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灌溉工程及技术的传承和发展(一)

中国传统灌溉工程及技术的传承和发展(一)
中国传统灌溉工程及技术的传承和发展(一)

中国传统灌溉工程及技术的传承和发展(一)

摘要:中国兴修灌溉工程的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工程技术经验。文章认为我国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传统灌溉工程类型,如引水渠道、陂塘堰坝、陂渠串联、圩垸、井灌、御咸蓄淡等在现今皆得到了继承。传统的灌渠工程技术、塘堰和开发地下水工程技术、圩田和海塘工程等许多卓越技术在现今也得到传承和发扬。在阐述以上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总结了传统工程及技术继承的特征、要点,及改造利用的途径与意义。关键词:灌溉技术传统继承中国兴修灌溉工程的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创造了多种灌溉工程类型,之后不断发展,积累了许多工程技术经验。宋元明清时期传统工程技术已达成熟的程度。进入20世纪,引入西方的水工技术,到现今水工技术日新月异,应用了许多高新科技,在这种状况下,传统灌溉工程技术还有其一席之地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皆有继承性和否定性两个方面,对传统技术我们要加以扬弃,吸收传统技术合理的,还有生命力的东西,用新的技术加以改造出新,这样的技术可能更适合于中国的国情。事实也是如此。在此就传统灌溉工程及技术在现今的传承和发展状况作较系统的论述。

一、传统灌溉工程类型在现今的传承

中国国土广袤,地形地貌多样,气候变化万千。既有逶迤起伏的丘陵山地,又有一望无际的平原;既有壮阔的高原,又有缓坦的盆地;既有西部内陆干旱半干旱区,又有东部季风湿润区。为适应各地水文、

地理等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古代人民创制了多种多样的灌溉工程类型,如引水渠道、陂塘堰坝、陂渠串联、圩垸、井泉、坎儿井、御咸蓄淡等工程类型,这些工程类型在现今皆得到了继承。可以说,我国当今的灌溉工程类型基本是古代创造而传承下来的。

引水渠道主要修建于北方平原地区。北方平原面积广大,因干旱少雨,河流密度不大,古代往往修建长距离的引用河水的灌渠工程。渠首处如河中水位过低不能满足自流入渠流量要求,则建拦河坝抬高水位引水;如河中水位和流量能满足灌区要求,则采用无坝引水型式。有坝引水最早的有战国初在今山西太原晋水上筑坝建的智伯渠,及在今河北临漳建的漳水十二渠。无坝引水有公元前256—251年间在今四川灌县建的都江堰等。又因北方含沙量大的河流多,我国很早就引多沙河流进行淤灌和放淤,做到同时利用水、沙资源,既灌溉作物,又改良盐碱地。漳水十二渠和公元前246年兴建的关中郑国渠皆引浑水灌溉,把大片盐碱地改良成了沃田。建国以后,有坝引水和无坝引水灌渠发展很快,如陕西省,截至2000年底,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144.93万公顷(主要为渠灌),新疆省干、支、斗、农四级渠道长30多万公里1]。在利用多泥沙河流的水沙资源方面,建国以后成就很大,还打破了自明清以后不敢引用黄河下游水的“禁区”,进行引黄淤灌和放淤。目前,黄河下游已建成各类引黄灌区100多处,灌溉面积达到3000万亩,每年引用黄河水量100多亿立方米,利用黄河水沙放淤改土300多万亩,发展水稻田120多万亩,使盐碱沙荒地变成了良田2]。

陂塘堰坝主要建于南方山丘区。南方丘陵山区,雨量充沛,但水流容易流失,干旱是农业生产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古代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创造了多种类型的陂塘堰坝蓄水工程,起到滞洪蓄水的目的。有在溪流上筑坝拦蓄水流的灌溉工程,称之为“堰”、“坝”、“陂”、“堨”等;有在平地凿池,或在谷口及高地水所汇归处筑堤,就地潴蓄雨水的,称之为“塘”或“荡”。又平原地带筑坝拦蓄水的工程现称为平原水库,利用天然山丘间的沟谷洼地蓄水的工程现称为山谷水库。大型陂塘工程以公元前600年左右楚国在淮南修建的芍陂为最早,两汉时汉中、南阳、汝南地区陂塘工程很是发达,著名的山谷水库有马仁陂,平原水库有六门陂、鸿隙陂等。东汉时进一步向南方发展,浙江绍兴的鉴湖、余杭的南湖工程规模都很大。之后三国孙吴在江苏句容兴修赤山湖,西晋建丹阳练湖和新丰塘等。当时能因地制宜规划布置陂塘,巧妙地利用地形兴建平原水库或山谷水库,布设堤坝、水门和溢流设施,形成完整的蓄水工程体系。还创造了陂渠串联工程类型,以对水资源更充分地加以调节利用,增加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建国后南方山丘地区大量兴建陂塘堰坝工程。如1952年仅四川内江地区就累计新修和整修堰塘5万多口。因平塘占地多,工程量大,总蓄水量不多,为此当地积极想法改进技术。1953年9月西南水利局组织基点工作组前往长寿县,经查勘,在葛兰场不远名叫“锁口丘”的地方,修建了当地第一口“山湾塘”。该地形肚子大,出口小,上面有较大集雨面积,下面耕地可自流灌溉。于是利用三面高一面低的地形,在低的一面修筑土

坝,长40米,高3米,形成堰塘。此土方与蓄水的比例为1:10,比平塘1:1提高10倍效益。此后四川省水利厅将长寿县修筑山湾塘的经验向全省介绍。到1954年底,全省共建成各级“示范塘”1293口。1955年,“示范塘”迅速发展到17796口。到1985年,全省已有山湾塘61.11万口,可蓄水261769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715.48万亩3]。

陂渠串联工程古代多建于淮河、汉水流域,工程布置多样4]。这种工程类型建国后称之为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工程主要在南方丘陵山区修建,规模从小型发展到大型,从小网联成大网,从开发小河流到利用大河流,从一个河系发展到与几个河系相连。如安徽淠史杭灌区,自1958年至1982年,在淮河水系的淠河、史河及长江水系的杭埠河的上游建成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梅山、龙河口5座大型水库,这些水库成为多首制渠首,又沿岗峦起伏的分水岭修建总干渠2条,干渠13条,以及分干渠和支渠358条,沟通了数条大河,灌区内修建中型水库23座,小型水库1100多座,连同塘坝21万多口,以控制灌区内的地面径流,灌区内流域之间水资源通过库塘和渠道可得到调配,使安徽的六安、霍丘、寿县、舒城、合肥等11县市和河南的固始、商城等县的广阔丘陵和平原900多万亩农田受益5]。

圩垸水利工程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江平原、湖区、下游三角洲及滨海地区。这些地区地势平衍,河湖密布,土地肥沃,水土资源丰裕,但易被水淹,沮洳下湿,极大地影响农业生产的进行。唐宋后,大力开河筑圩,排水御洪,兴建独具一格的水网圩田工程,把卑湿的“涂泥”之地,

建成富饶的鱼米之乡。如太湖平原唐后期至五代时已建成规整的塘浦圩田水利系统。鄱阳湖区唐代已兴修较大规模的防洪堤防工程,至清光绪六年(1880),鄱阳湖滨南昌、新建、星子、九江、都昌、波阳、余干、进贤八县共有圩堤591所。建国以来,太湖平原继续加强浚河筑圩工作,完善水网圩田系统。鄱阳湖区新建和整修了圩堤501座,堤线长2500公里,保障农田500万亩,能抗御21.71米(1983年最高湖水位)的湖泊洪水位;湖区原有易涝面积330万亩,经治理,使200多万亩农田达到五年一遇以上的抗涝标准;还初步形成了一个大中小,蓄引提相结合的水利灌溉系统,使湖区农田的有效灌溉率达到80%以上6]。

凿井提取地下水灌溉,在地表水缺乏的北方地区很是重要。我国新石器时期已开始浚泉凿井,春秋战国时在园圃中凿井灌溉已较普遍,之后不断发展,到明清时期华北平原已形成大范围的井灌区,水井型式多样。20世纪50年代,广大农村用于灌溉的水井大部分仍为土井,如华北平原建国初期有各种土井200多万眼。20世纪60年代以后,灌溉土井渐被机井所代替。进入80年代以来,个体户承包和联户经营责任制的发展,使得各种土井又发展起来。据1982年调查,仅天津、河北沧州、衡水等地区就有各种土井几十万眼。如沧州青县,1982年有真空井6100眼,人工手压井2000眼,各种大口土砖井5000眼;南皮县有手压真空井4500眼,机带真空井4054眼,砖井358眼7]。土井主要开发浅层潜水,潜水埋藏浅,雨水易渗入补给。而机井开采的是深

