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从上古时候起,地处黄河流域的河南省就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境内的洛阳,开封,安阳,都曾经做过整个国家的都城,为一时繁华之地。虽然黄河的泛滥和战争摧毁了人们一次次建立在这里的都城,但他们所创造的无数物品却存留了下来,所以河南的文物数量质量之高就不足为奇了。河南省博物馆是中国省级历史性博物馆。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金水路和人民路交会处。该馆前身是冯玉祥于1927年倡导筹建的河南博物馆,馆址在开封市。1928年5月,改名民族博物院,当年10月10日,展出各族人物模型100多具。后陆续接收安阳、开封等处历史文物,其中有很多甲骨、青铜器等稀世珍宝。1930年12月,恢复河南博物馆的名称。当时该馆陈列内容有自然、历史两部分,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1935年曾选送藏品参加“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到英国伦敦展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将珍贵文物5200多件,分装68箱运往武汉,后转重庆。1938年开封沦陷,日本侵略军以“献铜”、“献铁”名义掠取铜炮、铁钟等文物168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定名为河南省博物馆,其任务以辅助学校教学为主。1953年确定为地志性博物馆。1961年,该馆从开封迁到郑州,新馆建筑面积 2.1万平方米,其中大小陈列厅20个,面积约 1万平方米,库房3862平方米。1976年改为历史性博物馆。现在的新馆是1998年刚刚建造的。1948年该馆在开封时,接收文物标本共11910件。原在重庆保管的文物,国民党政府选38箱运往台湾。另外30箱中的51件,拨交故宫博物院,其余的308件运回该馆。1986年,该馆有藏品11.6万余件,一级品259件。大部分藏品是在该省发掘出土的文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价值,如新郑裴李岗出土的椭圆形四足石磨盘和圆柱状石磨棒,是距今约8000年前的谷物加工工具,为裴李岗文化的典型器物;郑州商代遗址出土的兽面乳钉纹铜方鼎,通高1米,是商代前期大型礼器;新郑县出土的春秋时代莲鹤方壶,通高1.26米;淅川县出土的“王子午”铜鼎有铭文84字,是研究楚文化的标准器物。重要藏品还有战国时代的龙凤纹铜鉴,坐人漆绘灯,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陶建筑明器,北朝的刘根造像碑,隋代的白瓷围棋盘,唐代的三彩马、三彩俑,宋金时代的钧瓷器和乐舞砖俑等。河南古代文化之光是这座博物馆最大,内容最充实的展览。展览文物有1000多件,均属馆藏文物精品。在这里,有着两三千年历史的文物随处可见。沿着几个展厅一路走下来,你会发现河南是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兴起和发展整个过程的一个缩影。史前文明的遗物,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汉代精巧的墓葬品,唐朝的唐三彩,宋朝的瓷器,在陈列品中都有精美的代表作。此外,它还有《河南古代玉器》、《河南古代建筑》、《楚国青铜器》、《明清工艺珍品》《天地经纬》(古代天文学发展)几个主题展。博物馆的造型简洁有力,充满想象。它的外型酷似金字塔,但它其实来源于元朝建在河南登封市的古观星台。进入内部,会看到它的吊顶绘有完整的星空图,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透过屋顶,人如同站立在星空之下,充满了神秘的气息。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是我国历史上创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一。现位于郑州市农业路8号。早在1927年6月,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冯玉祥将军在治豫政纲中就提出了“教育为立国根本要政”的主张,并身体力行,极力扶持文化教育事业。同年7月,在冯玉祥将军的亲切关怀下,由省政府委派郭须静、徐金泉、何日章三人为河南博物馆筹备委员,隶属省教育厅,指定开封法院西街前法政学校校舍为馆址(即今开封市三圣庙街),是为河南博物院发轫之始。然而,这座解放前河南唯一的博物馆,从其诞生之日起,便随着时局的动荡,走上了一条坎坷之路。1928年5月,原河南省政府为表现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宣传民族共和和世界大同的理想,遂将河南博物馆改名为“民族博物院”,并改由省政府直接领导,同时划拨刘师古堂充公遗产的一部分为专款,限期开放。民族博物院以“启发民众知识文明、激增命思想、促进社会文明”为办院宗旨,广泛征集历史、自然科学、农业、艺术、生理卫生等方面的实物料。同年10月10日,在藏品缺乏的情况下,大量运用模型等手段,

成功举办了第一次陈列展览。1930年12月1日,河南省政府将“民族博物院”恢复为“河南博物馆”,并确定为社会教育机关,直属省教育厅领导。12月23日教育厅委任关百益为馆长,并收回民众师范房舍为古物陈列室。1931年1月20日,河南省教育厅又颁布了《河南博物馆组织条例》,其中明确博物馆的宗旨为:“一、发扬固有文化;二、提倡学术研究;

三、增长民众知识;四、促进社会文明”。同时设立了保管部、搜集研究部两个大部,成立了由民政厅厅长、教育厅厅长、河南大学校长、博物馆馆长等组成的7人理事会,将原民族博物院的19个陈列室调整为7个,撤去了大量民族服饰和模型,充实了历史文物。1930年至1937年的8年间,是河南博物馆空前发展的时期,藏品中的历史文物最为丰富、精致,具有河南地方特点,而且涌现出以关百益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从此,河南博物馆名声鹊起,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入。为避免文物被毁,馆藏主要文物68箱被迫移运重庆,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40年日伪期间,河南博物馆被更名为“河南省立博物馆”,下设事务部、保馆部、研究部等。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派谢孟刚为接收委员,接收了日伪当局控制下的河南省博物馆,但终因解放战争的爆发,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经济严重匮乏,经费拮据,博物馆步履维艰。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一举解放了古都开封。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和文博事业,立即成立了以赵干亭为主的三人管理小组,进驻博物馆,整饬馆务。1949年11月,河南省政府任命省教育厅厅长乃生兼任馆长,开始组织人员,整理文物、展室,修缮房舍、设施,进行业务活动,博物馆再次出现生机,蓬勃发展。1953年,根据中央文化部颁发的《对地方博物馆的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河南省博物馆被确定为地志性博物馆。1961年,河南省博物馆由开封迁至省会郑州,有了较好的陈列展览场地。然而,正当博物馆有计划、有秩序地全面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时候,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文革10年中,博物馆组织瘫痪,业务荒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南省博物馆渐入佳境,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尤其是进入80年代,博物馆力量不断壮大,机构设置趋于合理,设立了陈列部、保管部、社会教育部、图书室、研究部、《中原文物》编辑部、办公室、行管科、保卫科等科室,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博物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日月交替,沧桑更迭。历史的车轮驶入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间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进一步促进带动了全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由于河南省博物馆建筑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突击在郑州兴建的,它无论在建筑形式、建筑规模、还是在内部设施上,都很难适应今天博物馆日益发展的需要。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高瞻远瞩,决定“八五”期间在省会郑州建设一座具有当今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博物馆。1991年秋,根据李瑞环同志的有关指示,经原省委书记侯宗宾、原省长李长春等领导同志的积极争取,国务院决定由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筹建新馆舍。新馆位于郑州市农业路中段,占地10 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累计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历时5年建成。主体展馆位于院区中央,呈金字塔形,后为文物库房,四隅分布有电教楼、综合服务楼、办公楼、培训楼等。整体建筑结构严谨、气势宏伟,造型古朴典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点。按照国家级现代化博物馆的要求,新馆内部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内有自动消防系统、安防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文物保护系统、电教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等设施。1997年7月,河南省政府决定,将中原石刻艺术馆与河南省博物馆合并,成立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的成立,是河南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一桩盛事。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物丰富,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在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古代文化,这就为河南博物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河南博物院创建之初,就十分重视文物的征集工作,但由于当时缺泛经验,博物馆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征集藏品往往是单纯的

