. 大学的未来发展目前,大学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给大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
大学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更好地为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大学史纲知识点总结大学的起源及传统学科大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与发展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与发展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与发展是欧洲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后世的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梳理大学的起源、组织结构、教学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与发展。
一、起源与发展中世纪欧洲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1世纪后期,受到当时修道院学校的启发。
修道院学校是中世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初由修道士们创办,主要培养修道士和教堂的官员。
随着修道院学校的发展,一些普通市民和贵族子弟也开始进入修道院学校接受教育。
在这个背景下,中世纪欧洲大学应运而生。
欧洲大学的兴起与教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教会对知识的追求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会渴望培养更多的神职人员,以支持教会的发展和宗教的传播。
于是,教会开始资助一些教育机构,并逐步建立了大学这样的高等教育机构。
二、组织结构与特点中世纪欧洲大学的组织结构与现代大学有所不同。
大学由四个“学院”组成:文学院、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
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院长和教授,负责教授各自领域的知识。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择所属的学院,并在该学院学习。
大学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通过教师的口述和解释来传授知识。
学生们则通过笔记记录和讨论来消化和理解所学的知识。
此外,大学还设立了一些辅助教学的机构,如图书馆和实验室,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三、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中世纪欧洲大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
其中,神学是最重要的学科,因为中世纪的社会十分宗教化,教会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法学和医学也是当时的重要学科,为社会提供了法律和医疗服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学科范围逐渐扩大,新的学科如哲学、数学、自然科学等也逐渐引入。
这为欧洲的学术繁荣奠定了基础,并对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影响与启示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与发展对于后世的教育制度和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奠定了现代大学的基本模式和教学方式,启发了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者和思想家。
(完整word版)大学的起源
1.
中世纪大学起源在11 世纪末12 世纪初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一些地方,师生们为了使自己的权利受法律保护,仿照手工艺人行会的方式,组成教师行会或学生行会: 教师按所教的学科组成行会性质的“教授会”( facultas) ,学生按籍贯组成“同乡会”( nation) 。
根据需要,这些学生团体和教师团体结合成学习和研究的“组合”( universi-tas) 。
拉丁文“大学( universitas) ”一词,原意就是包括各种行业的“行会”“社团”“公会”之意。
设立目的是为了保护市场、决定职业标准等等,具有自发性、自治性和自卫性的特点。
中世纪晚期,学生和学者逐渐发展为一个职业阶层,于是有了组成行会的需要,“universitas”也就专用于指称大学西方现代大学的许多特征都源于中世纪大学,如学科分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位制度等都是直接从中世纪大学继承而来的。
自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至今,一直存在着渊源,或模仿,或照搬,或借鉴,或改造,可分为3 个阶段:第一阶段,师法欧美与日本,初创大学阶段( 19 世纪末—1949 年) 。
特点是教育层次低,高校数量少,公私立院校并存,高等教育普及率很低。
曾经出现的短暂繁荣,以我国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以及抗战时期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为代表。
大学的发展及趋势
02
01
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确保科研成果的合 法权益得到保障。
04
03
国际声誉与排名
国际排名
大学在国际排名中的表现是衡量其国际 化程度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国际化战略
制定并实施国际化战略,明确发展目 标、任务和措施,推动大学的国际化
进程。
国际声誉
通过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和社会 服务等方面的水平,提升大学的国际 声誉和影响力。
绿色校园建设
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 好型校园。
可持续发展研究
开展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研工作,为解决全球性问题 做出贡献。
谢谢聆听
详细描述
