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作者:贺卫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27期
摘要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际,着眼世界发展全局,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多次在不同的场合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和思想共鸣。形成了新的中国国际秩序观和全球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
关键词“一带一路” 共建共享和平发展
作者简介:贺卫,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7.09.292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大局,多次在不同场合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在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与相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既是对历史上传统丝绸之路的继承与发展,也深刻回应了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积极倡导建立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社会发展上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上加强国际合作的人类文明新秩序,为世界各国在国际合作和竞争过程中提供了发展价值观上的基本遵循。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其发表的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中首次提出“共同体”( Community)概念,所谓共同体,指的是国家和社会机构基于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追求而建立的集合体或集体组织,旨在加强成员内部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利益上的共享。因此从性质上来说,任何共同体本质上都是利益共同体,这些利益在涉及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在空间分布上包括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等。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而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为构建人类共同体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一)马克思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史。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使得人们之间产生了一系
列的经济关系。在利益杠杆的唆使下,国家之间及国家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开始显露,利益相关方都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和侵占他人利益。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条件下,利益上的冲突和对立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毫不回避在阶级社会大背景下,对国家之间及国家内部各阶层的利益进行了科学的阐述,指出社会生活中每个国家和民族之间,以及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各自的“特殊利益”,“这些始终真正地同共同利益和虚幻的共同利益相对抗的特殊利益所进行的实际斗争,使得通过国家这种虚幻的‘普遍’利益来进行实际的干预和约束成为必要。”①通过国家的“普遍”利益来协调和处理个人和集体的“特殊利益”,通过利益上的共同体来实现和谐共处。正是基于这种共同利益的价值导向,人类在共同价值利益的追求在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的可行性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的发展,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又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目标。因此人的发展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也是构建新型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需要通过国家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才能够实现。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积极回应
随着两级格局的解体,世界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由美欧等发达国家主导发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技术成果日益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在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世界经济的活力,国家之间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发达国家依托资本技术的积累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技术,依托本国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努力发挥后发优势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长期积累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阻碍,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需要世界各国合作进行治理。总体而言,当今世界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生态脆弱化的特点。在对时代主题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我国提出了共同构建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倡议,将自身的发展与世界人民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认同。
二、“一带一路”战略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石
“一带一路”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时代主题的积极回应,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共同发展繁荣的世界梦的执着追求。2013年9月,习近平同志访问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与相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通过与沿线国家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从而实现以点带面,由一条线到一大片的区域发展合作格局。同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与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实现互联互通。2013年12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
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标志着“一带一路”从战略构想开始上升为国家战略。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也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国APEC峰会上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设立丝路基金,为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和资源开发等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为了改变亚洲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实现区域的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步伐,2015年由中国发起,多国参与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标志着“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中共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多次出现在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中,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理念。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演讲中指出:“当今世界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人类日益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②。2015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四个坚持”的原则。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③。这对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重要的原则基础。2015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思想共鸣。2017年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的两个决议,在决议中明确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继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后,首次载入人权理事会决议。由中国理念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了广泛的国际认同,凝聚起了广泛的国际共识。
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与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契合性,在全球发展的大格局下,对深入推进国际合作,建立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和共建共享的国际新秩序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愿景和追求,“一带一路战略”正是基于这种追求的积极实践,推动世界人民共建共享人类文明发展成果,两者都是基于共同的目标追求和现实取向,是一个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倡导建立和平公正的国际新秩序
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实现共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福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意识。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不断壮大,当前世界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大环境之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长期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影响,国家之间及民族内部之间长期积累的矛盾未得到及时化解和处理,加上外国政治势力的干涉,导致民族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这些矛盾冲突的关键是由于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的,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要靠发展来加以解决,通过发展来化解矛盾和争端,凝聚共识。发展的前提需要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打破旧的经济政治格局,建立平等相待,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成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