“网罗珍奇”,藏品颇为复杂,而且良莠不齐。1930年至1936年间,是旧河南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繁荣时期,无论是在藏品的征集、整理或在对藏品的研究上,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在关百益先生的带领下,先后接收了古物保存委员会所存的所有文物,其中包括1923年新郑出发土的春秋铜器,1925年11月鄢陵城关出土的宋代窖藏瓷器,洛阳等地的历代石刻等。1934年、1935年又先后征集了大量的古代名人书画及现代艺术品,从而大大丰富和提高了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还主动进行了几次田野发掘,获得了大量的出土文物。这个时期拥有的藏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精,弥足珍贵。如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大型列鼎、王子婴次炉、编钟等;登封县的九柄玉如意;石刻中的北魏石棺,刘根造像碑、魏志8种、隋代四面造像、舍利塔铭、唐代泉男生墓志、宋代二体石经、金代进士题名碑等。正因为拥有大量的文物精品,所以在全国博物馆界的地位大大提高,在国外也深受赞扬。当时曾有这样的评论:“统中国博物馆所藏物品,除故宫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馆堪居第二之位置。”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确保文物安全,河南博物馆工作人员以满腔的爱国热忱和高度的责任心,精心挑选文物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张,图书1472套(册),分装68箱运汉口,存放于法国租界。1938年9月,随着国内形势日趋危急,存放于汉口的文物又辗转运至重庆,从而避免了日寇的劫掠和破坏。而存留于开封的文物,在开封沦陷后,大部分铜器、铁器下落不明。存放于重庆的68箱文物,于1949年11月,由国民党政府挑选38箱,其中文物5119件,图书1450套(册)运往台湾。至此,河南博物馆元气大伤,苦心经营20余年的文物大馆,已无精品可言,博物馆名存实亡。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河南博物院得天时,占地利,重整旗鼓,大力开展文物征集工作,通过调查、收购、接受捐赠、发掘、拣选、调拨等,很快恢复了元气。而且,馆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已非昔日可比。迄今为止,馆藏文物达十万件,特别是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和历代陶瓷器,享誉世界,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如郑州的大河村遗址出的新石器彩陶、临汝出土的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郑州窑藏青铜器、淅川下寺出土的楚国青铜器、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铜器、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铜器、扶沟出土的楚国金银币、洛阳唐三彩、汝瓷、钧瓷等。另外,从1954年开始,博物院还曾多次派出征集人员,分赴革命老区,进行调查访问,征集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同时,还接收了省军区、省民政厅等单位拨交的部分革命文物和有关资料,其中有许多珍品,如太平天国的布告、义和团的旗帜、吉鸿昌烈士就义时的血衣、彭雪枫烈士的遗物、《响导》周报、《新青年》杂志、《红旗报》、《中州评论》、《拂晓报》等。近十年,随着文物工作的不断深入,湮埋已久的地下文物精品,终于重见天日,再现风采。为了配合河南博物院建设,发挥河南文物大省的优势,从不同侧面再现灿烂的河南古代文化,在省委、省政府及文化厅、文物局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又陆续从中央、省直及各地市文物单位征调一大批文物精品。这些文物精品,犹如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颗颗明珠,放射出斑斓璀璨的光华,它必将以无穷的魅力,吸引无数海内外的观光客。

莲鹤方壶,我国春秋时期青铜礼器,壶盖之鹤,既是莲上之鹤,又归纳了春秋时代青铜礼器之总的风格与趋向,被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这对堪称青铜时代绝唱的莲鹤方壶“姐妹”,现两件件藏于河南博物院。并蒂莲花劳燕分飞莲鹤方壶1923年在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郑国国君大墓出土。此壶原为一对,其造型和花纹装饰及大小几乎完全一样。现两件藏于河南博物院。它的发掘与保存经历了曲折的过程。1923年,包括莲鹤方壶在内的一批钟鼎重器在经历了两千年风雨后,惊现于河南新郑李家楼村一个普通的菜园。经过发掘,“郑公大墓”出土了完整的青铜器近百件,另外还有玉器、陶器等数百件文物,是中国当时空前的特大发现。其中的近百件青铜器更为引人注目,史称“新郑彝器”。专家们认为,这批文物是郑国王室的祭祀重器,其主人可能是郑国国君子婴。1927年,河南省成立了河南省博物馆筹委会,这批历经周折辗转的青铜器文物成了河南省博物馆的首批“镇馆之宝”,开启了河南文物事业之路。有人这样说,“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馆”。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时期,为保护国宝免遭劫掠、破坏,“新郑彝器”又几经辗转,费尽周折得以保存。1949年冬,国民党政府指示“速将河南存渝古物运存台湾,行政院分令教育部、河南省政府遵照办理”。仓促之中,莲鹤方壶等河南古物被打箱运抵重庆机场,马上就要登机飞往台湾。在此千钧一发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如神兵天降,救下了莲鹤方壶!至今,“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打箱封条,还完好地保存在河南博物院里。即便如此,还有部分“新郑彝器”被运到了台湾。1950年8月,河南省代表会同文化部代表共赴重庆接收河南存渝古物。文化部代表挑取一尊底部稍有残缺、高近126厘米的莲鹤方壶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自此,两尊莲鹤方壶分置两处。2:青铜时代的绝唱专家认为,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是春秋中期具有代表性的承前启后的器群,它承西周凝重敦厚之绪,启春秋战国清丽开放之先,它的出土使人们对中原文化的认识超越了传统金石学和古代文献的束缚,为新生的中国现代考古走向实证、系统、区划研究提供了可信的田野资料。古人在宗庙祭祀、飨宴宾客、婚事丧事中都要用酒,壶是古代青铜酒具的一种。新郑出土的两尊莲鹤方壶造型和花纹装饰及大小几乎完全一样。藏于河南博物院的一个高125.7厘米,口径横31.8厘米、纵26厘米。另一个高124厘米。莲鹤方壶是河南博物院13万多件文物中最具观赏价值的收藏品,被公认为这个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河南博物院专家告诉记者:莲鹤方壶之所以闻名天下,主要是因为它造型巧异精妙,铸造亦很工致。壶上物像众多,杂而不乱。神龙怪虎,神态各具。青铜艺匠对鹤的铸造尤为成功,它形神俱佳,栩栩如生,似乎若有人猛喝一声,就会振翅惊飞。专家介绍说,高大奇伟、纹饰新颖、结构复杂的莲鹤方壶,堪称春秋时代青铜工艺的佳作。它是用泥土作模型,经焙烧,翻制陶范,零件分别预铸,整体合铸而成的。莲鹤铸在一块平板上,可以单独取下。二十莲花瓣预铸,再与盖的主体范拼合浅铸,双耳及杯、腹四角飞龙,颈前后蟠龙以及二龙足,都是预先铸成,再与器的主体合铸。这种技术始于商代,春秋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莲鹤方壶是中国铸造工艺史上的杰出成就。有人说,莲鹤方壶唱出了一曲青铜时代的绝唱,因此,在2003年邮票《东周青铜器》中,莲鹤方壶赫然位列这一套七枚的“国家名片”的首位。3:鹤舞莲池,引领时代新风莲鹤方壶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青铜器艺术在春秋时期审美观念的变化。郭沫若先生指出:莲鹤方壶的艺术风格已有别于殷商、西周,在盖顶莲瓣中心立一张翅之鹤,全然超出了西周以上神秘凝重的氛围,显露出清新的气息。郭沫若先生以极富文采的语言,称道:“此鹤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视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的飞翔。”可以看出,他这里所描述的,既是指莲上之鹤,又是归纳了春秋时代青铜礼器之总的风格与趋向。当此之时,旧的礼制迅速崩溃,新的观念正在形成。表现在青铜艺术上,也正在开创一代新风,所以郭沫若先生说莲鹤方壶“乃时代精神之象征”,标志着中国艺术风格的一个新的开端。春秋战国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活跃,人们个性张扬,崇尚浪漫情怀。东周青铜器作为这一时代风貌的“物化”反映,器形由厚重变得轻灵,造型由威严变得奇巧,手法由浓厚的神秘色彩而趋向写实,装饰纹样也变得易于理解和更接近于生活。莲鹤方壶的出现,是春秋时期时代精神的象征。反映了一种新的生活观念与艺术观念,是活跃升腾的精神力量的形象体现。4:朝晋暮楚,体现文化交融以莲鹤方壶为代表的“新郑彝器”,还向我们展现了郑国青铜器的特征。读过《春秋》经传的人都知道,当时的郑国居于晋、楚两大国之间,朝晋暮楚,在夹缝中求生存,形势十分艰难。春秋中期以后,中原之晋,南方之楚,在文化上也各自形成中心,这也明显影响在青铜器上。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的青铜器,既有接近于以晋墓出土器物为代表的中原色调,又有接近楚墓器物的楚文化因素。可以说,它是中原文化南传和楚文化北传的第一驿站。楚地浪漫的风格,使许多受这种风格影响的器物具有一种流动、飞扬的韵致,这种韵致与中原商周青铜器的肃穆、威严不同,洋溢着一种运动的生命力。反映在艺术造型上,表现出一种舒扬升腾的美感。这件莲鹤方壶正是东周这一艺术风格转变时期的代表作品。