传统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 整性,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 记忆,通常采用讲授、背诵、考试等 教学方式。
通识教育模式
总结词
注重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详细描述
通识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强调跨学科学习、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绩。
社会参与与社区服务
01
02
03
校企合作
加强与企业合作,为学生 提供实践机会,同时满足 企业的人才需求。
社会服务项目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 识。
创新创业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 业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 价值。
绿色可持续发展
环保教育
将环保理念融入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03
早期的大学通常由教师和学生组成,他们自主管理 学校,制定规章制度,并选举校长。
中世纪大学的变革
01
大学知识点历史总结
大学知识点历史总结一、古代大学知识点历史总结1. 古代大学的起源古代大学起源于中国和古希腊,中国最早的大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孔子学校和夏朝的太学,而古希腊则发展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亚历山大学。
这些古代大学都是以培养士人和官员为目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经学、文学、哲学等。
2. 古代大学的发展古代大学在中世纪逐渐传入欧洲,自特罗提纪说法到晚期后发展为现代大学的雏形。
古代大学课程逐渐扩展至包括神学、医学、法学、哲学等领域,同时也增设了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设施。
3. 古代大学的影响古代大学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古代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古代大学也为现代大学制度奠定了基础,对当代高等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近代大学知识点历史总结1. 近代大学的兴起近代大学的兴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们开始重视自然科学和理性思维,大学逐渐发展为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同时,工业革命的到来催生了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各国纷纷兴建新的大学来满足对人才的需求。
2. 近代大学的发展近代大学逐渐从传统的文理学院发展为综合性的大学,包括理工科、医学、农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同时也加强了科学研究和实践教学,使得大学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3. 近代大学的影响近代大学的兴起是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
现代科技研究和产业发展都依赖于大学提供的科研人才和技术成果。
三、当代大学知识点历史总结1. 当代大学的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国际化、综合化和信息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大学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大学教育也更加注重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大学还在继续拓展学科领域,建设跨学科研究机构,培养综合性人才。
信息技术的普及也为大学教育带来了新的变革,如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
2. 当代大学的挑战当代大学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包括学术腐败、学术自由、大学治理、学生负担等方面。
学术腐败问题主要表现为学术造假和论文抄袭等不端行为。
大学的发展历史
大学的发展历史大学的发展历史作为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历经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以下将从五个方面探讨大学的发展历史。
1.大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大学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学者行会,这些学者聚在一起,共同研究学问,并称之为“大学”。
最初的大学并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机构,而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自治团体,自行决定教学内容和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逐渐成为官方认可的教育机构,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2.中世纪大学的诞生与学术自由中世纪时期,欧洲的大学迅速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巴黎大学。
该大学以“知识、真理、自由”为核心理念,强调学术自由和独立精神。
这种理念不仅推动了当时的知识进步,也奠定了现代大学的基本原则。
3.近代大学的改革和创新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近代大学经历了深刻的改革和创新。
德国的柏林大学率先引入了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将科学研究与教育相结合,推动了人类知识的进步。
此外,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则注重学科交叉和跨领域研究,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4.现代大学的多元性和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代大学逐渐呈现出多元性和全球化的特点。
