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18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含义;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否定之否定原理;1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4.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5.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9.人的价值原理.编辑本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革命本性及其现实意义一、思辨的、直观的和科学的实践观把实践纳入哲学并使之成为核心概念,不是马克思的创造。
在马克思以前,康德、费希特,以至青年黑格尔派的契希考夫斯基、赫斯等,都已这样做了。
但是,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他们所讲的实践和马克思讲的并不是一回事。
说到底,他们都在精神范围建构实践,把实践归结为意志的活动。
这种唯心主义实践观,已为大家所熟知。
但是,还有一种实践观,它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却似乎也很难归入唯心主义实践观一类。
比如费尔巴哈,他把实践理解为纯功利的行为,是琐碎的生活和利己活动,其典型形式,就是“卑污的犹太人的赚钱活动”。
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实际上是一种直观的实践观。
他把当下的实践形式,即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视为实践的总体。
因此,他认为实践在本质上是排斥理论的。
为了维护理论的权威,更为了其人道主义理想,费尔巴哈断然把实践排除在哲学的视野之外。
他的这种理论失误,人们通常只将其归结为对实践的偏见,即对实践作了价值上的否定判断;而对他的直观的实践观本身则并不注意。
这样,当此种实践观改换面目出现时,就甚至可能会大受欢迎。
最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最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哲学篇一、导论 (2)二、唯物论 (4)三、辩证法 (7)四、认识论 (12)五、唯物史观 (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政治经济学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22)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22)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22)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23)四、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23)五、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24)六、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4)七、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26)八、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27)九、资本积累 (29)十、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29)十一、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31)十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32)十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33)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34)一、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34)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4)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36)四、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7)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38)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38)最新版马原哲学篇全知识点总结,按照高中哲学生活分块整理,既包含高中生高考必备矛盾分析法原理+论述,又融入大学生期末必考知识点“时间和空间”、“和谐”、“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等,无论你是马原摸鱼一学期,期末周摸黑在学习,还是刻苦听课17周,还是满脑空空,我以本人期末马原4.0的绩点向您保证,此文档将保你假期无忧!当然,空有文档还不行,还需要您抓紧摸黑复习呀!期末加油!!!一、导论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三大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
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
这些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第一,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第二,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第四,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用世界观来指导人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
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12.否定之否定原理;
1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14.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
15.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1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
1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
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9.人的价值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的统一。
可以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三个方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大家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1.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①德国的黑格尔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体系的“合理内核”(也称内核),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
②德国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大胆的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这种思想是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
3.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前人的结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4.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地革命性和自觉的实验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的根本原因。
5.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 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名词解释: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3.现象—4.归纳—5.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及时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领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6.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7.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8.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9.理论创新—10.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1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1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13.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4.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5.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区的路线16.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统一。
17.剩余价值率—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拿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而不应该把它去同全部资本相比。
其公式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5.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十八讲
1.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发展是历史的、动态的、不断前进的发展过程,具有客观规律性。
2. 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
3. 资本主义经济形态:资本主义是一种以私人占有和自由竞争为基础的经济体制。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5.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保证。
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于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学说。
7.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社会生产过程中必须耗费的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8. 剩余价值: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程度与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程度存在着本质的对立。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10. 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是通过改革创新、扩大内需、加强社会保障等多种措施来实现的。
11.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战略资源。
12. 人口问题的管理:人口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必须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控制来解决。
13.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法制先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14. 民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15. 和平与发展:和平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发展是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
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
16. 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其核心是相互尊重主17.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建设性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特点)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及与时俱进(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这个人类最美好的社会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它克服了其它许多方法论和世界观的缺陷(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2)、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及与时俱进(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3、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4、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6、矛盾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7、矛盾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8、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9、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10、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13、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4、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社会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15、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16、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7、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8、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9、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20、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3.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4.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8.人的价值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1)、世界物质性原理P13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同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
P33(非原句)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P26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P26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一、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一)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因果联系原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连接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4、发展的观点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①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③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④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5、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0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0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0个原理)1.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32-35)首先,意识统一于物质:(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4)意识的内容是物质世界。