陈列展览是各项业务工作的中心环节。河南博物院创建伊始,就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工作。“民族博物馆”时期的《民族模型展览》,是河南博物院历史上举办的第一次陈列展览。陈列以塑像为主,配合照片,展出古今中外各民族模型。展出后,引起了当时开封各阶层和市民的轰动,“参观者为之途塞”。1930年至1937的“河南博物馆”时期,在广泛收集历史文物、民俗文物和各类自然标本的基础上,先后开放的陈列室有13个。如安阳殷墟出土器物陈列室、新郑古器物陈列室、洛阳古物陈列室、岩石陈列室、民族模型陈列室、开封相国寺旧藏文物陈列室、石刻室、藏经陈列室、植物、矿物标本陈列室、书画陈列室等。由于当时的陈列水平有限,在“唯器物论”的思想指导下,采取器物堆砌的办法,陈列质量较差,但仍能看出当时的“河南博物馆”已初具规模,是我国博物院中的佼佼者。1937年,在馆藏文物精品运抵重庆后,开封本馆所属藏品仍继续陈列开放,但数量和质量均大为逊色。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博物馆被迫停止活动,直到1940年日伪统治下,把博物馆改名为“河南省立博物馆”,才将原陈列开放。解放后,河南博物院获得了新生。1949——1961年间,除举办《河南自然环境与资源》、《河南历史》、《河南革命文物》三个基本陈列外,还举办展览数十个,内容多数与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政治运动有关。如《从猿到人展览》(1950年)、《镇压反革命展览》(1951年)、《伟大祖国展览》(1952年)、《青铜器展览》(1952年)、《历代服饰展览》(1954年)、《肃反展览》(1956年)等。1961年至1966年五六年间,是河南博物院稳步发展的时期,也是举办展览较多的一个时期。迁郑之初,立即与省文物队联合举办了《河南省历史文物展览》,展出文物2000余件,每天观众如潮,川流不息,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1963年举办的《河南革命文物展览》、以实物、图片、绘画、文字等较为系统地再现了河南革命斗争史。1964年,在原有《历史文物展览》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的研究、设计、制作,举办了迁郑后的第一个基本陈列——《河南历史陈列》,集中反映了河南古代历史概况。“文化大革命”时期,陈列展览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展览被污为“黑展览”而被查封。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博物院职工还是以高度的责任心举办了几次富有教育意义的展览。如《抗大校史展览》、《焦裕禄事迹展》、《林县红旗渠展览》、《洛阳煤矿史展览》等。1977年到1997年的20年,可以说是河南博物院大发展的20年,陈列展览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并逐步确立了全国文物大馆的地位。首先于1980年重新恢复了《河南历史陈列》。该陈列在“文革”前陈列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采用了新的陈列设备和手段,使之更趋于科学化和大众化,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园地。1981年以来,又先后举办了《河南革命文物陈列》、《古代雕塑艺术陈列》、《古代建筑艺术陈列》、《馆藏明清书画展》、《馆藏文物精品展》以及《楚国青铜器展》等几十个展览,观众人数逐年递增,年平均观众达30余万人次。尤为引人注目是,通过六年多的酝酿和深入研究,集河南博物院集体的智慧,在中央、省、地市各级领导和兄弟单位的支持下,河南博物院在落成之日便隆重推出了《河南古代文化之光》、《中原百年风云》、《河南古代石刻艺术》、《河南古代玉器》、《河南古代建筑》、《楚国青铜器》、《明清工艺珍品》、《恐龙世界》等1个基本陈列和7个专题陈列,内容丰富,蔚为大观。尤其是《河南古代文化之光》,是70年来河南博物院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内容更充实的大型陈列,展厅面积达3200多平方米、展览文物1000多件(套),均属馆藏文物精品,重点展示了河南古代文化的光辉成就。在内容上,一改传统的模式,尽可能地增加了观众参与项目;在形式上,普遍采用了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使观众真正能够赏心悦目;在讲解手段上,配备了电脑控制的自动扩放录音讲解、扩放录像、声控幻灯、感应录音讲解等先进设备,增加了观众参与的一些项目,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对文物的求知鉴赏、娱乐等需求。另外河南博物院自创建以来,一直在中原文物如何走出河南、走向世界这个问题上做出积极的努力和尝试。如1935——1936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当时河南博物馆选送的新郑出土的8件青铜器,在伦敦引起轰动,受到海外观众的高度赞扬。70年来,举办和参加的出国展览还有:1980年丹麦、

瑞士的《中国珍宝展览》、1985年日本的《中国历代陶俑艺术展》、1986年日本的《黄河文明展》、1987年美国的《中国历代陶俑艺术展》、1990年日本的《河南省文物展》、1990年新加坡的《中国汉代文明展》、1991年法国的《河南省史前文物展》、1992年澳大利亚的《帝王的中国展》、1994年丹麦的《华夏帝王展》、1997年丹麦的《人与神展》、1998年的《大黄河文明展》等。通过展览,增强了该院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使更多的海外观众进一步了解河南,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有着70年历史的河南博物院,不仅是文物荟萃之地、文化教育的场所,同时又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在解放后的40多年来,河南博物院人才辈出,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1929年,殷墟文物进馆之后,当时的河南博物馆即聘请考古学家关百益为编辑委员,研究考订甲骨文字和各种器物刊印成书。1930年底,关百益先生接任馆长职务,同时成立了研究部,科学研究工作步入正轨。据粗略统计,1931-1938年间,河南博物馆出版文物图录和研究著述达一百多册、卷。比较重要的如《伊阙石刻图表》(关百益)、《石华》(关百益)、《殷墟器物存真》(关百益)、《殷墟文字存真》(关百益)、《新郑古器图考》(关百益)、《南阳汉画像集》(关百益)、《河南金石志图》(关百益)、《老君洞石墨撷英》(关百益)、《繁塔石墨撷英》(关百益)、《南阳汉画像汇存》(孙文青)、《殷墟文字存真第一集考释》(许敬参)、《馆藏石刻整理汇报》(孙文青)、《河南博物馆自然科学汇报》一、二、三册(傅桐生)等。在研究内容上,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充分发挥了地方博物馆的优势。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重视实践,研究人员经常走出书斋,亲自参加文物、标本的搜集和整理。如1935年8月,关百益在汲县山彪镇发掘战国墓;1936年春,孙文青参加殷墟第十三次发掘;1936年9月至11月,许敬参、郭豫才等在辉县琉璃阁进行发掘等。1936年7月,王幼侨任馆长后,为了“阐扬文化,研究学术”,创办了《河南博物馆馆刊》,到1938年3月因日寇入侵而停刊。短短的两年时间,共出版15期,其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真所谓“琳琳琅琅,萃集一堂,遂为中州古代文化之大观。”不仅能够从中详细地了解到河南博物院的发展史,而且还有一批重要的考古学理论、考古调查报告和考古研究论文,直至今天,仍不失为重要的学术参考资料。建国以后,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迅速发展,科学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40多年中,虽然经受了多次政治运动的冲击,但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考古发掘报告、学术论文数以千计,出版专著目录和普及读物也有几十部之多,比较重要的如《中国陶瓷小品》(河南省博物馆编)、《龙门造像题记》(河南省博物馆编)、《河南省博物馆》(中国博物馆之七)、《中国奴隶社会》(许顺湛)、《汉代叠铸》(汤文兴)、《中原远古文化》(许顺湛)、《夏文化研究论集》(郑杰祥编)、《中岳汉三阙》(吕品)、《河南汉代画像砖》(汤文兴、吕品)、《黄河文明的曙光》(许顺湛)、《河南文博考古文献叙录》一、二(孙传贤主编)、《汉画——河南汉代画像研究》(周到、王晓)、《河南博物院落成论文集》等。1977年,由河南省博物馆主办的全国第一家省级文博期刊《河南文博通讯》创刊,已故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了刊名。刊物问世后,很快引起了国内外读者的关注。1980年,为了进一步扩大其影响,改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并于1981年更名为《中原文物》。20年来,《中原文物》始终担负着向社会宣传文物保护政策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术繁荣的多重使命,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独特风格的学术期刊,越来越受到文博界的重视,已成为研究史前文化、夏商文化、汉画、楚文化及科技考古等领域的重要园地,并且连续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和中国社科类核心期刊。截至目前,《中原文物》出版发行近百期,发表学术论文、考古报告等2000多篇,并出版了《河南省考古学会论文集》、《魏晋南北朝佛教学会论文集》、《论仰韶文化》等特刊,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中原大地文物博物馆工作的面貌。从《河南博物馆馆刊》到《中原文物》,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河南博物馆七十年来的光辉历程,同时也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累累硕果的背后,有着河南博物院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他们呕心沥血,默默耕耘,为河南博物院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关百益先生,是30年代著名学者,近代考古学家,也是河南博物院的奠基人。他知识渊博,著述宏富,于史学、金石学、考古学、甲骨学、方志学等皆有很深的造诣和卓绝的创建。孙文青先生,早在30年代,就开辟了汉画研究的新天地,为汉画研究奠定了基础。解放后,河南博物馆更是人才济济。诸如许顺湛、韩绍诗、杨焕成、孙传贤、任常中、周到、王瀛三、张维华、汤文兴、吕品等同志,著述甚丰,在国内乃至国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如今,他们有的已年届七旬,有的已接近退休年龄,但在文博战线默默奉献,不知老之将至。更为可喜的是,在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带领和鼓舞下,涌现出一大批后起之秀,他们不仅有扎实的文博知识,而且善于接受新思想、新方法,这是我们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河南博物院美好的未来。