层地下水,靠自然补给时间长。目前华北地区的京、津、河北省、河南省北部、山西省中东部已形成联成一片的大范围的地下水漏斗区,这是过量开采深层地下水,补给不易产生的重大问题。而开采浅层潜水一般不会引起地下水漏斗区。又浅井开采潜水后,降低了地下水位,有利于防止土壤返盐,改良盐碱地的效果显著。开采潜水井浅,技术较为简易,所费资金不多,农户可自行管理应用,经济上支出节省,适于小农经营。

此外,古代新疆吐鲁番、哈密等地开凿独特的引取地下潜水的坎儿井,东南沿海防御海潮袭击的海塘工程,及其他御咸蓄淡工程类型在现今也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二、传统灌渠工程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我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是我国人民在实践中自行创造的,适应了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类型多样,内容非常丰富,不少工程技术在现今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传统灌渠工程技术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如建国后都江堰灌区认真总结了兴建无坝引水灌渠的传统技术和传统施工技术经验,使这些技术更加发扬光大。水利部和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曾组织人员对溢流过水土坝的传统技术进行研究和推广,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又渠道防渗技术各地多利用当地材料发展传统技术。传统淤灌和放淤技术在继承的基础上也得到很大提高。成都平原的都江堰,建于战国后期,是闻名于世的渠首为无坝引水的工程,在长期的岁修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引水、防洪和排沙技术经验8]。而防御洪水和清除

泥沙是世界水利学界公认的两大技术难题,都江堰却破解了这些难题,创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其技术经验在多方面得到了继承。一是灌区各分水口广泛利用鱼嘴分水分沙,布置旁侧溢流堰(飞沙堰)泄洪排沙。如1962年修建的锦水河分水工程,在蒲阳河石坝子引水处,先在河中心修筑鱼嘴,将蒲阳河分成左支清白江,右支锦水河,汛期蒲阳河洪水流量为800—1200米3/秒,锦水河可分洪300—400米3/秒,而锦水河分干渠只能进50米3/秒,多余的水量则由设在鱼嘴以下600米的溢流堰泄回清白江,其工程布局与都江堰渠首工程的格局很相似。二是利用弯道环流原理,把进水口设在河道的凹岸,引取清水。都江堰渠首这种布置方式在灌区得到广泛的应用。如1962年所建蟆水河引水工程,引水比很小,采用无坝引水方式,修筑了弧形导水堤,形成较稳定的凹岸,在凹岸顶点稍下游处建进水闸,推移质沿主河槽左侧凸岸排往下游,进水口一直没有被淤。四川省当今修建的无坝引水灌渠是很多的,其工程技术深受都江堰无坝引水工程技术的影响。如果河道的水位和水量不能满足灌区引水要求,则需要建闸坝抬高水位或形成水库取水。传统技术所筑的坝一般为土石坝、堆石坝和砌石坝。1949年建国后,在水利水电事业建设中,坝工建设有很大发展,到1990年已经修建82900多座水坝,在这些大坝中,土石坝占绝大多数。已建的2680多座30米以上的高、中坝(坝的用途包括引水、蓄水、发电等),土石坝约占80%,砌石坝约占14%,混凝土坝约占5%9]。采用土石坝可以利用当地材料,节省工程量,这是我国最早修建,并

得到广泛应用的坝型,目前在中低坝中仍大量采用土石坝,说明传统坝工得到较多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对过水土坝的研究和应用,成绩较大,体现出传统坝工技术持久的生命力。

在今湖北省荆门市北部的仙居河上,有一座建于同治十三年(1874)的赵家闸灰土护面过水土坝10]。该坝由当地乡民修建,建成100多年来,经历无数次洪水过流,1935年坝顶过流水深达3.9米,竟未被冲毁,大坝至今依然完好,能使两岸3000亩农田受益。赵家闸坝高8米,坝顶长47米,基础为板状砂岩,坝身由粘土夯筑,外包1米厚灰土夯筑层。这种由夯实粘土外包灰土保护层作为河道滚水坝的独特建筑方式,国外从未见有报导。除赵家闸外,百余年前兴修的过水土坝还有湖北荆门黄鲍闸,此闸建于1859年,坝高5米,1935年大水堰顶水深达3.9米,未冲毁,至今仍安全运行。此外,山西平遥梅槐头、黎基坝等也是过水土坝,这些坝都较低,只有5—10米高。

受古老过水土坝的启示,1958年,清华大学应届毕业生组成过水土坝设计组,对过水土坝进行不透水面板的试验,肯定了这种坝型的优点,还提出修建时要注意的技术要求。1975年8月,河南发生暴雨,使50年代治淮工程建成的两座水库——板桥和石漫滩土坝漫顶。于是土坝过水问题被再度提起。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对许多省市进行土坝过水的调查,发现1958年后不少地方按清华大学的办法修建的过水土坝,经多年洪水考验,运用良好。从1975年起,吉林、安徽还修建了沥青材料护面的过水土坝。1980年10月,水利部委托吉林省召开土坝过水经

验交流会,将各地经验进行交流。1983年水利水电科学院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先后在山西省岚县上明水库和内蒙古东胜市武家沟建成两处灰土水泥土过水土坝,经历数年风化冻融和几次较大洪水的考验,工程完好无损,节省工程造价1/3以上。可见,我们祖先创造的灰土溢流坝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据了解,国内已建成的各类坝中,90%以上是土坝,而其中66%没有泄洪建筑物。因此,让土坝的一部分过水,或在已建成土坝上加修溢洪道,也是很现实的课题。故而传统的过水土坝工程技术仍有发扬之必要。

传统施工技术以宁夏引黄灌区的草土工程(俗称“埽坝”、“卷埽”)和都江堰的杩槎、竹笼、干砌卵石等工程最具特色。宁夏引黄灌区,在1960年青铜峡枢纽建成以前,均为无坝引水,灌区普遍使用草土筑坝。如春季岁修,用草土封堵渠口,再进行修浚;用草土修筑渠河护岸,及桥、涵、闸、斗和护坡;修筑临时性的拦水坝等工程。元代宁夏水工修筑埽工已很出名11]。灌区千百年来,草土工程一直应用于各种渠道工程。它具有就地取材,造价低,技术简便,施工快,稳定和防渗漏性好,抗震性强,对基础清理要求不高,及拆除容易等优点。建国以来,宁夏引黄灌区的草土工程,在各地大型水利水电围堰工程上相继使用。如1956年修筑甘肃省兰州市供水厂,其进水口黄河围堰工程首次使用草土工。之后,刘家峡、盐锅峡、青铜峡、三盛公、陕西省石泉石门电厂汉江进水口围堰、浙江省黄坛口电站护坦围堰,1979年援非洲建马里电站护坦围堰等,都取得了成功,且费用省,进度快。之

后,人们对这一传统技术经验系统地进行了总结12]。

都江堰灌区历年维修管理都采用传统的杩槎13]、竹笼14]、干砌卵石、桩工15]、羊圈16]等施工技术。它们的优点主要能就地取材,技术简易,施工方便,投资节省。一般应用于截流分水、筑堰护岸、抢险堵口、整治河道、维修渠道、保护桥闸堤堰等工程17]。目前都江堰灌区岁修截流工程仍用传统的截流方法,用的是杩槎、竹笼、卵石和黄泥。岁修时内江架设杩槎后,截流合龙只需40多分钟。这种截流方法人们认为是一种生态型的截流技术,无机械的噪杂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且经济、合理、安全。

渠道加以防渗措施可减少渠水的渗漏损失,提高渠道有效利用系数,这在水资源缺乏的北方尤其重要。传统渠道防渗技术措施主要有夯土、砌石、砌砖、铺灰土、铺草皮等,这些防渗措施就地取材,施工简便,经济实用(比混凝土、塑料薄膜、沥青材料衬砌省费用),防渗效果也显著18],各地多有应用,并不断改进技术。

灌渠还采用地下输水管道,这种设施具有节水和省地的优点。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城市中已铺设地下陶水管道,这在安阳殷墟、郑州洛达庙商代遗址中皆有发现。元代《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之十三》所载阴沟,即行水暗渠也,是一种用砖砌的暗渠。山西省一些城镇几百年前的陶管下水道一直使用至今。20世纪60年代,山西翼城县利民灌区试验用陶管修建灌溉输水工程,但未能成功运行。1974年山西临汾市屯里井灌区试验陶管灌溉输水,获得成功,多年运行状况良好,

