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辨证证素症状判断指标
中医常见证诊断标准
中医常见证诊断标准咱们平时聊健康,总离不开中医那些事儿。
中医看病,讲究的是望闻问切,通过这四步,大夫就能大概知道你的身体是个啥情况,这就是咱们常说的“辨证施治”。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医里那些常见的证,也就是身体失衡的状态,看看它们都是咋回事儿,咋样才能调理回来。
首先说说“气虚”。
气虚的人啊,就像那漏气的气球,看起来没精打采的,干点啥都提不起劲。
平时老爱出汗,风一吹就感冒,这就是气虚的表现。
这类人啊,得多吃点补气的食物,比如黄芪炖鸡、山药粥啥的,把气给补足了,才能精神饱满地过日子。
再来说说“血虚”。
血虚的人,脸色苍白,嘴唇也没啥血色,看起来就像营养不良似的。
这类人容易头晕眼花,记性也不好,总是丢三落四的。
要想改善血虚,就得多吃点补血的食物,比如红枣、桂圆、猪肝这些,把血给养足了,脸色自然就好看了,记性也会慢慢变好的。
还有啊,“阴虚”也得提一提。
阴虚的人呢,就像那干渴的鱼儿,总是觉得嘴里干干的,想喝水。
晚上还容易失眠多梦,心里烦得慌。
这时候啊,就得多吃点滋阴的食物,比如百合、银耳、鸭肉这些,把阴液给滋润足了,才能睡个好觉,心情也才会舒畅。
“阳虚”也是常见的一种证。
阳虚的人啊,特别怕冷,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穿再多衣服也不暖和。
这类人还容易拉肚子,吃点凉的就不舒服。
要想改善阳虚啊,就得多吃点温阳的食物,比如羊肉、生姜、肉桂这些,把阳气给补足了,才能暖和起来,身体也才会更健康。
还有“湿热”这个证啊,也得说说。
湿热的人呢,脸上总是油光光的,还容易长痘痘。
嘴里也总是苦苦的,有异味。
大便呢,也是又黏又臭,冲都冲不掉。
要想去掉湿热啊,就得多吃点清热利湿的食物,比如绿豆、薏米、冬瓜这些,把湿热给排出去,才能清爽起来。
最后说说“肝郁”吧。
肝郁的人啊,总是爱生气,心里憋屈得慌。
胸口也总是闷闷的,像有块大石头压着似的。
这类人还容易失眠、月经不调啥的。
要想缓解肝郁啊,就得学会放松心情,多出去走走,找朋友聊聊天啥的。
再吃点疏肝解郁的食物,比如玫瑰花茶、柠檬这些,把心里的郁结给解开,才能活得开开心心的。
证素辨证方法
证素辨证方法证素辨证方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的临床思维方法,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患者的病情、症状、脉象等方面的全面观察和分析,以及对病因、病机、病情的综合判断和诊断,来确定病证的特点和治疗方案。
证素是指病情的本质特点,即疾病的基本特征和病程特征等。
在中医理论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规律性和特殊性,这就是证素。
辨证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方面的表现,从而确定病证的具体特点和诊断。
在中医理论中,疾病的症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需要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来确定确切的病证。
证素辨证方法在临床实践中非常重要。
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正确诊断疾病,还可以指导医生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在中医学中,治疗疾病不只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更重要的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通过证素辨证方法,医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病人的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和药方,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证素辨证方法中,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
首先要对患者的病情、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仔细观察。
患者的病情和症状是反映疾病发展的重要指标,需要认真地记录和分析。
舌苔和脉象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诊断标志,可以反映病人的气血状况、脏器功能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确定病证的特点和治疗方案。
在进行证素辨证方法时,医生还需要根据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进行分析。
中医理论强调“辨证论治”,即在确定病证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治疗。
在中医理论中,治疗疾病需要考虑病因、病机、病情等多方面的因素。
因此,在进行证素辨证方法时,医生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证素辨证方法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临床思维方法。
通过对患者的病情、症状、舌苔、脉象等方面的全面观察和分析,以及对病因、病机、病情的综合判断和诊断,医生可以确定病证的特点和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证素辨证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中医诊断学中的辨证与证素关系梳理
03
辨证与证素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一方面,辨证是对证素 的辨识和确定过程,通过辨证可以明确疾病的证素组合 和特征;另一方面,证素是辨证的基础和依据,不同的 证素组合形成不同的证候,进而指导临床治疗。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深化对辨证与证素关系的研究,探索更加科学、客观、准确的辨证方法和证素辨识标准,提 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疾病治疗和预防提供新思路
通过对辨证与证素关系的深入研究,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提 高人类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06
结论与展望
对辨证与证素关系的总结
01
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通过四诊合参,辨别疾病 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要素,为治疗提供依据。
02
证素是构成证候的基本要素,包括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 两大类。病位证素主要反映病变部位,如心、肝、脾、 肺、肾等;病性证素主要反映疾病的性质,如寒、热、 虚、实等。
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嗅气味等,进一步判 断病情及证素。
B
C
问诊中的证素识别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了解病情的 发展及证素的变化。
切诊中的证素识别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等,感知患者的体质及 病情,进一步确认证素。
D
证素在辨证中的意义
1 2
证素是辨证的基础
证素是构成证候的基本要素,是辨证的前提和基 础。
证素的分类方法
按照病性分类
如寒、热、虚、实等。
按照病位分类
如表、里、脏、腑等。
综合分类法
将病性和病位相结合进行分类,如心气虚、肾阴 虚等。
常见证素及其特点
寒证素
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 等寒象为主要表现,多 因感受寒邪或机体阳气 不足所致。
症状辨证之法!(17大症状细致解读)
症状辨证之法!(17大症状细致解读)导读:症状是疾病或证候的临床表现,是组成疾病或证候的临床要素,要进行辨证识病,必须从症状人手进行分析判断。
内科疾病症状学是研究和描述症状的基本病机,症状的临床特征所反应的病机差异性和与相关症状、体征、舌脉组合出现时所反应的病机,从而为中医内科临床辨证诊病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
内科疾病常见症状很多,现择其主要症状就其症状学要点介绍于下。