1、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上午9:00——17:00(16:00停止入场,17:00闭馆)。每周一(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闭馆;

2、请将背(挎)包存入寄存处;

3、展厅内请勿吸烟,请勿随地吐痰和乱扔杂物;

4、请勿在展厅内使用闪光灯;

5、请勿携带易燃易爆品进入展厅。

河南省博物馆观后感

河南省博物馆观后感河南地处华夏腹地,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几千年来丰厚的文化积淀,不仅确立了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地位,同时也造就了河南博物院这一引人注目的文物收藏大馆。河南省博物馆位于郑州市农业路与经七路交叉口,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忘了是谁说过,想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就去到那个城市的博物馆去,当我踏出博物馆的最后一刻不禁联想感慨,这是一个蕴含着多么璀璨文明的瑰宝呀!我很庆幸今天能与相识已久的同学们一起观光,一起分享,一起收获。好奇的来,惊喜的走。满载着无限的乐趣与满足。从一层逛到五层,映入眼帘的一切都一直在充实着一颗空虚的心。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一刻,向我展开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立体画面:两只大象的中间有一个人,它的寓意是河南的简称(豫), 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同时也造就了河南博物院这一引人注目的文物收藏大馆。河南博物院所藏的玉器、骨器、金银器、石刻造像、钱币、书画等,均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所藏的玉器,上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下迄明清,其中不泛精美绝伦、玲珑剔透之作。尤其是永城僖山汉墓出土的金镂玉衣,是目前时代最早的一件。我们又参观了二楼的展览,二楼主要是唐代、宋代、元代的一些器物,最后我们看了看明清珍宝馆,里面有漆器、珐琅器、象牙制品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一件用象牙雕刻的白菜,那白菜帮白白的,白菜叶微微发黄,叶面上的纹路都能看得很清楚,叶子上有一只蝈蝈,就连它肚子上的

条文都清晰可见,蝈蝈的旁边还有一枝粉红色的小花,这颗白菜雕刻的真是栩栩如生。 穿过曲缓的走廊,我们逐层观阅。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历代宫廷古瓷,还欣赏了名家翰墨,从古朴的青铜器遥想燕赵悲歌。 踏着清缓流转的音乐,走进了明清绘画作品展。昏黄的灯光下,一幅幅巨大的山水泼墨画,或挂立,或横铺,笔墨工细,设色淡雅,诗画相融。文人画家通过笔墨丹青,肆意挥洒出意境深邃,飘逸,清幽,惟美的世外桃源。而这形神兼备的绘画艺术足以展示古代封建文化鼎盛时期的独特魅力。 往上走,是明清书法艺术精品展。中国书法艺术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之一,可谓中华文化艺术之“大雅”与“大美”。“无声之音,无形之相”,有如无声的诗,无音的歌,一寸毫锥,挥洒气韵风骨,爱恨离愁,书写着人们最本质的精神世界。有“集书之大成者”美誉的著名书画家文徽明书法造诣深厚,篆、隶、楷、行、草各体兼工。适笔遒劲流畅,法度严谨,笔峰挺秀,自成一体。令人拍案称奇。 第四层是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有各种兵器,如直内短胡——穿戈,柱脊短剑,长铤箭镞,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争战不休的社会状况。也陈列着许多生活用具,如饮酒纹鼎,礼仪上用于客人洗手的双耳蝉联纹盘和装饰的鸠权杖首饰。这些埋藏了千年而又重见光明的器物,尽管有些是锈迹斑斑,但以其丰富的器类,高超的工艺技术,超凡的艺术价值,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等鲜明的特点早已闻名于世。这些闪烁着古人智慧光芒的青铜器体现了古人模仿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河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骨笛

镇馆之宝之骨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对当下所有中国人而言,最早认识“羌”字,几乎都是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开始的;对汉、唐之后所有中国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发明创造,并非华夏族原有的乐器。 但1984年~2001年,30多支截取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破土而出——而贾湖遗址,却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 贾湖骨笛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但贾湖骨笛能够改写的,远非整部中国音乐史那么单纯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贾湖骨笛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玛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

的中国道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影响,恐怕语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鹤是沟通阴阳两界的使者,仙鹤是凡人羽化升仙的坐骑——贾湖先民以仙鹤尺骨创制骨笛神器,说到底,奠定的是中国文化的原初之基。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支贾湖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莹亮洁,近乎可与美玉争辉——在目前发现的30多支贾湖骨笛中,这一遗世精品可遇难求,堪为“中华第一笛”代表作品。 在挤掉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双连壶后,这支贾湖骨笛挺进河南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九大镇院之宝”的行列,成为史前古物序列中唯一一件入选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的神器。 专家点评 距今7800年~9000年的河南贾湖遗址,是同时期最为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1984年至1987年及2001年,这里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笛孔有2、5、6、7、8之别,大多数骨笛仍为7孔。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其研究成果在英国《自然》、《古物》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这一成果已被铭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显要位置。 “绝代双骄”深藏“贾湖第一墓”

河南博物院建筑设计浅析

河南博物院建筑设计浅析 摘要:河南博物院是一个国家级的博物馆,河南博物院这组建筑群也是国内博物馆建筑中的经典之作。本文从河南博物院概况、博物馆主馆造型特征分析及主馆流线组织形式三个方面重新解读这一经典建筑。 关键词:河南博物院造型流线 1 河南博物院概况 河南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是国内创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一。河南博物院创建时的名称叫河南博物馆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建国后的1961年,河南博物馆迁址于河南省会郑州市。1997年,河南博物馆与中原石刻艺术馆合并,更名为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新馆与1998年建成并对民众开放。今天的河南博物院历尽岁月的沧桑,越发显得雄浑、敦厚、古老而又韵味。 ¬河南博物院是由中科院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康教授主持设计的,其主入口面向农业中路,东面是文博东路,西面是文博西路,北临某住宅区。总用地面积约为156亩(合104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78840平房米,主馆及配楼面积约为55740平方米。 河南博物院主馆位于院区中央,呈“中”字形布局,其中,主馆的东西两翼分别有两个专题展馆,主馆后端直通文物库房,主馆前端为主入口及礼仪接待区。主馆前的院区正门、主馆及主馆后面的文物库房三者自然成为一中间序列,院区四角对称布置了两组风格造型相同的建筑,它们分别是培训楼、办公楼、综合服务楼、电教楼。总面图中的“九宫格”似的建筑布局,也契合了古语“九鼎定中原”之意。河南博物院院区建筑的整体布局正体现了中国式群体建筑组合的精髓——中轴对称、主从有序、方正严整(见图1.1)。 2 主馆造型特征分析 河南博物院主展馆总体形象设计构思来源于河南登封的观象台(见图2.1),经过建筑大师的精心构思和演绎,最终创作出现在头戴“皇冠”的金字塔造型,正如设计主创人员齐康说,“登封的观象台是我国历史上留存最为著名的天文观察台,其造型对称,两侧倾斜,长条测绘石摆放在中央,整体造型简朴优美,这座古代的科技建筑独特的形象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皇冠”呈“斗形”,中心设置一个透明的圆洞,取汇聚“中原之气”之意,古语就有“汇宇宙之气,聚天地之灵”的经典语句,这也许就是河南博物院建馆之宗旨——“博”采中原宝物之精华。 正四棱锥,这一简洁、纯粹的几何图案本身就给人以稳定、庄重、神圣的视觉和心里感受,博物院主馆建筑主体选取类正四棱锥的金字塔造型为其成为一经典建筑奠定了基础。金字塔主体高度与其塔底宽度及两侧的配楼形成了完美的比例尺度(见图2.3)。四条棱锥向上直斥天穹,向下斜扎地心,使得整座建筑显得

