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传播疾病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

合集下载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一、引言:临床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措施,但不良反应的发生不可避免。

本文将对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提高临床输血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二、输血不良反应分类及发病机制:1、输血不良反应主要可分为血型不符反应、输血反应和传染性疾病传播三类。

2、血型不符反应是由输血前未进行足够血型鉴定或出现输血错误所引起。

输血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和急性肺损伤等。

传染性疾病传播主要涉及乙肝、丙肝、人免疫缺陷等。

三、血型不符反应的原因及应对措施:1、原因分析:a:输血前未进行足够血型鉴定;b:输血过程中出现输血错误。

2、应对措施:a:实施严格的输血前血型鉴定;b:输血过程中进行多人核对;c:完善输血信息系统,确保输血过程准确可靠。

四、输血反应的原因及应对措施:1、过敏反应的原因:a:输血时未充分了解受血者过敏史;b:输血时未进行预防过敏措施。

2、过敏反应的应对措施:a:输血前详细询问受血者过敏史;b:根据过敏史做好预防措施,如预先使用抗过敏药物。

3、溶血反应的原因:a:输血时未进行充分的鉴定和配型;b:输血过程中出现体温升高、胸痛等症状。

4、溶血反应的应对措施:a:根据受血者的血型和抗体情况进行准确的配型;b:输血前进行充分的鉴定和检测。

5、急性肺损伤的原因:a:输血时使用了损伤肺组织的血液制品;b:输血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症状。

6、急性肺损伤的应对措施:a:选择符合标准的血液制品,如新鲜血浆;b:注意输血速度,避免过快输血。

五、传染性疾病传播的原因及应对措施:1、原因分析:a:输血时未对献血者进行足够的筛查;b:输血过程中出现血液污染。

2、应对措施:a:建立完善的筛查制度,确保献血者血液的安全;b:加强输血过程中的血液采集和转运操作,避免血液污染。

六、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1、输血记录表格;2、不良反应记录表格;3、筛查报告。

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

(一)1gA抗体和1gA 同种异型抗体:
1、1gA缺乏者:
再次输血
多次输血 → 类特异性抗IgA ———————→ 过敏性 休克。
2、IgA正常者:
多次输血 → 1gA同种异型抗体 → 严重过敏反应。
(二) 过敏体质:
患者平时对某些物质过敏(如花粉、牛奶、鸡蛋等), 输血浆时也会引起过敏反应。
(三) 被动获得性抗体:
血涂片发现大量球形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即可 确诊。
精选ppt课件
17
三、预防 1.详细询问病人输血史和妊娠史,并认真
填写在输血申请单上; 2.有输血史及妊娠史者不能只用盐水介质
配血,还应加用其它方法交叉配血; 3.短期内多次输血者,输血前应作抗体筛
选试验。
精选ppt课件
18
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同种异体免疫
细菌污染反应 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或血色病
非 循环超负荷
血栓性静脉炎
免 空气栓塞
疫 出血倾向
输血传播的疾病(输血传染病)
性 枸橼酸中毒
如:肝炎、艾滋病等
反 非免疫性溶血反应
应 电解质紊乱
肺微血管栓塞
精选ppt课件
4
表2 403次输血反应分析*
——————————————————————
————————
反应类型
反应率(%)
——————————————————————
————————
发热反应
52.1(210/403)
过敏反应
42.6(172/403)
溶血反应
4.5(18/403)
循环负荷过重
0.7(3/403)
——————————————————— ——————

输血不良事件和输血不良反应管理程序

输血不良事件和输血不良反应管理程序

输血不良事件和输血不良反应管理程序一、目的为了规范临床用血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的监测、报告、调查、处理及追踪回访的基本程序,确保输血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得到及时、准确的处理,最大限度地减轻输血不良事件对患者造成的损害,特制定本管理程序。

二、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输血科及临床用血科室相关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发生后的整个处理过程。

三、定义3.1 用血不良事件:主要是指由于人为的因素(例如抽错血、配错血、发错血、输错血等)引起相关输血反应的输血事件。

3.2 输血不良反应:指输血时或输血后,由于输血或输血产品或输血器具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四、监测与报告4.1 医护人员应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发现疑似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主管医师和血库人员。

