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之2013年北京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北京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篇一:2013年高考北京卷作文点评及优秀作文】
2013年高考北京卷作文点评及优秀作文
【北京卷】根据对话,按要求作文。
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动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
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
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请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的文章。
【专家点评】
作为大家最关注的题目之一,不仅因为其分值巨大,更因为作文题
目中包括着重要社会现象、人们思想态度的一种反思。但事实上,
很少人会真正试图去研究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命制背后的实事内涵。
大多数老师只会教学生套作名人的例子,拼凑些名句名言,但这几
乎成了阅卷者最厌恶的写作风格之一。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要作一
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如果是一个烂泥潭又有谁知道它的深浅呢。所
以想写好考场作文,既不是拼凑名人素材,也不是盲目抒情,而要
真正理解命题人的命题意图。
2012年高考作文题目考的是铁路检修工人老计坚守岗位的内容。这
一题目,让那些只会教学生写名人故事、风花雪月的老师完全崩溃。更有甚者,还有鼓吹在考场上要写记叙文、散文来标新立异之辈,
学生们在考场上一见此题完全手足无措。于是,杨老师告诉你,在
高考前中宣部(主管教育)部长刘云山提出新闻战线要“走转改”。“走”
就是“走基层”,要报道平凡世界的闪光品质。只要你了解这一点,
就知道这是当时最重要的时政之一。杨老师带你练过这个类型的作文,你上了考场,无论考老计老刘还是老杨,你都会写!然而,很
有学校的老师甚至连刘云山都没有听过,更不要提“走转改”这样重
要的时事了。
宋代文坛领秀欧阳修提出“诗文革新运动”,主张一扫西昆体的浮靡
之见,而要反映社会现实。科举的时候,欧阳修又是命题者,又是
阅卷人,曾巩是当年的状元,苏轼是榜眼,如果他们的文章文字清
浮如西昆旧体,可能被录取么。曾巩最早被欧阳修所欣赏的文章叫《时务策》,相当于“曾巩谈时政”。苏轼当时
的考场作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纵谈古仁者以忠厚为本行刑,
反思今日宜行仁政。阅卷者欧阳修看了都说,这小子我以后都得让
着他点。
如果你今天的文章仍然浮华虚饰,一无真情实感,二无现实眼光,
三无文采篇章,在阅卷者眼里简直无可取之处。而以上三点中,最
重要的就是要有现实眼光,才能关注和体会自己所处的世界,才能
抒发真性情,正所谓“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有了现实眼光,
自然可以引证古今,以史为据、以史为鉴进行分析,而决非套作之流。
明白了这些,才真正懂得命题者不仅仅考查你的语文功底,还在考
查你的现实眼光。一个年青人不能只是沉湎于个人的小世界、小情感,而要有济世经国的眼光与抱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高于同龄
人的好文章来。只可惜很多学校的老师在高考前还在孜孜不倦地教
学生写文人故事,有的老师还把从网上搜来故事凑成毫无逻辑的集
子发给学生,面对厚厚的故事集学生完全不知应该从何下手。还有
的老师只会不停地讲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而对于其背后对平凡世界
闪光品质重点报道的时政却一无所知,学生们在感动流泪之后仍然
是面对考题的茫然,或者对着考题继续流泪。
此题围绕对手机的讨论展开,这是北京卷一直以来的特点,让所有
的学生都有话说,但能够写好绝对需要你有相当的功力。这种功力
不仅体现在文学的积累上,更体现在思考力、分析力和对现实的关注。“手机”和2009年“隐形的翅膀”,2010年“星空与实地”一样,
都是有象征内涵的词汇,考生可首先解析“手机”在信息时代代表的
是新媒体、新科技,或者代表着新时代、新的沟通方式、思考方式。但请各位注意,材料中是两个极有身份特点的人物在发表议论,一
个是文学家、一个是科学家。科技与文学的关系是一个巧妙的切入点,可以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举例分析。杨老师在课上讲过经典例
证文学与科学的关系--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手机所代表的科技
推动着时代的发展,也必然会对文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工业革命
的兴起带来了民主运动和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潮,对西方
文学有着强大的推动力,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的“人间
喜剧”系列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在我写这篇文章时不停有学生打
电话、发微博给我,表示写了文学与科技的关系,运用了我讲“创新
与个性”这个命题时的诸多材料,这都是极好的选择。
当然,手机作为一种自媒体,表现着对于时代的再现。发微博、写
校内看似是个人行为,但其实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就像白居易随手
而作的诗让我们看到了中唐的风貌,鲁迅的书信集让我们读到了民
国文人的风骨,今天我们在手机上所写给一切都是时代的写照。所
以这个时候更需要我们能够有时代的责任感,文以载道,用文字表
现真实的情感和响应时代的号召。
关于结合社会现实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利用好手中的
科技,把它和求学结合起来;(2)手机作为一种自媒体,要勇于承担
责任,再现时代的精神;(3)手机所带来的科技革新是时代的进步、
创新的精神,创造力是国家发
展的动力;(4)手机所带来交往方式的革新加强/淡化了人与人的交流
和感情;(5)手机所带来观念意识的革新让我们开眼看世界,从感受
新奇到自我成长。
特别是手机带来的创造力、创新力,是结合时政极好的角度。我们
曾经在满清王朝的末期吃足闭关自锁、盲目自大的苦头,今天我们
手机这样的媒体让我们有机会放眼世界,接触到更新的知识和思想。这个角度和2013东城二模题目有异曲同工这妙,请看这是我在考前
为学生们所写的东城二模例文中关于民族国家、反思自己的例段:
其实中华民族并不缺少创造力,无数优美的诗词已经向我展示了古
典审美的妙境。杰出的文人只有春花秋月、夏雨冬霜就可以创造出
意蕴深远的诗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传有千古佳句,不是
几个单调意象的无序拼凑,而是巧妙运用远近与动静的结合、听觉
与视觉的互感,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真实生动的画面,使异乡游子读
之有感。(四大名著的例子)作为拥有“四大发明”的古国,今天的我们
却在山寨手机上不断地拼凑西方的技术与硬件,在电视节目上不断
抄袭模拟国外的创意,甚至很多大学生的学术论文来自于对期刊库
中既有学术成果的拼凑或抄袭。所以十八大提出在时期“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口号,在文化上复兴
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文化软实力实现民族的文化复兴。只能拼凑
他人意识的个人与国家都很可能平庸,只有继承“龙”图腾创造性的
精神,才能让我们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