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问题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及对策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及对策摘要:为保护珍贵的生物资源,需要加强对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措施。
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的问题,提出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公众意识、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创新保护区管理机制以及鼓励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等对策。
这些对策旨在推动保护区建设的进展,促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生态系统和社区的双重效益。
关键词: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人类活动;气候变化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资源开发活动的不断扩张,野生动植物和其栖息地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区的建设和有效管理显得尤为紧迫。
因此,通过本文的研究,为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见解。
一、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现状(一)全球野生动植物保护现状受人类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城市化、农业扩张等活动的驱动,导致了大量自然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使更多的野生动物处于濒危状态,全球野生动植物保护现状异常严峻[1]。
其生物多样性损失、栖息地破碎化、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和过度狩猎等问题对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据估计,全球有100万个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二)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正在被破坏,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有限。
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和珊瑚礁等自然生态系统是野生动植物的关键生境,为它们提供了食物、水源和栖息地,同时也是它们进行繁殖和抚育后代的场所。
然而,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改变给野生动植物带来了威胁。
这些威胁不仅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还会扰乱它们的正常生活和繁衍生息。
(三)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生态环境部根据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持续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并发布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的监管试点工作。
我国自然保护地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和思考

资政群议ZIZHENGQUNYI团 结2019.02我国自然保护地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和思考◎朱源一、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现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自然保护地定义为经由法律或其他有效方式认可、承诺和管理,以实现对自然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和文化价值的长期保护,具有明确界定的地理空间。
根据这一定义,具有自然保护地特征的区域,在我国有多种类型,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
为更好地促进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发展,目前我国在进行三方面的变革。
一是划定生态红线。
根据原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印发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生态 、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生 多 护、水 保 、风 、生态 定等 的生态区域,以及水 、土地沙化、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
展国家公园的建设。
2017年,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化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区、风景胜区、文化自然 、地质公园、森林公 园等的体制,研究科学的类标准,理 类自然保护地关系,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进行管理机构的整合。
2018年,国务院组建了国家林业和,国家公园管理局牌子,为我国自然保护地团结2019.02 ZIZHENGQUNYI资政群议体系的统一管理机构。
2019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 次会议提出,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创新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机制,实 施自然保护地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区管控,把具有国家代表性的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纳人国家公园体系,实行严格保护,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 体、自然保护区为 、自然公园为补充的 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
,我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人了新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将成为调整发展的方向。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而设立的特殊区域。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并不尽如人意。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1. 人为干扰过大自然保护区内存在着一些不法砍伐和捕杀野生动植物的行为,严重危害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一些自然保护区周边的村民也存在非法狩猎和非法采伐行为,给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2. 管理薄弱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着管理薄弱的问题,缺乏专业的保护人员,缺乏专门的科研力量,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不到位,导致了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
3. 保护政策不够完善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管理政策制定不够科学,监督执法不力,导致了保护工作效果不佳。
1. 加大宣传力度应该加大对公众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促进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
2. 完善管理体制应该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投入,提高管理效率。
3. 增加保护资金应该增加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资金,保障自然保护区的正常运转。
4. 强化法律法规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监督执法制度,提高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保护自然资源的合法权益。
5. 加强团队建设应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团队的建设,提高管理团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管理能力,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6. 加强科学研究应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力量,加强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7. 增加保护区表现力应该增加保护区的表现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和理解,形成社会监督的合力。
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生态系统逐渐恶化的当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只有通过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力度,共同推动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842023.10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刘晓东(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河北 蔚县 075700)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自然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了出来。
构建自然保护区并强化管理力度能够更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生物多样性。