使用年限可达40年。在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后,认为这种工程还是比较经济的19]。又河南省偃师县东寺庄1957年就修建了地下瓦管渠道灌溉网20]。之后,传统地下输水管道技术不断发展。现在将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简称为“管灌”,这一技术已成为目前我国北方地区一种很好的节水灌溉措施。80年代末,水利部将“管灌”作为北方农田全面节水的基础设施来抓。据统计,目前我国“管灌”面积有4500万亩,其中河北、山东、河南、北京、天津等省市的“管灌”技术发展很好,仅山东、河北、河南三省的“管灌”面积就达266.67多万亩21]。这项技术具有省水、省地、省工、节能、省投资等优点,值得进一步发展推广。此外,江苏无锡县人多地少,为了节省土地,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三暗”工程○11。“三暗”工程是灌水暗渠、排水暗沟、渗水暗管三者的简称,这些暗渠沟皆用灰土筑成,采用的是传统施工技术。1965年冬无锡埝乔公社刘巷大队建成第一条灰土暗渠,至1978年春全县已建成暗渠2588公里,灌溉面积50余万亩,占农田总数的62%。从1973年开始又进行暗沟、暗管的建设,与暗渠配套使用,形成灌、降、排、调、控综合运用的立体水利系统,为建设吨粮田创造了条件。“三暗”工程与明渠、明沟、明墒相比,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灌水快,排水畅,降水效果好,减少渗漏,农机操作方便安全,减少岁修,取材易,造价低,节省水旱田开明沟用工多等许多优点。“三暗”工程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运用,实是在传统技术基础上的创新,这为高速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迈出了新的一步。

又石质倒虹管道可视为特殊的地下输水管道。清代嘉庆十四年(1809),四川合江县锁口乡刘士朝主持修建了一条引水过河灌溉的渠堰,渠道过河处设置了石质倒虹管,全长266米,水头26米,进出口高差仅0.407米。管道用坚石预先凿成63.5×40×40厘米的承插式管节,内径13.5厘米,用糯米粥拌石灰作为管与管间胶结材料,并用这种材料抹平管内壁,以减少摩擦阻力。石质倒虹管能承受较大强度的水压力,这一倒虹管至今保存完好。解放后此种石质倒虹管在合江县得到了推广应用22]。

我国北方含沙量高的河流多,我国人民早在2000多年前已进行引洪灌溉和淤地活动,发明了淤灌和放淤技术,以利用河流中的水沙资源。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尤其在宋代熙宁年间,政府曾组织空前规模的大放淤活动,取得选择适时放淤水情,做好淤田工程,预筹退水出路,正确处理放淤与防洪,放淤与航运等许多技术经验。这些技术在现代进一步得到继承和发展。如陕西省传统引洛灌区,现已突破了引水含沙量不得超过15%(重量比,相当于166公斤/立米)的规定,引进含沙量高达60%(965公斤/立米)的浑水进行淤灌,基本解决了灌区汛期水量供需之间的矛盾,并改良了大片盐碱地。当今引洪漫地(放淤)已作为水土保持和农田基建的一项内容被得到重视。如关中赵老峪流域是古老的放淤区,下游富平县境内有引洪漫地34000多亩,是将上游铜川市境内来的洪水泥沙,全部引入地中淤漫。漫过的地,每亩亩产400斤,有的甚至超过千斤,多年来,

发生大暴雨,下游都不发洪水,原来的河床,现在变成了农耕地。河北省张家口地区通桥河引洪灌区,面积11万亩,上游河道流域面积3060平方公里,引洪能力每秒450立米,多年来河道上游洪水基本上全部不出灌区,保护了下游的农田和村镇。万全县在五道沙河沿岸共建大小引洪渠道800多道,总引洪能力达863米3/秒,一般年引洪水总量为2000万立方米以上,初步达到大水不出县的水平。由于一般洪水已不流入洋河,从而减轻了下游河道和水库的泥沙淤积23]。可见引洪漫地能起到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这也可认为是传统技术在今天的发扬。三、传统塘堰和开发地下水工程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历史上山丘区的拦蓄水工程统称为塘堰、塘坝,有“堰”和“塘”之分,又有山塘(山湾塘)和平塘之分。建国后大力修筑山湾塘,一些南方省区山湾塘已达数十万座。有些地区对老式塘坝加以改造,以增加其蓄水量。如安徽省肥西县对丘陵区冲洼里的拦冲塘,将原有塘底挖平,挖出的土垫高塘埂,增加了塘的蓄水深度;或把拦河坝加长增高,成四面筑埂式;在较大冲洼里,根据地形,或在“水深”处建塘,加高塘埂,“水浅”处不建塘,仍为田,或上下冲两面筑埂成塘;或建成层递式,高处蓄水灌高地,低处蓄水灌低地,头层塘的放水渠兼作第二层塘的引洪沟,第二层塘的放水渠,兼作第三层塘的引洪沟,做到有层递的引蓄,有层递的灌溉。通过改造,蓄水深增加,老式塘坝蓄水面积与其灌区耕地面积比为1:4.6,改造后为1:9,满足了浅丘区农田灌溉的需要24]。

我国北方地区,在地面挖掘或在洼地筑埂形成的拦蓄径流的工程叫涝池、坑塘等。建国后,北方地区群众继承以往的传统做法,继续修筑涝池,涝池数量发展很快。如陕西省黄河流域内在1956年有涝池1240座,1985年达8940座,30年增加6.21倍,总容量2588万立方米。北方陕、甘、晋、内蒙、青、宁、豫七省(区)1985年黄河流域共有涝池19.8万座,总容量8343万立方米25]。华北平原沧州地区通过开挖坑塘,拦蓄降雨径流,滞沥、除涝、灌溉,取得了治理旱、涝、碱的经验26]。原来在20世纪50年代末,华北平原大搞地上蓄水灌溉,不重视排水,造成了土地的次生盐碱化。进入60年代,只排不蓄,大量水资源白白流失。70年代,大力发展井灌开发利用地下水,但由于深机井布局不合理,使得地下水位普遍大幅度下降,出现了大面积的漏斗区。浅井区多年只采不补,地下水位也普遍下降,使许多浅井报废,而转向打深机井。地表水由于连年的干旱和上游节节拦截,河道全年断流。通过多年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要利用传统的坑塘设施,拦蓄降雨径流,散蓄散排,解决抗旱灌溉水,雨时将涝水排入其中,只要注意把坑塘蓄水位控制在返盐临界水深以下,并与沟渠连通,就不会引起盐碱化。坑塘深度不宜少于3—4米,一般应深5—7米,面积15—30亩,最大不超过40亩。这样就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旱、涝对立”,“排灌矛盾”,使沥水转化为灌溉水源,还能利用坑塘采补地下水。历史上黄淮平原因为年际、年内的降雨量分布极不均衡,出现水少时强调修筑陂塘蓄水灌溉,水多时强调开挖河沟以排除洪涝和防止土壤返盐。

旱涝碱问题,排灌矛盾得不到妥善解决。而沧州地区在近30年来,通过改进传统的坑塘技术,积极开挖和改进坑塘,将坑塘与井、渠联合调控,较好地解决了旱、涝、碱问题,这一方法亦成为治水改土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国古代在开发利用地表水的同时,也很重视开发利用地下水,主要通过挖泉凿井加以利用。建国以后,传统的打井方法和提水机具继续使用,并加以改良,尤其是开凿筒管井的技术进展较大。筒管井的雏形在清代已经出现,清代郭云升《救荒简易书》卷三已载有增加新、旧井出水量的方法:旱年将两根已打通各节的长竹竿插入井底数丈,则“井水泉汪洋”。此方法简便,又能增加出水量。现代称由上部直径较大的筒井和下部的管井联合而成的井为筒管井。在筒井的井底加凿管井,可增加出水量;又筒井开挖过深施工不易或不经济,筒管井则比同样深的筒井更经济些。1956年河南省创制了一种凿井方法,称为“56”打井法。其井结构上部为8块扇形砖砌筑,形成直径为0.5米的小砖筒井,下部为木管管井。这种井取用几层含水层,出水量大增。之后,筒管井又发展为水柜,即将筒井部分用大的集水坑代替,坑底再加凿几个管井。单个井又发展为井群,各井互相通联,统一集中管理。

开凿传统土井的好处是很多的。土井主要开发浅层潜水,埋藏浅,雨水当年即能补给,一般不会产生地下水漏斗区。开采潜水后降低了地下水位,能防止土壤返盐,达到改良盐碱土的目的。目前采取井、渠结合,或井与渠、坑塘结合,河道节制闸、深渠与浅井结合等方式。

如在枯水季节利用浅井,提取地下水灌溉农田,降低地下水位,腾空“地下水库”库容;汛期丰水季节,通过渠道引水灌溉和蓄水侧渗,补给“地下水库”水量。人们已认识到解决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的主要途径是井渠结合的方法,该地区的灌溉抗旱,也形成以井灌为主,井渠结合的方式。

