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在创作方法及目的上的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在创作方法及目的上的异同
姓名:杜颖
学号:3110000239
专业:科创大类
浅析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在创作方法及目的上的异同
杜颖3110000239科创1101
摘要:中国的陶瓷艺术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并取得灿烂的艺术成就,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艺术特色。
到了现代,传统陶艺在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之下,形成了一种十分自由,发展取向明确,具有旺盛生命力,且符合现代人审美心态的新的陶瓷文化——现代陶艺。
它注重是人对自然的领悟,自己世界观的表达,个人情感的抒发。
这些都有别于注重器形规整、釉色鲜明,以及装饰的传统陶瓷艺术。
两者虽然在创作方法及目的上有所不同,但两者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代陶艺实质是传统陶艺的继承和发展,两者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也形成了并行发展的局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陶瓷艺术发展的新景观。
关键词:传统陶艺;现代陶艺
1.引言
本世纪初,有几位西方艺术大师,由于偶然的机会,参加了陶瓷制作,他们用现代艺术的创作方法,完成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陶瓷的“陶艺术品”。
其中如高更、德朗等,他们的工作,可以说是当代陶艺的第一声号角。
到了4O年代,艺术巨匠毕加索在法国南部小镇瓦洛里,利用陶土、陶坯,随心所欲地创作了大量作品,他让世人惊讶的发现,陶瓷不仅是“使用品”或“玩赏品”,而是可以传达和表现艺术家观念和情感的媒体。
毕加索的实验,第一次真正地将陶瓷和现代艺术融为一体,使陶瓷成为本身可以“自足”的纯粹艺术品。
同时,他也给后继者开创了一条不同于古代陶艺的全新的创作方法。
i
当代陶艺,已远远超出了古代陶艺为实用而制的目的,它既可以表现,也可以实用,可以育人,可以娱乐。
其中表现功能的巨大发展,使陶瓷艺术最终成为一门具有严肃意义的、自由的艺术。
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是当代陶艺的主要特征。
2.1什么是传统陶艺
在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高度发达,思维形态多样,生活色彩丰富的今天,受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和人们自身观念的更新,构思理念的发展,传统陶艺的发展便不由得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人们更倾向于强调个性化的、具有时代感的、历史的作品或多或少得在心理和行为上予以叛逆和排斥。
于是现代陶艺便悄然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什么是传统陶艺?笼统地说就是我国古代陶瓷艺术。
从本质上说,传统陶艺就是传统的、历史的陶瓷艺术,但它并不是守旧的,僵化的和一成不变的艺术。
翻开中国陶瓷发展史,在每一个朝代或每一个朝代的各个阶段,几乎都有陶艺的新工艺和新风格出现。
ii如我国封建社会黄金时代的唐朝,由于有了开放自信的政策,高度发达的经济,从而也直接影响了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风格:博大清新、华丽丰满又富于情趣化。
唐三彩的出现是最具代表性的。
而与唐代相比,宋代的工艺美术就形成了另一种特色:典雅、平易、朴质、清淡。
这与宋代重“理”,强调务实的统治思想是分不开的。
宋代的青瓷和白瓷都无疑体现了这一特点。
又如明代的青花瓷,在宣德时期浓艳华丽,气韵淋漓,豪放生动;而在成化时期则淡雅清新、优美细腻。
2.2什么是现代陶艺
然而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传统陶艺是否还能在思维多变,
观念革新的环境中立稳脚跟并有所发展呢?如果说,传统陶艺的辉煌一时,已成为历史的话,那么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和欣赏水平,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社会意识形态发展或者是有意识地突破传统,以求新意,表现个性,我们又有了一种有别于过去体现现代生活气息的“现代陶艺”。
那么,什么又是现代陶艺呢?
