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设计
开题报告
题目:《安徽大学学生性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姓名:耿曰美胡乐乐
学号:K30714049 K40714034
专业:社会工作
导师:田飞
日期:2009-4-13
一、文献回顾
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较多对大学生性观念的研究主要以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为指标,发现大学生性观念较为开放。
Rubinson,Laurna 等在1972, 1977,1982,1987 十五年间,对868 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大学生对婚前性交无论从态度还是从行为上都更加开放。
Huang Karend 等对旅美大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调查,有58.7%的女生,33%的男生涉及了婚前性行为,60%以上的被调查者赞同出于爱情或定情的婚前性行为,且在容忍程度上无性别差异。
Mayyekiso,Tokozite V 对90 名16-35 岁南非大学生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赞成态度。
在Westera and Bennett 的一项研究中发现高校中88%的男生和84%的女生表示出了对婚前性行为的支持。
Murphy & Boggesssa的研究发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也许是因为HIV 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美国的年轻人较之以前少有婚前性行为,有过性行为的人从1988 年的60%下降到1995 年的55%,到2001 年,大学生的性行为仍在下降,降至男生占48%左右,而女生占43%左右。这说明在大学生中间赞成婚前性行为的人仍然很多,而且男生的性观念较女生更为开放。
美国性学家金西研究指出,社会经济阶层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在恋爱
和婚前性爱问题上比较保守,而下层社会的态度较为开放。例如,在金西报告调查中,2/3 的大学程度的人在结婚前保持贞洁,而下层社会的男子几乎人人在恋爱期间发生过性行为。
近几年,在国外的青年性学研究领域,主要进行的是青少年性行为、学校性教育及青少年性疾病的相关研究。
2、(1)、对性观念的论述
性学界对性观念的表述不是很统一。有的从心理角度界定,认为性观念是“经过杜会文化般造的心理观念”;有的从伦理角度界定,认为“性观念的核心
问题是对性间题的道德评价”;有的从性的三种属性(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角度界定,认为“性观念指对性的总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性生理、性心理、性行为、性道德和性文明等总的认识和看法。”这些概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性观念的特质。
周浩礼等人在其文《中国文化中性观念的发展》中对我国传统性观念进行了科学面与落后面的两面分析。科学成份主要有:(1)、性本质观,儒、道典籍中都有详细的论述。孔、孟对性的认识和态度,较集中地体现在《论语》、《孟子》及为孔子所手定的《五经》等著作中。“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在孟子之前,孔子也说过“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思无邪,”表明孔子对性爱的态度—男女性爱乃人之常情,人的本性。总之,在性本质问题,儒道二家同取法于《易》,在儒学那里,引申为性爱是人的本性;在道家理论中,引申为性爱是宇宙人类的本质。(2)、发情止礼现。中国是礼义之邦,我们的先哲既承认性乃人之本性,又强调要绳之以社会规范。在孔、孟看来,性欲是人的一种本质,它与道德、社会行为规范并不矛盾。就是说,欲与德,欲与礼是统一的。(3)、性养生观。落后面主要有:性禁锢观、贞节观和性的唯生殖目的论。
关于性观念的概念,《中华性字辞典》是如此表述的:“性观念是经过社会文化锻造的性心理,因此它带有浓重的性文化色调。性观念体现出特定社会文化对性问题的看法、态度。个人之间的不同性观念与个人的志趣、所受教育、生活道路上的文化沟通有关,故而通常代表特定群体的思想倾向。”徐润田认为:性观念指对性的总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性生理、性心理、性行为、性道德和性文化等的总的认识和看法,包括恋爱观、婚姻观和对性别角色看法等。
徐天民倾向于认同徐润田的上述表述。他说:因为从性的本质属性来看,性有三重属性——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这种综合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综合的性观念。潘绥铭认为:性观念是由性科学知识和性价值观共同构成。性科学知识即人对人类整体的客观性活动的科学认识,性价值观是指人对自身和他人性活动的主观感受与评价。
朱琪和徐震雷说:性观念是“对性的总的认识和态度。包括对性生理、性心理、性行为、性道德、性规范和性文化等的总的认识和态度,有恋爱观、婚姻观、对性别角色的看法等。可分为社会性观念和个体性观念。”社会性观念是“人类社会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变化和发展逐渐形成的对性的总的认识和看法。”个体性观念是“指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性的总的认识和态度。”“社会性观念反映出大多数社会成员性观念中的共同性。个体性观念是在社会性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的,反映社会性观念的内容。”彭晓辉在其《性观念辨析》文中写道:“性观念是群体与个体在对诸如性生物学、性医学、性心理学及性社会科学等学科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结合一定时期、一定地域或国家的文化、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的价值准则和法律规定所形成的对人类性活动的总体认识和理性思维”。由此可知,性观念并不是一个固定与僵化的概念,它会随着时空的改变而变化。
科学的性观念含义是指对性的自然客观规律和性的社会必然规律认识的真实水平;进步的性观念首先体现在科学认识水平之上;健康的性观念以是否能够增进个体和人类整体的健康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为衡量标准;有益的性观念针对性的观念形态是否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及社会稳定产生积极效应。我国近十五年来,不断有专家学者对性观念有不同的论述,如刘达临的《中华性学辞典》和《中国当代性文化》,潘绥铭的“中国古代性观念的基本特点”、“明清小说中的性观念”和“性学指引着性价值观”,李银河对中西性观念的对比,徐天民的“当代中国性观念之我所见”,徐润田的“什么叫性观念”,“进一步探讨当代中国性观念的建设问题”,朱琪与徐震雷的“性价值观”及方强的“树立和倡导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