1、发热发热是他觉或自觉体温升高的一种症状,是内科疾病中常见症状之一,是机体正气与邪气相争,阴阳失调的一种病理反应。
一般来说,有“阳盛则热”和“阴虚发热”两种基本病机。
发热能耗气伤津,损害机体,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发热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发热方式有急性发热、慢性发热;热势有微热、低热、高热、灼热等。
发热的主要类型有如下几种:急性发热:发热起病急,病程较短,通常热势较甚或伴恶寒,多为外感病邪所致。
慢性发热:发热起病缓,病程较长,低热多见,亦有高热者,以内伤发热最多。
发热恶寒: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为外感表证的表现。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为邪在少阳,枢机不利的表现。
身热夜甚:发热以夜间为甚,若伴舌红绛,为营分发热或阴虚发热;若舌有瘀点瘀斑,多为瘀血发热。
.潮热:每于午后或夜间发热,如潮汛之准时,多为阴虚发热或湿温发热的表现。
高热:又称壮热、蒸蒸发热,表现为肌肤灼热,体温多在39℃以上,多为外感发热,阳明经证的特点。
低热:一般体温在37.2℃-38℃之间,多为气血阴亏,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内伤发热。
五心烦热:表现为手心、脚心发热和心烦,多为自觉发热,体温不一定升高,或时伴烘热感,多为阴虚发热或肝郁发热的表现。
2、咳嗽咳嗽是肺气急促上逆,奔迫于声门发出“咳”样声响,常伴咯痰勺特征的一种症状,古有咳谓无痰而有声,嗽谓无声而有痰之分,实际难以截然划分。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由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肺气上逆所致。
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气上逆也可出现咳嗽。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九】脏腑辨证✅【十】辨脏腑并病证侯本文为b站李灿东老师《中基诊断》整理的视频笔记,共128讲基础的知识框架分为10个模块。
【九】脏腑辨证证侯:证的外侯证名:证的名称证型:证的类型证素:证的要素•气虚:无力+动则益甚•阳虚:气虚+寒•血虚:淡•阴虚:热•津亏:干(一)辨心的证侯•1,心主血脉——心悸,脉结/代•2,其华在面——无光泽•3,心藏神——失眠,健忘,多梦,神志异常•4,心开窍于舌——舌尖红,舌疮,舌痛•5,汗为心之液——大汗淋漓•6,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分清别浊心悸:跟心气,心阳有关失眠:跟心血,心阴有关心烦:心有热1.1 心的虚证心血虚原因:生成不足(先天,后天),消耗过多(失血,年老久病,寄生虫)表现:面色淡,心悸,失眠,舌质淡,脉细弱【补心血】心阴虚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表现:阴虚+心(心悸,失眠,心烦)舌红小,脉细数,左寸尤甚【补心阴】心气虚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表现:气虚+心,脉结,代【脉气不顺结,气血不畅】【补心气】心阳虚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寒邪久留,年老体弱)表现:阳虚(气虚+寒)+心(心悸)心阳虚脱证原因:心痛,大汗,阴寒之邪【同亡阳证】表现:亡阳+心【回阳固脱-四逆汤】1.2 心的实证心火亢盛证原因:外感热邪,过食辛辣,情志化火表现:里实热+心(失眠,舌尖红,舌疮,心烦易怒,小便短赤,尿频尿急)【导赤散:木通、生地黄、生甘草梢、竹叶】心脉闭阻证原因:邪气闭阻心脉,心痛,胸闷,心脉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寒凝,痰阻,热盛,阳虚,气血】痰蒙心神证表现:痰+心。
表现为癫,痫【化痰开窍】病性属阴,“文痴”【同老年痴呆症】痰火扰神证表现:痰火(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心神(狂)【同心理学里讲的狂躁型精神病】“武痴”淤阻脑络证原因:外伤。
久病入络表现:头痛,淤血刺痛,入夜益甚,舌紫斑,脉涩【活血,化淤,通络】(二)辨肺的证侯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肃降肺主皮毛肺开窍于鼻肺与大肠相表里便秘的治疗:提壶揭盖,宣肺气2.1 肺的虚证肺气虚证原因:过劳,外邪,食物,年老表现:气虚+肺(咳嗽,气喘)咳喘无力【补肺气】肺阴虚证原因:生成不足,消耗太多【里实热证】表现:阴虚+肺,干咳,无痰。
证素辨证新体系的内容及科学意义
证素辨证新体系的内容及科学意义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这个证素辨证新体系,这可是中医领域里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
先来说说这证素辨证新体系的内容哈。
证素呢,简单理解就是构成证的基本要素。
就好比搭积木,每一块积木都是组成一个完整造型的重要部分,证素就是构成中医“证”的那些“积木块”。
这个新体系把证素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类,包括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
病位证素呢,就是说这个病在身体的哪个部位捣乱。
比如说,是在肺呀,还是在肝呀,亦或是在脾胃等其他地方。
就像一个调皮的小鬼,你得先搞清楚它在哪儿兴风作浪,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对付它。
病性证素则更像是在描述这个“小鬼”的脾气和特点。
是寒证呢,就好比这个小鬼喜欢待在冰冷的地方,让人感觉浑身发冷;还是热证,就像一团火在身体里烧,让人发热、烦躁。
还有虚证和实证,虚证就像是身体这个“小王国”的兵力不足了,需要补充能量;实证呢,则像是有一群不速之客入侵了,得想办法把它们赶出去。
这个新体系还强调要准确地识别和提取证素。
医生就像是一个精明的侦探,要通过病人的各种症状、体征,甚至生活习惯等蛛丝马迹,把隐藏在背后的证素给找出来。
比如说,一个人老是咳嗽,还怕冷,流清鼻涕,那医生就得分析分析了,这可能就是肺这个地方出了问题,而且是寒证,也就是病位在肺,病性为寒。
再说说它的科学意义哈。
这证素辨证新体系就像是给中医诊断和治疗安上了一个精准的导航仪。
以前中医辨证可能会有点模糊,不同的医生可能对同一个病人的证有不同的看法。
但有了这个新体系,大家就有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就好比大家都按照同一个地图来导航,不容易迷路啦。
它还能让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更加精细化。
就像给每个病人都量身定制了一套治疗方案。
以前可能是大概知道个方向,现在能更准确地知道问题出在哪儿,该用什么药,该怎么调理。
这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还能让病人更快地恢复健康。
而且呀,这个新体系也有助于中医的传承和发展。
对于那些学习中医的新手来说,有了这样一个清晰的框架,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中医的辨证方法。
中医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太阳病证太阳经证是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
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太阳伤寒证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腑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循经内传太阳之腑所表现的证候。
太阳蓄水证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气内传太阳膀胱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司,水液停蓄所表现的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腹满,小便不利,口渴,或水入则吐,脉浮或浮数。
辨证要点:本证以小腹满、小便不利与太阳经证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太阳蓄血证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未解,邪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辨证要点:本证以少腹急硬、小便自利、便黑为辨证要点。
