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主党派的兴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民主党派产生的背景
中国各民主党派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又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可是,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压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造成了为其服务的买办资产阶级,又使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变成它们统治中国的基础,中国逐渐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其基本阶级关系是:少数买办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中国的支柱。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工人阶级,是一个具有彻底革命性的阶级,但人数不多,产业工人不到三百万。在这两大根本对立的阶级之外,社会上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农民和其他中间阶级,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是伴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巨大压力,又受到国内封建势力的严重摧残。同时,由于其自经济力量的脆弱,它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其经济地位相联系,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具有两面性,它一方面具有反帝爱国、反封建的要求,具有革命性;另一方面又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具有妥协性。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人口仅次于农民的一个广大的人群,包括了许多阶层,构成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整个阶梯。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有很强的革命性,同时也有较大的散漫性,又经常处于资产阶级的影响之下,因此,不可能成立独立的政治力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民主党派产生的阶级基础。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矛盾的激烈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政党的兴起。19世纪70、8 0年代,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家们就对西方的政党政治有所评价。戊戌变法前后,资产阶级改良派组织了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组织,这些组织都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与此同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孙中山、黄兴、蔡元培等先后组织的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则明显具有政党的性质,可以说是政党的雏形。1905年孙中山组织的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身完整意义的政党,也是辛亥革命和推翻清政府的领导者。
民国初年,资产阶级的民主派曾幻想通过议会斗争取得多数,组织政府,以遏制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当时各种政治力量纷纷组织政党,政党团体数目高达三百多个,成为近代史上政党林立的时代,如自由党、中华进步党、公民急进党等。围绕着拥护孙中山还是拥护袁世凯的斗争,许多政党团体逐渐演化为三大派系、四大政党,进而又演变为三党鼎立,即以中国同盟会为基础组织的国民党;拥袁派联合而成的进步党;袁世凯新组织的御用工具公民党。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杀了国民党议会领袖宋教仁,随后反袁的“二次
革命”失败,国民党被迫解散,资产阶级民主派在中国建立议会政治的幻想即告失败。191
4年孙中山建立中华革命党后,先后领导了护国战争、第二次讨袁战争和反对段祺瑞的护法战争。这些战争失败后,孙中山于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到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逐步发展演化出三种不同类型的政党:一是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党,其代表是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中国国民党;二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三是介于国共两党之间代表中间势力即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党,即中国的各民主党派。
中国国民党的前身是中国同盟会,它在政治上是一个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派、资产阶级中间派到地主阶级反清派的松散联盟。辛亥革命失败后,其中许多人投降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反动势力。1924年,孙中山在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采取“联俄、联共、扶助
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了裹衰烈烈的大革命高潮。 1927年蒋分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由革命政党转化为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的反动政党,蒋介石成为英美等帝国主义在华的代理人。以后,中日矛盾不断上升,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下,终于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坚持片面抗战路线,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压制民主,一党独裁。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集团又同美帝国主义相勾结,在假和谈的烟幕下,发动大规模的反革命内战,镇压革命势力,压迫民主党派,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坚决反抗。最后在人民革命战争中遭到失败而逃往台湾。国民党在旧中国的历史上经历了由强到弱、由革命到反动到最后失败的转化过程,这是它违背全国人民的革命意志、违背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在同国民党两次合作、两次分裂中,经受了考验。1935年遵义会议批判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正确领导后,在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
各方面更加成熟了。毛泽东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提出同资产阶级尤其是大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根本方针,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打击顽固势力的策略,坚持争取多数;孤立少数、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原则,依靠工农联盟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国民党内的民主派、反对派和一切爱国力量的联合和合作,依靠人民革命战争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配合,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被压迫的政党最终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执政党,这是由于它坚持和代表全国人民的革命意志,深刻了解和掌握中国革命的规律,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阶级关系和各种政治力量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的这种革命转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民主党派逐步产生
中国各民主党派是在国共两大党尖锐斗争的基本格局下逐步孕育、产生的。它们产生、发展的重要契机是国内第一次大革命运动和以后的抗日救国运动。
1927年大革命运动失败后,国内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蒋介石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政权,对内实行内战独裁、对外实行妥协投降的反动卖国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共产党人举起了土地革命的旗帜,武装反抗国民党,而且以宋庆龄、何香凝、邓演达等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及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也坚决反对蒋介石的反动卖国政策。1928年3月,中国农工民主党的早期组织“中华革命党”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谭平山、邓演达等,主张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建立平民政权。1930年5月,邓演达在上海主持召开全国干部会议,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华革命党结束了历史使命。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起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高潮。民族资产阶级不满蒋介石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积极要求抗日。继1925年10月司徒美堂等在美国旧金山成立中国致公党后,1931年10月,中国致公党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反蒋”抗日,参加国内爱国民主运动。1935年11月,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改称“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投入到抗日救亡活动中o1936年6月,宋庆龄、马相伯、沈钧儒、章乃器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主张“停止内战、团结抗日”。1 939年11月,中国民主同盟早期组织统一建国会在重庆成立,黄炎培任主席,其宗旨是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