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国际舞坛的回顾与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世纪国际舞坛的回顾与展望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舞坛呈现出稳步发展、日益多元的十大新趋势,充分体现出人类经历了20世纪的再次觉醒、经济腾飞、政治动荡、知识爆炸、科技革新等一次次的大洗礼之后,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一、年轻化
作为西方文艺复兴的硕果,芭蕾起源于意大利,成型于法国,兴盛于俄国和丹麦,并从俄国走向了美、英、古、中等世界各国;500年的历程可分为“早期”、“浪漫”、“古典”、“现代”和“当代”这五大时期,从20世纪之前的《关不住的女儿》、《仙女》、《吉赛尔》、《蓓丽娅》、《海盗》、《希尔维娅》、《帕基塔》,到《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唐·吉诃德》、《舞姬》、《雷蒙达》,再到20世纪以来的《仙女们》、《火鸟》、《玫瑰花魂》、《彼得鲁什卡》、《牧神的午后》、《春之祭》、《婚礼》、《阿波罗》、《小夜曲》、《巴洛克协奏曲》、《四种气质》、《辉煌的快板》、《竞赛》、《有谁在乎?》、《溜冰者》、《交响变奏曲》、《玲珑剔透》、《茶花女》、《乡村一月》、《丁香花园》、《黑色挽歌》、《落叶》、《波莱罗》、《生命之舞》、《年轻人与死神》、《卡门》、《异想
天开》、《西区故事》、《奥涅金》、《驯悍记》、《之歌》、《协奏曲》、《三位一体》、《曼侬》、《梅雅灵》、《爱之歌》、《舞步作文》、《多少悬在半空中》、《升华之夜》、《D调交响曲》、《小交响曲》、《士兵的故事》、《流浪者》、《跺地起舞》、《萨拉班德》、《天使下凡》、《归去来兮》、《六支舞》、《甜美的梦》、《烟》、《双人独舞》、《封闭的乐土》、《精灵》、《流沙》、《为你而死》……可谓数不胜数,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些代表着西方文明结晶和世界舞蹈精华的作品无论出自哪个时期,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现当代时期,大多出自编导家年富力强的青壮年时期;西方芭蕾的年轻化进程始于现代芭蕾中期代表人物——
美籍俄罗斯芭蕾大师乔治·巴兰钦1983年、
英国芭蕾大师安东尼·图德1987年、
弗雷德里克·阿希顿1988年、
现代芭蕾后期代表人物——
英国芭蕾大师肯尼斯·麦克米伦1992年、
美国芭蕾大师杰罗姆·罗宾斯1999年的逝世;
此后,自1970年代开始的“当代芭蕾”风格成为顺理成章的主流,尽管前四个时期的代表作依然在世界各地上演。
作为20世纪的文化产物,现代舞如今也已成为百岁老人,尽管其崇尚创新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为它保持了不少青春的风采——
在美国,依莎多拉·邓肯、露丝·圣丹妮丝在20世纪初的“自由舞”和“早期现代舞”(或“伪舞”),早已被尊崇为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剧场舞蹈史上的“传统舞蹈”;
玛莎·格莱姆(1894-1991)、
默斯·堪宁汉、
保罗·泰勒、
多丽丝·芙丽(1895-1958)、
霍塞·林蒙(1908-1972)这两大流派的两代传人在40~80年代脱颖而出的舞蹈作品和先后形成的训练体系已经被奉为“古典现代”或“经典现代”;(士·)布朗、(梅雷迪丝·)芒克这些在60~70年代曾令前辈舞蹈家甚至批评家头痛脑热的“后现代舞”的代表人物,自80年代之后渐趋完备的“放松技巧”和“综合剧场”,如今也是桃遍地,大功告成;以皮