受西方艺术思潮影响的现代陶艺使我们隐约地感受到现代陶艺就是那种更强调个性、强调感性、强调自身情感、夸张的、变形的、自由的、不受制约的陶瓷艺术。
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当我们在进行传统的青花、古彩、粉彩瓷创作的过程中,总想摆脱传统的程式化格式和装饰手法,努力寻找一种能体现自己的“现代味”。
而当我们在进行现代陶艺创作时,或许又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起来,不知如何才能体现“现代味”,或者说根本就无法严格地把“现代”和“传统”区分开来。
iii因为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本身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同出一辙、相辅相成的。
现代陶艺是在传统陶艺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它是传统陶艺的延续和发展。
而现代陶艺的兴起和发展,是一种现代、更是一种趋势,是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一种必然的趋势。
由于现代陶艺更强调艺术创造个性,表现个人强烈的情感,它摆脱了多年来受传统审美标准制约的思想束缚,特别是它成为被现代艺术创作者用来挑战传统,树立新意的手段。
更为重要的是,现代陶艺以新的感知方式更改了人们看待世界,重新认识世界的方式。
3.1创作方法上的相异
当代陶艺家的作品,不论是创作方法,还是观念,从表面上看,都是对辉煌的古代陶艺的修正,甚至批判。
在中国古代,制陶、烧陶以及品评一人成品的优劣,是有一个大家认同的“标准”的,这种认识上的统一,使之形成了万众一心的创作局面。
对于一个古人来说,一件完美的陶瓷器,如同一块“美玉”,无疑是人生最高理想和境界的一次再现。
中国是一个“玉”的国度。
中国的一切艺术,可以说都趋向于“玉”。
国人在玉中寄托了人生的有理想和追求,玉是中国人的“梦”、也是中国人永恒的图腾偶像。
古人戴上玉的眼镜看人生和一切事物。
中国的儒家思想是玉质的,人生理想是玉质的,道德标准也是玉质的,甚至中国的名士都带有强烈的玉的色彩,魏晋名士的风流,清谈及其玄学,完全是玉的标准。
中国的古陶瓷艺术,浸淫于这样一种氛围之中,从有陶之初起,就寄托了“玉”的理想。
特别是釉瓷器的出现,更开始了对“玉质”的追求。
高古陶器,因文献资料欠缺的原因,不知古人是如何将“玉”的理想寄托其中的。
但是,从现在出土的高古玉器的数量和质量来看(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及夏、商、周玉器等),古人对玉的痴迷是令人吃惊的。
高古陶器的“玉”的理想,恐怕更多是隐藏在造型与装饰之中吧。
中古越窑青瓷是最早的釉瓷器。
陆羽在比较越窑与邢窑瓷器的差别时,曾云:“越窑类玉,邢窑类雪、越窑胜之。
”又如唐末侍人陆龟蒙著名的咏越窑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其中的“翠”字,也是“玉”的标准。
特别是其中的“夺”字,再现了古陶工追求“翠玉”的目标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智慧。
古人对玉的追求,不仅仅反映在品质上,也表现雕琢上。
这种由于对玉的痴迷、热爱,而至千工、万工的雕琢癖,也影响了陶瓷,宋、元、明、清陶瓷的彩绘及雕刻装饰和“琢玉”一定有深层次的关系吧。
当然,除玉之外,影响中国陶瓷发展的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由于玉的特殊地位,他对中国古陶瓷艺术发展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
由于对玉的崇拜、追求,使古陶工、文人及帝皇心中有了一致认同的艺术标准,他们用相同的标准去衡量一件陶瓷器的“好坏”。
这种万众一心式的创作和品评方法,一方面使中国古陶瓷艺术精益求精,对“共同的玉的理想”的追求达到了极点,产生了灿烂的世界级的陶瓷文化。
另一方面,在灿烂、完美的同时,陶工的创作个性却丧失殆尽,古陶艺的辉煌是数千年来陶工为共同理想,最大限度的压缩个性、无私奉献的结果。
古代陶艺的创作方法,总体来说,是内向、单元的,而当代陶艺则呈现出开放、多元的
特点。
2 0世纪初随着现代艺术的崛起,视觉艺术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建立了一系列反叛传统的新的审美观念。
工业革命带动了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东西方文化兼容并蓄,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得到解放,现代陶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它摒弃了传统陶瓷的实用性,建立了以审美为前提的、体现艺术家个性的、有着鲜明个性的新视觉艺术媒体。
