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政治总复习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讲义新人教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第五课文化创新
考情透析
指明方向
,
2017年T22单选
2017年T21单选
2014年T23单选
2014年T34简析,趋势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命题时主要通过展示国家或地方有关文化发展的鲜活材料,考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及相关内容。
备考指南:在2019年高考可能结合文化创新的具体案例,考查为什么进行文化创新或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知识整合
夯基固本
考点一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1________。
(1)人类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出人类所特有的文化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2____________;
①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
②社会实践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
(3)文化创新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可以推动3________的发展。
考点二文化创新的意义和途径
1.文化创新的意义
(1)文化创新可推动4__________的发展。
①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5__________。
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检验文化创新的6____________。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7____________的繁荣。
①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
②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的途径
(1)立足于社会实践,这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8____________;
(2)继承传统,9______________: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过程。
①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②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
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面向世界,10______________。
①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我们要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
考点三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1.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两种错误倾向。
2.把握当代文化与11__________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3.把握本民族文化与12____________的关系,克服“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4.我们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必须立足13______着眼需求,发扬优秀传统,汲取长处,创新,铸造新辉煌。
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典例精讲1】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
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
今天要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就要()
A.超越生活、改变社会B.立足实践、扎根生活
C.继承传统、满足大众D.博采众长、海纳百川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源泉和动力。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不朽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这体现优秀的不朽作品必须立足社会实践,故今天要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就要立足实践、扎根生活,B正确。
而A、C、D说法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B
【变式训练1】
1.新版《辞海》编辑委员会宣布将在推出纸质版《辞海》的同时,推出适用于各种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
这一做法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
②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
③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的保证
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
至于如何攻坚克难,李克强总理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建设创新型政府,各部门都要用改革的举措,用制度创新来推动发展。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要用文化的繁荣来推动文化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繁荣
④文化对社会实践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
A.①④B.①③C.①②D.②④
二、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2.文化创新知识归纳
【典例精讲2】
在一些旅游景区,国内外的许多标志性建筑如天坛、鸟巢、兵马俑、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等,经常被照搬、模仿或抄袭,山寨景观多次出现。
对此类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B.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C.发展了国家倡导的大众文化
D.需要通过文化创新去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
国内外的许多标志性建筑经常被照搬、模仿或抄袭,而不是通过创新,创造出具有自己文化特色景观来吸引旅游者,因此题A、B、C都不是对题中现象的正确认识。
【答案】D
【变式训练2】
1.中国成语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活化石,历经千年仍然被广泛使用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语境当中,堪称奇迹。
央视《中国成语大会》等栏目以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输出和传播为己任,以轻松愉悦的竞赛形式向全国广大电视观众传递了成语之美。
这说明()
①文化创新能促进文化传播和继承
②社会实践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发展
③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成语内涵
④大众媒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2.以“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签约仪式在敦煌举行。
在“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思想充分交流、碰撞的基础上,我们要强化创新意识,创新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新的艺术作品,在百年千年后无愧于后代。
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
①要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
②要立足于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
③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④有利于文化保持新陈代谢机能
A.②③B.①②C.①④D.①③
1.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错因分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继承传统的民族文化是进行文化创新的一个具体途径。
2.文化创新表现为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文化的努力之中。
错因分析:题中说法颠倒了文化创新中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文化创新表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基础过关
制胜高考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长白山健康养生产业论坛指出,照搬中医药典已不能完全解决现代问题。
这要求我们在研究新情况的基础上,吸收传统典籍中的有益成分,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
由此可见()
①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②文化发展需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③离开传统文化就没有文化的创造
④文化创新应该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2.“我们应站在文化继承和创新的高度上审视历史和未来,力争在实践中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为后人创造出更多‘新’的文化遗产。
”这一观点启示我们()
①文化的创新发展需要传承我国传统文化
②我们的文化遗产是在当前现实中创造的
③传承文化遗产离不开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④社会实践能为文化创造提供丰富的资源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②④
3.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学迸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