为此,本文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1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问题分析1.1 专业管理人才不足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者均由政府部门派遣,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的了解并不全面,且国内大部分自然保护区在西部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与其他地区相比,环境问题愈发严重,这就要求管理工作者需要具备更高的水平和素质,以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然而,由于工作环境相对恶劣,专业性人才较为稀缺,常规管理工作内容多且复杂,使得管理工作者很难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提升个人职业素养。
1.2 管理模式有待改进国内大部分自然保护区采用的是粗放式管理。
事业单位负责管理自然保护区,受企业化运营模式的影响,自然保护区逐渐变成了当地政府的获利渠道。
少数基层管理企业在管理中未遵循管理规定要求,相关工作者的思想落后,直接影响了管理质量。
1.3 经费投入不到位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需在人才引进、科学研究、广告宣传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政策,但经费问题仍相对明显,尤其是经费管理,始终沿用粗放管理模式,直接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管理质量,制约其可持续发展。
2 强化自然保护区管理对策2.1 管理模式的创新化国内自然保护区的类别繁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建设大量项目,项目建设、运营期间会影响生物多样性,为此应以保护区类型及项目性质为依据,根据当地情况和生态保护要求,在经费管理与监督机制方面进行调整,构建适应当地特色的自然保护区以及相应的管理模式,全面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相关部门要根据法律法规对保护区进行适当的商业开发,在为游客提供旅游资源的同时,一定要保证保护区的管理、经营工作能够协调开展。
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重点问题与应对策略

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重点问题与应对策略一、引言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自然保护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重点问题。
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长期稳定运行,本文将分析这些关键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重点问题1. 选址问题自然保护区的选址是关键环节,需要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保护。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选址不当的问题,导致保护区不能充分发挥其生态保护作用。
2. 资金问题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和维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资金不足的问题,导致保护区建设不完善,影响其功能的发挥。
3. 社区参与问题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参与对于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社区参与不足的问题,导致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不能充分满足社区的需求。
4. 资源利用问题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利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合理利用资源可以促进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但过度利用会导致生态破坏。
三、应对策略1. 选址策略在自然保护区选址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保护,进行科学评估和规划。
可以采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对选址区域进行综合分析,确保选址的合理性。
2. 资金策略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支持,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和企业投资。
可以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以及建立专项基金等方式,确保保护区建设、管理和维护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
3. 社区参与策略加强与周边社区的沟通与合作,充分尊重和发挥社区的主体作用。
可以建立社区共管委员会,让社区参与到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中来,使保护区的发展更加符合社区的需求。
4. 资源利用策略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规划,明确可利用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利用方式。
可以采用生态旅游、可持续农业等方式,合理利用资源,促进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稀物种、维护生态平衡而设立的区域,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监管力度不够、科研与保护的脱节以及社会参与度不高等。
管理体制不完善是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主体是自然资源部,但在实际操作中,各级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环保组织等都参与导致管理体制不够科学、规范,难以形成有效的统一行动。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自然保护区管理发展的另一大问题。
目前,虽然国家对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投入有所增加,但仍然不足以满足保护区的基本需求。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而当前的资金投入仍然存在不均衡、不稳定的问题。
监管力度不够也是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一个难题。
监管力度不够导致自然保护区的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科研与保护的脱节也是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一个问题。
科研与保护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
但在实际操作中,科研与保护往往脱节,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保护行动,保护的需求和科研的发展不能有效衔接,导致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效果不佳。
社会参与度不高也是制约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自然保护区涉及到大量的利益相关方,包括当地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
但目前社会参与度不高,导致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保护效果不明显。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可持续发展建议:一、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其他相关机构的职责。
二、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支持力度,保证保护区基本建设和日常管理的经费需求。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近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已开始逐渐进入成熟期,但在管理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多部门重叠管理、人员不足、法律监管不力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已对保护区的生态效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寻找对策。
1. 多部门重叠管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包括林业、水利、国土、环境等相关部门。
不同部门之间的重叠管理,导致在具体管理时,难以完全标准执行。
如一些山区的保护区中,因由不同部门管理,道路施工和矿业开采等环境影响极大的行为往往擅自进行,影响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解决方案:建立自然保护区管理协调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优化运作流程,严格遵守标准规定,避免多部门决策不一致、管理混乱等情况发生。
2. 人员不足因经费限制和环保意识普及程度不佳等因素,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往往缺乏足够的管理人员,尤其在某些偏远山区,保护区的管理更加困难。
解决方案:通过政府投入、引导和扶持等渠道,提高自然保护区员工的工资待遇、增加保护区管理经费,以吸引优秀、专业而又热爱生态环境的工作人员,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保障。
3. 法律监管不力部分自然保护区具备重要生态功能,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管,一些非法活动难以被及时查处。
保护区内油气、煤矿开采、侵占土地等违法行为持续发生,严重威胁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解决方案:从机制和法律方面加强自然保护区的法律监管。
必须建立起严格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指导性文件以及配套保护制度和惩处措施,使违法行为不能得逞;同时,建立起一个相对统一的监管机制,协调各方面办理相应事宜,形成足够的压力,将保护区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4. 宣传不足自然保护区的宣传工作相对薄弱,导致公众对保护区的理解和重要价值认识程度不高,部分地区甚至未能真正意识到对生态破坏造成的严重后果。
这对于保护区本身与相关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应引起高度重视。
自然保护区管理面临哪些困境

自然保护区管理面临哪些困境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而设立的特殊区域。
然而,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困境,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和可持续发展。
