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的故事6个

白求恩的故事6个

白求恩的故事

白求恩的故事(一):

白求恩的故事

与那些整日炫耀中南海保健专家并以此为荣的医生们有着天壤之别,白求恩宁可冒着炮火前进,而未留在延安吃小灶,专门给中央首长保健。当八路军卫生部顾问马海德医生热情地陪同白求恩视察了延安的医院和卫生学校,真诚地对白求恩表示他们需要他,为了他的安全,期望他能留在延安。白求恩发火了,他以与众不同的方式——愤怒地从窑洞中掷出了一把椅子,提出了他的不同意见。在马海德的劝说下,他渐渐平静下来,他说:“我不是为生活享受而来的。什么热咖啡、嫩牛肉、软绵的钢丝床,这些东西我早就有了!但为了理想,我都抛弃了!需要个性照顾的是伤员,而不是我。”“我为我的鲁莽向你们道歉,但你们也要向拄着拐杖的伤员道歉。”

应对倔强的白求恩,卫生部的同志只好报请中央批准,同意他去晋察冀前线。毛泽东与白求恩的谈话进行了三个小时。白求恩从贴胸的衣袋里掏出党证,郑重地交给毛泽东。毛泽东双手接过党证,亲切地点点头。他意识到,这不仅仅仅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证明书,而且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一颗火热的心!

白求恩兴奋地说:根据我在西班牙的经验,如果能在战场上立即给伤员们治疗,我敢说,百分之七十五的伤员必须能得到抢救。这就是说,医疗队务必到前线去,到战壕附近去。毛泽东一面听,一面点头

像白求恩这样的医学人才,在国民党方面,并不奇缺,而对共产党来说,无异神医天降。八路军派专人护送他去延安。大家高高兴兴去往“革命圣地”。让人没有料到的是,在等船渡黄河的时候,他跑掉了。

白求恩真的跑掉了,但不是开小差。因为他若想留在加拿大行医赚钱,有他完全的自由,何必前来自讨苦吃?他的不见,源于两项“中国特产”的吸引:一是高粱米酒,二是乡村娼寮。

大家苦苦寻找,没有结果,便求助于一位正在农村行医的加拿大牧师,他的名字叫罗明远。罗明远不负重托,很快就从一家娼寮中把白大医生架了回来。原先白求恩已经喝了好几天酒,醉倒女人身边。此时情景,恰如唐代诗仙李白的“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不论白求恩,还是李白,他们有着相同的境界,心有灵犀一点通,好一对“二白”!

白求恩在八路军中待了一年零八个月,他又成了工作狂。他在乡村办起野战医院,在破庙里塔起手术台,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他同木匠合作,创制了毛驴背上的医药、器械箱,还为这种装置起了个幽默名称:“芦沟桥”。从这件小事上,也能够见到他焕发的才情,未泯的童心,思想的深邃。他说过:“我拒绝生活在一个充满屠杀和腐败的世界里,我拒绝以默认或忽视的态度应对那些贪得无厌之徒。……让我们把靠自己同胞的痛苦来发财当作可耻的事情。”

因一次为伤员施行手术时,不慎割破手指,感染病毒离世。这期间,伤员的感恩,山民的憨厚,警卫的舍身,同事的尊重,不远处的炮声,如此环境,酒色自然断绝。他的死,是不幸的。但也可设想,若给他一个能够无休止酗酒纵欲的条件,又会如何?

1936年,西班牙爆发内战。在西方青年人眼里,这是一场善恶之战,拔刀相助,义不容辞。美国作家海明威去了,白求恩也去了。但战场的要求是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这和白求恩的狂放不羁不能兼容。医院不予收留。但狂徒自有狂才。他见很多失血过多的伤员,在抬往医院的途中死亡,便创立“流动输血站”,变“伤员找血源”为“血源找伤员”,此一改革,救了不少人的命。只是他的酒色毛病不改,常常酩酊大醉,人们看在他“医才难得”上,加以宽待。但当发现他与一个瑞典女记者拍拖,而这个女记者又有间谍嫌疑的时候,就事关重大了。他被西班牙共产党要求立即离开战场。

1942年,当伊巴露丽代替何塞·迪亚的西共总书记位置不久,她几次托人寻找过白求恩,一向想道一声歉凭什么贪杯好色就不能成为一名好党员?

