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权力转移的八种方式,中国要准备也要超越战争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的八大变局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的八大变局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的八大变局一、商周之变(1)从内外服制度到封邦建国商代国家治理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是“诸侯之长”,是诸侯联盟的盟主。

周朝普遍推行分封制度,周天子是“诸侯之君”,与众诸侯形成君臣关系。

这一制度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局面,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是走向中央集权的重要环节(2)从继承原则无序到嫡长子继承商朝王位继承采取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的方式,并未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统治集团内部并不稳定。

周朝确立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稳定了统治集团,强化了统治秩序(3)从“尊天事鬼”到“敬德保民”商朝迷信鬼神,是“神本”社会。

周朝将注意力转移到“人事”上,强调敬天保民与道德教化这一主张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二.周秦之变(1)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2)从封邦建国转变为中央集权制(3)从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到君主专制。

(4)从礼乐文明到法家一统。

三、秦汉大变局(史学家赵翼的观点)(1)贵族政治进一步衰落世家传承受到冲击,政治上呈现出“平民化”风貌(或由“世侯世卿之局”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2)从文吏政治到士大夫政治秦朝在法家学说指导下尊崇文吏政治,要求所有官吏都坚守“为吏之道”,与坚守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的士人形成尖锐的对立。

汉武帝时期,由于儒家思想受到尊崇,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阶层崛起,士大夫政治逐渐形成。

四.魏晋大变局(1)深层的分裂局面。

西晋以前,三国鼎立:西晋之后直到隋朝统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始终分属不同的政权,黄河流域更是始终存在两个以上的政权甚至同时有十多个政权存在。

(2)复杂的民族关系。

边疆民族南下北上、东进西入,迁徙频繁,使得民族成分复杂,民族交融加速,民族战争剧烈,民族政权更替迅速(3)频繁的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阶层之众,历时之久,影响之深胜于此前任何一个时期。

江南地区大量侨置郡县曾由此设立(4)特殊的社会结构。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而造成的动荡、对峙、分裂局面,使得这一时期的等级性、宗法性、民族性、宗教性特征尤为明显。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3.2 国际关系(共12张ppt)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3.2 国际关系(共12张ppt)
习近平在访问德国时表示,中国将坚定不移维护 自己的主权、安全、反战利益,任何国家都不要指望我们会 吞下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在事关中国主 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中国的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 利益为代价,中国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中国 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 结合材料,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坚决捍卫本国的正当合法权益? (10分)
归纳总结: 请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如何看待大国之间的亲属冷热关系?
①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世界向多极化发 展,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有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的。 ②竞争、合作与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③各国的国家性质不同,利益追求、对外政策也不同,使得国际关系复杂多 变。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④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归根到底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各国间存 在复杂的利益关系,寄存在某些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国家 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冲突的根源。维护国 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⑤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 别国的内政。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的行为是非正义的、错误的,应 道遭到谴责和反对。(涉及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时作答) ⑥知果果坚定的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 本利益。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 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涉及到中国与别国之间的大国关系时作答)
①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 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分)因此,在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 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也不怕事,坚决捍卫自己的正当合法权 益。(2分) ②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4分)

和平崛起

和平崛起

“和平崛起”的定义和外部条件再探讨2012年06月21日人民网大国崛起不仅要有内部发展,也需要合适的外部条件。

历史经验表明,成功崛起的国家,既善于整合和利用国内资源,还善于利用外部资源提升其实力,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合理与准确的大战略,以便在各种复杂的国际挑战和压力面前能够化解矛盾、趋利避害,并避免提前卷入军事冲突或者战略摊牌。

本文致力于探讨以下问题: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大国和平崛起的外部条件是什么,以及崛起国家如何处理对外关系以避免崛起遭到夭折。

如何定义“和平崛起”“和平崛起”是近十年来中国对外战略的核心要素。

但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家安全利益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如何重新审视和定义“和平崛起”的概念和内涵,已经成为中国在21世纪的今天处理好各种利益与安全挑战、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今天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对外关系来看,“和平崛起”并不是绝对意味着不使用武力,或者不采取军事行动。

“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核心,应该是新兴国家在崛起的过程中不主动发动战争,或者不主动参与旨在打破任何区域,或者全球秩序的战争行动,包括不主动对其他国家采取军事行动解决争端,不对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进行军事挑衅,或者实施以争夺霸权为目的的战争。

概括来说,和平崛起“就是崛起国家不谋求以战争或者军事扩张的方式获得在国际体系中的结构性地位”[1]。

大国崛起和衰落是国际关系史上如潮汐一般生生不息的现象。

在国际关系的理论语境中讨论“崛起”或者“大国崛起”,其本质是国际体系内的结构、利益结构和财富结构重新分配的过程。

当崛起中的大国因为经济、军事、社会和政治权力的上升,具备了新的实力地位,必然要求在国际关系中占据新的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的位置,从而建立和形成与自身新的实力地位和利益要求相一致的国际体系中的结构性地位,并从这一地位出发要求国际规则与规范的更新与发展。

从国际关系史上来看,多数崛起中国家想要通过战争等暴力手段打破原有的秩序、规则和利益分配,进而达到国际关系中权力结构迅速重组的目的。

论新阶段世界权力转移

论新阶段世界权力转移

收稿日期:2010-04-14作者简介:张博(1985-),男,陕西汉中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国际政治理论与大国关系研究。

论新阶段世界权力转移张博(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乌鲁木齐830046)摘要:美国的未来学大师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定义,“权力”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甚至整个世界赖以发展的诸种基本力量的总和。

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种有形和无形的力量。

托夫勒说道:“我们生活在赖以将世界拴在一起的每一个层次都在发生这种情况”[1]。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经度过,“9·11”恐怖袭击、SA R S 的肆虐到至今还未消除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十年。

世界范围内的权力转移根据国家的力量变化也无时无刻地在转变,各国在国家利益的维护中不仅局限在经济、军事上,范围已经扩展到文化、科学等方面。

关键词:权力转移;世界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多极化中图分类号:D 81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5-0029-02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美国经济地位的相对衰弱和新兴国家的崛起当今世界,国际权力转移的话题由来已久,在金融危机之前或者说进入21世纪伊始这种论调就已经出现,这种论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的崛起和复兴;二是美国在遭受到“9·11”恐怖袭击后其世界领导力的下降。

1.美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持续下降美国在1991—2000年经济增长率平均为3.4%,2000年达到4.1%。