阳明病证阳明病证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传阳明,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阳明病证可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阳明经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经证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糟粕尚未结成燥屎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汗出,口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
辨证要点:本证以壮热、汗出、口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阳明腑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腑证指邪热内炽阳明之腑,并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阻滞肠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精简版)中医症状指数
(精简版)中医症状指数1. 介绍中医症状指数是一种用于评估和记录患者症状的标准化工具。
它主要用于中医临床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
本文档旨在为中医从业人员提供一个关于中医症状指数的详细指南。
2.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中医从业人员、研究人员和学者。
它可用于临床实践、研究和学术交流。
3. 症状指数构成中医症状指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症状名称描述患者的主要症状,例如:头痛、发热、咳嗽等。
3.2 症状级别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中、重三个级别。
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轻度:症状对日常生活和工作无明显影响,患者可自行缓解或治愈。
- 中度:症状对日常生活和工作有一定影响,需药物治疗或休息缓解。
- 重度: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需紧急治疗。
3.3 症状持续时间记录症状出现的持续时间,以天为单位。
3.4 症状变化描述症状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例如:减轻、加重、消失等。
4. 填写说明4.1 症状名称在对应的症状名称栏内填写患者出现的主要症状。
4.2 症状级别在对应的症状级别栏内填写症状的严重程度(轻度、中度、重度)。
4.3 症状持续时间在对应的症状持续时间栏内填写症状出现的持续天数。
4.4 症状变化在对应的症状变化栏内描述症状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
5. 示例以下是一个中医症状指数的示例:6. 总结中医症状指数是一种便捷、实用的工具,可用于评估和记录患者症状。
通过填写症状名称、症状级别、症状持续时间和症状变化,可以帮助中医从业人员更好地进行临床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
希望本指南对您有所帮助。
症状学诊断标准
症状学诊断标准一、诊断标准在诊断症状学中,通常需要依据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来对患者进行诊断。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症状学诊断标准的示例:1. 诊断标准概述本诊断标准旨在提供一个基于症状学的诊断框架,用于识别和评估患者的病情。
本标准包括诊断标准、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和疗效评估标准三个部分。
2. 诊断标准(1)一般症状:患者表现出持续的疲劳、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症状。
(2)呼吸系统症状: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
(3)消化系统症状:患者表现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4)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出现头痛、头晕、失眠、抑郁等症状。
(5)皮肤症状:患者出现皮疹、瘙痒、溃疡等症状。
(6)肌肉骨骼症状:患者出现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症状。
(7)其他症状:患者出现口腔溃疡、眼部症状等。
3. 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可以将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以下三个等级:(1)轻度:患者仅表现出轻微的症状,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2)中度:患者的症状较为明显,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但尚能进行基本的活动。
(3)重度:患者的症状严重,难以进行正常生活和工作,需要卧床休息或接受医疗干预。
二、疗效评估标准疗效评估是症状学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治疗效果并调整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疗效评估标准的示例:1. 评估指标概述疗效评估主要关注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包括症状缓解程度和缓解时间两个方面。
同时,还应评估患者的生命质量和整体状况。
本部分将介绍具体的评估指标和方法。
2. 症状缓解程度评估咳嗽缓解程度:根据患者咳嗽的频率、剧烈程度和持续时间进行评估。
完全缓解:咳嗽消失或基本消失;部分缓解:咳嗽明显减轻,但未完全消失;未缓解:咳嗽无变化或加重。
病位、病性证素的特征
病位、病性证素的特征辨病位,即对当前证候所在的病理位置进行辨别。
可确定的临床各科通用病位证素,主要有脑(神)、心、肺、脾、肝、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胞宫、胸膈(上焦)、少腹(下焦)、表、半表半里、经络、肌肤、筋骨等。
辨别病位的方法第一,明确每一病位证素的概念,理解其中医学的理论内涵。
如病位证素“脑(神)”,或称心神,古代亦称心包,主要指神明之心(脑)的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失常所表现的证候。
病位证素“心”,主要指心脏及其主血脉功能失常、舌体病变等所表现的证候。
病位证素“脾”,主要指脾的运化迟钝,营气亏虚,水湿潴留,血失统摄等所表现的证候。
病位证素“肾”,主要指生长发育障碍、生殖功能衰退,水液代谢失常,以及二阴、髓、骨、耳、发、齿等方面的部分病变所表现的证候。
病位证素“胸膈(上焦)”,特指胸膈(胁)部位而非心、肺病变所表现的证候。
病位证素“少腹(下焦)”,特指病位在下腹部而非膀胱、胞宫、大肠的病变所表现的痛、胀、肿块等证候。
病位证素“表”,主要指六淫、疫疠等外邪经肤表、口鼻侵袭机体的初起阶段,邪正相争于体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
对每一病性证素从理论上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在实践中作出准确的判断。
第二,掌握每一病位证素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属性,以准确辨别病位。
如病位在“肝”的特征症有肝肿大,身黄、目黄,谷丙转氨酶高、黄疸指数高、肝功能损害,肢体抽搐、直视上窜、两手握固、瘛疭、肢体震颤、头摇、惊跳等。
以身黄,胁痛、胁胀,精神抑郁或忧虑、急躁易怒,眼花、视物模糊、眼干涩、视岐、目痛、羞明畏光、目赤睑肿、暴盲,耳肿流脓、耳暴聋、耳暴鸣,月经错乱、量少、痛经,带下色黄气臭或夹血,血压高等为主要表现者,其病位多归属于肝。
病情与情志密切相关、喜叹气、烦躁发热,头晕、头重脚轻,颠顶痛,偏头痛,目赤不痛,胁肋痛、右上腹痛,乳房痛、乳房胀、乳房结块,阴部瘙痒、阴部湿疹、阴器痛,肢体、肌肤、口舌发麻,口眼斜、牙关紧闭,腹露青筋、腹水、肝掌、蜘蛛痣,呕血、眼出血、乳衄,指甲淡白、眼睑淡白,大便灰白、腹痛欲泻、矢气多、大便溏结不调、排便不爽等症,其病位亦常与肝有关。
证素及证素辨证的研究近况
3湖南 中医药大学 , 湖南 长沙 400 ) 10 7
.