大学之间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跨国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此外,大学的学科设置和课程内容更加多样化,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5.当代大学的科研与教育变革当代大学面临着科研与教育的新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跨学科研究和创新成为大学的重要任务。
同时,教育方式也在发生变革,包括在线教育、混合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此外,大学还承担着推动社会发展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责任,如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等。
这些挑战和变革促使当代大学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
大学的名词解释
大学的名词解释大学,是指拥有较高教育、研究和学术自主权的高等教育机构。
它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推动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
在大学中,学生可以接受系统、专业和深入的学科知识教育,同时也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和学术讨论。
一、大学的历史与演变大学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那时的学府是承载哲学、科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
在中世纪欧洲,大学开始发展成为集合学科的高等教育机构,由修道院和教堂运营。
大学在这个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教士和服务宗教。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逐渐演变为现代高等教育的模式。
在19世纪,大学的作用不再局限于宗教教育,逐渐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
这个时期,大学开始注重研究和学术自由,成为独立的学术机构。
二、大学的特点1. 学科多样性:大学内设有各个学科专业,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等众多领域。
这使得学生能够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和天赋的专业,并在专业领域深耕。
2. 教授与学生的互动:大学注重师生互动,教授与学生之间形成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启发。
这种互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也能促进科研成果的产生。
3. 科学研究:大学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通过科学研究,大学能够推动学科的发展和革新,同时也为社会解决问题提供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4. 学术自由:大学是学术自由的重要保障者。
学者有权自由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并进行学术研究。
这种自由能够激发创新和进步。
5. 超越课堂:大学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也包括社会实践和实习等环节。
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和社会活动,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
三、大学教育的意义1. 个人发展:大学教育是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
通过大学教育,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不仅能够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还能够提升自身的终身学习能力。
2. 社会进步: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毕业生能够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
他们能够应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和创新。
大学的起源与发展
大学的起源与发展大学,这个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教育机构,其历史源远流长。
要探寻大学的起源,我们需要将时光回溯到遥远的过去。
在欧洲,大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当时,社会的发展促使人们对知识和教育有了更强烈的需求。
宗教在那个时期占据着主导地位,教会成为了知识的主要传承者和守护者。
教会学校的兴起为大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早期的大学往往没有固定的校园和建筑,教师和学生们聚集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学术共同体的组织。
这些组织最初以教授神学、法律和医学为主,课程内容主要基于古代经典和宗教教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科的范围逐渐扩大,包括了哲学、数学、天文学等多个领域。
在中世纪的欧洲,博洛尼亚大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之一。
它以法学教育而闻名,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学生。
巴黎大学则在神学和哲学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
这些早期的大学在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特点。
例如,学生们需要跟随特定的教师学习,通过辩论和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们则拥有较高的学术权威和社会地位。
大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变革。