广大中国作家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由此可见()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决定文化的发展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4.中国艺术家将中国昆曲表演和西方传统无伴奏合唱嫁接,创作了无伴奏合唱清唱剧《桃花扇》。
这种新的音乐语言使中西不同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令人震撼的对比和美感。
这表明()
①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②艺术混搭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③创新是文化充满活力的重要保证
④艺术创作必须借鉴西方优秀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5.对待传统文化,应遵循“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古”的原则。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尊古而不泥古”说明继承传统要推陈出新
②“尊古而不泥古”是“历史虚无主义”
③“创新而不忘古”是“民族虚无主义”
④“创新而不忘古”说明文化继承是创新的前提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二、简析题
6.传统文化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不断传承,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文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巨大冲击。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弘扬陈靖姑文化,近年来,古田县积极开展陈靖姑文化艺术创作。
畲族作家雷德和、雷良雨执着于陈靖姑文化的研究与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写作经验,创作出了电影剧本《女神陈靖姑传奇》。
该剧取材于闽中民间历史传奇人物——陈靖姑,学习借鉴好莱坞电影创作方法,深入挖掘陈靖姑文化内涵,塑造了“世界妇女儿童保护神”的感天动地的形象。
材料二京剧被视为我国的国粹,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辉。
如今,京剧正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在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已很难看到质朴的京剧,30多个演出剧目中,多数都运用了科技手段和流行元素。
有的剧目从头用到尾成了不折不扣的“3D电影”,由此在中国京剧界引发争议。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女神陈靖姑传奇》创作过程体现了文化创新的哪些道理。
(2)反对者认为,京剧的传统元素被现代的科技手段所掩盖,让人无法感受京剧的原有韵味。
支持者则认为,炫彩灯光、三维影像等元素让京剧更酷,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
你赞成哪一方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二说明理由。
第五课文化创新
【知识梳理】
1源泉2源泉和动力
3社会实践4社会实践5根本目的6根本标准7民族文化8根本途径9推陈出新10博采众长11传统文化12外来文化13实践
【变式训练1】
1.B 【解析】材料中新版《辞海》编辑委员会宣布将在推出纸质版《辞海》的同时,推出适用于各种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体现文化创新要看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而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造力的源泉,②的说法不正确,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保证,③的说法不正确,故本题选B。
2.A 【解析】“制度创新”属于文化创新,材料揭示了文化创新对改革实践的重要性,①④从重要性角度阐释了用制度创新推动改革实践的原因,符合题意。
文化繁荣是文化发展的结果,②倒果为因,观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创新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排除③。
【变式训练2】
1.B 【解析】材料揭示了《中国成语大会》依托电视这一大众传媒手段,通过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了中国成语的传播和继承,①④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②与题意无关。
材料揭示的是成语传播手段和方式的创新,③与题意无关。
2.C 【解析】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使文化保持新陈代谢的能力,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①④符合题意。
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②观点错误。
材料揭示的是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创新,排除③。
【基础过关】
1.A 【解析】材料反映了传统中医药文化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创新,①符合题意。
由材料信息可知,创新中医药文化还得吸收传统典籍中的有益成分,②符合题意。
③④表述绝对化,观点错误。
2.C 【解析】材料揭示了要在文化继承和创新中传承文化遗产,材料同时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为后人创造出更多“新”的文化遗产,③④符合题意。
文化的创新发展需要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①观点片面。
我们的文化遗产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的,②观点错误。
3.C 【解析】材料中“广大中国作家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是基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根本动力,①符合题意,④观点错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学迸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体现了②。
材料没有揭示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③与题意无关,排除。
4.B 【解析】材料中强调了各种艺术形式可以嫁接,相互融合在一起,体现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①符合题意。
该创新展现出令人震撼的对比和美感,强调了创新是文化充满活力的保证,③符合题意。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艺术混搭仅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②观点错误。
④说法绝对化,排除。
5.B 【解析】“尊古而不泥古”,说明对待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①符合题意,排除②。
“创新而不忘古”,说明文化继承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前提,④符合题意,排除③。
6.(1)【答案】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该剧的创作源于作者对陈靖姑文化的研究。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或答“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该剧的创作继承了传统陈靖姑文化的精神实质,又加入了现代的新元素。
③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剧本学习借鉴好莱坞电影创作方法,实现了民族文化与世界风格的有机融合。
(学生如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该剧创作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等方面的创新”的角度回答,言之有理亦可)
(2)【答案一】赞成反对者的观点。
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或答“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答案二】赞成支持者的观点。
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解析】第一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属于体现类试题。
本题要求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点,分析说明上述剧本创作过程体现的道理。
材料表明该剧本的创作,源于对陈靖姑文化的研究,体现了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
该剧取材于闽中民间历史传奇人物——陈靖姑,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体现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该剧学习借鉴好莱坞电影创作方法,体现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组织答案时要将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材料和观点的统一。
第二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题的特点是不论赞成哪一方的观点,只要摆出正确的理论知识即可。
赞成反对者的观点,可以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角度论述。
赞成支持者的观点,可以从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文化体现时代精神这一角度论述。
单元小结
【答案】①中国诗词大会促进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入人心。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中国诗词大会通过中国诗词不自觉地唤起渗透于每个人心中的诗歌情怀,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油然地生长出民族自豪感。
③中国诗词大会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对抗性、参与性、互动性,诗歌与传媒、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为传统文化搭起了一个最大的、最接地气儿的课堂,注入时代精神,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解析】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问题指向性是分析中国诗词大会为何倍受追捧,属于原因类主观题,具体可以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交流的意义,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创新途径等角度分析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