4.2 医护人员应按照输血与护理管理程序观察记录病人症状和体征,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并上报输血科。

4.3 输血科接到输血反应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和处理,并保留相关血袋、患者血样等证据。

4.4 输血科应定期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并向医务科报告。

五、调查与处理5.1 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应由医务科组织,输血科、临床用血科室及相关科室参与,共同查明原因,分清责任。

5.2 对确定为输血不良反应的事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更换血制品、采取药物治疗、对症处理等。

5.3 对确定为输血不良事件的事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改进工作流程、加强人员培训、完善管理制度等。

六、追踪与回访6.1 对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输血科和临床用血科室应进行追踪和回访,了解患者病情及康复情况。

6.2 对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的患者,输血科和临床用血科室应进行追踪和回访,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以及对改进措施的意见和建议。

输血后的观察与处理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输血后的观察与处理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输血后的观察与处理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输血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恢复血液功能,改善患者的健康。

然而,输血也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因此,在进行输血治疗后,观察与处理及时与关键。

本文将重点讨论输血后的观察与处理,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一、输血后的观察与处理1. 观察血压与心率:输血后,及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化。

突然升高或下降的情况可能出现输血反应,需要立即处理。

2. 观察体温的变化:输血可能导致发热反应,因此应该密切观察患者体温的变化。

如果患者体温超过38℃,应及时通知医生。

3. 观察皮肤变化:输血反应可能导致荨麻疹、红斑、皮肤瘙痒等症状。

如果患者出现皮肤变化,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

4. 观察呼吸情况:严重呼吸困难可能是输血过敏反应的表现。

在输血过程中,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

5. 观察尿液变化:输血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尿液颜色变暗等异常情况。

如果尿液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进一步观察与处理。

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1. 输血反应:输血反应是输血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轻度输血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背痛等,可通过给予解热镇痛药进行处理。

严重输血反应会导致呼吸困难、低血压等危险情况,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给予适当的治疗措施。

2.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一种常见的输血并发症。

患者可能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

在发生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或皮质激素。

3. 传染性疾病:输血过程中,有一定概率传播传染性疾病,如乙肝、艾滋病等。

为了防止输血传播疾病,应该对供血者进行相关的检测与筛查,并确保输血安全可靠。

4. 血栓形成:输血后,患者可能发生血栓形成的并发症。

为了防止血栓形成,应给予患者适当的血液稀释剂,如肝素等,并加强患者的运动和活动。

5. 酸碱平衡失调:输血可能导致患者酸碱平衡失衡,特别是大量输血后。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传播疾病课件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传播疾病课件

② 症状:a、一般的溶血反应:寒战、发热、心悸、头胀、面部潮红,胸闷、腰背痛、肢体痛、恶心、呕吐、腹痛、烦躁、呼吸困难等。血浆游离Hb增高,出现Hb尿(酱油色或茶色),进一步会出现少尿、无尿可发展成尿毒症,肾功能衰竭。
b、严重者:可突然发生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大汗、脉细弱、皮肤潮冷、血压↓;广泛渗血(皮肤、伤口出血)及凝血障碍(DIC)。c、迟发性溶血反应:一般在输血后3-10天或更长时间发生溶血反应,症状较轻,表现为黄疸,不明原因发热、贫血、网织RBC↑,一般无Hb尿。
输血治疗在抢救患者生命、治疗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输血可以补充血容量,保证人体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补充各类血细胞成分,改善贫血引起的各种症状和解决因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补充各种凝血因子,纠正某种凝血因子缺乏所发生的凝血功能异常和紊乱。
但是输血疗法有其使用范围,如果不合理甚至滥用血液,不仅会造成宝贵资源的浪费,还有可能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或传播疾病,引起并发症,严重者会导致死亡,给患者带来危害。充分了解输血副作用,对于输血工作者及临床医生正确运用输血疗法,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避免不良反应,安全有效输血是十分重要的。
保存血比新鲜血安全,例如4℃保存72小时以上的血无传播梅毒危险,4℃保存2周以上的血可减少疟疾传播的危险,4℃保存10天以上的血可减少HTLV传播的危险。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输血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以保护受血者健康,确保输血安全、合理、有效。
c、对剩余血作涂片染色镜检d、对余血和输血反应后患者的血作细菌培养(不同温度4℃、20℃、37℃,需O2及厌O2)e、患者WBC↑ ④治疗及预防:a、立即停止输血,保持输液通道b、抗休克、抗感染(用大剂量广谱抗菌素,应用愈早愈好)
c、严格消毒处理、加强各环节的管理d、血液出库及时输注,不应在室温放置过久e、发血时仔细观察血液外观:颜色、溶血、凝块、气泡、是否浑浊等。5、其它不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①非心源性肺水肿;②输血后紫癜;③血小板输注无效;④肺栓塞;⑤大量快速输血后出现循环超负荷,枸橼酸中毒,钾中毒,出血顷向等。