现代陶艺始于1 954年,自美国的彼德•沃克斯受聘任教于洛杉矶县立美术学院(后改为奥蒂斯美术学院),并启动的被后人称为“奥蒂斯泥土革命”的陶艺活动,标志着世界现代陶艺的崛起。
他受当时抽象表现主义和行为画派的影响,尝试并实践一种完全抛弃传统形式限制的制陶方式和审美观念。
以自由和偶发的形式体现黏土的可塑性、展现艺术家的感情。
他大规模的把陶瓷从工艺品拓展到纯艺术品的领域,他反对陶艺创作中的拘谨以及过分强调工艺性的作风,主张返朴归真、即兴发挥的创作风格,从而赋予陶瓷一种新的艺术生命力。
为陶艺家的创作展示了一个新的思想空间。
iv
正是这种创作上的多元化,使当代陶艺丰富多彩,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纯粹陶瓷艺术品,同时,它也有了最终可以和古代陶艺“并肩”的基础。
从审美的角度看,如果说古代陶艺展现的是“共同的刻意追求的玉质之美”的话,那当代陶艺追求的则是陶艺家充分发军、表现的“个性之美”。
3.2创作目的上的相异
古代陶工和当代陶艺家两种不同的观念和创作方法,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古陶瓷世界中,一切陶瓷品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用”,不用说盘、碗、缸、瓶,即使如雕塑类的陶人、陶马也是为墓葬而制。
如果我们将这些纯粹为实用而制的陶瓷器,理解为陶瓷这种材料“物质”一面的话,那当代陶艺在纯美术领域的发展,是否可以理解为陶瓷“精神”能量的释放呢?
从“物质”和“精神”这两点上说,古代陶艺和当代陶艺是否将陶瓷这种材料的主要功能包含进去了呢?当然,古代陶瓷也追求精神性,如宋瓷,但归根结底,它仍属实用之“器”,是“实用+美”的产物。
从另一角度看,如果承认古代陶艺是以实用为主的,是物质的,那当代陶艺家的“纯粹的、精神性的艺术品”是否是对古陶瓷的补充,二者的结合,是否可以说,是陶瓷的“圆满结合”呢?当然,古陶瓷艺术历时数千年,辉煌璀灿,令人高山仰止。
而当代陶艺不过历时百年如漠漠荒原,有待继续努力,但前途不可限量。
从艺术潜在的继承性看,当代陶艺可以说是古代陶艺更高层次的升华。
这种升华,是在对古陶瓷做了全面的反思、继承与批判之后,得到的结果。
它如凤凰涅柴,死而后生。
4.创作方法与目的上的联系
然而“没有一位真正的艺术家能摒弃历史传统而单纯获得自身完善的境界”。
因为艺术的发展又具有历史继承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在具体历史环境中,每一时代都必然要接受前一代遗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这一时代通过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的遗产又对新的时代发生一定影响,从而使新的一代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性质。
因而对民族传统继承不仅仅表现在从过去的优秀陶瓷艺术中取得某种具体形式加入到现代陶艺之中,而是从中汲取某种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挖掘和提炼出更深刻的内涵。
v
有一个我们很熟悉的例子。
——景德镇人民瓷厂制作青花梧桐西式餐具,在1984年分别于民主德国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捷克斯洛伐克十五届消费品国际博览会连续三次荣获国
际大奖。
这和它动人心弦的中国文化风韵是分不开的。
这套西餐具在造型上没有特别新颖、独特的设计,也没有超前的、多变的思维和强烈的个性追求和动感、速度感的表达。
但它取材于一个古老美丽的传说传达故事,以中国古诗“梧桐一叶生,天下新春再,梧桐一叶落,天下风尽秋”描写的梧桐作为画面主题。
画面描绘的是层峦叠峰、平波泛舟、绿水逶施、芳草长缇、隐笙歌声处处随的动人情调。
vi我想这套餐具的成功之处是因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一种神气韵、民族情感、一种民族审美的共识。
代表着民族的精神实质,并使工艺技术和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同样使得这一带有传统、古老意味的作品,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更赢得了极高的荣誉和世人的称赞。