摘 要 :证素辨证是一种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 系。文章对证素的概念、 证素的特征、 证素的确定原则、 证素及证素辨
LS IH NM DCN N A E I E IAR S A C 08V L 1 O 1 I Z E E IIEA DM T RAM DC E E R H20 O .9N .0 H
时珍 国医 国药 2 0 0 8年第 1 9卷第 1 0期
证 素 及 证 素 辨 的研 近 况 证 究
证 的具体 内容、 贝叶斯 网络在证 素辨 证体 系中的应 用、 证素辨证体 系的特点和优势等研 究近况进行 了综述 。
关 键词 : 证素; 证素辨证; 实验指标
中图分 类号 : 20 ; 2 1 3 R .3 R 4 .
文献标 识 码 : B
文章 编号 :0 80 0 ( 0 8 1 —5 30 1 0 —8 5 2 0 ) 02 4 -1
证 素 辨 证 是 中华 中 医药 学会 中 医 诊 断 学 分 会 主任 委 员 、 南 4 贝 叶斯 网 络 在 证 素 辨 证 体 系 中 的 应 用 的 研 究 湖 中医药大学博士牛导 师朱文锋教 授近年 来创 立的一 种 以证 素 为 贝叶斯 网络 ( aeinn to ) 用于不 确定性推理 , B ys e r 是 a w k 带有 概 核心 的辨证新 体 系 0 , 罔家重 点基 础研 究 发展 计 划 ( 7 。为 9 3计 率注释 的有 向无 环图模型 。它可根 据先 验知识 和现有 的统计 数 用 划 ) 助项 目。 以证 素 辨 别 为 核 心 的 辨 证 体 系 , 示 出 了 辨 证 思 据 , 概率的方法对 未知事 件进行 预测 。朱文锋 等… 采用 经 资 揭 验 建 模 与 计 算 建 模 相 结 合 , 贝 叶 斯 网 络 用 于 中 医辨 证 诊 断数 据 将 维 的原 理 和 内在 规 律 , 合 临 床 辨 证 时 的 实 际 , 分 体 现 了 中 医 符 充 学的科学性 , 是对中医发展具有最大意义 的辨证 新体系 。现将证 中症状与证 素问隶属关系 、 素之 间组合关 系 的研 究 , 证 运算结 果 素 及 证 素 辨 证 的研 究 近 况概 述 如 下 。 表明其与 中医专 家经验有很高 的吻合性 , 中医辨证 贝叶斯 网络 能 1 证 素 概 念 的 研 究 计算 出症状 一 素 一证名之间 的量化关 系 , 中医证 素辨证体 系 证 为 朱文锋等 ’提 出, 证素” 辨证 的基本 要素 , 辨证 的关 的量化研究提供 了重要 的统计数 据 。认 为若能将 证 素辨证 贝叶 “ 即 是 键, 是建立 以证 素为核心的辨证统 ・ 系的基础 。证 素是通过对 斯网络的人工建模 与计 算机建模相结合 , 体 综合先验信息 和后验 信 证候 ( 症状 、 体征等病理信息 ) 的辨识 而确定 的病位和病 性 , 是构 息 , 并反复 交叉 而使之不断完善 , 则可提 高其应用 的准确性 。 成证名的基本要素 。黄碧 群等 l 认 为“ 素 ” 对病 变本 质所 5 证 素 辨 证 体 系 的 特 点 和 优 势 的 研 究 4 证 是 作的判断 , 而不是 现象 。凶此 , 素 不是 指症 状 、 证 体征 等 病理 表 辨证论治是 中医学的特 色和精 华 , 中医辨证 的普遍 规律 、 但 现— — 证 候 。证 素 是 具 体 、 本 的 诊 断 单 元 , 摹 还 等 于 完 整 的 证 思 维 认 识 特 点 还 未 被 深 刻 揭 示 , 科 学 内 涵 尚未 得 以 凸 现 和 规 其 名诊 断 。 范。 吕翠_ 4认 为证 素与证 素辨 证 的提 出 , 田1 ] 是对 中医辨证 思想 2 证 素 特 征 、 素 确 定 原 则 的研 究 证 的升 华 , 辨证体 系 的提 炼 、 对 总结 , 是奠定 中医学研 究规范化 、 客 朱 文 锋 等 提 f , 医辨 证 体 系 中所 称 的 “ 素 ” 具 有 如 下 基 观 化 、 准 化 、 学 化 的 基 础 。 朱 文 锋 、 翠 田 等 研 究 后 发 现 , {中 j 证 , 标 科 吕 证 本 特 征 : 素 是 根 据 证候 而 辨 识 的 病 变 本 质 ; 素 主 要 指 辨 证 所 素辨证体 系具有诸 多特 点和优 势 。证 素辨证 体 系所 确立 的辨证 证 让 确定 的病 位和病性 ; 素的 内容 足根据 中医学理论 而确定 的 ; 证 证 思维模式 , 揭示 了辨 证的基本原理 和普遍 规律 , 习时便 于理解 , 学 素是构成证名 的要素 ; 病性 证素 是对正 邪相 争的本 质概 括 ; 素 临床 时容易掌握 , 证 既有规律可循 , 又能体现 中医辨证 的圆机 活法 , 为具体诊 断单元 而非分类纲 领 ; 素有 一定 的组合 规则 ; 证 某些 证 并能克服 辨病分型 、 以证套 症 的弊端 , 而使辨证 准确 。以证 素 从 素 问 町有重叠 涵盖 关系 。朱 文 锋 等认为 , 要根 据证 素 的特 征 辨别为核 心的辨证体 系 , 住 了辨证 的关键 。只要把握 5 抓 0项 左 而确定证素 , 证素设定要满 足临床 辨证 的实 际需要 , 素应 当体 右证素 的基本 特 征和 组合 规 律 ,便 抓 住 了辨 证 的核 心 和本质 。 证 现“ ” 要 ”不宜过 细 , 素 的确定应 遵循 约定 俗成 的原则 , 精 “ , 证 明 认为 以证 素辨别 为核心 的辨证 体系 , 具有继 承性 、 整体性 , 整合 、 确规定各证素 的特征及 相互 间的重叠涵盖关 系 , 所有 汪素都必 须 包 容 、 盖 了 以 往 诸 种 辨 证 方 法 的 实 质 内 容 , 灵 活 地 辨 别 处 理 涵 能 符合脏象 、 因 、 病 病机等 中医学 的基本理论 , 莆中医辨证 的内在 各种临床证候 , 尊 克服 了以往古 今诸法混用 、 概念欠确切 、 内容不 完 规律与特点 , 符合建立辨证统一 体系 的要 求 J 一 。 整 , 至相互矛盾 、 杂的弊端 ’’ 。 甚 错 J 3 证 素 及 证 素 辨 证 具 体 内容 的 研 究 6 证 素 与 实 验 指 标 的相 关 性 的研 究 朱 文 锋 等 对 古 今 医 家 所 提 出 的 约 10项 具 体 证 素 概 念 2 证 素 辨 证 提 出 以后 , 少 学 者 进 行 了证 素 与 实 验 指 标 的相 关 不 进行分析辨别 , 选 出 5 筛 0项 共 性 证 素 , : 位 证 素 1 即 病 9项 : 、 心 神 性 的研究 。杨丽蓉 等 探讨 了中医证 素 与血液 、 肾功能 之 间的