关于提取井水的工具,群众也运用传统汲水工具的工作原理,演化和革新出一些简易的汲具。如拉水井,其原理与古代渴乌利用筒内形成真空,产生压强差汲水相同。其制作简易灵巧:用一根长约八、九米的八号铁丝,一端接一小小的活塞,塞入一直径约30毫米的塑料管内,管的下端塞一木制进水活门,上端将露在管外的铁丝弯成钩形,然后将塑料管装入打入地下的外井管里,一个拉水井就做成了。制成一眼拉水井全部费用仅50元(1993年价)左右27]。由于打井简便,取水方便,不花水钱,所以拉水井在一些地区推广开来,几乎达到每户一井,甚至一户数井的程序,有些菜园、瓜地也建造了这种井。

灌溉与排水工程施工方案(建资荟萃)

灌溉与排水工程施工方案 本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施工应注意与其它工程施工的配合与衔接。如与田间路桥工程施工就形成交叉作业,过水管涵的施工应与田间路桥工程施工密切配合,避免二次开挖。渠道与新修道路伴行时,必须待道路路面施工完毕后,方可进行渠道两侧的衬砌及渠底砼的浇筑,避免道路工程压实时侧压对水利工程的破坏。灌溉与排水工程应视整个工程进展情况有计划地进行。 一、施工流程 施工准备→测量放线→沟槽土方开挖→浆砌石(砼)渠道施工→土方回填→养护→报验。 二、施工工艺 (一)土方开挖 沟槽开挖之前弄清与施工相关的地下情况、已建管道情况,沟槽以逆流方向进行开挖,使已铺设的下游管道先期投入使用,供后段工程的施工排水。根据施工设计图纸、现场地质情况及场地条件,沟槽采用人工与机械开挖相结合方式开挖的槽底标高在地下水位以下时,应先设法降低地下水位。沟槽开挖后应及时进行管道、沟渠、池槽等构件的基础施工,以免槽底土壤暴露过久,若出现超挖现象,则及时进行处理。施工期间应注意保护与开挖的沟槽附近的地上、地下设施。对于不明障碍物,应查明情况采取措施清除后才能施工。 (二)模板制作与安装 1、模板的设计,制作和安装保证模板结构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承受混凝土浇筑和振捣的侧向压力和振动力,防止产生移位,确保混凝土结构外形尺寸

准确,并有足够的密封性,避免漏浆。 2、模板采用现场制作木模板,模板的制作应满足施工图纸要求的建筑物结构外形,其制作允许偏差控制在规范的规定标准之内;支架材料采用钢脚手架,模板的金属支撑材料应符合金属支撑要求。 3、模板木材的质量达到材质标准,腐朽、严惩扭曲或脆性的木材严禁使用。 4、木模面板厚应不小于3cm ,析面应尽可能光滑,不允许有凹坑、皱折或其他表面缺陷。 5、安装按施工图纸进行模板安装的测量放样,重要结构应设置必要的控制点,以便检查校正;模板安装过程中,应设置满足的临时固定设施,以防变形和倾覆;结构混凝土模板安装的模板允许偏差,遵守规范的规定。 6、模板的清洗和涂料,模板在每次使用前应清洗干净,为防锈和拆模方便,木模板面应采用烤涂石蜡或其他保护涂料,不得采用污染混凝土的油剂,不得影响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的质量,若发现在已浇筑的混凝土面沾染污迹,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清除。 7、拆除,模板拆除时限,除符合施工图纸的规定外,还遵守下列规定:不承重侧面模板的拆除,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而损伤时,方可拆除,底模应在强度达到规定后,方可拆除。 (三)混凝土工程 1、混凝土施工程序:测量放样→检测→支模→浇筑混凝土→拆模→养护。 2、混凝土施工方法 进行基槽开挖并人工修整工作面,结构尺寸必须满足设计要求,经监理单位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全文】: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前言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合[1990]160号文下达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规范》(后更为《灌溉 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的编制任务,在水利部领导下,由水利部科学技术司、农村水利司 和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主持,编制组自1991年4月开始工作,1994年3月完成征求意见稿,1996年4月完成送审稿,并于1997年1月召开审查会议,通过了审查。 《灌溉与排水工程没法规范》分总则,工程等级划分,设计标准,总体设计,蓄水、引水和提水工程,灌溉输配水系统,排水系统,田间工程,灌排建筑物,喷灌和微灌系统,环境监测与保护以及附属工程设施,共12章36节356条和15个附录,内容全面覆盖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除结构计算以外的各个方面。既有将灌溉排水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总体设计,也有灌溉工程枢纽和单项灌排建筑物设计;既包括了水源工程、输配水渠道、排水沟和畦灌、沟灌等常规设计内容,也包含了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和喷灌、微灌节水等新技术;既对灌区环境保护设计提出了要求,也对逐步实现灌区现代化管理所必须设置的附属工程设施作出了规定。 本规范由水利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工作由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负责。在使用过程中,各单位应积极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寄往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国家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管理组(地址:北京市安德路六铺炕,邮编:100011)。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参编单位: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西北农业大学

灌溉排水工程学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中文名称:灌溉排水工程学 二、课程英文名称: 三、课程编码: 四、课程性质:专业课 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面对专业 学时:32;学分:2;开课学期:第七学期;水资、水利水电 六、课程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目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农田的需水规律和需水量计算,灌溉用水过程、用水量的确定,灌水方法和灌水技术的应用,灌溉系统规划布置及设计施工与管理。利用灌溉排水工程措施来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及改变和调节地质水情,及消除水旱灾害,合理科学和利用水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 学习本课程须注意下列要求: (1)要深入了解各种农田水分形式对作物影响和机理及作物生长对水分状况的要求,掌握利用势能理论研究土壤水分运动原理及计算。 (2)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选择合理的设计条件和计算方法,掌握作物需水量的计算、灌溉制度设计,灌水率值的基本技能。 (3)了解目前我国各灌区主要采用的灌水方法类型及原理,掌握各种节水灌溉技术的要素确定、细部结构设计。 (4)具有有压管道灌溉输水系统水力计算,管道布置的技能。 (5)能够结合实际确定灌溉渠系的规划布置原则并能合理规划布置,必须掌握灌溉渠道流量计算,渠道纵横断面设计,渠系水工建筑物工作原理的基本内容。 (6)具有绘制规划设计图纸、编制规划设计文件的技能。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水文水资源原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专业课。 先修课程:测量学、水力学、水文与水利计算、土壤物理学。 后续课程: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等专业课。 八、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以课堂授课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和节水模型讲解。 九、考核方法: 闭卷考试,考试内容覆盖全部讲授内容; 课程成绩评定:平时作业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和出勤相结合的方式评定成绩。

灌溉施工方案()

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西白岱村等五个村基 本农田整理项目 农田灌溉工程施工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日期: 目录 一、依据编制 二、工程概况 三、施工准备 四、钢管管道工程做法 五、 PVC管道工程做法 六、排水沟工程做法 七、灌溉水渠工程做法 八、井房工程做法 九、机井潜水泵及首部枢纽安装 十、质量目标 十一、安全与消防措施 十二、文明施工及环保措施 一、编制依据 1、规划设计图纸 2、施工组织设计 3、主要标准、图集

标准 名 称 编 号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 砼质量控制标准 GB50164-1992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JGJ59-99 其他 名 称 《土地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 《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 1033-2012); 《北京市基本农田整理技术导则》(京国土耕【2006】768号); 《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编制相关技术要求》;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GB/T50363-2006);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 20203-2006); 《机井技术规范》(SL256-2000); 《埋地硬聚氯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导则》; 其它相关规范标准。 二、 工程概况 1、建设地点: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西白岱村、史各庄村、大峪沟村、蔡家口村、 2、项目名称:农田灌溉工程 3、建设规模: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西白岱村等五个村基本农田整理项目规划片区一、片 区二、片区三、共建设:配套机井首部13套、安装潜水泵12台、配套井用配电箱13套、 改建井房3座、安装Φ110PVC管配水管道23695.49m 、安装D100钢管配水管道 1208.5m 、砌筑闸阀井84座、砌筑泄水井35座、修建灌溉斗渠3323.01m 、农渠2006.97m 、 排水沟1134.88m 、 三、施工准备: 1、施工技术人员对应规划图纸实地勘察,确定每个项目的施工位置。 2、工期安排:在项目建设总共期内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在项目总工期内完 建筑构造专项图集 88JZ 系列 建筑设备施工安装通用图集 91SB2-1系列