(5)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其次,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的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
(3)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40-42)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其次,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1)矛盾的斗争性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长,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的斗争性促成旧的矛盾体破裂和新的矛盾体产生,完成事物的质变,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3.辩证否定观(44-45)(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3)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意义:对旧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吸收其有利因素,抛弃不利因素,并加以发展。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62-64)(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81-83)实践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它的基本原理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实践目标的一种革命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理论等。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些基本原理。
首先是历史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每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都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深刻理解社会现象,就必须从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
其次是辩证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世界,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就必须从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出发,进行全面、具体、历史地分析。
接着是阶级斗争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发展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理论告诉我们,要改变社会,就必须依靠无产阶级领导的广大劳动群众,进行坚决的阶级斗争。
此外,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规律,指出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的现象。
剩余价值理论告诉我们,要消灭剥削,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最后是社会主义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理论告诉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就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
这些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它们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变革的方向,对于指导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 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实践观物质观1.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2)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3)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4)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5)【方法论】: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3.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与空间的客观性。
4)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是辩证统一的,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5)【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 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运动的时间与空间的客观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与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因此,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5.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大全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括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其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直接理论来源。
近代产业革命带动的生产力大发展为其发展提供了社会经济前提。
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历史舞台为其发展提供了阶级基础和政治前提。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为其发展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为其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历史舞台。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政治立场、理论品质、社会理想。
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立场: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论品质: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基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
根本要求: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4、哲学世界观及其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特殊规律。
基本问题: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何者第一性决定了唯物观和唯心观有无统一性决定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反映。
世界具有统一性,而且其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6、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
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7、实践的本质、特征、基本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规律的客观性原理P73
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P79
②方法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1)、普遍联系原理P47
原理: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与周围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着;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原理:事物自身包含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客观的)。
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地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P91。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世界上诸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①原理内容:①认识和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因为规律是隐藏在现象之中的本质的东西,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规律,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把握规律。人们要按规律办事,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或创造条件,改变条件,这都需要人发挥主观能动性。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以客观规律、客观物质条件为前提的,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客观实际,超越客观规律,可以说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掌握程度,当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也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还要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主观因素的制约,人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运动”哲学含义: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含义:事物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或事物某方面性质在一
定时期内基本不变。P60
注意:二者关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P63
“发展”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P65
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只影响作用的矛盾方面
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他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取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不要不分主次
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识——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13.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
①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也影响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注意:反对只看到矛盾普遍性,忽视矛盾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影响而非决定作用
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13.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
14.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
1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
2)、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1)、“发展”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P65
“新旧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P65
注意:运动—物质一般变化,存在方式; 变化—事物性质或状态的改变; 发展—一种运动变化,进步
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
①原理内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它们在认识过程中各有其作用----------感性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解决本质问题。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1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
2)、事物发展的原理P64-65
原理:世界始终是变化发展着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P67-70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8.人的价值原理.
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
1)、世界物质性原理P13
原理: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同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P33(非原句)
“新旧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P65
注意:运动—物质一般变化,存在方式; 变化—事物性质或状态的改变; 发展—一种运动变化,进步
3)、物质和运动关系原理
原理: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错误的。P62
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原理内容:改造主观世界就是使自己的主观世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符合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更好地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遇到新事物、新问题,不断地认识和解决新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互相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的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
原理: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正确解决方法。反对“一刀切”P98-99。
注:这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是区分事物不同的本质。二者同时存在,不可分割,不同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必须把两方面辨证统一起来:认识事物,要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工作学习,要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原理:在复杂事物的很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的处理次要矛盾。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单打一”。
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矛盾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处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来自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方法论: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
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我们应正确对待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坚定信心,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P26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