最新中医辩病辩证依据(精品课件)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一、喘证:1、患者以“--”入院,当属中医“喘证”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临床病证。
患者长期接触煤尘,损伤肺气,肺气失于充养,肺之气阴不足,易受外邪,感受外协,外邪入里化热,邪热壅肺,灼津成痰,痰热郁遏肺气,肃降无权,故见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粘稠色黄,痰热郁蒸,故见身热。
肺气失于宣发肃降,肺气上逆而见咳嗽,舌红、苔黄,脉滑数亦为痰热蕴肺之证。
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痰热蕴肺辩证范畴,病性属虚实夹杂,病位在肺,患者因肺气亏虚,易反复发病,预后不佳。
2、患者以“——”入院,属于中医“喘证”辨病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患者年过半百,其气已衰,肺气亏虚,气失摄纳,故喘憋。
舌淡、苔白,脉沉弱亦为肾虚之症,肾气亏虚而见下肢水肿,纵贯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肺肾亏虚辩证范畴,病性属虚证,病位在肺肾,反复发病,当疗效差.3、患者以“—-”入院,故属中医“喘证”辨病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患者因感受风寒,邪袭于肺,外闭皮毛,内遏肺气,肺卫为外邪所伤,肺气不得宣降,气机壅阻,上逆做喘,故见喘息,肺气不降故见喘嗽,寒为阴邪,其主收引,致毛窍收缩,腠理闭塞,故见恶寒发热,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滑,脉浮紧均为风寒雍肺之象,病性属实,病位在肺,预后良好。
喘证辩证依据(实喘、虚喘):1、风寒袭肺:辨病辨证依据:风寒上受,内合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故喘咳气逆,胸部闷胀。
寒邪伤肺,凝液成痰,则痰多稀薄色白。
风寒束表,皮毛闭塞,故见恶寒、头痛、无汗等表寒证。
苔薄白而滑,脉浮紧亦为风寒在表之征。
病因为风寒袭肺。
病机为重感风寒,邪袭于肺,内则壅遏肺气,外则郁闭皮毛,肺卫为邪所伤,肺气不得宣畅。
证素辩证歌诀
1 辨证总诀病证诊断两大类,二者相关又有异。
病乃全程基本律,重在特殊因症机。
证为整体反应态,邪正因果现时期。
语释:病名、证名是对疾病本质的判断,二者均属诊断,但认识角度有所不同。
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病理概括,突出病变的特殊病因、病机、病候与全过程的演变规律。
证是对疾病某阶段机体整体反应状态所作的病理概括,突出现阶段邪正相争的整体反应状态。
辨证论治是特点,临床诊疗显优势。
辨证要以症为据,从症辨证不能易。
信息必须全而准,理论指导为根基。
语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对于复杂性、多因素、疑难性疾病的诊疗,灵活实现个体化诊疗,对于亚健康状态的处理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辨证必须遵循/ 以症为据, 从症辨证的原则, 而不能先定证型, 再套症状。
病理信息的全面、完整、准确、规范,是辨证的基础。
按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才能准确辨证。
以往辨证有八法,不同时代医家立。
八纲辨证分阴阳,寒热虚实及表里。
六淫虫疫辨病因,气血津液乱正气。
语释:以往已形成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8种辨证方法,是在不同时代、由不同的医家创立的。
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用表里区分病位,用寒热虚实归类病变的性质,而阴阳为归类的总纲。
辨风、寒、暑、湿、燥、火,以及疫毒、虫积等,称为病因辨证。
气、血、阴、阳、津液虚,气滞、血瘀、痰饮等,主要指正气的亏虚或紊乱,称气血津液辨证。
三阳三阴称六经,创于东汉仲景师。
卫气营血四层次,诊治温病叶天士。
鞠通类证列三焦,经络辨证内经始。
语释:东汉张仲景将/伤寒类疾病的演变,归纳为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等6类证候,称为六经辨证。
清代叶天士将外感温热病的演变,区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4个层次和阶段。
清代吴鞠通又综合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的内容,将外感病变归纳为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三大类。
证素组合快速辨证秒杀法
※证素组合快速辨证秒杀法
一、虚证:分四类定五位
1、四类:气、血、阴、阳
2、定五位
3、四个基本虚证和五脏定位主证加以临床组合,便于舍繁从简,相对精确:如心的虚证
二、实证分八大纲目:淫、痰、饮、湿、滞、瘀、食、虫——其中以淫、痰、瘀、滞为主
1、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以风、寒、火为主
【其中】六淫——以风、寒、火为主
(1)风分内外
(2)寒分内外
(3)火分内外:火邪也有内外之别,温、热、火三者同性,仅轻重程度及病位不同。
4、痰
5、饮:多为局部,关系脾胃,因部位分四类
6、湿:指内湿,大多热化,少数寒化。
大多停于中下焦
