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是稻谷的一种常见害虫,它以稻叶为食,会严重危害稻田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我们需要了解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并在日常管理中加以注意和应对。
一、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气候、植物品种、害虫种群调节、农业管理措施和人工干预等因素密切相关。
1.气候影响气温是稻纵卷叶螟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主要在气温25~30℃、相对湿度70%~80%时繁殖最为旺盛。
夏季气温偏高、雨量充足的时候,稻纵卷叶螟很容易大量繁殖,对稻田造成危害。
2.害虫种群调节天敌是稻纵卷叶螟的天敌,会对稻纵卷叶螟种群产生较大的压力,使得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得到控制。
3.农业管理措施土壤松化、增施有机肥料、间种套作以及覆盖地膜等,都可以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1. 合理施肥及时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可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和土壤肥力的提高,提高水稻抗病虫害的能力。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3. 种植套作采用套作的种植方式,能有效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发生,避免病虫害种群的迅速扩张。
4. 使用生物防治剂使用生物防治剂对稻田进行治理,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5. 择机喷药在稻田中及时喷洒农药,可以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减少对水稻的危害。
6. 加强管理加强水稻田的日常管理工作,保持水稻田内清洁卫生,减少害虫滋生的环境。
7. 利用天敌合理引入天敌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使天敌和害虫之间的生态平衡得到恢复。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保障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三、结语稻纵卷叶螟是水稻栽培中的一大害虫,它会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农户们在日常管理中需要特别关注稻田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障稻田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在未来的水稻种植中,我们也需要不断探索新的防治方法,提高防治的效果,减少对水稻的危害。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危害范围广、数量众多,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将会对稻田产量和质量带来极大损害。
本文就来介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和防治措施。
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的一种主要害虫,其危害特点是叶缘反卷、叶片弯曲,并在其中幼虫取食导致稻株旺盛生长受影响,形成“低矮短粗”等症状,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一般分为两个期次:早期和晚期。
早期是翻耕前后,温度逐渐升高,湿度较大时,螟卵开始孵化,幼虫到达第三龄时,数量较为稳定,并完成第一轮遗传基础。
晚期是稻花开放期到秋季,稻田水位逐渐下调,气温逐渐升高,稻纵卷叶螟数量大增,并依次进入第二、第三轮遗传基础。
1. 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首要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稻田清洁。
农民首先要保证农田环境清洁卫生,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2)良种选育。
选配抗病、抗虫、丰产的优良品种。
(3)合理施肥。
农民应根据土壤种类、水源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在正确的时期和剂量下施肥,提高稻田土壤的肥力,增强稻株抗病虫能力,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4)合理灌溉。
农民在灌溉时应采用泵灌或喷灌方式,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以免水分过多,造成病虫滋生,或导致病虫寄生根系。
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针对稻纵卷叶螟的一种环保、有效、可持续的防治方法。
目前,生物防治主要采用昆虫杀菌剂,通过喷洒或灌注、早晚交替施用等方式,杀灭稻纵卷叶螟幼虫,从而达到保护稻田、保护环境和保护人类的目的。
3.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也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常见方法,主要通过喷雾、喷洒等方式,使用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等农药,杀死稻纵卷叶螟成虫和幼虫,同时必须注意农药的种类、剂量和使用方法,尽可能减少对环境、人体和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4. 其他防治方法除了上述几种方法外,还可以采用虫网、喷灌、田间套袋、田间拍打等方式,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并减少它们的危害。
综上所述,有效的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方法应该综合运用上述几种方法,并在实践中结合当地的农业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防治方案,尽力减少害虫的发生和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稻田中一种重要的害虫,对稻作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在中国的南方地区特别是稻区,稻纵卷叶螟被广泛分布,对稻株叶片进行蛀食危害,使稻株的光合作用减弱,导致稻株的生长发育受阻,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稻纵卷叶螟的生活史一般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在南方稻区,稻纵卷叶螟一年发生2-3代,卵期约为4-6天,幼虫期约为12-14天,蛹期约为6-8天。