参观博物馆社会实践报告

参观博物馆社会实践报 告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参观博物馆社会实践报告 河南——黄河流经的这片沃土,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发源地和发祥地。我们这些生长在河南的中学生,有必要深切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进一步激发自小热爱家乡、长大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为此,我们商定,暑假期间,集体参观河南博物院。 1参观目的 实现伟大中国梦,既是父辈们的光荣职责,也是我们这一代中学生的神圣使命。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激励我们更加茁壮成长。 1.1观瞻古代器物,温故知新 在七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清朝的中国历史知识,知道了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奋斗和发展。然而,这都是课本知识,需要有具体的感知来强化。而河南博物院,是我国博物院(馆)的佼佼者,收藏河南境内的历史文物达十万余件,足以让我们徜徉在历史长河,重温学过的知识。 1.2探寻先辈智慧,奋发动力 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许多伟大创造都出自河南。像新石器彩陶,商周大型青铜器,两汉冶铁和灌溉技术,等等,都是历代河南人民的杰出贡献。而上述典型文物,河南博物院应有尽有。我们浏览其间,定能探寻到先辈的智慧,奋发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 1.3梳理灿烂文化,继承发扬 河南在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文化名人,如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商鞅,发明地动仪的科圣张衡,着《伤寒杂病论》的医圣张仲景,唐代的着名诗人杜甫、韩愈、李商隐,西行取经的玄奘,编撰《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而作为国家级爱国

河南博物院的调研报告

河南博物院的调研报告 河南博物院是现代化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坐落在河南省会郑州市,由1927年在开封创建的河南博物馆发展过来的,在70年的发展过程中,她曾先后易名民族博物馆、省立博物馆等,并于1961年由开封迁至郑州。 馆区中心部位为主展馆,高45.5米,以元代登封的观星台为外观雏形,建筑平面以正方形为母体,主体建筑便自然演绎而形成了“金字塔”造型。冠部呈方斗状,恰似扬斗以承“甘露”,下接覆地斗以纳“地气”,其中心位置精细设计了一个透明的圆洞。主体建筑蕴含了中国古文化中地处“天中地心”和“天圆地方”的感念,也有“会宇宙之气,聚天地之灵”的内涵。冠部四周分别镶嵌四神图案,表示古天文学中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天象星座;大斜面从建筑构造的需要加上白色乳钉图案,形似青铜器上的乳钉纹样和传统建筑板门的门钉形状,又是茫茫宇宙满天星的反照,代表了宇宙中数以万计的星座;主体斜面的四周顶部浅蓝色的透明窗及顶部垂直而下的透明采光带,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主体建筑造型奇特,其实宏伟,独具现代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特征。 整个河南博物馆建筑群采用了传统建筑中轴对称、主从有序的布局手法,从总平面上看,四隅分布附属建筑,聚散有致,和谐统一,寓意“九鼎定中原”。建筑群呈四面辐射状,寓意中原

文明向四周传播。假如我们从上鸟瞰整个建筑群,则宛若“大鹏展翅”向天飞,主体建筑如大鹏身躯,展馆大门就像大鹏的头部,两侧配楼恰似大鹏的翅膀,后边与文物库房相连的过廊,更是大鹏之尾。整个造型象征着古老中原再现历史的辉煌,经济文化的全面振兴和腾飞。 刚一进入大厅,就有一种宏伟气派的感觉,由黑白矩形交织组成的地板给人以大气之感。大厅的最里面是一个巨大的金色雕塑,两只大象的中间是一个张开双臂的人的形象,金碧辉煌的又带一点点狰狞的感觉,作为一种文化的图腾用来表达吉祥之意。雕塑的前方地板上有一个巨大的太极环,饱含文化展厅的神秘气息。在色彩上,顶部使用直通大厅最里侧的矩形白炽灯,色调偏冷,给人气贯长虹的庄严之感。一楼的灯饰主要以各种交叉存在的矩形白炽灯为主,为一楼提供了充足的照明光线,色调偏冷,给人庄严、气派、高贵之感。在雕塑的上方则使用暖暖的黄色调的灯饰,跟青铜雕塑交相辉映,符合雕塑的吉祥和谐之寓意。而二楼楼梯口的扶梯,在材质上主要由木质的扶手组成;在色彩上,以黑色和少量的红色为主,照应地板的颜色,给我们的启发是再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风格一定要统一。在这里可以纵观一楼大厅的所有风景,虽然面积不大,但给人以开阔、明亮的感觉,我觉得应该是层高适合和空间开敞的原因,配合二楼屋顶星星点点的灯光,增添了几分浪漫的情怀。

参观河南省博物馆有感

参观河南省博物馆心得体会 河南博物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中国建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也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 河南博物院前身为河南省博物馆,在冯玉祥主导下,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旧址位于开封市龙亭区三胜街31号。馆址几经变更,1961年迁至郑州,新馆于1998年5月1日落成开放。 展馆面积1万余平方米,馆藏文物14万件。馆藏文物多来自于二十世纪初商丘、洛阳、安阳、开封、淅川、三门峡、辉县、新郑等地的考古发掘,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与国家二级文物5000余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一部分藏品被誉为国之重器。抗日战争期间,河南博物院的部分珍贵文物几经辗转最终被珍藏在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 虽然我已经去过很多次河南省博物馆了,但是,不得不说每次去看,每次给我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小学的时候,组织去参观博物院,主要是为了去观看在每周三一次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表演,感觉表演的特别好,还看不懂那些珍贵的文物到底好在哪里,只听讲解员说这些文物都是我国非常贵重的文物,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总之,这次参观让我对河南省博物馆有了全新的认识 河南地处华夏腹地,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几千年来丰厚的文化积淀,不仅确立了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地位,同时也造就了河南博物院这一引人注目的文物收藏大馆。 河南博物院所藏的玉器、骨器、金银器、石刻造像、钱币、书画等,均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所藏的玉器,上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下迄明清,其中不泛精美绝伦、玲珑剔透之作。尤其是永城僖山汉墓出土的金镂玉衣,是目前时代最早的一件。馆藏的古代雕刻艺术品,诸如汉画、佛教造像、砖雕和其他浮雕、圆雕作品等,是古代工匠艺人智慧的结晶。其中著名的戏车画像砖、田延和造像碑、刘根造像碑、鲁道明造像碑、十一面六臂观音像、盘龙石砚等等,都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精典之作。骨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舞阳贾