2006年,又一秘密曝光,曝光者是一位在延安工作过的老革命沈容的作品《红色记忆》。她在书中披露了,令人难以理解的“临时夫人”现象。有两位在延安工作的苏联人,要求组织给他们找两位“临时夫人”,只限他们在延安期间有效。他们竟然如愿以偿的办到了!每人得到了一位夫人。他们回国时,就给每位夫人发了“复员费”。而这“复员费”竟然成了沈容同伴们打秋风的对象。弗拉基米洛夫的《延安日记》就写到毛泽东以前问他是否需要一个“伴侣”。连日本共产党鼎鼎大名的野板参三先生在延安时也找了一位“临时夫人”。对这些“临时夫人”来说,这也许能够算是她们为革命

作出的牺牲吧。

据电影《白求恩大夫》导演张骏祥的采访本上记录:白求恩脾气大,容不得一点马虎。消毒不到位、手术器械没摆好、晚上护理值班打瞌睡、做手术时聊天抽烟、不肯为伤员洗澡洗脚、嫌伤口臭戴口罩等等,他都要发火骂人。白求恩亲自给伤员洗澡洗脚刷牙。领导给的马自己不骑给服侍他的小战士骑。批评了人,骂了人,过后又亲如一家。

领导曾想给他介绍一个中国妻子,被他拒绝,理由很简单,语言不通,习惯不同,在一齐也不会幸福,所以,坚决不娶。一个是日共主席,一个是普通的加拿大共产党员,在“中国妻子”的诱惑面前,显然,白求恩远胜过野板参三。

白求恩为什么如此伟大,本博秦全耀以为他从不依附特权更不愿让自己成为只给头头脑脑看病的“御医”,他不是“xxx”、“xxx”,他也不是“301”的“高干楼”和专为领导人诊断的“特权医院”。一次在外正好遇见所谓中南海的保健局长,人们都去握手。老秦不为所动,瞧那操性,比起白求恩,他跟本不配是个共产党员。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联邦政府于1976年买下白求恩故居并改建为纪念馆向公众开放。故居前洒满了红枫,像是中国的全红杨,用不着唱红歌种红树。让加拿大人去悼念一位共产党员很难,但对白求恩是个例外。因为,人们认为他已经用行动完成了从共产党员到普世价值的升华和转变。

白求恩的故事(二):

名人故事:白求恩的故事

诺尔曼·白求恩(NormanBethune)(1890~1939),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着名胸外科医师。1890年3月3日生于加拿大安达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一个牧师家庭。青年时代,当过轮船侍者、伐木工、小学教员、记者。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曾在欧美一些国家观摩、实习,在英国和加拿大担任过上尉军医、外科主任。1922年被录取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1933年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的顾问。1935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他的胸外科医术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享有盛名。

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产党。德、意法西斯支持F佛朗哥发动西班牙内战,他于1936年冬志愿去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援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1938年3月,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延安。8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悉心致力于改善部队的医疗工作和战地救治,降低伤员的死亡率和残废率。把军区后方医院建设为模范医院,组织制作各种医疗器材,给医务人员传授知识,编写医疗图解手册。倡议成立了牿外科医院,举办医务干部实习周,加速训练卫生干部。组织战地流动医疗队出入火线救死扶伤。为减少伤员的痛苦和残废他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11月底,率医疗队到山西雁北进行战地救治,两昼夜连续做71次手术。