幼虫主要在稻叶上进行蛀食,通过对稻叶进行卷曲形成避免敌害和干扰气流的保护环境,使得幼虫更容易获得食物并防止捕食者的侵害。
稻纵卷叶螟的主要危害表现为稻叶被蛀食形成不同大小的斑点,严重时会出现叶尖弯曲、植株枯萎、穗小、抽穗延迟等症状。
特别是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在水稻穗上进行蛀食,不仅直接危害稻粒的发育,还会造成水稻的白粉病和赤霉病的发生。
针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可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合理的田间管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在田间管理方面,可以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增强稻株的竞争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及时深耕、整地和及时收割退田,清除田间杂草和稻草等,减少害虫栖息地。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蜂和捕食性昆虫等天然敌害因子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繁殖和发生。
可以引入稻纵卷叶螟的天敌多眼眉寄蝇、胸斑蜡蝉和蚜茧蜂等,进行天敌增殖。
化学防治是最常用的稻纵卷叶螟防治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控制害虫数量。
常用的化学农药有溴氰菊酯、氯氰菊酯和噻虫嗪等,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但是在使用化学农药时要注意使用剂量和使用时机,避免对环境和农田生态造成污染。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对稻作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的害虫,应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来控制其发生。
合理的田间管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程度,保障稻作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主要以稻叶为食,造成叶片卷曲、黄化,严重影响稻穗的光合作用和营养生长,导致产量减少。
为了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生规律,并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防治。
一、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1. 孳生环境:稻纵卷叶螟主要孳生在稻田中,特别是在温暖潮湿、阳光充足、气候条件适宜的生长季节,其孳生环境对它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2. 生命周期:稻纵卷叶螟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它们在幼虫期主要以稻叶和嫩茎为食,对稻株造成危害。
3. 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幼虫主要发生在稻田中,其由卵孵化为幼虫,经过数天至数周的生长发育,然后结蛹羽化成成虫,成虫主要以田间小昆虫、植物汁液等为食。
在发生规律上,稻纵卷叶螟一般在稻田中夏季发生较多,秋季和春季发生较少。
二、绿色防控技术针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可以采用以下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防治: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或捕食性昆虫进行生物防治,例如可以引入蚜茧蜂、蚜虫天敌等昆虫,利用它们的捕食和寄生作用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2. 植物防治:种植一些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强拒绝性或排斥性的植物,如大蒜、草木樨等,来减少该害虫的发生。
3. 生物农药:利用一些对人畜无害的生物农药,如芹菜碱、珊瑚此碱等,进行喷洒防治。
4. 化学防治:采用对环境友好、对非目标生物无害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如苏力微、氟氯氰菊酯等。
5. 生态防治:通过调整农田生态环境,增加有益微生物、控制害虫天敌、减少农药使用等手段进行综合防治。
通过上述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减少农药残留,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农民身体健康。
三、加强科学管理除了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防治外,还需要加强稻田的科学管理,以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具体措施包括:1. 灌溉管理:合理安排稻田的灌溉,保证稻田中的水分充足,避免积水滞留,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孳生。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202X/XX/XX
汇报人姓名
1.种类及分布
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刮青虫。 全国均有分布,以南方稻区发生重。 稻显纹纵卷叶螟,发生于两广和四川。
2.寄主与危害
2.1 寄主
主要寄主是水稻,有时为害小麦、玉米、甘蔗、粟、禾本科杂草。
2.2 危害
以幼虫为害叶片,大发生时稻叶一片枯白,形成“虫苞累累,白叶满田”。一般减产2~3成,重的甚至颗粒无收。以孕、抽穗期受害损失最大。
谢谢!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202X/XX/XX
汇报人姓名
不同龄期幼虫为害造成的虫苞
6.螟虫的测报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发生期短期预测
物候指标:水稻破口期(抽穗始见期)
灯诱:
诱蛾始盛(或高峰)日+产卵前期=卵始盛(或高峰)日再+卵历期=幼虫孵化始盛(或高峰)日
性诱剂:
6.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虫的测报
发生期中期预测—以发育进度(分龄分级)预测法为代表 一般在当地常年化蛹始盛期随机取样调查2-3次,每次查30-50头活虫,记录幼虫龄期和蛹分级,并分别计算出其所占比例%和累计比例%(如下图表) 可准确预测二种螟虫的比例及下一代卵孵盛期、高峰期,确定穗期主要螟虫对象及防治适期。
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4.发生规律
9-11代区:台湾南部、海南岛、云南元江、西双版纳,周 年繁殖,无越冬 6-8代区:南岭以南的两广南部、福建南部,以少数幼虫、 蛹越冬 5-6代区:南岭以北到北纬31地区,少数蛹越冬 4-5代区:长江以北到陕西秦岭一线以南地区,不能越冬 1-3代区:秦沂山区到秦岭以北地区,包括华北、华东, 不能越冬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它会危害稻谷的生长和产量。
稻纵卷叶螟的发
生主要与环境因素和农业措施密切相关,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
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温度和湿度有关。
稻纵卷叶螟对温度和湿度的适应能力较强,一
般以20-35℃的温度为宜。
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环境下,稻纵卷叶螟的繁殖速度较快,危害程度也较大。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稻田的管理措施有关。
稻田中苗期的管理对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具有重要影响。
苗期的稻田一般较为湿润,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繁殖和生长。
合理的灌水
和施肥措施对于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农药的使用也有关。
农民在稻田中使用农药进行防治时应注意使
用剂量和使用时间的控制,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农药会导致农田中的害虫对农药产生抗性,从而减少农药的防治效果。
科学使用农药,并配合其他防治手段,如病虫害综合防治、生
物防治等,能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
生物防治是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
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引入天敌,如蜈蚣、蝌蚪等,来捕食稻纵卷叶螟的幼虫,能有
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还可利用化学合成的性信息素来诱杀稻纵卷叶螟的成虫,以
控制其繁殖。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和农业措施密切相关。
科学管理稻田,注意灌水施肥,
合理使用农药,并配合生物防治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减少其对稻谷
的危害。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常见的一种害虫,它的发生规律如下:
1. 生活习性: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喜欢在稻叶上钻洞,形成“卷叶”或“折叶”,从而干扰稻株的正常生长,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
2. 季节规律:稻纵卷叶螟主要在稻季期间活动,一般在6月底至7月初和8月底至9月初(北方地区)或在7月初至8月底(南方地区)出现高峰期,此时幼虫数量极多,容易对稻株造成严重危害。
3. 影响因素: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受到气候、田间管理、品种等因素的影响。
高温、高湿的气候有利于害虫的繁殖和发生,同时稻株的栽种密度和肥料、水分等管理措施也会对害虫的数量影响较大。
抗旱性、生长势强的品种更能抵抗稻纵卷叶螟的侵害。
4. 防治方法:针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虫害的优质苗种、加强田间管理、采取化学防治等措施。
应根据不同地区和品种的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的一种害虫,其发生规律对水稻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农作物生长季节,稻纵卷叶螟的大量繁殖和危害给农民的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了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并采取相应的绿色防控技术对保障水稻生长和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1. 季节性规律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多年生害虫,其发生规律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
一般在水稻生长期内,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主要集中在6月至8月间,这个时期正是水稻生长旺盛的阶段。
在这段时间内,稻纵卷叶螟的数量会急剧增加,给水稻生长带来危害。
2. 温度、湿度和光照的影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和繁殖受到温度、湿度和光照的影响。
温度和湿度适宜时,稻纵卷叶螟的繁殖速度会明显加快,一般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摄氏度,相对湿度在60%-80%左右。
充足的光照对稻纵卷叶螟的生长繁殖也有促进作用。
3. 天敌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还受到外界环境和天敌的影响。
如果在水稻生长期内,天敌种类多样且数量充足,天敌对稻纵卷叶螟的捕食和控制能力也会增强,从而减少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以上便是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了解这些规律对我们采取相应的绿色防控技术至关重要。
二、绿色防控稻纵卷叶螟技术1. 生物防治在稻田中使用天敌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是一种常见的绿色防控技术。
可以通过引入捕食性昆虫或鸟类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如猛细小蜂、蚜小蜂等。