河南博物院游记_小学作文

河南博物院游记 今天,我来到了河南省博物院进行参观。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河南省博物院的第一展厅——石器时代和夏商周。 一进入展厅,一股远古的气息扑面而来,“中原古代文明之光”的大字非常引人注目,过道里摘自《易经·贲卦·彖传》里“刚柔交替,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更给人一种古老的感觉。 走进新石器时代里所熟知的文化非仰韶文化莫属了,仰韶文化因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的仰韶村而得名,它是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前生产工具以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有刀、斧、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在这个展厅里我就看见了一个长约22厘米的骨笛,听讲解员说这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贾湖骨笛,距今8700-8200年。从骨管上留下的等分刻符可知,在钻孔前进行了认真的计算,经测试骨笛可以吹出接近七声的音阶,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且音乐性能最好的管乐器,被称为中国管乐器的鼻祖。继续往前走,就进入了夏商周时期,石质的展物被铜做的展物所替代,“夏商周是铜器的鼎盛时代,这时的铜器,不光是贵族祭祀做饭用的,更是贵族的象征。”讲解员带领着我们来到了第二个镇院之宝,商代前期的——杜岭方鼎,在讲解员的讲解下,我们又认识了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并见到了出土于妇好墓的鸮尊,鸮:俗称猫头鹰,尊:古代盛酒之器。仿照鸟的形象制成青铜器在商代晚期极为盛行。鸮尊高46厘米,双腿和尾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支撑点,是出土于商朝器皿中的奇葩…… 随后我们还参观了其他的镇院之宝:玉柄铁剑、武则天金简、汝窑天蓝釉刻画鹅颈瓷瓶、莲鹤方壶、云纹铜禁、四神云气图壁画,每一处展厅都给我一种很神圣的感觉,这些巧夺天工的展品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

河南博物院导游词

河南博物院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要去参观的地方是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位于郑州市农业路8号,是由我国中科院院士齐康先生主持设计的,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8万平方米。是集文物收藏保护,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为一体的,现代化国家及博物馆。在2003年召开的第18届客属恳亲大会上,与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并成为中国四大博物院。 在绿草如茵的院区内,共分布大小建筑九座,寓意九鼎定中原,传说大雨时讲天下分为九州,又铸了九个代表权利的鼎。从此历史上便出现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整个主建筑从空中鸟瞰的话,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鸟。两侧的配房好像大鹏的翅膀,展馆的俄大门就像大鹏的头。后边与文物库房相连的过廊,恰似大鹏的尾巴。这一切都寓意着河南会飞速发展,河南的明天会更好。 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河南博物院的主展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幅大的雕塑,它既是中央大厅的装饰物,同时也是河南古代文化的象征。我们看到一个人推开两只大象,他寓意,人类的出现占领了长期被野兽统治的中原大地,推开了文明历史的大门,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我们知道河南简称豫。豫字在甲骨文中,便是人牵着大象。这就说明,在3000多年前的河南还有大象出现。后边的壁画,最哦上方漂浮的朵朵白云是由甲骨文和青铜器花纹组成的。两侧大门上分别绘制的是龙门石窟中的卢舍纳大佛和迄今为止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开封的繁塔。 河南博物院馆藏文物13万余件,在长出的3000对件文物中,向中华第一笛,中华第一龙,莲鹤方壶,云文铜禁等都堪称国宝。下边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华第一龙。 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华民族一向被称为是龙的传人,龙作为之中华民族的总图腾,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了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顶礼膜拜。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龙图案。龙用蚌壳摆塑而成,身长是1.78米,造型生动,腾跃预飞。与之相对的是虎的图案,身长1.37米。不过这是复制品,真品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虽然说这是复制品,但这些蚌壳还是6000多年前的。旁边这张图片是当时出土时候的照片,中间是墓的主人,身高1.84米,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1.84米在当时是多么的不可思议。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三皇五帝中某个人的墓葬,但镇种说法目前还没有得到证实,毕

关于中学生参观郑州博物馆观后感800字五篇范文

关于中学生参观郑州博物馆观后感800字五篇范文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学生参观郑州博物馆观后感800字五篇范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中学生参观郑州博物馆观后感800字五篇范文(一) 今天,天气虽然特别冷,但是,我一点也不觉得冷,因为我要参加小记者活动呀!再冷我都不怕。 我们今天的活动是:参观郑州博物馆。 我们小记者早早的来到郑州博物馆门口集合,今天我第一签的名,我太高兴啦! 我们小记者在一楼大厅开会,开完会,我们跟着讲解员进行参观啦!总共有三个展览厅,我们先进入第一个展览厅,哇塞!这里的古物真多呀!有商代的,秦朝的,战国的,春秋的,夏代的,宋代的,唐朝的很多朝代的瓷器,石刀,盘子。第二展览厅是很多雕像,特别是唐代的菩萨雕像很大很壮观,我还偷偷地给他磕个头那。我还知道为什么人要说:一言九鼎啦!就是在这个展览厅里我真真知道的。第三展览厅在三楼,进来展览厅,是个大大的雕像,讲解员给我们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是王者的故事。让我最感兴趣的是:一个大棺材,上面雕刻很多人的表情,有哭的,有唱的,有趴下的,有弯腰的,讲解员给我们讲的很生动,我也很感动。 这次活动,我收获最大,我不但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很多历史知识,我要好好学习咱们中国的历史文化。

关于中学生参观郑州博物馆观后感800字五篇范文(二) 昨天,妈妈带我来郑州玩。 一个偶然的机会,妈妈无意中听一位过路的阿姨说博物馆和科技馆很好玩。 于是妈妈问清楚路线之后,就带着我出发了。天气可真热!我们出门时,大约11点钟,骄阳似火,天空中没有一丝风。到博物馆要坐28路车,还没走到车站,我都有点累了,但一想到,到那里可以看到很多我没见过的东西,就坚持走,终于走到站牌下,等了一会儿,终于28路车来了,这车没空调,上去之后更闷热了,我头上已经开始冒汗了。 大约过了半小时,我们就到了郑州市博物馆。门口的保安告诉我们只需到大门口领两张票就可以了。哇!真是太好了,竟然是免费参观。走进博物馆,里面好凉快呀!妈妈告诉我,为了保护文物,博物馆的墙壁都建得比较厚。外面的热气也就不容易进来,所以就比较凉快了。文物主要存放在二楼和三楼,在二楼我看到了古代的玉器和石器,还有野马的牙齿,看到野马的牙齿时我惊呆了,野马的牙齿足足有五厘米长。古代的人也爱漂亮,他们用动物的骨头做成各种装饰品,如项链,簪子等。在三楼我看到了古代的陶瓷,都是灰色的,不漂亮。但是更有意思的地方是,他们那有一个模仿烧陶瓷的窑。以前,我就问过妈妈,家里吃饭用的盘子和碗是怎么来的?妈妈告诉我是用特制的泥烧制而成,但是具体的过程我觉得很神奇,现在一看,噢!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是先把泥巴做成碗或坛子的形状,然后放在窑

郑州河南博物院参观后感想

河南博物院观后感 本周六,我和班级里边的同学一块参观了河南博物院,里面陈列着出土的古代的历史文物,上至秦汉,下至民国的东西,都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看过之后,我对我们的中华历史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也感受到了河南文化的厚重和灿烂! 河南地处华夏腹地,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几千年来丰厚的文化积淀,不仅确立了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地位,同时也造就了河南博物院这一引人注目的文物收藏大馆。 河南博物院所藏的玉器、骨器、金银器、石刻造像、钱币、书画等,均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所藏的玉器,上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下迄明清,其中不泛精美绝伦、玲珑剔透之作。尤其是永城僖山汉墓出土的金镂玉衣,是目前时代最早的一件。馆藏的古代雕刻艺术品,诸如汉画、佛教造像、砖雕和其他浮雕、圆雕作品等,是古代工匠艺人智慧的结晶。其中著名的戏车画像砖、田延和造像碑、刘根造像碑、鲁道明造像碑、十一面六臂观音像、盘龙石砚等等,都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精典之作。骨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骨笛,有“中华第一笛”之美誉,是中国最早的乐器。与之同出的刻符龟甲、龟腹石子,与我国文字的起源、八卦的起源有着密切的联系。金银器中,河南登封出土的武则天除罪金简、邓州福圣寺塔地宫中出土的金棺银椁,堪称稀世珍宝,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它的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更重要的是它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高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教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华文化、文明都有重大影响! 玉柄铁剑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虢季墓),身长20厘米,茎长13厘米,西周晚期器物。剑身为铁质,铁质剑身与铜芯相接,铜芯部嵌入