第五节 灌溉与排水工程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

第五节灌溉与排水工程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 本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施工应注意与其它工程施工的配合与衔接。如与田间路桥工程施工就形成交叉作业,过水管涵的施工应与田间路桥工程施工密切配合,避免二次开挖。渠道与新修道路伴行时,必须待道路路面施工完毕后,方可进行渠道两侧的衬砌及渠底砼的浇筑,避免道路工程压实时侧压对水利工程的破坏。灌溉与排水工程应视整个工程进展情况有计划地进行。 一、施工流程 施工准备→测量放线→沟槽土方开挖→浆砌石(砼)渠道施工→土方回填→养护→报验。 二、施工工艺 (一)、土方开挖 沟槽开挖之前弄清与施工相关的地下情况、已建管道情况,沟槽以逆流方向进行开挖,使已铺设的下游管道先期投入使用,供后段工程的施工排水。根据施工设计图纸、现场地质情况及场地条件,沟槽采用人工与机械开挖相结合方式,单槽开挖,开挖深度H 小于1.5m 的采用直槽开挖挡土板支撑,开挖深度H 大于1.5m时采用按1:0.75放坡开挖。用机械开挖至槽底高程以上20cm 左右时,采用人工清槽,以保证槽底土壤结构不被扰动或超挖,认真控制槽底高程和宽度。当开挖到接近槽底深度时,应随时复核槽底标高,避免超挖。开挖的槽底标高在地下水位以下时,应先设法降低地下水位。沟槽开挖后应及时进行管道、沟渠、池槽等构件的基础施工,以免槽底土壤暴露过久,若出现超挖现象,则及时进行处理。施工期间应注意保护与开挖的沟槽附近的地上、地下设施。对于不明障碍物,应查明情况采取措施清除后才能施工。 (二)、模板制作与安装 1、模板的设计,制作和安装保证模板结构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承受混

凝土浇筑和振捣的侧向压力和振动力,防止产生移位,确保混凝土结构外形尺寸准确,并有足够的密封性,避免漏浆。 2、模板采用现场制作木模板,模板的制作应满足施工图纸要求的建筑物结构外形,其制作允许偏差控制在规范的规定标准之内;支架材料采用钢脚手架,模板的金属支撑材料应符合金属支撑要求。 3、模板木材的质量达到Ⅲ等以上的材质标准,腐朽、严惩扭曲或脆性的木材严禁使用。 4、木模面板厚应不小于3cm ,析面应尽可能光滑,不允许有凹坑、皱折或其他表面缺陷。 5、安装按施工图纸进行模板安装的测量放样,重要结构应设置必要的控制点,以便检查校正;模板安装过程中,应设置满足的临时固定设施,以防变形和倾覆;结构混凝土模板安装的模板允许偏差,遵守规范的规定。 6、模板的清洗和涂料 模板在每次使用前应清洗干净,为防锈和拆模方便,木模板面应采用烤涂石蜡或其他保护涂料,不得采用污染混凝土的油剂,不得影响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的质量,若发现在已浇筑的混凝土面沾染污迹,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清除。 7、拆除 模板拆除时限,除符合施工图纸的规定外,还遵守下列规定:不承重侧面模板的拆除,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而损伤时,方可拆除,在混凝土强度不低于3.5Mpa时,方可拆除,底模应在强度达到规定后,方可拆除。 (三)、混凝土工程 1、混凝土施工程序 测量放样→检测→支模→浇筑混凝土→拆模→养护。 2、混凝土施工方法 进行基槽开挖并人工修整工作面,结构尺寸必须满足设计要求,经监理单位

灌溉排水工程doc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灌溉排水工程学:灌溉排水工程学是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和有关地区水情的变 化规律及其调节措施,消除水旱灾害,并利用水利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而服务的科学。 2.农田水分状况:农田水分状况一般是指农田土壤水、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状况 及其相应的养分、通气、热状况 3.凋萎系数:作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 4.田间持水率: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 5.干旱:是指因天气、土壤、生理等原因导致作物体内水分亏缺的现象,或指 作物由根吸水不足而导致其体内水分失去平衡和协调的现象。 6.大气干旱:指农田水分尚不妨碍植物根系的吸收,但由于大气温度过高 (T=30°C)和相对湿度过低(≤30%),阳光过强或遇旱风(≥3m/s),造成植物蒸腾耗水过大,使根系吸水速度不能满足蒸发的需要。 7.土壤干旱:土壤含水率过低,作物根系从土壤中所能吸收的水量很少,无法 补偿叶面蒸发的消耗。 8.渍害:因降雨、灌溉水量太多,或因地下水补给水量太多,使土壤长期过湿, 危害作物生长的灾害。 9.土壤盐害:盐害:指土壤含盐过多,土壤溶液渗透压过高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 现象。 10.SPAC系统:田间水分运动是在水势梯度的作用下产生的,各环节之间是相互 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为了完整地解决农田水分运动问题,必须将土壤-植物-大气看作一个连续体统一考虑。这一连续体即为SPAC系统 11.作物需水量:植株蒸腾和株间蒸发两者的腾发量(蒸发蒸腾量)。 12.作物耗水量:土壤在任何水分条件下实际消耗的植株蒸腾、土壤蒸发和植物 体含水量之和。 13.需水量模比系数:作物某一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百分比。 14.需水临界期或关键期:水分亏缺对作物产量影响最敏感最严重的生育时期。 15.灌溉制度:是指特定作物在一定的气候、土壤、供水等自然条件和一定的农 业技术措施下,为了获得高产或高效,实现节约用水,所指定的适时适量的农田灌水方案。 16.灌水定额:一次灌水单位面积上的灌水量。 17.灌溉定额:指作物全生育期单位面积各次灌水定额之和。 18.土壤计划湿润层:旱作物灌水时计划湿润的土层深度。 19.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作物产量与投入水量或作物消耗水量之间的关系。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一、适合我国不同类型区发展节水灌溉的工程技术模式 节水灌溉是充分合理利用各种水资源,采取水利、农业、管理等技术 措施,使区域内有限的水资源总体利用率最高及其效益最佳。因为实 施节水增效灌溉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千差万别,灌溉的对象 也多种多样,不可能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放之四海皆适用。必须遵循因 地制宜的原则,依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不同要求,建立不同的节 水工程技术模式来予以实施。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节水灌溉,经过30多年的实践,特别是通过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形 成了适合我国不同类型区发展节水灌溉的工程技术模式,并已大面积 推广应用。 (一)新建井灌区节水增效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按照“以水定井,统一规划,合理开采,严格管理”的原则,在新建 的井灌区发展节水增效灌溉。以开采有稳定可靠补给来源的浅层地下 水为主,将井灌建设和节水灌溉结合起来,建设成节水型井灌区,做 到既促进农业的发展,又防止地下水超采、环境恶化的结果。这种模 式是:合理布井,采用先进的成井工艺提升机井质量,配套小型移动 式喷灌机等节水灌溉设施。 吉林省洮南县按照这种模式建成中心灌区1014.6亩,辐射区4050亩,项目区建成后灌水定额明显下降,年节水30.67万立方米,在全部农 田实现全生育期灌溉的同时,地下水得到有效控制,灌溉期间地下水 位基本保持不变,而非项目区同期地下水位普遍下降2米,有效的提 升了农业抗灾能力。因为取消了田间输水土渠,项目区还节省渠道占 用耕地149亩。项目区的玉米、绿豆、小麦单产分别比建成前提升41%、38%和36%,品质也增加1至2个等级。这种工程技术模式已 在吉林,黑龙江、河南等省的新建井灌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二)华北井灌区节水改造模式

SL703-2015灌溉与排水工程规范施工质量评定表(修正)

SL703-2015 灌溉与排水工程施工 质量评定表

1.渠(沟)道土方填筑基础面清理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 2.渠(沟)道土方开挖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 3.管槽土方开挖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 4.渠(沟)道石方开挖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 5.渠(沟)道土方建筑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 6.管道土方回填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 7.渠道衬砌垫层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 8.渠道防渗膜料铺设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 9.渠道保温板铺设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 10.浆砌石衬砌渠道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 11.现浇混凝土衬砌渠道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 12.混凝土预制板(槽)衬砌渠道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 12.渠道沥青混凝土衬砌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 13.渠道斗(农)门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 14.蓄水池、水窖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 15.泵房建筑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 16.阀门井、检查井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 17.田间道路路基及路面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

18.机井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 19.水泵单元工程安装质量评定表 20.微灌首部工程设备仪表单元工程安装质量评定表 21.管道单元工程安装质量评定表 22.微灌灌水器单元工程安装质量评定表 23.喷灌设备(机组)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 24.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关键部位单元工程)质量等级签证表 25.分部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 26.单位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 27.单位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资料核查表 28、单位工程项目施工质量评定表