一些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植物可以被种植在水稻田中,起到驱赶和抑制稻纵卷叶螟的作用。
玉米、蒲公英等植物可以释放出一些气味物质,对稻纵卷叶螟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
3. 生物农药在农田喷洒一些生物农药也是一种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这些农药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不会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危害。
4. 生态工程在水稻田中通过种植芦苇、茭白之类的植物,形成一个复合生态,促进天敌的繁殖和捕食,减少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以上便是一些常见的绿色防控稻纵卷叶螟的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稻纵卷叶螟对水稻的危害。
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及其防治对策
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及其防治对策摘要2006~2007年稻纵卷叶螟在赣榆县大发生,这主要是五(3)代稻纵卷叶螟发蛾高峰期长、发蛾量高、繁殖代次多、残留基数高、气候条件适宜、天敌控制能力低造成的。
据此,提出准确测报、科学用药、治前控后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发生原因;防治对策;江苏赣榆赣榆县地处苏鲁交界,隶属苏北沿海地区,自2003年以来,稻纵卷叶螟在我县水稻上连续大发生,2006~2007年是2003年、2005年以来的又一个大发生年,未治田块稻纵卷叶螟危害形成的白叶率达100%。
1发生特点1.1迁入早2006~2007年稻纵卷叶螟迁入第1峰分别在7月18日、7月11日。
系统田赶蛾资料表明,2006年、2007年四(2)代稻纵卷叶螟累计蛾量分别是1 912.5头/hm2、3 262.5头/hm2。
峰期较常年早,迁入量较常年多,四(2)代稻纵卷叶螟成虫都能经过繁殖并过渡到六(4)代,成为水稻穗期的虫源,致使六(4)代稻纵卷叶螟成为水稻上的主要危害代。
近几年稻纵卷叶螟迁入期明显提早。
1.2峰期长2006年系统田赶蛾,8月13日进入五(3)代发蛾始盛期,8月20日达发蛾高峰日,为6.465万头/hm2。
五(3)代累计蛾量为30.75万头/hm2,8月19日田间调查,系统田有卵140粒/百穴,有幼虫60头/百穴;大田有卵177.8粒/百穴,有幼虫6.7头/百穴。
8月25日田间调查,系统田有卵90粒/百穴,有幼虫(2龄)100头/百穴,卷叶率为2.5%;大田平均有卵73.3粒/百穴,有幼虫6.7头/百穴,五(3)代属大发生。
六(4)代稻纵卷叶螟9月2日为发蛾高峰日,峰期持续到9月20日,发蛾高峰日持续近20d,实属罕见。
六(4)代累计蛾量为79.07万头/hm2,据9月5日田间调查,系统田有卵12.5粒/百穴,有幼虫425头/百穴,卷叶率为17.7%;大田有卵8.3粒/百穴,有幼虫58.3头/百穴,卷叶率为1.83%,六(4)代在本地为大发生。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是稻作重要的害虫之一,其幼虫在稻叶内卷成筒状,能够严重影响稻作的
优质产出。
下面将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原因以及防治方法进行介绍。
1. 气候因素:稻纵卷叶螟是喜好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发育的害虫。
因此,过
多的降雨或气温过高会增加其繁殖的可能性。
2. 稻田管理不当:长期不轮作、不施肥或者种植品种单一的稻田易使土壤质量降低,降低了稻粒产量,同时也降低了稻田的抗旱、抗病虫害能力。
这样就为稻纵卷叶螟的繁殖
提供了条件。
3. 稻农的防治意识不强:在稻田管理过程中,从选田到种植过程中,如果没有注重
防治天敌,无法及时发现并采取控制措施,这将增加稻纵卷叶螟的危害。
1. 土壤管理:选择良好的土壤种类,加强施肥、轮作以及清理杂草等土壤管理工作,以增强稻园的养分平衡,降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可能性。
2. 区域防治:开展区域防治,设置灯光陷阱捕获成虫,进行外力控制,从源头上防
止稻纵卷叶螟的繁殖。
3.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与同肩翅目昆虫开展生物防治。
这些天敌可以通过捕食稻纵
卷叶螟的方式进行防治,避免为期太近和部分同龄的虫卵孵化而形成卵壳之内的蛹。
4. 农药防治:农药防治作为主要的防治方法,需要在防治前适当施放蚜油,气味菜
油等多种化学杀虫剂以进行稻纵卷叶螟防治。
总之,稻纵卷叶螟能够给农民的稻作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必须在其生长过程中进行
有效地防治。
在实际防治中,应采用多种综合措施,注重全方位的防治,并加强病虫害调
查与监测工作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稻纵卷叶螟的影
响。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培训教材
李生晓梦制作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培训教
材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is medinalis Guenee)属鳞翅目,螟蛾科,俗名裹叶虫、包叶虫等。
稻纵卷叶螟以幼虫吐丝纵卷稻叶,在卷叶苞内取食上表皮和叶肉,被害叶叶肉被吃光,只剩下表皮,形成长短不一的白斑,严重时全叶枯白,受害严重的田块远望一片枯白,水稻分蘖期受害,使水稻迟发,甚至不能正常抽穗;孕穗期被害,稻谷千粒重降低,瘪谷增加。
由于稻纵卷叶螟的为害,可使水稻减少10—15%,重者减产可达50%左右。
近十年来,稻纵卷叶螟在我县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发展,从99年的轻发生至2001年的中等发生到2004年、2005年的大发生,严重地威胁着我县水稻产量的提高。
一、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9毫米,翅展16—18毫米,淡黄褐色,前翅三角形,从前缘到后缘有二条灰褐色纹,中央有。
如何防治稻纵卷叶螟
如何防治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主要危害水稻。
以幼虫吐丝纵卷叶片结成虫苞,幼虫躲在苞内取食上表皮及叶肉组织,留下表皮,造成白叶。
受害重的稻田一片枯白,导致严重减产。
初孵幼虫至1龄时爬至叶尖处,吐丝缀卷叶尖或叶尖的叶缘,即“束叶期”;3龄幼虫纵卷叶片,形成明显的白叶;3龄后食量增加,虫苞增长;进入4-5龄频繁转苞危害,被害叶片呈枯白色。
整个稻田白叶累累。
稻纵卷叶螟为远距离迁飞性害虫,自北而南一年发生1-11代。