静脉输血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静脉输血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静脉输血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静脉输血是临床治疗和抢救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风险和痛苦。

本文旨在探讨静脉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原因及应对措施。

一、静脉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输血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2%~5%。

过敏反应轻者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重者表现为呼吸困难、哮喘、过敏性休克等。

2. 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输血中最常见的全身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2%~10%。

发热反应轻者表现为体温升高,重者表现为高热、寒战、头痛、恶心、呕吐等。

3. 细菌污染反应:细菌污染反应较为罕见,但后果严重。

表现为发热、寒战、恶心、呕吐、腹痛、休克等。

4. 病毒感染:输血传播的病毒感染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病毒感染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或出现慢性疾病。

5.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TRALI是一种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表现为急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部浸润等。

6. 输血相关性血栓形成:输血相关性血栓形成是一种罕见的输血不良反应,表现为四肢疼痛、肿胀、皮肤发紫等。

二、静脉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1. 抗原-抗体反应: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表面存在多种抗原,患者在接受输血时,可能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不良反应。

2. 免疫抑制:输血过程中,供血者体内的免疫因子可能抑制受血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3. 细菌污染:输血过程中,如果血液制品被细菌污染,可能导致细菌感染。

4. 病毒感染:输血过程中,如果血液制品被病毒污染,可能导致病毒感染。

5. 药物残留:输血过程中,供血者体内的药物可能残留在血液制品中,对受血者产生不良反应。

三、静脉输血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1. 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在输血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严格把握输血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2. 选择合适的输血制品:根据患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输血制品,如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等。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欧晋平因此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输血不良反应?那输血不良反应通常是在输血过程中或者输血后受血者,也就是病人、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常见的原因主要是免疫反应,因为血型抗原的系统复杂,出现的这种免疫反应。

其次是一些非免疫因素引起的,像细菌污染、空气栓塞等等,叫做输血不良反应。

分类来说,按时间分类,也可以按免疫学分类,按时间分类可以为即发反应或者迟发反应。

即发反应就是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后24小时之内出现了即发反应。

如果按免疫学分类,一个是免疫反应,一个非免疫反应,也就是说是否这种发病和免疫因素有关。

发生率,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目前来说目前确切的资料,各家报道的发生率差异很多,而且数字都偏低。

这是刚才我们介绍的常见的输血反应,包括速发反应,迟发反应,还有疾病传播。

速发的输血反应就是在输血以后24小时之内,然后一天之内发生的输血反应。

这里面包括一些免疫性的反应,就是包括急性的这种溶血反应,或者其红细胞血型不合的情况下输血。

还有过敏反应,通常与IgA抗体、IgG的聚合体有关。

那么输血以后马上就出现身上的一些皮疹、荨麻疹的出现。

再有就是非心源性肺水肿,这通常和白细胞和血小板抗体有关系。

就是说速发的输血反应有相当部分是免疫性的、免疫因素引起的。

还有一部分是非免疫性因素引起的,比如高热,这和热源细菌的污染有关系。

还有就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循环负荷过重有关,还有就是溶血,血液物理性的破坏,比如说血液的冰冻,太冷或者太热,以及溶血。

