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南飞影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南飞]不具备故事本身的快意,它更多的是以影像的诗意征服观众。
[雁南飞]的镜头非常灵活,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另一个大概是国内导演最为熟悉的镜头运用出现在鲍里斯死前,那是一组旋转的主观镜头,当时鲍里斯在白桦林中突然中弹,他仰天倒地,这一瞬间他眼中的天空、树枝连同他脑海中那些美好的记忆瞬间(比如他和维罗尼卡在螺旋形楼梯上追逐嬉戏的场景)一起旋转起来。这自然是在表现鲍里斯对生命和爱情的留恋,这个著名的叠化后来成为被国产影片借鉴最多的镜头运用方式之一。但影片最玄的镜头其实还不在这里,而是用来表现维罗尼卡在迷狂状态下跑向列车的那组镜头。维罗尼卡冲进茫茫大雪,镜头平行跟踪她的运动,速度很快,在摄影机和人物之间毫不避讳的出现了黑树枝,同时人物和镜头的距离也非常自由的忽远忽近,那种紧张感、呼吸感、晕眩感强迫观众和维罗尼卡一起经历了死前灵魂挣扎的失控状态。以时代角度考虑,这组镜头的生动变化是令人吃惊的,它已经非常前卫了,带有强烈的试验色彩和创作者的瞬间灵感痕迹。
成熟而富有灵活变化的摄影是一部电影成功的基础之一,它可以激活一部电影的灵魂,[雁南飞]显然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但是,一部电影只有高超的技艺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雁南飞]之所以能成为被一个时代认可,又被另一个时代接受的优秀电影,它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力也颇显功力。这部电影1958年曾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看来它不光能打动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在某些微妙的领域它甚至已经超越了政治的壁垒,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题目,我们不妨试着对它解构一二:
即批判的二元思维模式。而[雁南飞]虽然结尾的强化时代性是一种明显的向风向的妥协,和整个影片的内在基调很不统一,但除此之外它用更多的篇幅"非常大胆"的在表现的其实是有悖时代风气的东西,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人性。影片的中心是维罗尼卡对情感的取舍和在作出选择时的灵魂挣扎,这个人物不再是完美的"正面英雄"了,她更具体了,更真实了。她有虚荣的一面,有懦弱的一面,对命运有妥协,对压力有动摇,一句话,她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就像某一特殊时期国内文学作品曾经出现的"高、大、全"现象一样,苏联电影长期以来也存在高压下的自觉与不自觉的创作政治宣传片的情况,这种创作思想上的单调必然会导致作品艺术魅力的逐步退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雁南飞]的出现非常的及时。影片上映后引起其国内艺术界的激烈争论,但观众基本上对影片持欢迎态度。
对一个人情感起伏的描绘是俄罗斯电影的长项,它可以通过事件的流动轻易达成,而[雁南飞]则一反俄罗斯电影的叙事之长,在表现手法和展现人物灵魂波动上大做文章,对时代是一个超越。
[雁南飞]这个名字很好,很美。
第二篇
情节倒也无甚稀奇,那只有看了才知道。
电影最值得称道的,是镜头,有太多太多经典的镜头语言。俄罗斯人不愧是诗歌的民族,永远都生活在各种隐喻和象征之中。比如,一开头公寓大楼的环形楼梯,和鲍里斯牺牲时仰望天空那旋转的白桦树叠加在一起,非常震撼;比如,人物面部的特写特别多,很多情节都是靠面部表情来完成的,如维罗尼卡被强暴的情节;比如,空旷的红场,有大雁飞过,这对恋人的身影被拉得好长好长,由于是黑白片,光影对比尤其明显,让我总觉得这不是影像,而是梦境;再比如,鲍里斯出征时,众多家属拥挤在一起去欢送这些战士,导演使用了一个长达两分钟的长镜头,每一个送别的场景都精心显现,有的在吻别儿子,有的在吻别妻子,有的在哭泣,有的在密语,有的在拥抱母亲,有的在拥抱父亲,等等。镜头缓缓滑过,就像一幅长卷。多年后贾樟柯拍《三峡好人》,一开头那个被称作“流民图”的长镜头就是模仿本片的这个长镜头。而背景音乐也非常好听,人们唱起民歌,吹起口琴,那种老苏联的感觉,真是太好了。