劳波勒斯、多媒体、埃索、(比尔·T·)琼斯、(马克·)莫里斯、(史蒂芬·)彼得罗尼欧、(戴维·)帕森斯为首,在90年代前后陆续崛起的“后后现代舞”,其代表人物们都已陆续进入或接近了“知天命”的成熟期;目前的如日中天者们大多是那些接受了系统的高等舞蹈教育,并有足够的体力和心智,去实验各种新观念、新材料、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新秀们,他们正在经受一轮新的“优胜劣汰”、“谁笑得最后,谁笑得最好”、诸如此类的自然选择过程,代表人物则依然将是那些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佼佼者:
在德国,拉班和格曼的表现派体系经过世界大战和“冷战”的洗礼之后,正在不断得到发扬光大,从尤斯、克罗伊茨贝格、帕卢卡,到鲍希、林克、博纳、霍夫曼、克雷斯尼克,再到(乌尔斯·)迪特里希、(亨利埃塔·)霍恩、(约阿希姆·)施勒梅尔、(莎莎·)华尔兹、(阿曼达·)米勒(美国人)、(伊斯梅尔·)伊沃(美国人)、(瑞·)霍塔(葡萄牙人)、(丹尼尔·)戈尔金(阿根廷人)、(约·)法比安(荷兰人)、鲁巴图(舞蹈团)、新舞蹈(舞蹈团),一代接一代的新人,甚至包括大量的外国新人们,正在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与此同时,(马吉·)马兰、(安格林·)普雷约卡伊、(让-克洛德·)加洛塔、(弗朗索瓦·)拉菲诺等法国中青年编舞家,(里查德·)奥尔斯顿、(马修·)伯恩、(劳埃德·)纽森(澳大利亚人)等英国中青年编舞家,(欧哈德·)纳哈林、(拉米·)贝尔等以色列中青年舞蹈家、(梅丽尔·)坦卡、(格莱姆·)默菲等澳大利亚中青年编舞家,都在德、美两国现代舞的滋养下,稳步地成长起来,并在国和国际的舞坛上,掀起一阵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波澜……
历史,尤其是舞蹈的历史,将永远只会把舞台的中心区无情却合理地,交给新一代舞蹈家们中的佼佼者。
加快这种新老交替、年轻化趋势的一个重要动因,是现代舞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以其逐渐形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龙头,稳步占领了欧美的所有大专院校,不仅有效地促使现代舞从单一形态的技术训练向综合形态的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和普及,而且彻底打破了以往甚嚣尘上的门户之见,由此形成了后辈人才相对开放、积极进取的心态。
二、放松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50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以来,全球的经济形势、政治格局、社会结构、文化形态诸方面,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⒈经济形势:以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得到迅速普及,以城乡电气化、电脑大普及为特征的民众生活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从而促使全球的生产力与日俱增——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腾飞提供了重要的途径,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的同步增长,则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最终在不断地缩小着两者间的贫富差别,确保了东西方越来越明显地处在一个互利互动、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
⒉政治格局:以经济巨变为前提,全球的政治格局也出现了质的变化,主要是前联的解体和原东西德的统一,宣告了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间两军对垒的“冷战”结束,人们从剑拔弩的“对抗”,发展到心平气和的“对话”;