资金短缺是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难题。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维护、科研监测以及人员培训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但目前,许多保护区的资金来源有限,主要依赖政府拨款,社会资金的投入相对较少。
这导致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比如道路、通讯、监测设备等不完善,难以满足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
同时,资金不足也限制了科研工作的开展,无法对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和物种进行深入研究,难以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策略。
管理体制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些自然保护区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情况。
例如,林业、环保、农业等多个部门都可能参与管理,导致权力分散,协调困难,工作效率低下。
而且,不同部门之间的管理标准和目标可能存在差异,在政策执行上容易出现冲突和矛盾,影响了保护工作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人员不足且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是又一困境。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需要具备生态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
但现实中,许多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繁重的保护任务。
同时,部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机会,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保护工作需求。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土地权属问题也给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带来了困扰。
在一些地区,自然保护区内的土地权属复杂,存在着集体土地、国有土地以及个人承包土地等多种形式。
由于土地权属不清,在实施保护措施时,容易引发与当地居民的矛盾和纠纷。
例如,限制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可能会导致他们的经济利益受损,从而对保护工作产生抵触情绪。
社区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是不容忽视的。
自然保护区周边的社区居民往往依赖自然资源为生,如采药、放牧、伐木等。
而自然保护区的设立限制了他们的传统生产方式,导致部分居民生活困难。
自然保护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自然保护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摘要: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保障和最有效措施。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仍然不能忽视。
本文在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规划;管理;问题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为了保护自然资源,遏制生物多样性的消失,我国建立了完整的自然保护区体系。
保护区的成立对生态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其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但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我国部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在操作以及政策方面存在较多缺陷。
另外,由于管理模式及管理理念的落后,导致保护区在建设管理中出现较多问题。
一、自然保护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一)协调职能机构缺乏自然保护区相关法规制度都是在高度行政指令下建立的,带有普遍性,并没有对具体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和社区需要实现兼顾,这势必要造成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区群众诉求之间的不和谐。
如果当地经济受到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制约,社区群众生活受到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影响,就需要有正常渠道反映协调,但目前全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还不具有这样的协调机构。
保护区、社区、主管部门、当地政府、经营部门之间很容易出现排斥和冲突,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协调,势必要给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管理资金支撑不足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
由于自然保护区大多处于偏远山区,当地经济并不发达,地方政府资金投入存在困难。
如果政府不能多渠道筹措管理资金,很多正常管理都难以维持。
森林防火、珍稀动物救助、公安装备、科研经费等都需要资金支持。
为了自养,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不得不开展名种经营,管理和建设自然被忽视,也会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正常开展。
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现状及问题与对策

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现状及问题与对策摘要: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中国不断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并投入了大量资源,为确保自然保护区的高质量开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森林资源是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自然生态系统、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各种利益因素的驱动下,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资源的各种人为破坏不断增加,包括各种森林资源的大量砍伐,导致大量森林资源消失,无法跟上后续配套种植,这将对自然保护区产生直接影响,不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会削弱自然保护区的价值作用,因此,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切实做好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现状;问题;对策1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控制环境退化,必须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保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生态系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在建立自然保护区的过程中,要增加生物多样性,科学保护,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发展,遵守环境规律,保证环境不退化和可持续发展。
2 森林在自然保护区中的重要性在森林资源开发过程中,自然资源的破坏必然会影响森林资源的利用。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和森林资源可以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植物,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因此,减少环境退化最重要的作用是加强生态文明的结构。
各部门、各委员会要制定有效的自然保护区战略管理规划,维护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实施科学的濒危物种保护措施,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促进有效的环境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加强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提高自然资源的经济效益。
发生自然灾害时,旅游项目不宜建在自然保护区附近。
通过科学保护森林资源,建设自然公园,了解植物的生活规律,提高人类的安全意识,使自然保护区内种植的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可以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
3 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森林资源经营方式不完善,经营方式不科学。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都设立了各种森林管理部门,形成了森林经营的基础。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问题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一、自然保护区发展概况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56年,至今已有50 a的历史,特别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迅速增加,类型逐渐丰富。