1.渠(沟)道土方填筑基础面清理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 填表说明

灌溉与排水工程规范

【题名】: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副题名】:Code for design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标准号】:GB 50288-99 【代替标准】: 【颁布部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发布 【发布日期】:1999-03-02发布 【实施日期】:1999-08-01 实施 【标准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批准文号】:建标[1999]70号 【批准文件】: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9]70号 根据国家计委《关于印发一九九○年度部分计划(草案)的通知》(计综合[1990]160号)附件二的要求,由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288-99,自1999年8月1日起施行。 本规范由水利部负责管理,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负责解释,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九年三月二日 【全文】: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前言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合[1990]160号文下达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规范》(后更为《灌溉 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的编制任务,在水利部领导下,由水利部科学技术司、农村水利司 和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主持,编制组自1991年4月开始工作,1994年3月完成征求意见稿,1996年4月完成送审稿,并于1997年1月召开审查会议,通过了审查。 《灌溉与排水工程没法规范》分总则,工程等级划分,设计标准,总体设计,蓄水、引水和提水工程,灌溉输配水系统,排水系统,田间工程,灌排建筑物,喷灌和微灌系统,环境监测与保护以及附属工程设施,共12章36节356条和15个附录,内容全面覆盖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除结构计算以外的各个方面。既有将灌溉排水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总体设计,也有灌溉工程枢纽和单项灌排建筑物设计;既包括了水源工程、输配水渠道、排水沟和畦灌、沟灌等常规设计内容,也包含了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和喷灌、微灌节水等新技术;既对灌区环境保护设计提出了要求,也对逐步实现灌区现代化管理所必须设置的附属工程设施作出了规定。 本规范由水利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工作由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负责。在使用过程中,各单位应积极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寄往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国家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管理组(地址:北京市安德路六铺炕,邮编:100011)。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参编单位: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西北农业大学 陕西省水利厅 主要起草人:余开德窦以松司志明陈登毅高启仁茆智瞿兴业袁可法 丁夫庆朱凤书魏永曜黄林泉董冠群朱树人刘清奎林世皋 李占柱廖永诚王兰桂仲伯俊 1总则 1.0.1为统一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要求,提高工程设计质量,保证工程安全,节水节地,降 低能耗,保护水环境,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的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 1.0.3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必须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根据流域水利规划和 区域水土资源平衡的要求,全面搜集分析所需资料,进行必要的勘察、观测和实验,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做到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经济实用,方便管理。 1.0.4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工程等级划分 2.0.1蓄水枢纽工程等别应根据总蓄水容积的大小,按表2.0.1确定。

灌溉排水工程总结教学教材

1.我国水资源概况:缺水、时间分布不均匀、空间分布不均匀。 2.灌溉排水的发展方向:我国灌溉排水事业发展应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重点放在对灌 区专管机构和末级渠系的管理体制改革、现有灌排工程的更新改造和积极贯彻落实终端水价改革上。 3.灌溉排水工程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内容:1.调节农田水分状况2.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 4.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的措施:1.灌溉措施(补充农田水分的不足)2.排水措施(排出农田多 余水分) 5.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的措施:1.蓄水保水措施。2.调水、排水措施。 6.灌溉排水工程学的根本任务:通过兴建和运用各种水利工程措施,调节和改善农田水分 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使之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7.农田土壤水分存在的基本形式:固态、液态、气态。固态水只有在土壤冻结时才存在。 气态水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土壤孔隙中。液态水是土壤水分存在的主要形态,分为吸着水、毛管水、重力水。 8.农田水分消耗的五个方面:植株蒸腾、棵间蒸发、渗漏、地表径流、组成植株体的一部 分。 9.作物需水量=植株蒸发量+棵间蒸发量 10.作物需水量影响因素:作物因素、气象因素、土壤因素、农业技术。 11.作物需水量计算方法: 1.直接计算法:经验公式、蒸发皿法、产量法、多因素法。 :ET同时段的水面蒸发量ɑ需水系数 b经验常数 2.基于参照物蒸发蒸腾量的半经验公式。 12.水分亏缺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对作物生理过程2.对作物生长和产量3.正面效应。 13.土壤水分亏缺的评价指标:土壤水分指标、作物水分指标、气象指标。 14.灌水方法分为全面灌溉和局部灌溉。 全面灌溉分为地面灌溉、喷灌。(地面灌溉分为:畦灌、沟灌、淹灌、膜上灌) 局部灌溉分为微灌和渗灌。 15.畦灌适用于窄行距离的作物;沟灌适用于灌溉宽行距的中耕作物;淹灌适用于水田。盐 碱地改良;喷灌使用于蔬菜、果园、苗圃。

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前言 为适应中国高尔夫行业的发展,提高中国高尔夫球场灌溉工程质量,促进球场灌溉工程建设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依据美国高尔夫设计院、美国高尔夫球协会、美国职业高尔夫协会、世界职业高尔夫协会,并结合高尔夫球场灌溉工程施工相关标准、规范,特制定本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本标准由美国高尔夫设计院、世界职业高尔夫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美国高尔夫设计院、世界职业高尔夫协会。 1.0技术说明 1.1目的 A.此项目的目标为提供一套可运作的、高效的灌溉系统。安装工作做到专业、高标准。所采用的材料和配件为最优的组合。 B.此规格说明的目的为结合制造商与供应商的要求和建议,给这些最好的安装技术提供一个指导,以便使系统达到最佳使用效果。 C.灌溉系统安装合同必须加入此规格说明的指导和要求。 1.2工作范围——业主的责任 A.如若未有另加特别要求,下述项目的工作不属灌溉系统安装承包商的工作范畴。如有必要,业主必须提供分开的设计、规格和合同于 有关项目的下述说明。 (1)到工地的水源和输送管道 (2)水表 (3)灌溉湖 (4)电力服务和计量 (5)泵站建设 (6)上述工程工作所需的许可证、工程和建筑图 B.对于项目工作的某些项目,此规格提供了容量和型号要求。对于诸如建筑物型号的要求信息为最小建议型,并非准确尺寸。此文件未 包含任何工程与建筑设计图。 C.业主需订立相关之另外的合同或协议来让其他承包商或灌溉承包商来实施上述工作。 1.3工作范围——承包商责任 A.包含于此规格标准内的项目工作须连贯并包括:所有的劳务工和设备;挖填所有沟;水电设施的连接;工具、材料和备件;许可证、 执照和税费;冲洗、测试和调整;清理、记录图和保用;以及所有 表明于相关设计图纸上的建成一套全自动灌溉喜功的可见的或未

灌 溉 排 水 工 程 习 题 集 与 答 案

灌溉排水工程习题集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10 分) 1.作物需水量 2.灌溉制度 3.灌溉水利用系数 4.作物水分生产函数 5.地下水临界埋深 二、是非题(共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你认为叙述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你认为不正确的打×。 1.同一种作物,同样的土壤水分条件下,叶面积指数越大,作物蒸腾量也越()2.在制定水稻的灌溉制度时,必须考虑地下水补给量和因作物根系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 3.为防止渠道因超过允许最高水位而酿成决堤事故,一般在渡槽、倒虹吸等重要建筑物的下游要修建泄洪建筑物。() 4.地面灌溉采用畦灌时,畦长越短越节水。() 5.喷头的喷射仰角在45°时射程最大。() 6.当土壤含水率低于田间持水率时,作物将会因土壤水分供给不足而产生缺水() 7.在一定的范围内,土温和水温增高,可以促进根系吸水。() 8.非充分灌溉时,作物的产量因实际腾发量减少而减少,其净效益随之下降。() 9.渠道采用续灌时的灌溉流量一般比轮灌时小,因而更省水。() 10.田间排水沟的间距取决于土壤性质和排水要求,与排水沟深度无关。()三、填空题(共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10 分) 1.毛管水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的共同作用而保持土壤孔隙内的水分。2.描述土壤水运动的基本方程是根据______和______推导而来。

3.渠道输水损失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4.以地表水为灌溉水源时,其取水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5.灌溉排水管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四、简答题(共5 小题,每小题8 分,共40 分) 1.潜水含水层和承压含水层的释水特性有何区别 2.灌溉水源对水质有哪些要求 3.农作物对农田排水有哪些要求 4.简述地面灌溉与喷灌、滴灌的主要特点和适用条件。 5.简述山区、丘陵区的自然特点及灌溉系统的特点。 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10 分) 1.作物需水量:作物植株蒸腾量与棵间蒸发量之和 2.灌溉制度:指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栽秧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和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灌水定额是指一次灌水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 水量,各次灌水定额之和,叫灌溉定额。 3.灌溉水利用系数:灌入农田的有效水量和渠首引入水量的比值。 4.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作物产量与投入水量或作物消耗水量之间的关系。5.地下水临界埋深: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条件下,为了保证土壤不产生盐碱化和作物不受盐害所要求保持的地下水最小埋深。 二、是非题(共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1.√2.×3.×4.√5.×6.×7.√8.×9.×10.× 三、填空题(共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10 分) 1.土壤对水分子的吸附力、水分子之间的粘着力、水的表面张力 2.达西定律、质量守恒原理 3.水面蒸发、渗水损失、漏水损失