可见传统陶艺不仅有其辉煌的历史,而且现在甚至将来都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我们如何深刻的理解其内涵,如何在悠久灿烂的瓷文化背景下,继承传统中的精华、吸取其营养,在传统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如何利用并把握传统独立运用它融入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如何既扎根于东方土壤,又与现代工艺设计,环境场合、文化需要、审美要求融汇在一起,创作出具有自己风格特色的艺术作品来这才是关键。
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正如刘勰所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歇谣文理,与世推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我们不能否认传统陶艺也存在不足之处,传统陶艺虽然精美、别致,但大部分都没有体现艺术的个性发挥,其创造力表现在对制作工艺精细的追求并受到实用功利的制约,迎合的大多是封建统治者的审美格调,而现代陶艺却能极大限度地、不受拘束地充分并真实地流露作者的情感,更符合现代人的表现心理;传统陶艺较为统一的、严格的审美标准、一方面使其规范化,另一方面也或多或少的制约了审美的多元化发展,这与现代人内心要求,思维理念的多样化发展有一定冲突。
由于现代陶艺制作者们不断拓宽原料来源,试用各种制作工艺对釉、泥料、装饰都进行大胆尝试。
其夸张大胆、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是传统陶艺所不能及的。
因而传统陶艺的变革及赋予的时代革新是一种必然。
我们如何更好得发展传统陶艺,除兼收并蓄、吸其营养,还应加强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提高对总体艺术的领悟能力及对其它艺术门类的学习和借鉴。
更为重要的是,加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
创造思维是揭示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能力,也是理智地改变行为规范的一种能力。
这种思维正集中体现了作品的根本和灵魂。
要以一种深遂的洞察力、一种动态的、扩展的、自由多向的思维方式,使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和时代感。
但我个人认为,它同样应是一种被人理解,使人能达到审美共鸣的艺术创作,而不是自视为高高在上的,远离人烟火的纯精神性的、纯艺术化的艺术。
因为人本身是社会中的人,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整个社会和自身认识的制约。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但高于生活并不等于脱离生活,进入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的境界,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创作的根基,一旦失去了这个基石,所创作的一切艺术作品,就只能是一个虚幻的影子,变得空洞而乏味。
vii试想没有了欣赏者,没有了心象共鸣这样的艺术作品还能算得上是一幅成功的作品吗?我们或许也曾经陷入试图极力在陶艺创作过程中表现自己个性,自己独立情感的同时,却忽视了陶艺本身的文化底蕴,忽视了我们的创作不仅是表现自己的情感符号,更重要的是沟通艺术创作者与欣赏者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忽视了陶艺的本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这应是让我们这些陶艺初探者思考的问题。
“现在是将来的过去”,在具体历史环境中,过去和现在、现在和未来、并不毫不相干,而是互相交错、互相制约和影响的。
传统陶艺是对将来而言的,它的发展也是随着人们的行为、思想、层次文化需求、审美要求的发展而变化的。
我们只有立足历史、传统、又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并加强自身的内涵结构、不断探索尝试、不断实践,才能使我们传统陶艺在时代发展的今天更放光彩、更具魅力。
i《凤凰涅檠——当代陶艺与古代陶艺探析》刘正
ii《论中国现、当代陶艺的艺术特质》李黎
iii《批评理论中的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张晓杰
iv《陶艺发展的现状》周鹏严
v《略论现代陶艺的发展》冯通亮
vi《浅析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的比较》刘乐沁,赵兰涛vii《生活陶艺的审美与开拓》朱发平,乐茂顺。