与此同时,我国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先后颁布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发布实施了《中国生物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年—2010年)》,组织编制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同时,国家先后批准加入了包括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华盛顿公约)、《关于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和《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拉姆萨公约)在内的20项以上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国际公约和条约,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生效和实施,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资源和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加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和突出,自然保护区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二、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分析及其存在的问题1、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1.1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初具规模今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数量上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根据国家环保局2010年环境年报初步统计,截至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达到2531个,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5.2%。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达到323个,并有26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生物圈自然保护网”,30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虽然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但不管是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面积上,都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
自然保护区建设面临哪些难题

自然保护区建设面临哪些难题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贵的生态资源、珍稀的野生动植物以及独特的自然景观而设立的特殊区域。
然而,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难题。
资金短缺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建设和维护一个自然保护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土地购置、基础设施建设、人员配备、科研监测以及日常的管理和保护工作等。
但很多时候,政府的财政拨款有限,难以满足保护区的实际需求。
这导致保护区的设施陈旧、设备老化,工作人员待遇低,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从而影响了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土地权属问题也是一大困扰。
在一些地区,自然保护区内的土地权属复杂,可能存在集体土地、国有土地以及私人土地等多种形式。
这使得在进行保护措施的实施时,容易引发与当地居民或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冲突。
例如,一些居民可能依赖保护区内的土地进行耕种、放牧或采集等活动,当这些活动受到限制时,他们可能会对保护区的建设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出现破坏保护区的行为。
再者,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不同的保护区可能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如林业、环保、农业等,这容易导致管理职责不清、权力交叉、协调困难等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出现多头管理、推诿责任的情况,使得保护工作难以高效进行。
同时,人类活动的干扰也是不容忽视的难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保护区周边的开发建设不断增加,如道路修建、旅游开发、工矿企业的建设等。
这些活动不仅会破坏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还会带来噪音、污染等问题,影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
此外,非法的采伐、狩猎、捕捞等行为也时有发生,给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另外,科学研究和监测能力不足也制约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要有效地保护自然保护区,需要对区内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生态过程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监测。
但目前,很多保护区缺乏专业的科研人员和先进的监测设备,难以获取准确、全面的生态数据,无法为保护决策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公众的环保意识相对薄弱。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我国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而设立的特殊区域。
自然保护区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矛盾、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短缺、监管执法不到位等等。
本文将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探讨。
一、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矛盾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一方面,自然保护区内存在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林木资源等,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如何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之间做出平衡,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策探讨:加强规划引导和管理。
在自然保护区内科学绘制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明确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范围和方式,避免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大对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的监督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依法处理。
二、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管理体制相对分散,信息不畅通,导致管理效率不高,监管执法不到位。
一些地方自然保护区设立不合理,交叉重叠,管理职责不清晰,也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
对策探讨:优化管理体制。
应当建立统一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和权限,统一规划编制、资源配置、监测评估等管理工作。
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与沟通,促进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效率。
三、资金短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来源不足,资金短缺是一大问题。
造成资金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公益属性,缺乏直接经济回报,难以吸引投资;二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足,难以支撑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对策探讨:多渠道筹集资金。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探讨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探讨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而划定的特定区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资源保障不足、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生态环境恶化等。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就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进行探讨。
一、管理体制创新当前,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着诸多管理体制上的问题,如监管不力、责任不清等。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需要进行管理体制创新。
需要明确国家、地方和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管理责任,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
应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者的监督和考核机制,激励其履行职责,提高管理效率。
还应强化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专业化和条块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二、加强资源保障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需要保障其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
应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财政投入,提高保护区的资金保障能力。
应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物资保障,保障其正常运作和管理。
应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引进,提高其保护区管理水平。
三、加强科学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需要科学保护,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
应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内物种的监测和保护,保障其生存环境。