灌溉排水工程学试卷3

课程试卷(3)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作物耗水量主要是指(作物生理耗水)及(作物生态耗水)。 2、斗、农级排水渠沟网主要有(沟—渠—路)、(沟—路—渠)及(路—沟—渠)三种基本布置形式;其内部条田田间灌溉网可根据不同地形布置为(纵向布置)与(横向布置)。 3、在明渠横断面设计中应以(设计)流量作为基本设计依据,并考虑非常情况下的(最小)流量和(加大)流量。 4、作物的耐淹能力是指作物允许的(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 5、农作物对排水的基本要求有(除涝)、(防渍)、及(控制土壤盐碱化)。 6、灌区灌溉管理主要由(组织管理)、(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经营管理)、(环境管理)组成。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土壤水分存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作物有效性。 答、(1)吸着水;紧附于土壤颗粒表面,一般不能被作物利用,其上限(最大分子持水率)以下的水分为无效水。(2)毛管水;田间持水率和无效水之间的水,容易为农作物利用,称为有效水。(3)重力水;如地下水位高,停留在根系层的重力水影响土壤的通气,这部分水称为过剩水。 2、简述量测作物需水量的主要方法和步骤。 答、量测作物需水量的主要方法有: (1)、直接计算作物需水量的方法。主要步骤:根据田间试验直接测定作物需水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经验关系,直接计算出作物需水量,其中作物需水量的田间测定方法主要包括器测法、田测法、坑测法等。 (2)基于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计算实际作物需水量的方法。主要步骤:先计算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 ;再根据不同作物的实际情况及土壤实际含水率状 况,确定作物系数K C 和土壤水分修正系数K θ来计算实际作物需水量。 3、简述灌溉用水量概念、计算方法与其在生产实际中的作用。 答、灌溉用水量是指某一灌溉面积上需要水源提供的水量,其大小及其在多面和年内变化情况,与各作物的灌溉制度、灌溉面积、作物种植结构、土壤、水文地质、气象条件以及渠系输水和田间灌水的水量损失等因素有关。 计算方法:对于某灌区,各作物某次灌水的净灌溉水用量该种作物种植面积 与灌溉定额的乘积,即M 净=ω i ×m i 。全区任何一个时段内的净灌溉用水量M 净 等 于该时段内各种作物净灌溉用水量之和。在根据灌溉水利用系数η 水 即可求得灌溉水毛流量,即为灌区从水源取得的水量。 灌溉用水量在实际中的作用体现在影响灌溉工程规模的大小和对灌水率的使用修正。一般情况下,修正灌水率即是改变灌溉制度中灌水持续时间,增加了输送水的损失量,这会影响该时段的灌溉用水量。 4、简述灌水方法种类及特点。 答、我国目前主要的灌水方法有: (1)地面灌水方法;优点:操作简便、运行简洁;整体经济投资小,土壤储水量大。 缺点:地形高差变化均匀,前期使用劳动力较多;水的使用量大。 (2)喷灌灌水方法。优点:省水、增产、省工省地、适应性强,可以结合施肥、喷药等同时进行,有利于实现灌水机械化和自动化。

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高尔夫球场建造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文件编码:golf — 04 版次: A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世界职业高尔夫协会编制

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为适应中国高尔夫行业的发展,提高中国高尔夫球场灌溉工程质量,促进球场灌溉工程建设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依据美国高尔夫设计院、美国高尔夫球协会、美国职业高尔夫协会、世界职业高尔夫协会,并结合高尔夫球场灌溉工程施工相关标准、规范,特制定本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本标准由美国高尔夫设计院、世界职业高尔夫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美国高尔夫设计院、世界职业高尔夫协会。 1.0 技术说明 1.1目的 A.此项目的目标为提供一套可运作的、高效的灌溉系统。安装工作做到专业、高标准。所采用的材料和配件为最优的组合。 B.此规格说明的目的为结合制造商与供应商的要求和建议,给这些最好的安装技术提供一个指导,以便使系统达到最佳使用效果。 C.灌溉系统安装合同必须加入此规格说明的指导和要求。 1.2工作范围——业主的责任 A.如若未有另加特别要求,下述项目的工作不属灌溉系统安装承包商的工作范畴。如有必要,业主必须提供分开的设计、规格和合同于有关 项目的下述说明。 (1)到工地的水源和输送管道 (2)水表 (3)灌溉湖 (4)电力服务和计量 (5)泵站建设 (6)上述工程工作所需的许可证、工程和建筑图 B.对于项目工作的某些项目,此规格提供了容量和型号要求。对于诸如建筑物型号的要求信息为最小建议型,并非准确尺寸。此文件未包 含任何工程与建筑设计图。 C.业主需订立相关之另外的合同或协议来让其他承包商或灌溉承包商来实施上述工作。 1.3工作范围——承包商责任 A.包含于此规格标准内的项目工作须连贯并包括:所有的劳务工和设备; 挖填所有沟;水电设施的连接;工具、材料和备件;许可证、执照和 税费;冲洗、测试和调整;清理、记录图和保用;以及所有表明于相 关设计图纸上的建成一套全自动灌溉喜功的可见的或未见的必须产生 的费用。

灌溉与排水工程施工方案精编版

灌溉与排水工程施工方 案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灌溉与排水工程施工方案 本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施工应注意与其它工程施工的配合与衔接。如与田间路桥工程施工就形成交叉作业,过水管涵的施工应与田间路桥工程施工密切配合,避免二次开挖。渠道与新修道路伴行时,必须待道路路面施工完毕后,方可进行渠道两侧的衬砌及渠底砼的浇筑,避免道路工程压实时侧压对水利工程的破坏。灌溉与排水工程应视整个工程进展情况有计划地进行。 一、施工流程 施工准备→测量放线→沟槽土方开挖→浆砌石(砼)渠道施工→土方回填→养护→报验。 二、施工工艺 (一)土方开挖 沟槽开挖之前弄清与施工相关的地下情况、已建管道情况,沟槽以逆流方向进行开挖,使已铺设的下游管道先期投入使用,供后段工程的施工排水。根据施工设计图纸、现场地质情况及场地条件,沟槽采用人工与机械开挖相结合方式开挖的槽底标高在地下水位以下时,应先设法降低地下水位。沟槽开挖后应及时进行管道、沟渠、池槽等构件的基础施工,以免槽底土壤暴露过久,若出现超挖现象,则及时进行处理。施工期间应注意保护与开挖的沟槽附近的地上、地下设施。对于不明障碍物,应查明情况采取措施清除后才能施工。 (二)模板制作与安装

1、模板的设计,制作和安装保证模板结构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承受混凝土浇筑和振捣的侧向压力和振动力,防止产生移位,确保混凝土结构外形尺寸准确,并有足够的密封性,避免漏浆。 2、模板采用现场制作木模板,模板的制作应满足施工图纸要求的建筑物结构外形,其制作允许偏差控制在规范的规定标准之内;支架材料采用钢脚手架,模板的金属支撑材料应符合金属支撑要求。 3、模板木材的质量达到材质标准,腐朽、严惩扭曲或脆性的木材严禁使用。 4、木模面板厚应不小于3cm ,析面应尽可能光滑,不允许有凹坑、皱折或其他表面缺陷。 5、安装按施工图纸进行模板安装的测量放样,重要结构应设置必要的控制点,以便检查校正;模板安装过程中,应设置满足的临时固定设施,以防变形和倾覆;结构混凝土模板安装的模板允许偏差,遵守规范的规定。 6、模板的清洗和涂料,模板在每次使用前应清洗干净,为防锈和拆模方便,木模板面应采用烤涂石蜡或其他保护涂料,不得采用污染混凝土的油剂,不得影响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的质量,若发现在已浇筑的混凝土面沾染污迹,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清除。 7、拆除,模板拆除时限,除符合施工图纸的规定外,还遵守下列规定:不承重侧面模板的拆除,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而损伤时,方可拆除,底模应在强度达到规定后,方可拆除。 (三)混凝土工程 1、混凝土施工程序:测量放样→检测→支模→浇筑混凝土→拆模→养护。