⒊社会结构:生产力的不断发达,使得中产阶级不断增加,贫富差别日趋减少,接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口日益增加,最终导致了人们对包括舞蹈在的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
⒋文化形态: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自然要求文化形态的多元化选择,雅俗共赏成为主潮;
⒌舞蹈现状:以上种种客观“存在”,在舞者的身体和意识上,带来了间接或直接的连锁反应:首先是现代舞与古典芭蕾之间的剑拔弩终于被抛到了九霄云外,最典型的例证莫过于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学校在巴黎的蒙马特公墓为“现代舞之母”依莎多拉·邓肯安葬的骨灰盒;然后是现代舞“收缩”(紧)了半个世纪的神经和肌肉“放松”了下来,结果致使融合
了中国太极、印度瑜伽、等身体哲学的“放松技术”成了主流的训练体系;与此同时,欧美舞蹈观众在经受了半个世纪以来各种激进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之后,观念、心脏和神经均已锻炼得相当强健有力,包容力、忍受力和理解力也已大大增强,因此,对任何所谓的新潮人物和过激举动都只能是见多不怪,充其量不过是新一轮的循环罢了……这一切,导致了“当代芭蕾”和“当代舞”这两种融古典芭蕾的条件、能力、技巧和美感与现代舞的开放、原创、智慧和灵动于一体的舞风成为主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情形蔚然成风,而以往古典芭蕾和现代舞间的分水岭更加模糊:
与此同时,艺术与生活间的分水岭继1960年代“后现代舞”时期以来,再次模糊,但艺术的层次和高度显然要远远高于“后现代舞”时期:传统与现代、严肃与通俗、舞蹈与说唱……之间的分水岭,均日趋模糊。
三、轻松化
与上述的“放松化”密切相关,西方现代舞在与古典芭蕾在对抗了一个世纪之后,在于动作的质感上沉重下坠、痉挛顿挫了半个多世纪之后,在于作品的题材上庄严肃穆、咄咄逼人了半个多世纪之后,有必要全方位地轻松一下,通俗一下了,无论是它的编导和舞者,还是它的观众和评论家,都需要在生理和心理上轻松一下了。
具体表现有三:
1.轻松幽默,一看即懂:近年来走红世界的美国皮劳波勒斯舞蹈剧院和由它派生出来的埃索舞蹈剧院。
两者均坚持“实验”出新的原则,在动作上彻底抛弃词滥调,在表现上高度重视观众的理解力和接受度,将“雅俗共赏”和“轻松幽默”当作自己的最高目标和风格基调,并确保动作中的幽默能让观众一看即懂,发出会心的笑声!
2.火暴热烈,一触即着:在古典芭蕾日落西山的欧美舞台上,一批灵活善变的现代舞编导家被推上了“救世主”的宝座:四位美国中青年现代舞编导家劳拉·迪恩、玛戈·萨平顿、查尔斯·莫尔顿和彼得·普奇1994年为使乔夫雷芭蕾舞团起死回生,联袂创作了精采绝伦的摇滚芭蕾《广告牌》。
这出整晚长度的芭蕾晚会能像许多百老汇歌舞剧那样跳遍天下,而其中健康而火暴的能量积聚到最后,足以产生“一触即着”的热效应。
3.严肃艺术通俗化:世纪之交,各国政府给舞蹈的资助均大幅度减少,生存问题日益严峻地摆在了“严肃”舞蹈家们的面前。
于是,一种“严肃艺术通俗化”的新趋势应运而生,其主要特征是“通俗而不庸俗,流行照样严肃”。
【之二待续】
新世纪国际舞坛的回顾与展望(系列之二)
四、科学化
⒈训练方面
①使古典芭蕾与古典现代相结合,使下肢与躯干(这个生命力和灵魂发源地)有机地融为一体;
②使古典芭蕾与后现代舞相结合,使“紧”与“放松”有机地融为一体,使身体更加富于对比;
③使西方舞蹈与太极、气功、瑜伽、亚历山大技术、皮拉提斯技术等东西方身体训练方法相结合,有效地提供舞者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大面积地减少和防治舞者的职业伤病;
④发挥舞蹈身心合一的治疗功能,形成完备的舞蹈心理治疗学、舞蹈医学(又称“舞蹈医学”,主治生理方面的疾病)等新学科,服务社会。
精神病患者的两大病理:
A.性格孤僻,不合群,因此,可用“接触即兴”的现代舞方法,为患者提供身心直接,甚至亲密接触他人的各种渠道,以改善其原有的性格模式和行为方式;