应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减少人为干扰,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应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内的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加强宣传教育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需要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加强资源保障、加强科学保护和加强宣传教育。
相信在政府、社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一定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
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自然保护区是为了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景观和保护自然资源而设立的特定区域。
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其有效保护和管理。
本文将就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资金不足。
自然保护区需要进行巡护、栖息地修复、管理设施建设等工作,需要大量的投入。
由于财政预算有限,自然保护区的经费往往不足以支持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
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人员不足。
自然保护区管理需要专业的保护人员进行巡护、监测和保护工作。
由于人员不足,导致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效率低下,甚至出现了违法乱捕、盗猎等现象,严重影响了自然环境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内的资源开发、游客活动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不规范的开发、过度的游客活动会破坏自然景观、扰乱野生动物的生活,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应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财政投入,增加保护区的运营经费,确保保护区的正常运行。
除了政府的财政投入,还可探索多种形式的资金筹集,如发展生态旅游,引进环保项目等,增加自然保护区的收入来源。
应加强自然保护区的人员建设。
政府应增加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的配备,为自然保护区内的巡护、监测和保护等工作提供更多的人力支持。
还可以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等渠道招聘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
应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管理规定,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内资源开发和游客活动的监督管理,杜绝违法开发和游客活动。
加强对盗猎、违法捕捞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
另外, 可以积极推动自然保护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享,共同推动整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应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基层反映:自然保护区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

基层反映:自然保护区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点击查看更多:基层反映类信息大汇总今天,的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自然保护区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存在问题:一是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不容乐观。
本地区自然保护区都处于亚洲内陆荒漠区东部边缘的草原和荒漠过渡带生态环境脆弱。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们忽视生态规律,只注重利用,不注意保护致使保护区内生态环境条件恶化,干旱、沙化现象加重,沙尘暴频繁,保护区内主要保护对象自然繁育速度慢,种群更新较差,毒草、杂草增加。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较差。
三个保护区都属于省级自然保护区,上级部门对保护区均没有专项资金投入,市内尚未安排保护区专项建设经费,对于编报保护区规划、进行国家项目争取、日常管护、宣传教育等工作都是靠借贷个人资金来维持,严重阻碍保护区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是部分干部群众对保护区的深远历史意义理解不深、认识模糊。
部分干部群众对自然保护区的概念模糊不清,不知道我们的自然保护区为何而设、自然保护区保护什么、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有何意义。
对策建议:一是加强自然保护区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公众自觉参与生态保护。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以开辟专栏的形式大力宣传国家设立保护区的伟大历史意义,真正把保护区的建设和管护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是争取国家投资,做好各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相关工作。
要全面的对自然保护区重新进行实地踏勘界定,调查动植物资源状况,明确四至界线,划分管理区域,完成总体规划工作。
要积极配合政府完成保护区人口转移工作,要把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项工作摆上日程,努力申报。
三是加大保护区的科研投入,改变传统生产方式。
要在各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实施生态移民,禁牧围封,为保护区自然恢复创造有利的条件。
要完善各保护区科研中心的工作,投入科研经费,加强科研人员队伍建设,每年对保护区做出有效的生态监测。
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调查报告一、引言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而设立的特殊区域。
本报告旨在对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为进一步推动自然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二、背景介绍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是国家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保护区的分类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其他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科研、宣传教育等。
三、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分析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截至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一系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涵盖了陆地生态、海洋生态、湿地等多个生态系统类型。
这些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不仅起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还为科学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 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各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保护区网络,更好地保护了各地独特的生态资源和自然景观。
同时,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 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除了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我国还建立了许多其他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如市级、县级自然保护区等。
这些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存在管理权限不清晰、职责不明确等问题,导致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不够规范和高效。
2. 自然保护区建设投入不足。
尽管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给予了一定的经济支持,但在实际操作中,资金仍然面临不足的情况,制约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进程。
3. 部分自然保护区存在资源利用过度的问题。
一些地方在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着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资源的现象,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五、建议与展望1. 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
明确管理权限和职责,强化保护区的法制建设,提高管理效能。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摘要】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体制不完善、监督不到位、资源配置不足、社会参与度低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监督机制,增加资源投入,并提高社会参与度。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才能更好地保护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和意识也至关重要。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有效的措施出台,进一步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共同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监督、资源配置、社会参与、宣传教育、改革、投入、结论、对策、问题意义、背景介绍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引言我国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稀物种、维护生态平衡而设立的特殊区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的自然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压力,各类生物栖息地受到破坏和破坏。