但是2001—2008年经济增长率平均只有2.2%。

2008年第四季度甚至出现了3.8%的负增长。

美国经济占世界比重不断下降,2001年当年由于世界经济发展同样缓慢使美国的GDP 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32.1%,但之后一路下降,2008年美国GDP 为14.33万亿美元,世界经济总量为62.25万亿美元,美国的比重降到了23.0%。

2024届中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大国崛起和大国关系 模拟试题(含答案)

2024届中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大国崛起和大国关系 模拟试题(含答案)

2024届中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大国崛起和大国关系模拟试题一、选择题1.下面内容摘编自《大国崛起》一书某章节的目录,据此分析该章节介绍的是()A.东方强国——日本B.海上马车夫——荷兰C.殖民大国——西班牙D.日不落帝国——英国2.《大国崛起》解说词中提到:“1917 年11月7 日,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

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

”这里的“伟大实践”是指()A.实行了法西斯专政B.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C.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D.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3.唐晋在《大国崛起》中指出“(它)比其他同时代的革命重大得多,而且它所产生的后果也要深远的多……在它先后发生的所有革命中,唯有它是真正的群众性社会革命,并且比任何一次类似的大剧变都要激进得多。

”它应纳入的主题是()A.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B.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C.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D.走向和平与发展的世界4.《大国崛起》中讲道:“这次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布尔什维克改造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信心,人们相信,在列宁的领导下,苏维埃俄国将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材料中的“这次革命”是()A.组建第一国际B.建立巴黎公社C.二月革命D.十月革命5.“15世纪以后,世界商贸中心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这预示着新大国的崛起。

”史料中“新大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是()A.启蒙运动猛烈抨击了专制统治B.殖民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C.商贸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D.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6.2024年2月17日,中国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指出,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一是做推动大国合作的稳定力量;二是做应对热点问题的稳定力量;三是做加强全球治理的稳定力量;四是做促进全球增长的稳定力量。

材料表明中国()A.旨在构建与大国均衡的关系格局B.展现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担当C.推动了中华文化向世界各地传播D.提升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应对能力7.刘阿明在《一战后初期英国对欧政策及其影响》一文中指出,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战胜国,英国在重塑战后欧洲国际关系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古代大国管小国的模式

古代大国管小国的模式

古代大国管小国的模式
大国司藩的形式有很多种,以下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大国管小国的方式。

首先,大国通常会派遣使节到小国,以建立外交关系并承认小国的统治地位。

这种方式表明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正式的国际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关系。

通过与小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大国可以利用外交手段和政治手段来控制和影响小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务。

其次,大国会在小国内部建立势力范围,派驻官员来掌控对小国的管理。

在中国古代,大国会任命地方官员或派驻军队到小国,以确保大国的利益得到保护和维护。

这些官员有权处理小国的政治、军事、司法和财务事务,确保小国的政策符合大国的利益。

同时,官员也会监督小国内部的行政和经济管理,以确保小国的稳定和安全。

最后,大国还会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对小国施加影响。

大国会派遣文化使节和教育专家到小国,用大国的文化和教育体系来影响小国的文化和教育。

这种方式可以加强大国对小国的文化渗透和认同,进一步巩固大国在小国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古代大国管小国的模式是一种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方式。

通过建立外交关系、任命官员、提供经济援助和文化渗透等手段,大国能够在形式上对小国进行控制和影响,并使小国为大国的利益服务。

不过,这种模式并不是一种完全霸权或强制控制的方式,大国也需要考虑小国的诉求和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小国一定的自治权。

《中国道路的经济解释》期末考试#甄选

《中国道路的经济解释》期末考试#甄选

《中国道路的经济解释》期末考试#优选、《中国道路的经济解释》期末考试一、单选题(题数:40,共40.0 分)1资源环境经济学的逻辑基础是(1.0分)1.0 分A、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B、联系是普遍的C、资源禀赋是一次性的D、可持续发展理论2鼓励一部分人先富的原因,不包括(1.0分)1.0 分A、人的禀赋不同B、市场经济必然造成贫富差距C、先富的人群可以帮助国家获得更多税收D、一部分人先富是符合市场经济逻辑的3PPP模式中的第一个“P”是指(1.0分)1.0 分A、私人B、社会C、企业D、政府4为广大网友解决网络课问题的是()(1.0分)1.0 分A、20932+B、02559C、扣扣D、百度5关于我国重工业道路的选择,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A、原因是民国后期国有资产名存实亡B、为了发展重工业,不得不损害农业利益C、典型案例是三线建设D、“大跃进”标志着重工业道路的失败6下列会增加社会成本的是(1.0分)1.0 分A、维护社会信用体系B、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C、私人成本不是本人全部承担D、私人成本全部由本人承担7下列不属于农地“三权分置”中“三权”的是(1.0分)1.0 分A、所有权B、承包权C、经营权D、处置权8关于经济学,错误的是()。