空气栓塞,在加压输血或者输血的操作不严格的情况下出现空气栓塞。

还有出血的倾向,输注大量的陈旧血。

枸橼酸钠的中毒,钾中毒和血液酸化或者出现高血氨。

这些都是这种非免疫性因素引起的速发的输血反应。

那么迟发输血反应,也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

那么免疫性同样也有溶血反应,是对红细胞抗原的回忆性抗体引发的溶血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病,因为输注了有功能的淋巴细胞。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预案、报告、处理制度Ⅰ 目的为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置原则,保障受血者安全,减少输血相关的医疗纠纷。

Ⅰ 范围适用于本医院临床用血科室医护人员、输血科及业务部门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快速诊断及处理的管理。

Ⅰ 制度一、输血不良反应处理预案:(一)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立即报告值班医师或护士长。

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通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

患方提出异议时,经治医护人员应该与患方共同封存剩余血液、血袋及输血器材等,双方签字后由输血科保管备查。

(二)输血科工作人员接到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后,应仔细询问患者所属病区、姓名、性别、住院号、年龄、血型、既往输血史、孕产史;疾病诊断、用药史、本次输血成分名称、输血量、患者输血后出现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认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与临床科室仪器确定初步的处置参考意见。

(三)对于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输血科应指派具有相应资质的医师到临床进行会诊,协助临床查找原因及制定救治方案、观察处理疗效。

并把处理情况汇报给医务科,如怀疑血液质量及细菌污染,应及时报告河南省血液中心。

(四)处理完患者后,及时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及血袋仪器送输血科保存,输血科将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登记,每月汇总分析后,报医务科保存备案。

输血科及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要定期做分析及整改,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五)输血反应的处理:1.急性(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置:(1)如果怀疑为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做以下工作:Ⅰ立即抽取受血者的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Ⅰ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报告单和全部有关记录,以验证受者和所输血液成分有无核对错误;Ⅰ核对受血者及献血者ABO、RH(D)血型。

输血传播疾病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

输血传播疾病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
输血传播疾病及输血 不良反应处理
输血传播疾病
2020/11/14
2
输血传播疾病的病原体种类
1.病毒:甲肝(HAV),乙肝(HBV),丙肝(HCV),丁 肝(HDV),艾滋(HIV),巨细胞病毒(CMV),EB 病毒(EBV),疱疹病毒6,8型(HSV),登革热病毒等。
2.细菌:葡萄球菌,结肠耶尔森氏菌,克雷伯菌,沙门菌属, 绿脓杆菌。
2020/11/14
32
临床表现
• 患者多于输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烦燥,发热,有时伴畏寒,胸或背部疼痛 ,面色发红,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及血压下降,血红蛋白尿,黄疸。严重者还 出现急性肾衰、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死亡率高达40%。
• 在严重疾病患者中,特别是新生儿和未成熟儿,或用大剂量镇静剂者,或全麻 手术者,虽已发生严重急性溶血,但临床表现极不典型,如可能仅有手术止血 困难,或全无临床症状,仅在输血后发现贫血更重,甚至因贫血性心力衰竭而 死亡。
• 一般认为HCV感染后发展为慢性肝炎约为10年,肝硬化平 均为20年,原发性肝癌平均约为30年。但也可不通过肝硬 化期而直接由慢性肝炎发展为原发性肝癌。
2020/11/14
8
艾滋病
• 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人类免 疫缺陷病毒或艾滋病毒(HIV)所引起的严重传染 病。
• 病毒特异性侵犯辅助性T淋巴细胞,造成机体细胞 免疫受损。感染后经过一段无症状期,逐步发展 为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症,呈临床显现期, 直到免疫系统被严重破坏而出现各种机会感染和 恶性肿瘤,导致死亡。
• 保护易感人群
2020/11/14
26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
2020/11/14
27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与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精选全文完整版

输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与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输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与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输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输血不良事件主要是指由于人为的因素(例如抽错血、配错血、发错血、输错血等)引起相关输血反应的输血事件。