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严峻挑战。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目前,自然保护区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存在管理缺位、职责不清等问题,导致管理不到位。
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自然保护区的监督主要依赖于政府部门,但是监督效果有限,难以有效保护自然资源。
资源配置不足。
自然保护区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来进行管理和保护工作,但是现实情况是资源有限,导致管理难度加大。
社会参与度低。
社会公众对于自然保护区的了解和参与度不高,缺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导致保护工作的难度增加。
以上就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背景介绍。
接下来将围绕管理体制问题、监督不到位、资源配置不足、社会参与度低以及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展开讨论。
1.2 问题意义自然保护区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1. 资金短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管理人员的工资、设施设备的购置和维护等。
由于资金短缺,许多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无法有效展开,导致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面临威胁。
2. 人员不足: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包括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专家等。
由于人员不足,许多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有效保护和管理保护区。
3. 治理体系不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包括环境保护部门、林业部门等。
由于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不清晰,导致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重叠和冲突的问题,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4. 监管不力:自然保护区的监管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由于监管力度不够,许多自然保护区存在非法砍伐、偷猎等行为,导致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1.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增加对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投入,确保管理和维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可以引入社会资本,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提升保护区的管理水平。
2. 培养专业人才:政府应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培训力度,提升其专业知识和技能。
可以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引进更多的专业人才参与保护区的管理工作。
3. 建立协调机制:政府应建立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和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可以成立跨部门的联合工作组,加强沟通和协调,推动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整体协同发展。
4. 加强监管力度:政府应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管力度,加强巡查和巡逻,发现和制止非法活动。
可以建立举报制度,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保护区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资金短缺、人员不足、治理体系不完善和监管不力等方面。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建立协调机制和加强监管力度等对策,推动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我国自然保护区作为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在保护我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围绕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 自然保护区边界管理不严格。
一些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并不明确,或者存在违规建设现象。
一些自然保护区边界管理松懈,导致非法开发和破坏现象频发。
2. 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恢复不彻底。
一些自然保护区内曾经存在严重的破坏现象,尽管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恢复工作,但仍存在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恢复不彻底的问题。
3. 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各地区之间的管理标准和政策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管理工作难以统一和协调。
4. 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一些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虽然工作勤奋,但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有效应对复杂的生态环境管理问题。
5. 自然保护区内部治理薄弱。
一些自然保护区内部的治理机制薄弱,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管理体系,导致一些地方性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二、对策探讨1. 加强自然保护区边界管理。
应当加强自然保护区的边界管理工作,严格界定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
对于违规建设和非法开发现象,应严厉打击,维护自然保护区的完整和纯净。
2. 加大生态恢复力度。
应当加大对于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的恢复力度,采取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确保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持续发展。
5. 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内部治理机制。
应当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的内部治理机制,完善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加强对于自然保护区内部发展问题的管理和控制。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只有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提高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维护我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一、自然保护区发展概况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56年,至今已有50 a的历史,特别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迅速增加,类型逐渐丰富。
与此同时,我国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先后颁布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发布实施了《中国生物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年—2010年)》,组织编制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同时,国家先后批准加入了包括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华盛顿公约)、《关于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和《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拉姆萨公约)在内的20项以上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国际公约和条约,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生效和实施,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资源和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加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和突出,自然保护区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二、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分析及其存在的问题1、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1.1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初具规模今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数量上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根据国家环保局2010年环境年报初步统计,截至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达到2531个,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5.2%。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达到323个,并有26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生物圈自然保护网”,30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虽然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但不管是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面积上,都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