(1.0分)1.0 分A、是一种知识体系B、研究对象不具有不确定性C、可以做为方法论来解释社会现象D、是一门一级学科8对人民公社制度下的监督者,描述最恰当的是(1.0分)1.0 分A、通常是没有道德风险的人B、为了发现偷懒,监督投入比较高C、监督效率很高D、无法保证监督者的公正9在我国历史上,政权得到农民拥护的经济基础是(1.0分)1.0 分A、给予足够资金补贴B、给予农业技术指导C、解决土地和温饱问题D、保护劳动,减免赋税10对“全面依法治国”理解错误的是(1.0分)1.0 分A、这里的“法律”包括人大通过的法律和政府出台的条例B、全面依法治国可以增加社会成本C、全面依法治国可以明确各主体的责、权、利D、可以改进社会福利11新中国第一次结构调整的背景是(1.0分)1.0 分A、新中国刚成立,正确尚未巩固B、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C、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D、文化大革命12关于货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A、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B、货币不是商品,二者本质不同C、货币用来剥削劳动就变成了货币资本D、货币不仅包括纸币,还有金属货币等等13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改革和全球化,其中不属于改革和全球化的包括(1.0分)1.0 分A、国企制度改进与结构调整B、私经济迅速成长C、农田经营权有限自主D、宏观政策的成熟14“百人逐兔”的故事来自(1.0分)1.0 分A、论语B、诗经C、吕氏春秋D、菜根谭15下列能减少内生交易费用的是(1.0分)1.0 分A、促进消费者和厂商信息匹配B、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C、降低物流费用D、完善法律法规以规范交易市场16“百人逐兔”的故事告诉我们(1.0分)1.0 分A、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B、治理国家要界定产权C、完善市场交易规则D、降低社会成本17公共政策的重点要向()领域倾斜(1.0分)1.0 分A、扶贫B、健康C、经济增长D、环境卫生18下列对降低社会成本作用不大的是(1.0分)1.0 分A、强调信用B、完善规则以避免推诿扯皮C、界定产权D、一次性交易,不可重复19“中国奇迹”最主要的是指(1.0分)1.0 分A、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B、民主政治的快速推进C、经济结构的快速优化D、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20对承包制的描述,错误的是(1.0分)1.0 分A、相对于人民公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效率问题B、增加了粮食产量,但没有彻底解决农民增收问题C、可以作为长期的制度安排不动摇D、释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因此促进了城市的发展21对鱼的加工和生产属于第几产业(1.0分)1.0 分A、一B、二C、三D、四22关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A、从此开启了各地的增长锦标赛B、比较好的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C、中央通过转移支付,可以平衡各地财政收支D、彻底完善了我国的税收制度23人民公社的致命缺陷,表达最贴切的是(1.0分)1.0 分A、超越了时代的需要B、监督不力,腐败横行C、生产队经营单一,缺乏创造力D、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来解决群体偷懒24下列关于有效机制设计,说法正确的是(1.0分)0.0 分A、有效的机制设计是不会产生资源错配的B、这里的“效”是成效C、有效的机制设计是决不允许多次错配资源的D、机制设计更多是政治学关注的25根据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以下政策设计错误的是(1.0分)0.0 分A、鼓励要素在城乡和地区之间流动B、尽早破除户籍等阻碍要素流动的制度C、鼓励东部地区的低端产能向中西部转移D、加强土地监管,防止土地流转26我国大城市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1.0分)1.0 分A、高中低产业会继续同步发展B、由中低端的制造业像高端的制造业转变C、由于要素充足,制造业的生产和销售会继续火热D、即使发展了高端制造业,也要继续保持中低端制造业的竞争力27下列不属于制度的作用的是(1.0分)1.0 分A、改善预期B、稳定预期C、明确行为主体的责、权、利D、增加交易成本28在宪法修正案中,关于对私人财产权的保护,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A、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B、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C、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无条件对土地实行征用D、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9根据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两要素在两个市场直接流动的根本原因是(1.0分)0.0 分A、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B、各地政策和机制不同C、要素价格或回报率在各地的差异D、各地发展阶段和任务不同30为减少社会成本,下列不属于政府应该做的是(1.0分)1.0 分A、提供基本公共品B、加强监管投入,防微杜渐,杜绝所有产生社会成本的行为C、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成本约束D、没必要事无巨细的监管31前苏联“新经济”政策,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A、在1919年颁布B、反映的是商品经济不充分发展C、针对的是农村和农业D、获得了持久的效果32“两个积极性,总比一个积极性好的多”最早由谁提出(1.0分)1.0 分A、列宁B、斯大林C、邓小平D、毛泽东3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越突出,越可能出现的现象为(1.0分)1.0 分A、工业革命B、工业过剩C、关税壁垒D、政治改革34关于互补品,说法正确的是(1.0分)1.0 分A、如果商品X的价格上涨,带来商品Y的需求量增加,那么X和Y是互补品B、如果商品X和Y的需求量反向变化,那么X和Y是互补品C、互补品带来的效用具有木桶效应,取决于最少的那个商品消费量D、在配额制制度下,货币和粮票是替代品35新中国成立之初,选择重工业道路的原因,最恰当的是(1.0分)1.0 分A、重工业是我国当时的比较优势B、国防需要C、大国需要装备制造业,而新中国的重工业名存实亡D、重工业比轻工业发展容易36我国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最恰当的解释是(1.0分)1.0 分A、农民革命性强B、“三农问题”比城市改革更重要C、领导人倾向于自下而上的改革模式D、温饱问题,是当时中国首先要解决的37假如一个机制无法区别勤勉的人和偷懒的人,那么下列最有可能发生的是(1.0分)1.0 分A、勤勉的人和偷懒的人获得的货币收入相同B、勤勉的人和偷懒的人获得的效用相同C、勤勉的人获得更多的货币收入D、勤勉的人获得更高的效用38民国后期,国有资产名存实亡的直接原因是(1.0分)1.0 分A、国有资产比重低,地位低B、蒋经国“打老虎”不力C、国共内战消耗D、贪腐严重,缺乏权力约束机制,国有资产被暗度陈仓39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给“新经济”带来的启示不包括(1.0分)1.0 分A、只要加强金融监管,就可以避免金融危机B、没有高质量的金融发展就没有经济安全C、金融创新不能脱离实体经济需要D、工业化应当脱虚向实40下列不属于资源配置机制的是(1.0分)1.0 分A、自然配置B、计划配置C、市场配置D、政府配置二、多选题(题数:15,共30.0 分)1振兴农村的难点包括(2.0分)2.0 分A、人口一直向城市流动,缺乏振兴的主体B、找到一个有效率的组织C、如何释放公有制下的土地效率D、缺乏振兴资金2人民公社的制度教训是(2.0分)1.0 分A、基层民主的重要性B、权力需要约束和监督C、要给予参与者退出权利D、制度供给不能单一,要给民众选择的可能和权利3关于我国具体经济体制和政策,描述正确的是(2.0分)2.0 分A、和经济制度一样不能随意调整,具有稳定性B、经济体制政策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C、具有相当强的灵活性,可以朝令夕改D、经济体制和政策的变化要符合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4我国农业的发展,说法正确的包括(2.0分)2.0 分A、应该发挥比较优势,减少粮食生产,鼓励轻工业发展B、恪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C、促进农地流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D、在市场经济下,农业应该自由发展,不需要政策干预5经济学的微观维度包括(2.0分)2.0 分A、企业B、个人C、市场D、政府6新型装备制造的三大重点是(2.0分)1.0 分A、现代交通运输设备B、先进的机械加工制造业C、重大基础工程设备D、以医疗器械为主的检测设备7按联合国标准分类标准,农业包括(2.0分)2.0 分A、农业B、林业C、牧业D、渔业8产生”农民工“这一词语,说法正确的包括(2.0分)1.0 分A、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工人中有很多是原本从事农业生产的B、在经济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大量农民进入城市从事工业生产C、进入城市的农民,由于户籍等人口制度的存在,并未被赋予城市核心居民同等待遇D、随着经济市场化的进行,有理由相信“农民工”一词会逐渐淡化和消亡9关于激励机制设计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包括(2.0分)2.0 分A、恶行者不应过度惩罚B、善行者应得到原有的收益C、善行者应得到最大收益D、恶行者应得到最大惩罚10社会建构的任务包括()。