灌溉与排水工程施工方案

灌溉与排水工程施工方案 一、沟渠 (1)施工流程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土方开挖→验槽→C20砼浇筑→外观检验→放水检验排水沟渠过水能力→交工验收 (2)土方开挖 排水沟槽开挖采用反铲挖掘机挖沟,人工结合修整。从设计图可知其埋深均在O.8m左右,较浅,可采用一次性挖至设计标高,开挖点根据各条排水沟的走向,从排水沟的下游向上游挖进,根据地质情况和地下水渗水量按一定距离设一集水井,用抽水机或潜水泵排水,在挖设计标高时,应及时安排人员清除余土,疏通沟槽积水,以利抽干排除。对于地质情况较差的沟槽,采用适当的挡土板支扩加固,防止坍塌。 二、桥涵工程的施工方法 1、施工准备 (1)清理现场; (2)检查施工设备,挖掘机起吊能力等; (3)加工墩台盖梁模板,在我公司下属预制厂进行,然后运至工地; (4)在工地现场钢筋加工厂事先加工梁上部、下部所需钢筋; (5)配备水准仪1台进行测量放线,定出桥中心线,钻孔桩位,

墩台尺寸及轴线。. 2、浆砌石施工 (1)浆砌石桥台施工:按照有关规定及设计要求,保证尺寸、宽度、基底标高和压实度,按设计要求设置伸缩缝。砌体所用的块石料、水泥砂浆必须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块石大小应基本一致,用于外表表面的块石,其表面应基本平整。块石使用前要浇水湿润,表面的泥土、水锈应清洗干净。砌石时不出现通缝、对缝。 (2)浆砌石挡土墙施工:浆砌石挡土墙施工时,分层、压缝进行砌筑,全线均匀上升,先砌外层定位行列,然后砌筑内层,外层与内层交错连为一体。 3、砼墩台帽 土方开挖结束后,经验收合格方可进行墩台帽施工。 (1)测量放线,划出墩中心线: (2)搭脚手架,绑扎钢筋; (3)模板采用定型钢模板,立模时保证其尺寸和相对位置符合设计要求,各项误差均应在允许范围之内,模板表面应光洁、接缝严密。模板固定和调节可在桩四周打上固定支撑,支撑模板底脚,上部用导链和地锚在四个方向进行固定,保证在浇筑混凝土时不变形、不位移; (4)混凝土的浇筑:浇筑前仔细检查模板位置尺寸、钢筋保护层以及设备的性能。混凝土浇筑采用搅拌机拌料,机动翻斗车运输,吊车配料斗起吊入仓。分层浇筑,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密实。 4、砼桥面板预制

(完整版)《灌溉排水工程学》期末试卷

中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灌溉排水工程学》试卷 专业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1×20=20) 1.土壤含水量应控制在允许最大和最小之间,允许的最大含水量为_____________、允许的最小含水量为_____________。 2. 土壤水按其形态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灌溉渠系由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组成。 4. 喷灌系统按系统获得压力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喷灌系统根据管道的可移动程度,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集雨系统主要是指收集雨水的_____________。首先应考虑具有一定产流面积的地方作为集雨场,没有天然条件的地方,则需人工修建集雨场。为了提高集流效率,减少渗漏损失,要用不透水物质或防渗材料对集雨场表面进行_____________。 7. _____________是指在降雨量多的地方,为了满足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微灌等所需要的水头而修建的蓄水池。其选址应尽量利用地形高差的特点,设在较高的位置以实现自压灌溉。 8. _____________一般是用人工材料修建的具有防渗作用,用于调节和蓄存径路的蓄水设施,主要用于小型农业灌溉或兼作人畜饮水用。按其结构、作用不同,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开敞式和封闭式类型。 9.按照是否全面湿润整个农田、水输送到田间的方式和湿润土壤的方式,常将灌水技术分为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两大类。 10.灌溉对水源的基本要求有水质、水位及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2×10=20) 1.灌区的灌水率是指灌区( )过程线。 A.单位面积用水量 B.单位面积灌水定额 C.单位面积上的净灌水流量 D.净灌水流量 2.作物因缺水而产生凋萎,当作物产生永久性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称()。 A.吸湿系数 B.田间持水率 C.最大分子持水率 D.凋萎系数 3.灌排相邻布置适用于()地形。 A.平原地区 B.地形微起伏地区 C.地形向一侧倾斜的地区 D.山丘区 4.一个喷灌系统喷头、竖管、支管可以移动,其它各组成部分都固定不动,则称为()喷灌系统。 A.固定式 B.半固定式 C.移动式 D.管道式 5. 某一渠系有干、支、斗、农四级,则灌入田间的水量与干渠渠首引入水量之比是()的水利用系数。 A.η水 B.η干系 C.η D.η支水 6.土壤吸力小于()的那部分称为可被作物吸收利用,称为有效水。 A.1.5MPa B.2MPa C.2.5MPa D.3MPa 7. 渠道纵断面图上最关键的一条线是() A.地面高程线 B.渠底线 C.设计水位线 D.设计渠顶线 8.由于降雨过大或降雨连绵造成地下水位抬高、土壤含水量过大,形成的灾害称() A.洪灾 B.涝灾 C.渍灾 D.洪涝灾害 9.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之为() A.最大分子持水率 B.毛管持水量 C.田间持水率 D.饱和含水率 10.陡坡是()类型建筑物。 A.控制 B.交叉 C.衔接 D.泄水 三、判断题(1×10=10) 1、在灌溉设计年内,为保证作物各生育期需水要求,除该时段的降水供给水量外、尚有部分亏缺水量,需灌溉补给,这部分亏缺水量为净灌溉用水量。() 2、对于旱作物,湿润年份及南方地区的灌水次数少,灌溉定额小;干旱年份及北方地区的灌水次数多,灌溉定额大。() 3、20%原则是指控制支管上任意两个喷头的工作压力水头之差不超过喷头设计工作压力水头的20%。() 4、日本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有300万亩灌溉土地,90%以上实现了管道化。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很高,全国主要水系已连结成统一水网。() 5、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成果应有效地反馈到决策部门,但主要为内部掌握,不宜向社会扩散。() 6、微灌包括喷灌、滴灌地表与地下滴灌、微喷灌、涌泉灌小管出流灌、重力滴灌、渗灌几种灌溉形式。() 7、流态指数x反映了灌水器的流量对压力变化的敏感程度。() 8、喷灌的主要技术参数有喷灌强度、喷灌均匀度、及水滴打击强度。喷头的喷洒方式有全圆喷洒及扇形喷洒;组合方式有正方形组合、矩形组合、正三角形组合及等腰三角形组合。() 9、渠道的渗流过程一般可分为自由渗流和顶托渗流两个阶段;其工作制度有续灌及轮灌两种。() 10、农作物的灌溉制度是指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栽秧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灌水的灌水日期、灌水

《灌溉与排水工程学》第一章绪论练习题

农田灌溉与排水习题册

一、填空 1.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均水资源相当于世界人均的,被列为世界上最贫水的13个国家之一。 2. 战国以前时期:以为代表的水利工程 3. 战国至西汉时期:代表工程有、郑国渠、引漳十二渠、坎儿井等 4.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代表工程有 5. 唐宋时期:、北方农田放淤 6. 元明清时期:南方两湖垸田和 7.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泾、渭、洛惠渠,长江流域排水闸,黄河流域虹吸, 8. 农田灌溉与排水,是研究和地区水情变化规律及调节措施,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科学。 9. 农田水分状况指农田地面水、地下水、土壤水状况和与其相关的、、状况。 2

10. 地区水情指地区水资源的、、。 11. 灌溉排水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兴建和运用各种,调节和改善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使之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12. 灌溉工程的任务在于通过、、等措施,改变水资源资源的时空分布,解决供需水量之间的矛盾,适时、适量地满足农业用水要求。 13. 排水工程的任务是排除多余的和过多的,控制地下水位,与与灌溉措施密切配合,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使低产土壤得到改良。 14. 灌溉排水工程是合理利用,充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保证农业高产、稳产和顺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15. 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的措施有和 16. 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的措施有和 3

17. 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措施应,特别是北方,灌溉农业显得特别重要。 18. 我国降水总量,降水分布不均。 19. 我国水资源总量相对不足,时空分布。 20. 我国降水和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人口和耕地的分布。 二、选择题 1. 战国以前时期( )为代表的水利工程 A. 沟洫、芍陂 B. 都江堰 C. 郑国渠 D. 引漳十二渠、坎儿井 2.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代表工程有( ) A. 沟洫、芍陂 B. 黄河流域陂塘建设 C. 南方太湖圩田 D. 引漳十二渠 3. 地区水情:地区水资源的数量、分布、( ) A. 流态 B. 流量 C. 动态 D. 状态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