参观博物馆社会实践报告

参观博物馆社会实践报告 河南——黄河流经的这片沃土,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发源地和发祥地。我们这些生长在河南的中学生,有必要深切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进一步激发自小热爱家乡、长大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为此,我们商定,暑假期间,集体参观河南博物院。 1参观目的 实现伟大中国梦,既是父辈们的光荣职责,也是我们这一代中学生的神圣使命。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激励我们更加茁壮成长。 1.1观瞻古代器物,温故知新 在七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清朝的中国历史知识,知道了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奋斗和发展。然而,这都是课本知识,需要有具体的感知来强化。而河南博物院,是我国博物院(馆)的佼佼者,收藏河南境内的历史文物达十万余件,足以让我们徜徉在历史长河,重温学过的知识。 1.2探寻先辈智慧,奋发动力 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许多伟大创造都出自河南。像新石器彩陶,商周大型青铜器,两汉冶铁和灌溉技术,等等,都是历代河南人民的杰出贡献。而上述典型文物,河南博物院应有尽有。我们浏览其间,定能探寻到先辈的智慧,奋发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 1.3梳理灿烂文化,继承发扬 河南在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文化名人,如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商鞅,发明地动仪的科圣张衡,著《伤寒杂病论》的医圣张仲景,唐代的著名诗人杜甫、韩愈、李商隐,西行取经的玄奘,编撰《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而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河南博物院,恰是灿烂的河南历史文化的浓缩。去那里亲眼目睹,定能增强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2参观过程

看中原文化就来河南博物院

本文由https://www.360docs.net/doc/b39779617.html,/ 整理发布 俗话说的好想要了解一个东西,就必须先了解他的历史,如果想要了解河南,又怎么可以不了解他的悠久历史呢。由于我家是河南的,又在河南省会郑州上学,就会比别人更迫切的想要了解河南。我深深地知道博物馆是增加知识和阅历的地方,让我有了这样一个了解中原文化的机会,让我有机会走进博物院了解这里的曾经。如果你想要领略中原博大精深的远古文化,那么就请您走进河南博物院去了解这一切吧。在这里你可以发现很多甲骨文,也许你就会神秘的甲骨文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中原文化地位显著。 河南博物院大量的丰富文物收集及文物巨大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让参观过这里的人们都感叹不已。河南厚重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河南现代化取得伟大成就,无不让参观过博物院的人连连称赞。河南博物院是现代化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目前馆藏文物达13万多件,其中一、二级文物5000余件,是中国馆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 从这里我了解到中原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然而这一切只有你亲身走进河南博物院,你才能真正了解这一切。 黄河九曲回转,在中条山和药山之间,冲出三门,一泻千里。 中原在黄河的襟袍中,北峙太行,南接汉淮,西踞伏牛,东引齐鲁。这里故称“豫州”,因处九州之中,又称“中州”,这里的远古民族称“华夏”,上古时周边诸侯称这里为“中国”。炎黄子孙在这里繁衍融合,发展成为今天多民族的大家庭。 世界四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绵延至今,中原是这一文明谱系中保存最完整的地域。 中国的文字源在甲骨,处于殷墟; 中国的哲学源在周易,成于老子; 中国的姓氏源在炎黄,根在中原; 中国的国家源在夏代,都于偃师------ 中原开启了中华民族文明之源,并在历史发展中挥洒重卷。这里名都相望,城垣相叠,文化厚积。数不尽的先贤,生于斯,长于斯,创造惊世奇迹。丝绸古道从洛阳延伸,佛教传经从白马寺开始。中原文化广纳百川,辐射四海,演绎中华民族煌煌生机。 河南博物院是现代化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坐落在河南省会郑州市,由1927年在开封创建的河南博物馆发展过来的,在70年的发展过程中,她曾先后易名民族博物馆、省立博物馆等,并于1961年由开封迁至郑州。1997年7月,河南省博物馆与中原石刻艺术馆合并,更名为河南博物院。新落成的河南博物院,坐落在环境幽雅的郑州市农业路中段,占地面积156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是我省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级的公益性大型文化设施。其主体建筑由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遗址——登封元代观星台为原型,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其底部为长63米的正方形,高45.5米,内部设计五层,其中地下一层。整个建筑群设计以雄浑博大的“中原之气”为核心,线条简洁遒劲,造型新颖别致,风格独特,气势恢宏,堪称一座凝聚着中原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不可多得的标志性建筑。 从上古时候起,地处黄河流域的河南省就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境内的洛阳,开封,安阳,都曾经做过整个国家的都城,为一时繁华之地。虽然黄河的泛滥和战争摧毁了人们一次次建立在这里的都城,但他们所创造的无数物品却存留了下来。 博物院内设基本陈列馆、专题陈列馆、临时展览馆等,内容丰富,蔚为大观。目前馆藏文物达13万多件,其中一、二级文物5000余件,多为从夏商时期到北宋之间的文物。郑州商代遗址出土的兽面乳钉纹铜方鼎,通高1米,是商代前期大型礼器;新郑县出土的春秋时代莲鹤方壶,通高1.26米;淅川县出土的“王子午”铜鼎有铭文84字,是研究楚文化的标准器物。重要藏品还有战国时代的龙凤纹铜鉴,坐人漆绘灯,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陶建筑

郑州博物院观后感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立体画面:两只大象的中间有一个人,它的寓意是河南的简称(豫)。然后我们进入了第一个展厅,里主要是旧石器面时期与新石器时期的东西。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他们都别具特色,仰韶文化的特点是,红陶上面有白底黑花的图案,仰韶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器物是彩陶双连壶。龙山文化的特点是,一般是石或灰陶的用具,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第二个展厅,里面是商代的青铜器,它的花纹刻得比较粗糙。第三个展厅是西周时候的青铜器,比商代的精美一些。到了第四个展厅,也就是春秋时期,这时候的青铜器已经制作的相当精美了,尤其是“莲鹤方壶”壶口呈莲花形,周围有几个花瓣,每个花瓣都是双层的并且都有镂空的花纹,中间的盖儿上还有一个展翅欲飞的小仙鹤,壶身似葫芦形,周围还有四条龙,壶底有两个带鳞猛兽做支撑。这件青铜器本是用来成酒的,但是它更重要的功能是作为陈设器物来显示拥有者的地位。 我们又参观了二楼的展览,二楼主要是唐代、宋代、元代的一些器物,最后我们看了看明清珍宝馆,里面有漆器、珐琅器、象牙制品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一件用象牙雕刻的白菜,那白菜帮白白的,白菜叶微微发黄,叶面上的纹路都能看得很清楚,叶子上有一只蝈蝈,就连它肚子上的条文都清晰可见,蝈蝈的旁边还有一枝粉红色的小花,这颗白菜雕刻的真是栩栩如生。 看完了博物院,我知道了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勤劳、伟大创造出了许多灿烂的文明。

天灰蒙蒙的,却能给人一种激动的心情,我们踏着整齐的步伐穿梭在道路上,向着目的地出发。 道路上依旧穿梭着忙碌的车辆,呼号着从我们身旁经过,大家排着整齐的队等候在博物院门口,享受着博物院外围所带来的盛大气势,宏伟的建筑算不得高大,却隐约地透着点威严。一个个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洋溢着青春的微笑,彰显着作为院工作者的骄傲。 跨进了这向往已久的大门,逐渐融入了一种和谐安详的氛围,心飘飘乎,仿佛又重新见证了历史,仿佛又重见了各古国的前身,演绎着战争、和谐与繁华。曾几何时,看到了它们一个个为这遗留的文化付出了多少鲜血、多少代价。 踏进这神圣而又庄严的建筑中,重新领略到先人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件件遗留的都印证了这一切。在此仿佛又看到那渐行渐远的身影,那印证着艰辛与汗水的沉重脚步,那悄然滑落的汗水。。。。。。就是这栋只有四层的建筑,融合了多彩的文化。虽然有些已锈迹斑斑,但它们使我们对那些古老的故事无法忘怀。每间展厅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仿佛我们成了考古人员,仔细地观赏着这些在我心中如星辰般闪耀地残骸碎片。看着这些只有在电视上只能看到的实物,心中很是激动。 上到四楼的时候,我惊呆了。本不喜欢蓝色的我竟能陶醉在这蓝色光芒中。