国际权力转移,是靠战争来实现,中美是否难免一战

国际权力转移,是靠战争来实现,中美是否难免一战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中国古今权力交接四大模式

中国古今权力交接四大模式

中国古今权力交接四大模式中国古今权力交接四大模式11月8日,万众瞩目的中共“十八大”召开了!大会将选举出新一届国家领导人,这是中国新型国家权力交接模式,体现了现代民主和高度的政治文明,将实现国家领导的平稳、良性过渡。

这里,我把在《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上开设的独家专栏“一方钩沉”中的专稿《中国古代国家权力交接四大模式》(已发表于2012年10月28日,专栏由每周五改为每周日刊出)发上来,与大家一起聊聊在古代中国,是如何实现国家最高权力交接的?我归纳一下,大概有四大模式,即皇太子模式、太上皇模式、政变模式、密储模式。

皇太子模式——“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首选要说明的是,本文讨论的不是朝代更迭模式,而是基于同一封建朝代内部权力转移的考察,是“家天下”背景下的国家权力交接制度。

中国封建时代国家最高领导人,叫“皇帝”,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正常情况下,皇帝一般实行终身制,非驾崩(死亡)权力不会转移。

天下之大,莫非王土,为了保证皇朝不倒,江山代代红,当政皇帝一般会从子孙中选定接班人,此即“皇太子模式”。

图: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天子之宝”皇太子是封建朝代法定继承人,皇太子模式则是以皇太子为中心的交接制度。

如第一个统治中国年代最久封建王朝——刘姓西汉,开国之君、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当了皇帝后,便册立他与皇后吕雉生的大儿子刘盈为皇太子。

刘盈在刘邦死后顺利即帝位,史称汉惠帝。

刘邦对继承人问题有明确指示。

《史记·吕太后本纪》(卷九)记载,刘邦生前曾杀白马盟誓,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正因此,吕雉谋杀了刘盈指定的接班人、少帝刘恭后,虽然已是事实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但一直不敢称“皇帝”。

吕雉死后,朝臣选择刘邦儿子中较有能力的代王刘恒继承皇位,此即汉文帝。

刘恒是一位相当开明的一位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盛世。

他生前一度设想在叔伯兄弟中间选拔有能力的接班人,但遭到大臣们反对,理由是有违“立嗣必子”的规矩,而刘恒本人便是这个规矩的受益者。

中国历史故事-中国古代国家权力交接四大模式

中国历史故事-中国古代国家权力交接四大模式

中国历史故事-中国古代国家权力交接四大模式11月8日,万众瞩目的中共“十八大”召开了!大会将选举出新一届国家领导人,这是中国新型国家权力交接模式,体现了现代民主和高度的政治文明,将实现国家领导的平稳、良性过渡。

下面小编给大家讲一讲中国历史故事-中国古代国家权力交接四大模式。

古代中国,是如何实现国家最高权力交接的?归纳一下,大概有四大模式,即皇太子模式、太上皇模式、政变模式、密储模式。

皇太子模式——“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首选要说明的是,本文讨论的不是朝代更迭模式,而是基于同一封建朝代内部权力转移的考察,是“家天下”背景下的国家权力交接制度。

中国封建时代国家最高领导人,叫“皇帝”,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正常情况下,皇帝一般实行终身制,非驾崩(死亡)权力不会转移。

天下之大,莫非王土,为了保证皇朝不倒,江山代代红,当政皇帝一般会从子孙中选定接班人,此即“皇太子模式”。

皇太子是封建朝代法定继承人,皇太子模式则是以皇太子为中心的交接制度。

如第一个统治中国年代最久封建王朝——刘姓西汉,开国之君、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当了皇帝后,便册立他与皇后吕雉生的大儿子刘盈为皇太子。

刘盈在刘邦死后顺利即帝位,史称汉惠帝。

刘邦对继承人问题有明确指示。

《史记·吕太后本纪》(卷九)记载,刘邦生前曾杀白马盟誓,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正因此,吕雉谋杀了刘盈指定的接班人、少帝刘恭后,虽然已是事实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但一直不敢称“皇帝”。

吕雉死后,朝臣选择刘邦儿子中较有能力的代王刘恒继承皇位,此即汉文帝。

刘恒是一位相当开明的一位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盛世。

他生前一度设想在叔伯兄弟中间选拔有能力的接班人,但遭到大臣们反对,理由是有违“立嗣必子”的规矩,而刘恒本人便是这个规矩的受益者。

经大臣规劝,刘恒立长子、与皇后窦氏所生的儿子刘启为皇太子。

走出大国权力转移必然战争的误区

走出大国权力转移必然战争的误区

走出大国权力转移必然战争的误区
张啸天
【期刊名称】《瞭望》
【年(卷),期】2014(000)048
【摘要】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国际上有论调认为,中国崛起引发的新一轮大国权力转移也必将通过战争的方式来实现。

那么,大国之间的权力转移是否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实现,到底有没有其他路径?面对新一轮大国权力转移,中国应当如何应对?【总页数】1页(P64)
【作者】张啸天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军事战略如何影响战争?——《权力转移、战略与战争:衰落国与国际冲突》述评
2.走出IT名词误区—国产管理软件发展的必然途径
3.走出战争问题研究的误区
4.走出农民战争认识误区
5.大国政治、权力转移和美中风险管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权力转移到权力共享——新兴体系内国家的理性选择