B.感情压抑,太向,因此,可用动律节奏强劲,甚至火暴的动作组合,并且加上叫喊,帮助宣泄其心积淀多年的郁闷和痛苦;
美国现代舞蹈家的创造:安娜·哈尔普林借助于以上两大病理和治疗方法,发明了“爱滋病身心温暖疗法”,疗效显著;美国舞蹈治疗学博士的实践:纽约大学的詹姆斯·默菲采用“精神分裂症的舞蹈疗法”,受到美中精神病院的欢迎,安贞医院曾两次请他讲学,并为患者编舞治疗,我曾请他来舞蹈学院举办工作坊;
⒉创作方面
①录象舞蹈(Video Dance):起始于20世纪的60年代,瑞典现代芭蕾编导家别基特·库尔伯格、美国现代舞编导大师默斯·堪宁汉(可以《空间点》的创作为例!)均可谓先驱人物;兴盛于90年代,被誉为“世界舞蹈之都”的纽约市经常有一些小剧场举办专门的“录象舞蹈展演”活动,以推进这种新兴的综合舞蹈形式,我曾多次前往观摩;最初都是由编舞家和录象导演合作完成的,此后则出现了不少独自操作者——录象编舞家(Videographer,不过,由于历史的“先来后到”,这个词最初仅指“舞蹈录象师”,随后才包容了“录象编舞家”的涵。
)。
“录象舞蹈”:不同于传统的“舞蹈录象”(Dance Video, or Dance on Video, Videography),前者指的是以舞蹈为摄象机拍摄的素材,并通过类似电影蒙太奇的连接手段,解构并重构舞蹈原有的形式与涵,营造出大量别开生面的动作画面和出人意外的舞蹈意象,彻底改变观众习惯中的思维方式和联想容,从而为传统的舞蹈艺术平添了一种崭新的表现语言;而后者只是以录象为手段,单纯地记录舞蹈演出实况的结果:
②计算机编舞(Computer Choreography 或Computer Dance):1980年代开始兴起;以拉班的现代舞科学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等手段为工具,可谓高科技进入舞蹈的典型表现,其技术前提最初是拉班舞谱在苹果计算机上记录舞蹈的软件,此后,则又陆续设计出了若干不同的计算机编舞软件:
★1989年初,加拿大塞蒙·弗雷泽大学的舞蹈家兼计算机专家赛可拉·西弗斯特推出了一种名为“生命形式”的计算机软件,同年年底,美国现代舞大师默斯·堪宁汉第一个尝试着使用了它,并自1991年开始,陆续推出了一批计算机编舞的作品《沙鸥》(1991)、《海洋》(1994)等等,从而有效地延长了他的艺术生命,也为世界舞坛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创作理论和方法:
“计算机编舞”的优越性在于能够通过专门设计的程序,以若干视窗来显示不同角度的动作画面,以便准确地把握动作变化的分寸,充分利用计算机对空间、时间、力度等多方面进行同步和多维开发的潜力,摆脱传统编舞过程中以编舞家或舞者的身体为唯一工具,以编舞家的肉眼为基本衡量标准等方法,因而可以无限地扩大了人体动作原本有限的可能性,有效地能超越了编舞家以往的思维模式和运动习惯的限制,为编舞家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动作造型、连接方式和任意长度的舞蹈组合,更为编舞家节省了聘用舞者试动作、租场地的大量费用。
以“生命形式”这套软件为例,它分别开设了三个视窗:一个是系列视窗,可为单一的舞者编排动作的系列和段落;一个是空间视窗,可为群体的舞者编排组合;一个是时间视窗,可将舞者的动作置于时间之中加以把握。
与此同时,计算机数据库中还储存了大量现成的人体动作样式,可作为档案资料,随时供编导家参考选用。
随着高科技设备的大幅度降价和大面积普及,这种新兴的编舞方在极改变人们,特别是编舞家感知动作的方式,极丰富了大家对身体动作可能性和可行性的认识,极拓宽了舞蹈创作和表演的观念、方式和效果,继而改变舞蹈和观众的接受、思维和审美习惯。
毫不夸地说,计算机编舞的出现和运用已成为舞蹈史上的一场大革命。
★此外,最近还开发出了另外两种计算机编舞的新软件:Adobe Premiere 6.0,拥有“超级叠映”功能(Super Imposing),可叠映多达8层的画面!Poser 3,尤其适合编辑不同体型的人体,可使不同的身体部位在不同的方向上任意旋转;学习包括Life Form在的这三个软件,需要15周时间,而购置全套设备
则需要10万美金。