中焦称脾胃湿热或肝胆湿热,下焦称大肠湿热、膀胱湿热、肝胆湿热证7、滞:分气滞和气逆
8、瘀:瘀血
9、食:食阻,停于胃脘,主证:苔厚腻,脉滑实,脘腹胀痛拒按,厌食嗳腐。
10、虫:虫积,五斑显露,绕脐阵痛,异食纳差,面黄肌瘦,夜眠磨牙。
朱文峰证素辨证学计算方式
朱文峰证素辨证学计算方式
(最新版)
目录
1.朱文峰及其证素辨证学
2.证素辨证学的计算方式
3.结论
正文
朱文峰是一位著名的中医学者,他在中医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的证素辨证学理论,是中医学术界的重要成果之一。
证素辨证学是朱文峰创立的一种全新的中医辨证方法。
它通过对病人的证候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找出疾病的本质,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
证素辨证学的核心理念是“证候是疾病的本质”,这一理念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证素辨证学的计算方式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首先,对病人的证候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这包括病人的主诉、症状、体征等方面。
其次,根据病人的证候,确定其证素。
证素是证候的核心,是疾病的本质。
确定证素是证素辨证学的关键步骤。
然后,根据证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这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方式。
最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如果治疗效果好,说明证素辨证学的计算方式准确;如果治疗效果不好,需要重新对证候进行分析,重新确定证素。
证素辨证学的计算方式,为中医学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有效的疾病诊
断和治疗方法。
它将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得中医学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总的来说,朱文峰的证素辨证学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主次症辨证与证素辨证的比较与思考
中医主次症辨证与证素辨证的比较与思考中医的魅力,真的是“越学越觉得有意思”。
说到辨证施治,大家一般都会想起中医师捏着下巴认真思考的样子。
这其中,主次症辨证和证素辨证就像是两种不同的“看病角度”,各有千秋,搞清楚了,治疗方法才能更准确,更有效。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两种辨证方式,顺便轻松一点,咱们讲点“细节”也能懂的“玄机”。
首先说说什么叫主次症辨证。
简单来说,就是你去看病的时候,医生根据你最明显、最突出的症状来判断你的“病根”。
举个例子吧,就像是你去外面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痛得不行,医生看到你膝盖痛,那就是主症。
其他比如头晕或者胃不舒服的,虽然也有症状,但不够“抢眼”,只能算是次症。
看病就像是挑选主角和配角,主角是最显眼的那个,配角得稍微靠后点。
主次症辨证,就是这么一回事。
它的重点在于,你的主要症状能反映出病情的严重程度,医生就根据这些“主角症状”来决定治疗方案。
比如,膝盖痛得厉害,治疗就得从减轻疼痛开始,其他小问题,先放一放。
再说说证素辨证,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高大上,实际上它指的是更细致的辨证方式。
它不仅仅看你有啥症状,还得结合你的身体素质、体质特点、生活习惯,甚至你的性格脾气来判断。
就好比说,不同的人得了感冒,症状可能差不多,但“感冒的原因”却不完全一样。
有人是因为身体弱,抵抗力差才感冒的;也有的人因为天气变化太大,适应能力差,所以感冒了。
这个时候,证素辨证就会比较全面地考虑你的“底子”怎么样,不仅看你有哪些症状,还要分析你平时的体质和状态,是偏寒偏热,还是气血不足,或者湿气重等等。
就像我们说的,“病因千千万,症状不一定相同”。
这个方法更适合慢性病或者体质较差的人群。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开始想,究竟这两种辨证方式有什么不同呢?主次症辨证比较适合用来处理那些症状明显、病情急迫的病,比较直白、简单。
你一眼看过去,症状就是显而易见,抓住最显著的那一点,就能快速做出判断。
而证素辨证则适合慢性病患者,或者症状不太明显的情况,需要从“整体”入手,关注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2021《中医妇科学》证素诊断中关联规则的运用范文3
2021《中医妇科学》证素诊断中关联规则的运用范文 中医妇科专家在诊治妇科疾病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就蕴含着辨证诊断的思维和技巧。
利用现代先进的智能技术,同时结合统计分析等传统方法,从大量数据中挖掘有用的信息与知识,将为临床及科研提供宝贵的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选择权威的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作为案例来源,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分析妇科疾病证素之间以及症状与证素之间的关系,希冀为妇科临床诊察提供借鉴。
1文献资料来源 选择《中医妇科学》[1]教材中"辨证论治"部分涉及的证型及证候数据作为案例来源。
排除各病专论之后记载的医家临床医案。