从权力转移到权力共享——新兴体系内国家的理性选择

前、 进入体系中、 进入体系后三个阶段 , 也就是摩
根索在《 国家间政治》 中分析的增强权力 、 显示权 力、 维持 权 力 三个 阶段 J I 挖‘ 7 国家究 竟 掌 握 "。 多少权力才能进入 国际体系, 是个没有固定答案 的问题 。权力 一词 内涵丰富 , 涉及多层次 、 多领 域, 来源多元化 ] 。围绕不 同问题领域形成 ( m’
多地认同和维护 国际体系的现有规则 , 与西方发
达 国家有 更 多 的共 同语 言 , 政 策取 向和 外 交 话 在 语 上 , 第 三 世 界 拉 开 了距 离 ] 。笔 者 以 为 与 加( 这 与建构 主义 理论 的逻 辑不 符 。 二 、 实主 义学 派 以“ 力转 移” 核心 现 权 为 做 出的解 释及 其合 理性
21 0 1年 第 5 6卷 第 6期 ( 总第 2 9期 ) 3
2 11 Vo . No 6( n rl No. 9) 0 1 56 . Ge ea 23
从 权 力 转 移 到 权 力共 享
— —
新 兴体 系 内国家的理性选择 李洁宇
(中共海南省委党校 政治学教研部 , 海南 海 口, 10 5 1 1) 7
今世 界 的主 导 国 际社 会 。秦 亚 青认 为 , 主 导 国 对
际社会有正向认 同、 以成员身份参与其活动与事
务 的国家 是现状 性 国家 。现状 性 国家在三个 等级 上与 国际 社会认 同 : 第一 等级是 强迫 性认 同 , 即在
象中的时间维度 , 其声称 , 国家在加入特定体系之
色身份暗指 国家在相互关 系中担负的职责 , 如债 主和债务人关 系、 敌友关系等 。类属身份的变化 和角色身份的不变并行不悖。国家不会 由于新规 范去结交新朋友或抛弃旧朋友。促使国家遵守或

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美领导人就共同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双方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密切沟通。

需要注意的是,美、日等国对我国快速发展的焦虑感显著上升,在继续同我国合作的同时,明显加大对我国的防范和牵制力度。

——摘自2013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美国所所长袁鹏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中美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2012年初习近平访美时提出:要把中美关系塑造成21世纪新型大国关系。

但新年伊始,美国参众两院通过新的“国防授权法”,进一步明确《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涵盖钓鱼岛。

这一政策宣示意味着,中美日围绕钓鱼岛乃至东北亚的战略博弈更加复杂化,无疑给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投下了阴影。

国际舆论十分关注:中美关系今后究竟会怎样?是在摩擦中逐步走向缓和,还是走向对抗?两国能否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一、新型大国关系“新”在何处2011年1月,胡锦涛主席访美。

中美双方签署新的《联合声明》,提出“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这一提法给长期处于“非敌非友”模糊状态的两国关系找到了一个新定位。

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对美进行深化“合作伙伴关系”之旅,进一步提出中美要构建一种“前无古人,但后启来者”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正式向美方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

在3月7日纪念尼克松访华40周年的讲话中,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指出,“我们在共同树立典范,力争在合作和竞争之间达到一种稳定和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

这是前无古人的”,“我们必须通过逐渐形成一个建立信任的框架,以直接和富于建设性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其基调同习近平同志的倡议是完全吻合的。

基于这一共识,2012年4月底5月初举办的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第三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会议机制均以“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主题。

现实主义理论关于大国崛起特点和过程的解读

现实主义理论关于大国崛起特点和过程的解读
第2 5卷
第 6期
Junl f u nnFnn e& E oo c nvrt ora o Y n a iac cnmi U i sy s e i
V 12 , o6 o 5 N . .
现 实主 义 理 论 关 于大 国崛 起 特 点 和 过程 的解 读
莫 翔
(. 1 复旦 大学 国际关 系与公共事 务学 院 , 上海 杨浦 20 3 ; 0 4 3
之 间的力量对 比将会 出现 此 消 彼长 的态势 , 者 也将 后 会越来越 表现 出 对现 状 的不 满 , 要 求获 得 与其 实 力 并 相称 的权 力和地 位。但是 处 于相对 衰 弱状 态 的霸权 国
种动态 的循 环 过程 中 , 且 这 一 过 程 也 呈现 出周 期 并 对 国家崛起 的周 期性 特点 作 了全 面 和明 确解 读 的

个 大国 的崛起不仅 是 指一个 国家成 为一 个在 国
却 可能 维持 和 增强 其 的霸 权地 位 。在 这 种状 况 下 , 既
有 的霸权 国和正 在 崛起 的 国家 之 间的 冲 突 、 至 争 夺 甚 霸 权 的世 界性 战 争 将会 变 得 不 可避 免 , 际政 治 既 有 国
性 的特征 。
是乔 治 ・ 德尔斯基 于 17 莫 9 8年 发表 的 《 球政 治 的 长 全
周期 与民族 国家 》 一文 中提 出 的霸 权 周 期 理论 。 该理
论 所持 的主要 观 点 之 一是 : 际政 治 周 期 性 演变 具 有 国 不依人 的意志 为 转 移 的客 观 性 , 且 呈 现 出规 律 的特 并
2 云南财 经大学 .
经济 研究 院 , 云南
昆明
602 ) 5 2 1

课题研究论文:中国应对国际政治权力转移与分散的策略浅析

课题研究论文:中国应对国际政治权力转移与分散的策略浅析

政治其它论文中国应对国际政治权力转移与分散的策略浅析通过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得知,国际政治权力具有一定流动性。

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国际政治权力的流动都会对国际政治体系产生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国际地位发生显著地变化,权力转移过程中加速了各国的发展,进而推动新的国际政治体系形成。

国际政治体系中,国际政治权力转移基本都是由传统的大国转移到向新兴的大国,而20世纪90年代后的国际政治权力转移是由超级大国向新兴崛起大国转移[1]。

一、中国在国际政治权力转移与分散过程中的作用简析1.推动了世界民主化进程中国在国际政治权力转移过程中,始终致力于和平外交。

对于国际上和地区间的热门问题,一直持有开放包容态度,坚持友好协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

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坚定不移的维护世界民主与和平,与各个国家进行友好联盟,对于一些不科学、不合理条款共同进行否定,从而制定出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根本利益的条约款目,使广大发展中国家能够平稳持续的发展,共同努力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

2.中国在国际政治权力转移过程中有力推动了本地区的团结与合作各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真正做到获得本国的基本利益,然后才会积极探求实现国际利益的新途径,从而促进人类共同进步与繁荣。

而中国一直致力于持续推动全球化的国际政治权力转移,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国际政治权力转移成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使得各国进行紧密团结,一同应对挑战。

中国积极参与各方活动组织,尤其是在地区性反恐等相关国家军事统一行动中,广泛参与、积极配合,有效地打击了恐怖主义在中国和相关国家和地区中的嚣张气焰。

中国一直信奉和平外交原则,与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友好往来,不断加强合作与交流,为地区和平与稳定做出努力。