宗教改革运动、政治动荡以及社会经济的变迁都对大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大学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不断调整和发展。
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兴起,大学的功能和使命发生了重大转变。
科学研究逐渐成为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在大学里纷纷建立,学者们开始致力于探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奥秘。
德国的柏林大学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强调教学与研究的结合,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者和科学家。
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大学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科门类日益丰富。
除了传统的文科、理科和工科,新兴的学科如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等也逐渐涌现。
大学不再仅仅是培养精英阶层的场所,而是逐渐向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开放,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大学的起源与发展
大学的起源与发展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一直对大学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我多年的学术探索中,我发现大学的起源与发展与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变迁密不可分。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大学的起源和发展,并分析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大学的起源大学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学术机构。
古希腊的柏拉图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以及古罗马的斯多亚学派都是早期大学的雏形。
这些学派强调思辨和研究,提倡自由讨论和学术交流,为后来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世纪的到来,大学逐渐发展成为教育和学术研究的中心。
最早的大学可以追溯到11世纪的欧洲。
这些大学一开始是由教堂控制和管理的,主要培养神职人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逐渐从宗教教育转变为普及教育,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和学者。
在这个时期,大学开始出现不同的学科专业,如神学、哲学、法律和医学等。
二、大学的发展大学的发展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人文主义的追求推动了大学的进一步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强调人文学科的研究和教育,如文学、历史、艺术和音乐等。
这一时期的大学也开始重视实验科学的发展,如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大学的发展又迎来了新的变革。
工业革命带来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开始重视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的研究。
此外,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推动了大学的发展,大学开始提供更多的专业学位课程,如工程、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
三、大学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大学作为知识的殿堂和智慧的源泉,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首先,大学是培养人才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
大学通过教育和研究,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专业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大学是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平台。
大学不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场所,还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人才,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此外,大学还在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的起源
大学的起源古代埃及、印度、中国等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但多数学者认为,这些地方的高等教育机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一般认为,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这一时期出现的高等教育机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如组成了系(faculty)和学院(college),开设了规定的课程,实施正式的考试,聘请了稳定的教学人员,颁发被认可的毕业文凭或学位等等。
中世纪大学在它诞生之初,“不是一块土地、一群建筑甚至不是一个章程,而是老师和学生的社团和协会。
”即仿照手艺人行会的方式,所有的教师联合成特殊的组织即专业行会,称为系或教授会(faculty)(后来把系理解为教授某部门知识的大学分部);学生则组成同乡行会,双方各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1087年,意大利建立了第一所正规大学——博罗尼亚大学,为教皇格列高里7世所支持,它是欧洲最著名的罗马法研究中心。
此后,博洛尼亚大学成为了整个欧洲的学术圣地。
随后,欧洲各地相继出现了大学。