2数据整理与分析方法 2.1证型名称规范以《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16751.2-1997)》为标准,依据证型名称同义词关系,对教材中的证型进行规范。
如将"肝肾亏损证"规范为"肝肾亏虚证". 2.2证素拆解以朱文锋编着的《证素辨证学》[2]中的53个证素为参考标准,同时结合证候表现将案例对应的证型拆解为证素。
如将"气血虚弱证"拆解为病性证素气虚、血虚。
2.3证候规范以朱文锋编着的《证素辨证学》中600余条症状、体征术语为主要参考标准,同时结合黎敬波主编的《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术语规范》中2138条症状和体征术语对教材中证候进行术语规范,如将"经期提前"规范为"月经提前". 2.4数据分析采用Excel建立妇科数据库,应用SpssCle-mentine12.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3证候、证素分类关联规则挖掘 3.1数据预处理数据挖掘过程中数据的质量是保证挖掘结果准确性至关重要的一步。
为此,在对教材的证型、证候进行术语规范的过程中,同时对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进行核查。
此外,拆解的证素需经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证研究基地专家的审核,把每个案例都用3个属性来描述,即证型、证素、证候,此处只列出3个辨证案例信息,如表1格式描述,其中"[]"之前为原文证候,之中为相应的规范术语,数字代表轻重程度,分别用1、2、3代表轻、中、重,未明确说明轻重程度则默认为中度而省略。
中医诊断学中的证素辨证法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与技巧
六经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证素辨证 法则适用于各种疾病的辨证,具有更广泛的 适用性。
02
证素辨证法在疾病诊断中应用
常见疾病证素分析
感冒
风寒、风热证素为主,表现为恶寒、发热、鼻塞等症 状。
咳嗽
风寒、风热、燥邪等证素导致肺气失宣,出现咳嗽、 咳痰等症状。
胃痛
寒邪、食积、气滞等证素导致胃气不和,表现为胃痛 、胃胀等症状。
防范措施
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提高辨证能力;全面收集患者信息,四诊合参;注重个体差异,因人制宜。
03
技巧与经验分享
提高辨证准确性方法
熟练掌握中医基础理论
深入理解中医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基础理论 ,为辨证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全面收集四诊信息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全面收集患者的症 状、体征等信息,避免遗漏。
05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证素辨证法在现代医学中应用前景
个性化医疗
证素辨证法强调个体差异,与现代医学个性化治疗理念相契合,有 望在精准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慢性病管理
针对慢性病病程长、病情复杂的特点,证素辨证法能够全面把握病 情,为慢性病管理提供有效手段。
预测与预防
通过证素辨证法判断疾病发展趋势和转归,有助于实现疾病的早期 预测和预防。
跨学科融合
加强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推 动证素辨证法的创新发展。
拓展应用领域
探索证素辨证法在健康管理、康复医学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推动中医诊断学国际化进程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推广中医诊 断学理念和方法,提高国际影响力。
建立国际标准
开展国际多中心研究
新的辨证“证素”症状判断指标研究
新的辨证“证素”症状判断指标研究
严石林;雍小嘉;陶怡;陈为;王浩中;沈宏春;许嗣立;郑秀丽;冯全生
【期刊名称】《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1(34)1
【摘要】在"证素辨证"思想的启迪下,从中医原创思维和传统辨证方法出发,以中医教材已被大家公认的症状体征为标准,制定新的准确、简洁、明了的辨证"证素"判断指标,使之更为规范、实用,该"证素"辨证指标分为病位证素、病因证素、病因证素、病势证素4个方面。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有效提高科研特别是临床的辨证水平。
【总页数】4页(P1-4)
【关键词】证素辨证;新证素;症状体征;判断指标
【作者】严石林;雍小嘉;陶怡;陈为;王浩中;沈宏春;许嗣立;郑秀丽;冯全生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
【相关文献】
1.证素及证素辨证研究的思考 [J], 李建超;彭俊;彭清华;黄惠勇;周小青
2.《伤寒论》三阳三阴病证的证素辨证研究 [J], 樊新荣
3.症状计量与证素辨证 [J], 梁昊;周小青;雷丽萍
4.基于证素辨证研究德化县颈椎病中医证候特点 [J], 蔡晓蕾; 苏志扬; 赖宏忠; 康文
婷; 曾清华; 陈能哲
5.证素及证素辨证的研究近况 [J], 唐亚平;姜瑞雪;樊新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668 ( 2011 ) 01000104 文章编号: 1004因、病性、病势 4 个大类,企望推动证素辨证这一 新的辨证方法的发展和完善,现分析如下。
1 1. 1
病位证素 共 20 个。 心 心悸、怔忡、心烦、心痛、胸闷、神昏、神识
。 经 过 多 年 的 研 究,