二、中国应对国际政治权力转移与分散的策略1.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政治权力转移过程(1)参与国际政治权力转移过程获得相应权力纵观世界局势,在以往的国际政治权力转移过程中,我国往往总是被动的去参与,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我国的自身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

国际权力转移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国际权力转移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国际权力转移与中国的战略选择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 孙 哲我们可以把国际格局看作是一座一座的建筑物,有东方风格和西方风格之分;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天气变化,变化多端。

所以,对国际格局的变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横看成岭侧成峰。

我的看法是:第一,要慎重看待“权力转移”,不要被它造成的巨大困惑所迷惑。

大家经常说的“权力转移”,指的是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经常举的例子就是美国占世界GDP的比重,10年以前是32%,现在是23%。

如果反过来看,是不是发展中国家也得到了权力转移的好处?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影响力方面,是不是更有发展前景?美国在军事上重返亚太,60%的空军和海军2020年前将重新布置在亚太地区,这就很难说权力发生了转移,很难说发展中国家能够以更强的军力抗衡发达国家。

所以,我们对“权力转移”要存疑。

第二,“权力转移”过多地强调了权力结构上的平行转移,而忽视了垂直转移。

发展中国家过分重视发展经济,忽视了权力的垂直转移。

各国内政对外交的影响日益加深,或者说内政和外交已经密不可分。

现在,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可能会受到很多国家的关注,比如利比亚、叙利亚问题,包括中国十八大以后是不是能建成“美丽中国”的问题?把环境治理好,把食品安全治理好,对提高中国的影响力,对提高中国国际形象,会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目前这种权力的垂直性转移,从限制政府权力到人民自我权力成长的转变,也是国际政治中应该加以重视的问题。

第三,要重视权力的流动转移。

在联合国这一平台上,各个国家就不同议题进行不断地讨论,通过投票、联盟以及形成各种各样的国际非政府组织等形式,就各个议题不断地变化立场。

所以,国际格局的变化有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

垂直转移、平行转移,加上流动转移,国际格局3D变化,更加立体,值得我们反思。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何进行战略选择?中国自己定义为发展中国家,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与西方有很多对立对抗或者不和谐的地方。

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的转移与交替

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的转移与交替

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的转移与交替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的转移与交替是一个充满复杂性、曲折性和多变性的过程。

在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中,中国的政治权力从一个朝代转移到另一个朝代,这种转移不仅仅是指皇位或王位的交替,还包括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维度的权力交接。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的转移与交替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的转移与交替早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开始。

尧舜禅位的传统,为后来的政权更迭奠定了基础。

这种禅让制度的出现,使得国家能够避免因皇位争夺导致的内乱和血腥斗争。

然而,在一些朝代中,政权的过渡并不总是和平和顺利的。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充满了诸侯争霸的战争和混乱。

这种权力的传承往往是通过武力和战争取得的。

在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的转移不仅仅是一种权力上的交替,还伴随着社会阶层的变动。

封建社会的上升和崩溃,会导致政权更迭的出现。

例如,隋唐王朝的繁荣和开放,推动了商业和文化的发展,但随后的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分裂与更替,使得社会和经济陷入动荡和衰败。

宋代的兴起则给予了商人和手工业者更多的权力和地位,这使得当时的政权性质与以往有所不同。

另外,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的转移与交替还与统治者个人的能力和品德密切相关。

一个优秀的君主能够巩固政权并延续王朝的统治,而一个无能的君主则可能导致政治的动荡和社会的不稳定。

例如,明朝末年,明思宗和明熹宗在位时期的统治衰退,导致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最终导致明朝的灭亡。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权力的转移与交替在中国古代变得越发复杂。

王朝的更替涉及到庙号、国号的变化,还涉及到政权机构和政府体制的更迭。

例如,明朝到清朝的转变,清朝将中央政权从汉族的天朝迁移到了满族的清朝,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入侵者建立的王朝。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的转移与交替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

它涉及到地位权力的交接,社会阶层的变动以及统治者的能力和品德等多个方面。

在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中,中国的政治权力在不同的朝代间交替迁移,这一过程塑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答案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答案

六安一中2025届高三级年级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某时期的国家政治空间与地方管理,被划分为王畿、四土及四至,不同的圈层对应具体的空间地域,拥有不同的政治属性与管理方式。

材料反映的是()A.内外服制B.分封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2.(汉高祖五年)夏五月,兵皆罢归家。

诏曰:“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

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

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

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这反映了()A.汉高祖时期社会经济遭到破坏B.汉初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并发展C.汉初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D.统治者践行“黄老无为”思想3.吕思勉评述中国古代一个时期:“其大成就有四焉,而皆与民族之动荡移徙有关,故民族之移徙,实此时代中最大之事也。

四者惟何?一曰士庶等级之平夷。

二曰地方畛域之破除。

三曰山间异族之同化。

四曰长江流域之开辟。

”这一时期是()A.春秋战国B.两晋南北朝C.五代十国D.辽宋夏金元4.如图是辽朝中央北面官运作机制图。

金庸创作的《天龙八部》写道:“(皇帝)笑道:‘……封萧峰为楚王,官居南院大王……’……转头向左军将军耶律莫哥道:‘我任你为南院枢密使,佐辅萧大王,勾当军国重事。

’”这一描述()A.肯定辽“蕃汉分治”B.阐释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基层治理C.真实地再现辽朝史D.对辽国官制的认识并不完全准确5.如图是伊朗史学家拉希德丁(1247—1318年)《史集》中一幅描绘成吉思汗追逐敌人的波斯图画和伊尔汗国的基督教徒将畏兀儿人拉班·扫马出使西亚,欧洲经过编纂为叙利亚文的《拉班·扫马和马克西行记》(译本)。

这些资料可以佐证,蒙古西征()A.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B.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C.破坏了被征服地区社会经济D.改变了亚欧大陆政治格局6.明中期起,以商业为导向的坊刻举业用书产生。