如河北、山东北部为2—3代;河南信阳、长江中下游如湖北、安徽、江苏、上海及浙江北部为4-5代;湖南、江西、浙江南部为5-6代;福建、广东、广西为6-7代;海南省的陵水县为10-11代。
主要危害水稻及潮湿地区的禾本科杂草。
适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防治方法:⑴稻纵卷叶螟控制在卵孵化盛期。
每亩用1.8%蓝锐牌阿维菌素75-100毫升或2%营利牌阿维菌素70-100毫升单打,或5%喜粒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可溶性粒剂25克/亩,一亩地至少两桶水(30斤/桶)间隔10天再喷1次即可。
⑵傍晚喷药,药效会更好
- 1 -。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一种严重危害稻谷的害虫。
它主要危害水稻,严重影响稻谷产量和品质。
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寄生在水稻的叶片内,大量吸食叶片汁液,造成叶片卷曲和枯黄,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死亡。
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稻纵卷叶螟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出发,介绍其防治措施和方法,以期对农民朋友有所帮助。
稻纵卷叶螟主要通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生长发育阶段来完成其生命周期。
卵期一般在5至7天,幼虫期约20天,成虫寿命约7天。
稻纵卷叶螟的卵在水稻叶片上产卵,卵呈黄色,并集中在叶片的背面。
每个卵团中一般有20-60粒卵,成熟的卵约0.5mm长。
卵经过5-7天孵化成幼虫,幼虫期共分为六龄幼虫。
幼虫期内,它们主要以叶片为食,不停地吸食叶片表皮细胞的液汁,其食量可达到其体重1500-2000倍。
蛹期一般在土中完成,需7-10天。
而成虫常在夜晚飞翔,由田间悄悄飞入座养,约能活动7-10天。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主要受气候、天敌、宿主作物和栽培措施的影响。
气温和湿度是稻纵卷叶螟发生的重要因素。
春季气温上升和雨水增加,适宜稻纵卷叶螟的卵和幼虫孵化和发育。
气温高湿度大也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且有利于虫害的大量繁殖。
稻纵卷叶螟的天敌也对其发生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蜻蜓、蚜蝇、蚜虫都是稻纵卷叶螟的天敌,它们能有效地降低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宿主作物和栽培措施也会影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在稻田中适当间作一些驱虫植物,如金鱼草、一串红、龙葵等,都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防治效果。
针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可以采取一些防治措施和方法。
可采用物理防治,及时清理和销毁种植区周围的草木,尽量减少害虫的寄主环境。
可以进行化学防治,如使用农药进行喷洒或施放,进行全方位的喷雾以达到灭杀害虫的目的。
但是在使用农药时一定要注意按照正确的方法和用药量进行操作,以免对农作物和环境造成危害。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
稻纵卷叶螟是稻作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其主要危害是咬食稻叶,导致稻株生长受阻甚至死亡。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防治方法:
1. 清除田间杂草:稻纵卷叶螟喜欢在稻田旁边的杂草中滞留,因此定期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螟虫栖息地,可以有效控制螟虫数量。
2. 建立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包括选择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合理改良土壤,科学施肥,增强稻株的抗病虫害能力。
3. 旋耕翻土:在田间轮作期间进行旋耕翻土,可以破坏稻纵卷叶螟的生长环境,减少螟虫的滋生和繁殖。
4. 捕捉成虫:利用使用灯光、黄板等诱捕器具捕捉稻纵卷叶螟成虫,以减少其繁殖数量和危害程度。
5. 农药防治:使用农药进行化学防治是一种常见的方法,但要注意农药的安全使用和防治时机。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仅为参考,具体的防治措施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并遵循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豫南地区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及防治方法
豫南地区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及防治方法【摘要】豫南地区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常见的稻田害虫,严重危害稻米产量。
本文旨在探讨豫南地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为害及防治方法。
通过对稻纵卷叶螟的危害和发生特点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其对稻田的危害是巨大的。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介绍了化学防治方法和生物防治方法两种防治方式,并对它们的效果进行评估。
化学防治方法虽然能够快速有效地控制害虫,但也容易产生环境污染和抗药性问题。
相比之下,生物防治方法具有环保和可持续性的优势,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中,我们希望进一步完善生物防治方法,探索更多的可行性途径,为豫南地区稻电卷叶螟的防治提供更多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豫南地区、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防治方法、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防治效果、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幼虫以卷曲水稻叶片为食物,造成水稻叶片的黄化、枯黄以及减产,严重危害了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豫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区之一,稻纵卷叶螟在该地区的发生频率较高,给当地水稻种植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针对豫南地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进行相关的防治工作和研究。
