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上《送东阳马生序》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探究课文内容,完成“思考与讨论” 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作业。
1. 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 明确本节课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二、整体感知课文,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写这篇文章 的目的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那么作 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这一主题的呢?阅 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四、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 积累有关“勤奋”“专心”的名言
警句。
板书设计
感谢您的光临!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 文三大家”。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学者们称他 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 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 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 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 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 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或给予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 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 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 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 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二、介绍作者及文体知识。
1. 作者介绍。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家 贫,勤奋好学,常借书苦读,曾跟从元古文家吴莱学习。 元末诏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入山为道士,专心著书。 后应朱元璋之邀,到南京助其平定天下。明开国后,主持 编修《元史》,参与制定典章制度,被誉为“开国文臣之 首”。后因胡惟庸案受牵连,全家谪居四川,病死途中。 他擅长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文字简洁,行文富于变化。 尤以传记文成就最为突出,善于抓住特征细节刻画人物, 《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其中名篇之一。
1. 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2. 理解“赠序”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1. 掌握古今异义的实 词。
2. 体会对比的作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 舟。”明代文学家宋濂勤奋好学,一 生专心向学。“自少立志,未尝一日 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向后辈 学子倾诉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今天读 来仍然感人至深,也同样能够激励和 感召着我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 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1. 作者并没有直接劝说马生勤奋学习,那么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意图的?
明确:第1自然段先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 难和用心之专。然后在第2自然段具体写了 诸生的学习条件,与前面作者的情况形成对 比,在此基础上劝勉马生刻苦学习。
2. 作者是如何概述自己求学条件的? 明确:求学条件艰苦:为了表现艰苦,作者
教师提示:
1. 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 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 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么做的 原因。
2. 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 细节。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出词语、句、段 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并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理解重点实 词。
第14课《送东阳马生序》 课件
长春版九年级上
教学目标
1. 了解“赠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2. 在讨论中体会对比手法的好处,培
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
汇。 4.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
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 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先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条件——“家贫”。然 后又分别介绍了幼年时和成年后的学习条件。
三、诵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描写和议论部分, 并指出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 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 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 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 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 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 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 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求学途中的艰 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 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 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在叙述、描写的同时, 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 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 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 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 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 出的道理。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义。
1.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要求听清字音,把握句读。
2. 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 具书,疏通词句,百度文库解文义,在不懂 的地方做标记。
四、学生自主学习(结合书下注释和 工具书试译课文),合作学习疏通文 义。
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性复述。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作业。
1. 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 明确本节课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二、整体感知课文,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写这篇文章 的目的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那么作 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这一主题的呢?阅 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四、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 积累有关“勤奋”“专心”的名言
警句。
板书设计
感谢您的光临!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 文三大家”。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学者们称他 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 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 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 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 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 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或给予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 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 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 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 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二、介绍作者及文体知识。
1. 作者介绍。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家 贫,勤奋好学,常借书苦读,曾跟从元古文家吴莱学习。 元末诏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入山为道士,专心著书。 后应朱元璋之邀,到南京助其平定天下。明开国后,主持 编修《元史》,参与制定典章制度,被誉为“开国文臣之 首”。后因胡惟庸案受牵连,全家谪居四川,病死途中。 他擅长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文字简洁,行文富于变化。 尤以传记文成就最为突出,善于抓住特征细节刻画人物, 《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其中名篇之一。
1. 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2. 理解“赠序”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1. 掌握古今异义的实 词。
2. 体会对比的作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 舟。”明代文学家宋濂勤奋好学,一 生专心向学。“自少立志,未尝一日 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向后辈 学子倾诉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今天读 来仍然感人至深,也同样能够激励和 感召着我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 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1. 作者并没有直接劝说马生勤奋学习,那么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意图的?
明确:第1自然段先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 难和用心之专。然后在第2自然段具体写了 诸生的学习条件,与前面作者的情况形成对 比,在此基础上劝勉马生刻苦学习。
2. 作者是如何概述自己求学条件的? 明确:求学条件艰苦:为了表现艰苦,作者
教师提示:
1. 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 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 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么做的 原因。
2. 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 细节。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出词语、句、段 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并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理解重点实 词。
第14课《送东阳马生序》 课件
长春版九年级上
教学目标
1. 了解“赠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2. 在讨论中体会对比手法的好处,培
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
汇。 4.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
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 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先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条件——“家贫”。然 后又分别介绍了幼年时和成年后的学习条件。
三、诵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描写和议论部分, 并指出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 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 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 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 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 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 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 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求学途中的艰 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 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 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在叙述、描写的同时, 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 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 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 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 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 出的道理。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义。
1.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要求听清字音,把握句读。
2. 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 具书,疏通词句,百度文库解文义,在不懂 的地方做标记。
四、学生自主学习(结合书下注释和 工具书试译课文),合作学习疏通文 义。
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性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