电影的感人,当然是爱情。而爱情之所以感人,是因为维罗尼卡的坚守。她在后方,但失去了双亲,被人强暴,被迫结婚,遭受误解,但她始终保存着对未婚夫的爱。那声温柔的“小松鼠”,让人听了难过得紧。她总是不苟言笑,总是斩钉截铁,总是在一次次失望后燃起希望。甚至到了胜利的那天,她也始终不相信鲍里斯的死亡。直到战友亲口告诉她时,她毫无征兆的哭了出来。那哭声可真是揪心。
第三篇
那一段叠印镜头则是经典中的经典:旋转的天空模拟战士的倒下,跟此前指称着鲍里斯和维罗尼卡的甜蜜爱情的那段楼梯的旋转爬升形成意义的叠加,无数的闪回叠印以及天空出现的大雁——丰富而闪烁的蒙太奇方式,是苏联电影最好的签名。
第四篇
诗电影除具有诗歌的意象,还有就是镜头的运用,使人充分体会到的抒情性。男女主人在楼梯上的追逐,送别时女主人公在人群里的穿梭,女主人公心灰意冷时奔向车站想自杀的快速奔跑,去聚会讨回被“丈夫”拿去送礼的未婚夫的小松鼠礼物的急走,还有结尾处在人群中寻找未婚夫,很多的移动镜头,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这些移动的奔走镜头,是尽情渲染主人公内心的抒情段落,有时浪漫,有时哀伤。他们具有表现主义或是印象派绘画的特点,正如全片多用近景与特写,那些急速镜头中的景物往往都是大特写,或是事物的局部,产生的冲击力很强。
在一个轰炸之夜,女主人公命运的转折点,马尔克突然表白,维罗妮卡无处可逃,光影的效果是足以令人惊心动魄的,它充分体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挣扎,而且又是一个片中常见的仰角镜头,晃动的、明灭的光影下,使得人物显得如此恐慌无力,这也使得维罗妮卡屈从了马尔克,说是失了魂也不过分。面对着天塌地裂般的轰炸,维罗妮卡选择了马尔克似乎也是身不由己的了,与其说是屈从于一个人,不如说是屈服于强大的未知的命运,这些效果使得我们一直同情维罗妮卡。
起情节穿插作用的,鲍里斯给维罗妮卡取的外号——小松鼠,也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小松鼠的机灵、
可爱,在白雪皑皑的松树间不畏严寒地坚强生活,等等,也是女主人公所具有的优点。这样的女性自然可以坚强的活下去,去建设满目疮痍的国家,一代新人在她们手中成长。
这部电影的镜头的确新鲜。构图中常见的是建筑物的线条美,极富冲击力,人物则突出他们的眼睛,近景与特写拉近我们与他们的距离。
作为一部战争影片,它却是难得的清新,没有战场上的枪林弹雨,却以人物的命运反映着战争的残酷。这里没有说教,相反,人们都不喜欢打仗,特别是自己的亲人上战场更是不愿,除了马尔克缺点较多,这里面的人们多数都是善良的,也是很真实的。据说这部电影拍摄于解冻时期,难怪它说出了人们对战争的真实的想法,普通的老百姓都很讨厌战争。这是部反战的战争电影。当马尔克与维罗妮卡结婚的时候,身在前线的鲍里斯倒在泥塘里,镜头中的太阳渐渐远去,天空变得黑暗,白桦树不停旋转,更是一副充满梦幻色彩的图画,这不是有点迷信吗?它宣扬了恋人间的心灵感应,这样的内容竟也可获得通过。
这样一个普通的题材,导演通过诗歌意象的运用,镜头语言的抒情性,女主人公富于张力的演出,成功地将之赋予了轻盈的质地,是如此清新脱俗,在抒情性的忧伤中,又一次控诉了战争之恶,讴歌了人性的坚守。
如同它的中心意象,该片就像大雁的一片羽毛那般,因其轻盈而灵动。
第五篇
而从他倒下的那一刻到很久很久以后,薇罗尼卡一直在等他。结婚了也在等,被骂也在等。她是他的小松鼠。
好的电影应该是让人想念。
雁南飞让人想念。
想念那种深入人心。苏联的电影里,总能看到新中国电影的前世;但,他们比我们更关注内心,那么善于书写内心。这种关注和表达甚至是无法超越的。他们表达感情又含蓄又热烈,就像薇罗尼卡在战争结束归来的士兵里验证了鲍里斯的死讯,扑到鲍里斯战友怀里的时候永远比党的女儿里妈妈听到噩耗时仇恨的眼神和握拳要亲切。
最想念的,是那种浸润了,弥散开来的理想主义的明媚。心里有个坚定的主义,周遭有个逐渐强大的国度,身边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志,脑海中有个美好的未来。想起在北京老大爷带我去听的基辅里的歌,虽然有强烈的舞台化和标本化的味道,虽然听不懂俄语,但还是从过去时里听到很热烈的理想。
这个伟大的民族,史诗感生长在每个细胞中,那种爱恋、痛感、热烈,深沉与沧桑的坚强,那么有分量。
《雁南飞》的摄影造型在苏联和世界电影史上堪称典范。影片开始展示给观众的就是超凡脱俗的镜头:无论是鲍里斯和薇罗妮卡沿莫斯科河跳跃着向红场跑去,还是洒水车驶过,淋了薇罗妮卡一身清水;无论是他们俩在楼道里跑上跑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