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本保护区是于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也是天津市第二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第一个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
该保护区是在天津市政府1984年12月批准的“贝壳堤市级自然保护区”基础上扩展、升级而成的。
1.地理位置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天津市东部,渤海湾西岸的滨海平原地区,范围涉及到汉沽、塘沽、大港、东丽、津南和宁河等六个区县,总面积9.9万公顷。
其中核心区、缓冲区分布在津南、大港、塘沽以及宁河四区县。
2.社会经济条件
贝壳堤重点保护区域分布在天津滨海地带,按照市政府制定的天津市跨世纪发展战略,即建设现代化工业基地——滨海新区的设想,近年来,滨海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网络、良好的投资环境,集聚了大批中外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海洋高科技园区;建有海滨游乐场、官港森林公园等游乐场所。
伴随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为本保护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增大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难度。
七里海湿地及俵口牡蛎滩保护区位于任凤、表口、淮淀、造甲、潘庄五个乡镇的部分地区,五个乡镇共有耕地面积15万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高粱,主要特产是芦苇、小站稻、紫蟹等。
1997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5亿元,人均收入3700多元。
该保护区邻接津榆、津汉公路,潮白新河南北贯穿其间,交通十分便利。
3.自然条件
保护区所在区域多为冲积海积平原和海积平原,土壤类型以盐化潮土、湿潮土、盐化湿潮土、沼泽土为主,地面高程4米以下,地势低平,坡降小于2/10000。
本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温暖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特点。
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少雪,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气候宜人。
主要植被为滨海盐生植被的盐地碱蓬植物群落、獐毛植物群落、白茅狗尾草植物群落;沼泽水生植被的芦苇植物群落等。
七里海湿地作为保护区的主要区域,生物物种多样,其中植物涉及12个群落,主要植物为芦苇;国家重点保护鸟类达10多种,如白鹳、大鸨、天鹅、鸳鸯等;在历史上鱼蟹类以银鱼、紫蟹最为著名。
七里海湿地及邻近乡镇所在区域为潘庄地热异常区,热水天然开采量 1.66立方米。
天然可采地热贮量4.2×1013千卡。
4.资源特点
天津滨海平原地带的贝壳堤,是在全新世中晚期阶段性海退过程中,海岸相对稳定期,在高潮线附近由潮汐、海浪搬运堆积而成。
组成物质以贝壳及贝壳碎片为主,夹粉沙、细沙、泥炭层或淤泥质黏土薄层。
贝类种属以海螺、缢蛏、毛蚶、蓝蛤和牡蛎为主。
贝壳堤分布为四道,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呈垄岗状不连续分布。
自西向东(既由陆向海)依次分别称为第四至一道贝壳堤。
第四道贝壳堤在翟庄村西约800米处,沿西北—东南(NW-SE)方向延伸,宽约50米,距现代海岸22-27公里,形成于距今约5000-4000年;
第三道贝壳堤北段分布在东丽区荒草坨—小王庄—张贵庄—津南区巨葛庄—南八里台—大港区中塘一线;在大港区界内又分为三支,即西支为大苏庄—小刘庄—窦庄,中支为坡江—友爱,东支为沙井子,南段自王肖庄延至河北省黄骅市境内,距现代海岸11-35公里。
该堤形成于距今3800-3000年,宽度为100-200米;
第二道贝壳堤北起东丽区白沙岭,经军粮城—津南西泥沽—邓岑子—大港区上古林—老马棚口,向南进入河北省黄骅市,距现代海岸0-20公里。
形成于距今约2500-1100年。
规模较大的地段有白沙岭,长约750米,最宽可达100米;西泥沽:长2000米,平均宽约4000米;邓岑子,长2630长,宽约260米;
第一道贝壳堤北起汉沽区大神堂—蛏头沽,其中段至塘沽区的青坨子、高沙岭、驴驹河、唐驹河等地,此段的贝壳堤呈新月型贝壳沙丘或小面积的贝壳滩出露。
南段在大港区的马棚口一带。
形成于距今约700-500年。
物质组成以贝壳及其碎片为主,贝壳种属以四角蛤蜊为主。
牡蛎滩集中分布在宁河、宝坻、潮白河与蓟运河下游部分区域。
牡蛎滩是生长于潮间带、潮下带海生软体动物牡蛎遗骸的堆积体,呈带状或斑块状分布,目前发现地点有20多处。
主要带状分布的牡蛎滩有4道:宝坻南部的里自沽、东老口扬水站、蓼庄一线,形成于距今6700-6600年;卫星河西端史庄子—姜庄子一线,形成于距今6000-5000年;俵口的牡蛎滩形成于距今5700-2300年;该处牡蛎滩剖面巨大,高度达5米,长度超过100米,牡蛎种属主要是长牡蛎和近江牡蛎等,个体硕大,一般长35-40厘米,最大的长75厘米,一般厚2-3厘米,最厚达5 厘米,宽约10-15 厘米,牡蛎个体约有20-30层,多者达45层。
北淮淀的牡蛎滩形成于距今3800-2400年,据资料估算牡蛎滩分布面积约为9900公顷。
七里海湿地位于宁河西南部,距渤海约15公里,为海退后形成的古泻湖洼地,潮白河南北贯穿,将湿地分为东西七里海,面积(核心区、缓冲区面积)约9500公顷。
七里海地区在第四纪最末一次冰期后,因世界气候变暖,海面上升,曾被海
水占据成为渤海湾的一部分,直到据今1000多年前,还和渤海湾保持着联系,是一个典型的古泻湖环境,后来由于海岸线东移,河流泥沙淤积,七里海与海洋连结的通道堵塞,演变成了滨海湖沼湿地,湖底高程一般 2.0-2.4米,最低处1.7-1.9米。
七里海湿地生态系,由水面、湿地和生物共同构成典型完整的湖沼湿地生态系统,据初步调查,这里有水生湿生维管束植物12个群落,66种,主要是芦苇群落、水葱群落、扁杆藨草群落、水稗子群落、芦苇-香蒲群落及多种藻类植物群落;浮游植物80多种;浮游动物120种;底栖动物70余种;鱼类60余种;鸟类100多种;哺乳类动物10余种及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等。
5.主要保护对象、保护价值意义
本保护区保护对象为贝壳堤、牡蛎滩和七里海湿地生态系统。
其中贝壳堤分布面积约为1.02万公顷,牡蛎滩和七里海湿地为8.88万公顷。
天津贝壳堤、牡蛎滩是全新世以来海陆变迁的产物,是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是研究河流(主要是黄河)三角洲阶段性向海推进造陆过程的珍贵自然遗迹;它真实地记录了沧海变桑田的过程,是不可再生性资源。
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经过实地考察认为,天津曾是中国东部沿海平原贝类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现今发现的贝壳堤、牡蛎滩规模大、序列清晰,在西太平洋各边缘滨海平原实属罕见,在国际海洋学、第四纪地质以及古海岸带生态环境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天津滨海湿地的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七里海湿地是渤海鱼类饵料供应地之一,也是许多珍稀和濒危野生动物迁徒、栖息、繁殖的基地;同时,还具有泄洪、滞洪抵御旱涝、调节小区域气候的作用,对改善天津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术界,亦是国际间合作研究海洋学、古生物、古地理、古气候和湿地生态学较为著名的典型地区之一。
保护天津地区的贝壳堤、牡蛎滩和湿地,不仅是保护这些不能再生的自然遗迹,为深入研究几千年来的海陆变迁和自然生态环境演变保留下一块实验场所;同时也是为改善天津市的生态环境、平衡现代化大都市的综合布局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在海洋学、地质学、环境生态学等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