通过对该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稻纵卷叶螟的危害入手,分析豫南地区该害虫的发生特点,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包括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两方面,以期为豫南地区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豫南地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为害情况及防治方法,以期为该地区的稻田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分析稻纵卷叶螟对稻田的危害程度,深入了解其生物特性和生态习性;2. 探讨豫南地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防治工作提供有效参考;3. 总结和评述目前常用的化学防治方法,分析其优缺点;4. 探讨生物防治方法在豫南地区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为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新思路;5. 评估不同防治方法的实际效果,为农民提供科学的防治建议;6.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豫南地区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提供指导和借鉴。
水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水稻常发性虫害的一种。
水稻分蘖期受害影响其正常生长;中后期受害,影响产量更明显,特别是后期剑叶受害,造成秕谷率增加,损失严重。
稻纵卷叶螟在我省一年发生四代。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趋绿和群集特性。
卵散产于叶片上,通常以叶背为多,初孵幼虫爬到叶尖卷叶取食,稍大幼虫则钻入叶心、叶鞘内或叶面上咬食叶肉,并吐丝将叶的两边纵卷结苞。
结好苞后就在苞内顺叶脉食叶肉及上表皮,被害叶呈现长短不一的条状叶斑。
幼虫老熟后,在植株下部及叶鞘部重新结苞化蛹。
一头幼虫一生可食害5-9片叶,被害严重田块呈现一片枯白。
成虫盛发期遇气温22-28℃、高湿、多雨日、雨量大,是大发生的预兆。
尤以8月下旬9月初水稻生长中后期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应重点进行防治。
近年来随着杂交稻和矮秆品种的推广以及栽培制度的改变,栖息环境和食料条件都较好,因此稻纵卷叶螟繁育快、成活率高,对水稻危害日趋严重。
针对稻纵卷叶螟的生长特点和发生规律,我们总结了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有效方法:(1)选用水稻高产抗病新品种,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防止水稻叶青迟熟。
(2)药剂防治应掌握在2龄幼虫盛发高峰期用药,施药应避开中午高温阶段,以免药物中毒。
(3)施药时要保持田间水层5厘米,可提高防效。
(4)药剂防治可用
50%甲胺磷乳油15000倍;50%甲基1605乳油1500倍;25%杀虫双水剂1000培均匀喷雾。
(5)生物防治在该虫产卵盛期,分批释放赤眼蜂,每次每亩释放4万-5万头,连放3次。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稻田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对稻谷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它能够通过卷叶、蛀芽、蛀穗等方式对稻谷进行危害,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是稻田管理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稻纵卷叶螟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它主要以稻谷为食,尤其是喜欢攻击稻谷的穗部,因此对稻谷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受到气候、土壤、植株生长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一般在6月至9月是其发生的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稻田中的气温和湿度适宜,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生长繁殖,因此它们的数量会急剧增加。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 农业防治:在种植稻谷的过程中,可以选择抗病虫害的稻谷品种,通过良好的土壤肥力管理和种植密度控制等方法,使稻谷生长健康,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还可以采取轮作、套种、改变播种时间等措施,破坏稻纵卷叶螟的生长发育环境,减少其数量。
2. 生物防治:可以引进天敌昆虫,如蜂、蝇等,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这些天敌昆虫能够捕食稻纵卷叶螟的幼虫,有效降低其数量,控制害虫的发生。
3. 化学防治:在稻田中使用农药来喷洒灭虫。
选择杀虫剂时,要根据稻谷生长的阶段和虫害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控制使用量和使用频率。
还要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操作,避免对环境和农田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4. 生物技术防治: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抗虫稻种,提高稻谷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这种方法在防治虫害的也能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
要想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需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技术防治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