universitas(大学)这个名称,是1228年由教皇颁布的敕令首先对教师和学生使用的。
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本为执有特许状的一种社团,享有高度的自由,实行完全的自治。
教者可以自由的讲授,学生可自由的研究,允许大学师生结社、罢课、罢教,自由安排课程、聘请教师或享有迁移权、行乞权、免纳捐税、平时免受兵役和不受普通司法机关管辖等。
中世纪的大学都在不同程度上要受到教会的控制,都必须开设神学方面的课程;而大学的教师也大多数都是传教士或基督徒。
“因为是教会办的学校,世俗的政治权威管不着它,也许这就是后代大学自治的渊源。
”巴黎大学是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典范。
享有“哲学家的天城”的美誉的巴黎大学成为欧洲各国学生云集的中心,鼎盛时期师生达5万多人。
当时广为流传“罗马有教皇、德国有皇帝、法国有知识”的说法。
1167年,英王亨利二世禁止英国学生入读巴黎大学。
1168年,巴黎大学的学者们来英国创办了牛津大学。
13世纪的牛津大学成为当时欧洲的科学中心,西方近现代的科学在那里萌芽。
第一讲:中国近代大学导论
2、文化比较研究模式 研究取向在早期的教会大学史的研究中 表现得最为明显, 表现得最为明显,如Jessie Lutz基督教 Lutz基督教 教 会 大 学 的 研 究 Jessie Lutz ,China
and
the
Christian
Colleges
(Ithaca,N. (Ithaca,N.Y.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1), 中 文 译 本 见 1971), 曹钜生译《 中国教会大学史》 曹钜生译 《 中国教会大学史 》 , 浙江教 育出版社1987年版。 育出版社1987年版。
人物:校长、 人物:校长、教授与学生 北京大学:蔡元培、蒋梦麟、 北京大学:蔡元培、蒋梦麟、胡适 清华大学:罗家伦、 清华大学:罗家伦、梅贻琦 东南大学-中央大学:郭秉文、 东南大学-中央大学:郭秉文、罗家伦 南开:张伯苓 复旦:马相伯、 复旦:马相伯、李登辉 燕京大学:司徒雷登
社会方面:政治变迁与社会发展 晚清改革与变法 五四新文化运动 北伐与首都迁移 日本入侵与战略转移
中古大学中以意大利的勃罗尼亚 (Bologna)、英国的牛津大学为最 Bologna)、英国的牛津大学为最 早,其他如葡萄牙的科英布拉、法 国的巴黎、英国的剑桥,意大利的 萨里诺(Salerno) 萨里诺(Salerno),德国的海德堡、 科隆,都是中古大学的佼佼者。
3、中古大学的特点: 1、与宗教密不可分:大学最早的型态是 寺院型态, 13世纪则为教堂型态 , 寺院型态 , 13 世纪则为教堂型态, 之后 才变为基尔特型态。 才变为基尔特型态。 2、世界精神、超越国界特性。14世纪的 世界精神、超越国界特性。14世纪的 欧洲在学问上有其统一性, 欧洲在学问上有其统一性 , 有共同的语 言 ( 拉丁 ) , 共同的宗教 ( 基督教 ) , 拉丁) 共同的宗教( 基督教) 教师和学生可以云流四方。 教师和学生可以云流四方。
大学的起源 读后感
大学的起源读后感《<大学的起源>读后感》哇塞!最近我读了一本超级厉害的书,叫《大学的起源》。
读完之后,我的小脑袋瓜里就像炸开了烟花一样,有好多好多的想法!你能想象吗?在很久很久以前,居然没有大学这种东西。
那时候的人们想要学习知识,可没有像我们现在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也没有那么多厉害的老师。
这就好像在一片黑暗中摸索,没有方向,没有指引。
书里说,最初的大学是在欧洲出现的。
那时候的大学可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它们可能只是几个学者聚在一起,讨论着各种深奥的问题。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班的小组讨论,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想法,虽然有时候会争论得面红耳赤,但都是为了能找到更好的答案。
我就在想啊,那些最早的大学生们,他们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有时候会为了一道难题抓耳挠腮?是不是也会在考试前紧张得睡不着觉?他们没有电脑,没有手机,那他们是怎么学习的呢?书中还提到,大学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渴望。
这就好比一个饿了很久的人,突然看到了一桌丰盛的美食。
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品尝,去吸收那些宝贵的知识。
在那个时候,能上大学的人可都是非常了不起的。
他们要克服很多困难,比如路途遥远,生活艰苦。
这就好像爬山一样,山路崎岖,但是他们还是咬着牙坚持往上爬,只为了能看到山顶那美丽的风景。
我还和爸爸妈妈讨论了这本书呢。
我问他们:“如果你们生活在那个时候,会去上大学吗?”爸爸笑着说:“那肯定会去啊,知识就是力量嘛!”妈妈也点点头说:“对呀,不管多困难,都不能放弃学习的机会。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觉得,我们现在能在这么好的环境里学习,真的是太幸运啦!我们有舒适的教室,有各种各样的学习工具,还有耐心教导我们的老师。
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我觉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一切,努力学习,就像那些最早的大学生们一样,为了追求知识,不怕困难,勇往直前!这就是我读完《大学的起源》的感受,你呢?你是不是也和我有一样的想法?。
大学的起源
一、大学的涵义及大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在欧洲中世纪大学创办前,高等教育存在了数千年。
古代埃及、印度、中国等都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古希腊、罗马、拜占廷及阿拉伯国家都建立了较完善和发达的高等教育体制。
虽然许多教育史家把上述地方的高等学府也称之为大学,但严格地说,它们不是真正意义的大学。
大学”是拉丁文“ universita一词的译名,专指12世纪末在西欧出现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这种机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如组成了系(faculty)和学院(college),开设了规定的课程,实施正式的考试,雇佣了稳定的教学人员,颁发被认可的毕业文凭或学位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大学起源于12 世纪。
在大学出现之前,西方的高等教育仅残存于教会机构如修道院和大教堂之中。
当时最早在智力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教士是乡区的修道士,他们开办了重要的学校和图书馆,如529年由天主教本笃会建于意大利卡西诺山(Cass inc)的隐修院。