为了预防及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特制的输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保证输血安全:1.全院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落实好输血各环节工作。

2.护士应认真执行“三查三对”核对制度,认真查对病人标本及血制品信息。

3.输血科工作人员加强工作责任心,遵守相关制度规范要求,仔细核查标本,按实验室sop完成输血相容性试验,规范血液管理及各工作流程。

4.输血委员会定期对输血环节进行检查监督,对输血环节缺漏、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查清原因,按公示制度全院公示,并对主要责任人进行输血技术规范培训、教育及作出相关处罚处理。

5.如有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的,在紧急情况下应及时处理,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6.输血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处理,具体措施参照___市宝坻区人民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

第二篇:输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输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第1 页共22 页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当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月发生的为迟发反应。

一般包括:1.发热反应2.过敏反应3.溶血反应4.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5.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6.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7.输血传播的疾病一、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按如下要求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受血者,并积极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二、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与报告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与报告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与报告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与报告,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保障患者权益,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所有开展输血业务的临床科室、输血科(血库)及相关部门。

三、术语定义1. 输血不良反应: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

2. 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指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危及生命、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或导致永久性残疾或器官功能损伤的输血不良反应。

四、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1. 发热反应: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出现畏寒、寒战、发热。

2. 过敏反应:皮肤搔痒、荨麻疹、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

3. 溶血反应:输血10-20ml后(约5min)发生:头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痛、黄疸、血红蛋白尿、伴寒战、高热、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体克症状、出血倾向、急性肾功能衰竭。

4. 急性肺水肿、枸缘酸钠中毒反应等。

五、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1. 疑似或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道。

2. 以0.9%氯化钠溶液维持静脉通道,测量生命体征。

3. 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处理,配合抢救。

4.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做好抢救记录。

5. 核对领血单、配发血报告单、病人资料、血袋标签、受血者与献血者ABO血型、RhD 血型等资料。

6. 保留剩余血液和输血器材,配合输血科做好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和处理工作,保存输血反应记录单。

六、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流程1.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后,立即逐项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单,并上报科室负责人。

2. 科室负责人应在24小时内将输血反应报告单和相关资料上报医务部、护理部。

3. 医务部、护理部收到报告后,进行调查、核实,并在48小时内将调查结果和处理措施上报院领导。

4. 输血科(血库)负责收集、整理输血不良反应信息,建立输血不良反应数据库,定期分析、总结,为临床提供输血安全指导。

输血不良反应和应急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和应急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和应急措施输血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虽然输血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输血涉及人体内部的复杂反应机制,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不良反应。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应急措施。

1.过敏反应:这是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之一,占所有不良反应的70%以上。

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潮红、荨麻疹、呼吸急促、眩晕、头痛等症状。

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能导致呼吸困难、低血压甚至休克。

应急措施包括立即停止输血、立即通知医生,并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或皮质类固醇类药物。

2.发热反应:输血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

轻度发热并不罕见,但如果体温超过38℃或持续时间较长,则应考虑血液库存超过期限或输血相关感染的可能。

应急措施包括中止输血,及时采集血液和尿液标本以进行细菌培养,并给予降温药物和抗感染治疗。

3.过量输血:过量输血可以导致血容量增加,进而影响心脏和肺脏功能。

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疼痛、高血压等。

应急措施包括立即终止输血、争取患者平卧休息,并联合麻醉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输白蛋白或利尿剂等药物。

5.感染:输血过程中可能将病原体引入患者体内,导致输血相关感染。

症状包括发热、畏寒、头痛、乏力等。

应急措施包括中止输血,进行血液和尿液培养,并进行细菌、寄生虫和病毒学检测。

同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在应急措施之外,预防是更为重要的一环。

为了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需要首先进行严格的血型鉴定,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问诊,了解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存在的风险因素。

此外,选择符合患者血型和体质的血液制品,尽量使用新鲜的血制品,避免使用过期的血制品,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输血不良反应是一种常见但可预防和处理的并发症。