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降低其对稻谷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保障粮食的丰产丰收。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摘要介绍稻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分析造成稻纵卷叶螟大暴发的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暴发原因;防治对策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迁飞性、间歇性大发生的害虫,近年来,在部分稻区为害猖獗,局部成灾。
2006年松溪县二代、三代稻纵卷叶螟严重发生,一般稻田虫量达6.75~52.50万头/hm2,高的超过75万头/hm2,产量损失率高达18%~40%。
1形态特性成虫体长7~9mm,翅展约18mm,灰黄色,前翅的前缘和外缘有灰黑色宽带,翅中部有3条黑色横纹,中间1条较粗短。
雄蛾在这条短纹上近前缘处有1条黑色眼状纹和簇毛,后翅亦有2条灰黑色横纹。
卵近椭圆形,扁平,长约1mm、宽0.5mm,初产乳白色、后变黄褐色,孵化前有1个黑点。
幼虫一般5龄,老熟时体长14~19mm。
头部褐色,胸腹部初为绿色、后变黄绿色,老熟时带浅红褐色,前胸背板后缘有2个螺形黑纹,中、后胸背面各有明显小黑圈8个,前排6个,后排2个。
被蛹长约9mm,腹部第五至第七节近前缘处有1条黑褐色细横隆线,尾部尖,上生8根钩刺,蛹外常有白色薄茧。
2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在福建省年发生5~7代,南部地区有少量幼虫或蛹在禾本科杂草中越冬。
但主要虫源分别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和4月中旬至5月下旬从南方迁入,先后形成第一代和第二代。
早稻以第二、第三代幼虫数量最多,为害最重;晚稻则以第五、第六代数量最多,常为害猖獗。
成虫白天静伏于稻丛下部或杂草间,晚上活动,具有趋密、趋嫩绿和群集的习性,也有微弱的趋光性。
卵多散产于稻叶表面的中部,每叶产1粒至数粒。
每雌虫能产卵几十粒至100多粒,散产于比较嫩绿叶背的叶脉两侧。
卵很小,薄膜状,经6d左右孵化。
初孵幼虫先在心叶或附近嫩叶上取食叶肉,2龄后爬至叶尖附近,吐丝纵叶或纵卷成苞,藏身苞内,取食叶肉,使叶面呈现白条状,随着虫龄增大,虫苞扩大,为害也越重,可使叶片枯死。
幼虫白天躲在苞内取食,晚上出来或转移到新叶上卷苞取食,每头幼虫一生能为害5~10片稻叶。
豫南地区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及防治方法
豫南地区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及防治方法豫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稻米生产区之一。
稻米是我国人民主要的粮食来源,也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
稻纵卷叶螟是稻米生产过程中常见的害虫之一,会对稻米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
因此,种植户需要注意这种害虫的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特点和危害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嗜温害虫,适合在气温较高、相对湿度较大的环境下生活。
它会寄生在稻米上,对稻米的生长造成很大的威胁。
它主要以稻苗为食,危害程度随着生长发育而逐渐加重。
在幼龄期,稻纵卷叶螟会危害稻良,造成减产;成长期,会导致稻米质量下降,致使产量减少。
此外,稻纵卷叶螟也可以危害稻谷,妨碍储藏和加工。
因此,防治稻纵卷叶螟对于维护稻米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防治方法1. 选择抗病虫害品种。
在稻米种植前,种植户应该选择有抗病虫害良好表现的种植品种。
抗病虫害品种能够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危害,保持稻米的生长健康。
2. 科学施肥。
在稻米生长期间,种植户应注意施肥。
科学施肥能够保持稻米健康成长,增强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危害。
3. 清除秸秆和杂草。
清除稻田中的秸秆和杂草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收获后,残留的秸秆和杂草会成为稻纵卷叶螟的重要栖息地,为它们提供生长繁殖的环境。
因此,及时清除秸秆和杂草是预防稻纵卷叶螟的重要措施。
4. 使用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是一种绿色的防治方式,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
在防治稻纵卷叶螟方面,使用微生物制剂、茶多酚和植物提取物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5. 使用化学药品。
如果上述方法均不能达到满意的防治效果,可以考虑使用化学药品。
但是,使用化学药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该购买正规品牌和合法证照的药品,避免使用假冒伪劣产品;其次,使用前应该仔细阅读并遵照药品说明书,严格按照药品剂量使用;最后,使用药品后应注意洗澡,更换衣物,防止药品残留给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总的来说,为了防治稻纵卷叶螟,种植户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在防治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作者:王根宋元周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9年第16期
摘要; ;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
本文结合铜陵市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实践,对稻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危害症状、发生特点及生活习性进行简单总结,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技术,以期为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提供借鉴。