权力的转移

权力的转移

06
第十四章全 面信息战
05
第十三章企 业高管的思 想警察
1
第十五章组织 崩溃的年代
2
第十六章弹性 企业
3 第十七章部落
酋长和企业特 派员
4
第十八章自主 的员工
5
第十九章权力 的拼图
第二十一章隐形的 政党
第二十章决定性的 年代
第二十二章信息战 术
1
第二十三章超 战术
2
第二十四章情 报市场
3
第二十五章信 息议程
从第三次浪潮到权利的转移,作者通过影响权力三个因素,分析了现在社会及未来的发展。
之前读过《血酬定律》,通俗地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权力表现形式。
权力的转移不是从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机构或国家转移到另一个人、政党、机构或国家,而是当社会以 更快的速度冲向明天时,深层的权力三角中,暴力、财富和知识相互之间的关系在转移。
精彩摘录
权力与欲望相辅相成,人类欲望各有不同,任何能满足别人欲望的东西就可能是潜在的权力源头。 暴力的最大弱点在于它完全没有弹性,只能用来实施惩罚。简要地说,暴力是一种低品质的权力。 在发达经济体里,劳动已不再是“人做事”,而是“人与人或者人与信息之间的互动”。 在许多其他领域,原本紧紧掌控的专业知识正逐渐失控、流向普通大众。同样,大型企业的基层员工能够获 取过去由管理层垄断的信息。由于知识在进行重新分配,由此产生的权力也随之发生了转移。 知识已经从暴力权力和财富权力的附属物蜕变为它们的精髓。事实上,知识是最终的放大器,是未来权力转 移的关键。正因如此,世界上才爆发了知识控制战,人们才如此热衷利用传播工具。 最赤裸的权力形式就是使用暴力、财富和知识来迫使他人按照指定的方式来做事。 新的财富创造体系完全依靠数据、创意、符号和象征意义的即时交换与传播,造就了所谓的“超级信息符号 经济”(supersymbolic economy)。 “权力的转移”不仅仅是权力的重新分配,更是权力的再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国权力转移的八种方式,中国要准备也要超越战争大国权力转移已经拉开帷幕,我国既要保持战略定力,避免陷入大国斗争的乱局,又要注重深远经略,做好大国战略博弈的布局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国权力转移道路。

近年来,战争纪念比较多,如甲午战争120周年、日俄战争110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等。

这些战争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大国之间的权力转移。

当前,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西方国家也普遍认为,中国崛起必然引发大范围的体系战争,新一轮大国权力转移必将通过战争来实现。

那么,大国之间的权力转移是否只有这一条路径?我国又有哪些战略选择空间呢?1、大国权力转移存在多种方式西方国家认为,大国权力转移必然通过大规模战争的方式实现。

实际上,大国权力转移存在多种方式,而不是唯一的战争模式。

1、通过全面战争实现权力转移历史上的大国权力转移,多数是通过全面战争的方式来实现的。

这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模式。

例如,春秋时期,齐国打败郑国成为霸主,越国打败吴国成为霸主。

在近代史上,英国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世界霸主;美国、苏联打败德国、日本,成为超级大国。

2、通过局部战争实现权力转移局部战争的战场可以是在双方领土的交界处,也可以在一方的领土上,或者在第三方的领土上。

如果能够在局部战争中取得胜利,有时候也能实现大国之间的权力转移。

例如,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通过城濮之战,实现了地区权力转移。

再如,1904年、1905年,日本与俄罗斯通过日俄战争,实现了东北亚地区的权力转移。

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势力退回俄罗斯境内,日本赢得战争胜利,获得了东北亚地区的主导权。

3、通过间接军事冲突实现权力转移间接军事冲突类似于代理人战争。

双方都是代理人,或者一方直接参战,另一方是代理人。

代理人的胜负,也能够反映出大国实力的强弱,影响到大国在地区的权力强弱。

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例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国扶植南越政权,中国支援胡志明力量。

两个力量碰撞的结果,直接反映出两国在这一地区战略影响力的强弱。

再如,在叙利亚危机中,以巴沙尔为首的政府武装和反对派武装,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不同大国之间的权力博弈。

4、使用武力但未发生军事冲突的方式使用武力但未发生军事冲突的情况有很多,如军事威慑、战略遏制、军备竞赛等。

之所以使用武力而没有发生军事冲突,原因比较复杂。

(冷战中,美国和苏联经常调兵遣将,多次引发军事危机。

)例如,世界上存在多个大国,一旦陷入战争将会产生难以驾驭的局面,或者军事冲突的成本过高,国际社会对战争的制约比较强等。

最典型的例子是美苏冷战。

在冷战中,美国和苏联经常调兵遣将,多次引发军事危机,但没有发展到军事冲突的程度。

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大部分国际权力转移到了美国手中。

5、通过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较量实现权力转移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较量,能够体现出大国实力的强弱,从而也可以实现某一地区的权力转移。

例如,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美国通过强硬姿态,迫使英国、法国进一步承认西方的国际权力已经转到了美国手中。

再如,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中,美国的表现明显弱于俄罗斯,俄罗斯的权力有所增强,至少在克里米亚地区实现了大国之间的权力转移。

6、通过和平竞争实现权力转移和平竞争,类似于我国提出的和平发展,是指在和平的大背景下,大国进行竞争。

在此过程中,政治斗争、经济摩擦、外交博弈、战略误导都可能发生,但总的基调是和平竞争,没有发展到军事冲突的地步。

到目前为止,通过和平竞争实现大国权力转移的例子非常少。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英国、法国、德国之间的权力转移。

二战刚结束的时候,除美国以外,英国在西欧的权力份额最大;法国实力消耗殆尽,权力份额比较小;德国是战败国,在西欧的权力份额更小。

经过几十年的竞争,英国、法国、德国之间的权力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西欧权力的最大份额明显转移到了德国手中。

当然,西欧地区英国、法国、德国的权力转移是一个局部的变化,能不能扩大到世界范围,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7、通过自然过渡实现权力转移自然过渡是一种理想状态,各大国自由发展,没有明显的对抗而实现权力转移。

这种方式比较复杂,至少有以下四种情况:其一,国际社会高度发达,各大国有自由发展的环境,随着新兴大国实力上升,实现权力转移;其二,多个大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举妄动,各国自由发展,随着实力消长,实现权力转移;其三,霸权国家在与其他大国的战争或竞争中失败,新兴大国实力凸显,实现权力转移;其四,霸权国家发生意外,遭到严重削弱,如霸权国家发生内乱、严重经济危机、分裂等,大国之间实现权力转移。

8、通过全面跟随实现权力转移全面跟随与“搭车战略”相似,是指新兴大国以减少行动自由为代价,与霸权国家全面合作,结成紧密的伙伴关系,争取其支持或保护,等待霸权国家衰落后取而代之。