通过合理的临床操作和准确的判断,可以尽可能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输血不良反应分类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分类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分类及处理流程临床输血是具有一定风险性的治疗措施,会引起输血反应,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在输血过程中,护士必须严密观察患者,及时发现输血反应的征象,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各种输血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患者输人血液或血液制品过程中或在接受输血后,患者发生了原有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一、输血不良反应分类1、输血传播性感染(transfusion-transmitted infections, TTI):输血前无相应病原体感染病史,无临床症状,血清标志物检测阴性。

但输血后出现相应病原体感染症状,且从患者体内分离出病原体与献血者体内的病原体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1)输血传播病毒感染(transfusion-transmitted virus infections, TTVI):病毒性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巨细胞病毒感染、人类细小病毒B19 感染、成人T 细胞白血病/淋巴瘤、西尼罗河病毒感染、其他病毒感染。

2)输血传播细菌感染(transfusion-transmitted bacteria infections, TTBI):革兰阳性球菌感染、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厌氧菌感染、其他细菌感染。

3)输血传播寄生虫感染(transfusion-transmitted parasitic infections, TTPI):疟疾、巴贝西虫病、克氏锥虫病、其他寄生虫感染。

4)输血传播其他病原体感染:梅毒、克-雅氏病变异型、真菌感染、其他病原体感染。

2、输血非感染性反应:1)变态反应2)溶血性输血反应:急性/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慢性/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

3)迟发性血清学输血反应4)非溶血性发热反应5)输血后紫癜6)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7)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8)输血相关呼吸困难9)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10)输血相关性低血压11)铁超负荷12)肺血管微栓塞13)空气栓塞14)大量输血相关并发症:凝血功能障碍、枸橼酸盐中毒、高钾血症、低钙血症、高氨血症、酸碱平衡失调、低体温。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处置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处置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处置预案XXX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一、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

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

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性肾功能衰竭。

5、循环超负荷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

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一)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后(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立即报告值班医生或护士长。

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通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精讲课件PPT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精讲课件PPT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
(一)急性输血反应
急性输血反应是指输血后24小时内出现的输血反应症状或体征。主要包括: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 输血时或输血后4小时内患者出现以下任意一条:(1)发热:患者体温达到或超过38 ℃或 较输血前升高1℃或1℃以上;(2)畏寒、寒战:没有体温的变化,仅出现畏寒或寒战的情况 也属于FNHTR。
输血相关低血压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终止后1小时内出现的血压降低。 血压降低标准: 成年人(≥18岁):收缩压降低≥30mmHg且收缩压≤80mmHg; 婴儿、儿童、青少年 (1-18岁):收缩压降低幅度超过标准血压值的25%; 新生儿和小婴儿(<1岁或体重<12kg):任一血压测量值降低幅度超过标准血压值的25%。
(二)迟发性输血反应
迟发性输血反应是指输血停止后24小时后出现的输血反应症状或体征。主要包括: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DHTR) 同时满足第1、2条以及第3条中任何一条: 1. 输血停止后24小时至28天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2. 输注的红细胞同种抗体洗脱试验阳性或受血者血浆中有新检测到的红细胞同种抗体; 3.1 输血后患者血红蛋白升高没有达到预计值或者迅速降低到输血前水平; 3.2 其它原因不能对球形红细胞形态进行解释。
(二)迟发性输血反应
迟发性血清学反应(DSTR) 患者无溶血的临床症状,可检测到新出现的、有临床意义的红细胞抗体(DAT试验阳性 或红细胞抗体筛查阳性)。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 同时满足第1条和第2条: 1. 输血停止后2天至6周出现以下临床症状:特征性皮疹、腹泻、发烧、肝肿大、肝功能 异常、骨髓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血细胞减少。 2. 皮肤和肝脏活检有特征性的组织学表现。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2024年)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四篇)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四篇)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1.输血不良反应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血液输注无效等。

为能及早发现输血不良反应,避免延误治疗,保障受血者安全,负责输血的医护人员应对输血过程进行严密观察。

2.经治医师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做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人员协助诊断。

3.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应首先查明原因,明确诊断。

一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通路,并完整的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输血器材待查。