③高科技潜入舞蹈的大趋势还表现在,新型舞台器具和装置的开发和使用,极丰富了舞蹈家的表现手段;
自动传感器:可一面感应和接受舞者在时间、空间和力度各方面的微妙变化,一面将这些信号发射出去,进而改变舞台上声光电各方面的效果;
微型遥控器:美国青年现代舞蹈家戴维·帕森斯在自编自演的独舞新作《目不暇接》中,便使用了它,每当他跃入空中,并达到最高点的那一刹那,他便亲自按动手中的这个微型遥控器,神不知鬼不觉地操纵着频闪灯发出耀眼的光束,由此形成一直在高空飞翔的幻觉,令人观众叹为观止。
⒊管理方面
①“艺术行政管理”硕士学位(MA in Arts Administration & Management, 又称MBA in Arts)课程的开设与普及,自1980年代开始兴起,促使舞蹈的市场、营销、公关、媒体、法律、行管、财务、国际交流诸方面的不断科学化;
②计算机管理新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可将舞蹈院校、团体、组织机构在行政事务诸方面的日常琐事系统地管理起来,确保舞蹈发展的有序性、计划性和可实现性;
③在教学管理和为学生服务方面,许多西方的大学舞蹈系均开始走向科学化和有序化,如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舞蹈系,每个学年都分别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编印了详尽的《课程手册》,上面逐一介绍舞蹈系、不同学科学位及其课程和要求、课程分类、教职员背景、课程计划、细目和学分分配情况、给各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学习建议、幼儿-少儿舞蹈教学证书及学士学位计划、舞蹈系其它课程及其介绍、不同层次的论文写作及其指导、俄亥俄大学的校规和课程、建议-考试-评估制度、给转学新生的建议、奖励机制与奖学金-助教金信息、成功的秘诀、伤病防治、保险箱的使用、录象室信息、广告牌用途、写作中心、舞蹈设备与器材、应考建议、学生守则、阅读书单、录象清单、各种表格的填写方式、紧急等等,林林总总,应有尽有,确保每个学生在每个学年一开始,便能对自己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做到心中有数,并有章可循。
⒋教育方面
随着高新技术在舞蹈界的普及和运用,21世纪的舞蹈将会出现天翻地覆的新局面,而主要的渠道则是舞蹈教育,特别是高等舞蹈教育;这方面的崭新趋势,可归纳成以下十个方面:
①人性化和计算机化的舞者模式正在得以完善,从而确保“计算机编舞”不仅将成为未来舞蹈创作的一种科学而实用的工具,为“身体力行”和“口传心授”等传统编舞模式提供千变万化的选择余地,而且将能借助于国际互连网,展开异地间经济便捷的远程合作,并最终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随心所欲、活跃异常、超越肢体活动畴的“网络舞蹈”形式;
(从2001年11~12月我第三次赴美考察的结果来看,加里福尼亚大学欧文分院舞蹈系在这方面起步最早,已有十年的历史,因此拥有一个设备最完备,条件最优越的摄影棚,并在八个不同的方向架设了八台价格昂贵、高清晰度的数码摄象机,以便摄取足够的信息资料供再创作所用,而主课老师丽萨·诺格尔为了在坚实的基础上创建起“计算机编舞”这个学科,已先后在纽约大学摄影系和音乐系攻读了大量摄影和电子音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并刚刚通过“计算机编舞”专题的博士论文答辩;此外,加里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院世界艺术与文化系、俄亥俄州立大学舞蹈系、康涅狄格学院舞蹈系,也均开设有同类课程,从而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这个时代最前沿的学科。
)
②声控技术将运用于计算机的编舞过程之中,因此,编舞家只需输入人声,便能指挥计算机去随心所欲地创造,或改变各种舞蹈形象;
③专门为编舞设计的人工智能软件将应运而生,并可对编舞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作出不