特别是用人均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计算,水平是很低的。
所以,在保护区的建设上面,仍然要继续努力。
1.2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丰富虽然我国早期的自然保护区大多是以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为主。
但是近年来,发展了一批草原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高山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地质地貌等类型的保护区,让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45%的天然湿地,85%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特别是65%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野外种群,都依靠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
并且目前我国自然环境最纯净、自然遗产最珍贵、自然景观最优美、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重要的区域,都存在于自然保护区中,保护区类型完善。
1.3我国自然保护区分布遍于全国我国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按其保护价值和重要程度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地方级又分为省(市、自治区)级、地(市)级和县级。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需要国务院批准,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目前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程度不同、数量不等的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有些省份保护区数已超过50个,如海南,云南,广西等省(区):在面积上,好几个省份的都超过了1万平方公里,如广西、云南、新疆等省(区),其中新疆自治区的保护区面积更是超过了10万平方公里。
现在无论是在沿海和热带、亚热带的森林植被区域,还是在高原、荒漠和草原区域都建立起了若干自然保护区。
全国自然保护区网已初步形成。
2、存在的问题2.1行政立法不完善虽然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立法为自然保护区的依法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但是,由于自然保护区基础薄弱、经费不足、体制不顺等原因,使得自然保护区在发展过程中其立法与现实发展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
如1994年10月9日颁布,1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等活动”,也就是说在自然保护区内凡涉及到采伐树木的建设项目,如开路、架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无法开展,从而制约了自然保护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2.2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
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较为普遍的管理体制是业务由省(区)级地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行政由市级地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实行业务与行政分离的管理体制。
这种管理体制存在着职责不清、权利不明的弊病。
按照目前的管理体制,自然保护区划定后,担子几乎全落到了地方政府头上。
2.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2.3.1基本建设投资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第四条“⋯⋯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第二十三条“管理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
国家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
”规定了自然保护区发展的计划与经费问题,但是没有明确由哪一级政府解决。
2.3.2事业管理经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建设投资,一般是通过分期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报经省和国家批准后拨款并实施。
而维持自然保护区正常运转的管理费用,如工资和福利待遇、设备和基础设施的维护与运转、差旅、交流、宣传等各种经费支出,则主要靠地方政府投入,其结果往往是朝不保夕,捉襟见肘。
2.4自身管理体系不健全2.4.1 管理干部调动频繁现行的行政管理体系都有“届满选举”,自然保护区主要领导按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都随“届满选举”而换岗,使得保护区业务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得不到有力保证,很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2.4.2松散型的管理体系多数自然保护区年度无计划,年终无总结,就连财务报表也是套用国有林场的,上级对下级无指令,下级对上级也不用汇报,干好干差一个样,全凭良心干活。
保护区各自为政,相互之间互不了解,更不用谈取长补短。
这种“松散型”的管理很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质量升级。
2.5业务素质普遍偏低由于自然保护区经济来源不稳、地域偏僻、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社会地位不高,从事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领导面临的工作难度大而缺乏信心,科技人员因科研经费紧缺而无法开展工作,基层工作人员因工作条件差、待遇低而缺乏工作积极性。
有能力的人大多设法离开保护区,管理机构不够健全,管理人员不足,业务素质不高,管护手段和基础设施普遍薄弱。
据报道,44.2%的保护区无专门的管理机构,34.6%的保护区无专门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中科技人员仅占22.3%,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普遍较低。
这种状况使得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滞后。
三.我国自然保护区保护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1.我国生物多样性损失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
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
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
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此外,近年来野生生物贸易已经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
由于粮食、中医药、服装等对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动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剧增长,对几种濒危动植物物种以及一些没有列入国家保护名单之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已经构成威胁。
如:藏羚羊。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4]2.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分析2.1 自然原因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
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
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
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
二是环境突变(天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
2.2 人为原因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2.2.1 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
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
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
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
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
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
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
如铁路、公路、水沟、电话网络、农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和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等人为设施。
特别是由于这些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
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
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
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
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
草原的退化。
2.2.2 掠夺式的过度开发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
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
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
其中偷猎、滥挖走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