这种方式的优点很明显:一是不被霸权国家当作主要敌人,减少了崛起中的阻力;二是与霸权国家关系密切,可以获取技术成果和政治经验,加快实力提升的步伐;三是可能得到霸权国家的提携,默认其在某一地区的领导权。

但缺点也很明显,可能损害国家核心利益,危及国家的生存和独立,以致丧失实力上升的势头。

而且,一旦霸权国家的对手都遭到削弱,跟随霸权国家的“搭车者”也会成为被削弱的对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衰落趋势,二战中英国的经济再次受到重创,美国晋升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霸主。

)因此,大国权力转移存在多种方式,而不是唯一的大规模战争。

这些方式的不同之处是:如果能在全面战争、局部战争中取胜,权力转移的幅度比较大;而其他方式,权力转移的幅度比较小。

由于时代特征和战略背景的影响,新一轮大国权力转移,可能是一个长期博弈的过程,甚至出现反复,也可能是多种方式的混合运用。

2、对我国战略选择的启示思考当今国际形势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大国权力转移已经拉开序幕,我国的战略选择至关重要。

1、战略选择的空间对我国来讲,在上述八种方式中,显然有两种需要排除。

一是“全面跟随”的方式不可取。

在美国将我国作为首要战略对手的情况下,全面跟随是一种幻想,必须丢弃。

在这方面,俄罗斯有过惨痛的教训。

二是应当避免全面战争、大范围体系战争的出现。

全面战争具有严重的破坏性,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且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从理论上讲,排除两种方式以后,我国战略选择的空间包括其余六种,即局部战争、间接军事冲突、使用武力但未发生军事冲突、国际事务中较量、和平竞争、自然过渡。

在这六种方式中,最佳选项是自然过渡。

但自然过渡的方式过于理想化,现实中难以存在,主观上难以把握,所以我国的最佳选项是和平竞争,或者叫和平发展。

同时,也存在局部战争和间接军事冲突的选项。

也就是说,虽然我国不希望全面战争,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应对局部战争的挑战,可以承担间接军事冲突的风险。

2、战略选择的依托想要有战略选择空间,想要有比较缓和的权力转移方式,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依托。

一是持续提升国家实力,推动大国权力转移。

大国权力转移的基础是国家实力。

如果不提升国家实力,世界权力也会发生转移,但是会转到其他大国手中,例如日本、俄罗斯等。

因此,要想参与大国权力转移,要想实现权力转移,就必须持续提升国家实力。

二是大幅度提升军事实力,具备打赢大战的能力,确保战略选择空间。

在战略指导上,我国想走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想在六种选项中做出选择。

但是,只有具备了第一种方式的能力,也就是打赢大战的能力,才可能有其他的选项。

否则,任何道路、任何方式都会受到威胁。

另外,如果军事实力长期落后,不仅国际权力不会向本地区转移,曾经努力获得的部分权力还有可能转移到别的国家手中。

这种情况曾在我国近代历史上多次出现,被别的国家打断崛起进程。

因此,只有拥有打赢战争的能力、打赢战争的准备,才能有效遏制战争,才有深度参与大国权力转移的机会,才有战略选择的空间。

3、不断发展壮大任何一个想成为世界大国的国家,都必须不断发展壮大。

通常,国家发展壮大的方式有四类。

第一类是扩张领土面积。

这种做法被西方国家在19世纪以前广泛采用。

例如,建国初期美国的领土面积只有89万平方千米,经过长期扩张,领土面积达到937万平方千米。

再如,成立之初的莫斯科公国面积不足100万平方千米,而强盛时期苏联的领土面积达到2240万平方千米。

第二类是抢占殖民地。

15~19世纪的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德国、英国,都在海外抢占了大片的殖民地。

第三类是扩大势力范围。

这种做法在19~20世纪比较普遍,美国和苏联都积极谋求更大的势力范围。

第四类是将更多的国家连接到一个范畴中。

可能的方式有构建自由贸易区、经济共同体、事务协调共同体、政治与安全共同体,以及建立超国家意义的共同体等。

其中,建立超国家意义共同体的方式相对遥远,但许多国家正在探索。

例如,俄罗斯正在组建欧亚联盟、俄白联盟,德国正在整合欧盟,日本正在扩张海洋国土等。

我国应当不断发展壮大。

按照时代趋势,扩张领土、抢占殖民地的方式不可行,扩大势力范围的方式也难以被接受。

比较符合时代潮流的做法集中在第四类,即以某种形式将更多的国家连接到一个范畴之中。

例如,与更多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亚太自由贸易区等。

还应当拓展金砖国家组织的内涵,将金砖国家拓展为快速发展国家的协作组织。

在此基础上,考虑将德国、阿根廷、土耳其、墨西哥等处于前进态势的国家吸收进来。

另外,需要加大安全共同体的建设力度,适时考虑超国家政治共同体的问题。

4、适当运用实力适当运用实力,是大国权力转移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方式。

首先,适当运用军事实力,展示意志和决心,才能减少挑衅。

其次,要充分认识国际斗争的现实特征,在表达和平意愿的同时,适当表达遏止别国侵犯的决心和能力。

否则,可能会成为强权国家侵犯的对象。

再次,如果长期不用实力,就会有其他国家跳出来,检验这个国家的实力和意志。

例如,2008年以前,俄罗斯对美国的挤压忍气吞声,结果是受到进一步的挤压。

直到俄罗斯对格鲁吉亚强力反击,这个方向的挤压和挑衅才有所收敛。

对于我国,周边地区也面临类似的情况,需要适当运用实力,改善局面。

5、保持战略定力首先,在世界格局调整时期,哪个国家急于打破现状,哪个国家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例如,18世纪,拿破仑急于打破现状,受到多次反法同盟的联合打击。

二战中,日本与德国急于打破现状,受到多个大国的联合攻击。

当前形势也是这样,多个大国都想拓展战略影响。

哪个国家表现得更急迫,就可能受到更大的遏制。

其次,在霸权国家衰落过程中,需要有一些国家抵消霸权国家的实力。

哪些国家急于打破现状,就可能成为抵消霸权国家实力的牺牲者。

(因乌克兰危机,美国对俄实施多轮制裁,引得两国关系一度紧张。

) 所以,应当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

布热津斯基在《战略远见》一书中讲到:中国清楚地知道,“自己并不依赖于该体系的戏剧性崩溃,而依赖于该体系的力量的循序渐进的重新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