有学问的修道士在八、九世纪加洛林(Carolingian)王朝的文艺复兴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的首创精神更多地由更世俗的城市化的牧师所发扬光大。
与居于修道院内的修道士不同,世俗的牧师担任了管理外部世界的职责,并深入到复兴的城市生活之中。
随着他们人数的增加,教堂特别是大教堂所辖的学校也增加了。
单个的教师和讲师开始在这些城市学校中出现,社会形成了广泛尊重知识的风气,来自各地的学生们聚集在设有大教堂的城市听他们讲课,在巴黎、博洛尼亚和牛津等地,学生人数数以百计。
随着人数的扩张,产生了建立某种形式的组织的需要。
为了保障权利、利益和提供法律保护,师生们遂仿照手艺人行会的方式,组成教师或学生行会。
拉丁文“大学”一词的原意是行会,起初并没有学术或教育的涵义,当然不是手艺人的行会,而是学者或学生的行会。
因此,“一个大学不是一块土地、一群建筑甚至不是一个章程,而是老师和学生的社团和协会。
大学在开办时没有真正的地产,这一事实使得大学极富流动性,早期的大学因此能够以停办或迁址到其他城市作为交涉手段,而使地方当局做出某些让”早期大学的出现反映了新形势的要求。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课堂笔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课堂笔记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一、中世纪城市的兴起1.主要城市类型:(1)商业城市: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市场兴旺。
如威尼斯、热那亚。
(2)行政城市:行政机构较发达的城市,如巴黎、罗马。
(3)宗教城市:依托于教堂组成,如罗马、巴黎、坎特伯雷。
2.城市经济:(1)商业:中世纪城市商人主要进行绸缎、毛织品、皮革加工、纺织、磨面粉等生产和贸易。
(2)手工业:中世纪城市的手工业主要有制革、木材加工、陶瓷、金属加工等。
(3)金融:中世纪城市的金融业主要包括兑换行、贷款业、汇票和手票等。
3.城市文化生活:(1)城市公共空间:如广场、教堂、市中心等。
(2)社交活动:如巡游、露天市场、庙会等。
(3)文化活动:如戏剧、音乐、绘画等。
二、中世纪大学的兴起1.大学的起源:(1)大学起源于教会中的学院。
(2)最早的大学:意大利波隆那大学(形成于11世纪末)。
(3)其他早期大学:法国巴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
2.大学的发展:(1)课程体系:中世纪大学的主要课程有神学、法学、医学、哲学。
(2)形式:中世纪大学的教学形式是讲学和学生课下研究。
(3)学术氛围:中世纪大学注重学术独立性和自主性,重视讨论和辩论。
3.大学的贡献:(1)传承古代学术成果;(2)培养人才,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3)促进了科学和文化的进步,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三、城市和大学的联系1.城市对大学的影响:(1)城市为大学的存在提供了富足的物质条件;(2)城市对大学学生提供了各种必要的生活和文化条件;(3)城市发展和大学文化交流使得城市的文化生活更加繁荣。
2.大学对城市的影响:(1)吸引了大量学生前来学习和生活,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2)大学向城市输送了大量人才,推动了城市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3)大学成为了城市文艺复兴的中心,推动了城市文化艺术的繁荣。
大学史记知识点归纳总结
大学史记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古代大学的起源和发展1. 古代大学的起源古代大学起源于中国,最早的大学是中国的国子监和太学,是为官员选拔和培养学生的机构。
后来,古希腊的柏拉图学院、亚里士多德学园等也被认为是古代大学的雏形。
2. 古代大学的发展在中国,国子监和太学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学。
国子监在唐代成为皇家学府,太学则是为选秀士和培养官员而设立的学校。
而在欧洲,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哲学学院和学园也为后来的大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基督教的传播,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也成为了欧洲大学的发展基础。
二、现代大学的兴起和变革1. 文艺复兴对大学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求知欲望和对知识的需求增加,大学也迅速发展。
在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大学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逐渐兴起。
2. 启蒙运动对大学的影响启蒙运动时期,人们开始强调人的理性和知识的重要,大学开始强调推动科学发展和普及教育。
三、现代大学的发展和变革1. 教育体制的变革现代大学开始注重学科分类和专业发展,教育体系和学科设置开始逐渐完善。
同时,学术自由和学术独立也成为了现代大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2. 社会需求和大学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大学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现代大学的挑战和改革1. 全球化挑战全球化的发展对现代大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开始面临来自全球范围内的竞争。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对现代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需要加强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
五、现代大学的未来发展1. 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未来大学需要积极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2. 国际化发展未来的大学需要更加积极地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加强与世界各地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结语大学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知识的传承和人类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大学制度建设思考讲座PPT