1939年2月,率18人的“东征医疗队”到冀中前线救治伤员,不顾日军炮火威胁,连续工作69小时,给115名伤员做了手术。有一次,当某伤员急需输血时,他主动献血300毫升。他还倡议成立并参加了志愿输血队。有些伤员分散在游击区居民家里,他和医疗队冒着危险去为他们做手术。4个月里,行程1500余里,做手术315次,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救治伤员1000多名。为了适应战争环境,方便战地救治,组成流动医院,组织制作了药驮子,可装做100次手术、换500次药和配制500个处方所用的全部医疗器械和药品,被称为“卢沟桥药驮子”;制作了换药篮,被称为“白求恩换药篮”。7月初,回到冀西山地参加军区卫生机关的组织领导工作,提议开苏卫生材料厂,解决了药品不足的问题;创办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编写了《游击战争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战地救护须知》、《战场治疗技术》、《模范医院组织法》等多种战地医疗教材。还将自己的爱克斯光机、显微镜、一套手术器械和一批药品捐赠给军区卫生学校。

1939年10月下旬,在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后给一个外科传染病伤员做手术时受感染,仍不顾伤痛,坚决要求去战地救护。他说:“你们不要拿我当古董,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随即跟医疗队到了前线。终因伤势恶化,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于11月12日凌晨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17日,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驻地群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题了挽词,并于12月21日写了《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中国共产党员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1940年4月,在河北省唐县军城南关建立了白求恩墓。晋察冀军区决定将军区卫生学校和模范医院分别命名为白求恩卫生学校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1952年,白求恩的灵柩迁入石家庄烈士陵园。

白求恩的故事(三):

名人故事白求恩的故事

导读:白求恩,全名诺尔曼·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8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1939年因病逝世。

1938年初,加拿大著名的胸外科专家白求恩大夫到中国来了。他不仅仅带来了大批药品、显微镜、X光镜和一套手术器械,最可宝贵的是,他带来了高超的医疗技术,惊人的组织潜力和对中国革命战争事业的无限的热忱。

他到达晋察冀边区后方医院后,第一周内就检查了520个伤病员,他们大部分是在平型关战斗中负伤的。第二周白求恩大夫就开始施行手术。四个星期的连续工作,使147个伤病员很快又带着健康的身体回到前线。

从此,哪里有伤员,白求恩大夫就出此刻哪里。在晋察冀的一次战斗中,他以前连续69个小时为115名伤员动了手术。他的手术台,以前安在离前线五里地的村中小庙里,大炮和机关枪在平原上咆哮着,敌人的炮弹落在手术室后面,爆炸开来,震得小庙上的瓦片格格地响。白求恩大夫却在小庙里紧张地动着手术。他不肯转移,他说:“离火线远了,伤员到达的时间会延长,死亡率就会增高。战士在火线上都不怕危险,我们怕什么危险”两天两夜,他一向在手术台上工作着,直到战斗结束。

为了保住伤员的性命,白求恩大夫把自己的鲜血输给了中国战士。他愉快地称自己是万能输血者,因为他是o型血。他还拿出自己带来的荷兰纯牛乳,亲自到厨房煮牛奶,烤馒头片,端到重伤员面前。看着他们贪婪地吃下去,微笑浮在白求恩的脸上。

一次,给一个头部中弹后引起感染的伤员做手术,匆忙之中,他竟忘记戴橡皮手套。切开头颅后,白求恩大夫赤手伸进去,用原已发炎的左手指去摸碎骨,摸到一片,像是考古学家突然在什么地方发现了甲骨文似的喜悦,他立即取出放在盘里,旋即又用手指伸进去摸。白求恩大夫的心只注意着伤员,为摸出的一片片碎骨的喜悦情绪占有了。他总是得意地说:“又是一片!要是戴手套就摸不到了。碎骨铁片取不出来,伤员是很难好的啊!”但是却不知,病员伤口里的细菌,也从白求恩大夫发炎手指的伤口处溜了进去,种下了导致他生命垂危的毒种。

白求恩大夫是一个技术精湛的战地外科医生。他除了做手术治疗之外,

还亲自打字,画图,编写教材,给医务人员上课。他以前在幽静的丛林中,给三百多学生上大课。他的讲台上放一个扩音机,身后挂着三大幅人体解剖图。他一边讲,一边指着图表。学生的海洋,鸦雀无声,埋头做笔记,静静地听着。白求恩大夫曾制定“五星期计划”,建立模范医院,作为示范来推动整个根据地的医务工作。他说:“一个战地的外科医生,同时要是木匠、缝纫匠、铁匠和理发匠。”他自己用木匠工具几下子把木板锯断、刨平,做成靠背架,让手术后的伤员靠在上面使呼吸畅通。他一有空闲,就指挥木匠做大腿骨折牵引架、病人木床,铁匠做妥马式夹板和洋铁桶盆,锡匠打探针、镊子、钳子,分配裁缝做床单、褥子、枕头……