关键词; ; 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 S435.112+.1; ; ;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6-0112-01; ; ; ; ; ; ; ; ;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稻纵卷叶螟属于水稻上常发的一类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又名苞叶虫、刮青虫等,在我国各水稻生产区均可发生,主要以幼虫对水稻产生危害,可导致水稻枯萎死亡,降低产量。
水稻是铜陵市的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超过1.33万hm2,水稻的安全生产对当地粮食安全生产影响重大。
4—5月是铜陵市水稻生产水肥调节及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该市以水稻高产创建核心区为示范点,以专业合作社为单位,组织种粮大户紧锣密鼓地进行统一配药、统一配肥、统一技术、统一喷防的夏季田管,确保水稻稳产高产[1]。
近年来,稻纵卷叶螟在铜陵市连续严重发生,给水稻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
为了有效防控稻纵卷叶螟,降低其对水稻的危害,笔者结合实践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以及防治技术简单总结如下。
1; ; 形态特征
稻纵卷叶螟的成虫体长平均为7~9 mm,体表为淡黄褐色,前翅上有2条褐色的横向线条,2线之间有1条短线,外缘可见到1条较宽的条带,为暗褐色,后翅同样有横向的线2条,外缘具宽带。
雄蛾前部翅的中间可见到“眼点”,为凹陷状,闪光;雌蛾前部翅膀上未见到[1]。
卵的形状为椭圆,中部稍微隆起,长度平均1 mm左右,初产呈透明白色,快孵化时的颜色转为淡黄色,被寄生卵颜色为黑色[1]。
老熟幼虫的体长平均在16 mm左右,最长约19 mm,低龄幼虫颜色初为绿色,之后转为黄绿,成熟的幼虫胸部毛片外围颜色为黑色,背部为橘红,腹部毛片的颜色为黄绿[2]。
蛹为长圆筒状,初期颜色为黄色,之后转为褐色,体长7~10 mm,末端有明显的尾刺突出,带8根钩刺[2]。
2; ; 危害症状
稻纵卷叶螟初孵幼虫多数在心叶内取食危害,取食后的位置出现一些小点(针头大小),有的幼虫先进入叶鞘内取食,之后随着虫龄增加,吐丝缀于水稻叶片边缘,最后将叶片卷曲成卷筒状包住虫体,幼虫在虫苞内取食叶肉,在叶片表面留下条斑,影响水稻生长[3]。
3; ; 发生特点及生活习性
稻纵卷叶螟属于迁飞性害虫,日常活动具有趋光性,常栖息于隐蔽处,产卵时具有趋嫩性,在温、湿度适宜的情况下产卵量大。
初孵幼虫多数取食心叶,2龄后逐渐转移到叶片上结成虫苞继续危害。
每只稻纵卷叶螟幼虫一生取食叶片5~6片,食量大的可取食9~10片。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在温度适宜、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下有利于成虫产卵、孵化。
因此,如果遇到连续降雨,则容易暴发稻纵卷叶螟[3]。
稻纵卷叶螟成虫一般在20:00之后开始大量羽化,24:00后为羽化高峰期,之后2 d交配,3~6 d后开始产卵。
成虫运动能力差,在人工田间驱赶时可在水稻植株高度以下的范围内飞行,且飞行距离很短;幼虫运动能力较强,善跳跃。
成虫在水稻中上部叶片背面产卵,平均约产卵100粒/头,温度较低的条件下卵的成活率更高[4]。
4; ; 防治技术
4.1; ; 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结合大田普查资料以及系统调查等数据开展田间虫害的测报工作,如调查田间稻纵卷叶螟的卵量、诱虫灯诱捕的虫量、田间赶蛾的虫量等,并根据当地的气象资料,对稻纵卷叶螟主害代的发生时间、发病程度以及发生区域等做出较准确的预测,指导各地适时开展防治。
4.2; ; 农业防治
一是栽植综合抗性强的水稻品种,提高对稻纵卷叶螟的抗性水平;二是加强施肥管理,合理把握好施肥时间及施肥量,为水稻健壮生长提供良好条件,防止水稻前期长势过旺、后期贪青晚熟等;三是科学管水,田间的湿度条件要适时调节,控制好水稻的搁田时间,在稻纵卷叶螟孵化时适当降低田间相对湿度,或者在化蛹集中期灌深水,保持2~3 d,以杀死田间虫蛹,降低稻纵卷叶螟的虫口基数。
4.3; ; 生物防治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重视,人们对农产品病虫害的防治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尽量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多采取生態友好型的生物防治措施。
赤眼蜂是稻纵卷叶螟的天敌,通常在稻纵卷叶螟产卵期释放赤眼蜂效果最佳,具体的释放量根据田间卵的密度确定。
经过抽样
调查,如果田间卵的密度低于5粒/丛,则释放赤眼蜂量15万头/hm2;如果卵的密度为10粒/丛,则放蜂量为45万~75万头/hm2,一般需要放蜂3~5次。
4.4; ; 化学防治
药剂防治要抓好关键期,稻纵卷叶螟在水稻分蘖期、穗期危害严重,因而要结合当地病虫害预测预报以及气候特点做好这2个时期的防治工作。
针对性地选择药剂,结合每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时期开展防治。
2代成虫迁入时间难以监测,因而不易集中防治;3代稻纵卷叶螟在其迁入高峰期;后1周左右为最佳防治时间;4代成虫一般在产卵前3 d左右为最佳防治时间;由于4代成虫产卵前期持续的时间较长,一般可超过10 d,历年3代和4代害虫往往重叠发生,不易区别防治,因而常综合防治。
尽量选择毒性低、效果持久、残留期短的药剂类型,以免污染环境,危害田间有益生物,增加水稻的农药残留量。
不同类型的药剂施用时间与用量有所差异,比如在稻纵卷叶螟迁入高峰期用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效果很好,但是在1龄以后防治效果则不理想,此期选用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农药,配施适量阿维菌素,防效较佳。
施药防治期间要保持田间水层3~5 cm,持续3~4 d为宜;配制农药时要采取二次稀释法,且喷药要确保均匀、不重喷、不漏喷。
5; ; 参考文献
[1] 叶永发.2005年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探讨[J].农学学报,2006(10):63.
[2] 陈善国.苏北沿海地区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2005,25(8):17-18.
[3] 翟承勋,焦兆文,夏必文.2004年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原因及防治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5,11(2):51.
[4] 何萍,张根龙,周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年防治技术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05(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