4.怀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执行以下程序:4.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

4.2对症处理,注意保暖、解热、镇静。

4.3医护人员要亲密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min测体温、血压一次。

4.4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要与细菌性污染性输血反应鉴别。

4.4.1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经对症处理后30min 至2h后症状缓解;若患者仍需输血,应改输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

4.4.2如停止输血并对症处理2h后,病情未缓解并加重者,应考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及时抢救。

215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nc____myzyyys____k5.怀疑过敏性输血反应,应执行以下程序:5.1对轻度过敏反应应减慢输血速度,口服或肌内注射抗组胺药物,严密观察,若症状缓解可继续输血;反之,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并查找原因。

5.2重度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有支气管痉挛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严重或持续者,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氨茶碱等;有喉头水肿者,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免窒息;有过敏休克者,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6.怀疑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执行以下程序:6.1核对《临床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和《交叉配血申请单》6.2核对受血者及献血者abo、rhd血型。

用于保存于冰箱中中的受血者于献血者血标本及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标本、血袋中剩余血标本,重测abo、rhd血型,并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盐水介质和非盐水介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血症
• 输血后细菌感染是输血的一种重要并发症。来自献血者皮 肤的细菌污染血源是引起输血相关性菌血症最重要原因, 血液储存过程中受污染和输入有菌血症献血员的血液也是 原因之一。
• 临床表现:输血过程中体温升高(38.5度以上),常伴感 染性休克、少尿及,一般无明显呼吸困难,死亡率高。
输血传播疾病及输血不良 反应处理
输血传播疾病
输血传播疾病的病原体种类
1.病毒:甲肝(),乙肝(),丙肝(),丁肝(),艾滋 (),巨细胞病毒(),病毒(),疱疹病毒6,8型(), 登革热病毒等。
2.细菌:葡萄球菌,结肠耶尔森氏菌,克雷伯菌,沙门菌属, 绿脓杆菌。
3.螺旋体 : 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 4.寄生虫: 疟原虫,刚地弓形虫,克氏锥虫,内氏曼原虫。 5.其他 : 立克次体等。
• 感染者常见的症状为典型的二期梅毒丘疹。
• 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但阴性也不能排除梅 毒。
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经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的传 染病,疟原虫经血侵入肝细胞和红细胞内 寄生繁殖,并使红细胞周期性被破坏而发 病。感染疟原虫的人可呈无症状疟原虫携 带状态,其血液中可含有处于红细胞内期 疟原虫,当输入这种新鲜血液时即可发生 输血性疟疾。
临床特点
• 潜伏期平均为7.4周(2-16周),多数起病较隐匿,症状 较轻,仅有乏力、纳差、腹胀,升高,抗阳性,阳性。有 的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有升高,75%左右无黄疸。但也 有明显症状体征与黄疸的患者,个别发生暴发性肝炎。急 性丙型肝炎大约有50~60%可发展成慢性丙型肝炎,其中 20%转化为肝硬化,部分患者可转化为肝癌。
临床特点
• 输血后1周至1个月内发病,也可短至1日,长至二 个月。绝大多数为间日疟,少数为恶性疟,最少为 三日疟。