同且有趣的选择;
④舞者的虚拟形象和幻象仿真技术将得以完成,并最终创造出“虚拟舞蹈”和“仿真舞蹈”这另外两种足以以假乱真的新型舞蹈形式;
⑤光与空间的结构样式将可在舞者的四周发生振荡,并对舞者的动态作出敏锐的反应,由此触发光与声的随机应变,创造出变幻莫测的视听效果;
⑥不断完善的录象感知系统将不仅能精确地记录和分析各种舞蹈动作及其组合,而且能够同步转换成舞谱,以便长期加以保存;
⑦在各种人造(伪、亚)舞蹈中,人体的形象将能按照卡通的方式传情达意,感人泪下;
⑧舞蹈的教学无论是理论性的,还是技术性的,均可通过使用充分开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以及各种互动性的激活物,去实现空前未有的丰富多样;
⑨舞蹈和舞蹈教育的专家系统将得到完善,而大量的舞蹈信息和启发式教学方式将可在其中得以编辑,以便产生解决各种美学和教育问题的方法;
⑩舞蹈知识工程师这种崭新的职业将脱颖而出,并可通过管理和综合舞者的计算机软件需要,来帮助舞蹈和舞蹈教育实现以往无法想象的各种目标。
倘若能够按照美国专家的预计,在20年左右的时间里,把这些目前依然属于前沿性的科研成果和崭新趋势加以完善和普及,那么,可以想象,未来美国的,乃至世界的舞蹈,将能通过与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之间的互动,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同时,彻底改变自身传统的创作和欣赏模式;与此同时,新世纪的舞蹈家们将有机会通过与时代同步的舞蹈教育,以最快的速度,掌握、管理和开发最多和最新的信息,并确保这些信息招之即来,传播迅速,为我所用,并从受其益。
五、知识化
舞蹈的高等教育发端于美国——舞蹈专业的学士(BA,1921)、硕士(MA,1927)、博士(Ph.D,1963)、实践硕士(MFA,实践领域中的最高学位,分编导和表演两个专业,1964)在这个年轻的国家可谓遍地开花——仅是美国《舞蹈杂志》2001年10月刊上登载广告的大专院校舞蹈系、科或专业,便多达161个;而这种大的趋势则加速了舞蹈界的知识化进程,其中包括:
⒈现代舞顺理成章的高教普及化
美国舞蹈的高教体系是舞蹈以20世纪科学、、自由思想为前提,以现代舞的观念、意识、方法和技术为基础的,因此,现代舞者们多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不仅学士成群,硕士结队,而且博士也大有人在,既充分地满足了“现代舞跳观念”的素质要求,也有效地提高了舞蹈界的社会地位;
⒉芭蕾迎头赶上高教大潮
晚至20世纪末,西方芭蕾界开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与大专院校舞蹈系联合办学,学(科)术(科)互补的办学方式,以解决“芭蕾舞者的过渡期教育”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芭蕾舞者普遍从小学舞,缺乏普通教育,一旦退役,手足无措的窘境;
⒊两位芭蕾专业舞者出身的博士之典
①爱德华·瓦伯顿博士:原美国芭蕾舞剧院的舞者,因身为教师的父母常年督促,跳舞19年中,修完了从高中到硕士的全部课程,故在告别舞者生涯之后,有幸能够前往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专家霍华德·嘉德纳[Howard Gardner,立身之作为《心灵的框架》(Frame of Mind)]门下,攻读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论舞者的智慧——舞商》颇有创见;2001年出任纽约大学斯坦哈特教育学院舞蹈系主任;
②琳达·汉密尔顿博士:原纽约市芭蕾舞团舞者,在此期间,常年坚持学习,系统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最终攻读了心理治疗学的博士学位;现于纽约市自开心理诊所,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