从法理上明确了: 1. 高校党委是公办高校的领导核心,高校党委会(常委 会)是大学的最高决策机构。 不少高校采用“党政联席会议”作为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 “党政联席会议”的成效取决于党政一把手的合作与默契。 但从会议机制上看,党委决策“三重一大”事项,往往需要 在调研、酝酿基础上充分讨论、共同决策。通常“党政联席 会议”议题既多又杂,该讨论的“三重一大”事项往往不能 深入,遇到强势的主要负责人,更容易使讨论走过场。另一 方面,对于具体行政事项,多数是一种“选择”,讨论过于 民主、琐碎,又会影响工作的效率,也不能体现发挥领导班 子每一个成员“分工负责”的要求。 客观地讲,即便是参加会议的校领导是同一批人,但“党 政联席会议”容易混淆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对不同性质问题 的研究和决策方式,影响科学决策。
中国的现代大学是年轻的、开放的,本身就是教育国 际化的产物;同时又是具备中国独特文化背景和教育模式 的办学机构和国家(事业)机构。她有着办学机构的一切 需求,也存在着国家机构的许多弊病。这是中国大学的现 实,也是所有大学的领导和管理者不能忽视的工作背景和 基础。
(三)如何评价当代中国大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蔡元培先生为《北京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册》作序中指出: 然往昔太学国学,其性质范围,均与北京大学不可同年而语。 而北京大学本体,则不得不认为二十岁之青年也。
2. 西方大学经历近千年历史,发展成现代大学。其中, 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纽曼),大学要实行 “自由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由科学而达至修养” (洪堡)及“大学教育直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 (威斯康辛)。
《高教法》赋予高校党委的领导职责中,既有重大事 项的决策功能,又有对学校工作的某种直接领导和管理的 职能。而校长的职权中,既有对重大事项参与决策和组织 实施、执行的功能,也有作为行政法人,对组织教学、科 学研究和其他行政工作行使直接管理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大学的涵义及大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在欧洲中世纪大学创办前,高等教育存在了数千年。
古代埃及、印度、中国等都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古希腊、罗马、拜占廷及阿拉伯国家都建立了较完善和发达的高等教育体制。
虽然许多教育史家把上述地方的高等学府也称之为大学,但严格地说,它们不是真正意义的大学。
“大学”是拉丁文“universitas”一词的译名,专指12世纪末在西欧出现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这种机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如组成了系(faculty)和学院(college),开设了规定的课程,实施正式的考试,雇佣了稳定的教学人员,颁发被认可的毕业文凭或学位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大学起源于12世纪。
在大学出现之前,西方的高等教育仅残存于教会机构如修道院和大教堂之中。
当时最早在智力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教士是乡区的修道士,他们开办了重要的学校和图书馆,如529年由天主教本笃会建于意大利卡西诺山(Cassino)的隐修院。
有学问的修道士在八、九世纪加洛林(Carolingian)王朝的文艺复兴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的首创精神更多地由更世俗的城市化的牧师所发扬光大。
与居于修道院内的修道士不同,世俗的牧师担任了管理外部世界的职责,并深入到复兴的城市生活之中。
随着他们人数的增加,教堂特别是大教堂所辖的学校也增加了。
单个的教师和讲师开始在这些城市学校中出现,社会形成了广泛尊重知识的风气,来自各地的学生们聚集在设有大教堂的城市听他们讲课,在巴黎、博洛尼亚和牛津等地,学生人数数以百计。
随着人数的扩张,产生了建立某种形式的组织的需要。
为了保障权利、利益和提供法律保护,师生们遂仿照手艺人行会的方式,组成教师或学生行会。
拉丁文“大学”一词的原意是行会,起初并没有学术或教育的涵义,当然不是手艺人的行会,而是学者或学生的行会。
因此,“一个大学不是一块土地、一群建筑甚至不是一个章程,而是老师和学生的社团和协会。
大学在开办时没有真正的地产,这一事实使得大学极富流动性,早期的大学因此能够以停办或迁址到其他城市作为交涉手段,而使地方当局做出某些让步。
”早期大学的出现反映了新形势的要求。
首先是欧洲新的环境的刺激。
12世纪时,由于十字军东征后与穆斯林和拜占廷帝国的联系,提高了欧洲的文化和智力水平。
随着“新亚里士多德”和其他人的重新发现,随着新翻译的古代著作被吸收,随着罗马法研究的复兴,真正的知识激增发生了。
同时。
西欧的经济开始发展,城市生活再一次变得充满活力。
随着城市和贸易的复兴,行会和联合组织发展成为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此外,中世纪后期逐渐错综复杂的社会需要大量受过训练的管理者、律师、文书、医生和牧师,他们需要在某处获得高深的训练,于是沙特尔、奥尔良、兰斯、拉昂、约克和索尔兹伯里这些地方的主教学校成为最早试图满足这些需要的教育机构。
然而,与巴黎主教学校巨大的声誉相比,这些学校很快逊色了。
在巴黎,像威廉(WilliamofChampeaux)和阿伯拉尔(PierreAbelard)这样的著名教师,吸引了大批热心的学生,迈出了创办大学的第一步。
在12、13和14世纪,universitas一词运用很广,常常用于表示一些合作性的团体,如手艺人行会、自治团体以及教师或学生行会。
只是在14世纪以后,universitas才与大学有了特定的联系;以后这个词用于不太正式的文件中,表明大学在总体上是复杂的,而不仅仅是一个行会组织。
然而,最通常表示中世纪比较正规的大学的正式术语是“studiumgenerale”。
“studium”的涵义是指一个中心,该中心是由一些有组织的学习团体构成的;“generale”的涵义不是指已经了解的事物的通常性或普遍性,而是指这个中心从超越本地区范围的一个广大的地理区域内招收学生的权限。
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到,仅仅能满足一个城镇或一个有限区域需要的中心被看作是“studiumpaticulare”或“特别学校”。
除有时作为人文学科的教学场所外,“studiumgenerale”需要设立法律(教会法、民法或二者兼而有之)、神学或医学中的至少一科。
为了保证课程中所有学科的连续性,这个中心要保持一定数量的能够胜任教学的优秀教师。