他总结性地提 出 基 本 证素 包括 病 位、 病性 两 大 类, 。 我们在 近 期 开展 的 对 “病 毒 性 肝炎 中医证 候 ” ( “十一五” 国 家 科技重 大 专 项 生物学技术平台 课题) 的研究中, 采 用朱 氏 的 53 个 证素, 对 收集 到的 1262 例临床 资料 进行 辨证 分 析, 发 现 朱 氏 证 素辨证存在下述问题: 首先,在分类方面,病性证 素包含的范围太 大, 且将传统 辨证中病 因、 病性、 病势的概念混为一谈,因而尚未被广大中医界同仁 认可。其次,用于判断证素的不少症状体征与中医 规范教材的论 述有一 定 差异, 不 便 于操 作 和 运 用。 再之,有部分指标如血寒、血热范围太窄,不如直 接用八纲辨证中的寒、热作为证素更为广泛; 有部 分证素如病位中的心脑证素,与中医传统表述存在 一定距离。 为此,本课题组成员经过认真研究,在参照朱 氏证素辨证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并参照中医 教材相关内容,对证素的分类和判断证素的症状体 征进行修订, 确定 设 立 证素 52 个, 分 为病 位、 病
严石林 雍小嘉 陶怡 陈为 王 浩中 沈 宏春 许嗣立 郑秀 丽 冯 全生
( 成都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 )
要: 在 “证素辨证” 思想的启迪下, 从中医原创思维和传统辨证方法出发, 以中医教材 已被大 家公认的症状体征为标准,制定新的准确、简洁、明了的辨证 “证素 ” 判断指标, 使之更 为 规 范、 实用, 摘 该 “证素” 辨证指标分为病位证素、 病因 证素、 病因 证素、 病势 证素 4 个 方 面。 具有较 强的 针对性 和 可 操作性,能有效提高科研特别是临床的辨证水平。 关键词: 证素辨证; 新证素; 症状体征; 判断指标 中图分类号: R241 文献标识码: A 著名诊断学家朱文锋教授最早提出创立以 “证素” 为核心的新辨证体 系 的主 张。 他认 为 通 过 症状体征的辨识而获得证素,又通过证素的归纳而 确定 病 位 和 病性, 进而获得 证 名诊 断, 故称 “证 素” 是辨 证 的 核 心 和 关 键 共 53 项
2011 年 3 月第 34 卷第 1 期 Mar. 2011 ,Vol. 34 ,No. 1 1期 第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证素” 严石林Journal·
重大课题专栏
新的辨证 “ 证素 ” 症状判断指标研究
020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NO. 30873237 ) 基金项目: 十一五”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 NO. 2009ZX10005作者简介: 严石林,男,1943 年生;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 脏腑病机及辨证规律研究。
· 2·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年第 34 卷
湿、外 阴 瘙 痒、 带 下 黄 稠、 月 经 不 调、 苔 白、 苔 黄、舌红、脉弦。 1. 5 肾 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听力减退、齿摇、脱 发、阳痿、遗精、滑精、早泄、精少不育、经闭不 孕、胎动易 滑、 带 下 清 稀、 月 经 淋漓、 气 短 而 喘、 水肿、 生 长 发 育 迟 缓、 早 衰、 尿 少、 尿 清 长、 尿 频、遗尿、夜尿频多、余沥不尽、五更泄泻、完谷 不化、久泻、脉沉。 1. 6 胃 胃脘不适、 胃脘 疼痛、 胃脘 胀 满、 胃脘嘈杂、 胃脘灼热、食后痞胀、得食痛缓、嗳气、呃逆、恶 心、呕吐、食少、不 欲 食、 嗳腐吞 酸、 多 食易 饥、 饥不欲食、胃中水声。 1. 7 胆 胆怯、易惊、身黄、目黄、面黄、口苦、右上 腹痛、厌油。 1. 8 1. 9 小肠 腹胀、腹痛、肠鸣、矢气、腹泻、便溏。 大肠 腹胀、腹痛、 便 下 脓 血、 肛 门 灼 热、 排 便 不 爽、腹泻、便秘、便血。 1. 10 膀胱 小腹 胀 满、 小 腹 疼 痛、 小 腹 包 块、 尿 闭、 尿 痛、尿频、尿急、余沥不尽、小便失禁、遗尿、尿 血、尿石。 1. 11 胞宫 小腹胀痛、 小 腹 包 块、 月 经 夹块、 经 色 紫黯、 经行不畅、月经提前、月经推迟、月经错乱、阴道 流血、月 经 深 红、 月 经 量 多、 月 经 量 少、 经 期 延 长、痛经、闭经、崩漏、白带、黄带、赤带。 1. 12 浊。 1. 13 头颈 头大、 头 小、 囟 填、 囟 陷、 解 颅、 发 黄、 发 白、脱发、瘿瘤、瘰疬、项强、项软。 1. 14 胸膈 胸痛、胸 闷、 胸 胁 胀 痛、 胁 肋 胀 痛、 胸 骨 后 痛、气道梗塞、气短、气喘、心悸。 1. 15 胃脘 胃脘胀满、 胃脘 疼痛、 胃脘痞 塞、 胃脘 不 适、 胃脘包块、打呃、恶心、呕逆。 精室 精少、精冷、死精、不育、精液带血、尿道白
错乱、失眠、多梦、健忘、口苦、舌疮、舌痛、舌 尖红、脉结、脉代、脉促。 1. 2 肺 咳嗽、咯痰、咽喉疼痛、咽喉发痒、胸闷、胸 痛、气 短、 气 喘、 哮 鸣、 鼻 塞、 喷 嚏、 清 涕、 浊 涕、声音嘶哑、喉间痰鸣、鼻翼煽动、水肿。 1. 3 脾 腹 胀、 腹痛、 纳 差、 食 少、 口 淡无味、 口 甜、 肢体困 重、 面 白、 面 色 萎 黄、 慢 性 出 血、 内 脏 下 垂、水肿、腹水、 肠 鸣、 便 溏、 久泻、 完 谷 不 化、 苔白、舌淡红、齿印舌、脉缓。 1. 4 肝 头晕、眼花、耳鸣、胸胁胀痛、乳房胀痛、少 腹胀痛、巅顶 痛、 视 力 减弱、 视 物 模 糊、 眼 干 涩、 羞明畏光、面红、面青、面黄、目黄、身黄、情志 抑郁、烦躁、易怒、 善太 息、 失眠、 多 梦、 口 苦、 肢体麻木、四肢抽搐、肢体震颤、肌肉瞤动、口眼 歪斜、舌体 歪斜、 手 足 蠕 动、 睾 丸 疼 痛、 阴 囊 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