• 周期性定时发作性寒战、高热和大汗淋漓;间隙期 症状明显缓解;发作时可有贫血、肝脾肿大。
• 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减低,单核细胞增高,血红蛋 白和红细胞计数下降。寒战发作时血涂片检查疟原 虫可提高阳性检出率。如临床高度疑诊疟疾而多次 血涂片检查阴性,可作骨髓穿刺涂片检查疟原虫。
新生儿、器官移植者、免疫缺陷者、老年体弱者随着输血 次数增多、输血量增大,可发生严重全身巨细胞病毒感染, 如巨细胞病毒肝炎、脑炎、肺炎、肾炎、关节炎等,对这 部分病人的用血应做检查。
临床特点
• 输血的患者感染后多无症状,对免疫机制正常的 患者一般不会感染。
• 血清学检测可呈阳性反应。
梅毒
• 病原体:梅毒螺旋体 • 传播途径:a.性接触传播;b.胎盘传播;c.输血传播。 • 梅毒螺旋体在体外的生存能力低,4℃可存活48~72小时,
• 第三期即艾滋病活动期: 患者表现为机会性感染和少见肿瘤,以卡氏肺囊虫肺炎和卡波济肉
瘤最常见。可出现消瘦、发热,全身各脏器和皮肤粘膜受到病毒侵犯而 出现相关症状。血清(+)、T4淋巴细胞活性下降,T48比例倒置。病程数 月~2年。
巨细胞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的感染以输血最为多见,我国部分地区人 群感染率高达90%以上,一般认为的感染与献血者血中的 白细胞有关。
• 第一期即感染隐性期: 患者可完全无症状,或仅有慢性淋巴结病综合征,也可有类传染性
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症状,T4细胞功能正常,血清(+),持续1~3年。
• 第二期即艾滋病相关综合征: 患者有持续淋巴结病,T淋巴细胞功能减退,可出现发热、体重减
轻、持续性腹泻、疲乏、盗汗、淋巴结肿大、皮肤粘膜疾病及过敏性反 应迟缓,血清(+),T48比例倒置。
• 一般认为感染后发展为慢性肝炎约为10年,肝硬化平均为 20年,原发性肝癌平均约为30年。但也可不通过肝硬化期 而直接由慢性肝炎发展为原发性肝癌。
艾滋病
• 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人类免疫缺 陷病毒或艾滋病毒()所引起的严重传染病。
• 病毒特异性侵犯辅助性T淋巴细胞,造成机体细胞 免疫受损。感染后经过一段无症状期,逐步发展 为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症,呈临床显现期, 直到免疫系统被严重破坏而出现各种机会感染和 恶性肿瘤,导致死亡。
输血后肝炎
• 定义:凡是由于输血及血液制品引起受血者发生 肝炎,或者虽无肝炎的临床体征,但有阳性的血 清学标志者,统称为输血后肝炎。
• 输血所致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乙型和丙型肝炎 病毒引起,尤其是丙型肝炎约占输血后肝炎的 90%以上。
乙型肝炎
• 病原体: • 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慢性携带者 •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血液及日常接触传播
临床特点
• 潜伏期:约14~18天,无临床症状,后期血清学 检查可出现阳性
• 急性乙型肝炎期:疲乏无力,食欲减退、厌油恶 心、腹部不适、腹胀、关节酸痛、肝肿大,升高 等,少数患者脾肿大。
• 慢性携带期
丙型肝炎
• 病原体:
• 传播途径: • a.通过输血或血制品传播 • b.通过非输血途径传播 • c.母婴传播
40℃失去传染性,100℃立即死亡。 • 血液(血制品)在4℃储存2~3天(最多不超过5天)后梅
毒螺旋体大部分已经裂解死亡不再具有传染性。 • 感染梅毒后窗口期比较长,虽然感染后一周血中即可发现
梅毒螺旋体,但血清学要至4~6周后才出现阳性。
临床特点
• 输血传播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4周~5个月, 平均9~10周。
弓形虫病
• 弓形虫病是由于弓形虫引起的一种细胞内寄生、人 畜共患的流行性传染病,为隐性感染,但能引起多 系统损害。
• 弓形虫可经过输血、器官移植及骨髓移植而传播。 必须输入处于弓形虫血症期的血液才会引起感染, 弓形虫血症可持续2周。输血传播是弓形虫感染的 少见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为有免疫缺陷或免疫力受 损者以及胎儿。
• 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传播途径: • a.性接触 • b.静脉注射毒品者 • c.输用污染的血液制品和移植感染者的 • 器官、组织 • d.母婴传播
临床特点
潜伏期大约7个月~10年,输全血,红细胞,白细 胞,血小板,血浆,凝血因子等均可传播,其感 染机会与输血量(次数)呈正相关。输血所致艾 滋病的临床表现复杂,病毒可累及所有器官,症 状严重,死亡率极高。感染早期50~70%无症状, 可成为携带者,危险性极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