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白求恩大夫贡献了自己的一切,他以此为己任,以此为快乐。在他病重之时,他给聂荣臻司令员写了一封信,这是他最后的话。信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聂司令员:

这天我感觉十分不好——也许我会和你永别了!请你给布克写一封信——地址是加拿大托拉托城威灵顿街第十号门牌。用同样的资料写给国际援华委员会和加拿大民主和平联盟会。告诉他们我在那里十分快乐,我惟一的期望就是能多有贡献。

也写信给美国共产党总书记,并寄上一把日本指挥刀和一把中国大砍刀,报告他我在这边工作的情形。

把我所有的相片……日记……文件和军区故事等,一概寄回那边去,由布克负责分散。并告诉他有一个电影片子将要完成。

……

将我永不变更的友爱送给布克以及所有我的加拿大和美国的同志们!

两个行军床,你和聂夫人留下吧,两双英国皮鞋也给你穿。

骑马的马靴和马裤给冀中区的吕司令员。

贺师长也要给一些纪念品……

给军区卫生部长两个箱子,尤副部长八种手术器械,凌医生能够拿十五种,卫生学校的江校长让他任意挑选两种物品做纪念吧。

……

给我的勤务员邵一平和炊事员老张每人一床毯子,并送给邵一平一双日本皮鞋……

每年要买250磅奎宁和300磅的铁剂,专为疟疾病患者和极大数目的贫血病患者。

千万不要再往保定平津一带去购买药品,因为那边的价钱比沪港贵两倍。

……

告诉加拿大和美国,我十分的快乐,我惟一的期望,是能够多有贡献。

……

最近两年是我生平最愉快、最有好处的时日……

我不能再写下去了!

让我把千百倍的谢忱送给你和其余千百万亲爱的同志!

……

白求恩大夫离开我们已有六十多年了,但是他的遗言仍响在人们的耳

边:“不要难过……你们……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他的精神鼓舞着一代一代的人向前!

白求恩的故事(四):

“发明家”白求恩

纪念馆里陈列着几件形状各异的铁制或木制的医用器具,这些都是白求恩的发明。

铁制“助理医生”:做一次胸腔手术,需要3-4个助理医生。战争时期由于人力有限,白求恩就发明了铁制“助理医生”。这种铁制的装置像一个架子,能够固定在手术台上,利用机械扳手的原理,把人的肋骨辅助翻开,这样能够节省1-2名助理医生。

肋骨剪:这是白求恩修鞋时产生的灵感。有一次白求恩去修鞋,鞋匠完成最后一道工序时,不用把鞋翻开,就能把剪子伸进去把里面的线剪断。白求恩想,要是能把这把剪子用在手术中,就不需要把胸腔翻开,再剪缝合线或是肋骨,只要用手摸到了,用剪刀“咔”的一下就能剪断。于是,肋骨剪诞生了。

“卢沟桥”药驮子:游击战的特点是忽东忽西,但医院的药械装备不方便搬动,不能很好地适应战争的需要。1939年,白求恩带领医疗队到了河北冀中。时值春耕时节,河北农民用毛驴向耕地送粪的粪驮子又好装又好卸,引起了白求恩的兴趣。白求恩立刻联想到能够用粪驮子的原理,做一副箱子,放在驴背上搬运药械。

白求恩发明的这副药驮子正好能够放下一套手术器械,取下后放在地上,上面放一块门板就是手术台,十分方便。一天清晨,白求恩听到民兵们在唱“卢沟桥”小曲,觉得这个名字很有好处,于是就给他的药驮子取名叫“卢沟桥”。这种药驮子一向用到解放战争,进了大城市。药驮子的原件现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白求恩的故事(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