河南博物院观后感

河南博物院观后感 上周六,我和班里面的同学参观了坐落在郑州市农业路中段,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的河南博物馆,这次参观,我们不仅领略到了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也感受到了河南文化的厚重和灿烂。 河南地处华夏腹地,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几千年来丰厚的文化积淀,不仅确立了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地位,同时也造就了河南博物院这一引人注目的文物收藏大馆。 这所博物院是一座现代化博物院,它集文物收藏、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等多功能于一体,配备有先进电脑网络系统、多媒体触摸屏系统、数码式语音导览系统,及同声翻译的多功能厅,可接待多层次的学术会议和多语种的参观团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了解郑州地区的历史研究、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等文明历史。它的展品分布在主展馆一、二层八个展室内,汇集河南出土的精美文物约2000件,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展示发生在河南的最突出的古代文化科技成就。主展馆三层西侧展厅,有六个专题性文物展览,分别是《河南古代玉器馆》、《楚国青铜艺术馆》、《明清工艺珍品馆》、《天地经纬——地动仪与观星台》《河南古代石刻艺术馆》和《国之重宝馆》。虽然时间紧迫没有看完所有的展览品,但是我们对博物院还是有了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我们先到精品展厅对面的草坪上,中间是一个14米的正方形喷泉水池。水池的四角各有一棵垂柳,柳条一直垂到地面上,微风轻轻吹来,柳条轻轻摇摆,给炎热的夏天带来了丝丝凉意。博物院里的保安告诉我们十一点五十五分喷泉准时开放。我们就在那池边等待,望着池中的几株睡莲,开着红白二色的荷花,远看像小小的烛台,真是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在我们背后是长约五米,高约一长的透明艺术玻璃。上面前文简明扼要的介绍的中原地理,政治文化,经济及文物精华。 进入大厅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型的基本陈列室,《河南古代文化之光》展览由序厅、“文明曙光”、“三代辉煌”、“兼容并蓄”、“盛世荣华”、“余光明媚”及观众参与部分组成,汇集河南出土的精美文物约2000件,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展示发生在河南的最突出的古代文化科技成就。主展馆三层西侧展厅,有六个专题性文物展览,分别是《河南古代玉器馆》《楚国青铜艺术馆》《明清工艺珍品馆》《天地经纬——地动仪与观星台》《河南古代石刻艺术馆》《国之重宝馆》。展览选择河南历代古玉、河南淅川楚国墓地的青铜器、馆藏石刻等文物精品,分门别类向观众开放。而《天地经纬》展览则是从古代天文学、古代科技史的角度,向观众进行科普教育,有多种可供参与的模型与仪器。中原远古文明辉煌成就的震撼会使观众在精神上得到升华。 河南博物院所藏的玉器、骨器、金银器、石刻造像、钱币、书画等,均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所藏的玉器,上自五千年前的仰

河南省博物馆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8版

河南省博物馆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8版

序言 河南省博物馆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从博物馆机构数,博物馆从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文物藏品,基本陈列展览,参观人次,门票销售总额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河南省博物馆基本情况现状、趋势变化。 河南省博物馆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请注明出处。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河南省博物馆基本情况现状及发展趋势。河南省博物馆基本情况分析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 河南省博物馆基本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河南省博物馆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机构和个人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 第一节河南省博物馆基本情况现状概况 (1) 第二节河南省博物馆机构数指标分析 (3) 一、河南省博物馆机构数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博物馆机构数现状统计 (3) 三、河南省博物馆机构数占全国博物馆机构数比重统计 (3) 四、河南省博物馆机构数(2015-2017)统计分析 (4) 五、河南省博物馆机构数(2016-2017)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博物馆机构数(2015-2017)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博物馆机构数(2016-2017)变动分析 (5) 八、河南省博物馆机构数同全国博物馆机构数(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河南省博物馆从业人员指标分析 (7) 一、河南省博物馆从业人员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博物馆从业人员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河南省博物馆从业人员占全国博物馆从业人员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河南省博物馆从业人员(2015-2017)统计分析 (8) 五、河南省博物馆从业人员(2016-2017)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博物馆从业人员(2015-2017)统计分析 (9)

参观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博物馆观后感1 上周六,我和班级里边的同学一块参观了河南博物院,里面陈列着出土的古代的历史文物,上至秦汉,下至民国的东西,都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看过之后,我对我们的中华历史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也感受到了河南文化的厚重和灿烂! 河南地处华夏腹地,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几千年来丰厚的文化积淀,不仅确立了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地位,同时也造就了河南博物院这一引人注目的文物收藏大馆。 河南博物院所藏的玉器、骨器、金银器、石刻造像、钱币、书画等,均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所藏的玉器,上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下迄明清,其中不泛精美绝伦、玲珑剔透之作。尤其是永城僖山汉墓出土的金镂玉衣,是目前时代最早的一件。馆藏的古代雕刻艺术品,诸如汉画、佛教造像、砖雕和其他浮雕、圆雕作品等,是古代工匠艺人智慧的结晶。其中著名的戏车画像砖、田延和造像碑、刘根造像碑、鲁道明造像碑、十一面六臂观音像、盘龙石砚等等,都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精典之作。骨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骨笛,有“中华第一笛”之美誉,是中国最早的乐器。与之同出的刻符龟甲、龟腹石子,与我国文字的起源、八卦的起源有着密切的联系。金银器中,河南登封出土的武则天除罪金简、邓州福圣寺塔地宫中出土的金棺

银椁,堪称稀世珍宝,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它的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更重要的是它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高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教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华文化、文明都有重大影响! 玉柄铁剑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虢季墓),身长20厘米,茎长13厘米,西周晚期器物。剑身为铁质,铁质剑身与铜芯相接,铜芯部嵌入玉茎内。剑首及茎身接合部均镶以绿松石片。出土时已折为两段,剑身外包一层丝织品,并被装在用皮革精心制作的剑鞘内。考古学将漫长的人类社会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三个时代,分别对应于历史学上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三种社会形态。玉柄铁剑玉柄、铜芯、铁身,它的发现,把中国冶铁史向前推进了200年,标志着作为社会生产力新代表的铁器已经萌芽,宣告封建社会即将来临。称的上是中华第一剑! 中原大地,群雄逐鹿,演绎了多少风云变化,河南这片土地上,承载着无数的英雄史诗!

郑州博物院导游词文档4篇

郑州博物院导游词文档4篇Guide words of Zhengzhou Museum 编订:JinTai College

郑州博物院导游词文档4篇 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河南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郑州博物院导游词文档 2、篇章2:河南博物院导游词范文 3、篇章3:河南博物院导游词范文 4、篇章4:河南博物院导游词范文 篇章1:郑州博物院导游词文档 河南博物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中国建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也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下面是带来的郑州博物院导游词,欢迎大家阅读。 郑州博物院导游词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河南省博物院参观,我叫李××,很荣幸成为你们今天的导游,大家叫我小李或李导就好了。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令各位满意,让我们共同度过这一美好的时光。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站在中原这方凝聚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土地上就能深深地感受到华夏文明的古老与辉煌,而河南博物院则荟萃了古老文明中的精华,所以说:“承载千年文明,谱写华夏辉煌”是对它的真实写照。 河南省博物院是全国著名博物院之一,它是中原地区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中心,具有国际水平的先进设施与科学管理,是我国大型现代化、综合类的博物馆,最早创立于1920xx年,是我国设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1998年5月新馆落成开放,占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万余平方米。 郑州博物院 你们刚刚在绿草如茵的院子里看到大大小小的九个建筑,大家猜猜看,他们的寓义是什么?寓意是九鼎定中原。相传大

河南省博物馆从业人数和文物藏品数量3年数据研究报告2019版

河南省博物馆从业人数和文物藏品数量3年数据研究报告 2019版

引言 本报告借助数据对河南省博物馆从业人数和文物藏品数量进行深度剖析,从博物馆机构数量,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博物馆文物藏品数量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展示河南省博物馆从业人数和文物藏品数量真实现状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制定战略、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 河南省博物馆从业人数和文物藏品数量研究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权威部门如 中国国家统计局、重点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数据以事实为基准,公正,客观、严谨。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河南省博物馆从业人数和文物藏品数量数据研究报告旨在全面梳理河南省 博物馆从业人数和文物藏品数量的真实现状、发展脉络及趋势,相信能够为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 第一节河南省博物馆从业人数和文物藏品数量现状 (1) 第二节河南省博物馆机构数量指标分析 (3) 一、河南省博物馆机构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博物馆机构数量现状统计 (3) 三、河南省博物馆机构数量占全国博物馆机构数量比重统计 (3) 四、河南省博物馆机构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河南省博物馆机构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博物馆机构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博物馆机构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河南省博物馆机构数量同全国博物馆机构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河南省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7) 一、河南省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河南省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占全国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河南省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河南省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博物馆从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