二、欧洲最早的大学在大学发展的早期,大学是逐渐形成的,也没有根据专门的法令创办的大学,因此不可能为任何一所早期大学指定一个确切的创建时间。
一般认为,博洛尼亚在1150年时已获得了大学的身份,虽然早在11世纪下半期,这里就出现了私立法律学校。
巴黎大学大约在1200年、牛津大学在1220年,也具有了大学的身份。
但是在13世纪晚期和14世纪,设定一所大学要有法律的认可。
博洛尼亚、巴黎、蒙比利埃、帕多瓦、奥尔良、牛津和剑桥这些大学在它们获得正式的资格之前就已经是合法的大学了。
从13世纪后半期开始,所有需要专门建立的大学以及以前根据习惯设立的大学需要从合法的机构获得有效的认可,这种做法已经被普遍接受。
将一所大学(不论是新设立的还是已经有的)作为“studiumgenerale”予以认可的具有效力的机构是由教皇或皇帝决定的,因为只有他们才被认为有资格授予大学普遍认可的权利。
西方大学的起源现代主义的代表诗人T.S.艾略特(1886~1965)说:“如果基督教不存在了,我们整个文化也将消失。
一切将从零开始,你得经过若干个世纪的野蛮状态”。
中世纪初期,统治西欧的各蛮族王国在文化教育方面是一片空白。
这时,基督教会就成了古代文化的承担者和传播者。
由教士本尼狄克创立并为教皇格里高里一世所发展的修道院制度,保存了古代文化知识。
在教会的努力下,陆续出现了一些修道院学校、大主教区学校和教区学校。
教会学校逐步形成了被称为“七艺”(文艺学科教育)的学习课程。
七艺是古希腊、罗马的传统课程。
在希腊时代,柏拉图提倡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加上智者们的教学科目语法、修辞、辩论术,这七门课程在古希腊后期已逐渐成为学校普遍教授的科目。
到罗马共和时期以及帝政时期,学校的教学科目基本上继承了希腊传统。
卡希欧多尔(元480~575年)在《神学与世俗学导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七艺”这个词,将古罗马学校的文法、修辞、逻辑这“三艺”,与算术、几何、音乐、天文这“四艺”合并为“七种自由艺术”,并强调世俗文献对于基度徒也具有重要意义,“七艺”成为中世纪教育的基础。
中世纪大学是市民社会的产物。
在城市的发展中,兴起了各种手工业行会、商会,它们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
这成了大学的榜样。
大学在它诞生之初无非是教师和学生的行业公会,学校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管理。
所有的教师联合成特殊的组织即专业行会,称为系或教授会(faculty),后来把系理解为教授某部门知识的大学分部;学生则组成同乡行会,双方各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简单来说,大学作为一种行会体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师关系。
1087年,意大利建立了第一所正规大学博罗尼亚大学为教皇格列高里7世所支持,它是欧洲最著名的罗马法研究中心。
随后,欧洲各地相继出现了大学。
那时的大学的学生没有国籍限制,都使用拉丁语。
中世纪的大学都在不同程度上要受到教会的控制,至少是精神方面的控制,都必须开设神学方面的课程;而大学的教师也大多数都是传教士或基督徒。
顾准说:“因为是教会办的学校,世俗的政治权威管不着它,也许这就是后代大学自治的渊源。
像明太祖的《大诰》之类的政令,是越不过大学的门墙的”。
1219年教皇发布命令规定,未经博洛尼亚的副主教考试合格并颁发许可证,任何人不得被任命为教师(被授予博士学位)。
universitas(大学)这个名称,是1228年由教皇颁布的敕令首先对教师和学生使用的。
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本为执有特许状的一种社团,享有高度的自由。
大学作为一种行业公会,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机构,实行完全的自治。
它既不受任何上级的管辖,也不受所在地方的限制。
如果学校与市政当局发生矛盾,或者对所在地的条件及环境感到不满意,便会全校搬到其他地方继续办学。
教者可以自由的讲授,学生可自由的研究,允许大学师生结社、罢课、罢教,自由安排课程、聘请教师或享有迁移权、行乞权、免纳捐税、平时免受兵役和不受普通司法机关管辖等;几乎不受君主的干涉。
皇帝费迪南德(Federico I)一世1158年颁布法令规定大学不受任何权力影响,可以进行独立研究。
教会、世俗君主与独立自治城市的三足鼎立为中世纪大学的发展提供了生存空间。
正是利用这种形势,在与教会与世俗君主以及与自治城市当局的摩擦和斗争中,中世纪大学为自己争得了独立自治权,并为后世的大学留下了自治传统。
中世纪的大学一度与教会、封建领主构成了独特的“三权鼎立”关系。
如果说,教会统治的是人的信仰,封建领主管辖的是人的世俗生活的话,那么大学的疆域则是学术与知识。
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类型。
以最早兴起的博罗尼亚大学为代表的称为“学生大学”,由学生主持校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时限和授课的时数等,均由学生决定,欧洲南部的大学,如法国(巴黎大学除外)、西班牙、葡萄牙等地的大学多属此种类型。
以法国巴黎大学为代表的称为“先生大学”,由教师掌管校务,欧洲北部的大学,如英格兰、苏格兰、瑞典、丹麦、德国等地的大学,则多属此种类型。
巴黎大学是由巴黎圣母院的附属学校演变而来。
1200年法王承认巴黎大学的学者具有合法的牧师资格,有司法豁免权。
1215年教皇特使为巴黎大学制定了第一个章程,取消圣母院主事对巴黎大学的控制权,巴黎的教师协会获得了合法团体的资格,至此完成了由习惯认可的大学到被法律承认的大学的转变。
1229年宪兵司令和士兵打死打伤几名学生,大学宣布罢课,学生们投往牛津、剑桥、图卢兹、奥尔良等地。
1231年教皇出面调停,同意颁布新的章程,使巴黎大学最终摆脱了主教的控制,并拥有结盟权和罢课权。
同时,国王圣路易承认巴黎大学具有法人资格,使巴黎大学完全摆脱了被监护的地位。
至此,巴黎大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团体正式成立。
1217年,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托钵僧进入巴黎大学,提高了大学的实力。
在1245~1265年间,托钵僧为巴黎大学提供了大量卓越的教师,包括1239~1247年执教的罗吉尔.培根;1248~1257年执教的圣博纳旺蒂尔(StBonaventure),还有三次在巴黎大学执教的圣托马斯.阿奎那。
1257年索邦神学院创办,得到罗马教皇的支持。
神学院授予“神学博士”学位,获学位者才有资格任教或担任神职人员。
由于考试极严,学生水平较高,索邦神学院的影响越来越大,实际上已成为巴黎大学的代名词。
巴黎大学是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典范,是欧洲各国学生云集的中心,13世纪的巴黎有欧洲雅典之称,享有“哲学家的天城(Civitas Philosophorum)的美誉。
巴黎大学鼎盛时期师生达5万多人。
当时就有“罗马有教皇、德国有皇帝、法国有知识”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